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老年人 > 老年人社會建構理論什麼意思

老年人社會建構理論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5-17 21:36:03

㈠ 社會建構論的基本主張

第一,知識既不是經驗歸納的產物。傳統上,邏輯實證主義主張知識是經驗觀察的產品,這種觀點已經被庫恩的歷史主義科學哲學所摒棄。知識並非我們關於這個世界和我們自身的摹寫或表徵也並非通過所謂的客觀方法而作的「科學發現」。所有的知識皆為一種社會建構,是置根於特定歷史和文化的人們協商、對話的結果,是人們在社會人際交往中「發明」的,而不是通過所謂的客觀方法「發現」的。社會建構論認為,認識過程本身依賴於某些概念和范疇,如果作為認識過程的觀察本身依賴於這些先在的概念和范疇,又怎麼能保證通過觀察而獲得的不是「發明」而是「發現」呢?知識和知識的對象並非一一對應的關系,更不是「反映和被反映」、「表徵和被表徵」的關系。認識過程是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而不是被動的反映過程。同時,建構是社會性的,並非個體的、內在的。人際互動、社會協商、共同意識決定了知識和知識的類型。
第二,實在是社會建構的結果。所謂的心理現象,包括意識、情緒、認知等並非實實在在地存在於人的頭腦中的某個地方,而是一種社會文化的、語言的建構。「對於現代主義者來說,世界簡簡單單地『在那裡(out there)』,以供觀察。然而在後現代主義者的文本里,這種假設是沒有理由的„„談及『世界』或『心靈』等需要語言,『物質』、『心理過程』等詞語並非世界的鏡子,而是語言系統的構成成分„„在這個意義上,那些被我們當成『真實的』,那些我們信以為真的心理功能,不過是公共建構的副產品」。所以,傳統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人格、態度、情緒、認知等並非一種內在的實在。從社會建構的觀點來看,心理現象並不存在於人的內部,而是存在於人與人之間,是人際互動的結果,是社會建構的產物。社會建構論的心理學史家丹茨格在印度尼西亞的心理學教學經驗表明,印度尼西亞人對心理現象的認識和分類同西方心理學完全不同。心理學史的研究也表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心理學發展的不同階段,人們對心理現象提出不同的看法。這說明並不存在一個超越歷史和文化的內在的意識和心理結構。所謂的實在、精神實體只不過是一種文化歷史的建構。
第三,語言並非具有確定意義的透明的媒介,也並非表達思維內容的中性的工具。我們用以理解社會和自身的語言系統和語言系統所指涉和描繪的對象之間並非一一對應的關系,語言系統並不是一個地圖,准確地反映它的對象。作為「能指」的名稱和作為「所指」的實體之間並不是一種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其關系是人為的、偶然的。從社會建構論的觀點來看,語言是先在的,能指並非僅僅具有命名功能,它同時具有規范作用,規定了人們認識的方式,限定了思維的方向。由於對於心靈的社會建構是通過語言來完成的,因而社會建構論把心理學關注的焦點由心靈與世界的關系轉到語言和世界的關繫上,探索語言是怎樣影響心靈的社會建構的。傳統的觀點認為語言是中性的、透明的,是人用以表達心理內容和心理狀態的工具。依照傳統心理學的觀點,人的「自我」、「人格」、「動機」、「信念」都是獨立於表述它們的語言的,這些心理現象是先在的、獨立的,語言就像標簽袋,我們可以從中自由地選擇術語和詞彙描繪這些內部狀態。但是社會建構論提出了一種與傳統觀點截然相反的主張。認為所謂的心理狀態、心理過程恰恰是通過語言建構的,語言是先在的。在個體出生之前,語言中就存在著「情緒」、「意志」、「動機」等范疇,當個體認識自己時,不得不使用這些語言范疇,因為這些語言范疇已經前於個體而存在了,如果不使用這些語言范疇,個體就無法讓他人了解自己。所以,語言並不是一個中性的工具和媒介,相反,它為我們認識世界和自己提供了范疇和分類的方式,使我們能對意識和心理進行分類,並用於解釋新的經驗。它不是表達思維,而是規定思維。

㈡ 社會建構論的特徵

1.反基礎主義。認為心理學的概念並沒有一個客觀存在的「精神實在」作為基礎。 2.反本質主義。認為人並不存在一個固定不變的本質 ,所謂人的本質是社會建構出來的。3.反個體主義。4.反科學主義。從主流心理學面臨的批評和促進心理學家對學科自身的反思方面來說,西方心理學的後現代取向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其反實在論傾向和相對主義的科學觀卻是值得商榷的。

㈢ 老年社會工作理論

㈣ 如何讓老年人融入社會建構 而不是被孤立

多讓老年人參加一些社區的活動,只要不那麼的激烈的活動他們都是可以參加的,比如開一些座談會,咨詢他們的意見,給時間他們提意見,並得到很多人的聆聽,這樣他們的心就會感覺到跟社會沒有脫節了。

㈤ 社會建構是什麼意思

領導構建思想,社會被思想構建,等於領導構建社會。比如說特設的、和諧的、維穩的····

㈥ 社會建構論名詞解釋

社會建構論是現代西方心理學中一種新的思想潮流。它反對經驗實證主義在解釋心理現象時所持有的反映論觀點,認為心理活動現象是社會建構的產物,主張知識是建構的,是處於特定文化歷史中的人們互動和協商的結果。孫權功

㈦ 社會建構理論

布洛克(Bullock,1982)認為,行為主義的基本主張是:客觀主義——分析人類行為的關鍵是對外部事件的考察;環境主義——環境是決定人類行為的最重要因素;強化——人們行動的結果影響著後繼的行為。

行為主義的客觀主義觀反映在教學上,認為學習就是強化建立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的鏈;教育者的目標在於傳遞客觀世界的知識,學習者的目標是在這種傳遞過程中達到教育者所確定的目標,得到與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行為主義者根本無視在這種傳遞過程中學生的理解及心理過程。

認知主義者,諸如信息加工的理論家,基本上還是採取客觀主義的傳統。他們認為世界是由客觀實體、其特徵以及客觀事物之間的關系所構成。他們與行為主義者的不同之處在於學習者內部的認知過程。教學的目標在於幫助學習者習得這些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觀事物(知識及其結構)內化為其內部的結構。

建構主義是認知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在皮亞傑和早期布魯納的思想中已經有了建構的思想,但相對而言,他們的認知學習觀主要在於解釋如何使客觀的知識結構通過個體與之交換作用而內化為認知結構。

從70年代末,以布魯納為首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將前蘇聯教育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思想介紹到美國以後,對建構思想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維果斯基在心理發展上強調社會文化歷史的作用,特別是強調活動和社會交往在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發展中的突出作用。他認為,高級的心理機能來源與外部動作的內化,這種內化不僅通過教學,也通過日常生活、游戲和勞動來實現。另一方面,內在的智力動作也外化為實際動作,使主觀見之於客觀。內化和外化的橋梁便是人的活動。另外,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的理論,對正確理解教育與發展的關系有及其重要的意義。所有這些都對當今的建構主義者有很大的影響。

當今的建構主義者主張,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於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卻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我們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事實,或者至少說是在解釋事實,我們個人的經驗世界是用我們個人的頭腦創建的,由於我們的經驗以及對經驗的信念不同,於是我們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異。所以他們更關注如何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來建構知識。他們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對學習和教學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

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雖然有許多爭議,但當今的建構主義者提出了許多富有創見的教學思想。他們強調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主動性、建構性;對於學習作了初級學習和高級學習的區分,批評傳統教學中把初級學習的教學策略不合理地推及到高級學習中;他們提出了自上而下的教學設計及知識結構的網路概念的思想以及改變教學脫離實際情況的情境性教學等等。這些主張對於進一步強化認知心理學在教育和教學領域中的領導地位,深化教學改革都有深遠的意義。

建構主義強調真理的相對性,重視認識中的主觀能動性,這相對客觀主義而言是一種進步,但過於強調相對性卻容易導致認識上的相對主義,這是我們應該避免的

㈧ 什麼是社會建構觀點

建構主義(溫特的也叫溫和建構主義)(創始人溫特、奧努弗、庫巴克瓦、卡贊斯坦等):不能算是一種具備內容的理論,只能是一種視角,可以是現實主義的建構主義也可以是自由主義的建構主義,建構主義認為文化是一種重要因素,其中觀念起著重要作用。文化認同決定了利益的分配,首先是身份的建構,身份才決定對外決策,因此文化在國際關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它認定了無政府狀態的存在,但是卻將無政府的本體論進行了修改,認為無政府狀態本身不代表任何東西,可以分成三種無政府文化,霍布斯文化、康德文化和洛克文化。國際關系屬於哪一種完全取決於文化因素,國際關系就是建立在這三種文化的基礎上的。溫特的理論中有個雙向建構的過程,文化建構身份和身份建構文化,但是作為體系理論,他將身份建構文化去掉了,成為體系中的文化單向建構身份了。若將其作為一種積極的理論,我們可以倡導和諧的文化價值,倡導和諧世界的外交理念,改變國際的文化認同,從而改變身份關系,從而決定國際關系。大部分人都覺得溫特的理論其實很不靠譜的。
PS:這個可以你其實可以參考秦亞青《權力·制度·文化》和倪世雄《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或者找相關教材,有很系統論述。

㈨ 理論在社會工作過程中有哪些功能

工作常用理論有哪些 對社會工作常用理論

一、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稱「基本需求層次理論」,是行為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將需求分為五種,象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分別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另外兩種需要:求知需要和審美需要。這兩種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層次排列中,他認為這二者應居於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之間。還討論了需要層次理論的價值與應用等。

二、社會學習理論

班杜拉認為是探討個人的認知、行為與環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對人類行為的影響。依照班杜拉的觀點,以往的學習理論家一般都忽視了社會變數對人類行為的制約作用。他們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對動物進行實驗,並以此來建構他們的理論體系,這對於研究生活於社會之中的人的行為來說,似乎不具有科學的說服力。由於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張要在自然的社會情境中而不是在實驗室里研究人的行為。

三、舒茨的人際需要理論

社會心理學家舒茨提出人際需要的三維理論,舒茨認為,每一個個體在人際互動過程中,都有三種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這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決定了個體在人際交往中所採取的行為,以及如何描述、解釋和預測他人行為。三種基本需要的形成與個體的早期成長經驗密切相關。包容需要指個體想要與人接觸、交往、隸屬於某個群體。與他人建立並維持一種滿意的相互關系的需要。

四、鏡中我理論

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會組織》一書中提出。他認為,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他人對本身的評價、態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個人通過這面「鏡子」認識和把握本身。因此,人的自我是通過與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這種聯系包含三個方面: 1、關於他人如何「認識」本身的想像; 2、關於別人如何「評價」本身的想像; 3、本身對他人的這些「認識」或「評價」的情感。

五、貝塔朗菲的一般系統論

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奧地利生物學家,一般系統論和理論生物學創始人,50年代提出抗體系統論以及生物學和物理學中的系統論,並倡導系統、整體和計算機數學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開放系統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態系統、器官系統等層次的系統生物學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是由環境決定的,所以這個理論可稱為"心理社會"階段理論。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可忽視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終生發展論,為不同年齡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教育內容,任何年齡段的教育失誤,都會給一個人的終生發展造成障礙。它也告訴每個人你為什麼會成為現在這個樣子,你的心理品質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多在哪個年齡段形成的,給你以反思的依據。

1.嬰兒期(0~1.5歲):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沖突

2.兒童期(1.5~3歲):自主與害羞和懷疑的沖突

3.學齡初期(3~5歲):主動對內疚的沖突

4.學齡期(6~12歲),勤奮對自卑的沖突

5.青春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

6.成年早期(18~25歲):親密對孤獨的沖突

7.成年期(25~65歲):生育對自我專注的沖突

8.成熟期(65歲以上):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沖突

埃里克森認為,人格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斷地發展。他提出了8個階段,認為每一個人都經歷這8個階段,每一個階段對人格發展都至關重要。

(1)基本信任對不信任

(2)自主性對羞愧和懷疑

(3)主動性對內疚

(4)勤奮對自卑

(5)自我認同感對角色混亂

(6)親密對孤獨

(7)繁衍對停滯

(8)自我整合對失望

七: 九型人格理論

九型人格(Enneagram),又名性格型態學、九種性格。是嬰兒時期人身上的九種氣質,包含活躍程度;規律性;主動性;適應性;感興趣的范圍;反應的強度;心景的素質;分心程度;專注力范圍/持久性。它是一個近年來倍受美國斯坦福等國際著名大學MBA學員推崇並成為現今最熱門的課程之一,近十幾年來已風行歐美學術界及工商界。全球500強企業的管理階層均有研習九型性格,並以此培訓員工,建立團隊,提高執行力。

活躍程度;規律性;主動性;適應性;感興趣的范圍;反應的強度;心景的素質;分心程度;專注力范圍/持久性。

戴維?丹尼爾斯(David Daniels)則發現這九種不同的氣質剛好和九型人格相配。

九型人格不僅僅是一種精妙的性格分析工具,更主要的是為個人修養與自我提升、歷練提供深入的洞察力,與當今其它性格分類法不同,九型性格揭示了人們內在最深層的價值觀和注意力焦點,它不受表面的外在行為的變化所影響。 它可以讓人真正地知己知彼,可以幫助人明白本身的個性,從而完全接納本身的短處、活出本身的長處;可以讓人明白其它不同人的個性類型,從而懂得如何與不同的人交往溝通及融洽相處,與別人建立更真摯、和諧的合作夥伴關系。

八、社會損害理論和社會重建理論

社會損害理論著重討論的是,有時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緒反應會被他人視為病兆而作出過分的反應,從而對老人的自我認知帶來損害。例如,因患老年病而健康受損的老人,詢問子女本身是否應該搬過去與其同住。這種詢問就很可能被子女視為老人無能力再作處任何決定的表現,從此凡事處處為老人作決定。這種關心久而久之就會對老人產生一種消極暗示,讓老人覺得本身的確缺乏能力而把一切決定權都交給子女。也就是說,接受消極標志的老人隨後會進入消極和依賴的地位,喪失原先的獨立自主能力。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對老年人的過分關心導致老年人認為本身無用的錯誤認知,從而對老年人的身心帶來損害。這一理論對老年社會工作者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它至少告訴我們,有些所謂的老人問題大多是被標定的結果,也是老年人本身受消極暗示所產生的連鎖反應,因此,在幫助老年人的過程中,不僅要切實地幫助老人解決實際問題,同時也需要協助老人增強信心和提升能力。

社會重建理論就是意在改變老年人生存的客觀環境以幫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會重建理論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階段:讓老人了解到社會上現存的對老年人之偏見及錯誤觀念。第二階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觀環境,通過提倡政府資助的服務來解決老年人的住房、醫療、貧困等問題。第三階段:鼓勵老人的自我計劃、自我決定,增強老人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九、社會支持網路

一)發展

社會支持源自鮑爾拜的依附理論,20世紀60年代社會支持網路開始用於精神病學的臨床治療。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社會支持計劃推進了社會支持網路的應用。

(二)基本假設

人,無法自絕於社會而存在!

人類生存需要與他人共同合作,以及仰賴他人協助。

人類生命發展歷程都會遭遇一些可預期和不可預期的生活事件。

遭遇生活事件時,需要資源以因應問題。資源分為內在與外在兩種。

社會支持網路為外在資源之一種,可分為有形與無形兩類。

(三)定義

A.一組由個人接觸所構成的關系網,透過這些關系網個人得以維持其認同,並獲得情緒支持、物質援助、服務、訊息、新的社會接觸等。

B.由各種有形的和無形的支持構建起來的支持體系就是社會支持網路

(四)分類

社會支持網路按不同的標准有不同的分法,如按內涵分,可以分為工具性支持和表達性支持;按主/客觀來分,可以分為實際支持和主觀感受。另外一種分法是我個人覺得比較容易理解的,分為有形的支持和無形的支持,其中有形的支持保括物質或金錢的支持和援助,而無形的支持多半屬於心理、精神上的,如鼓勵、安慰、噓寒問暖、愛及情緒上的支持等。

㈩ 社會建構論的心理學

西方社會建構論運動的日益勃興,為心理學的理論研究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有學者認為把「心理學理論從狹窄界定的觀察陳述中解放出來,可能仍是社會建構主義的最受用的遺產」。這種「遺產」存在著二重性矛盾。從社會建構論的反本質主義、反基礎主義的語言實在論觀點而言,既然強調科學和理論不是經驗事實的抽象和概括,而是一種社會的建構、話語的建構,那麼其理論也只是一種建構、一種話語系統,會導致否定理論、游戲理論的結果。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既然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並非一種內在的實在,而是一種語言、文化的建構產物,那麼就需要改變經驗實證觀點對理論附屬性地位的傳統認識,關注理論建構對經驗事實的制約作用。這在客觀上又推動了心理學對理論研究價值的重新定位,進而有利於理論心理學的發展。從傳統實證觀點中解放心理學的理論界定社會建構論者對科學實證心理學研究範式進行了清理批判。認為以實驗研究為代表的評價標准,「幾乎都是基於實驗或者問卷研究。我們覺得這類研究往往是簡單化的,很少涉及更大的政治問題,它們所依靠的對科學的理解,與新的科學哲學以及由此催生的科學知識社會學,也是格格不入」 。在實驗研究中,存在著精心安排的期望效應和需求特徵,過度依賴實驗的方法對於理解人類行為也具有不可突破的局限。例如波特便批評當前西方的社會心理學理論缺乏對社會組織和社會結構主題進行解釋的理論,「缺乏長時段的研究,缺乏理論的整合」。為了進一步克服心理學理論研究的困境,格根在《心理學理論研究面臨的挑戰》一文中,提出要探索一種具有新的途徑和視野的理論計劃,包括逐步超越實證主義;確定理論研究的重點領域;討論與文化實踐有關的理論;發掘理論智慧的社會文化資源。社會建構論者提出,心理學理論從這種根深蒂固的實證主義傳統中解放出來是十分必要的。哈瑞明確地說,實證主義「作為未來科學的一個標志已經證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在一定意義上,它對理論性的研究實質上是一種「破壞」。而社會建構論者所強調的知識的社會建構屬性這種智力模式,「不僅能夠使我們在一個更廣的社會對話中思考這些問題的功能。同時,它也打開了可能行動的新空間」。
對心理學理論價值的重新定位積極探索新的精神形式、文化樣式與心理學樣式,是近十年來後現代心理學和社會建構論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格根等人提出其研究目的,是要「使科學主義心理學對人的扭曲需要讓位於一種本來就應該是合理的並且是開放的心理學,並且精神世界豐富多彩且充滿思想、記憶、知識和態度的人類成為心理學研究的中心」。為此,他們積極引入觀察、語言、文化等視角對心理學的理論價值進行了新的定位與選擇。從觀察視角而言,社會建構論者認為觀察是理論負載的,因此,觀察並不能確保真理的獲得。如果以觀察來檢驗理論,便等於用一個理論驗證另一個理論進行循環論證。理論並非在經驗數據收集之後躺在扶手椅上的閑暇產品,而是一種分析的角度和思維方式。如果將理論理解為一種建構活動,則意味著對事實、素材和數據的積極篩選,包括了創新和創造。社會建構論強調了理論建構的重要作用,有利於理論心理學的發展。從語言視角而言,社會建構論者認為語言是唯一的社會實在,其意義依賴於語境,語言規則包含著「文化生活的模式」。心理學的理論產生於學科共同體之間的語言溝通、協商之中,學科專業術語是對話、溝通和協商的結果,語言的習慣性使用,來自於「語言的前結構」被隨後普遍化為「科學事實」。因此,社會建構論者主張要從個體理性語言轉向公共理性語言。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開放的對話態度、互動方式,可以改善對現有解釋的豐富性和精確度。從文化歷史視角來講,社會建構論研究者認為,心理學的理論長期存在失去歷史和文化聲音的原因在於,從實證的眼光中,無法以有效的方法報告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他們強調心理學的概念、理論是社會建構的產物,是植根於特定歷史和文化的人們協商、對話的結果。根據社會建構論者的觀點,科學理論是暫時的、可以修正的。不同歷史時期關於心理學研究對象的見解差異,正反映了心理學知識的社會建構特性。因此,社會建構論者認為,理論也是一種研究形式,正像實驗報告和文學作品一樣,會隨著社會關系的變化而變化。心理學的理論研究既要有西方的理論成果,也需要增加亞洲、非洲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研究案例。積極開展理論問題的文化對話會促進理論的健康發展。對理論與實踐的新理解重新理解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是當前社會建構論心理學家們關注的另一個重要問題。現代心理學反對亞里士多德關於理論高於實踐的思想,強調理論來源於實踐同時也受到理論的指導。社會建構論者認為這種理解是有很大缺陷的。理論與實踐並不是處在分離的狀態,二者之間關系「如同家庭成員間高度依賴而又存在著緊張的關系」。一種實踐可能有多種多樣的理論解釋,同一種理論也可以有多種多樣的實踐方案。理論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文化實踐智慧資源。理論是人類不確定行動的一種形式,其本身也是一種實踐。社會建構論者贊同杜威的觀點,強調理論要先行,理論要為實踐服務。理論是實踐的前結構,具有實踐力量,且可以產生積極或消極的結果,因此便需要進行理論反思、辨析和批判。評價一種理論,一方面看其與實踐的融合性,即是否促進了社會實踐活動,從而使實踐活動更有效、更有意義。另外,理論作為心理學家的話語建構系統,像語言一樣具有行動的特徵,可以促進社會生活實踐的變革。這種將理論置於觀察、建構與社會實踐活動之中的新視角,為解決心理學理論與實踐應用的矛盾問題提供了新的方案。

閱讀全文

與老年人社會建構理論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父母之愛怎麼配圖 瀏覽:794
靈活就業交養老醫療哪個合適 瀏覽:278
手指游戲重陽節教案 瀏覽:400
生肖適合老年人戴嗎 瀏覽:845
父母口頭承諾把房子給我該怎麼辦 瀏覽:454
父母同姓生孩子取什麼名字好 瀏覽:511
老人家脖子拉了下痛掛什麼科 瀏覽:62
柒拾歲老人每天吃多少肉合適 瀏覽:508
60歲雙側乳腺退化不良的原因 瀏覽:264
糧食局下崗職工社保退休金 瀏覽:504
80歲老人大腿骨折多久才能好 瀏覽:563
兒子可以給父母交養老金嗎 瀏覽:602
湛江哪裡可養生 瀏覽:566
2017年鎮保退休工資 瀏覽:497
體檢後去哪裡換證 瀏覽:926
企業退休金計時公式 瀏覽:115
補充養老保險交多少劃算 瀏覽:570
護士什麼時候有養老金 瀏覽:540
養老保險每年都在漲 瀏覽:94
老人熱敷溫度以多少攝氏度為宜 瀏覽: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