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老年人 > 為什麼老人在冬天安葬

為什麼老人在冬天安葬

發布時間:2023-09-11 00:48:52

㈠ 老人下葬最好什麼時候

1.最為常見的下葬時間是在已故者死後的七七49天內入土為安叫「熱灰葬」
2.在已故者死後的一百天落葬為佳期,叫「百日葬」
3.對於守靈習俗的地方按民俗習慣在已故親人的周年落葬最有紀念意義,叫「周年葬」

4.查找一個黃道吉日叫「吉利葬」
5.大寒節氣是遷墓落葬的最佳日子,叫「乾燥葬」
6.清明、冬至期間前七後八落葬,叫「習俗葬」

7.五月初五: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民間也有在此日祭祀先人
8.六月十九:觀音菩薩成道日,民間有拜觀音求渡的習俗
9.七月十五:即鬼節,此日亡人可以得渡,脫離苦海,是靈魂解脫的節日
10.七月十三:地藏菩薩生日,將救助一切行善之人
11.十月初一:此時寒意已現,民間有送寒衣之俗

12.十一月十七:此日祭祀供月請求佛祖超渡亡靈之意
13.十二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是祭祀迎春之日
14.同時,可以在每月初一、初八、十五、十九、二十三、二十九和三十祭祀

農村老人死後需要進行盛大的葬禮活動,這其中不僅是為了尊敬先人,表達對先人的懷念。也是為了讓其好好地安息,以此來護佑後代,這也就是為什麼葬禮那麼隆重的原因。在葬禮中下葬又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的注意事項我們必須知道。
第一:農村先人下葬參加人員
在農村參加葬禮或者下葬的時候,是非常肅穆和悲傷的。這個時候如果孕婦或者剛出生的小孩參加這個儀式,由於本身的氣場非常的弱。就很容易被「嚇」,造成身體的健康的損害,很容易被纏身,所以要迴避。另外和先人相差六歲的或者六歲的倍數在下葬的時候要,轉身迴避,以免造成相沖。
第二:農村先人下葬墓穴內部
在農村給先人下葬是需要幾個人一起放棺的,這個時候棺木下面的土必須趕緊,不能留有腳印或者手印。如果留下了這些東西,必須用紙錢磨平。再進行下葬,另外活人的身影也是不能映射在墓穴內,否則會被死人壓身,造成身體方面的損壞,犯呼不斷,難以根治。
第三:農村先人下葬暖坑
在給先人下葬的時候,必須進行暖炕,但是不能藉助陽光或者月光,因為這兩者陽氣和陰氣太大,會破壞墓穴內的氣場,要用紙錢或者燒紙進行暖炕,待燃盡後再進行安葬,目的就是讓地氣瞬間因為暖氣而上升,護佑棺木,讓先人安息。另外有太陽的時候,必須用黑布遮擋墓穴。
第四:農村先人下葬莫回頭
在農村給先人安葬,當所有的程序走完的時候。回家的路上千萬不能回頭觀望,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看到不該看的東西,造成精神上的損害,容易被不幹凈的東西「纏身」。另外在進入家門的時候,必須進行洗手、照鏡子。因為鏡子可以反射晦氣和煞氣,避免對生者產生影響。
農村葬禮為什麼那麼的隆重,其根本原因不僅是為了對先人的悼念,也是生者的「面子」,最為重要的就是讓先人護佑後代。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的人注重墳墓的選擇,每個地方的習俗不一樣,但是其根本原因都是相同

㈡ 老人下葬有什麼講究

老人下葬有什麼講究 規矩是有的,
按照舊時的規矩,下葬的時間也是要講究的,必須是太陽落山靈柩也落土。落土的時候八仙拽著棕繩徐徐放下,四平八穩之後,親屬們必須抓起泥土扔到靈柩上,這叫做添土。靈柩下去之後,先要蓋一層薄土,再把墓穴里掃出來的土撒在上面,之後要放上一隻碗,叫做衣飯碗。這樣做是為了以後遷墳的時候動作輕些,免得驚動亡靈,招來不幸。
下葬之前還要由死著的兒子把用五穀雜糧編成的五穀囤放在墓穴里。囤口上面蓋著一張小烙餅。在墓穴里還要放一個陶瓷罐,罐子上面放一盞豆油燈,叫做長明燈。有的地方還在墓室上嵌一面銅鏡,象徵太陽。在古代的時候,有錢的人家要遠離墳墓,射三支箭,然後馬上後退。這樣不敢靠近靈柩是因為擔心壓不住鬼邪,自己會遭殃。在靈柩放進墓穴的時候都必須放炮,說是為死者餞行去陰間。
埋葬之後人們必須要洗手,有的還要用酒來洗。這樣是表示今後再也不死人,用來驅除晦氣。接著喪家要謝吹鼓手和客人。之後還要舉行辭靈儀式,祭拜死者的靈位。在有的地方辭靈之後,只要是親屬就要在一起吃飯,這叫做搶遺飯。在江浙一帶有喝長壽湯,吃長壽豆的習俗。就是說,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去世之後,在出喪的那天喪家要准備一大桶肉骨頭湯,就是長壽湯,一大盆煮得爛爛的黃燦燦的大豆,就是長壽豆。送喪的人回來都要喝一小碗長壽湯,隨意吃一些長壽豆,意思就是添福添壽。有的地方還把又香又糯的長壽豆分給鄰里左右的小孩吃,說法是,吃了長壽豆,日後長又壽。
經過了初喪、哭喪、做七、送葬等儀式之後,最後的環節就是下葬了,這種下葬儀式是非常講究和煩瑣的。抬靈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在打穴之前還要祭祀開山,孝子要燒香點燭行開山禮。有的地方要請地仙,還要畫太歲,開山的時候要避開太歲的方向,不然就是太歲頭上動土,喪家就會遭受到禍害。開山的時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後打個木樁,然後讓孝子在打木樁的范圍內用鋤頭挖三下。接著八仙就過來做穴,做好之後再把太歲的畫像燒掉。這種墓穴,是把靈柩推進去的。在墓穴的底部鋪墊著兩根竹子或者剝了皮的光滑潤澤的小衫樹。放的時候,把靈柩的上首擱在上面,再用撬棍往裡面推,推進去之後再抽掉墊底,最後鏟一些草皮把洞口砌嚴封好。
靈柩在山上停放好之後還有很多有趣的風俗。在一些地方,孝媳婦要在靈前作揖拜禮,然後捧把黃土,在懷里包著,跑回家裡把黃土撒到豬攔雞籠和床下,據說這樣就可以得到亡靈的保佑。要是媳婦多的,就要爭取第一個吉祥,甚至有脫掉鞋子抄水路捷徑回家的。撒完黃土之後,媳婦要急急忙忙地跑到廚房裡吃幾口飯菜,這叫做"進寶,是為了圖個吉利。望採納額

下葬時有什麼禁忌 規矩是有的,
按照舊時的規矩,下葬的時間也是要講究的,必須是太陽落山靈柩也落土。落土的時候八仙拽著棕繩徐徐放下,四平八穩之後,親屬們必須抓起泥土扔到靈柩上,這叫做添土。靈柩下去之後,先要蓋一層薄土,再把墓穴里掃出來的土撒在上面,之後要放上一隻碗,叫做衣飯碗。這樣做是為了以後遷墳的時候動作輕些,免得驚動亡靈,招來不幸。
下葬之前還要由死著的兒子把用五穀雜糧編成的五穀囤放在墓穴里。囤口上面蓋著一張小烙餅。在墓穴里還要放一個陶瓷罐,罐子上面放一盞豆油燈,叫做長明燈。有的地方還在墓室上嵌一面銅鏡,象徵太陽。在古代的時候,有錢的人家要遠離墳墓,射三支箭,然後馬上後退。這樣不敢靠近靈柩是因為擔心壓不住鬼邪,自己會遭殃。在靈柩放進墓穴的時候都必須放炮,說是為死者餞行去陰間。
埋葬之後人們必須要洗手,有的還要用酒來洗。這樣是表示今後再也不死人,用來驅除晦氣。接著喪家要謝吹鼓手和客人。之後還要舉行辭靈儀式,祭拜死者的靈位。在有的地方辭靈之後,只要是親屬就要在一起吃飯,這叫做搶遺飯。在江浙一帶有喝長壽湯,吃長壽豆的習俗。就是說,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去世之後,在出喪的那天喪家要准備一大桶肉骨頭湯,就是長壽湯,一大盆煮得爛爛的黃燦燦的大豆,就是長壽豆。送喪的人回來都要喝一小碗長壽湯,隨意吃一些長壽豆,意思就是添福添壽。有的地方還把又香又糯的長壽豆分給鄰里左右的小孩吃,說法是,吃了長壽豆,日後長又壽。
經過了初喪、哭喪、做七、送葬等儀式之後,最後的環節就是下葬了,這種下葬儀式是非常講究和煩瑣的。抬靈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在打穴之前還要祭祀開山,孝子要燒香點燭行開山禮。有的地方要請地仙,還要畫太歲,開山的時候要避開太歲的方向,不然就是太歲頭上動土,喪家就會遭受到禍害。開山的時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後打個木樁,然後讓孝子在打木樁的范圍內用鋤頭挖三下。接著八仙就過來做穴,做好之後再把太歲的畫像燒掉。這種墓穴,是把靈柩推進去的。在墓穴的底部鋪墊著兩根竹子或者剝了皮的光滑潤澤的小衫樹。放的時候,把靈柩的上首擱在上面,再用撬棍往裡面推,推進去之後再抽掉墊底,最後鏟一些草皮把洞口砌嚴封好。
靈柩在山上停放好之後還有很多有趣的風俗。在一些地方,孝媳婦要在靈前作揖拜禮,然後捧把黃土,在懷里包著,跑回家裡把黃土撒到豬攔雞籠和床下,據說這樣就可以得到亡靈的保佑。要是媳婦多的,就要爭取第一個吉祥,甚至有脫掉鞋子抄水路捷徑回家的。撒完黃土之後,媳婦要急急忙忙地跑到廚房裡吃幾口飯菜,這叫做進寶,是為了圖個吉利。

骨灰下葬有什麼講究 1、骨灰盒從殯儀館拿出來的時候需要什麼儀式嗎?
骨灰從殯儀館拿出來,知道下葬,蓋上墓上的石板之前,是不能見光的,在骨灰盒上方要用大塊的布遮擋陽光,需要至少兩個人舉著布。最好應該是用挽帳。
2、五穀罐是擺在墓裡面嗎?什麼質地的不容易風化或降解?
這個我家一般不用,容易腐蝕的東西最好擺在墓的外面,怕偷的話最好用膠牢牢固定。東山的管理辦公有賣那種方形的塑料密封儲存箱的,用來儲存骨灰盒,一方骨灰盒泡水,蟲蛀什麼的。但是我覺得那裡面還是最好不要放你說的那個五穀罐為好。
3、七勺星怎麼擺?是在「鋪金」的上面、塑料盒子的下面嗎?
這個我不太清楚,你在問問別人吧。
4、下葬就沒必要一大堆人去了吧?我覺得5、6個人足夠了?
下葬的話,主要是逝者的小輩去,配偶一般避免過於傷心難過,是不去的,如果小輩及其配偶人數較少,可以找與小輩關系很好的朋友幫忙,一般只要人數夠,忙的過來就行,需要算算,長子要抱骨灰盒,至少要有兩個人拿挽帳擋陽光,大概五個人左右比較合適,最好其中要有個主心骨式的人,來有條理的指揮進行。
5、香爐買什麼樣質地的?因為要擺在墓外面
一般都是買瓷的,便宜又實用,在墓地那裡有很多人在回收那些東西拿回再賣的。。。所以最好是瓷的,用白水泥上面的牢牢的固定在緊靠墓前的水泥地上,不要破壞墓的表面。這樣的話,即使香爐被破壞的話,損失也不大。要是用金屬的,比較貴的香爐,更容易讓那些人偷走。
6、老爸是因為病死的,不算是喜喪,程序上要注意點什麼?
就是排場不要太大,不要放鞭炮什麼的,保持低調吧。。。
7、請長輩高人或專業人士列出具體的下葬時的程序。
我應該不算長輩,也不是專業人士,雖然年齡不大,但是因為家裡親戚不多,我親身參與了我爺爺、奶奶、外公、還有媽媽從去世到葬禮,到下葬的全過程。
但是由於我家裡可能不是很講究這些,辦的也相對比較簡單,所以更詳細的還是麻煩你問一下更有經驗的人吧。

老人去世有什麼講究 老人去世後的風俗(鄉里鄉親之間) 送終 生離死別」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老人病篤處於彌留之際,大都是情依依、意連連,思念兒女,牽掛親人。這時在家的兒女要日夜侍奉,不離左右,並要給在外的兒女捎話傳信,催其速返。兒女在接到此類電、信之後,都是歸心似箭,日夜兼程,望鄉哭奔,力爭與親人生見一面。一時見不上,不但老人不會瞑目,就連兒女也是終生遺憾,還會被人們指為不孝。有時說來也巧,一旦兒女進門,老人就「撒手歸天」一了。因此,兒女守護著父母去世,叫做「送終」。在這個時候,老人當著眾人面吩咐一些身後事,如「掌櫃的」誰當、事業的繼承、則產的處理、賬債的往來、對子孫為人處世的教導等等,俗叫「托家事」。對老人臨終遺言,子女要一一應允,讓老人放心,即使死後也不改其意。如果死者的所有子孫和親人守著他死去,俗以為這是難得的「善終」。老人病危,兒孫還在忙自己的活,必然會遭眾人的非議和親鄰的責罵。 人到病重沒指望的時候,男的要請舅家人來探望;女的要請娘家來問病,這在當地是必行的禮節,萬一病故,好讓他們知道人是怎樣死的。不然,人亡之後,突然去請他們督喪,他們是會借故刁難的。如果,再和舅家、娘家人有其他不愉快的事,往往是請而不到,這時,惟一的辦法就是孝子長跪在門外,叩頭回話,求得同情和諒解。舅家、娘家人提出的喪儀條件要盡量滿足。因為,當地風俗是和舅家、娘家人鬧了別扭,喪事就無法順利辦理。 穿衣 死者臨終時,親人們就要為其剃頭(男)、梳頭(女)、盥洗、整容。咽氣之前必須把壽衣(俗稱「老衣」)穿上,一則死後不好穿;二則說是人死了再穿,就意味著光著身子走了,到了陰間還是無衣。壽衣大都是及早准備好的。當地習俗,壽衣要在閏年閏月縫制,取「功德潤澤」後人之意。壽衣袖子講長,要能遮住手梢,忌諱袖短露手。否則,後輩兒孫就衣不蔽體,伸手討飯。在壽衣件數上,要穿單 *** 雙,是避免凶事成雙的意思;在壽衣布料上,要穿平紋布,忌穿斜紋布,怕有一個「邪」字,後輩人搞邪門歪道;特別忌穿皮革,因為皮子是畜皮,穿了怕來世變成畜生;可以用綢子但不能用緞子,因為緞子和「斷子」諧音,不吉利;壽衣不能用紐子,只能用布帶,因為紐子和「扭子」諧音,怕後代出「逆子」。壽衣要兩頭見棉,即有棉衣、棉褲,冬夏如此,取「以棉(眠)為安」之意。壽衣里子多選用紅色,意味著後輩人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子女先父母而亡者,要在壽衣上綴個白布條,以示在陰間也要為父母制服。除了公務人員之外,現在民間老人壽衣的樣子,多數仍沿襲清朝、民國時期長袍短褂的款式,可見封建習慣的頑固性。 人剛咽氣,趕緊要把預備好的「噙口錢」放人口內,「噙口錢」也叫「口實」,是一枚銅錢或其他金屬硬幣,穿上紅線,放人死者口內後,把紅線另一段拴在壽衣布帶上,防止溜入腹內,待盛殮時揪掉紅線。 關於往死者嘴裡放「噙口錢」的事,民間有三種說法。一是把錢稱為「寶」,把錢放進死者嘴裡叫「口中含寶」,寓吉祥之意;二是說人辛勞一生,不管貽留多少,「噙口錢」是最後帶走的「落頭」;三是說人死了就變成了「鬼」,「鬼」還要投胎再脫生,再變成人,有了「噙口錢」,來世不受窮。 有的在人死之後,還要給手裡攥塊饃饃,意味著在黃泉路上有飯吃,不挨餓,來生再世也不缺口糧。 停床 當病人換上壽衣之後,就應當將其從卧室中移到堂屋正室中來,作為臨死者最後告別人世的正式場所,親人們都守候其左右,讓其安詳地離去。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壽終正寢」。 屍體停放在兩條長板凳支起的板床上,下鋪上穀草,穀草的根數跟死者的壽數相等,俗叫「隱身草」。為什麼要鋪「隱身草」?過去傳說,人死後「魂」就離開了身體,但......>>

人死下葬有什麼講究 初喪、哭喪、做七、送葬等儀式之後,最後的環節就是下葬了
抬靈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在打穴之前還要祭祀開山,孝子要燒香點燭行開山禮。有的地方要請地仙,還要畫太歲,開山的時候要避開太歲的方向,不然就是太歲頭上動土,喪家就會遭受到禍害。開山的時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後打個木樁,然後讓孝子在打木樁的范圍內用鋤頭挖三下。接著八仙就過來做穴,做好之後再把太歲的畫像燒掉。這種墓穴,是把靈柩推進去的。在墓穴的底部鋪墊著兩根竹子或者剝了皮的光滑潤澤的小杉樹。放的時候,把靈柩的上首擱在上面,再用撬棍往裡面推,推進去之後再抽掉墊底,最後鏟一些草皮把洞口砌嚴封好。
靈柩在山上停放好之後還有很多有趣的風俗。在一些地方,孝媳婦要在靈前作揖拜禮,然後捧把黃土,在懷里包著,跑回家裡把黃土撒到豬欄雞籠和床下,據說這樣就可以得到亡靈的保佑。要是媳婦多的,就要爭取第一個吉祥,甚至有脫掉鞋子抄水路捷徑回家的。撒完黃土之後,媳婦要急急忙忙地跑到廚房裡吃幾口飯菜,這叫做進寶,是為了圖個吉利。
在舊時,祭祀墓穴是人們非常看重的。祭祀的時候把一隻公雞殺死,用它的血來祭奠。公雞不會馬上就死去,而是在墓穴里反復撲騰,按照舊時的說法,公雞死在墓穴里的哪個部位,哪個部位的子孫就會興旺發達。公雞撲騰下來的雞毛叫做鳳凰毛,必須要揀掉。 下葬之前還要由死著的兒子把用五穀雜糧編成的五穀囤放在墓穴里。囤口上面蓋著一張小烙餅。在墓穴里還要放一個陶瓷罐,罐子上面放一盞豆油燈,叫做長明燈。有的地方還在墓室上嵌一面銅鏡,象徵太陽。在古代的時候,有錢的人家要遠離墳墓,射三支箭,然後馬上後退。這樣不敢靠近靈柩是因為擔心壓不住鬼邪,自己會遭殃。在靈柩放進墓穴的時候都必須放炮,說是為死者餞行去陰間。
按照舊時的規矩,下葬的時間也是要講究的,必須是太陽落山靈柩也落土。落土的時候八仙拽著棕繩徐徐放下,四平八穩之後,親屬們必須抓起泥土扔到靈柩上,這叫做添土。靈柩下去之後,先要蓋一層薄土,再把墓穴里掃出來的土撒在上面,之後要放上一隻碗,叫做衣飯碗。這樣做是為了以後遷墳的時候動作輕些,免得驚動亡靈,招來不幸。
民間的習俗認為,人死後的靈魂隨時可能從墳墓里跑出來,跟著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須繞墓轉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嚴禁回頭探視。否則看見死者的靈魂在陰間的蹤跡,對雙方都是不利的。實際上這也是一種節哀的措施。不然的話死者的親人不停地回頭觀望,總也不捨得離開,是很難勸說的。
埋葬之後人們必須要洗手,有的還要用酒來洗。這樣是表示今後再也不死人,用來驅除晦氣。接著喪家要謝吹鼓手和客人。之後還要舉行辭靈儀式,祭拜死者的靈位。在有的地方辭靈之後,只要是親屬就要在一起吃飯,這叫做搶遺飯。在江浙一帶有喝長壽湯,吃長壽豆的習俗。就是說,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去世之後,在出喪的那天喪家要准備一大桶肉骨頭湯,就是長壽湯,一大盆煮得爛爛的黃燦燦的大豆,就是長壽豆。送喪的人回來都要喝一小碗長壽湯,隨意吃一些長壽豆,意思就是添福添壽。有的地方還把又香又糯的長壽豆分給鄰里左右的小孩吃,說法是,吃了長壽豆,日後長又壽。...>>

親人去世有什麼講究 老人去世後的風俗(鄉里鄉親之間)
送終
生離死別」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老人病篤處於彌留之際,大都是情依依、意連連,思念兒女,牽掛親人。這時在家的兒女要日夜侍奉,不離左右,並要給在外的兒女捎話傳信,催其速返。兒女在接到此類電、信之後,都是歸心似箭,日夜兼程,望鄉哭奔,力爭與親人生見一面。一時見不上,不但老人不會瞑目,就連兒女也是終生遺憾,還會被人們指為不孝。有時說來也巧,一旦兒女進門,老人就「撒手歸天」一了。因此,兒女守護著父母去世,叫做「送終」。在這個時候,老人當著眾人面吩咐一些身後事,如「掌櫃的」誰當、事業的繼承、則產的處理、賬債的往來、對子孫為人處世的教導等等,俗叫「托家事」。對老人臨終遺言,子女要一一應允,讓老人放心,即使死後也不改其意。如果死者的所有子孫和親人守著他死去,俗以為這是難得的「善終」。老人病危,兒孫還在忙自己的活,必然會遭眾人的非議和親鄰的責罵。
人到病重沒指望的時候,男的要請舅家人來探望;女的要請娘家來問病,這在當地是必行的禮節,萬一病故,好讓他們知道人是怎樣死的。不然,人亡之後,突然去請他們督喪,他們是會借故刁難的。如果,再和舅家、娘家人有其他不愉快的事,往往是請而不到,這時,惟一的辦法就是孝子長跪在門外,叩頭回話,求得同情和諒解。舅家、娘家人提出的喪儀條件要盡量滿足。因為,當地風俗是和舅家、娘家人鬧了別扭,喪事就無法順利辦理。
穿衣
死者臨終時,親人們就要為其剃頭(男)、梳頭(女)、盥洗、整容。咽氣之前必須把壽衣(俗稱「老衣」)穿上,一則死後不好穿;二則說是人死了再穿,就意味著光著身子走了,到了陰間還是無衣。壽衣大都是及早准備好的。當地習俗,壽衣要在閏年閏月縫制,取「功德潤澤」後人之意。壽衣袖子講長,要能遮住手梢,忌諱袖短露手。否則,後輩兒孫就衣不蔽體,伸手討飯。在壽衣件數上,要穿單 *** 雙,是避免凶事成雙的意思;在壽衣布料上,要穿平紋布,忌穿斜紋布,怕有一個「邪」字,後輩人搞邪門歪道;特別忌穿皮革,因為皮子是畜皮,穿了怕來世變成畜生;可以用綢子但不能用緞子,因為緞子和「斷子」諧音,不吉利;壽衣不能用紐子,只能用布帶,因為紐子和「扭子」諧音,怕後代出「逆子」。壽衣要兩頭見棉,即有棉衣、棉褲,冬夏如此,取「以棉(眠)為安」之意。壽衣里子多選用紅色,意味著後輩人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子女先父母而亡者,要在壽衣上綴個白布條,以示在陰間也要為父母制服。除了公務人員之外,現在民間老人壽衣的樣子,多數仍沿襲清朝、民國時期長袍短褂的款式,可見封建習慣的頑固性。
人剛咽氣,趕緊要把預備好的「噙口錢」放人口內,「噙口錢」也叫「口實」,是一枚銅錢或其他金屬硬幣,穿上紅線,放人死者口內後,把紅線另一段拴在壽衣布帶上,防止溜入腹內,待盛殮時揪掉紅線。
關於往死者嘴裡放「噙口錢」的事,民間有三種說法。一是把錢稱為「寶」,把錢放進死者嘴裡叫「口中含寶」,寓吉祥之意;二是說人辛勞一生,不管貽留多少,「噙口錢」是最後帶走的「落頭」;三是說人死了就變成了「鬼」,「鬼」還要投胎再脫生,再變成人,有了「噙口錢」,來世不受窮。 有的在人死之後,還要給手裡攥塊饃饃,意味著在黃泉路上有飯吃,不挨餓,來生再世也不缺口糧。
停床
當病人換上壽衣之後,就應當將其從卧室中移到堂屋正室中來,作為臨死者最後告別人世的正式場所,親人們都守候其左右,讓其安詳地離去。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壽終正寢」。
屍體停放在兩條長板凳支起的板床上,下鋪上穀草,穀草的根數跟死者的壽數相等,俗叫「隱身草」。為什麼要鋪「隱身草」?過去傳說,人死後「魂」就離開了身體,但......>>

中國傳統家中老人去世有什麼講究? 人走前的最後一口氣是吐出所有的污穢...這口氣陰氣很重,所以身體不好的人不要在旁邊,最好稍微遠一點,因為吸了這口氣很容易生病...小孩子都說能見鬼的,尤其還不會說話的,所以避開一下比較好,但是不至於送到別人家去,當時避開就好了...最好准備好足夠的棉花球,還有鑷子,老人去世的瞬間,要將鼻孔,耳朵眼,嘴,還有 *** 用棉花堵住,在醫院的話,醫生會做這些的,可是在家裡就要有人做了

下葬 習俗 可以的,我家裡有人出事,伴侶也在場,實在擔心可以問道士

關於安葬老人及老人去世時間的講究 安葬老人要根據安葬地的利方向,還需選個黃道吉日。生與死是人類不可抗拒的時間。

老人下葬最好什麼時候 擇日要有兩個條件:
一、墳山的坐向。
二、死者的出生年月(主要是出生年,月只作為參考,俗稱「仙命」)。
只有知道這兩條才能避免擇出來的日子與墳山及仙命相沖撞而出凶禍,並且把坐山和仙命的貴人及福祿調出來(從選擇出的年,月,日,時的天乾地支里表現出來),以使死者享安寧,生者獲富貴。但如果實在不知到死者的出生年,則按「蒙攏大吉」下葬。而墳山的坐向是一定要的,否則就不須要擇日了!
然而,埋葬先人是一件非同小可的大事,決不能草率!為了你全家人的平安,建議你在當地找一位有點名氣的風水師。

㈢ 老人下葬有什麼講究

規矩是有的,
按照舊時的規矩,下葬的時間也是要講究的,必須是太陽落山靈柩也落土。落土的時候"八仙"拽著棕繩徐徐放下,四平八穩之後,親屬們必須抓起泥土扔到靈柩上,這叫做"添土"。靈柩下去之後,先要蓋一層薄土,再把墓穴里掃出來的土撒在上面,之後要放上一隻碗,叫做"衣飯碗"。這樣做是為了以後遷墳的時候動作輕些,免得驚動亡靈,招來不幸。

下葬之前還要由死著的兒子把用五穀雜糧編成的五穀囤放在墓穴里。囤口上面蓋著一張小烙餅。在墓穴里還要放一個陶瓷罐,罐子上面放一盞豆油燈,叫做長明燈。有的地方還在墓室上嵌一面銅鏡,象徵太陽。在古代的時候,有錢的人家要遠離墳墓,射三支箭,然後馬上後退。這樣不敢靠近靈柩是因為擔心壓不住鬼邪,自己會遭殃。在靈柩放進墓穴的時候都必須放炮,說是為死者餞行去陰間。

埋葬之後人們必須要洗手,有的還要用酒來洗。這樣是表示今後再也不死人,用來驅除晦氣。接著喪家要謝吹鼓手和客人。之後還要舉行辭靈儀式,祭拜死者的靈位。在有的地方辭靈之後,只要是親屬就要在一起吃飯,這叫做"搶遺飯"。在江浙一帶有喝"長壽湯",吃"長壽豆"的習俗。就是說,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去世之後,在出喪的那天喪家要准備一大桶肉骨頭湯,就是"長壽湯",一大盆煮得爛爛的黃燦燦的大豆,就是"長壽豆"。送喪的人回來都要喝一小碗長壽湯,隨意吃一些長壽豆,意思就是"添福添壽"。有的地方還把又香又糯的長壽豆分給鄰里左右的小孩吃,說法是,吃了長壽豆,日後長又壽。

經過了初喪、哭喪、做七、送葬等儀式之後,最後的環節就是下葬了,這種下葬儀式是非常講究和煩瑣的。抬靈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在打穴之前還要祭祀開山,孝子要燒香點燭行開山禮。有的地方要請地仙,還要畫太歲,開山的時候要避開太歲的方向,不然就是"太歲頭上動土",喪家就會遭受到禍害。開山的時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後打個木樁,然後讓孝子在打木樁的范圍內用鋤頭挖三下。接著八仙就過來做穴,做好之後再把太歲的畫像燒掉。這種墓穴,是把靈柩推進去的。在墓穴的底部鋪墊著兩根竹子或者剝了皮的光滑潤澤的小衫樹。放的時候,把靈柩的上首擱在上面,再用撬棍往裡面推,推進去之後再抽掉墊底,最後鏟一些草皮把洞口砌嚴封好。

靈柩在山上停放好之後還有很多有趣的風俗。在一些地方,孝媳婦要在靈前作揖拜禮,然後捧把黃土,在懷里包著,跑回家裡把黃土撒到豬攔雞籠和床下,據說這樣就可以得到亡靈的保佑。要是媳婦多的,就要爭取第一個吉祥,甚至有脫掉鞋子抄水路捷徑回家的。撒完黃土之後,媳婦要急急忙忙地跑到廚房裡吃幾口飯菜,這叫做"進寶",是為了圖個吉利。望採納額

㈣ 中國農村的喪葬風俗

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兄弟民族有五十六個,不但「一方一俗」,而且由於民族的不同,喪葬習俗因此各異,我的一支禿筆,無法一一呈現解答,僅限於我個人的了解,回答農村漢民族的一些 「禁忌」 「風俗」

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將喪葬看作家庭中的一件大事。 「喪葬禮儀」 在周朝已經初具規模,經過二千多年的發展演變形成了一系列龐大而繁雜的禮儀。葬禮體現出人們對死亡的理解和所持態度,也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心理特徵。

位於山西省南部黃河與汾河交界處的農村(我查找地圖,應該是禹門口河津一帶),這里的農村葬禮在十幾年前還是很講究,並且頗有「古風」格調的。

(在墓地痛哭的亡者家屬)

包括我上述提到的地方,廣大農村對老人去世有以下 「禁忌:」

一,選擇「風水寶地」和「擇吉安葬。

用四川的風俗習慣,應該請 「陰陽先生」, 花錢不多,我為先父選擇骨殖安葬的方位,均是採用「子午向」,這個可以用羅盤,也可以使用手機勘定。

陰宅風水一說,傳承千年,源遠流長,在一個 「虛空的法界」尤其重要。 希望認真處理,不可草率從之。

(位於某市的公墓)

二,先人故去,禁忌「熱死熱埋」。

應該停放12小時至72小時內妥善安葬。當然,特殊情況不在此例。

在先人故去後,如非特殊情況,建議不要馬上放入「冰棺」,因為這個時候故去的先人屬於「中陰身期」,某些思維意識猶在,貿然將遺體放入冰棺,容易導致先人墜入寒冰地獄及餓鬼道。

三,先人故去,宜早「入土為安」。

我的看法是,應該遵從當地的「公序良俗」即大家公認的「入土為安」,同時,可以減少一些費用和精力。

四,在移動遺體時(如從醫院到太平間)均應「打傘遮陽」,個別地方還要「喊山引魂」。

先人的遺體或者骨灰等,不應該直接被陽光照見,需要後人打傘遮陽或者搭棚遮陽。

「喊山引魂」是在下葬前,後人要高喊先人的姓名、生辰,以助先人「魂兮歸來。」

五,墓穴「暖坑「。

墓穴內務必暖坑,不可冷穴,不要被日光、月光、星光照見。挖好墓穴後,就要在穴內焚化紙錢,待燃盡後,方可下葬。墓穴上方應該用棚或者大傘遮住日、月、星辰。

(晉南農村孝女舉行葬禮時的發飾)

六,先人下葬前,墓穴內不可以留有任何活人的腳印、手印、身影等,如果不小心留下,可以用紙錢將印記抹平,再下葬。

七,在下葬現場,孕婦、產婦、生肖犯沖者必須廻避大吉。具體說就是與逝去先人的生肖相同者。

八,給先人下葬後,所有人在返回家中時,均不要回頭,免得你看見不該看見的東西。尤其是體弱者,或者具有靈異體質的後人。

九,給先人下葬回家後,務必洗手,照鏡、除穢。

四川農村就是在山上折幾枝柏樹枝,放在歸家路上,待白煙冒出時,從後面跨過去,消除墳場的氣息。(但是,應該切記管理好火源,完畢後用水或者泥土掩埋,確定無火星後,方可離開。)

關於(葬禮)風俗問題,簡單回答如下:

以晉南黃河與汾河交界處的農村為例

他們的喪葬禮儀大致可以分為「小殮」、「報喪」、「封棺」、守靈、降香、沖靈、出殯、安葬等環節。

在以前,整個喪葬過程莊重肅穆,隆重氣派。

我們應該看到,喪禮過程中,文化的影子浸入其中,葬禮不是獨立形成的,是多種文化交織而成的產物。

晉南地區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可能至今還是保留了一些喪葬禮儀文化,如,在停喪期叢讓間表演了當地在「沖靈」時的「 響板」 表演余侍。

結束語

喪葬習俗各處不同,你的家鄉是什麼禮儀呢?你有什麼不同看法,請你老指點!

農村老人去逝後的禁忌:

不能說死了,七八十歲的說「老了」,年輕一點的要說「走了」。

子女一百天之內不能剪頭發,等過了百日後才能理發。

去逝第一年大年初一不能串門拜年,否則人家會不高興,感滲毀局覺很晦氣。

第一年過年不能貼對聯,第二年貼藍對聯,等三年就可以貼紅對聯了。

老人去逝後的風俗:

在最短的時間內先「指路」,就是用谷秸綁一個像馬駒形狀的「羅馬子」,上面搭上一件老人穿的上衣,到大門外的路口上,由長子手拿一根高梁桔,站在高凳子上,面朝西南方向,高梁桔指向西南方向,嘴裡喊:(爹或娘)你上西南,連喊三遍,其他子女隨聲咐合:你上西南。然後長子跳下凳子的同時,並將凳子用力蹄倒在地,所有子女跪地磕頭,幫忙辦喪事的人將「羅馬子」燒掉,子女哭著回家,「指路」的儀式就算結束了。

第二天即二日,出嫁的女兒一路哭著回家,給婆婆磕頭,名曰「謝婆婆」,也是給爹娘「哭路」,讓老人去陰間的路上走得順暢。

二日,早、中、晚送三趟「江水」,就是去村頭的路口上給閻王爺燒紙潑湯,希望能讓老人過關。晚上「燒馬子」,就燒一個紙馬,讓老人騎馬去西天佛爺殿或老母殿報到,名曰「發盤纏」。

第三天出殯下葬,中午,老人的女兒媳婦及侄女要到墳地「煎糕」,就是把墓穴燒熱,免得老人去「新家」感到冷。出殯前,子女要在靈杦前陪老人吃最後一頓團圓飯,一生的親緣就此了斷。

下葬後第三天大清早圓墳,中午上三日墳,燒五七,燒百日,燒忌日。

現在的年輕人對這些習俗已經越來越陌生了。

在農村來說,辦祭祀比城市辦的要講究的很多,在喪事的現場,不能說笑,不能穿紅戴綠,特別是晚輩們更要遵守這祭祀方式。有來弔唁的,要跪拜叩頭還禮,靈棚前有晚輩一直在那等候,前來弔唁的時候去叩頭迎接,然後別人祭拜的時候要跪在兩邊叩頭謝禮,現在在城市裡邊,南來的北往的,有很多規矩,就沒有從前講究了,喪事的規矩,也隨著主持人的不同,禮節上也有變化。

其實人去世以後,不管葬禮舉辦的有多麼豐富,其實去世的人,也不知道,只是給活人看著熱鬧的,我們家有多孝順,老人去世了,我們辦的有多隆重,互相攀比,搭戲台吹喇叭,其實我覺得還是應該厚養薄葬,活著的時候給他吃的好一點,穿的暖一點,那是一種享受死了的花個一百萬兩百萬十是一點都不知道,沒有必要這么鋪張,浪費有這個孝心,就應該在活著的時候讓他活得瀟灑,活得快樂,活得有尊嚴,這是真正的孝順。

我們這老人去世了,不許吃面條、粉絲,說吃這些東西與死者牽連不斷,對活著的人不好,怕被死人帶走。在吃飯的時候,盤子和碗不能摞起來,說碗碟摞起來就會喪事不斷,沒有科學根據,只是想討個吉利而已,總之很多禁忌都是想,希望家人不要遇到這樣的事,寓意著家裡面的人都健 健康 康,快快樂樂,每個人都能長命百歲。

說歸說,做歸做,每家的喪事辦都不是太相同,每一個禁忌都是考慮到對活人好一點,現在這個 社會 了,迷信的東西越來越少了,大家也都明白,不管別人家怎麼辦,都是對。

首先很高興回答你的這個問題,一般農村不管是喜事,有老人去世,還是生孩子,講究的細節特別多。像家裡有老人的去世的話。

禁忌

第一,家裡的老人去世的話,子女,親戚悼念之後,不可以去串門,因為別人會忌諱。

第二,家裡老人去世,子女禁穿鮮艷的衣服。

第三,三年不可以貼對聯。過年了不可以起早。

習俗

第一,老人去世後女兒要回婆家討孝,不管長輩,還是小孩,見面不說話就要磕頭。

第二,老人去世,三天要圓墳。

第三,去世五七,一百天,一年,兩年,三年,都要上貢品。還要每年的大年三十去墳上送飯。

「領羊」是甘肅人祭祀祖先的一種方式,是各種祭祀活動中最具有神秘色彩的一種儀式。

獻祭開始時,奏樂,亡者的子女或外甥等晚輩,奉獻出一隻活羊(當地人認為羊乃潔凈之物),拉到靈柩前,給羊耳、鼻、尾、蹄等部位灑酒祭奠。民間有說法,此刻羊是通陰陽兩界的。似乎,此時的羊被賦予了某種神性。在這種場合下,這只羊就成為亡者靈魂的附著體,它的舉動就代表了亡者的意願。

據說老人對獻羊的人滿意或走得安詳放心,羊就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渾身抖動,毛發蓬鬆,表示亡者已認可通過了。如果不這樣,執事者把羊抓起來,在耳朵里灌些涼水,在朝羊的背上撒上冷水,一放開,那羊如果就地打一個大大的毛顫,就被叫做開毛大領,那羊就算被受祭者領受了。一般領羊的順序是按尊卑順序 。

「領羊」儀式庄嚴、肅穆、古樸,不僅能使喪事辦得比較穩妥,還能流露出兒孫輩的盡孝情結,所以,「領羊」是喪事中的「重頭戲」。

「領羊」一般是逝世者埋葬前一天,親朋聚集齊全的時候進行,由逝者的孝子孝女或娘家人為逝者獻羊,領羊的時候逝者的孝子及族人會圍攏在靈堂前的公羊周圍,用自己話說出死者的未盡之言,如果羊擺耳並抖動身體,則認為逝者已將羊「領走了」。由選定的人主持「領羊」儀式。

獻祭開始時,亡者的子女或外甥等晚輩,會奉獻出一隻活羊(當地人認為羊乃潔凈之物),將羊拉到靈柩前,給羊的耳朵、鼻子、尾巴、羊蹄等部位灑酒祭奠,民間有說法,此刻羊是通陰陽兩界的,此時的羊被賦予了一定的神性。

這時奉獻出來的活羊就成為了亡者靈魂的附著體,它的一舉一動便代表了亡者的意願。

民間認為羊代表亡者靈魂,祈求者述說些讓亡者安心的話,如說家庭及兒孫都好,以後不會有什麼困難,不必掛牽等等。

羊如果仍不領,主持「領羊」的人會把羊抓起來,在羊的耳朵里灌些涼水,或者是朝羊的背上撒上冷水,鬆手時如果那隻羊就地打一個大大的毛顫,就被叫做開毛大領,這樣羊也就算被受祭者領受了。

此習俗在甘肅沿襲已久,此儀式被稱為 「領羊」。「被領的羊」是要被客人吃掉的。過「事」是傳統,吃「席」是禮節,請別人吃「席」是為了應「事」,吃別人的「席」是為了自己以後有「事」也有人來吃。許多時候一些「事」是不得不過,一些「席」是非吃不可。按老人們的話說,這是「下數」。

「領羊」習俗起源於哪個年代誰也說不準,但對「敬老盡孝」的傳統古理卻能起到一定的教育和警示作用,一些寓教於理和文化內涵在充分的展示著人們的富裕文明程度在不斷的得以提升。

在皖北這塊,不管誰家的老人死了,都不能說誰誰家誰誰死了,應該說誰誰家的老人老了;年輕一點的人,就說誰誰走了,走的真早,等等,像我們老家,人去世後算上當天,都是在第三天出殯。這段時間里,孝子不能到別人家去;不能隨便借東西,要拿錢買,三毛兩毛都行,意思意思就行了。

死者生前穿的衣服除留幾件做紀念外,都要燒掉;生前睡的床要放到溝塘裡面泡上一段時間,去除晦氣,我們這里只是在燒五七紙的時候待客,也只燒五七紙,其他七則不燒。來的客人一般都是至親,像出嫁的女兒、侄女,還有外甥等。其他人則不需要來了。來燒五七紙的人,不準在上禮金,只能帶食品、飲料、紙炮等。大家中午吃過飯,下午到墳地里去,磕上幾個頭,就行了。燒周年紙和燒五七紙是一樣的,一般人死不能說這人死了,要說這人老了。人死後八到十二個時辰不能碰,不然死者會很痛苦。據說是因為這時死者的靈魂正在脫出體外,有老牛扒皮之痛,一點點碰觸都會使人受極大痛苦。十二個時辰之後裝殮,棺材不能立刻下葬,要在西屋停七天,這叫頭七。頭七那天不能大聲說話,晚上不能出屋,因為頭七這天死者會最後回來一趟,怕驚擾死者。頭七過後就可以下葬,要燒化香蠟紙馬,有的人家兒女子孫多,要抬著供桌去墳地。

在墳地燒化紙馬之後,墳頭上載上一顆柳樹或柏樹,為的是安魂。所謂墳地,其實就在莊稼地里。一堆小土丘連成一片,這都是先人墳地。每年清明,中元,忌日,冬至都要上墳,燒完了紙要拿一張紙用土壓在墳頭上,不然過不了幾年這墳就找不到了。一般來說,死去的第一到第三年上墳規模很大,尤其第三年。之後就每年燒點紙就可以,人死後八到十二個時辰不能碰,不然死者會很痛苦。據說是因為這時死者的靈魂正在脫出體外,有老牛扒皮之痛,一點點碰觸都會使人受極大痛苦。十二個時辰之後裝殮,棺材不能立刻下葬,要在西屋停七天,這叫頭七。

頭七那天不能大聲說話,晚上不能出屋,因為頭七這天死者會最後回來一趟,怕驚擾死者。頭七過後就可以下葬,要燒化香蠟紙馬,有的人家兒女子孫多,要抬著供桌去墳地。在墳地燒化紙馬之後,墳頭上載上一顆柳樹或柏樹,為的是安魂。所謂墳地,其實就在莊稼地里。一堆小土丘連成一片,這都是先人墳地。每年清明,中元,忌日,冬至都要上墳,燒完了紙要拿一張紙用土壓在墳頭上,不然過不了幾年這

在農村,老人去世後,禁忌家人穿紅戴綠,要守孝三年後方可,春節三年之內不能貼春聯,老人去世第一年,家人不許外出拜年。還有婚事過三年後才可舉行,我們這里是這樣的,也許別地方更復雜些。

依次類推,共有七個七七祭日。回魂夜的時間,是頭七當天的子時至亥時。

一,頭七回魂夜,是逝者故去後,第一次返陽看望自己的六親眷屬,七七祭日內正是逝者中陰期,亡人陽間意識還沒有徹底斷除,土話一點解釋,就是七七祭日內的逝者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死去,還稱不上所謂的鬼。所以,這頭七回魂夜的第一個注意事項,就是逝者的家屬在這天,一定要緬懷先人,萬不可為了家庭瑣事,口舌紛爭矛盾,讓逝者傷心遺憾,留戀紅塵,不肯離去。

二,頭七當天的子時,會有牛頭馬面,大小二鬼,四位陰差鬼兵,護送逝者的魂魄,返還陽間家中。頭七當天子時從窗戶、煙囪等地入宅;當天亥時,由房門走出。家中後人,頭七當天可以再家中擺放貢品,貢品當中要禁忌牛肉、馬肉和狗肉,葷素搭配,越豐盛越好,以此來犒勞答謝四位鬼差,不讓其難為打壓逝者。同時,貢品中也可以擺放先人生前喜好的食物,受用上路。

三,同時在頭七的當天子時,還要在孝房家門口擺放一碗清水和一碗五穀糧,擺放清水的意思是讓先人洗去塵埃,消免災難,安心上路;擺放五穀糧的意思是,避免煞氣,防治犯呼,辟邪驅霉。這一碗清水和一碗五穀糧,在次日清晨,清水直接灑在門口即可,五穀糧於當天扔於長流水處即可。頭七當晚亥時撤下的貢品,連同燒紙銀票等各路拜金,與十字路口焚化即可,禁食。

四,在薩滿仙門中,先人頭七這天是不允許去墳地祭祀的,原因是各家家廟祖先神這天會正式將逝者的陰宅磁場記錄在案,蒞臨巡查,同時,也是呼氣煞神抓找替身之時,所以,頭七這天冒然去墳地祭祀,一則會讓家廟神及逝者,貪戀紅塵,死等祭祀,壓運活人,二則容易沖撞呼氣煞神,造成犯呼。頭七這天,如果在家中不方便擺供的後人,也應該在當晚燒紙祭祀,祭祀先人。

五,在頭七回魂夜這天,家中若有月子人及四眼人,均應迴避,以免沖撞逝者及各路陰兵。對於那些突然意外辭世的逝者,多會在頭七這天,給自己的親人報夢說事,家人眷屬若是夢到,或是在家中看到,萬不要驚恐,靜心定神詢問逝者,幫其妥善辦理好未完之事,讓其放心西去,光明大道,瑤池之路。過了頭七之後,先人就要登上望鄉台,開始黃泉路之路,一去永不歸。

問題可能是想問在操辦老人喪事時有哪些禁忌和風俗。

俗話說, 一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 我國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各地的喪葬風俗也就有了各自的不同和特色。

一株吊蘭才疏學淺,出門較少,故而對外地了解不多,僅對本地的喪葬文化略知一二。現一一道來,如有不同高見,懇請多加指點。在此先行謝過!

先來說說喪期! 喪期通俗地說也就是治喪的時間。老人去世後一般情況下都是停屍三天的,假如有至親在外地不能及時趕回的話,為了能夠讓他見到老人最後一面,也有多擱幾天的。喪期是這樣算的:去世當天算一天,然後,第二天,在第三天出殯。在這三天裡面事情很多。頭一天家裡面要逐一通知各位親友來燒紙;置辦辦喪事的東西;請鄉間流動辦酒席的大廚;等等。第二天上午一般沒有什麼大事,搭搭靈棚;大廚來到了;如果請了戲班子,戲班子也會來到了;老人的女兒、侄女、外甥、內侄等眾多親友得信也早已來到了。為了出殯當天不太忙亂,多數人家會在第二天下午將逝者火化。火化回來,天也快黑了,執事的大總就會安排潑湯。

第三天上午出殯,或墳地或公墓。安葬回來,主家要宴請前來燒紙、弔唁的賓客,席間,孝子要對眾人磕頭表示感謝,稱為「孝子謝客」!喪事算告一段落。

第四天是燒五七紙的日子。按說,燒五七紙應該在五七期間才行,但因為大家都忙,也有些是在外地務工,要急著回去。從這一點考慮,無論是誰家辦事,也都順應形勢,把日期給改了。近幾年似乎已經約定俗成了,大家都這么做了。

再來說說有啥禁忌! 畢竟是白事,是有著很多禁忌的。 禁忌也叫忌諱, 就是在辦理喪事期間所不能做的事。略舉一二。用於辦理喪事的東西,哪怕是二指長的繩子,也不能借,只能買,不論是誰家的,只要不是主家自己家的。給個三毛兩毛錢的,不能白用。治喪期間,孝子孝婦不能夠串門,要一直守在靈前,需要辦的事有執事的安排人辦。等等。

這個和每個地方的風俗有很大的關系吧,而且差別應該很大。隨著時代的變化,有些風俗就慢慢變淡甚至改變了。

我就簡單說說我當地吧:

1.就拿春節貼對聯來說,當老人去世後第一年會貼白色的對聯,第二年回帖黃色的對聯,第三年回帖綠色的對聯,三年之後就變成正常的紅色。

2.農村好多是土葬,如果兩個夫妻老人一方先去世那麼他(她)是不能入祖墳的,只有另一方去世時才可以拋出來合葬入祖墳。

3.老人去世後,生前一些鋪蓋、衣物會被燒掉。

4.後人為了紀念老人會選擇:頭七、百天、周年、清明……這些日子上墳燒紙錢擺貢品。

5.在老人下葬的當天,主人會准備一隻鐵水桶,水桶下面撒上草木灰,水桶上面會放上剁面刀。每個埋葬老人回來時都會翻動一下剁面刀(正反)。當所有人都回來後會打開鐵桶看看草木灰上面有什麼痕跡,據說能知曉自己老人羽化成什麼。

還有很多講究就不說了,可能有人會說這些都是迷信,但我們中國人講究孝道,這就是我們的信仰。它寄託了我們對祖先深深的哀思之情。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老人在冬天安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駕校體檢過後多少天考科目 瀏覽:323
社保養老公司交的什麼時候到個人名下 瀏覽:66
養老保險建行轉賬 瀏覽:592
孝敬老人的名句 瀏覽:446
養老機構兜售保健食品葯品 瀏覽:130
老年大學校訓校風理念 瀏覽:236
包頭養老保險啥時候交 瀏覽:752
老年人變得偏執 瀏覽:595
武漢東湖高新老年大學 瀏覽:664
失業後養老保險金該怎麼交 瀏覽:618
抖音養生茶賬號怎麼做 瀏覽:615
重陽節和什麼茶吃什麼糕 瀏覽:761
工傷死亡養老金怎麼辦 瀏覽:962
杭州市的養老金能拿多少 瀏覽:708
退休工資什麼時候計發 瀏覽:648
老人有痴呆如何保護養老錢 瀏覽:79
新加坡警察退休年齡限制 瀏覽:802
交的養老金是自己的嗎 瀏覽:790
體檢中的異常指標是什麼意思 瀏覽:206
老年人健康問題有哪些 瀏覽: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