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老年人為什麼走走路,腳底會很疼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很多肌能都在下降,特別是鈣質流失很快,經常會腿抽筋或腿痛,很多老年都有骨質疏鬆症,腳弓也會下沉,走路會腳痛。這是客觀規律,誰也改變不了,只有自己多注意保暖。
② 老年人經常腳後跟疼是什麼原因怎麼治呢
老年人足跟痛的常見原因有:
1、跟骨骨刺:一般在早晨起床剛下地走動時疼痛較重,走一會兒痛疼反而減輕,起勞累後疼痛又會加重,有時在足跟中央有一個壓痛點,用手指觸壓痛疼劇烈。X光拍
片顯示跟骨有骨贅形成。?
2、跟骨滑囊炎:足跟部皮下脂肪形成「纖維墊」,
由於老人皮下脂防減少,「疑維墊」也變得很薄,足跟滑囊得不到纖維墊的保護,行走時受到磨擦、外傷、擠壓會引起滑囊炎,特別是鞋不合適更容易引起滑囊炎發生。另還有跟腱炎等。
3、老年骨質疏鬆:足跟痛也常是老年骨質疏鬆表現之一,也可以是更年期的症狀之一。
4、足跟部血液循環差,局部受涼或損傷後也會引起足跟疼痛。其他少見的原因有腫瘤、
結核等。
治療:
1、對老人的足跟痛,首先要找到病因,到醫院骨外科做一下初步檢查,並拍X光片,檢查骨質有無異常改變;
2、足跟痛的保養方法有:
1)適當休息;2)選穿寬松、合適的鞋子,不易穿軟底鞋;
3)足跟部應用軟墊,如硅膠製成的跟痛墊,保護足跟減輕摩擦;5)長期堅持足部鍛煉能增強肌肉、韌帶的力量及彈性;不宜過久站立行走,以避免足跟痛的發生。?
3、局部熱敷、按摩,每晚用溫水泡腳,
促進局部血循環。
4、局部封閉治療:效果較理想,用普魯卡因加醋酸強地松龍混縣劑作封閉,每周一次,可以減輕、抑制炎症反應。
5、口服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葯物治療如;如戴芬
75mg/粒
日1次;
或萘普生
250~500mg
早晚各1
次
;
6、中葯泡足治療:
100克紅花、500克艾葉,平均分為20份,每天1份用紗布包裹加水煮開--用水量為漫到腳踝處即可,泡腳。有通經、活血、化淤作用;
五川靈仙湯熏洗治療足跟痛:
葯物組成:川芎20克,川烏20克,川牛膝30克,川斷30克,川椒20克,威靈仙30克,木瓜20克,透骨草30克,雞血藤30克,玄胡20克,乳香20克,沒葯20克,芒硝(另包)50克,食醋250毫升。
用法:將前12味葯物放鍋內,加冷水3000毫升左右,浸泡1—2小時,煎沸30—40分鍾,倒入盆內,加入芒硝、食醋攪勻。先用熱氣熏蒸患處,待水溫不燙時浸洗患足。水溫下降時可再加熱,每次熏洗時間不應少於1小時,早晚各1次。1劑葯可用2天。
③ 老年人腳板走路起來痛怎麼辦
年紀大了,肌腱沒有力氣。所以腳板不能維持正常的弓形,你可以檢查一下是否是弓形。這樣走路的時候壓迫了腳底板的神經當然痛。穿厚一些的鞋子能適當減輕。這個不是病也沒法治
④ 老年人足跟痛疼痛的原因是什麼
70多歲的王阿姨性格外向,每天和老朋友相約到附近公園進行健步走鍛煉,日平均步數超過一萬步。最近,王阿姨出現左側足跟部位的疼痛,疼痛引起她行走不便,自己觀察疼痛的部位沒有紅腫,局部皮膚也沒有發燙的感覺。王阿姨來到醫院,經過詳細的檢查,醫生告訴王阿姨: 您的足跟疼痛是由足底筋膜炎引起的。
足跟痛既是一個獨立的癥候,又可以是多種疾病中的一個症狀,可表現足底跟部疼痛,可因疼痛伴隨踝關節活動障礙、不能行走等症狀。患者常常因為足跟疼痛,表現為不願負重、不能行走。
足根痛的病因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是足底筋膜炎,也有一部分跟骨骨骺炎、類風濕性跟骨炎、腸病後類風濕病、跟骨骨刺、跟骨結節滑囊炎。日常生活中逐漸加重的足跟疼痛,絕大多數都是由於慢性的損傷導致的。一部分患者是由於年齡增大,足底筋膜開始發生退行性改變,組成足底筋膜的纖維組織逐漸失去了彈性,胼胝體變薄,長期持續的牽拉可在足底筋膜的跟骨結節附著處發生慢性損傷,並且難以恢復成原有的結構,從而導致足底的脂肪墊緩沖能力下降,而引發的足跟疼痛。另外,有一部分患者是由於骨刺生長引發的疼痛。還有一部分患者是由於某種原因導致的無菌性炎症,引發的足跟疼痛。
足跟痛通常起病緩慢, 有數月或數年的病史,無急性外傷史,老年人骨刺和滑囊炎所致的足跟痛,在久坐、久卧後,足跟初起著地時加重,稍加活動後疼痛減輕。
對於跟痛症的治療, 首先在急性發作期的時候,要避免下地行走,抬高患肢,此外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休息、少走路,少負重,走路太多,容易腳後跟有問題;
第二、換一個鞋底比較軟、較厚的鞋,或者穿矯正鞋墊,緩解跖筋膜張力,減輕刺激,緩解疼痛,減少地面對腳底部的壓力;
第三、如果疼痛不嚴重可以貼貼膏葯,局部塗抹消炎鎮痛軟膏;
第四、如果外用葯不管用,建議口服止痛葯,或者到疼痛科或者骨科做一個局部的注射治療。
⑤ 老人為何會腳疼
老年人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行動也越來越不方便,尤其是腳部更不好使,有的時候還容易出現腳疼,腳腫等症狀。老年人腳疼是怎麼回事呢?腳疼時候應該怎麼護理?我們不妨來看看這篇文章。
腳痛,便是退行性變化的一種表現。尤其是年老體弱的人,平時走路較少,腳底板的皮膚肌肉變軟,再加上皮下脂肪變薄,走路時地面挨著腳部的骨頭,更是硌得疼痛。
一、跖底痛:多見於身體虛弱久病卧床的老年人。有扁平足的老年人也常發生。引起這種病的原因是身體過度虛弱或長期卧床,維持腳弓的韌帶逐漸鬆弛,致使無力維持腳弓的形狀,使腳部的跖骨下陷,腳底板的肌肉出現疲勞。
二、趾外翻:多見於中老年婦女,主要表現為行走或站立時,腳趾疼痛,拇指端明顯向小指傾斜,趾跖關節腫脹,局部皮膚增厚,這種病有一定的遺傳因素。
三、腱膜炎:老年人的跖腱膜彈性較差,功能降低,如果劇烈跑跳、長時間走路以及受到寒冷潮濕的刺激,容易發生炎症。
四、跟腱周圍炎:跟腱及其周圍的組織,因外傷、過度摩擦或長期勞損易發生無菌性炎症,尤其是穿著又小又硬的皮鞋,鞋後跟反復摩擦跟腱時,更容易發病。
五、跟骨骨刺:跟骨骨刺是老年人的多發病。多數人因為腳後跟長骨刺,引起滑囊無菌性炎症造成的疼痛。
⑥ 老年人腳痛是怎麼回事
人的腳和全身其他器官一樣,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發生退行性變化。腳痛,便是退行性變化的一種表現。尤其是年老體弱的人,平時走路較少,腳底板的皮膚肌肉變軟,再加上皮下脂肪變薄,走路時地面挨著腳部的骨頭,更是硌得疼痛。下面幾種腳病更容易引起腳痛,應及時到檢查治療。
一、跖底痛:多見於身體虛弱久病卧床的老年人。有扁平足的老年人也常發生。引起這種病的原因是身體過度虛弱或長期卧床,維持腳弓的韌帶逐漸鬆弛,致使無力維持腳弓的形狀,使腳部的跖骨下陷,腳底板的肌肉出現疲勞。防治的方法是經常將五指並攏屈曲,以五指尖和腳後跟著地走路堅持鍛煉下去,使腳弓早日形成便可減輕。也可在鞋底的中間釘上一塊1厘米高、2厘米長、3厘米寬的硬橡皮墊。走路時腳心卡在硬橡皮墊上,使身體的重量不完全落在跖骨上,即可減輕跖底痛。
二、趾外翻:多見於中老年婦女,主要表現為行走或站立時,腳趾疼痛,拇指端明顯向小指傾斜,趾跖關節腫脹,局部皮膚增厚,這種病有一定的遺傳因素。防治的方法是穿松緊合適的鞋,夜間睡覺時可用特製的小夾板固定拇指,盡量使外翻的拇指回到中立位,病情嚴重時需用手術治療。
三、腱膜炎:老年人的跖腱膜彈性較差,功能降低,如果劇烈跑跳、長時間走路以及受到寒冷潮濕的刺激,容易發生炎症。防治的方法是老年人不要劇烈跑跳,多用熱水洗腳,平時盡量踮著腳尖走路,病情嚴重的請醫生用強地松龍配普魯卡因局部封閉。
四、跟腱周圍炎:跟腱及其周圍的組織,因外傷、過度摩擦或長期勞損易發生無菌性炎症,尤其是穿著又小又硬的皮鞋,鞋後跟反復摩擦跟腱時,更容易發病。防治的方法是換上寬大的軟幫布鞋,少走路,多用熱水燙腳後跟,休息幾天便能治好。
五、跟骨骨刺:跟骨骨刺是老年人的多發病。多數人因為腳後跟長骨刺,引起滑囊無菌性炎症造成的疼痛。長了骨刺並不一定開刀才能治好腳痛,只要防止骨刺周圍的滑囊發炎便能防治腳痛。常用的方法是經常用熱水燙腳,少做劇烈的跑跳活動,也可用理療、針灸、按摩的方法治療。
⑦ 老年人腳痛是怎麼回事
應該是退化性關節炎,骨質增生。少走路,做運動游水比較合適,使膝關節沒壓力減輕痛楚!難忍痛就服一二次止痛片。除了做手術,沒見有老人膝關節退化所引起痛楚有醫治好。
⑧ 中老年人出現腳底板疼,常有3種病因,醫生告訴您如何鑒別及治療
走路,是平常生活中離不開的一種活動,無論要去哪裡,都要靠一雙腳,如果腳部出現了疼痛,活動受限,走幾步都像是走在刀尖上一樣,或是站立著都覺得疼痛不適,那走路這么平常的事情便有如美娘赤了腳,寸步難行。
足底筋膜炎通常發生在40~60歲之間的人群。
發生足底筋膜炎誘因:
① 長跑、長時間行走和爬山等活動 :這些活動容易使足底筋膜(跖腱膜)組織受到多次反復的超負荷牽拉。
② 肥胖或超重者 :多餘的體重會給足底筋膜帶來較大的壓力。
③ 扁平足與高弓足 :扁平足患者足弓低平,沒有弓度的緩沖,行走時腳底會比普通人,多承受一倍的壓力,足底的筋膜就會受到過大的負荷,長時間這樣,就會產生慢性勞損,;而高弓足與扁平足相反,足弓過高,導致筋膜過度緊張這些都會導致引起足底筋膜炎。
④ 鞋子 :長期穿不合適的鞋子,高跟鞋,西式長靴會使足底筋膜發生攣縮從而發生足底筋膜炎。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因較為復雜,一般是指在患有糖尿病的基礎上出現的周圍神經病變的症狀。發病機制可能與長期嚴重的高血糖及由此導致的微血管病變、代謝紊亂、神經炎症損傷等多種因素有關。
長期吸煙、飲酒也會造成糖尿病周圍病變,另外糖尿病病史在15年以上者,患病幾率也會增加。
此外體重水平和血脂水平等因素也與該病相關。
骨質增生是一種正常的生理退化現象,多發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骨關節逐漸老化,產生退行性改變。凡是活動頻率較多,負重較大的關節都容易較早出現骨質增生,如腰椎、頸椎、膝、足跟部等等,而足跟部骨質增生是其中發生最為頻繁的,足跟骨質增生又俗稱為跟骨刺。
⒈足底筋膜炎 :主要表現為足跟或足底靠近足跟處的疼痛,疼痛在早上起床時最為嚴重,而行走幾步之後疼痛又有所緩解,部分患者行走活動過度時疼痛又將加劇。
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一旦發生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會出現從遠端腳趾上行可至膝部出現感覺異常,如:麻木、刺痛、蟻走感、觸電樣及套襪樣的特殊感覺異常等,嚴重者甚至出現糖尿病足,將會產生足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皮膚潰瘍、間歇性跛行、壞疽等症狀。
⒊跟骨刺
走路時腳跟會有石頭硌,針刺的感覺,長時間行走後疼痛感覺加重,症狀在早晨時最重,尤其是起床後的第一步,下午症狀較輕,若足部皮膚出現紅腫、灼熱時,則提示病情加重,需及時就醫。
⒈足底筋膜炎
① 鑒別 :急性期需與跖腱膜斷裂、跟骨骨折等相鑒別;慢性期則要與足跟脂肪墊炎或萎縮、肌腱損傷等相鑒別,這些疾病的症狀都極其相似,但可通過可通過超聲檢查和磁共振成像(MRI)檢查區分,超聲檢查可觀察到足底筋膜的厚度以及周圍的滲液、炎症水腫等情況,MRI可觀察到足底筋膜厚度及信號改變,一般 健康 者的筋膜厚度為2-4mm,而足底筋膜炎患者的筋膜是增厚的,一般 >4mm 。
② 治療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要選擇一雙合適的鞋子,可選擇具有減震效果的鞋子,高度為1cm最佳,其次足底筋膜炎患者應減少跑、跳登山等大量的足部運動,並且盡量不走凹凸不平的路面,每晚可用溫熱水泡腳,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疼痛,肥胖或超重者,應控制自己的體重, 理想體重(kg)=身高(cm)-105 ,疼痛較嚴重,兩周未緩解者必須去醫院接受正規的治療,遵從醫囑給葯,針灸,紅外理療等,一般預後較好。
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①鑒別 :外傷後足部畸形及壞疽性膿皮病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都有相同症狀,但是多數患者無血糖過高的病史,外傷後足部畸形有明確的外傷史,並且患者傷口不會出現癒合困難的情況。
②首先需要 治療原發病 ,一般情況下需終身長期治療,若出現嚴重壞疽、肢體壞死、感染的患者應截肢。
運動療法: 運動療法在控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中尤為重要,對於腳部皮膚完整者,選擇合適的運動可有效控制血糖,延緩病情,如散步、打太極、游泳等。
⒊跟骨刺
飲食方面: 控制總攝入量,選擇吃含糖量低的食物,清淡飲食,戒煙酒。
注意保持足部清潔: 選擇合適透氣性好柔軟的鞋襪,避免感染、潰瘍加重。
定期復查
⒊跟骨刺
① 鑒別 :類風濕性關節炎及跟骨骨折需與跟骨刺做區分,類風濕關節炎有類風濕病史,疼痛多處於跟骨兩側,而跟骨骨折則有明顯外傷史。
② 治療 :
選擇軟底寬松的鞋子,減少以足部為主的運動,並且控制體重,可用騎車、游泳代替慢跑,既達到了鍛煉的效果,也不會使足部症狀加重。
飲食:可多食用新鮮蔬菜、牛奶、蝦米、豆製品等富含鈣及維生素的食物 ,勿吃任何柳橙類水果如橘子、橙子,盡量少吸煙或者戒煙,避免酗酒,這些物質會延緩疾病的治癒。
注意休息、避免勞累
急性發作期時可適當卧床休息,可用冷敷減輕疼痛,疼痛加重時,可遵醫囑服用消炎鎮痛葯物,慢性輕微疼痛可每晚熱水泡腳以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還可通過針灸、針刀治療、必要時需採用手術治療。
⑨ 老人為何會腳疼
1、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多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尤其多發於絕經後婦女以及老年男性。原發性骨質疏鬆症是老年人的常見病症。原發性I型骨質疏鬆症是由於絕經後雌激素減少,使骨吸收增強引起骨量丟失所致;原發性II型骨質疏鬆症其病因是由於年齡老化,導致激素自身調節失衡,使骨形成低下。
2、骨性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是以關節軟骨退化、變性、增生為病理特點的關節病變,大多起病隱匿、進展緩慢,最突出的症狀是關節酸痛。清晨起床時疼痛較劇,稍活動後疼痛即緩解,活動過頻疼痛又再起,休息後又再度緩解。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引起的腿痛與氣候變化有關,寒冷受涼時腿痛加重,溫暖時緩解;同時患者膝部步行乏力,上下樓時疼痛明顯加重。
3、間接性跛行
間歇性跛行就是病人在不走路時沒有明顯不適,但一走路患病下肢就會出現酸脹不適感,不得不停下來休息,休息一段時間後不適感消失,又可以繼續走路。間歇性跛行的原因可以是由於腰部腰椎管內神經受壓迫,也可以是由於下肢的血管病變所引起。
4、下肢動脈硬化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由於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引起下肢動脈狹窄、閉塞,進而導致肢體慢性缺血。主要臨床表現為患肢發冷、麻木、疼痛、間歇性跛行,動脈搏動消失,肢體組織營養障礙,趾或足發生潰瘍或壞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