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伏天怎樣養生
1、防中暑
三伏天最易發生的疾病就是中暑。據中醫葯康博會調查和介紹,除了暴曬高溫的室外環境導致人中暑外,悶熱潮濕的室內也是多發地。另外,中暑與個人體質、營養狀況等都有關聯,三伏天應保持室內通風順暢、散發濕氣,合理安排出行。
2、勿貪涼
夏天人體陽氣最重,中醫養生講究的原則之一就是順應自然規律,夏季切勿貪涼,用冷飲解暑降溫、食用冷盤未嘗不可,但不知節制則對身體有害無益了。至於是否要趁三伏天喝熱水逼出體內累積的寒氣,專家也認為要視個人體質而行,不必非要遵循所謂的養生教條。另外,空調溫度不宜過低,最好根據體質調溫,老人、體虛者、幼兒最好將室溫控制在28℃左右。
3、多補水
補水養生是三伏天的重中之重。冬為陰,夏為陽,夏季陽盛陰衰,陽氣欲升欲旺,體內寒氣易解,三伏天稍動就大量出汗,繼而產生強烈的口渴感,按出汗量飲水,不能等到口渴才想到喝水,而要定時喝水,白開水、茶水等就是比較好的選擇
4、作息規律
中醫倡導「子午覺」,午時(11:00-13:00)選擇合適的環境午睡20-30分鍾;子時(22:00-24:00)應准備入睡,至遲也最好在晚上12點之前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
5、適度運動
夏季鍛煉容易大量出汗,甚至有人希望藉助高強度運動達到運動健身或者減肥的效果。但世界健康博覽會專家提醒,夏季不能總是貪涼待在空調房,健身值得提倡,但運動過度則會損傷身體機能。
2. 三伏天來了,有哪些三伏天養生小知識
三伏天如何進行中醫養生
1、清熱祛暑
7月11日的時候就進入初伏天了,說明一年當中最熱的天氣正逐漸開始了。雖然初伏天並不是最熱的,但是氣溫也會非常高。如果不做保健,身體將難以適應炎熱的天氣,出現中暑的風險。
輕度中暑到陰涼處休息一會兒就可以恢復,可是中暑嚴重的話,患者容易出現熱痙攣、暈厥等問題。所以說,進入三伏天之後,要做好清熱解暑的措施。比如說常吃梨子、西瓜等水分多的解暑水果。比如說將竹葉洗凈,用開水沖泡成茶飲用。
2、健脾化濕
進入三伏天之後,並不是每天都是大晴天,時常會出現雨水天氣,而且雨量往往比較大。加上天熱的時候,人們經常躲在空調房內,每天都被濕氣包圍著,很容易導致濕邪侵入身體內部。特別容易傷及陽氣,導致陽虛問題。
如果不及時趕走體內的濕邪,將會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導致人們出現腹痛、腹瀉問題。因此,進入三伏天之後要注意健脾化濕,比如說喝薏仁粥,茯苓茶,它們具有淡滲利濕的作用,有助排出體內的濕氣。
3. 中醫養生講究「夏養三伏」,三伏天如何進行養生
每年的三伏,都是一年當中氣溫最高、濕氣最重、最潮濕悶熱的天氣,通常稱之為酷夏。三伏天一般持續30~40天。這段時間該如何養生才能保持身體的健康?
中醫認為,夏季人體的陽氣升散外發,氣血運行亦相應地旺盛。在機體臟腑外面,肌膚腠理常處於開泄狀態,經常出汗以適應暑熱天氣。
因此,機體很容易表現臟腑功能紊亂,並容易形成氣虛,出現身體乏力、飲食減少等症狀,甚至發生中暑、腸胃失調等病症,影響健康。
但與此同時,這個季節也是我們調養身心的最佳時節。在這里,根據中醫經典養生理論,總結出了三伏季節健康養生五宜。
4. 三伏天如何養生好 哪些人適合三伏天養生
三伏天如何安然度「伏」,那是有講究的,同時如何利用好三伏天進行調養,為後續抵抗寒冬臘月打好基礎,就讓小固為大家說說三伏天養生吧。
1. 切忌貪涼,順應自然
《黃帝內經》就明確指出:「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就是說不要對夏天的炎熱感到厭惡,情緒要平和不要發怒,使氣色煥發光彩,使體內的陽氣自然得到宣暢,就像把愉快的心情表現在外一樣,這就是夏天的養生之道。
5. 三伏天養生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對於三伏天來說,天氣非常的炎熱,而且很容易使自己的脾氣暴躁,所以我們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並且樂觀的去面對任何一件事情,這樣才不會影響到自己的身體健康。
因此,我有以下幾點建議想要與大家分享:
一、使用空調的時間。對於三伏天來說,的確可以適量的開一段時間的空調,但是我不建議大家長期開空調,否則很容易導致自己得空調病。我們可以與風扇結合著使用,等待房間的溫度降下來以後,我們就把房間里的空調關一會兒,然後吹著風扇歇涼,這樣也是養成的一種表現。
除此以外,在我們養生的過程中,我們還應該注重我們的睡眠情況,盡量讓自己不要選擇熬夜,而是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這樣也是養生的關鍵,也是對我們自己的一種保障。同時,在三伏天的時候,我們還需要確保我們每天的飲水量是否充足,最好是每天達到飲水量5L以上,這樣也是養生的一種方式。
6. 入伏怎麼科學養生
養陽氣
「夏季氣溫高,陽氣比較旺盛,還是要注意養陽氣。」陳景華說,比如說為了避免陽氣損耗太多,鍛煉要適當,選擇散步、打太極等輕緩又能鍛煉身體的運動比較好。運動之後,要及時補充水分和營養物質,因為運動流汗,汗液會帶走不少的水分和營養。另外,天氣熱人體新陳代謝較快,尤其是一些戶外工作者,身體消耗大,更需要及時補充水分(人體每天的需水量盡量控制在3000毫升),才能更好地維持身體正常的運轉。
此季節有大量的瓜果上市。陳景華說,可以適當吃水果,為身體補充營養和水分,因為水果的種類很多,而且性味不同。所以,一定要按照自己的體質,選擇合適的水果進食,才能避免對身體造成損傷。比如說
內火大,痰濕重的人,要少吃荔枝、桂圓等性熱的水果;
脾胃虛寒的人,不能吃太多的雪梨、西瓜等性寒性涼的水果,不然會刺激腸胃,容易造成消化不良等腸胃不適症狀;
容易過敏的人,最好不要吃菠蘿、芒果,以免過敏影響身體健康。
健脾祛濕
夏季雖炎熱,但是雨水天氣增多,再加上有許多人上班時在辦公室內吹空調,身體很容易被濕氣侵襲。人的脾臟是惡濕喜燥的器官,這個階段很容易患上脾胃病,從而出現食慾不振、拉肚子等問題。陳景華說,要注意保健脾臟,建議飲食上多以清淡為主,堅持低鹽飲食。早晚多喝一些營養又健脾祛濕的粥,如蓮子粥、山葯粥、薏米粥。此外,建議洗完澡後,身體會微微出汗,做個按摩,有助排出身體內的濕氣,更有助保健身體。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時候洗澡要用溫水,不要用冷水。因為夏季人體的體表溫度比較高,直接用冷水沖皮膚的話,很容易刺激皮膚,反而造成寒氣侵入身體,不利身體健康。
7. 入伏怎麼養生 入伏如何養生
伏天養生要把握兩個原則:一是冬病夏治;二是夏補三伏。至於三伏天養生的方式更是多種多樣:有三伏貼、三伏灸等醫葯,三伏進補,加上適當的體育鍛煉。
冬病夏治
由於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氣最熱,氣溫最高,陽氣最盛的階段,在這一階段,肌膚腠理開泄,選取穴位敷貼,葯物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能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所以在夏季治療冬病,往往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而且庚日又與肺金有關(庚日為金,屬大腸,大腸與肺相表裡),為溫煦肺經陽氣,驅散內伏寒邪的最佳時機。
三伏灸
三伏灸,祖國醫學的瑰寶三伏灸是我國傳統醫學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療法,與現代預防醫學有異曲同工之處。祖國醫學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療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預防醫學,「冬病夏治」的「三伏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這種療法是通過利用全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人們體內陽氣也相對充沛的時機,應用具有溫經散寒補虛助陽的中葯製成葯餅,通過有經驗的針灸醫生辨證分析後,選擇相應的穴位進行貼敷灸治療。
伏天進補
民間有「頭伏雞,二伏狗,三伏甲魚紅棗肚」,韓國人也有在伏天吃參雞湯、狗肉湯等進補的傳統,徐州人說「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葯方」,可見在不同的地域都有三伏天進補的習俗。三伏進補養生,一定要把握伏天的特點:溫度高,濕度大,白晝時間長,人相對睡眠時間少。進補應結合個人實際情況,分清虛實、對症補益,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若隨意進補可能會加重人體損耗、火上澆油。如有哮喘、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在伏天不能貪吃生冷食品,虛寒體質的人要少吃寒性食物,如梨、西瓜、冷飲等。
夏練三伏
俗語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這是古代長期養生修煉的經驗總結。現代醫學證明,在炎熱的高溫天氣中,人體內會產生一種應急蛋白,可抵抗暑期對人體的傷害。由此可見人體本身有著適應不同環境生存的能力,在大寒大暑中鍛煉身體,可提高身體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所以古人認為養生修煉得到的人可以「不避寒暑,百毒不侵」。但是夏練三伏要辯證避開高溫時段防中暑,醫生提醒:這種鍛煉方法對普通人不宜提倡,特別是年老體衰之人,或長時間生存於適宜溫度環境的人和孩子,其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較低,所以,這些人在伏天中還是避暑氣為妙。
8. 三伏天怎麼做養生
俗話說,「熱在三伏」。三伏天一般持續30-40天。這段時間該如何養生,才能保持身體的健康呢?其實,這個季節是我們調養身心的最佳時節。根據中醫經典養生理論,松江醫生總結出了三伏季節健康養生「五宜」,一起來看看吧。
一、宜補陽。
中醫養生主張「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三伏天最適宜溫補陽氣,驅散寒邪。此時補陽可以去除冬季內伏寒邪,達到其他季節所達不到的雙重功效。一旦風、寒、暑、濕、燥、火等邪氣被趕出體外,疾病能更好被治癒,將邪氣排出後,人在炎熱的環境里也不會悶熱、煩躁。
二、宜食補。
三伏天濕氣極盛,濕性重濁。濕邪最易傷脾,常使人四肢發軟、胸悶、食慾不振。且濕熱下注,可致腸炎、痢疾等疾病。因此,此時飲食要以清淡為主,有營養、易消化、忌生冷油膩。三伏天的中醫食療文化由來已久,流傳甚廣。在食補時,知悉以下幾點十分有益。
瓜菜清熱。
冬瓜、黃瓜、苦瓜、山葯、芹菜等都是清熱祛濕佳品。黃瓜生吃最好,苦瓜是體熱者最好的選擇,炒冬瓜籽可以祛濕,把西瓜皮洗凈炒菜吃也能清熱,還有薏米紅豆可達到良好的祛濕效果。
酸能生津。
流汗過多可耗氣傷陰。因此,多吃酸味食物可起到預防作用,且能生津解渴,增強食慾,幫助消化。酸味食物包括很多水果,如檸檬、烏梅、山楂、番茄、葡萄、菠蘿、芒果、獼猴桃等。
多食魚類。
各種魚不僅營養豐富,而且也有其側重的養生功能。如鯽魚湯祛濕,常見的草魚有暖胃明目之效;鱸魚則能補益肝腎,無腥味,紅燒、清蒸、燉湯均可。
多食豆類。
宋代醫著《朱氏集驗方》載有「三豆湯」之方,即綠豆、赤小豆和黑豆。綠豆、赤小豆清熱、解暑、利濕,黑豆健脾補腎。「三豆湯」取上述三種豆類各20克,洗凈浸泡1小時後,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滾後轉小火慢煮1小時,豆子開花後也可放入適量的冰糖(繼續煮5分鍾即可),可一周喝兩次。
三、宜有度。
夏天人體陽氣最重,中醫養生講究的原則之一就是順應自然規律。
夏季切勿貪涼,用冷飲解暑降溫、食用冷盤未嘗不可,但不知節制則對身體有害無益。還有就是不宜大量飲用含有菊花、金銀花、荷葉等祛火中葯成分的涼茶類飲料。另外,空調溫度不宜過低,最好根據體質調溫。
四、宜緩動。
炎熱的夏季,人們本來就容易出汗,如果鍛煉,更容易出汗,且運動過度會損傷身體機能。人們應該選擇在早晨或傍晚進行適度鍛煉,如練太極拳,鼓舞陽氣的生發、增加汗液的排泄,以帶動體內滯留的寒氣發出體表,增強體質。
五、宜補水。
補水養生是三伏天的重中之重。三伏天稍動就容易大汗淋漓,繼而產生強烈的口渴感。要按出汗量飲水,不能等到口渴才想到喝水,還要定時喝水,白開水、茶水等就是比較好的選擇。其中,中葯飲品以防暑清熱飲、防暑和胃飲及利喉清咽茶居多。
三伏天養生,首重在「養」。我們要按照中醫理論,科學養生。中醫最注重的就是平衡,因此,我們在養生之時,更要注重平衡,補益有度,以便獲得更好的養生效果。
9. 農村老話「入伏有六怕」,六怕都指的什麼
農村老話「入伏有六怕」,六怕不僅農村適用,城市也適用。
一怕腸胃涼。
夏天食慾不振就是正常的,但是總有一些人希望能吃點兒涼東西安慰一下腸胃,無論大人小孩兒都喜歡吃點兒井水冰鎮的東西。但是怕也就怕在吃涼東西吃多了,這樣會對腸胃來說造成很大影響。拉肚子,胃疼都是經常會出現的狀況。
五怕心不清。
伏天人心浮躁,做事說話都有一些毛躁。遇到不順心的情況,甚至還會張口罵出來,這樣對於人情世故都有一些影響。所以保持心清凈有利過伏天。
六怕環境臟。
夏天正是蚊蟲滋生的時節,本就攜帶有病菌的蚊蟲在骯臟的環境中能攜帶更多病菌,因此家裡屋外周邊環境都要保持好。
10. 入伏後如何養生及入伏吃什麼養生注意點
入伏後吃絲瓜湯、綠豆湯養生。
適合伏天的食物首選是絲瓜,解暑防燥,絲瓜里含有人參中的成分——皂苷,特別適合伏天食用。入伏之後,天氣炎熱,往往會覺得胃口不好,消化也不好,涼拌絲瓜入口涼爽,嫩脆多汁,滿口清香;做清湯或者與排骨、雞湯一起煲湯都能解除油膩,令人胃口大開。
綠豆湯具有清熱解毒,止渴消暑的作用。湯色碧綠比較清澈的可達到清熱功效,湯色渾濁消暑效果差,但是清熱解毒的作用強。
注意事項
部分地區夏季酷暑潮濕,人們容易出汗,不僅大量水液流失,還有許多微量元素的消耗。出汗時陽氣易隨之外泄,倘若外界環境河流密布,寒濕之氣較重,人們貪食生冷易導致內環境寒濕,脾胃失調,實則現痰濕中阻,虛則虛寒內生,為冬季發病埋下伏筆。
因此應根據自己的體質選擇合適的食物,消暑的同時不要太貪涼。若是脾虛濕盛的人可食用一些健脾祛濕的食物;愛吹空調、喜冷飲冰啤酒的人導致脾胃虛寒,則可選擇溫陽補益的食物,補補陽氣。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三伏天來了!請收好這份 實用飲食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