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申父母之戒中戒是什麼意思

申父母之戒中戒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5-30 03:55:22

① 誡兄子嚴敦書與誡子書的異同誰能說一說

前者:教不要妄議別人,妄議遭怨,必受其害。
後者:教靜心勤學,實現志向。

馬援:誡兄子嚴、敦書
援兄子嚴、敦,並喜譏議,而通輕俠客。援前在交趾,還書誡之曰:「吾欲汝曹①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②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言者,施衿結縭,申父母之戒③,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④,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⑤。父喪致客,數郡畢至⑥。吾愛之重之,不願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⑦。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⑧。訖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將下車⑨輒切齒,州郡以為言⑩,吾常為寒心,是以不願子孫效也。」[1]
①汝曹:你等,爾輩。

②是非:評論、褒貶。

③施衿結縭,申父母之戒:古時禮俗,女子出嫁,母親把佩巾、帶子結在女兒身上,為其整衣。父戒女曰:「戒之敬之,夙夜無違命。」母戒女曰:「戒之敬之,夙夜無違宮事。」

④口無擇言:說出來的話沒有敗壞的,意為所言皆善。 擇:通「殬(dù)」,敗壞。

⑤清濁無所失:意為諸事處置得宜。

⑥數郡畢至:數郡的客人全都趕來了。

⑦鵠:天鵝。鶩:野鴨子。此句比喻雖仿效不及,尚不失其大概。

⑧畫虎不成反類狗:比喻弄巧成拙。

⑨下車:指官員初到任。切齒:表示痛恨。

⑩以為言:把這作為話柄。[1]

譯文

我的兄長的兒子馬嚴和
馬敦,都喜歡譏諷議論別人的事,而且愛與俠士結交。我在前往交趾的途中,寫信告誡他們:「我希望你們聽說了別人的過失,像聽見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聽
見,但嘴中不可以議論。喜歡議論別人的長處和短處,胡亂評論朝廷的法度,這些都是我深惡痛絕的。我寧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孫有這種行為。你們知道我非常
厭惡這種行徑,這是我一再強調的原因。就像女兒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誡的一樣,我希望你們不要忘記啊。」

「龍伯高這個人敦厚誠實,說的話沒有什麼可以讓人指責的。謙約節儉,又不失威嚴。我愛護他,敬重他,希望你們向他學習。杜季良這
個人是個豪俠,很有正義感,把別人的憂愁作為自己的憂愁,把別人的快樂作為自己的快樂,無論好的人壞的人都結交。他的父親去世時,來了很多人。我愛護他,
敬重他,但不希望你們向他學習。(因為)學習龍伯高不成功,還可以成為謹慎謙虛的人。正所謂雕刻鴻鵠不成可以像一隻鶩哩。一旦你們學習杜季良不成功,那就
成了紈絝子弟。正所謂「畫虎不像反像狗了」。到現今杜季良還不知曉,郡里的將領們到任就咬牙切齒地恨他,州郡內的百姓對他的意見很大。我時常替他寒心,這就是我不希望子孫向他學習的原因。」[1]

諸葛亮:誡子書⑴

夫君子之行⑵,靜以修身⑶,儉以養德⑷。非澹泊無以明志⑸,非寧靜無以致遠⑹。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⑺,非學無以廣才⑻,非志無以成學⑼。慆慢則不能勵精⑽,險躁則不能冶性⑾。年與時馳⑿,意與日去⒀,遂成枯落⒁,多不接世⒂,悲守窮廬⒃,將復何及⒄![2]
⑴誡:警告,勸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發語詞,引出下文的議論,無實在的意義。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⑶修身:個人的品德修養。

⑷養德:培養品德。

⑸澹(dàn)泊:也寫做「淡泊」,清靜而不貪圖功名利祿。內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慾。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⑹寧靜:這里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遠:實現遠大目標。

⑺才:才幹。

⑻廣才:增長才幹。

⑼成:達成,成就。

⑽慆(tāo)慢:漫不經心。慢:懈怠,懶惰。勵精:盡心,專心,奮勉,振奮。

⑾險躁:冒險急躁,狹隘浮躁,與上文「寧靜」相對而言。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⑿與:跟隨。馳:疾行,這里是增長的意思。

⒀日:時間。去:消逝,逝去。

⒁遂:於是,就。枯落:枯枝和落葉,此指像枯葉一樣飄零,形容人韶華逝去。

⒂多不接世:意思是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接世,接觸社會,承擔事務,對社會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⒃窮廬:破房子。

⒄將復何及:又怎麼來得及。
⒅淫慢:過度的享樂,懈怠。淫:過度。

譯文:

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
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
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② 誡兄子嚴敦書

誡兄子嚴敦書
馬援
吾欲汝曹①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②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言者,施衿結縭,申父母之戒③,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④,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⑤;父喪致客,數郡畢至⑥,吾愛之重之,不願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⑦;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⑧。訖今季良尚未可知, 郡將下車⑨輒切齒,州郡以為言⑩,吾常為寒心,是以不願子孫效也。
【注釋】①汝曹:你等,爾輩。②是非:評論、褒貶。③施衿結縭,申父母之戒:古時禮俗,女子出嫁,母親把佩巾、帶子結在女兒身上,為其整衣。父戒女曰:「戒之敬之,夙夜無違命。」母戒女曰:「戒之敬之,夙夜無違宮事。」④口無擇言:講話不選擇言辭。意為所言皆善。⑤清濁無所失:意為諸事處置得宜。⑥數郡畢至:數郡的客人全都趕來了。⑦鵠:天鵝。鶩:野鴨子。此句比喻雖仿效不及,尚不失其大概。⑧畫虎不成反類狗:比喻弄巧成拙。⑨下車:指官員初到任。切齒:表示痛恨。⑩以為言:把這作為話柄。

③ 申父母之戒之解釋

就像女兒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誡的一樣,我希望你們不要忘記啊。

④ 《後漢書.馬援傳》的翻譯

出自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後漢書.馬援傳》。

原文:

初,兄子嚴、敦並喜譏議,而通輕俠客。援前在交阯,還書誡之曰:「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論議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

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言者,施衿結衤離,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願汝曹效也。

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迄今季良尚未可知,郡下車輒切齒,州郡以為言,吾常為寒心,是以不願子孫效也。

譯文:

起初,馬援兄之子馬嚴、馬敦都喜歡譏議時事,而與俠客們輕相交往。馬援以前在交阝止,寫信回家訓誡道:「我想你們聽到人家過失,要像聽父母之名一樣,耳可以聽到,口不可說啊。喜歡議論人的長短,亂譏刺時政,這是我最厭惡的,我是寧肯死也不願聽到子孫們有這種行為的。

你們知道我非常厭惡此事,我之所以要再次講到此事要像男女婚嫁時施衿結衤離一樣,申明父母的訓誡,要使你們牢記不忘。龍伯高敦厚周到謹慎,口無異言,謙約節儉,清廉公正有威望,我很愛他敬重他,願你們向他學習。

杜季良豪俠好講義氣,憂人之憂,樂人之樂,好人壞人都合得來,父親死了,幾個郡的人都來弔唁,我愛他敬重他,但不願你們向他學習。學習龍伯高不到家,還是一個謹慎勤勉的人,所謂雕刻鴻鵠不成可以像一隻鶩哩。

學習杜季良不到家,就墮落成為天下的輕薄兒,所謂畫虎不成反像犬了。到現在為止杜季良還不可知,郡里的將領們一下車就切齒恨他,州郡都說他,我常為他寒心,所以我不願子孫們學他。」杜季良名保,京兆人,當時是越騎司馬。

杜季良仇人上書,狀告他「行為輕薄,亂群惑眾,伏波將軍從萬里外寫信回來以他訓誡兄子,而梁松、竇固與之交往,將煽動輕佻虛偽,敗亂我中華。」書奏,帝召梁松、竇固而責讓,以狀紙和馬援誡書給他們看,梁松、竇固叩頭流血,而得以不加罪。

詔令免除杜季良官職。龍伯高名述,也是京兆人,為山都縣長,因此提升為零陵太守。起初,馬援在交阝止,常吃薏米,因薏米能除瘴氣,久服能輕身省欲。

(4)申父母之戒中戒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後漢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取自司馬彪《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後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但在成書過程中,范曄根據東漢一代歷史的具體特點,則又有所創新,有所變動。

《後漢書》結構嚴謹,編排有序。如八十列傳,大體是按照時代的先後進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為兩漢之際的風雲人物。其後的九卷是光武時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將領。

《後漢書》的進步性還體現在勇於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頌正義的行為方面,一方面揭露魚肉人民的權貴,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剛強正直、不畏強暴的中下層人士。例如,在《王充王符仲長統傳》中,范曄詳細地收錄了八篇抨擊時政的論文。

⑤ 文言文「戒長子嚴等書」

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願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龍伯高這個人敦厚誠實,說出的話沒有什麼可以指責的。謙約節儉,待人又不失威嚴。我愛護他,敬重他,希望你們向他學習。杜季良這個人豪俠好義,有正義感,把別人的憂愁作為自己的憂愁,把別人的快樂作為自己的快樂。無論什麼人都結交。他的父親去世時,來了很多人。我愛護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們向他學習。(因為)學習龍伯高不成功,還可以成為謹慎謙虛的人。就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而一旦學習杜季良不成功,那你們就成了紈絝子弟。就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犬」。

⑥ 申父母之戒怎麼斷句

【原文】申父母之戒

(這是一句話,詞句中間無需斷句。)

【參考譯文】(就像女兒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誡的一樣,(我希望你們不要忘記啊。)

本文選自《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作者是東漢名將馬援。

誡兄子嚴、敦書

援兄子嚴、敦,並喜譏議,而通輕俠客。援前在交趾,還書誡之曰:「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言者,施衿結縭,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⑦ 馬援誡兄子嚴敦書翻譯

翻譯:馬援哥哥的兒子馬嚴、馬敦都喜歡譏諷議論,還交往一些輕薄的俠客。馬援在交趾前線,寫信回家告誡他們說: 「我希望你等聽別人的過失如同聽父母的名字一樣,耳朵可以聽,嘴巴不能說啊我們的先人不能直呼父母名諱,記得有一次看電視,一對漫畫父子就是互相稱名道姓的。喜歡議論別人的長短,妄斷是非和正統法規,這是我最厭惡的,寧死不希望聽到子孫有這樣的行徑啊。你等知道我對這樣的行徑厭惡非常,我之所以又來說它,就如同嫁女的父母告別時為女兒綁衣帶系佩巾一樣,是為了申明父母的勸戒,想使你等不要忘記啊!龍伯高他敦厚周到謹慎,嘴不選擇是非的言論,謙遜節儉,廉潔公正有威望,我喜歡他尊重他,希望你等效仿他。杜季良他豪俠講義氣,替人分憂,助人為樂,結交的人清者濁者無所不有。他父親喪禮時到的賓客,幾個郡的人物全到了。我喜歡他尊重他,不希望你等效仿他。效仿伯高效仿不成,起碼還是謹慎勤勉的士人,所謂刻天鵝不成還類似野鴨子嗎。效仿季良效仿不成,就淪落為天下的輕薄紈絝子弟,所謂畫虎畫不成反而類似狗的了。迄今為止季良的未來還不可預料呢,郡的將官一上任就對他切齒痛恨,州郡的官員們以他為話柄,我常常為此寒心,所以不願意子孫們效仿他啊。」

希望採納

⑧ 《誠兄子嚴,郭書》文言文翻譯

首先,應該是《誡兄子嚴、郭書》才對吧?
原文:援兄子嚴、敦,並喜譏議,而通輕俠客。援前在交趾,還書誡之曰:「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言者,施衿結縭,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願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訖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將下車輒切齒,州郡以為言,吾常為寒心,是以不願子孫效也。」
譯文:我的兄長的兒子馬嚴和馬敦,都喜歡譏諷議論別人的事,而且愛與俠士結交。我在前往交趾的途中,寫信告誡他們:「我希望你們聽說了別人的過失,像聽見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聽見,但嘴中不可以議論。喜歡議論別人的長處和短處,胡亂評論朝廷的法度,這些都是我深惡痛絕的。我寧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孫有這種行為。你們知道我非常厭惡這種行徑,這是我一再強調的原因。就像女兒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誡的一樣,我希望你們不要忘記啊。」
「龍伯高這個人敦厚誠實,說的話沒有什麼可以讓人指責的。謙約節儉,又不失威嚴。我愛護他,敬重他,希望你們向他學習。杜季良這個人是個豪俠,很有正義感,把別人的憂愁作為自己的憂愁,把別人的快樂作為自己的快樂,無論好的壞人的人都結交。他的父親去世時,來了很多人。我愛護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們向他學習。(因為)學習龍伯高不成功,還可以成為謹慎謙虛的人。正所謂雕刻鴻鵠不成可以像一隻鶩哩。一旦你們學習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紈絝子弟。正所謂「畫虎不像反像狗了」。到現今杜季良還不知曉,郡里的將領們到任就咬牙切齒地恨他,州郡內的百姓對他的意見很大。我時常替他寒心,這就是我不希望子孫向他學習的原因。」
注釋:①汝曹:你等,爾輩。
②是非:評論、褒貶。
③施衿結縭,申父母之戒:古時禮俗,女子出嫁,母親把佩巾、帶子結在女兒身上,為其整衣。父戒女曰:「戒之敬之,夙夜無違命。」母戒女曰:「戒之敬之,夙夜無違宮事。」
④口無擇言:說出來的話沒有敗壞的,意為所言皆善。 擇:通「殬(dù)」,敗壞。
⑤清濁無所失:意為諸事處置得宜。
⑥數郡畢至:數郡的客人全都趕來了。
⑦鵠:天鵝。鶩:野鴨子。此句比喻雖仿效不及,尚不失其大概。
⑧畫虎不成反類狗:比喻弄巧成拙。
⑨下車:指官員初到任。切齒:表示痛恨。
⑩以為言:把這作為話柄。

⑨ 《誡兄子嚴,敦書》的解釋,譯文

誡兄子嚴敦書
馬援
吾欲汝曹①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②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言者,施衿結縭,申父母之戒③,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④,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⑤;父喪致客,數郡畢至⑥,吾愛之重之,不願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⑦;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⑧。訖今季良尚未可知, 郡將下車⑨輒切齒,州郡以為言⑩,吾常為寒心,是以不願子孫效也。
【注釋】①汝曹:你等,爾輩。②是非:評論、褒貶。③施衿結縭,申父母之戒:古時禮俗,女子出嫁,母親把佩巾、帶子結在女兒身上,為其整衣。父戒女曰:「戒之敬之,夙夜無違命。」母戒女曰:「戒之敬之,夙夜無違宮事。」④口無擇言:講話不選擇言辭。意為所言皆善。⑤清濁無所失:意為諸事處置得宜。⑥數郡畢至:數郡的客人全都趕來了。⑦鵠:天鵝。鶩:野鴨子。此句比喻雖仿效不及,尚不失其大概。⑧畫虎不成反類狗:比喻弄巧成拙。⑨下車:指官員初到任。切齒:表示痛恨。⑩以為言:把這作為話柄。
【作者簡介】馬援(前14—後49)字文淵,東漢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新莽時,為新城大尹。後依附隗囂,繼歸劉秀,攻滅隗囂,為隴西太守。官至伏波將軍,封新息侯。後在進擊武陵「五溪蠻」時,病死軍中。著有《銅馬相法》。
【品讀】馬援的侄子馬嚴、馬敦平時喜譏評時政、結交俠客,很令他擔憂,雖遠在交趾軍中,還是寫了這封情真意切的信。文章出語懇切,言詞之中飽含長輩對晚輩的深情關懷和殷殷期待,所以能產生這樣的效果,原因有三。
其一、以「汝曹」稱子侄,在文中反復出現,使子侄們在閱讀時倍感親切。不遠千里致書教諭,也能收到耳提面命的效果。同一稱謂反復出現,固然可使被稱者自感受到重視,而更重要的是,作者選用的這一稱謂也傳達出豐富的信息。古人名、字並行,各有其用。一般長輩稱晚輩用名,同輩相稱則用字,如果「爾」「汝」相稱,往往是不禮貌的,但在特定場合下卻又能用以表示親近,如韓愈《聽穎師彈琴》「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句。作者在信中不依常規稱呼子侄,卻以「汝曹」相稱,這就顯得隨和、親切,拉近了長輩和晚輩之間的距離。被稱的晚輩則可以從中體會到長輩的真情關懷。
其二、苦口婆心,現身說法,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晚輩溝通,而不是空講大道理。如首段說「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只說自己如何,但是態度明確,感情濃烈,自然可以感染晚輩,又何必命令式地不許這不許那呢?至於「施衿結縭」句,更是反復叮嚀,語重心長,使人感動不已。次段對當世賢良的作為得失加以對比評析,都是自己觀察社會人生得來的經驗之談。其「刻鵠不成尚類鶩」、「畫虎不成反類狗」的比喻,警拔有力,發人深省,是傳之千古的警句。而諸如「願汝曹效之」、「不願汝曹效也」的話,雖然只是表示希望,但是字里行間滿盈著真摯的關愛,比之「汝曹當效之」、「汝曹勿效也」這樣板著面孔的口吻真不知要強過多少倍了!
其三、文中大量而恰當地使用句末語氣詞,起到了表達意義以簡馭繁,只著一字而含義豐富;表達感情以無勝有,不著情語而情尤真、意尤切的突出效果。文中用「也」表達自己的肯定和期望,態度堅絕;用「矣」、「耳」表達自己的愛憎傾向,情深意長;用「者也」,則表達出對評說對象有所保留或不以為然。這些合在一起,不僅讀來語氣抑揚,更能使人由此領會充盈在文字背後的教誨、期望、關懷和愛護。

⑩ 《後漢書·馬援傳》完整詩句帶翻譯

雋不疑字曼倩,渤海人也。治《春秋》,為郡文學,進退必以禮,名聞州郡。

武帝末,郡國盜賊群起,暴勝之為直指使者,衣綉衣,持斧,逐捕盜賊,督課郡國,東至海,以軍興誅不從命者,威振州郡。勝之素聞不疑賢,至勃海,遣吏請與相見。不疑冠進賢冠,帶櫑具劍,佩環玦,褒衣博帶,盛服至門上謁。門下欲使解劍,不疑曰:「劍者君子武備,所以衛身,不可解。請退。」吏白勝之。勝之開閣延請,望見不疑容貌尊嚴,衣冠甚偉,勝之徙履起迎。登堂坐定,不疑據地曰:「竊伏海瀕,聞暴公子威名舊矣,今乃承顏接辭。凡為吏,太剛則折,太柔則廢,威行施之以恩,然後樹功揚名,永終天祿。」勝之知不疑非庸人,敬納其戒,深接以禮意,問當世所施行。門下諸從事皆州郡選吏,側聽不疑,莫不驚駭。至昏夜,罷去。勝之遂表薦不疑,征詣公車,拜為青州刺史。

久之,武帝崩,昭帝即位,而齊孝王孫劉澤交結郡國豪傑謀反,欲先殺青州刺史。不疑發覺,收捕,皆伏其辜。擢為京兆尹,賜錢百萬。京師吏民敬其威信。每行縣錄囚徒還(3),其母輒問不疑:「有所平反,活幾何人?」即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為飲食語言異於他時;或亡(無)所出,母怒,為之不食。故不疑為吏,嚴而不殘。

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黃犢車,建黃施,衣黃旐,著黃冒(帽),詣北闕,自謂衛太子。公車以聞,詔使公卿將軍中二千石雜識視。長安中吏民聚觀者數萬人。右將軍勒兵闕下,以備非常。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至者並莫敢發言。京兆尹不疑後到,叱從吏收縛。或曰:「是非未可知,且安之。」不疑曰:「「諸君何患於衛太子!昔蒯聵建命出奔,輒距(拒)而不納,《春秋》是之。衛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來自詣,此罪人也。」遂送詔獄。

天子與大將軍霍光聞而嘉之,曰:「公卿大臣當用經術明於大誼(義)。」繇(由)是名聲重於朝廷,在位者皆自以不及也。大將軍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辭,不肯當。久之,以病免,終於家。

譯文:雋不疑,字曼倩,是渤海郡人。曾研究學習《春秋》,做渤海郡的文學官,一舉一動一定以講求禮儀,在整個渤海郡聞名。

漢武帝末年,渤海郡盜賊蜂擁而起,暴勝之做直指使者,身穿綉衣,手持斧仗儀節,追捕反叛的盜賊,並督促渤海郡賦稅,向東一直到渤海邊,如果有不服從命令的人,都以軍法論處,威勢震動渤海郡。暴勝之一向聽說雋不疑賢能,到了渤海郡,就派遣差役邀請雋不疑,和他相見。雋不疑戴進賢帽,帶櫑具劍,佩玉環,穿寬衣,繞長帶,盛服到暴勝之門上拜見。守門的差役想讓他解下腰上配劍,雋不疑說:「劍是有品德人的武裝兵器,是用來保衛自身的,不能謝下。請你們退下。」差役稟報暴勝之。暴勝之開門迎接雋不疑,遠遠看到雋不疑相貌非常尊貴庄嚴,穿戴十分偉岸,暴勝之快步起身迎接。到廳堂坐定,雋不疑以手按地恭敬地說:「我居住在海邊,聽說您暴公子的威名已經很久了,現在才有幸見到。凡是做官的,如果太剛強就會受挫折;如果太柔和就會被罷免,應該用恩惠來推行威信,然後建立自己的功績,遠揚自己的威名,這樣,就可以永遠享受皇上的俸祿了。」暴勝之知道雋不疑並不是平庸的人,恭敬地採納了他的告誡,深深地用禮儀接待他,詢問當世實行的政策。暴勝之手下各個從事都是從州郡中選拔地優秀官吏,在旁邊聽了雋不疑的說法,沒有不吃驚的。到了夜晚才離開。於是,暴勝之上書推薦雋不疑,皇上用公車徵召他,官拜青州刺史。

過了很長時間,漢武帝駕崩,漢昭帝登基。齊孝王的孫子劉澤勾結渤海郡有名望的人造反,想先殺了青州刺史。剛開始雋不疑就知道了,逮捕了他們,都低頭供認自己的罪行。皇上提拔雋不疑做京兆尹,賞賜百萬錢。京城官吏百姓都敬重他的威信。雋不疑每次到縣里審查記錄犯人的罪狀回來,他的母親總是問:「有可以平反的人嗎?能讓多少人活下來?」如果雋不疑說多數有平反的人,他的母親就高興,吃飯說話也與其他時候不一樣;如果說沒有能釋放的,他的母親就生氣,因為這不吃飯。所以,雋不疑做官嚴厲卻不殘忍。

始元五年,有一個男子乘坐黃牛車,樹畫有龍蛇的黃旗,穿黃袍短衣,頭帶黃帽,到北門,自稱衛太子。公車差役把這件事告訴了皇帝,皇上下詔讓公卿將軍中二千石官職的人一起去辨認。長安官吏百姓幾萬人聚集觀看。右將軍王莽在闕前列兵,用來防備意外的情況。丞相御史中二千石到的人都沒有敢說話的。京兆尹雋不疑後到,命令跟隨的差役拘捕。有人說:「是與不是不能確定,應該慢慢處理這件事。」 雋不疑說:「各位怎麼害怕衛太子呢!以前蒯聵逃命出奔,蒯輒拒不接納蒯聵返回衛國,這是《春秋》上記載的。衛太子得罪先帝,逃跑,不受刑而死,現在自己來到這里,這是罪人啊。」於是,送進監獄。

天子和大將軍霍光聽說後贊賞這件事,說:「公卿應當用經術明確大義。」因此,雋不疑的名聲在朝廷上更受到敬重,在官位的人都自己認為比不上他。大將軍霍光想把自己女兒嫁給他,雋不疑堅決推辭,不肯承當,過力量很長時間,因為病辭官,死在家裡。

一、這篇傳記,寫了馬援的一生,包括他的言行,他的政治活動,他的文事武功。寫出了這個人的為人風格和一些精彩的言論。以上寫得都很具體、生動,給人留下了鮮明的印象。最後寫了他奉命征五溪,師老無功,且遭馬武等人的讒毀,以致死後都不能「喪還舊塋」,給這個人物增加了悲劇色彩,使讀者回味無窮。
二、馬援與光武、隗囂、公孫述,都有交往。這是當時互相抗衡的三種勢力。傳記通過寫馬援,同時也寫了三個人的為人、行事,政治和軍事上的見識和能力。傳記用對比的手法:援素與述同里閭,相善。以為既至,當握手歡如平生。而述盛陳陛衛,以延援入,交拜禮畢,使出就館。更為援制都布單衣,交讓冠,會百官於宗廟中,立舊交之位。述鸞旗旄騎,警蹕就車,磬折而入,禮饗官屬甚盛。

下面緊接著,寫光武如何接見馬援:援至,引見於宣德殿。世祖迎笑謂援曰:「卿遨遊二帝間,今見卿,使人大慚。」援頓首辭謝,因曰:「當今之世,非獨君擇臣也,臣亦擇君矣。臣與公孫述同縣,少相善,臣前至蜀,述陛戟而後進。臣今遠來,陛下何知非刺客奸人,而簡易若是?」帝復笑曰:「卿非刺客,顧說客耳。」

後面,又緊接著,寫馬援與隗囂的一段話,使隗囂的形象,躍然紙上。
三段文字,寫得自然緊湊,而當時的政治形勢,勝敗前景,已大體分明,這是很高明的剪裁手法。寫人物,單獨刻畫,不如把人物放在人際關系之中,寫來收效更大。
三、記錄馬援的日常談話,來表現這一人物的性格、志向、見識。
封援為新息侯,食邑三千戶。從客謂官屬曰:「吾從弟少游,常哀吾慷慨多大志,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澤車,御款段馬,為郡掾吏,守墳墓,鄉里稱善人,斯可矣。致求盈餘,但自苦耳。』當吾在浪泊西里間,虜未滅之時,下潦上霧,毒氣熏蒸,仰視飛鳶跕跕墜水中,卧念少游平生時語,何可得也!」
馬援確是一個「說客」,他說話非常漂亮,有哲理。「閑於進對,尤善述前世行事。」「聞者莫不屬耳忘倦。」他的《誡侄書》尤有名,幾乎家傳戶曉。像「窮當益堅,老當益壯」,這些成語,都是他留下來的。他言行一致,年六十歲,還上馬給皇帝看看哩!
但據我看,光武對他一直不太信任,就因為他原是隗囂的人。過來後,光武並沒有重用他,直至來歙舉薦,才封他為隴西太守。晚年之所以讒毀易人,也是因為他原非光武嫡系。
他興趣很廣泛,能經營田牧,還善相馬。他留下的「銅馬相法」,是很科學的一篇馬經。
但好的傳記,末尾還需要有一段好的論贊,才能使文氣充足。范曄論馬援:「然其戒人之禍,智矣,而不能自免於讒隙。豈功名之際,理固然乎?」
耕堂曰:馬援口辯,有縱橫家之才,齊家修身,仍為儒家之道。好大喜功,又備兵家無前之勇。其才智為人,在光武諸將中,實為佼佼者。然仍不免晚年悲劇。范曄所言,是矣。功名之際,如處江河漩渦之中;即遠居邊緣,無志竟逐者,尚難免被波及,不能自主沉浮,況處於中心,聲譽日隆,易招疑忌者乎?雖智者不能免矣。
至於范氏說的:夫利不在身,以之謀事則智,慮不私己,以之斷義必厲。誠能回觀物之智,而為反身之察,若施之於人,則能恕;自鑒其情,亦明矣。
這種話雖然說得很精闢,對人,卻有點求全責備的意思



[原文]

援兄子嚴、敦,並喜譏議,而通輕俠客。援前在交趾,還書誡之曰:

吾欲汝曹聞人過,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論議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言者,施衿結漓,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願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訖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將下車輒切齒,州郡以為言,吾常為寒心,是以不願子孫效也。

[譯文]

我的兄長的兒子馬嚴和馬敦,都喜歡談論別人的事,而且愛與俠士結交。我在前往交趾的途中,寫信告誡他們。

我希望你們聽說了別人的過失,像聽見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聽見,但嘴中不可以議論。喜歡議論別人的長處和短處,胡亂評論朝廷的法度,這些都是我最深惡痛絕的。我寧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孫有這種行為。你們知道我非常厭惡這種行徑,所以我是一再強調的。就象女兒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誡的一樣,我希望你們牢牢記住。

龍伯高這個人敦厚誠實,說出的話沒有什麼可以指責的。謙約節儉,待人又不失威嚴。我愛護他,敬重他,希望你們向他學習。杜季良這個人豪俠好義,有正義感,把別人的憂愁作為自己的憂愁,把別人的快樂作為自己的快樂。無論什麼人都結交。他的父親去世時,來了很多人。我愛護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們向他學習。(因為)學習龍伯高不成功,還可以成為謹慎謙虛的人。就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而一旦學習杜季良不成功,那你們就成了紈絝子弟。就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犬」。到現今杜季良還不知曉,郡將到任就令人怨恨,百姓的意見很大。我常常為他寒心,這就是我不希望子孫向他學習的原因了。

閱讀全文

與申父母之戒中戒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關於重陽節幼兒兒歌 瀏覽:818
老人血壓太高怎麼辦 瀏覽:119
金華孝順溪改造 瀏覽:15
富硒康老年人每天要喝多少 瀏覽:750
90歲老人心跳40 瀏覽:801
蚌埠市老年大學有那些課程 瀏覽:312
職工養老保險最高交多少一個月 瀏覽:542
員工到退休年齡強行上班有沒有工資 瀏覽:547
長壽花葉子發黃不發亮怎麼辦 瀏覽:686
養生館適合哪些地方 瀏覽:813
父母不可能不肯付出說明什麼 瀏覽:267
體檢後多久可以復查 瀏覽:293
社區老年人跳舞活動方案 瀏覽:885
只買社保不買醫保退休工資是不是一樣的 瀏覽:175
老年人的早飯還可以吃什麼 瀏覽:858
跟女朋友分手了怎麼跟父母交代 瀏覽:928
老年人直接參加社會的政治活動 瀏覽:739
現行退休金支付方案 瀏覽:934
中斷交養老保險 瀏覽:281
老年人過六一的好段子 瀏覽: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