Ⅰ 老人成了「老小孩」現象,是什麼原因
「老小孩」現象是人們進入老年期的正常心理變化,符合自然規律,具體原因如下:
1.生理原因,「老小孩」的形成是「高層指揮」的失控所致。由於自然的衰老,導致大腦功能的退化。正常老年人的大腦比成人縮小了5%-10%,同時大腦功能相應衰退,尤其是大腦的神經抑制功能下降。這就導致老年人的認知功能下降、神經抑制功能下降,從而表現出類似孩童的行為。
2. 心理原因老年人的正常需求難以滿足,而導致的「退行性行為」。中國家庭的空巢老人越來越多,子女都在外求學或工作,根本沒有時間陪伴老人,更沒有精力注意老年人的溝通、關愛等心理需求。這就可能導致老人,用某些「幼稚」的行為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願望與不滿。
3. 個體差異,一般來講,那些文化層次較高、從事腦力勞動、經常用腦的老年人不容易變成「老小孩」,那些有自己的興趣愛好、與時俱進的老年人也不容易成為「老小孩」。
如何和老小孩相處呢?
首先,作為子女不要總是打著愛的旗號,給父母買這買那,用那些冰冷的物質來充實父母的心房。如果要買東西,可以買那些父母最需要的,比如助聽器、智能手機(與孩子們聊天用)以及與父母愛好相關的東西。
其次,作為子女一定要在尊重、平等、寬容的心態下與老人進行定期的溝通,盡量做到當面溝通,如果實在有困難,可以通過電話、視頻溝通,在溝通的時候一定要做到語速慢、態度好;多聆聽,有耐心;少爭辯,不較真;有愛意,多表達。
最後,一定要在精神上多多支持父母。很多時候精神上的共鳴,遠遠勝過物質上的給予。作為子女,可以多參與父母喜歡的事情、多與父母進行精神上的交流,多談談自己的感受,在生活、工作上遇到困難的時候多多向父母請教,這樣可以讓父母感受真正的關心、愛護、尊重和被需要。
Ⅱ 家裡除了有個調皮的小孩還有個「老小孩」怎麼辦
中國自古就有「老小孩,小小孩」的說法,所謂「小小孩」就是說那些言行舉止天真無邪、活潑好奇、思維幼稚的未成年或剛成年的人。顧名思義,「老小孩」就是指雖然已經年過半百或者是年近花甲,但是心智上有著「返老還童」現象的老年人,就像金庸筆下的老頑童。
當然,作為「老小孩」的老年人,則不能倚老賣老,也要適當地考慮子女的難處,要適當的減少對子女們的情感投入,降低期望值,逐漸減少對子女的心理依賴。可以選擇走進老年大學、走近大自然,這不但有助於克服「老小孩」心態,還可以發展興趣愛好,豐富自己的晚年生活。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小時候,父母陪著我們慢慢長大,長大後,我們陪著父母慢慢變老……
Ⅲ 都說父母老了會變幼稚,那對於不聽話的父母,該怎麼辦
都說父母老了會變幼稚,那不聽話的父母其實就是不聽話的孩子一樣,所以要去寵,要去疼,要去愛,而不是訓斥,因為父母養育你們。作為回報肯定是要好好的孝順父母的。
Ⅳ 父母老了怎麼辦
第一,父母經濟的自主權的問題,還他自主權。
父母有錢,父母老了,父母不能花錢,會把錢放在子女的手裡。因此,父母會失去對資金的控制的問題。子女獲得了父母金錢的支配權。
這一點,你要切記,就是你不要因為獲得了父母金錢的資本支配權。就剝奪了父母支配金錢的權利。
我們在生活中就碰到這樣的例子,有的子女對父母照顧的很好,結果父母花一塊錢都要跟子女要,搞得父母心裡非常不舒服。父母在於別人相處的過程中失去了獨立的人際交往的權力。錢在子女手裡,父母就變成了有錢的沒錢人。所以這個結果什麼就導致父母的精神狀態非常差。
第二,父母有錢什麼都不缺。也要給父母東西。
很多人自己說,父母有錢,什麼都不缺。因此,去看父母,什麼東西也不買。
這一點要切記。父母有錢,父母有東西,這是父母的。你去看父母你的態度是什麼?你買東西哪怕買一個你買一個蘋果代表著你的態度。所以不管父母有沒有錢?你見父母都要有你的態度表現。如果你每次。去見父母,你都不注意這個,以為父母有錢什麼都不缺。你往往就失去對父母的一種尊重。失去了父母的一種關心。
正確的做法是,你有時候上街買一棵蔥,買一根菜,一根黃瓜,一個蘋果。你在買的過程中,你就會想到父母,喜歡吃什麼東西。就能表達你對父母的關心。這是和父母相處的第二個要點。
第三,父母的經濟條件好了。子女會出現一個問題,往往忽視父母精神需求。而忽視了對父母精神關心。
很多父母給我發牢騷,說我的孩子,很少來看我。有時候打個電話,有時寄點錢,但我並不缺錢。在這個時候,父母要的是孩子對父母的關心和陪伴。孩子與父母的相處。孩子對父母的陪伴。父母需要你守在身邊,跟他嘮嘮嗑,跟他說說話。跟他交流交流你最近的工作。父母渴望對你的了解。這個相處過程,陪伴的過程。是父母真正想要的東西。但是我們很多人不懂這個東西。
第四,當父母老了以後,父母的精神陪護問題。
比如說。父母有一方去世了。另一方一個人孤孤單單的生活。可能也會有人給他做飯,但是他的精神是孤獨的。他這個時候可能需要陪護。
比如一個男士老伴去世。他可能需要一個女士在身邊陪伴。比如說晚上睡覺陪護在身邊。給他倒杯水呀,疼了捶捶背呀。給他拿一點葯啊!這個事是他自己幹不了或者不方便。這種事情子女做不了,做不到,這叫貼身服務。
有的人說。我已經做的很好了。每天也看了。但是父母需要的是陪護。這種陪護有可能是情感。我們生活中碰到這樣一個情況。父母有一方去世,另一方。他孤孤單單的生活,吃穿不愁。但是他經常孤獨的。基於道德各種各的原因,導致父母的正常要求得不到滿足。我們今天講的要點很多子女真正關心父母要理解她的意願,滿足他的意願。家有老人,是個寶啊!不要因為某些道德問題,使得他的晚年生活變得不如意,不幸福。我接觸有的人到90多歲。他需要的是有人陪我說說話,給我念念報紙。關系可能要走的近一點,比保姆要近一點。這些我們很多人接受不了。
Ⅳ 你有沒有覺得父母六七十歲的時候 變得古怪 麻煩不好相處了 那怎麼辦
父母在六七十歲的時候變得性格古怪,難以相處,那是因為父母的更年期到了,母親可能會變得嘮叨,父親可能會變得特別固執,這都是很正常的,所以要好好的體諒父母,多理解父母,多為父母著想
Ⅵ 跟媽媽和不來,媽媽現在跟個老小孩一樣,我脾氣比較倔固執就因為這總跟我媽吵架,我媽脾氣也比較暴躁怎麼
不要那麼暴躁!心平氣和!慢慢的溝通
Ⅶ 家裡除了有個調皮的小孩還有個「老小孩」!怎麼辦
中國自古就有「老小孩,小小孩」的說法,所謂「小小孩」就是說那些言行舉止天真無邪、活潑好奇、思維幼稚的未成年或剛成年的人。顧名思義,「老小孩」就是指雖然已經年過半百或者是年近花甲,但是心智上有著「返老還童」現象的老年人,就像金庸筆下的老頑童。
圖片來源網路
當然,作為「老小孩」的老年人,則不能倚老賣老,也要適當的考慮子女的難處,要適當的減少對子女們的情感投入,降低期望值,逐漸減少對子女的心理依賴。可以選擇走進老年大學、走近大自然,這不但有助於克服「老小孩」心態,還可以發展興趣愛好,豐富自己的晚年生活。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小時候,父母陪著我們慢慢長大,長大後,我們陪著父母慢慢變老……
編輯:魯凡英
(專家:孫濤,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科普中國微平台原創首發)
Ⅷ 父母年老,作為子女應該怎麼和他們相處呢
雙方都不用力,是漸行漸遠,很淡漠。
一方用力,總會造成另一方的被動,是一種失衡的關系,是束縛,很累。
這種成為自己父母的監護人的轉變的一部分是顯而易見的:在他們不再具有能力去完全應對生活時照顧他們。另外一部分是對雙方之間的關系承擔責任。
在子女年幼時,小心處理關系是父母的責任,父母監督它,使它在相當穩定的基礎上持續下去。或許,在某一短暫時期內,這種責任變得更加平等;後來,保持這種關系在不經意中變為現已長大成人的子女的責任一有時候盡量滿足父母,遷就他們,避免提及讓他們心煩的事情,安慰仍然活著的父親或母親。如果說青少期的特徵有時是通過反抗父母體現出來的,成年的特徵有時是通過獨立於父母體現出來的,那麼,成熟的標志就是成為父母的監護人。Ⅸ 50歲後的父母越來愈像孩子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父母50歲後越來越像孩子,這不是很正常嗎,俗話都說老小孩老小孩,返老還童,是一種變老的表現,隨著人慢慢變老,每個人的心情也會變的越來越幼稚越來越放鬆,所以他們感覺自己年輕,他們也會越來越小。
Ⅹ 為什麼有的老人會成了「老小孩」
「老小孩」現象是人們進入老年期的正常心理變化,符合自然規律,具體原因如下:
1.生理原因,「老小孩」的形成是「高層指揮」的失控所致。由於自然的衰老,導致大腦功能的退化。正常老年人的大腦比成人縮小了5%-10%,同時大腦功能相應衰退,尤其是大腦的神經抑制功能下降。這就導致老年人的認知功能下降、神經抑制功能下降,從而表現出類似孩童的行為。
2. 心理原因老年人的正常需求難以滿足,而導致的「退行性行為」。中國家庭的空巢老人越來越多,子女都在外求學或工作,根本沒有時間陪伴老人,更沒有精力注意老年人的溝通、關愛等心理需求。這就可能導致老人,用某些「幼稚」的行為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願望與不滿。
3. 個體差異,一般來講,那些文化層次較高、從事腦力勞動、經常用腦的老年人不容易變成「老小孩」,那些有自己的興趣愛好、與時俱進的老年人也不容易成為「老小孩」。
如何和老小孩相處呢?
首先,作為子女不要總是打著愛的旗號,給父母買這買那,用那些冰冷的物質來充實父母的心房。如果要買東西,可以買那些父母最需要的,比如助聽器、智能手機(與孩子們聊天用)以及與父母愛好相關的東西。
其次,作為子女一定要在尊重、平等、寬容的心態下與老人進行定期的溝通,盡量做到當面溝通,如果實在有困難,可以通過電話、視頻溝通,在溝通的時候一定要做到語速慢、態度好;多聆聽,有耐心;少爭辯,不較真;有愛意,多表達。
最後,一定要在精神上多多支持父母。很多時候精神上的共鳴,遠遠勝過物質上的給予。作為子女,可以多參與父母喜歡的事情、多與父母進行精神上的交流,多談談自己的感受,在生活、工作上遇到困難的時候多多向父母請教,這樣可以讓父母感受真正的關心、愛護、尊重和被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