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夏至應該注意些什麼
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
因此,夏至的到來是夏季炎熱天氣的預警。民諺有雲:「不過夏至不熱」,「夏至三庚數頭伏」。夏至後便是三伏天,即一年之中最炎熱的時期。
那時天氣炎熱,人們食慾不振,開始消瘦,即「枯夏」。於是人們在進行夏至時節養生的時候要非常講究。那麼,如何做好夏至養生呢?
飲食要多吃「苦」
夏至後要注意飲食清淡,多吃苦味蔬菜:如苦瓜、香菜等,有除燥祛濕、清涼解暑、清心明目等作用。不過,苦味食物多屬寒涼,體質較虛弱者不宜多用。
忌夜食生冷、空腹飲茶
一些體質較弱或是上了年紀的人,經常會感到肚子冰涼,不易消化攝入的食物。夜間要注意不要吃生冷、粘膩之物,否則會引起腹脹、吐瀉等情況。空腹飲茶,易傷人體陽氣,鹹味引茶入腎,易傷腎陽,容易引起腹瀉、痛經等症狀。
忌冷水淋浴
夏至天氣炎熱,人的汗腺處於開泄狀態,因此,寒氣極易侵入人體,導致陽氣受損。容易引起手足發冷、小腿抽筋等症狀。即使是熱水洗浴,亦要注意浴後避風,對小孩尤其如此。
B. 夏至養生時,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夏至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期,也是兩極化和衰退。「陰陽爭、私生子、夏至一陰生」的季節。這時陽氣依然旺盛,但自然的陰氣已經開始生長。人相當於天地。夏至季節,人體的熱量大量浮在體表上,而且容易漏出硬傷,受到外惡的襲擊。因此,養生不僅要養氣,還要更加順應陰陽交替變化的特點,使陰陽相觸。夏至了,這種養生「重點」已經為你畫好了
中午11:00-13:00是心境當令時期,也是氣管陰陽交替的時候,因此建議不要疲倦、興奮或憤怒,建議適當的午餐時間,順利完成陰陽轉換。夏天很熱,容易漏水,容易感覺到風濕症和濕氣的入侵,所以不要貪風,睡覺時不要吹直風、長鼓風機和空調。使用空調時,室內外溫差不能太高。出門要注意防暑的話,請准備遮陽傘、遮陽傘等。
C. 夏至如何養生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是北半球各地全年白晝最長的一天,且緯度越高白晝越長。
夏季陽氣盛於外。從夏至開始,陽極陰生,陰氣居於內,所以,在夏至後,飲食要以清泄暑熱、增進食慾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補。《呂氏春秋·盡數篇》指出:「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孫思邈提倡人們「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又說:「善養生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在強調飲食清補的同時,勿過咸、過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食物。
以上講的是從飲食上注意養生保健,而在精神上也要注意調養。《周易》理論認為:夏屬火,對應五臟之心。因此,夏至後重在養心。夏日炎炎,往往讓人心煩意亂,而煩則更熱,可影響人體的功能活動,從而產生許多精神方面的不良影響。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因此,要善於調節,多靜坐,排除心中雜念。
D. 夏至節氣養生有哪些注意事項
夏至時間:6月21日,農歷五月十五。
風俗夏至正值盛陽覆蓋其上,陰氣始生於下,所謂“陰陽爭死生分”的時節,表示喜陰的生物開始滋生,而喜陽的生物將逐漸死去。
《夏至九九氣候歌》說:“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雪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出汗如沐浴;五九四十五,頭戴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不入寺;七九六十三,上床尋被單;八九七十二,思量蓋夾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清代之前的夏至日,文武百官要放假三天,回家與親人團聚暢飲,以避夏日酷暑,名曰“歇夏”。
“疰zhù夏”是一種季節性病症,主要源於暑熱和體質虛弱。古人預防疰夏一般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立夏開始,這一時段的習俗很多,比如上海人就有立夏之日吃茶葉蛋的風俗;第二階段則從夏至開始,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夏至食麵,一般指的是面條。北方則主要是打鹵面和炸醬面。
起居嵇康《養生論》中說:“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或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意念中存想心中有冰雪,便不會感到天氣極其炎熱了。為順應自然界陰陽盛衰變化,一般夏季宜晚睡早起,盡量保持每天有7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
飲食夏季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因此,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不可過食熱性食物,以免助熱;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損傷脾胃;厚味肥膩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熱生風,激發疔瘡之疾。
E. 夏至到了,在這個節氣我們該如何養生
大家都知道,在夏天的時候天氣比較炎熱,夏至是24節氣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節氣,大家都聽過“冬至蘿卜,夏吃薑的說法”,在夏天的時候,吃薑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夏至到了,在這個節氣我們該如何養生?夏至到來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注意防暑,而且在夏天的時候,我們也應該注意不要長時間的在風扇或者空調下面,可能會出現感冒的情況,可以吃一些解暑的食物,應該過度的運動,適合一些輕運動和戶外運動,比如瑜伽。夏至是一個不錯的節氣,能夠讓我們感受到夏天的氣息。以上只是小編個人的看法,你覺得夏至怎樣養生呢?
F. 夏至養生應該注意些什麼
降低工作強度,減少室外活動
夏至時節天氣炎熱,室外工作時避免長時間在烈日底下勞作,要加強防護,預防中暑。要使氣機通暢、毛孔疏泄正常,夏季應盡量少開空調,讓毛孔得以開放,自然排汗,這有利於體內積聚的廢物、毒素隨汗液排出體外。即使要開空調,建議保持室內外溫差不太大,以室溫以不低於25℃為宜。出汗後不要立即吹冷風,要適當補充水分,但不適宜飲冷飲,也不宜立即洗冷水澡。
食慾降低,飲食應該有所調整
人們常感食慾減退,加上出汗較多,此時宜適當食用酸味及咸涼食品,如酸梅湯、綠豆湯等。此外,夏季宜多食苦瓜、冬瓜、西瓜,這些果蔬含水量多且有去火消暑的功效。相反,荔枝、芒果、菠蘿等水果易致上火,不宜多吃。總的來說,夏季飲食宜清淡,多食五穀雜糧,少食辛辣、熱性燥烈之品,以免助熱。同時,建議人們日常可選擇飲用一些具有辛涼散表熱的菊花、桑葉、竹葉、荷葉茶等以助解毒散熱。
勞逸結合,休養生息
午睡是夏季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既能補償夜間睡眠的不足,又能有效預防冠心病等心臟疾病的發生。午睡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以30-60分鍾為宜。
G. 夏至養生,應該注意什麼
夏天喝湯,要以清熱解毒為基礎,畢竟夏天天氣炎熱,喝湯還是很重要的,下面兩種湯很常見,很簡單,大家都喜歡。隨著天氣轉暖,年輕人喜歡的夏天已經到來了。對很多年輕人來說,夏天就是空調,冰激凌,冰激凌,冷飲,不僅能迅速熄暑,還能讓人感到「冷」到心。
荸薺藕湯也是夏至的好補品,荸薺(又名馬蹄、黑塔羅)性寒,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荸薺含磷量高,能促進人體營養物質代謝,調節酸鹼平衡,因其性寒,能清熱降火,養胃生津,一滴仙人掌不僅能消暑、利尿,還富含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它能迅速補充電解質的流失,效果極佳。
H. 夏季在養生時,應謹記哪些養生常識呢
夏天是換人的季節,也是養生的季節。夏天如果人們能正確對待,其實對身體會有很多好處,但如果掌握不好,會給身體帶來一些壞處。(威廉莎士比亞,哈姆雷特,季節名言)因此,對於夏季的養生,要做好這樣的准備。特別是要了解養生的常識。
夏季養生相當重要。天氣炎熱的夏天是多種疾病的高發季節,所以平時生活中必須從小細節開始,飲食和心態要和平,要堅持體育鍛煉。
I. 夏至養生飲食應該注意哪些
1、涼面防暑保健康
夏至的到來意味著炎夏的開始,不少地方的人們都會選擇食用涼面解暑。南方人一般食用的是麻油拌面、陽春面、過橋面等,而北方人主要吃的是打鹵面和炸醬面。
涼面有防暑、降溫、解除飢餓的功效,而且富含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如澱粉、粗纖維、維生素等,對人體十分有益。但需注意的是,涼面中的蛋白質含量較少,所以還應該適當搭配一些肉類、豆製品、雞蛋等。
2、注意衛生,防治“病從口入”
夏至前後,各種致病微生物的生長繁殖相對較快,所以食物十分容易腐壞變質。再加上此時人體腸道的防禦能力變弱,非常容易受到細菌的侵襲,因此病由口入的現象時有發生。
在飲食上應該注意以下幾點:盡量不要剩菜剩飯;切忌過量食用冷飲;不食用過期、無標識、包裝破損的食物;不吃或少吃路邊攤販賣的麻辣燙、冷盤或者熟食;不吃生的和生腌的水產品;多吃“殺菌”類蔬菜,如大蒜、洋蔥、大蔥、韭菜、青蒜、蒜苗等。
3、略增酸味,止汗固表
由於夏至出汗較多,鹽分的損失較大,身體中的鈉等電解質也會有所流失,所以除了需要補充鹽分,還需要使用一些帶有酸味的食物。
中醫理論認為夏至前後應該多食用一些帶有酸味的食物,以達到固表止汗的效果。《黃帝內經·素問》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心主夏,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說的便是夏季需要食用酸性的食物有山茱萸、五味子、五倍子、烏梅等,這些食物不僅可以生津、去腥解膩,還有增加食慾的功效。
J. 夏至養生有什麼飲食要點
夏至飲食需注意幾個要點:
1、夏季失水多,應多喝水
在夏季要多喝點水,切記要和溫水,而且每天大約要和一公斤的白開水,身體隨時要保持水分以及補充水分,而水在人體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同時維持著人的生理功能。身體的各個器官都需要水分,而在夏季因為天氣炎熱因此很容易產生濕水的現象,如果不及時的不睡容易嚴重影響健康,而且皮膚也容易乾燥,皺紋也容易增多加速人體衰老。
在夏季人的消耗通常也比較大,要在補充營養物質的同事也因為酷暑導致的脾胃正氣不足,腸胃功能的紊亂,因此在飲食上要健脾養胃為主,通常吃一些湯類汁水較多而且清淡又能促進食慾的膳食為主,這樣才可以養生
2、飲食清補,多吃"苦"
在夏季中醫認為,夏季歸於五臟屬心,適宜清補。而心喜涼,宜食酸。在飲食滋補方面,熱天以清補、健脾、祛暑化濕為原則。肥甘厚味及燥熱之品不宜食用,而應選擇具有清淡滋陰功效的食品。
甘涼清潤的食物:小麥、高梁、青稞、豆腐、白扁豆、黑芝麻、馬鈴薯、白菜、萵苣、龍須菜、菠菜、冬瓜、西瓜等。健脾養胃、滋陰補氣的食物:菠菜、藕、茭白、西紅柿、胡蘿卜、雞蛋、蘋果、牛奶、葡萄、蓮子、桑椹、蛤蜊,鵝肉、青魚、鯽魚、鰱魚、大麥粉等。
祛暑利濕、清熱解毒的食物:蠶豆、赤小豆、黃豆、生蘿卜、茄子、白菜、芹菜、荸薺、薏苡仁、菜瓜、西瓜、冬瓜、絲瓜、黃瓜、甜瓜、苦瓜、菊花、荷葉、茶水等。
苦味食品中通常含有生物鹼具有消暑解熱,促進血液循環以及舒張血管等葯理作用,夏天適當的吃一些苦味食品也可以提神醒腦增進食慾,健脾利胃。應注意的是,食用苦味食品不宜過量,否則可能引起惡心、嘔吐等症狀。因味苦的食物具有能瀉能燥能堅的功能,所以不宜多食。
中醫注重天人合一,陰陽互補,因此人們在夏天以多吃些以性寒涼味酸食物為宜,盡量不吃辛辣溫燥之物。不過應注意生食冷飲不宜過度,以免傷及人體內的正氣而誘發疾病。
3、補充鹽分、鉀和維生素
夏天由於出汗比較多,因此汗液流失的鉀離子也比較多,引起人體倦怠無力,頭暈目眩食慾不振等症狀。防止缺鉀的方法就是多補充一些新鮮蔬菜以及水果,誰高有草莓,荔枝等等。也可以和一些茶,又能消暑又能補鉀。
夏季對於大量排汗的人而言,每天可以和一杯鹽開水保持體內酸鹼平衡度的穩定。另外夏季還可以補充適當的維生素。
4、食生冷不宜太恣意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說,夏天氣溫高,人體會產生一系列熱的生理反應。出汗多,飲水多,胃酸易被沖淡,消化液分泌相對減少,消化功能減弱致使食慾不振,這時,若能在膳食上合理安排,適當吃些冷飲,不僅能消暑解渴,還可幫助消化,促進食慾,有益於健康。但如果不加以節制就容易損傷脾胃陽氣,不僅違背了"春夏養陽"的原則,還可能引起胃痛、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尤其是老年人脾胃陽氣已逐漸衰退,過食生冷會進一步傷及腎陽,造成洞瀉不止。兒童消化機能尚未充盈,在夏季又易感暑熱濕邪,如常吃生冷食物尤其是冰激凌、飲料等,糖分又高,極易損傷脾胃的運化功能,出現長期食慾不振、腹痛、大便異常等症狀,如果不從飲食上進行糾正,聽之任之,就會造成胃腸疾病,可能影響孩子一生的健康。
女性有經、帶、胎、產的特殊生理過程,容易氣虛血虧,血的特性是喜溫惡寒,所以女性更不能恣食生冷,尤其是經期、產後更要注意,過食生冷不僅傷害脾胃,更可以造成子宮寒症引起白帶過多,痛經,甚至不孕。中醫治療不孕症首先要求忌生冷,所以夏季吃生冷一定要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