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父親的別稱有哪些
父親的別稱有爸爸、先父、阿父、阿爹、家嚴等。
一、爸爸
釋義:對指已結婚並有子女的男性(父親)的一種稱呼。
引證:《廣雅·釋親》:「爸,父也。」
譯文:爸,父親的意思。
二、先父
釋義:多用於稱呼自己已過世的父親。
引證:《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序》:「 成王追述先父之志。」
譯文:成王追加敘述去世父親的意志。
三、阿父
釋義:父親的意思。
引證:《南史·謝晦傳》:「 阿父,大丈夫當橫屍戰場。」
譯文:父親,大丈夫應當橫屍戰場才對。
四、阿爹
釋義:父親,過去的時間段內稱呼父親為爹的較多,或者城市工農階層稱父親為爹的也較多。
引證:茅盾《春蠶》:「阿爹!媽等你吃中飯呢!」
五、家嚴
釋義:指在別人面前對自己父親的謙稱。
引證:巴金《秋》二三:「大表哥的意思很對。我原本也不大贊成家嚴的主張。」
Ⅱ 古代人怎麼稱呼自己父親的呢,有幾種稱呼
一、對自己的父親稱呼
父親是對父親古今習見的稱呼,除了常見的家父之外,還可以稱父親為「公」、「翁」、「嚴君」、「爹」、「老子」等稱謂。
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關於古人對自己父親的尊稱,總括起來,有這么幾類,一般在前面用「家「、「老」 「先」等之類來稱呼父親。
「家「類父親稱呼,如:家父、家君、家嚴、家翁、家公;「老」類父親稱呼,如:老爺子、老爺、老爹、老大人、老公公、老父、老尊等,這些都較為常見。
其實,古人也還挺喜歡用「老什麼」來稱呼自己父親的,比如說「老公」,這可不是媳婦對丈夫的稱呼,宋代陸游曾稱自己父親為:「老子」。
一般尊稱自己死去的父親,會用「先父」、「先君子」、「先夫子」等,如果是女子對丈夫死去父親的稱呼,則用「先子」,還有用「先舅」。
「先」類父親稱呼,如:先父、先人、先考、先舅,還有先嚴、先卿等。先嚴(死去父親的敬稱)。先卿(古代君主對臣子已經死去父親的敬稱)。
另外口語中,以「阿」開頭的父親稱呼,有阿父、阿公、阿伯、阿耶、阿翁、阿爹。舅曾是古代婦女對丈夫父親的稱呼。現在某些地方,還有以相、管稱呼父親的。
據史料記載,「爸爸」一詞最早起源於三國魏明帝太和年間的《廣雅》中《釋親》篇已有雲:「爸,父也。」可見,爸也是古代對父親的一種稱呼。
二、如何稱呼別人的父親
「卑己尊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人在稱別人的父親時,敬辭有令父、令尊等;稱自己的父親時,謙辭有家父、家嚴、家翁等。
「令」來開頭的稱呼,該種稱呼用於和別人說話時稱呼別人的父親。令尊和別人交談時,對對方父親的尊稱。以「令」字為前綴稱呼,也是一種固定的結構。
還有就是前綴用尊的稱呼,如尊大君、尊公、尊府、尊侯、尊翁、尊君,還有尊大人,也是對父親的一種稱呼方式。尊人,古代指稱父母,近代多用做對方父親的專用敬稱。
所以古人稱別人父親,一般有尊父、令父、令尊、尊翁、尊公、尊甫、尊君、乃尊、尊大人。尊古代常見的敬稱用語,稱對方的父親則稱「令尊」。
Ⅲ 我國古代對父母稱呼都是怎麼叫的
父母同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
父母單稱家父、家嚴;家母、家慈。
父去世稱先父、先嚴、先考。
母去世稱先母、先慈、先妣。
對對方母親稱令堂、太君,對對方的妻子稱令正,對對方妻父稱泰山、冰翁,對對方兄弟稱昆仲、昆玉、令兄(弟),對對方的兒子稱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對對方的女兒稱千金、玉女、令愛等等,因多見於口語。
(3)自己父母可以有哪些稱呼擴展閱讀:
相關尊稱:
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
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台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
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
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
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
5、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
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
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范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Ⅳ 古代對父親的稱謂有哪些
古代對父親的稱謂有先府君,家君,家大人,家嚴,令尊。
1、先府君。是對自己死去的父親的稱呼。
2、家君。既可以作為對自己父親的稱呼,也可以用做對別人父親的稱呼。
3、家大人。清代著名的小學家王引之在他的著名著作《經義述聞》里每一篇的開首都要冠上一句話:「家大人曰」。
4、家嚴。清陳夢雷《絕交書》:「先慈恐不孝激烈難堪,遣人呼入。家嚴出,以婉詞相諷。」
5、令尊。是用來稱對方父親的敬詞。見《紅樓夢》:「你今日回家就稟明令尊,我回去再稟明祖母。」
Ⅳ 古代和現代對父母的稱呼
父母稱為高堂、雙親、椿萱。自稱父母、兄妹,父為家父家嚴,母為家母家慈,兄妹為家兄、舍妹。兄弟稱為昆仲、棠棣、手足、胞兄胞弟。稱別人的父母稱為令堂、令尊,稱別人的兄妹為令兄、令妹。
夫稱妻為內室、內人、拙荊,妻稱夫為夫婿、郎君、夫君。夫妻稱為伉儷、配偶、伴侶、佳偶。岳父稱為丈人、老岳、泰山。稱乾爹為義父,自稱為義子
Ⅵ 比如把父母稱做高堂,要怎麼稱呼自己的父母
比如把父母稱作高堂,那麼稱呼自己的父母也可以稱作高堂!比如新人新婚時拜高堂就是拜父母。
Ⅶ 常見的家庭稱謂有哪些
常見的家庭稱謂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
子女稱父母雙親
口語稱「爸爸」、「媽媽」、「爸媽」、「爹娘」等。書面語或對外人稱之為「父親」、「母親」、「雙親」、「二老」、「父母」、「娘爹」等。
子女稱母親
口語稱「媽媽」、「娘」、「嬤嬤」。書面語或對外人稱之為「母親」、「家母」、「老娘」、「老太太」、「老姥子」等等。
子女稱父親
口語稱「爸爸」、「爹」、「大大」。書面語或對外人稱之為「父親」、「家父」、「老爺」、「老爹」、「老太爺」、「老爺子」等等。
子女稱母親的母親
口語稱「老娘」、「娘娘」、「家家」、「毑婆」、「姥姥。書面語或對外人稱之為「外婆」、「毑母」、「外祖母」、「大母」、「王母」。
子女稱父親的母親
口語稱「奶奶」、「奶娘」、「祖婆」、「奶婆」。書面語或對外人稱之為「祖母」、「奶奶」、「大母」、「王母」。
子女稱母親的父親
口語稱「外公」、「姥爺」、「姥爹」、「爺爺」、「毑公」、「姥公」。書面語或對外人稱之為「外祖父」、「外公」、「毑父」、「姥爺」、「大父」、「王父」。
子女稱父親的父親
口語稱「爺爺」、「祖公」、「奶爺」、「奶爹」、「老爺」、、「奶公」。書面語或對外人稱之為「祖父」、「奶爺」、「大父」、「王父」。
(7)自己父母可以有哪些稱呼擴展閱讀
家庭稱謂指一個家庭,親戚之間,歷史形成了傳統的親族傳承關系,互相之間根據輩分沿襲而固定成各種稱謂。口頭的稱謂與書面的稱謂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而且對外人和互相之間的當面稱謂也不盡相同。
稱謂的書面、口頭、對人、當面雖有不同,但其本質的輩份卻是一致的,內涵是完全一樣的。
Ⅷ 在古代,我們對父母的稱謂有哪些
一、稱謂:
(1)父母:父母是親屬中最重要的親屬,除「父母」、「雙親」、「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稱外還有「高堂」、「嚴君」、「尊親」、「嚴親」、「兩親」、「親闈」等以及文人筆下的「所生」、「椿萱」等對父母的代稱。
(2)父、父親:是對父親古今習見的稱呼,還可以稱父親為「公」、「翁」、「尊」、「大人」、「嚴君」、「爺」、「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見的敬稱用語,稱自己的父親可稱「家尊」,稱對方的父親則稱「令尊」。
(4)爺:古代對成年男子較廣義的稱呼,宋代開始用作對祖父之稱,魏晉南北朝就用作對父親之稱,或寫作「耶」。
(5)母:是對母親最常見的稱呼.而在古代對母親的稱謂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對成年婦女或老年婦女的泛稱.其中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媽」、「慈」、「家家」和「姊姊」等。
(6)繼母:如果自己的母親去世、離異或被父輩逐出,則稱續娶之妻為繼母、繼親、後母、假母、續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親離家之後還能相見,則稱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稱自己的生身母親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則稱父親之妾為「庶母」、「少母」、「諸母」、「妾母」。
二、父母簡介:
父母 fù mǔ
(1) parents
(2) 父親和母親的總稱 父母者,人之本也。「士庶有人善,本諸父母。」
(3) 具有父親和母親作用的人。
(4) 我們的第一位老師
(5) 我們的最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