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後補」,隨禮時有什麼講究
第一個講究是不送與當下場景諧音的不吉利物件,如喜事不能送傘,傘諧音散;第二個講究是不好的時候要在當下完結,時間久了容易引來晦氣。
⑵ 農村老話:「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後補」,為什麼
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後補,這是很多地方沿襲下來的一些風俗習慣,主要是在大家的認識當中,這幾種行為都有著不好的寓意,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並不可考證,但是已經形成了一種民俗,就沒有人再去破壞它了。下面我們就從這幾點上分別說一說是為什麼?
喪為後補
在這樣一個人情化的社會里,紅白喜事大家都是講究隨份子的,但是紅石和白石要分清,如果別人結婚你沒趕上當天隨份子第2天是可以再補上的,但是在辦白事兒如果沒趕上之後就不要再隨份子了,因為對於失去親人的人來說,這是一種悲痛,再次的隨份子就代表了一種非常不好的寓意,同時對悲傷的人來說也是一個傷害。
⑶ 壽不送煙是什麼意思
「壽不送煙」的意思是:老人過壽的時候送禮不能送煙。完整的俗語是「壽不送煙,喪不後補」,意思是:老人過壽的時候送禮不能送煙,喪事隨禮只能當天隨,如果過了這個時間點,是不能補的。
「壽不送煙」的原因:煙草這種東西對人的身體健康是有傷害的,即使過壽的人抽煙,也不能送,這是站在為過壽人健康的角度來想。除了煙之外,酒之類的也盡量少送,反之類似保健品、紅包之類的在這種場合就能派上用場了。
(3)長壽送煙有什麼講究擴展閱讀:
在農村紅白喜事都有隨禮的習俗,表示的是大家鄰里之間的互幫互助,農村紅白喜事隨禮都有一定的時間,不能提前,也不能拖後。但紅白喜事之間也是有一定的區別的。
一般來講,紅事是可以後補的,如果結婚的時候因為其他事情錯過了,那麼隨後可以補上,這叫做喜上加喜,主人家也是樂意接受的。但喪事卻不可,細細想來也知道,畢竟這是一大傷心事,後補的話又會勾起不好的回憶,因此在農村如果錯過了送禮,只能聊表歉意,但是沒有補禮的說法的。
⑷ 「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後補」是什麼意思呢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著跨越千年的文明史。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無論做什麼,都形成了一定的規矩和禁忌。 「高興不送傘,生不送煙,喪禮不補」,這是人類禮儀的一些細節。 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雖然它帶有一定的理想主義成分,但為了吉祥,我們總是盡力去理解和尊重它。 否則,他們會被砍斷腳敬拜神,好心做壞事。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在很多事情的處理上,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些既定的規律。
⑸ 民間俗話「壽不送煙,喪不後補」,這究竟是什麼意思
對於這種說法,不需要強調什麼農村老人,其實不把農村掛嘴邊就沒有人看了嗎 這種風俗城市跟農村一樣的,城市的規矩其實並不比農村少,對於過壽不送煙這種說法,基本上都是跟健康平安長壽有關,大家都知道吸煙有害健康,所以其實送煙被反感主要由兩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古時候過六十歲就可以過壽,因為古代壽命短,一甲子滿了就可以過壽,現代發達了,人的壽命加長,所以六十才算剛剛步入老齡,這個時候還不算高壽,所以不合適過壽,現在過壽基本上就是八十才會做壽,做壽後不管什麼時候死都不會算短命,而是認為是過一天賺一天。
而且民間的基本做法就是,一般喪事辦理記名收錢,這種一旦喪事流程接近尾聲就會封單,不在接受來客的喪金,這是一種規矩,但是如果說第一時間知道有喪事,但是自己距離太遠,短時間趕不上,那麼可以跟家屬說,然後讓人代替幫忙先給錢,自己後面趕回來爭取在喪事完成前到場,沒有提前打招呼過後才說補上,那麼不會有好評,只會讓人反感,屬於類似馬後炮的做法。
⑹ 農村俗語「喜不送傘,壽不送煙」,是什麼意思
在別人結婚的時候不送給他們傘,壽辰的時候也不要送煙。因為“傘”和“散”同音,“煙”和“咽”同音,根據習俗來說,不吉利。所以很多人家就會很忌諱這些,最好送禮時也要注意當地的風俗習慣,以免鬧出笑話或者出現讓別人尷尬的情況。
這兩句話之後其實還有一句,就是“喪不後補”,意思是說在別人辦葬禮的時候,如果你當時忘了給禮錢,那之後即使想起來也不用再補給他們了。因為如果你再補給他們,也許當時已經喪禮結束了,但就是你的這一舉動,又讓人想起了當時的傷心事。在那樣一個環境下,又走不出去了。而且也會讓人心裡有一個疙瘩,所以一定要了解習俗。
⑺ 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後補,送禮有哪些講究
送禮物也有一定的講究。在送禮物時一定要找到適合禮物再送人,辦喜事時不送傘,容易“散”,過壽辰不送煙,容易“咽氣”,辦喪事的不補禮,避免讓家人再次傷心。
⑻ 俗語:「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後補」,為什麼這樣講究呢
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就比如農村人常常說的「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後補」,就是送禮的講究,意思非常簡單,就是結婚的時候不能送傘,老人過壽的時候不能送煙,有人去世隨禮不能後補。那麼為什麼要這么說,有什麼講究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一、喜不送傘古往今來,結婚都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之一,在這樣喜慶的日子,新人當然也是希望能夠得到來賓的祝福,賓客也要沾喜氣,經常會祝福新人百年好合,白頭偕老,早生貴子等等。送禮的時候,也會送一些寓意比較好的禮品,但是「傘」是「散」諧音,感覺好像要讓人家離散的感覺,是非常不好的寓意,所以說「喜不送傘」。不僅如此,在結婚的時候,不管那天天氣有多熱,所有參見婚禮的賓客都不可以扇扇子,不然會給你拆散的意思。
其實,這句俗語雖然沒有科學道理,但是也是一個風俗禁忌,大家也還是應該遵守,我們送禮不就是圖個祝福嗎,別最後好心卻辦了壞事。
小編有話說:中國自古就被稱為「禮儀之邦」,人與人的交往注重「來而必往」,於是送禮也成了中華禮儀文化的一種延續,中國歷來有送禮的習慣,大小節日,走親訪友都要送禮,既是人際交往的潛規則,也是為了促進彼此的感情,所以這個禮要是送對了,就是錦上添花,要是送不對,還很有可能惹人不快,甚至得罪人。因此我們送禮的時候,一定不能亂送,送之前要注意場合,多想想美好寓意的東西,避免一些中國文化中禁忌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