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81歲老人堅持20年跑400米,該如何養成自律的好習慣
其實,一個人的自律是非常重要的,沒有自律的好習慣,很難完成自己所想要完成的事情。我們經常說生命在於運動運動能提高體質,提高免疫力,但是真正能堅持運動的人卻很少。但是有一位81歲的老人,他卻每天都堅持跑步,別看他今年已經81歲了,他的身體非常的強壯,精神狀態特別好,有些年輕人都還不如他的體魄好呢。
其實,自律的人,相對於不自律的人來說,更加的自信、快樂、健康,培養自律的習慣雖然是有那麼點痛苦不堪,但是只要你能堅持了,就能會看到自己想要的成果,所以一個人養成一個良好的自律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自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確實很難,但是,如果你真正的想讓自己成為一個自律的人,就要在生活中不斷的去克服各種困難。81歲的老人能堅持20年跑400米,是因為它有自律的好習慣,所以老人的這種自律精神,是值得大家去學習的。
B. 老年人如何自律
重智輕德並非教學目標
「部分老學員倚老賣老,讓我感到這學期讀得很不高興。」劉女士在今年年初赴某區級老年大學英語班就讀,為了便於聽講,她在開學第一天坐在了教室座位的第一排,但隨後來到教室的一名老學員卻認為自己已經在這個座位上坐了一年,所以不讓劉女士就坐,雙方因此發生爭執,並在本學期就座位問題爭吵過多次。在某街道老年學校執教的一位教師則坦言部分學員將「習慣大聲喧嘩」的習氣帶到課堂上,令他時常為維護課堂紀律而煩惱。
「老年學校不設入學門檻,學員的綜合素質參差不一,但老年教育不應對不文明現象視而不見。」針對這些現象,上海老年大學常務副校長江晨清認為,僅僅向老人們傳授新知識是不夠的,老年教育要擔負起指導老年人行為規范的任務,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重塑社會角色,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素質教育的方法來幫助他們樹立「長者風范」。「不能因為老年學校沒有專門的素質教育或德育課程就忽視其重要性。」
"長者風范"漸受師生關注
如何開展素質教育以推行「長者風范」,已引起部分市區級老年大學的重視。「老年人應有良好的品德,對身邊的人起到良好的榜樣作用。」「長者應該用自己的知識無償服務自己生活的小區。」日前,上海老年大學和上海大學社會學系一起開展了針對「長者風范」的課題研究,參與問卷調查、訪談和座談會的學員多達近500人。上海老齡大學則於日前舉辦了「我文明,我健康,我時尚」的大型演講會,百餘名該校學員到場參加此次活動,將今年該校以素質教育為主旨的校園文化建設系列活動推向高潮,下學期開學之際,該校還將組織參加過演講的學員輪流赴各個系宣傳文明禮儀。「如今,越來越多的師生意識到作為文化機構的老年大學就應有文化底蘊。」上海老齡大學教務主任濮聖奎表示,該校從今年以來非常重視素質教育,希望通過建設校園文化來提升長者們的精神文明素養。上海老年大學研究室副主任陳叔騏表示,該校的課題研究旨在探索如何在老年學校中建立素質教育的長效機制。
培養素質還需講究方法
記者采訪得知,目前幫助學員樹立「長者風范」仍然只是少數市區級老年學校的教學活動,如何做好這項工作已成為部分老年教育專家眼中的當務之急。已在老年素質教育道路上探索近十年之久的上海老年大學提出了與此相關的新思路,江晨清認為,「長者風范」教育應滲透進學科教學工作之中,但不能以簡單說教的方式去訓導學員,而是應以潛移默化的方法讓學員感受到這是他們自身的重要需求。
「我們考慮在社區里推廣『長者風范』。」陳叔騏告訴記者,該校將把學員們服務社會的事例和他們對「長者風范」的感悟匯編成冊,發放給基層社區的老年人,從而引導全市老人樹立「長者風范」。上海市老年教育工作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陸耕豐表示,有關部門正計劃成立全市性的老年素質教育中心。
C. 如何讓老年人生活態度更加積極
生活是歡樂的,只有在現實的生活中找到生活的樂趣,才能休味快樂的生活,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籍是人類生活快樂的源泉,讀書使人進步,讀書讓人產生生活的樂趣,讀書可以使人忘記痛苦,讀書可以讓人產生對生活的更大積極性。
D. 如何讓自己更上進更自律
首先要養成良好的作息時間,對自己的事情要有計劃,有安排,做好一切的統籌事宜,生活重要,能夠堅持便遵循這樣的規律,就能夠上進自律了
E. 自律的人才能最長壽,如何做到自律
自律的人健康又樂觀
這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指出,自律性強的老人,血液中的膽固醇和C反應蛋白(與炎症相關)水平低,腰圍更小,代謝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更低,社交方面也有更多優勢。美國加州大學的研究也指出,自律的人能抗拒酒精等誘惑,比生活散漫的人多活4年。
美國專欄作家史蒂夫對此深表同意。他說:「20歲時,我的生活雜亂無章。睡眠時間是凌晨4點到下午1點,常吃快餐,不愛運動,每天過的渾渾噩噩。」所幸,經過14年的點滴改變,史蒂夫養成了規律生活的習慣。如今,他每天5點起床,對照便箋上的每日計劃去行動;每周拿出6天時間來鍛煉;新鮮蔬菜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自律帶給他健康和樂觀的生活。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張侃說,自律是個人根據自我和環境等狀態,選擇與自己最匹配生活方式的一種能力,並能控制自己的慾望,獲得更大的身心享受。我們可以根據情緒控制、自我認識等心理測評,來判斷自己是否擁有自律能力。史蒂夫則指出,每個人都可以思考這樣幾個問題:我每天都在同一時間起床嗎?家裡井井有條嗎?會出於健康考慮來選擇食物嗎?回答的「是」越多,自律性越強。
不自律的「三字經」
張侃說,人們很難培養自律的生活習慣,原因有二:一是在青少年期沒有培養起健康意識與行為;二是成年後沒有確定明確的健康目標。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授、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名譽主任委員楊秉輝說,很多慢病患者自律性差,可以用一套「三字經」來概括。
服葯亂。很多慢病患者存在忘記吃葯、隨便補服、驟然停葯等不合理用葯行為。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顯示,全球按時服葯率僅為50%。不按時服葯會使病情惡化,治療費用更高,還會帶來更多痛苦。
不運動。研究顯示,在開始一項運動後3個月,就有約50%的人放棄。英國麥克米蘭癌症援助中心發現,缺乏運動減壽3~5年,更易患癌症、心臟病、中風等疾病。
不忌口。慢病患者應注重飲食規律,遵循少鹽少油、多吃蔬果、合理膳食等原則。但一些人難以改變多年養成的不健康飲食習慣,外出就餐更難管住嘴。大魚大肉、暴飲暴食、不愛吃菜等會導致「三高」、尿酸升高、骨質疏鬆等。
常熬夜。《生命時報》一項調查顯示,40.77%的晚睡者是習慣使然。晚上是身體「排毒」、大腦「重啟」的黃金時段。慢病患者常熬夜,會加劇內分泌和神經遞質水平失調,致使病情惡化。
不聽話。人人都知道,吸煙、酗酒是多種慢病、癌症的高危因素,醫生也把「戒煙限酒」的告誡掛在嘴邊,但真正把這些放在心上並做出調整的人並不多。不少人振振有詞:「人各有命,不可強求」「某人煙酒不離手,也能活到九十九」,令人哭笑不得。
不復查。慢病患者需長期監測血糖、尿酸、血壓等指標,定期復查能減少疾病惡化幾率。但很多人在症狀緩解後,復查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項針對急性腦血管病出院患者的調查顯示,僅有17.52%的人能做到規范復診。
「四步走」養成自律人生
自律讓生活更陽光、身體更健康,可以去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說,自律讓你自由。楊秉輝指出,培養自律能力,先要提高「健商」,通過正規渠道充分學習健康知識,才能踐行規律、健康的生活。之後要克服惰性。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要告別過去的不良習慣,就要管住嘴、邁開腿、聽醫囑。
美國心理學家派克給出了一套訓練自律性的方法,不妨用在培養健康習慣上。第一,設定一個具體目標。以健身為例,你需要把目標具體化,比如:1.早睡早起(晚上10點睡覺,早晨6點起床),做會鍛煉;2.睡前練瑜珈(晚上9點~10點);3.每坐1小時起身活動一下。
第二,每天督促自己。設定目標時首先問自己:無論遇到多少困難,你都願意堅持嗎?目標定好後,讓朋友、家人監督自己;或通過日記等形式監督自己去履行承諾。
第三,找出自己的軟肋,事先做好應對措施。比如在戒煙時,別人遞煙給你,你抽還是不抽?自控力弱的人一定要選「無一例外」模式,即任何時候、場合都不再抽了。每次都直接拒絕對方,慢慢地就不再有人遞煙給你了。
第四,完成每個任務都要慶祝一下,作為一種達成目標的儀式,也是對所付出努力的一種自我肯定。
F. 怎樣做可以讓老年人身心更健康
人到老年後,人體有兩個方面會發生明顯變化。一是體質和生理上的變化,二是精神心理上的變化。這兩大變化形成了老年心理。那麼老年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呢?
1.正確對待衰老。人體的衰老是自然規律,中年以後就有體現。特別是的歲以後由於身體、心理、生活環境等各方面的變化,會感到自己已是老年人了,就會產生衰老感。這在某種意義上說會使老年人更好地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生活,如提出退休等。即使繼續工作也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和精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要有進取心。老年人不要失去對生活的意願積極性,不要產生退坡思想。要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對生活中的挫折要妥善處理,積極對待。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情盡量自己動手,不要處處依賴別人,不要自充老年人,處處以老人自居。
3.生活要有規律。大腦有規律的活動,不僅能使大腦的工作保持在最佳狀態,而且能使心理得以順利進行。而一個人生活越有規律,大腦的活動也越有規律,從而保證心理活動的健康發展。所以,老年人要使自己的心理活動健康,還必須使自己的生活規律化,如按時作息,保持良好習慣,情緒樂觀,心情愉快,有適當的心理活動量。能認真做到這幾點則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
此外,還要保持經常鍛煉的好習慣喔。
G. 老年人如何自律自治
自律只能靠自己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