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敬老養老 > 鶴山市敬老院

鶴山市敬老院

發布時間:2025-07-12 06:08:03

㈠ 最美家庭推薦範文

一個普通的家庭如何被兩地評為 最美家庭 ?幸福的背後是什麼因素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最美家庭推薦範文,一起來看看吧!
最美家庭推薦範文一
家就像根,永遠是樹葉的歸宿;家就像一件大衣,不會提高溫度,但卻給予人們連火爐都不能代替的溫度;家就像是一瓶陳年佳釀,融進了許多寬容和理解,包含了更多的生命內涵。在我們身邊,就有一個這樣的家庭。

提起楊國強,認識他的人都會流露出羨慕的眼神。因為他們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楊國強同志,籍貫鶴山市古勞鎮新星村洛社一隊,中國共產黨黨員,鶴山市政協委員、鶴山市總商會會員、古勞鎮商會副會長、鶴山市三峽鞋材有限公司董事長。妻子葉潔芬,與丈夫共同經營三峽鞋材有限公司。育有二個兒子,一個就讀於鶴山市第一中學,一個出國留學,成績優異。他們夫妻結婚多年來,夫妻恩愛,孝敬老人,熱心助人,鄰里和睦。他們用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詮釋了家與愛的真諦。

一、家庭和睦,鄰里團結

楊國強夫婦家庭多年來夫妻和睦,尊老愛幼,團結鄰里,樂於助人,是鎮里有口皆碑的'模範家庭'.生活當中,每當發生摩擦時,他們都能設身處地地換位思考,從而較好地解決了問題。妻子既是事業的好幫手,又是家庭主婦,把家庭照顧的細致入微。長期以來,她全力支持丈夫的事業,侍奉老人,教導孩子,料理家務,受到鄰里的高度贊揚。夫婦兩人十分注重言傳身教,以德育人,每年特定時候,楊國強夫婦就會帶著孩子一齊來到敬老院,探望老人,跟老人閑談家常,送上禮品和>慰問金,讓孩子們在為老人家送溫暖、獻愛心的過程中,傳承著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雖然這些都是平凡的小事,不足以掛齒,但它就象催化劑使他們的感情日益融洽、家庭和睦、快樂。在這個家庭里,雖然他們各人的性格、文化、志趣等不同,但是家庭中很少出現矛盾,大家能互相體諒,尊老愛幼、民主平等、寬容謙讓,形成了互相理解、尊重的文明家風。

真心待人是他們全家的處事態度,與鄰居都能夠和睦相處,鄰居們有些事情做不了或需要幫忙,他們都熱心幫助。他們一家人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微薄之力為那些需要幫助的鄰居解決一些燃眉之急,他們用實際行動為>和諧社會的創建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同舟共濟,事業有成

楊國強夫婦是鶴山市知名的鞋材企業家。家庭是船,事業是帆,帆兒推動船行,船兒揚起風帆。在妻子的理解和支持,楊國強安心的放開手腳大幹事業,1993 年他通過市場調查後,決定'下海'從商,設廠加工鞋材,一邊經營鞋材,一邊照顧家庭。葉潔芬

擔心丈夫一個人太勞累,也堅持要求去廠幫忙,夫妻倆遇到事情一起商量,遇到困難一起解決,生活上共同照顧雙方老人,事業上互扶互持,二人互相理解、尊重、關心、支持,從來沒有因生活瑣事而吵架。由於夫妻倆誠信經營,本分做人,鞋材加工很快打開了銷路,一年純利潤可觀,家庭收入翻番的增長,生活質量得到了提升,夫妻倆成為了該村的致富帶頭人。2000 年,夫婦找准時機,拓展業務,轉換經營項目,擴大規模,成立鶴山市三峽鞋材有限公司,又取得了成功,家庭收入再上一層樓,生活提前步入了小康行列。

三、勤儉持家,崇尚環保

他們家庭倡導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注重科學理財、合理消費、勤儉節約。他們時常教導兒子:'雖然現在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但是勤儉持家的傳統不能丟,生活中點點滴滴要從每件小事做起'.家裡面的每樣東西能修復利用的,從來不輕易地丟棄,盡量使其再發揮作用。平時做到人走燈滅,養成隨手關燈的良好習慣,只要家裡或辦公室沒人就關掉一切電源,注意節約每一度電和每一噸水。這一勤儉節約的意識已深入到每一個家庭成員之中,並成為全家人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

四、熱心公益,助人為樂

致富不忘飲水思源,楊國強夫婦非常熱心社會公益事業。作為鶴山市政協委員、古勞商會副會長,楊國強多方面溝通鎮屬企業老闆,宣傳鎮委、鎮政府的政策法規,在依法納稅、做好社會公益事業及協助鎮中小型企業招收員工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多年來,楊國強積極支持鎮政府多方籌措資金解決工業區廠區道路硬底化。07 年上半年他搬遷新廠房時,自己拿出3 萬多元將廠房前的道路硬底化,並營造好綠化、美化環境,為過往車輛和行人提供了方便。07 年中秋節,楊國強夫婦偕同廠辦公室人員來到鎮慈善敬老院慰問,給老人們送上慰問金和慰問品,並花費1 萬多元為該院完善辦公設備。四川汶川地震,楊國強慷慨捐出1 萬元善款,同時積極發動員工獻愛心,捐款4000 元。多年來,夫婦熱心家鄉建設,共捐款18 萬多元用於學校建設、修橋築路、興建文化室和龍舟賽事等。

牽手相伴二十個春夏秋冬,楊國強夫婦相濡以沫、風雨同舟,一同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夫妻倆從沒因生活瑣事紅過臉、吵過嘴,他們用自己的真誠、善良和孝心換來了家庭的美滿、幸福。楊國強一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文明和諧家庭的深刻內涵。
最美家庭推薦範文二
在一部電視劇中有這樣一句台詞;“家不是一個講理的地方,講的是愛。”這句朴實的話可以說道出了每一個幸福家庭獲得幸福的真諦。我的家庭是一個平凡的三口之家,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事跡,但是我們全家人互敬互愛,育子有道,和睦鄰里,是大家羨慕的幸福之家。

一是相敬如賓,比翼雙飛。 舒婷的《致橡樹》這首詩可以說是這些年來我們夫妻生活的寫照。十多年來我們在生活中相互照顧、相互信任;在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在困境中相互開導、相互幫助。愛人平時忙於工作,家裡的一切事情無暇顧及,我作為一名小學老師,假期要充裕些,就主動承擔了家裡的一切瑣事,把家裡家外操持得有條不紊。每對夫妻都會有矛盾,寬容和愛是我們化解家庭矛盾沖突的良方。“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里。”我們彼此依靠卻又相互獨立,有和諧的家庭做後盾,我們倆在工作上也是齊頭並進,愛人是單位的骨幹,年年評優,我在教學上也刻苦鑽研,屢獲佳績。同事們都誇我倆是比翼雙飛。

二是言傳身教,以德育子。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一直遵循“百教德為先,欲成才,先成人”的教育原則。

不窮養,不富養,注重培養孩子的教養,培養他良好的習慣和優秀的品質,讓他擁有健康的身體和積極樂觀的心理。我們平時堅持學習,做學習型的家長,引導孩子讀好書,養成閱讀習慣,在其他孩子都沉迷於動畫片和網路游戲時,我的兒子總是沉浸在書的海洋里。每天晚上8點至9點已經成了我們家的讀書時間。我們還被評為市裡的“學習型家庭”。

三是鄰里和睦,熱心公益 。真心待人是我們全家的處事態度,我們一家人與鄰居都能夠和睦相處,鄰居們有什麼困難的時候,我們都熱心幫助。我們一家人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微薄之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創造美麗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們積極參加了縣里組織的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並在物質上資助了一名留守兒童,在生活上給予她關心和支持。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愛心募捐活動,雖然只是綿薄之力,但對於處於困境中的人來說,也許可以解燃眉之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我們的待人之道,我們在奉獻和付出的同時,收獲了更多的快樂。

四是崇尚環保,勤儉持家。“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雖然現在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但是勤儉持家的傳統不能丟。“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我們從小事做起,注重勤儉節約,強化環保意識,這些意識已深入到每一個家庭成員之中,並成為全家人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我們還為院子里的樹木、花草除草剪枝,為家庭創造了一個舒適、優美的生活環境。

“對於亞當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對於亞當的後裔而言,家是他們的天堂。”有愛的家是天堂,也是停靠幸福的港灣。
最美家庭推薦範文三
久病床前有孝媳 孝老愛親佳話傳!

記xxxx街道“最美家庭”xxxx家庭 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然而在xxxx街道辦事處惠楊村卻有著一位幾十年如一日,即使自己身患重病也不離不棄照顧90高齡婆婆的好媳婦xxxx。“學會理解和包容,要懂得感恩,進行換位思考,每一個人都不容易。”這是徐桂雲感悟最深的一句話。在她照顧婆婆的幾十年中,婆媳之間從未紅過臉。雖然婆媳之間免不了有些摩擦,但是作為兒媳的徐桂雲,能夠用她那顆熱愛家庭、關愛家人,希望老人安康、兒子健康向上的善良之心,真誠對待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員,使這個家庭成為人們羨慕的最美家庭。

xxxx每天的生活都從凌晨4點一件件瑣碎的小事開始。婆婆覺少,睡得晚起得早,xxxx起床收拾好自己後就給婆婆穿衣、洗臉、喝水,洗洗換下來的衣服,屋裡屋外收拾一遍,等到早起打理菜園的老伴回來吃早飯差不多就7點了,趁老伴給婆婆喂飯的空,xxxx接著再去打掃村裡的衛生(考慮到xxxx家的實際情況,村裡給了xxxx一份保潔員的工作)。就這樣洗洗涮涮、忙忙活活一直要到晚上10點多鍾,等到再把婆婆哄睡了差不多就得半夜了,中間還得和老伴交替伺候婆婆喝水、上廁所,十幾年了沒睡過一個囫圇覺。但xxxx從沒因此埋怨過婆婆一句,反而是變著法的用有限的條件改善婆婆的生活。

xxxx年xxxx查出患了乳腺癌,做了切除手術,在自己生病的那些日子裡,xxxx也不忘自己的婆婆,因為家裡無人照顧,婆婆被接到了外地的女兒家,xxxx隔三差五的打電話問問婆婆的情況,將婆婆一條條的生活習慣記得清清楚楚,老人的幾個親生女兒都自愧不如。婆婆年齡大了脾氣越發的不好,經常無緣無故的發脾氣,可每當這時候,xxxx總是一聲不吭的等老太太發泄完,繼續干該乾的事。xxxx說婆婆年級大了,做小輩的不能太較真,婆婆活了一輩子也不容易。而xxxx自己也已經是快60的人了。

xxxx的一言一行也成了孩子們眼中爭相效仿的榜樣。xxxx有兩個兒子,也都各自成家立業,可是孩子們還是經常回家看看自己的奶奶,每次回家前都會打電話問問奶奶想吃什麼,缺點什麼。老人的其他孩子也對xxxx充滿了感激之情,老人住院,大家爭前恐後的把住院費湊齊,過年過節總也忘不了給xxxx買點東西,大家都說自己的這個嫂子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好人終歸有好報,xxxx幾十年如一日精心照料婆婆的感人事跡在村裡傳為佳話。xxxx是平凡的,她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沒有一鳴驚人的能力。她只是用自己認為“應該做的”思想,指導著自己的行動。但她的影響是不同凡響的,她不僅樹立了尊老愛幼的榜樣,而且成為新時代孝老愛親的楷模。
猜你喜歡:

1. 最美家庭主要事跡精選範文

2. 優秀最美家庭演講稿範文

3. 最美家庭活動總結範文

4. 最美的家庭事跡材料6篇

5. 描寫最美的家庭的作文

6. 最美家庭演講稿精選範文

㈡ 最美家庭先進事跡材料

最美家庭先進事跡材料(通用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事跡吧,事跡是指對本單位具有突出事跡的集體和個人整理出的文字宣傳材料。一般事跡是怎麼起草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最美家庭先進事跡材料(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美家庭先進事跡材料1

我叫羊亞要,來自海南省白沙縣七坊鎮長龍村委會長龍村,是一名普通的農村家庭婦女,擁有著一個幸福的五口之家,愛人和我,還有三個活潑懂事的子女。我的家庭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事跡,但我們全家人用自己的勤勞、朴實和寬容守護著最真實的幸福,享受著最舒心的生活。二十多年來,我和我的丈夫共同努力,建立起了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丈夫愛崗敬業,事業有成,子女熱情上進,受到了鄉鄰們的一致稱贊和好評。

身為人妻、人母和人媳,我一直堅持著中國傳統婦女的樸素、孝順和勤勞,盡心盡力地做好一切,照顧好老人和孩子,關心體貼丈夫。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給予家人最無微不至的關懷,讓我的家庭變得更加溫暖。為了讓丈夫能安心工作,平日里,我會主動打理大大小小的家務,同時協助丈夫管理好家裡種植的六百多株橡膠和幾畝水田。每逢割膠時,往往從凌晨三四點就要出門,一忙就忙到中午,雖然勞累但因為擁有一個溫暖而幸福的家庭讓我倍感欣慰。孝敬老人長輩是家庭和諧的重要因素,雖然公公婆婆都已不在人世,但對於家裡的老人長輩我都能盡責盡孝,每當看到老人如同孩子般童真的笑臉,我如同吃了蜜糖一樣的甜。只要為了這個家庭,為了老人和孩子能幸福快樂,我付出什麼都在所不惜,心甘情願。作為一名農村婦女,我一直主張主動依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合作進取來共同發家致富。在2002年,村裡辦了一個竹編企業,我很幸運地成為了竹編廠的技術骨幹,並且有幸接待前來參觀的外國友人,這次經歷讓我深刻地認識到農村婦女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同時我的經歷也鼓舞和帶動了更多的農村婦女努力提高素質,實現自我追求。

我的丈夫是村委會書記,工作非常積極努力,嚴肅、敬業、奉獻是群眾對他的評價。連續三屆當選村委會書記以來,團結帶領著村兩委班子,用心做實服務,幫助村民致富奔小康,聯合當地群眾辦起了一個集養豬、養魚為一體的養殖合作社,每年包本包利收入三十多萬元,帶領著全村村民發家致富。由於工作比較繁忙,丈夫照顧家庭的精力相對較少,但我並不埋怨他,看到丈夫為村民辦實事,看到周圍的村民一個個富裕起來,我的心裡也非常驕傲,心裡更多的是一種喜悅和幸福。對於丈夫的工作,我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為丈夫能夠有機會為村民服務而感到榮幸,希望我的支持能成為他努力工作的動力,也希望我的默默付出,能使得他把村委會的工作做得更優秀、實在。雖然他工作繁忙,但只要有空在家,都會主動地幫我,承擔起丈夫在家應承擔的責任,對於孝敬老人、教育孩子等大事小事,他總會主動與我商量,互相配合,很少因生活瑣事而吵架,兩人相處得非常融洽。

我育有一子二女,說起兒女,是我和丈夫最大的驕傲。子女們非常地聽話懂事,平時他們在家,掃地、做飯等家務都不用我操勞,若是碰上割膠的時候,他們也都會主動地去幫我收膠水,大兒子有時候還會主動和我一起去割膠。現在孩子們都長大了,大兒子2009年考上了政法學院,大女兒幼師畢業後邊工作邊自學函大,小女兒正在上高三,立志向一本、二本沖刺。雖然兒女們在家的時間少了,但是在外的他們總是常打電話回來提醒我和丈夫注意身體,每當節假日回家時總帶些好吃好用的禮物回來孝敬我們。看到孩子們都如此孝順和有出息,自己心裡總是美滋滋的。鄉鄰們有時會問起我關於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其實我也沒什麼訣竅,但我覺得言傳身教,做好行動表率非常重要,與其說教孩子十句,不如父母認認真真做一件。而且任何事情只有我們當父母的做到了,才有資格要求孩子。所以平時哪怕再苦再累,我也不會在孩子們面前表現出來,爭取做到任勞任怨、勤儉持家、肯於吃苦以及尊老愛幼,給孩子們做個好榜樣,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品德。教育孩子要付出許多,但是也可以獲得許多幸福。

幸福美滿家庭的建立離不開和鄉鄰們的和睦相處。在對待鄰里關繫上,我們全家人都一直堅持著「鄰里關系親如弟兄,情同手足」的理念,鄰居家只要誰有了困難,我們知道的,就一定會伸出友愛之手,主動去幫助大家,為大家排憂解難,只有大家都幸福了,才是真正的幸福。

「家和萬事興」,一個和睦的家庭,之所以和睦,我總結出一條經驗就是「真誠待人、和睦相處、互敬互愛」。相識是一種緣份,而能在同一屋檐下共度一生,則是上輩子修來的福氣,所以我經常告慰自己要懂得知足常樂,善待自己與家人,而我的努力也讓我收獲了幸福和溫暖。願每一天都增加一個「最美家庭」,使得我們人與人之間相處得更加和諧。

最美家庭先進事跡材料2

伍小斌,男,現年41歲,中共黨員,大學文化,現任四川川東高速公路有限責任公司(川東片區)鄰水收費站站長。

伍小斌的家庭是一個三世同堂的四口之家,雖然只是一個平凡而普通的家庭,但是全家人遵紀守法、夫妻恩愛、尊老愛幼、家庭和諧、鄰里和睦,深受鄰里和社會的好評,全家人以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創建和諧社會盡心盡力,獲得了川東片區公司領導和廣大員工的普遍稱贊。

愛崗敬業 樂於奉獻

伍小斌是一名有著17年黨員的老黨員,多年來,伍小斌同志在工作中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嚴以律己,不計得失,帶領收費站基層員工一心從公司利益出發,努力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做到了讓領導放心,讓員工滿意。

2003年3月,伍小斌同志支持公司改革,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第一位競聘上崗的收費站站長,雖然經過了幾屆領導班子,但他從來沒有因為換領導而耽誤工作、推卸責任,反而把收費管理工作看成自己的事業,帶領收費站員工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地開展工作,以收好費,服好務為追求目標,以服務廣大司乘為宗旨。隨著經濟的發展,高速公路的車流量越來越大,保證車輛快速通過收費站就成為收費站最迫切的一項工作,特別是節假日,加班加點現場保暢服務已經成為收費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務。伍小斌作為收費站負責人,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只要工作需要,加班加點不計報酬也無怨言。他堅持了自己的基本原則,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在他的帶動下,收費站的各項目標任務都完成得很好,多年來在各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在全站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收費站受到上級部門和同行們的一致好評,多次獲得上級的表彰和獎勵。其本人也多次被評為「優秀共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先進個人」,他以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黨員的本色,領導和同事們都親切的稱他「伍共」。

關愛家人 家庭和睦

伍小斌做為基層管理者,事情多,任務重,家庭管理的重擔幾乎全部壓在了妻子鄧秀清的肩上。但她從無怨言,默默地支持著丈夫的事業,承擔著教育兒子的責任。平時兩口子生活上相互關心、相互尊重,工作上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互幫互學,共同進步。他們結婚十多年來,家裡總是充滿著和諧的氣氛,笑聲不斷,得到街坊鄰里的羨慕和贊揚。

「學會理解和包容,要懂得感恩,進行換位思考,每一個人都不容易。」這是妻子鄧秀清感悟最深的一句話。在他們結婚的十七年中,婆媳、夫婦之間,始終注意尊重對方,做到相互理解。自古以來,婆媳之間免不了有些摩擦,但是做為兒媳的鄧秀清同志,能夠用她那顆熱愛家庭、關愛家人,希望老人安康、兒子健康向上的善良之心,真誠對待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員,使這個家庭成為人們羨慕的和諧家庭。

伍小斌的母親不到50歲就失去了丈夫,一直沒有再婚,獨自一人將四個孩子拉址大,直至成家,個中的艱辛可想而知,她以自己的善良和執著撐起了這個家,不但得到親朋好友及社會的認可,也贏得了晚輩們的尊敬和孝心。

妻子鄧秀清是在農村長大的,中專畢業參加工作10年後,遇單位集體改制,員工全體下崗買斷工齡自謀職業,她沒有氣餒,以自己的能力去追尋自己的夢,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環境下,她與丈夫一起借款圓了自己的房子夢,現在已還清借款。

因丈夫工作忙,妻子在家承擔了大部分的家務。她在家做飯總是計算著時間,爭取在孩子回家後馬上吃上很香的飯菜,雖然這些都是平凡的小事,不足以掛齒,但它就象催化劑使他們全家感情日益融洽、家庭和睦、生活有滋有樂。她帶著一顆善解人意的心,以她吃苦耐勞的精神,熱愛家庭的本能,把這個家庭安排得井井有條,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十七年間,她用自己的努力和寬容善良之心,維護和建造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做為媳婦、妻子、母親的鄧秀清同志,在十多年的家庭生活中,以她那直爽的性格和愛家的責任心,尊老愛幼,真誠相待,維護著家庭的幸福美滿。

言傳身教 育子有方

鄧秀清同志在家庭中,是孝順的兒媳,勤儉持家的愛妻和成功的母親。這個家庭是讓人羨慕的家庭——婆婆安享幸福、夫妻恩愛和諧、兒子成績優秀。由於丈夫工作忙,妻子承擔起了家庭管理的大部分事務。她不僅注重兒子的學習成績,更注重培養兒子的獨立生活、學習的能力。時時關心兒子沿著正道走,勉勵兒子勤奮刻苦學習,禮貌待人,並主動與學校老師聯系,了解、關心兒子的成長狀況。伍小斌深知妻子的辛苦,有點空閑時間他也顧不上休息,總想著幫妻子做點事情。他們夫妻間相互信任,互相關愛,形成了一個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環境,日常生活中,夫妻倆和睦相處,雙方享有平等的家庭經濟支配權,互相促進,共同營造和諧家庭。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他們的兒子在這個和諧氣氛十分濃厚的家庭熏陶下,從小就非常懂禮貌,尊重長輩,遵紀守法,在學校是好學生,在家裡是好兒子、好孫子。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不但得到長輩們的贊揚,鄰里間的好評,在學校里年年獲得學校的表彰和獎勵。作為兒子,他把長輩的優秀品質,當做鞭策自己成長的動力,努力學習,不甘落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廣安友誼中學,現在讀高一。他的成長映射出一個文明、和諧、向上的家庭帶給他的無盡精神食糧。這些都和夫妻倆科學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及平時的言傳身教分不開。

尊老愛幼 共建和諧

在這個家庭里,年邁的母親身體狀況隨著年齡漸老逐年走下坡。2009年,母親因腦出血住院治療兩周,這就需要兒子和媳婦的精心陪護。伍小斌在收費站工作,他的工作本來就忙,但他從來沒有抱怨過,也沒有因為工作繁忙而推卸照顧老人的責任。出院後,做為獨子的伍小斌將母親接到家裡休養,母親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都要有人幫忙才能解決,在兒子和媳婦的精心照料下,母親恢復很快,半年後基本上生活能自理了。但因年老體弱,母親的病也越來越多,治療腦血栓、心臟病、胃病的葯一直未斷過,2012年又因病住院一次,看到母親的身體狀況,夫妻倆商量後決定,妻子暫不出去工作,專門在家照顧母親,每天做可口的飯菜給母親吃,為老人洗衣、洗澡,天氣暖和了經常帶母親出去走動,節假日、生日為母親添置衣物等,把老人伺候的非常周到。她經常和老人嘮家常,給老人講故事、說笑話。老人跟每位到家的人都誇兒媳好,是兒媳讓她活的開心,舒心。

在尊老愛幼方面,夫妻倆遵循兩個原則:一是做為一個家庭中的媳婦要起到中樞神經的作用,既能調動起丈夫和兒子愛家的積極性,又要時刻體現自己尊老愛幼,勤儉持家的好作風。媳婦尊重婆婆,孝敬老人是給下一代做榜樣,這是一種無聲的動力和命令,也是凝聚一個家庭全部力量的源泉。二是家庭的每一個成員都必須真誠相對,相親、相敬、相互關愛,家庭瑣事不能斤斤計較,人人都要有一顆寬容的心來面對家人、鄰里、同志、同事、親戚、朋友。

熱心公益 回報社會

和諧家庭不但要求在家庭中家人和睦相處,在社會上也必須做一個對社會有益,追求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文明公民。因此,無論是單位號召愛心捐贈,還是同事鄰里有困難,這個家庭的每一個成員都有一份愛心相送,積極參與為社會捐獻愛心活動。多年來,在印度海嘯、汶川地震、甘肅地震、冰雪災害、雅安地震等一系列捐助活動中,這個家庭的成員共為社會無償捐贈錢物達數千元。特別是伍小斌,還參加了廣安市義工聯合會的助學小組,長期資助貧困兒童,並定期走訪資助對象的學習及生活情況。

團結鄰里 互幫互助

伍小斌倆夫妻是助人為樂的人,鄰里關系也非常的好,深得鄰里的信任和尊重。他們經常幫助樓內的鄰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曾經有一對姓孫的年輕夫妻,因長期在外工作,把父母接到城裡居住,走時專門託付給伍小斌夫妻倆代為照顧一下其父母。有一次,樓道一鄰居家裡漏水,滲到了樓下,而他們家裡又沒人,伍小斌倆夫妻千方百計想辦法,打了很多個電話,終於找到了鄰居迅速開了門,一同幫忙拖地排水,避免了更大的損失,並通過溝通協調,化解了因為漏水引發的鄰里糾紛。有人說,你為鄰居何必那麼辛苦了呢,他們卻有自己的說法:所謂遠親不如近鄰,都是街坊鄰居住著,誰家能沒有個事,互相幫幫、互相理解就過去了。普通的人,朴實的話,可這裡麵包涵的意義卻令人深思。

十七年來,伍小斌夫妻倆,相敬、相愛,他們是一對平凡的夫妻,他們的家庭也是一個極其平凡的家庭。這個家庭的每一位成員都有一顆平凡的愛心,他們互幫互助,用自己的方式攜手走過了人生的風風雨雨,用各自的愛心構建了一個令人羨慕的最美家庭。

最美家庭先進事跡材料3

家就像根,永遠是樹葉的歸宿;家就像一件大衣,不會提高溫度,但卻給予人們連火爐都不能代替的溫度;家就像是一瓶陳年佳釀,融進了許多寬容和理解,包含了更多的生命內涵。在我們身邊,就有一個這樣的家庭。

提起楊國強,認識他的人都會流露出羨慕的眼神。因為他們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楊國強同志,籍貫鶴山市古勞鎮新星村洛社一隊,中國共產黨黨員,鶴山市政協委員、鶴山市總商會會員、古勞鎮商會副會長、鶴山市三峽鞋材有限公司董事長。妻子葉潔芬,與丈夫共同經營三峽鞋材有限公司。育有二個兒子,一個就讀於鶴山市第一中學,一個出國留學,成績優異。他們夫妻結婚多年來,夫妻恩愛,孝敬老人,熱心助人,鄰里和睦。他們用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詮釋了家與愛的真諦。

一、家庭和睦,鄰里團結

楊國強夫婦家庭多年來夫妻和睦,尊老愛幼,團結鄰里,樂於助人,是鎮里有口皆碑的"模範家庭".生活當中,每當發生摩擦時,他們都能設身處地地換位思考,從而較好地解決了問題。妻子既是事業的好幫手,又是家庭主婦,把家庭照顧的細致入微。長期以來,她全力支持丈夫的事業,侍奉老人,教導孩子,料理家務,受到鄰里的高度贊揚。夫婦兩人十分注重言傳身教,以德育人,每年特定時候,楊國強夫婦就會帶著孩子一齊來到敬老院,探望老人,跟老人閑談家常,送上禮品和慰問金,讓孩子們在為老人家送溫暖、獻愛心的過程中,傳承著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雖然這些都是平凡的小事,不足以掛齒,但它就象催化劑使他們的感情日益融洽、家庭和睦、快樂。在這個家庭里,雖然他們各人的性格、文化、志趣等不同,但是家庭中很少出現矛盾,大家能互相體諒,尊老愛幼、民主平等、寬容謙讓,形成了互相理解、尊重的文明家風。

真心待人是他們全家的處事態度,與鄰居都能夠和睦相處,鄰居們有些事情做不了或需要幫忙,他們都熱心幫助。他們一家人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微薄之力為那些需要幫助的鄰居解決一些燃眉之急,他們用實際行動為和諧社會的創建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同舟共濟,事業有成

楊國強夫婦是鶴山市知名的鞋材企業家。家庭是船,事業是帆,帆兒推動船行,船兒揚起風帆。在妻子的理解和支持,楊國強安心的放開手腳大幹事業,1993 年他通過市場調查後,決定"下海"從商,設廠加工鞋材,一邊經營鞋材,一邊照顧家庭。葉潔芬擔心丈夫一個人太勞累,也堅持要求去廠幫忙,夫妻倆遇到事情一起商量,遇到困難一起解決,生活上共同照顧雙方老人,事業上互扶互持,二人互相理解、尊重、關心、支持,從來沒有因生活瑣事而吵架。由於夫妻倆誠信經營,本分做人,鞋材加工很快打開了銷路,一年純利潤可觀,家庭收入翻番的增長,生活質量得到了提升,夫妻倆成為了該村的致富帶頭人。2000 年,夫婦找准時機,拓展業務,轉換經營項目,擴大規模,成立鶴山市三峽鞋材有限公司,又取得了成功,家庭收入再上一層樓,生活提前步入了小康行列。

三、勤儉持家,崇尚環保

他們家庭倡導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注重科學理財、合理消費、勤儉節約。他們時常教導兒子:"雖然現在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但是勤儉持家的傳統不能丟,生活中點點滴滴要從每件小事做起".家裡面的每樣東西能修復利用的,從來不輕易地丟棄,盡量使其再發揮作用。平時做到人走燈滅,養成隨手關燈的良好習慣,只要家裡或辦公室沒人就關掉一切電源,注意節約每一度電和每一噸水。這一勤儉節約的意識已深入到每一個家庭成員之中,並成為全家人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

四、熱心公益,助人為樂

致富不忘飲水思源,楊國強夫婦非常熱心社會公益事業。作為鶴山市政協委員、古勞商會副會長,楊國強多方面溝通鎮屬企業老闆,宣傳鎮委、鎮政府的政策法規,在依法納稅、做好社會公益事業及協助鎮中小型企業招收員工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多年來,楊國強積極支持鎮政府多方籌措資金解決工業區廠區道路硬底化。07 年上半年他搬遷新廠房時,自己拿出3 萬多元將廠房前的道路硬底化,並營造好綠化、美化環境,為過往車輛和行人提供了方便。07 年中秋節,楊國強夫婦偕同廠辦公室人員來到鎮慈善敬老院慰問,給老人們送上慰問金和慰問品,並花費1 萬多元為該院完善辦公設備。四川汶川地震,楊國強慷慨捐出1 萬元善款,同時積極發動員工獻愛心,捐款4000 元。多年來,夫婦熱心家鄉建設,共捐款18 萬多元用於學校建設、修橋築路、興建文化室和龍舟賽事等。

牽手相伴二十個春夏秋冬,楊國強夫婦相濡以沫、風雨同舟,一同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夫妻倆從沒因生活瑣事紅過臉、吵過嘴,他們用自己的真誠、善良和孝心換來了家庭的美滿、幸福。楊國強一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文明和諧家庭的深刻內涵。

最美家庭先進事跡材料4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最美家庭一定有最動人的風景、最優良的家風,王永革夫妻結婚多年來,夫妻恩愛,孝敬老人,熱心助人,鄰里和睦。他們用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詮釋了家與愛的真諦。奮斗、嚴謹、孝老是王永革家庭的關鍵詞。

一、奮斗。

戶主王永革1990年進入綜合執法局工作,時任中隊長,任職期間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受到領導的器重和同事的贊譽,由於工作成績突出還連續多年榮獲"先進個人"的榮譽稱號。妻子張會超1988年參加工作,就職於石化供銷公司,1991年因公司效益不好而下崗,她並未因此消沉,而是積極地自主創業,在1991年至1995年之間的五年當中,她先後開過自行車專賣店,做過酒代理,開過電話亭,還跑過出租,她勤奮自強的.事跡影響著她身邊的很多人,她的丈夫王永革和兒子王思都在背後默默地支持她,做她堅強的後盾,在1995年她開辦了物業公司,2005年至今在美景嘉園經營恆中物業公司,任總經理和法人代表,公司自成立以來,經營有方,管理嚴謹,受到廣大業主的一致好評。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兒子王思也十分勤勉上進,大學畢業後在華龍區綜合執法局工作,並任優勝教育顧問,表現出傑出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才能。

二、嚴謹。

作為父母,王永革夫婦真正的做到了嚴謹治家,他們之間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和睦關系,對獨子王思的教育也是盡心盡力,堅持高標准嚴要求,王思從小便聰慧懂事,勤奮好學,大學期間利用寒暑假時間在外面勤工儉學,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畢業後進入華龍區綜合執法局工作,還在一家私人的教育機構優勝教育任教育顧問,表現出了非凡的教育和管理才能。

三、孝老。

古訓有言: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親敬老是營造幸福家庭的基石。王永革和張會超婚後將老人接來同住,悉心照顧他們的飲食起居,二十多年間,無論工作再忙,都會趕回家為老人做可口營養的飯菜,老人們在他們的照顧下雖已八十多歲的高齡,但是精神矍鑠,身體康健,逢人就誇兒子媳婦孝順懂事,孫子王思對老人也是關愛有加,每次回來都給老人噓寒問暖,給他們添置新衣和需要的東西。

幸福是什麼?腰纏萬貫不一定幸福,位高權重也不一定幸福,王永革一家用夫妻的相敬如賓,尊老的一顆孝心,創業的同舟共濟,育人的言傳身教演繹了小家庭最溫馨的幸福,詮釋了平凡的偉大,朴實的珍貴,幸福的最真實內涵。

一個幸福、快樂、和諧的家庭需要每個家庭成員共同的努力。只有每個人都積極地奉獻和付出,家才會更溫暖,只有每個家庭都幸福了,我們的社會也才會更和諧。

最美家庭先進事跡材料5

黨宏斌同志的家庭與千萬個家庭一樣,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但這普通的背後,卻蘊藏著一個不平凡的故事,這一家人團結和睦、遵紀守法、積極進取、樂於助人,深受同事、鄰里和社會的好評。 .

一、 愛崗敬業,工作楷模

黨宏斌同志不論做什麼事情,他都充分發揮軍人的本色,認真履行職責,處處以身作則。雷厲風行,不折不扣地去完成黨交給的各項工作任務。近幾年,他擔任我鎮林工站站長,經常不分晝夜的奔赴在森林火災第一現場,親自指揮、加入滅火隊伍,尤其是在逢年過節,舉家團圓的時刻,林工站的工作人員絲毫不敢放鬆警惕,時刻准備著遭遇火情時進行緊急應對。每年夏天雨季來臨時,他還主動參與到防洪防汛工作中,遇到大暴雨,整夜巡查,排除受災隱患。正是因為他的突出表現,年度考核連續多年排名第一。這些榮譽的取得,與他愛人的理解和支持是分不開的。

二、 尊老愛幼,家中模範

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黨宏斌同志還努力做一個「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協調好家庭事務,使整個家庭和諧融洽,和睦相處。他把工作之餘時間都留給了家人,陪伴家人,就算只是一家人在一起聊天,那也是他心中最幸福快樂的時光。身為一家之主,他以寬容和理解善待每一位家庭成員,做到「多一點理解,多一點關懷」。作為兒子,他關心老人,孝順老人。在忙碌的工作過程中他仍然堅持抽空陪伴老人,是出了名的孝子;作為丈夫,他愛護妻子,與妻子相互關心,互相扶持,夫妻感情融洽,從不為小事爭吵;作為父親,他以身作則,注重對兒子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培養孩子節儉、謙遜、自強的良好品質,教育他獨立自主、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三、 勤儉樸素,家中賢內助

黨宏斌的妻子齊鴻燕同志在我鎮職工餐廳工作,在她身上充分體現了中國婦女的傳統美德;作為媳婦,她恪盡孝道,對老人噓寒問暖,還經常陪伴老人談心,做他們精神上的支柱;作為母親,她慈愛但不溺愛,在照顧好兒子生活的同時,還擔負起教育兒子成材的重任;作為妻子,她是「賢內助」的最佳代言人。為了減輕丈夫的工作壓力,她承擔起家庭的所有事務,把家中的事情管得井井有條,從不讓丈夫因家事分心而影響工作。為了讓丈夫做個清清白白的鄉鎮幹部,不濫用權力,不迷失自己,她建立起比一般家庭更加純朴和節儉的家風,牢固地守護著自己家門。她常吹家庭廉潔風,常念家庭廉潔經,督促丈夫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在外做到「一身正氣上班去,兩袖清風回家來」。

四、 以德育人,父慈子孝

在父親的潛移默化和言傳身教之下,黨宏斌同志將兒子黨浩然培養出自立自強的性格,在生活上,獨立自主,在思想上力求上進,在事業上努力拚搏。

在黨宏斌同志帶動和影響下,全體家庭成員各司其職,共同努力,精心營造出一個洋溢著溫暖、民主、文明、科學的美好家庭。

;

㈢ 最美家庭主要事跡範文

最美家庭是一個充滿愛、和諧的家庭。下面是我整理最美家庭主要事跡範文的範文,歡迎閱讀!

最美家庭主要事跡範文篇一

袁生容,是寶源鄉玉豐村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她擁有一個>幸福的四口之家。她的家庭雖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事跡,但全家人用自己的勤勞、朴實和寬容守護著最真實的幸福,享受著最舒心的生活。三十多年來,夫妻共同努力,建立起了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

她勤勞致富彰顯女性本色。她生長在農村,紮根農村,深刻領會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她不失時機抓住發展的機遇,順應市場需求和政府需要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廣開門路,多種經營,走出了一條勤勞致富路。1998年,袁她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帶頭退耕還林,幫助政府改造天然林保護工程 100餘畝,承包村民山林300畝發展竹產業,現竹產業已經成為寶源鄉的支柱產業,農民因竹產業人均年收入3000元以上。在2002年榮獲全國'三八'綠色獎章榮譽稱號。

她樂觀向上從容面對生活。她只有一個小學文化的弱女子,在她平凡的人生中,卻經歷著一些不平凡的事。當初為了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上山造林,丈夫不理解、不支持她。鄉親們也冷嘲熱諷,認為她一個弱女子上山造林,太不切實際了。可她為了自己的信念,不顧丈夫的反對和鄉親的嘲諷,把3個孩子丟給了丈夫,一個人跑項目,找資金,簽合同,還經常一個人上山植樹造林,並吃住在山上。後來丈夫被她的執著感動了,也加入到造林工程中,夫妻同心,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一家不但提前完成了自家退耕還林項目,還幫助政府完成了天保工程項目,鄉親們也被他們一家的堅定信念感動著,當初嘲諷她的人紛紛豎起大拇指——袁生容真了不起。現在,她每天都樂觀的生活著,在50歲時還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加入鄉里的文藝隊,自導自演'寶源十八奇',她的樂觀精神感染著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

她教子有方教會子女做人。她有2女1子,均已成家,現與兒子和兒媳住在一起。她感慨到子女的孝順、懂事是她這輩子的>收獲。兩個女兒經常回家看望雙親,兒媳更是把他們當著親爹親媽一樣的孝順。在她的感染下,初中畢業的兒子現正自考大專,他說,因為曾經的年少不懂事,放棄了學業,現在自己已成家立業了,要多學習才能趕上時代的節拍,不讓自己的人生留遺憾。小兩口經營著一家大理石加工店,老兩口在農親時節就幫助他們打理店面,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的生活在一起,正等待著他們的孫子出世。

她團結鄰里助推社會和諧。幸福美滿家庭的建立離不開鄉鄰們的和睦相處。在對待鄰里關繫上,袁生容全家人都一直堅持著'鄰里關系親如弟兄,情同手足'的理念,鄰居家只要誰有了困難,他們知道的,就一定會伸出友愛之手,為大家排憂解難,只有大家都幸福了,才是真正的幸福。

袁生容說:'她們現在一家人的想法就是如何帶動當地的村民共同發家致富,兒子准備結合赤水的旅遊產業,在寶源鄉開一家農家樂,帶動寶源的旅遊發展,帶動鄉們就業,共同增收致富。

最美家庭主要事跡範文篇二

家就像根,永遠是樹葉的歸宿;家就像一件大衣,不會提高溫度,但卻給予人們連火爐都不能代替的溫度;家就像是一瓶陳年佳釀,融進了許多寬容和理解,包含了更多的生命內涵。在我們身邊,就有一個這樣的家庭。

提起楊國強,認識他的人都會流露出羨慕的眼神。因為他們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楊國強同志,籍貫鶴山市古勞鎮新星村洛社一隊,中國共產黨黨員,鶴山市政協委員、鶴山市總商會會員、古勞鎮商會副會長、鶴山市三峽鞋材有限公司董事長。妻子葉潔芬,與丈夫共同經營三峽鞋材有限公司。育有二個兒子,一個就讀於鶴山市第一中學,一個出國留學,成績優異。他們夫妻結婚多年來,夫妻恩愛,孝敬老人,熱心助人,鄰里和睦。他們用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詮釋了家與愛的真諦。

一、家庭和睦,鄰里團結

楊國強夫婦家庭多年來夫妻和睦,尊老愛幼,團結鄰里,樂於助人,是鎮里有口皆碑的'模範家庭'.生活當中,每當發生摩擦時,他們都能設身處地地換位思考,從而較好地解決了問題。妻子既是事業的好幫手,又是家庭主婦,把家庭照顧的細致入微。長期以來,她全力支持丈夫的事業,侍奉老人,教導孩子,料理家務,受到鄰里的高度贊揚。夫婦兩人十分注重言傳身教,以德育人,每年特定時候,楊國強夫婦就會帶著孩子一齊來到敬老院,探望老人,跟老人閑談家常,送上禮品和>慰問金,讓孩子們在為老人家送溫暖、獻愛心的過程中,傳承著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雖然這些都是平凡的小事,不足以掛齒,但它就象催化劑使他們的感情日益融洽、家庭和睦、快樂。在這個家庭里,雖然他們各人的性格、文化、志趣等不同,但是家庭中很少出現矛盾,大家能互相體諒,尊老愛幼、民主平等、寬容謙讓,形成了互相理解、尊重的文明家風。

真心待人是他們全家的處事態度,與鄰居都能夠和睦相處,鄰居們有些事情做不了或需要幫忙,他們都熱心幫助。他們一家人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微薄之力為那些需要幫助的鄰居解決一些燃眉之急,他們用實際行動為>和諧社會的創建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同舟共濟,事業有成

楊國強夫婦是鶴山市知名的鞋材企業家。家庭是船,事業是帆,帆兒推動船行,船兒揚起風帆。在妻子的理解和支持,楊國強安心的放開手腳大幹事業,1993 年他通過市場調查後,決定'下海'從商,設廠加工鞋材,一邊經營鞋材,一邊照顧家庭。葉潔芬擔心丈夫一個人太勞累,也堅持要求去廠幫忙,夫妻倆遇到事情一起商量,遇到困難一起解決,生活上共同照顧雙方老人,事業上互扶互持,二人互相理解、尊重、關心、支持,從來沒有因生活瑣事而吵架。由於夫妻倆誠信經營,本分做人,鞋材加工很快打開了銷路,一年純利潤可觀,家庭收入翻番的增長,生活質量得到了提升,夫妻倆成為了該村的致富帶頭人。2000 年,夫婦找准時機,拓展業務,轉換經營項目,擴大規模,成立鶴山市三峽鞋材有限公司,又取得了成功,家庭收入再上一層樓,生活提前步入了小康行列。

三、勤儉持家,崇尚環保

他們家庭倡導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注重科學理財、合理消費、勤儉節約。他們時常教導兒子:'雖然現在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但是勤儉持家的傳統不能丟,生活中點點滴滴要從每件小事做起'.家裡面的每樣東西能修復利用的,從來不輕易地丟棄,盡量使其再發揮作用。平時做到人走燈滅,養成隨手關燈的良好習慣,只要家裡或辦公室沒人就關掉一切電源,注意節約每一度電和每一噸水。這一勤儉節約的意識已深入到每一個家庭成員之中,並成為全家人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

四、熱心公益,助人為樂

致富不忘飲水思源,楊國強夫婦非常熱心社會公益事業。作為鶴山市政協委員、古勞商會副會長,楊國強多方面溝通鎮屬企業老闆,宣傳鎮委、鎮政府的政策法規,在依法納稅、做好社會公益事業及協助鎮中小型企業招收員工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多年來,楊國強積極支持鎮政府多方籌措資金解決工業區廠區道路硬底化。07 年上半年他搬遷新廠房時,自己拿出3 萬多元將廠房前的道路硬底化,並營造好綠化、美化環境,為過往車輛和行人提供了方便。07 年中秋節,楊國強夫婦偕同廠辦公室人員來到鎮慈善敬老院慰問,給老人們送上慰問金和慰問品,並花費1 萬多元為該院完善辦公設備。四川汶川地震,楊國強慷慨捐出1 萬元善款,同時積極發動員工獻愛心,捐款4000 元。多年來,夫婦熱心家鄉建設,共捐款18 萬多元用於學校建設、修橋築路、興建文化室和龍舟賽事等。

牽手相伴二十個春夏秋冬,楊國強夫婦相濡以沫、風雨同舟,一同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夫妻倆從沒因生活瑣事紅過臉、吵過嘴,他們用自己的真誠、善良和孝心換來了家庭的美滿、幸福。楊國強一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文明和諧家庭的深刻內涵。

最美家庭主要事跡範文篇三

焦麗,32歲,本科學歷,中國共產黨黨員,現在阿左旗工商局新華工商所工作。丈夫聶勇勝,2002年入伍,現為武警阿拉善盟支隊政治處副主任。2008年兩人步入婚姻的殿堂,結婚6年來,她一心支持丈夫的事業,與丈夫互敬互愛,和睦相處,無怨無悔地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擔,踐行著自己結婚時許下的'嫁給你,就支持你的軍旅事業'的諾言,用無私的奉獻,無悔的付出,支持他在軍中建功立業,保家衛國。

一、嫁給軍人是她無悔的選擇

從小就對軍人有著深厚的感情,她從小就對綠色的軍營充滿了嚮往,一直夢想著有一天也能穿上軍裝成為一名女軍人,但命運之神並沒有讓她的願望變為現實。最初的接觸也許僅僅是同齡人的朦朧好感,但隨著時間的深入,她逐漸被他的誠實善良、積極進取和軍人特有的氣質所深深吸引,她想,成不了軍人,成為軍嫂也算對兒時夢想的一種彌補。家人朋友都勸她找工作穩定、相對清閑的公務員,嫁給當兵的肯定要吃苦奉獻。父親也說:自己要考慮清楚,今後後悔就來不及了。她卻說:'軍人誠實可靠,忠厚踏實,嫁給軍人,絕不後悔,再苦再累她也心甘'.

二、勇挑重擔是她價值的體現

軍嫂這個名字聽起來好辛苦,軍嫂意味著犧牲,意味著付出。作為軍嫂勇敢地挑起家庭的重擔,做丈夫的堅強後盾,這就是軍嫂人生價值的體現。結婚以後,不管丈夫在什麼工作崗位,工作中遇到什麼>挫折,她始終給予他默默的支持和積極的鼓勵,從不拖丈夫的後腿。結婚6年多來,聚少離多,特別是懷孕的時候,每當看到別人的妻子有丈夫在身邊噓寒問曖,端水送飯時,心裡總是酸酸的。沒有丈夫和家人的陪伴,自己只能>孤獨一人,拖著笨重的身體買菜、做飯、洗衣服,每次當別人問她'自己做飯啊?'時,她都很堅強地笑著答應,但轉過身來總是不自覺地會淚流滿面,畢竟自己是個女人,在這個比較脆弱的特殊時期,多麼希望丈夫能夠多回來陪陪她,而此時的丈夫,正堅守在基層一線,沒有休息日和節假日。寶寶出生以來,她就更忙碌了,由於兩人的母親都已過世,沒有人幫著帶孩子,每天往返於家和單位之間,義無反顧地獨自承擔了照顧孩子的責任,女兒生病發燒時,她一個一個晚上陪著孩子,有時好幾天都不能睡覺,這時候她多想給丈夫打個電話啊,但她沒有,因為她知道,即使打了,丈夫也回不來,還要他擔心,丈夫是屬於軍隊這個大家庭的,自己不能因小家而誤大家,作為一名軍人的妻子,這些都是她應該承受的。她常說'因為我是軍嫂,我就要對軍人負責'. 她獨自一人默默地承擔著家中的一切,上班工作,操持家務,照顧年老的父親,教育還上幼兒園的孩子,用柔弱的雙肩默默地支撐著這個>溫暖的家。由於她的關愛和支持,丈夫安心本職,一心一意工作,先後兩次榮立三等功,被總隊表彰為優秀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優秀政治機關幹部、優秀新聞報道員、被盟團委表彰為優秀共青團幹部。

三、自立自強是她不變的追求

軍人家屬不僅僅是軍人的另一半,也是社會的一員。她始終認為,軍人是光榮的,

但她不能在丈夫榮譽的光環里存有享受思想,應當自立自強,軍嫂也應該有屬於自己的事業。作為基層工商所的工作人員每天面對大量繁瑣的工作,她總是時刻提醒自己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熱情的服務態度,從不敷衍任何一位服務對象。她始終干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精一行,工作業績出色,得到了領導、同事較高的肯定和認可。

勤勞、賢惠體現軍嫂的傳統美德,自立、自強展現軍嫂的時代風貌。生活中,她尊老愛幼、團結鄰里,工作中,她腳踏實地,以實際行動展示了一名愛國擁軍的好軍嫂形象。

㈣ 誰能給我介紹一下廣東省江門市的情況啊

江門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側。陸域東鄰順德市、中山市、斗門縣,西接陽江市的陽東縣、陽春市,北與新興縣、高明市、南海市為鄰。南瀕南海,毗鄰港澳。全境位於北緯21°27′~22°51′,東經111°59′~113°15′之間。北自鶴山市古勞鎮的麗水,南至台山市的下川鎮圍夾島,相距142.2公里;東自新會市大鰲尾,西至恩平市那吉鎮蛤坑尾,相距130.68公里。台山市、新會市的南部和恩平市的東南部瀕臨南海,大陸岸線長283.36公里。島嶼岸線共長331.51公里。陸地總面積9541平方公里,約佔全省陸地總面積的5.32%,其中海島面積235.17平方公里。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有97個,其中台山市上川島面積最大,為137.16平方公里;下川島次之,為81.73平方公里。屬江門市水深200米以內的沿海大陸架,東起黃茅海,西至鎮海灣,面積約2257平方公里。

環境空氣

2005年江門市區空氣質量保持良好水平,空氣質量日報優良率達97.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的年日均值分別為0.043毫克/立方米、0.026毫克/立方米、0.069毫克/立方米,均符合國家二級標准;其中,二氧化硫的年日均值與去年基本持平,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年日均值分別比去年下降38.1%和14.8%。降塵年月均值4.97噸/平方公里·月,符合廣東省推薦標准,比去年下降13.3%。市區空氣的主要污染物為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顆粒物。

市區酸雨污染依然嚴重,2005年降水pH均值4.91,酸度比去年增強0.18pH;酸雨頻率69.7%,比上年下降10.3%。

歷史沿革

江門市區因地處西江與其支流——蓬江的會合處,江南的煙墩山和江北的蓬萊山對峙如 門,故名"江門"。江門建市前為新會縣屬地。早在元末明初(公元1368-1388年),這里便形成墟集。十七世紀初,江門墟因商貿而興盛,逐漸成為珠江三角洲的一個貿易中心,西江中下游一帶的商品多在此地集散。1904年,江門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設江門北街海關,為廣東八大關之一。西方近代工業與文化也隨之引入和發展。1925年,江門定為省轄市。1931年撤銷市建制,復歸新會縣轄。1949年10月23日江門解放。1951年1月江門改為省轄市。以後又先後分屬過粵中行署、肇慶專區、佛山專區管轄。1983年,江門市定為省轄地級市,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下轄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和陽江、陽春7縣。1988年,陽江、陽春分出另設陽江市。1992年至1994年五縣先後撤縣設市,由江門市代管。2002年9月新會撤市設區,並入江門市區。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素稱「五邑」而聞名海內外。

江門市歷史文化悠久,歷史上哺育不少著名人物,其中有明末著名理學家、教育家陳白沙;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梁啟超;民主革命先驅陳少白;中國首位飛行師馮如;著名僑領司徒美堂等。擁有眾多的名勝古跡,有東漢時期的新會玉台寺、唐代一行禪師觀察天文的外海茶庵寺、元朝滅宋的新會崖門古戰場等。

行政區域

江門市現轄蓬江區、江海區、新會區三個縣級市轄區,代管台山、開平、恩平、鶴山四個縣級市。2002年末,全市共有73個鎮,15個街道辦事處,1423個村民委員會,221個居民委員會。

新會、台山、恩平、開平、鶴山俗稱五邑,江門五邑是全國著名的僑鄉之一,江門五邑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共有360萬人,其中海外華僑、華人為216萬人,港澳台同胞為150萬人,此外,還有歸僑、僑眷、港澳台同胞家屬196萬人。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107個國家和地區。

綜合實力

江門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施工業強市、外資民資富市、科教興市、環境優市四大戰略,國民經濟快速、健康、協調發展,綜合實力不斷增強,躋身「中國綜合實力百強城市」之列。2005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802.16億元,比上年增長12.7%,增幅創近10年新高;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1.63億元,增長19.69%,增幅創近12年新高;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14.78億元,增長16.44%;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37.46億元,增長18.64%;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09.82億元,增長12.3%,經濟總量位居全省前列。近年來,江門市大手筆繪宏圖,城鄉面貌日新月異,先後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廣東省文明城市」等稱號。今日江門,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社會和諧,各項事業欣欣向榮。

高科技產業

江門市積極推進科技進步,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2005年,全市共有高新技術企業158家,開發高新技術產品452個(種),產品產值470億元,比上年增長23.53%。近年來,江門市不斷增加科研經費投入,科技事業取得豐碩成果,江門三捷、新會美達分別建立了博士後工作站;「新會今古洲民營科技園」被國家科技部列為重點聯系民營科技園;鶴山新材料產業園區和新會紡織化纖產業園區分別獲「國家火炬計劃江門新材料產業基地」和「國家火炬計劃江門紡織化纖產業基地」稱號;化纖、塗料、針式列印機和摩托車發動機及整車製造等行業企業研發和成果轉化能力處於全國領先地位。

外資經濟

江門市優越的投資環境,優質的政府服務,引得境外投資者紛至沓來。改革開放以來,全市累計實際利用外資超過100億美元。2005年,實際利用外資6.16億美元,增長17.33%。全年近50個不同國家(地區)的外商直接對江門進行投資,全市批准總投資、增資超1000萬美元的外商投資企業共52家。近年來,江門市利用外資的質量逐步提高,相繼引進了金鷹造紙、中油碧辟、摩迪煙紙等超億美元的大型項目,世界500強中的美國聯信、英國BP、日本三菱重工、瑞士ABB、法國達能和韓國現代等22家大集團、大財團先後投資江門經營發展。

僑情

五邑人出洋史可追溯到唐代,唐僖宗乾符六年(公元879),已有新會人隨阿拉伯商人往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自此之後,一批又一批的五邑人陸續飄洋過海到海外謀生。江門市是全國重點僑鄉之一,同潮汕和閩南地區並稱為全國三大僑鄉。據最新的僑情調查統計,江門五邑旅居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300萬多人,遍布全世界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大多數分布在北美洲和中美洲,僑胞在海外繁衍生息,為居住國的繁榮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他們當中涌現出一大批如加拿大總督伍冰志、美國華盛頓州州長駱家輝等優秀的政治家、外交家、企業家、科學家。

海外僑胞、港澳同胞素有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他們修建了學校、醫院、敬老院、托兒所、幼兒園、影劇院、圖書館、橋梁、公路、自來水工程、僑聯大廈等一大批公益事業。還設立助學、敬老等基金。他們造福鄉里,對我們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特別是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各級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優化投資環境,增強外商回來投資的信心。江門五邑僑鄉成了華僑和外商投資的一片熱土。至今,來江門五邑僑鄉投資的國家和地區達25個,其中居前的是香港、澳門、台灣、日本、韓國、美國、新加坡、法國等,涉及的行業達20多個,產品上千種,主要行業有紡織、化工、機械、電子、通訊設備、塑料及製品、建材、皮革及製品,食品、木器、農業、建築、交通運輸、房地產、飲食、旅遊等行業。僑商與外商聯合來江門五邑投資增多,產生了連鎖效應。一批大財團、大企業、大商社、跨國公司陸續到五邑投資,目前世界500強企業已有13家在江門落戶,僑屬企業已成為僑鄉經濟建設中一支不可忽視的生力軍。

江門是一個對外交往較多的城市,它和包括美國河濱市在內等多個國家的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每年接待一大批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日本、印尼、澳大利亞、西班牙等世界各地的遊客。

江門五邑還是一個窗口,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從這里傳播到世界各地,同時廣大的海外華僑華人也將世界各地優秀的文化、先進的科技帶回中國,架築起中國和外國的友誼之橋、經貿之橋、科技之橋,為中國和居住國的發展,為全世界的和平做出了宏偉的貢獻。

名優特產

柑、桔、橙
柑、桔、橙是江門市面上主要經濟作物,著名品種有新會東甲甜橙(滑身仔),味甜,香味特濃。新全大紅柑(茶枝柑),果汁豐富,要皮色紅,是中葯中的"陳皮",有止咳化氣的特殊功效。年桔一般在農歷年上市,寓意吉祥而受人青睞,近年推廣了新會甜桔(陽山桔),收獲期在冬至左右,個頭大,汁多,味甜,深受人們歡迎。

荔枝
江門市著名的早熟荔枝有麻園早果,在農歷三月率先上市,以其上市早,果型大,肉脆、味甜而聞名全省。此外中遲熟種有錦殼槐枝,近年來大批引進糯米糍、桂味等優良品種。

香蕉、大蕉
主要品種有香味濃郁、肉質細膩的香蕉;果肉嫩滑、食味特短甜的過山香;果型稍大,甜中帶酸的大蕉,全處皆有收獲,但以秋季收獲量最大。

西瓜
鶴山宅梧鎮的西爪最為有名,該鎮土質適宜,農記引進優良的品種如大紅寶等無籽西爪。又爽又甜,消暑解渴,每年夏季大量上市。

果蔗
果蔗有紫皮和青皮兩面三刀大品系,紫皮的有早熟種"三八"蔗,在農右八月收獲,稍遲熟的有"黑皮蔗",這種蔗節間短,莖粗、纖維短,吃起來特來脆。青皮蔗以"滘頭肉蔗"最負盛名,這種蔗節間長,皮青色,汁水清甜,每年從秋末到翌年清明都可上市。

粉葛
粉葛是塊根蔬菜,春季種植冬季收獲,含澱粉很多,江門人用以熬湯、做菜,提澱粉食用等。粉葛又有清涼降壓的葯用效果,右可作葯膳。其中以市區石沖、新會崖南、鶴山雲鄉等地出產的粉葛品質特別好,以其含澱粉多、纖維少,味香而甜稱著。

柿餅蒂苦
新會杜阮鎮的柿餅蒂苦爪(又稱雷公鑿),果型短,蒂部寬園、果尖似鑿子, 色綠如翡翠,肉厚脆口,一年三季種植,以秋季品質最好,出口港澳,只要亮出"杜阮秋 "的牌子,不少人慕名搶購。

金山火蒜
金山火蒜是開平市面上特產,種植在長沙、水口鎮一帶,蒜粒特園,肉肥衣薄,蒜味濃郁,每年十月種植,次年三月收獲。收獲後用火熏過,故稱火蒜。現在開平除出品原粒蒜子外,還加工製成甜酸蒜頭等產品。

鶴山紅煙
鶴山紅煙久負盛名,傳統品種是牛舌煙,又名"金英鍾",原產清遠市源潭一帶,後在鶴山推廣,這種煙葉窄長似牛舌故名"牛舌煙"。葉面平整紅致,葉肉肥厚,煙味郁香醇,是加工"生切煙絲"上乘原料。

亞佗霉姜
亞佗霉姜是新會市特產,由"大有"涼果廠生產,解放前已美名遠播。它是用生薑作原料,經過多道工序加工而成,成品是方形粒狀,紙包成糖果型,入口辣中帶甜,松化可口,是送禮的佳品。

新會葵扇
新會特產葵扇是用蒲葵葉加工而成。新會葵扇以形狀特別端正見稱,再加上精製加工,在明代就選作貢品。現在的葵扇除一般加工扇涼用外,成品已工藝品化,在扇面上有用電烙山水圖畫,用彩色絲剌綉動物、花鳥;在扇柄上有用竹、骨、象牙等鑲嵌;扇邊有單色單邊的,也有彩色五 邊的。

榴花牌白糖
榴花牌白糖是江門甘蔗化工廠產品,江門甘化廠是1958年建成並由周恩來意理命名的,該廠生產的榴花牌白糖,以品粒均勻潔白、質地優良著稱,每年大量銷往國內外。除原糖處,該廠生產"方糖",以適應食品市場的需求。

三桁瓦菜刀
三桁瓦菜刀是江門市區的傳統產品,過去用人工鍛造,以其鋼質優良,加工工藝精湛而見稱,如今已發展成大廠,除生產各種型號菜刀外,還生產不銹鋼廚具系列等。

水口腐乳
水口腐乳是開平市水口鎮特產,歷史悠久。它是用豆腐作原料,經過發酵、加鹽、加料等工序製成。特點是酥化、鹹度適中,香味誘人,是佐餐的極好小菜,也可以作為燒菜佐料,使燒出來的菜味更加可口

劍花
鶴山雅瑤鎮清溪鄉是有名的劍花之鄉。由於劍花有清熱解暑、滋潤的作用,可鮮食,可曬干,一般用來煲豬骨湯。每年七、八月是收花季節,大量供應上市。

荷塘頭菜
荷塘頭菜是江門市荷塘鎮的著名特產,由於製作工藝獨特,鹹淡適度,味甘香甜,爽脆可口,價廉物美,大受市民歡迎,遠銷海內外。

韭黃
韭菜是江門白石管區的傳統土特產,由於韭菜 黃技術非常講究,生產出的韭菜鮮嫩金黃,每次上市都成搶手貨,大受消費者歡迎。

馬崗鵝
馬崗鵝是開平馬崗有名的土特產,已有百多年的飼養史。馬崗 早熟易養,肉質鮮嫩,個體重達10多斤。

禾蟲
不管你離家鄉多久,一到 ,大概都沒有忘記兩樣家鄉菜--禾蟲與田螺吧。 禾蟲雖小,口口是肉,含有豐富蛋白質,而且風味奇特,清香鮮美,嫩滑可口,實是飲酒、吃飯一道好菜。它還有滋陰、健脾、暖身、去濕之功效。 禾蟲產於珠江三角洲,新會、台山兩縣南部的圍田區產量最多,禾蟲每年只有五、八有份才出現幾次,一般在紅雲細雨,天氣變化異常的情況下,加上逢水頭起(農歷初一、十五漲潮高峰期)為多,一旦出現,密密麻麻,漂浮在河涌水面上。這時,撈禾蟲的人真是撈之不盡,一個小時左右,用會起或用籠裝,可獲二、三百斤,用斗撈的也有十數斤之多,隨著潮水的高漲,禾蟲逐漸消失無影無蹤,只好望河而嘆!有撈禾蟲經驗的人,掌握禾蟲出現的時機、地點,撈具好,加上眼利手快,就撈得多。禾蟲 身於鹹淡水交界處稻田的表土層里,以腐爛的禾根為食。其形體像小蜈蚣,長約三十至四十厘米。人們常說,蜈蚣的腳最多,可是禾蟲和腳比蜈蚣的腳還要多,更有趣的是禾蟲身上可隨時交替變換著紅、黃、綠、藍、紫的顏色,並且十分鮮明。把它煮熟,就成純是蛋黃顏色。禾蟲蒸、炒、煲、燉 ,樣樣皆宜,蒸禾蟲加上姜、蔥、油、鹽 ,放在飯鍋里蒸即可。炒和煲則要加上豬腩、粉絲之類的配料,不過比蒸好吃得多, 是將禾蟲燉熟,用炭炕乾,味道甜中帶香。還有咸禾蟲,每年禾蟲造,家家戶戶都賣幾十斤,多的百餘斤,用鹽 了,吃時加點油、蔥、姜蒸熟即可,
因此,過去吃禾蟲,特別是咸禾蟲,中算是窮佬菜。 田螺味道也很鮮美。過去水田田螺很多,拾半天就可以滿載而歸。回來以後,敲去田螺尾 ,用蒜子、豆豉、紫蘇拌勻炒熟,約幾個老朋,圍坐在一起,喝美酒, 螺,談笑風生,確是一樂也。 禾蟲和田螺,過支難登大雅之堂,酒家賓館沒有這兩道菜來招待賓客,只是窮等人家招待親友時才有,主人很抱歉的說:"沒有菜食,只得禾蟲 菜,不好意思。"而今世道變了,也許是禾蟲、田螺不那麼容易拾到,物罕為貴,現在大賓館也有這兩道菜了,而且價目錢不便宜。以往的窮佬菜,而今是宴請賓客的上菜了。

瀨粉
中秋佳節,恩平縣北部地區以瀨粉為主食。瀨粉,吃來易,做來難。從選料到製作,工序頗為復雜,而且必須合數戶之人力始能製作,先是選用質量較好的十月米,舂粉曬乾備用,製作時,將水煮沸,放進米粉煮熟(米粉與水之比例因粉質不同而異,一般以使米粉濕透為宜),拌以生粉,用力搓勻, 成柱狀的粉團,搓好的粉團,以手指按之,按處下陷而四周不現裂痕,放手後隨即彈起復回原狀的為合格。合格粉團製作的粉條,無繼粉,入口軟、紉、爽、滑。不各格者,入口硬、澀、糊,失去瀨粉的獨特風味。
故搓粉,是關鍵的工序。待水煮沸後,將粉槽架於鍋上,兩頭墊以長凳,把搓好的粉團置於槽孔,塞上木塞,然後將木杠一端穿入粉槽和榨孔中,一端數人用力往下擠逼,粉條便從槽底部的小孔鑽出,下至鍋里。煮熟後撈起,放入冷水中沖洗干凈撈起。吃時再用開水湯過,兌過上湯,就成獨具一格炎之瀨粉了,如兌入白糖燒酒,則又另外一種風味。 近處來,一部分人利用柴油機的發舊汽缸改裝粉槽 ,活塞上螺絲,只用一人操作,比舊粉槽省工。人世間們要吃瀨粉,不再像以前那樣與師動眾了。

鎮濠泥雞
開增縣水口鎮聯竹鄉鎮濠、茂竹兩村製作泥雞玩具,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每到農歷年關,來自鶴山、台山、恩平、新會等地的商販們便駕車來采購泥雞,作年貨銷售。泥雞外形古樸,價格便宜,深受人們的喜愛。大年初一是雞日,大量泥雞上市,一時泥雞啼聲四起,真有"一唱雄雞天下白"的情趣,給人們帶來喜悅與歡樂。 泥雞在鎮濠、茂竹兩村,有一段傳說:某財主僱用一小長工,是個孤兒。孤兒養了一隻小公雞,人雞相伴,形影不離。一次,孤兒不小心把兩半斗黑豆、黃豆混雜了,財主限他一個早上要揀開來。孤兒正在發愁,只見小公雞喔喔地叫喚,全村的雞都聚攏來了,公雞揀黑豆,母雞揀黃豆,不消一個時辰,孤兒便揀好了。又有一次,一夥強盜密謀洗劫村子,派出匪徒扮成奄雞佬潛入村中作內應,約定三更時發出雞叫聲為號,外攻內應。誰料頭更剛過,躲在財主後院的"奄雞佬"驚動了小公雞,小公雞引勁長啼,霎時間滿村公雞啼叫響應。"奄雞佬"連忙掐死小公雞,點燃草堆。
孤兒聽互雞叫出來,便大呼捉賊。此時夜末深,人末睡,聽互喊聲紛紛趕來,把"奄雞佬"當聲捉獲。村外的匪徒聽到人聲鼎沸,知道計謀暴露,急忙撤走。後來"奄雞佬"供出真情,村人驚嘆不已,把小公雞厚葬了。孤兒用泥搓成小公雞,寄託哀思。村人見了,也紛紛搓起泥雞來,來互相比較、爭勝,代代相傳,幾經改進,越做越精巧。用手推咯咯地叫,用口吹喔喔地啼。流傳到外地,人見人愛,生意人爭著前來收賣、定購,製作泥雞便逐漸成了兩村的傳統工藝副業。 製作泥雞,春天挖泥,用木槌搗煉後,放進錫模壓成雞頭、雞尾兩部分,曬干備用。
雞頭部份有一橫膜,中有小孔,留來插哨。閑時制竹哨,把小籬竹裁成幾分長一截,在一頭斜削一刀,插進一小塊葉片,吹響即成。入冬時插哨,即把竹哨插進雞頭橫模,再用牛皮紙把雞頭和雞尾連接起來,著色塗油,便成成品。泥雞頭部下前方有一小孔,尾部左側也有一小孔。用嘴對尾部小孔一吹,泥雞便引勁啼唱,形狀與聲音和真雞異。用右手拇指按住尾部小孔頻頻抖動,便會發出如母雞生蛋下窩時的咯咯聲。工藝之巧,令人贊嘆。難怪華僑、港澳同胞也愛捎幾只出去,作家鄉特產饋贈親友。

㈤ 江門市新會東方紅的網址是

http://jm.egd.cn//SchoolWeb/10030020002/%B6%AB%B7%BD%BA%EC%D6%D0%D1%A7/index.html

學校概況

江門市新會東方紅中學創辦於1975年,位於江門市新會區會城街道中心的一所完全中學。1994年12月成為江門市首批一級學校。2003年11月順利通過省一級評估成為省一級學校。
東方紅中學現有高、初中42個班,學生2300多人,在職教職員工165人,其中高級教師9人、中學一級教師49人。學校建有功能完善、設備先進的科學樓和教學辦公樓,有成套設備的理、化、生實驗室、語言實驗室、網路中心、圖書館、多媒體會議室、教師電子備課室、學生電腦室和電子閱覽室、美術室、音樂室、舞蹈室、歷史室、地理室、生物園、塑膠運動場,所有教室都安裝了多媒體教學平台。學校設備設施和教學手段先進,信息化建設走在江門市學校前列。
近年來,學校以上省級,創名校為目標,積極實話優質教育發展戰略,堅持自強不息、奮發進取的精神和「把握今天,挑戰未來,讓每一位學生都走向成功」的辦學理念,與時俱進,搶抓機遇,迎難而上,辦學效益和社會形象得到極大改善,先後被評為江門市師德建設先進單位和新會市(區)文明學校、教育工作先進單位、連續5年獲新會市(區)高考一等獎。

目前,東方紅中學已成為一所環境優雅、設備先進、管理規范、校風良好、質量較高的城鎮普通中學,為每一位學生鋪設了走向成功的道路,為每一位教師搭建了施展才乾的舞台。

㈥ 最美家庭主要的事跡材料

最美家庭主要的事跡材料(通用5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事跡材料吧,事跡材料不是單純為其單位和個人評功擺好,而是為了鮮明地體現和積極宣揚一種特定時代所需要的精神。那麼事跡材料怎麼擬定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最美家庭主要的事跡材料(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美家庭主要的事跡材料1

王美麗,一個普通人的名字,在我們齊七小區居民的心中卻有著強烈的震撼作用,這種震撼不是來自「轟轟烈烈」的壯舉,而是來自王美麗家庭長期以來默默無聞為小區居民普及科學文化、為豐富小區居民健康快樂的業余文化生活,所作出的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

退休以後的王美麗夫婦倆,是小區志願者隊伍的成員,也是文明小區的積極參與者。他們與女兒、女婿住在一起。女婿王尚傑,不僅是小區的文藝骨幹,還在周家渡各小區文化生活的舞台上,留下了熠熠生輝的足跡。他們一家,溫馨和睦、其樂融融。看書、看報、製作科普宣傳版面、寫讀書筆記、收集整理各種健康科普等信息是他們的一大愛好。倡導終生學習的理念,活到老學到老,正是他們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閑暇之餘,家庭文化娛樂生活豐富多彩。使家庭不僅是生活的港灣,更是共享學習樂趣、提高生活品味的舞台。

十年前,王阿姨正是通過家庭學習的心得體會,在小區組建了老年「讀報小組」。她深知小區內有些老人因缺少精神食糧而難與人溝通的困惑,動員老年朋友一起加入到「讀報小組」中來。使小區老年朋友有了一個了解國事、天下事的窗口,提供談天說地侃新聞、傾訴心裡話的場所。為了滿足老年人特殊的學習需求,王阿姨備足了功課.如:通俗易懂的國內外形勢的宣講,和老年人健康生活的科普新理念,或解答老年人心理健康、與子女的糾紛問題等。如:「5.12」四川汶川發生強烈大地震的消息傳來,「地震來臨如何避險?」教會老人們如何應對地震小常識的同時,也動員他們一起參與慈善募捐,為災區人民獻愛心。她的「讀報小組」,曾被周家渡街道評為「優秀讀報小組」的光榮稱號。

十年前,為抵制陋習、弘揚社會主義新風尚,同時也與小區居民共享由新科學帶來健康新生活的成果,王阿姨自覺肩負起小區普及科學文化的重任,在樓道里設立了「科普園地」。把科學生活的理念以宣傳版面的形式傳遞到每家每戶,每月一期刊登在樓道的「科普園地」上。大到世博、奧運、文明禮儀知識方面,小到一日三餐的飲食起居,內容包羅萬象。如:使用家電節能的小竅門、人人養成健康行為、防止肥胖也應該從娃娃抓起等。並不失時機結合突發事件及時編寫科普小常識。如:浦三路加油站發生爆炸事故,出了主題「在加油站不能使用手機」的宣傳版面。並不定期刊登宣傳規範文明行為的漫畫系列插圖,掛在樓道內。

年高79歲王阿姨和她81歲的老愛人,為了使科普宣傳版面做得既圖文並茂又美觀大方,花費了很多心思在裡面。學剪紙、學繪畫、練寫仿宋字、學寫毛筆字,每一塊科普宣傳版面都凝聚著他們夫婦倆大量的汗水和心血。在王阿姨家裡,常常可以看到夫婦倆,你來寫字我磨墨;你來剪紙我畫畫。一期期精美的科普宣傳版面總能吸引居民們的眼球,更是得到廣大居民的一致好評。……十年來,使科普文化知識從樓組傳播到小區十個樓組乃至整個小區。

十年來,王阿姨夫婦倆製作的宣傳版面,共有167塊;十年來,王阿姨自始至終辛勤地耕耘著她的「讀報小組」、「樓組文化」象一顆螺絲釘,默默無聞地奉獻在小區科普事業上,難能可貴!她的家庭是周家渡社區「科普示範家庭」,名副其實!

一個立足小區、發揮特長,用滿腔熱情為我們齊七居民區普及科學文化作出很大貢獻的王美麗家庭,在崇尚科學文化的今天,無疑是我們周家渡社區科普示範家庭的傑出代表,功德無量!

最美家庭主要的事跡材料2

我的家庭是一個平凡的家庭,也是一個幸福的4口之家,丈夫我和可愛的兒子還有年邁的婆婆,我們家和大多數家庭一樣,沒有什麼大張旗鼓的業績,但是我們全家80多平方米的住房可以說是整潔有序。互敬互愛,美麗源泉互敬互愛是家庭幸福的基礎,也是家庭美麗幸福的源泉。我和丈夫婚後多年來,我們夫妻在生活中相互照顧、相互信任;在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在家裡經常交換工作體會,相互揚長避短,遇到困惑相互開導,相互幫助。雖然會遇到平凡的小事,不足以掛齒,但它就像催化劑使我們的平凡的小家庭變得美麗。

我把婆婆當成自己的母親來孝敬,節假日陪老人聊聊天,講講社會發生的一些趣事。帶婆婆洗澡,給婆婆修剪指甲,婆婆的衣服從里到外的都是我給買,婆婆經常和鄰居說,「平時我自己是捨不得花這么多錢的,兒子對我好是應該的,但娶到一個好兒媳才真是不容易,兒媳平時給她自己買衣服挺捨不得的,只要一提給我買東西,沒有不願意的時候,我心中真是感動啊!」說實話,我一直都覺得這是應該做得,鄰居的大爺大娘都誇我是孝順的兒媳婦,老公也經常自豪地說:「在外邊工作,最放心的就是家裡媳婦和婆婆相處比我這個兒子還要親」。

在婆婆的影響下我們生活上提倡節約,精打細算,用淘米水澆花,用洗衣水拖地。教育孩子一菜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在我們的教育下,我的兒子衣著朴實大方,從不大手大腳,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兒子逐漸自立,假期參加社區的社會獻愛心活動。

家就像根,永遠是樹葉的歸宿;家就像一件大衣,不會提高溫度,但卻給予人們連火爐都不能代替的溫度;家就像是一瓶陳年佳釀,融進了許多寬容和理解,包含了更多的生命內涵。他們夫妻結婚多年來,夫妻恩愛,孝敬老人,熱心助人,鄰里和睦。他們用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詮釋了家與愛的真諦。

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互相支持、相互勉勵、相濡以沫。在社會、家庭生活中,也是力爭做好自己的角色,盡量完美的詮釋父母眼中的孩子,丈夫眼中的妻子,孩子眼中的母親。

這些年,婆婆一直把我當成自己的閨女看待,老人在家拆洗被褥、打掃衛生、做飯等能做家務活都幫著做,我擺地攤主時,婆婆每天把飯做好,盛好飯等著我一起吃。我也一直把婆婆當成自己的母親來孝敬。我們家三代同堂,孝敬老人,夫妻共勉,兄妹關系融洽。幸福是什麼,幸福是一起走過艱難困苦的從容,是一種透析人生苦短的姿態,是默默無語相伴一生的美麗。幸福不是在別人的眼裡,而是在我們自己的心裡。

我想構建和諧家庭的首要條件是做到心中有愛,有愛才可傾力營造家的和諧,家的溫馨,有愛才能同享甘甜雨露,同抵狂風暴雨。我想構建和諧家庭的首要條件是做到心中有愛,有愛才可傾力營造家的和諧,家每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我們總能夠相互協商,共同面對。我想這都是緣於愛的支撐吧,愛是奉獻,愛是付出,愛是承諾,愛就是要讓家裡的每一個成員快樂、幸福,那麼我就必須盡心盡力為這個家著想,難免要做出一些犧牲,比別人多付出,來維持我們這個家的和諧。

家庭成員彼此寬容體諒、互相體貼關心是構建和諧家庭的另一重要條件,寬容體諒是構建和諧家庭的`潤滑、調節劑,體貼關心是促使家庭和諧平衡的重要砝碼。心與心溝通交流,在家庭生活中處處以禮相待,以誠相待,家庭生活才會溫馨幸福,安定祥和,充滿歡聲笑語。

構建和諧家庭的最後一個條件是孝敬長輩、關愛老人。孝敬長輩是處理人際關系的第一台階,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對待家中老人要主動關心其溫暖,時刻關心其健康,主動分擔其憂愁,充分理解其絮叨。

一個家庭的和睦不光是要對自己家人要關心、關愛,而且還要處理好鄰里關系,和鄰居們也要和睦相處,鄰居們有什麼事情需要幫忙的時候,我們都熱心幫助。我們一家人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微薄之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創造美麗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有時鄰居朋友生活上遇到了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也盡量給予幫助。多年來,我與鄰居和諧相處,相互間彼此尊重,也結下了很好的人緣,贏得了良好的口碑。

平時生活中我還注意以身作則,敬老尊長。自結婚起,雙方父母離自家很近。對雙方老人我和丈夫都十分尊敬和孝順。不僅在生活上予以照顧,家中大小事也征詢他們意見,使他們覺得受尊重,在我們的言傳身教下,我的兒子禮貌懂事、健康活潑,非常為大人著想。一家人相親相愛,再大的困難和風雨都不算什麼,我為有這樣一個幸福的家庭而深感安慰。家庭和睦、鄰里團結、父慈子孝、相信相愛、其樂融融,生活在這么一個幸福的家庭使我更有動力努力生活,嚴於律己,用自己的言行去帶動更多的人,建設我們和諧的大家庭,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最美家庭主要的事跡材料3

張廷達是小溪市鄉光家村下13組的一名普通村民,一直在家務農,用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始終堅持自尊、自信、自立、自強,是村幹部和村民普遍認可的好同志。其妻子劉素娥平時為人低調,待人和善、有禮,自結婚以來恪守妻子本分,尊老愛幼,互相幫助、互相照顧,同甘共苦,夫妻倆培養了深厚的感情,建立了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

一、辛勤勞動,帶動致富。種植雙季稻、花生10多畝面積,在村裡起帶頭致富作用,鄉、村幹部吩咐的事均能按時完成,是村裡、隊里的好榜樣。

二、真心待人。真心待人是他們全家的處事態度,與鄰居都能和睦相處,鄰居們有些事情做不了或需要幫忙,他們都熱心幫助,他們一家人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微薄之力,為那些需要幫助的村民解決一些燃眉之急,他們用實際行動為和諧社會的創建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勤儉持家,弘揚家庭美德。積極倡導男女平等,在村民代表會議中積極提議,並始終維護廣大婦女同志的權益,為廣大婦女同志爭取在村裡的各種應有的權利。在家夫妻二人相敬如賓,互相支持,互相幫助,有困難共同面對,出了問題共同協商解決,成為人人羨慕的模範夫婦

四、孝敬老人、教子有方。家裡有一位80多歲的老父親,是50年代開始在村中擔任村幹部的老同志,現已退休在家,平時的生活都是張廷達夫婦照顧。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環境,對孩子良好的道德行為養成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家長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一生的老師,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身心健康,具有獨立人格,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是每一位家長的迫切要求和希望。張廷達夫婦用他們的實際行動教育和感化自己的子女,雖然家庭生活並不富裕,但他們竭盡全力為孩子創造條件,讓孩子全面發展。他們有兩子一女,從小要求嚴格,並教他們待人處事的道理。子女均待人有禮貌,性格溫和,從不在村裡和人吵架鬧事,成年後,在外學習開車技術等,掙錢貼補家用。去年上半年全家買了輛代步車。

五、妻子生病照顧細致周到。張廷達妻子劉素娥自去年下半年開始,被查出有嚴重風濕病,一直在邵陽進行治療,但效果不是和理想,手腳不便,生活不能自理。張廷達不離不棄,一直細致照顧,在醫院時陪床照顧,在家也伺候的很周到。今年年初,張廷達一家轉院去長沙治療劉素娥的風濕病,目前情況得到了一些控制,但仍然是一個長期的治療過程,需要堅持。從去年到今年,治療費用已經超過5萬元,今後還需要更多。張廷達一句話沒說,取出全部積蓄,另外,子女均拿出錢補貼母親的住院費和治療費。女兒雖已嫁出,但經常回娘家伺候母親,幫助照顧年邁的爺爺,並經常開導母親劉素娥,增強她戰勝病魔的信心。

綜上所述,張廷達家庭事跡典型,各方面表現突出,特評他們家庭為「最美家庭」,同時也願天下所有家庭都能成為最美家庭,這樣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加和諧,更加美麗。

最美家庭主要的事跡材料4

家就像根,永遠是樹葉的歸宿;家就像一件大衣,不會提高溫度,但卻給予人們連火爐都不能代替的溫度;家就像是一瓶陳年佳釀,融進了許多寬容和理解,包含了更多的生命內涵。在我們身邊,就有一個這樣的家庭。

提起楊國強,認識他的人都會流露出羨慕的眼神。因為他們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楊國強同志,籍貫鶴山市古勞鎮新星村洛社一隊,中國共產黨黨員,鶴山市政協委員、鶴山市總商會會員、古勞鎮商會副會長、鶴山市三峽鞋材有限公司董事長。妻子葉潔芬,與丈夫共同經營三峽鞋材有限公司。育有二個兒子,一個就讀於鶴山市第一中學,一個出國留學,成績優異。他們夫妻結婚多年來,夫妻恩愛,孝敬老人,熱心助人,鄰里和睦。他們用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詮釋了家與愛的真諦。

一、家庭和睦,鄰里團結

楊國強夫婦家庭多年來夫妻和睦,尊老愛幼,團結鄰里,樂於助人,是鎮里有口皆碑的"模範家庭".生活當中,每當發生摩擦時,他們都能設身處地地換位思考,從而較好地解決了問題。妻子既是事業的好幫手,又是家庭主婦,把家庭照顧的細致入微。長期以來,她全力支持丈夫的事業,侍奉老人,教導孩子,料理家務,受到鄰里的高度贊揚。夫婦兩人十分注重言傳身教,以德育人,每年特定時候,楊國強夫婦就會帶著孩子一齊來到敬老院,探望老人,跟老人閑談家常,送上禮品和慰問金,讓孩子們在為老人家送溫暖、獻愛心的過程中,傳承著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雖然這些都是平凡的小事,不足以掛齒,但它就象催化劑使他們的感情日益融洽、家庭和睦、快樂。在這個家庭里,雖然他們各人的性格、文化、志趣等不同,但是家庭中很少出現矛盾,大家能互相體諒,尊老愛幼、民主平等、寬容謙讓,形成了互相理解、尊重的文明家風。

真心待人是他們全家的處事態度,與鄰居都能夠和睦相處,鄰居們有些事情做不了或需要幫忙,他們都熱心幫助。他們一家人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微薄之力為那些需要幫助的鄰居解決一些燃眉之急,他們用實際行動為和諧社會的創建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同舟共濟,事業有成

楊國強夫婦是鶴山市知名的鞋材企業家。家庭是船,事業是帆,帆兒推動船行,船兒揚起風帆。在妻子的理解和支持,楊國強安心的放開手腳大幹事業,1993年他通過市場調查後,決定"下海"從商,設廠加工鞋材,一邊經營鞋材,一邊照顧家庭。葉潔芬擔心丈夫一個人太勞累,也堅持要求去廠幫忙,夫妻倆遇到事情一起商量,遇到困難一起解決,生活上共同照顧雙方老人,事業上互扶互持,二人互相理解、尊重、關心、支持,從來沒有因生活瑣事而吵架。由於夫妻倆誠信經營,本分做人,鞋材加工很快打開了銷路,一年純利潤可觀,家庭收入翻番的增長,生活質量得到了提升,夫妻倆成為了該村的致富帶頭人。2000年,夫婦找准時機,拓展業務,轉換經營項目,擴大規模,成立鶴山市三峽鞋材有限公司,又取得了成功,家庭收入再上一層樓,生活提前步入了小康行列。

三、勤儉持家,崇尚環保

他們家庭倡導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注重科學理財、合理消費、勤儉節約。他們時常教導兒子:"雖然現在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但是勤儉持家的傳統不能丟,生活中點點滴滴要從每件小事做起".家裡面的每樣東西能修復利用的,從來不輕易地丟棄,盡量使其再發揮作用。平時做到人走燈滅,養成隨手關燈的良好習慣,只要家裡或辦公室沒人就關掉一切電源,注意節約每一度電和每一噸水。這一勤儉節約的意識已深入到每一個家庭成員之中,並成為全家人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

四、熱心公益,助人為樂

致富不忘飲水思源,楊國強夫婦非常熱心社會公益事業。作為鶴山市政協委員、古勞商會副會長,楊國強多方面溝通鎮屬企業老闆,宣傳鎮委、鎮政府的政策法規,在依法納稅、做好社會公益事業及協助鎮中小型企業招收員工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多年來,楊國強積極支持鎮政府多方籌措資金解決工業區廠區道路硬底化。07年上半年他搬遷新廠房時,自己拿出3萬多元將廠房前的道路硬底化,並營造好綠化、美化環境,為過往車輛和行人提供了方便。07年中秋節,楊國強夫婦偕同廠辦公室人員來到鎮慈善敬老院慰問,給老人們送上慰問金和慰問品,並花費1萬多元為該院完善辦公設備。四川汶川地震,楊國強慷慨捐出1萬元善款,同時積極發動員工獻愛心,捐款4000元。多年來,夫婦熱心家鄉建設,共捐款18萬多元用於學校建設、修橋築路、興建文化室和龍舟賽事等。

牽手相伴二十個春夏秋冬,楊國強夫婦相濡以沫、風雨同舟,一同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夫妻倆從沒因生活瑣事紅過臉、吵過嘴,他們用自己的真誠、善良和孝心換來了家庭的美滿、幸福。楊國強一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文明和諧家庭的深刻內涵。

最美家庭主要的事跡材料5

袁生容,是寶源鄉玉豐村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她擁有一個幸福的四口之家。她的家庭雖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事跡,但全家人用自己的勤勞、朴實和寬容守護著最真實的幸福,享受著最舒心的生活。三十多年來,夫妻共同努力,建立起了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

她勤勞致富彰顯女性本色。她生長在農村,紮根農村,深刻領會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她不失時機抓住發展的機遇,順應市場需求和政府需要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廣開門路,多種經營,走出了一條勤勞致富路。1998年,袁她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帶頭退耕還林,幫助政府改造天然林保護工程100餘畝,承包村民山林300畝發展竹產業,現竹產業已經成為寶源鄉的支柱產業,農民因竹產業人均年收入3000元以上。在2002年榮獲全國"三八"綠色獎章榮譽稱號。

她樂觀向上從容面對生活。她只有一個小學文化的弱女子,在她平凡的人生中,卻經歷著一些不平凡的事。當初為了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上山造林,丈夫不理解、不支持她。鄉親們也冷嘲熱諷,認為她一個弱女子上山造林,太不切實際了。可她為了自己的信念,不顧丈夫的反對和鄉親的嘲諷,把3個孩子丟給了丈夫,一個人跑項目,找資金,簽合同,還經常一個人上山植樹造林,並吃住在山上。後來丈夫被她的執著感動了,也加入到造林工程中,夫妻同心,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一家不但提前完成了自家退耕還林項目,還幫助政府完成了天保工程項目,鄉親們也被他們一家的堅定信念感動著,當初嘲諷她的人紛紛豎起大拇指——袁生容真了不起。現在,她每天都樂觀的生活著,在50歲時還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加入鄉里的文藝隊,自導自演"寶源十八奇",她的樂觀精神感染著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

她教子有方教會子女做人。她有2女1子,均已成家,現與兒子和兒媳住在一起。她感慨到子女的孝順、懂事是她這輩子的收獲。兩個女兒經常回家看望雙親,兒媳更是把他們當著親爹親媽一樣的孝順。在她的感染下,初中畢業的兒子現正自考大專,他說,因為曾經的年少不懂事,放棄了學業,現在自己已成家立業了,要多學習才能趕上時代的節拍,不讓自己的人生留遺憾。小兩口經營著一家大理石加工店,老兩口在農親時節就幫助他們打理店面,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的生活在一起,正等待著他們的孫子出世。

她團結鄰里助推社會和諧。幸福美滿家庭的建立離不開鄉鄰們的和睦相處。在對待鄰里關繫上,袁生容全家人都一直堅持著"鄰里關系親如弟兄,情同手足"的理念,鄰居家只要誰有了困難,他們知道的,就一定會伸出友愛之手,為大家排憂解難,只有大家都幸福了,才是真正的幸福。

袁生容說:"她們現在一家人的想法就是如何帶動當地的村民共同發家致富,兒子准備結合赤水的旅遊產業,在寶源鄉開一家農家樂,帶動寶源的旅遊發展,帶動鄉們就業,共同增收致富。

;

㈦ 五邑是不是指五個縣

五邑是指中國華僑之鄉——廣東江門市所轄的五邑

中國著名僑鄉,廣東省江門市所轄的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五個區縣市。

總結一下,你提的問題是對的。嘿!!!

閱讀全文

與鶴山市敬老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河南西平養老保險電話 瀏覽:247
重陽節是紀念誰的日子 瀏覽:957
德陽市退休年齡 瀏覽:202
父母斷了我的生活費怎麼辦 瀏覽:736
孝敬父母的平凡感人故事 瀏覽:346
人死了還騙退休金有什麼罪 瀏覽:181
蘋果手機如何開老人模式 瀏覽:434
康佳養生破壁萃取機怎麼用視頻 瀏覽:239
老年人右手尺骨骨折錯位 瀏覽:457
如何養生30歲女人 瀏覽:540
北京衛視養生堂胃不舒服怎麼辦 瀏覽:150
養老院的佔有率 瀏覽:888
上海四周附近養老院 瀏覽:783
你會在什麼時候想起自己的父母 瀏覽:554
重陽節微信群晚會主持詞 瀏覽:713
如何跟父母坦白自己戀情 瀏覽:397
孝順父母的圖片卡通 瀏覽:804
哪些養生食材對皮膚好 瀏覽:322
問企業退休工資 瀏覽:416
德高人長壽書法 瀏覽: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