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北京養生堂,健康之路,可靠嗎,能相信嗎
北京養生堂,健康之路,養生欄目可信,國醫大師,國家級名老中醫可信,中醫不是騙子,中醫能相信,國家級名中醫可靠可以,養生堂的專家可靠。
《養生堂》開播於2009年,在BTV北京衛視頻道播出,首 播:每天17:25,重 播:每天05:03,主持人是劉洪悅、劉婧、楊雅淇 。
《養生堂》節目採用演播室訪談結合專題片的方式,以「傳播養生之道、傳授養生之術」為宗旨,秉承傳統醫學理論,根據中國傳統養生學「天人合一」的指導思想,系統介紹中國傳統養生文化、同時有針對性的介紹實用養生方法。
2017年2月20日,《養生堂》 欄目製片人田天,獲得第十一屆電視製片業「十佳欄目製片人」獎。
養生堂將本著「服務市民,以人為本」的宗旨,在內容的廣度、深度、關聯度上下功夫,充分體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和本土化的特色,成為城市市民的「信息超市」。
養生堂針對企業發展的新要求,體察觀眾對電視文化需求的多樣變化,養生堂與時俱進,不斷整合資源、調改,在拓展頻道品牌營銷,增強品牌影響力上下功夫,並成立負責整體宣傳、包裝、策劃、推廣的專職部門,進一步完善內容,增強觀眾的認知度和關注度,力求以開放先進的創意營銷和別具特色的整體包裝加深觀眾的認知度和美譽度。
Ⅱ 4月1日健康之路視頻
是愚人節愚人之路
Ⅲ 2o16年4月1日健康之路節目
2016年4月1日科教頻道cctv10健康之路要點筆記,節目請到的嘉賓是張鍾愛。主題是《氣血調和百病消(下)》。主要介紹哪種表現提示體內有瘀,丹參黃芪茶,氣滯血瘀的表現,放血療法緩解氣滯血瘀,散寒化瘀泡腳方等相關內容
血瘀是氣血失和的一種常見表現。
哪種表現提示體內有瘀?舌下青紫?舌尖發紅?舌苔厚膩?
正確答案是:舌下青紫提示體內有瘀。解決血瘀的問題首先要找到原因。
氣虛血瘀的表現:面色萎黃、口唇青紫、肢體疼痛、語言無力。
老年人喝哪道茶化瘀效果好?麥冬洋人參茶?丹參黃芪茶?桂圓紅棗茶?
正確答案是:老年人喝丹參黃芪茶化瘀效果好。老年人往往氣虛血瘀,喝喝丹參黃芪茶化瘀效果好。丹參是中醫常用的活血葯。黃芪是中醫常用的補氣葯。炙黃芪的補益作用比生黃芪效果好。長壽之鄉的老人常喝丹參黃芪茶。
Ⅳ 中央十台健康之路2014年10月29節目
00:08
我愛發明
01:03
讀書-我的一本課外書
01:44
真相特別節目-94
06:00
自然傳奇
06:41
走近科學
07:10
真相特別節目
08:08
我愛發明
09:05
健康之路
09:49
真相特別節目-94
10:44
欣賞
10:49
「小科」的動物世界-6
11:47
百家講壇:我們應該怎樣走出焦慮的困擾
當一個人特別關注自己的形象,或者總想給別人留下一個特別好的印象的時候,這種過分的、自己給自己的這種壓力和敏感就導致了焦慮情緒的產生,應當說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 但過度的焦慮會消耗我們的調節機能,……[全文]
12:30
我愛發明
13:26
真相特別節目-95
14:23
探索·發現
15:05
地理·中國
15:33
自然傳奇周末系列
16:47
「小科」的動物世界-6
17:44
地理·中國
18:11
健康之路
18:54
我愛發明:水陸大玩家
10月29日18:54播出節目《水陸大玩家》,楊紹榮發明了一種圓周健身器械。器械由輪形軌道和腳踏車兩部分組成。健身者在前半程可充分鍛煉腿部肌肉群,後半部分可享受自由落體的失重感覺。家應立強發明了一種水……[全文]
19:51
自然傳奇
20:34
走近科學:荷花
2014年全國荷花展即將在遼寧鐵嶺開幕,愛蓮人徐鋼的千年古蓮正值盛開,可是專食蓮花根莖的麝鼠再次入侵荷塘。以往的捕鼠辦法派不上用場,人鼠鬥智,大戰升級。最終,古蓮在全國荷展上收獲頗豐,荷塘主人也認識到……[全文]
21:03
「小科」的動物世界-7
22:00
探索·發現
22:42
大家
23:27
百家講壇
南無阿彌陀佛!
Ⅳ 為什麼這幾天看不到中央十頻道健康之路節日呢
每天都有,可能電視沒有信號
2019年8月23日起,無限極獨家冠名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CCTV-10)《健康之路》欄目全新上線。無限極以全新的品牌形象亮相,將「養生固本,健康人生」的健康理念呈現給全國觀眾。
其實早在2013年,無限極就攜手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CCTV-10)《健康之路》欄目,開啟了獨家冠名戰略合作。合作開展6年來,來自大江南北的觀眾通過《健康之路》認識、了解了無限極。雙方強強聯手,共同向大眾普及中醫健康養生知識,提供增強免疫力的專業建議。
《健康之路》的背後
《健康之路》是無限極聯合中央電視台推出的一檔以關注大眾身心、保健意識,倡導健康生活為主旨的談話類服務節目。節目憑借鮮明的節目定位、權威的專家解講、科學的現場演示,為大眾傳播實用、科學的健康知識。
無限極自成立以來,通過各種形式踐行使命,不斷堅持「弘揚中華優秀養生文化,創造平衡、富足、和諧的健康人生」,從千年中華民族養生智慧「治未病」中,提煉出「養生固本,健康人生」的健康理念,強調「三調養、四合理」。
Ⅵ 走健康之路喝京金醬酒廣告詞能用嗎
摘要 可以的,沒有問題的。
Ⅶ 健康之路4月1號播放的怎樣去除身體的濕氣
2016年4月1日科教頻道cctv10健康之路要點筆記,節目請到的嘉賓是張鍾愛。主題是《氣血調和百病消(下)》。主要介紹哪種表現提示體內有瘀,丹參黃芪茶,氣滯血瘀的表現,放血療法緩解氣滯血瘀,散寒化瘀泡腳方等相關內容
血瘀是氣血失和的一種常見表現。
哪種表現提示體內有瘀?舌下青紫?舌尖發紅?舌苔厚膩?
正確答案是:舌下青紫提示體內有瘀。解決血瘀的問題首先要找到原因。
氣虛血瘀的表現:面色萎黃、口唇青紫、肢體疼痛、語言無力。
老年人喝哪道茶化瘀效果好?麥冬洋人參茶?丹參黃芪茶?桂圓紅棗茶?
正確答案是:老年人喝丹參黃芪茶化瘀效果好。老年人往往氣虛血瘀,喝喝丹參黃芪茶化瘀效果好。丹參是中醫常用的活血葯。黃芪是中醫常用的補氣葯。炙黃芪的補益作用比生黃芪效果好。長壽之鄉的老人常喝丹參黃芪茶。
Ⅷ cctv10健康之路 怎麼吃才長壽
2011-2-18 CCTV-10(科教) 電視節目單
00:05 子午書簡
00:15 科技之光:科普生輝
00:45 健康之路
01:10 原來如此
01:30 人文勝景14
06:00 子午書簡
06:10 百家講壇
06:55 健康之路
07:20 講述:平凡人不平凡故事
07:4 人物
08:15 自然傳奇
09:00 地理
09:30 欣賞
09:35 科技之光:科普生輝
10:0 走近科學
10:35 探索·發現:揭開面紗
11:0 人文勝景15
11:45 原來如此
12:05 希望-英語雜志
1:35 子午書簡
12:45 百家講壇
13:30 科技之光:科普生輝
14:00 創新無限
14:30 自然傳奇
15:15 走近科學
15:45 探索·發現:揭開面紗
16:30 講述:平凡人不平凡故事
16:55 希望-英語雜志
17:22 人物
7:52 原來如此
1:12 創新無限
18:4 健康之路
19:10 地理
19:45 自然傳奇
20:0 走近科學
21: 講述:平凡人不平凡故事
21:25 探索·發現:揭開面紗
:10 人物
22:4 百家講壇
23:30 地理
Ⅸ 昨天電視播的健康之路中的八珍糕怎麼作的
八珍糕製作方法
八種成分組成:黨參、白術、茯苓、薏米、蓮子肉、芡實、山葯和白扁豆。 這些成分大多是葯食同源之品,它們組合到一起,就成了調理脾胃的神葯,有神奇的力量,讓我們來看一看,黨參是補中益氣的良葯,常常用於治療脾肺虛弱、氣短心悸、食少便溏、虛喘咳嗽、內熱消渴等證。《本草從新》中說:「補中益氣、和脾胃、除煩渴。中氣微弱,用以調補,甚為平妥。」意思就是,黨參最大的作用是調補中氣,一個人如果脾胃虛弱,就可以用黨參來補。黨參性平,它是這個方子裡面最主要的葯,用以滋補脾際,但我們用的量不大,一般是三十克左右。兒童將黨參換成太子參:補氣,補益脾肺,益氣生津。
白術是中醫常用之品,它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能。白術的特點是「守而不走」,意思就是,白術是守成有的高手。如果我們將黨參比作開國之君,它的作用是開疆拓土,那麼,白術就是守成的大臣,國君把脾胃的陣地給攻佔下來後,白術就可以守住。在八珍糕裡面,白術和黨參協同作戰,共同滋補脾陽,它們是這個方子裡面補中益氣的核心力量,白術我一般也是用三十克。
茯苓是祛濕的葯物,具有補脾的作用,但茯苓補脾是通過泄濕來完成的。中醫認為脾屬土,土最討厭水濕,茯苓可以幫助脾土清除水濕。八珍糕裡面的食物各有各的力量,各有各的方向,它們調整氣機,有升有降。這個茯苓就是先降後升,它在降水的同時,使得脾氣向上升。我們可以把脾氣比作一個氣球,如果氣球下面吊著一桶水,這個氣球就沒有辦法升空,如果我們把水給倒掉,那麼,氣球就會飛向天空。茯苓就是這樣,它通過祛濕來提升脾陽。在這個八珍糕裡面,茯苓作為一個向上升的力量,主要任務是推動脾氣向上走。我一般用到五十克左右。
薏苡仁是一種食物,味甘、淡、性微寒、歸脾、胃、肺經,有健脾利水、利濕除痹、清熱排膿的功效。這味葯最大的本事就是能祛除我們體內的濕濁之物,中醫在治療肺癰、腸癰的時候,往往會用到薏苡仁。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薏苡仁祛濕,但它和茯苓截然不同,茯苓祛濕,葯性是向上走的;薏苡仁祛濕,葯性是向下走的。這兩味葯一上一下,一升一降,一起用力,就會使人體內的圓運轉起來。中醫有一個常識,就是在滋補的時候,先要除掉身體內的濕氣,濕氣不除,會影響滋補的效果,而這個薏苡仁正是祛濕最好的東西。那麼,如何來用薏苡仁?我一般看患者的舌苔,如果舌苔厚,薏苡仁的量就用得多,會用到一百克左右;如果舌苔薄,用五十克就可以了。
除此之外,蓮子肉具有清心醒脾、安神明目、補中養神作用;芡實入脾、腎二經,具有固腎澀精、補脾止泄的作用;山葯有健脾補肺、固腎益精的作用。這三味葯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補脾的同時,又具有收澀的作用。一般我們在使用滋補葯的時候,最擔心的就是隨補隨散,身體不能真正地吸收,而這三味葯的應用,就使得滋補進來的營養物質,可以被收澀住。一般這三味葯的用量都是五十克。
最後是白扁豆,白扁豆歸脾、胃二經,具有補脾和中、化濕消暑的作用,一般我們用它來治療暑濕導致的腹瀉。白扁豆通常用三十克,如果服用者平時大便乾燥,就不需要用白扁豆來收斂止瀉了,我一般會去掉白扁豆,用杏仁五十克來替代,因為杏仁有開肺氣通大腸的作用。
在八珍糕這個方子裡面,山葯、蓮子肉、白扁豆都是滋補脾陰;黨參和白術是滋補脾陽的;茯苓和薏苡仁是祛濕的;芡實是收澀的。這樣一來,整個方子有陰有陽,有升有降,平和有偏,難怪有人說,八珍糕是千年養生第一糕。八珍糕的發明者,明朝大醫陳功實說,一個脾胃虛弱之人,如果服用八珍糕百日以後,他就會身輕氣爽、元氣大增,其絕妙之處難以盡述。
八珍糕的做法是,先把這些葯研成粉末,再把糯米、大米研成粉末,然後和葯末混合,按照我們前面寫的葯量,大米和糯米的重量分別是二百克(嬰兒可以將糯米改成藕粉),然後把這些米粉和葯末放入水中,和成面,可以加一點白糖,然後放在籠屜內蒸,蒸熟了以後切成糕,烘乾,以便於存放。也可以直接把葯末放在水中熬成糊狀,然後喝下去。現在還有八珍糕的成品,如果大家能夠買到也是不錯的。
Ⅹ 四季養生劉波節目名稱
(一)四時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四時與人體健康關系非常密切,祖國醫學理論在預防保健方面特別強調氣象因素的重要性,如《黃帝內經》中記載的「必先歲氣、無伐天和」,就是在治病時首先應明確一年的天氣變化情況,在預防保健中必須充分考慮氣象因素和季節、節氣的變化,以順應自然規律,達到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目的。
(二)四時養生的內涵
中醫養生學是數千年來歷代醫家經驗的結晶。從所涉及的內容和方法來看,可謂資料豐富、記載翔實、效用確切、簡便易行。隨著「回歸自然」的熱潮,中醫養生學方法的「整體、自然」特性將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中醫學關於養生的理論和方法是極其豐富的,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內容之一即是——順時養生。正如《黃帝內經》里所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順四時而適寒暑」,這是中醫養生學里的一條極其重要的原則,也可以說是長壽的法寶。
四時養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和特點進行調養,從而達到養生和延年益壽的目的。四季春、夏、秋、冬,四時寒熱溫涼的變化,是一年中陰陽消長形成的。冬至陽生,由春到夏是陽長陰消的過程,所以有春之溫,夏之熱;夏至陰生,由秋至冬是陰長陽消的過程,所以有秋之涼,冬之寒。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脫離客觀自然條件而生存,而是要順應四時的變化以調攝人體,以達到陰陽平衡、臟腑協調、氣血充盛、經絡通達、情志舒暢的養生保健目的。
1、天人相應的養生觀
中國哲學「天人相應」、「天人合一」的思想對中醫學的理論形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一理論也提示人們要在生產、生活中處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如此才能安然生息。而對於人類生存最為相關的莫過於自然界日、月、星辰以及四季的變化了。
日月變化
古人早就發現,日升則陽氣盛,日落則陽氣衰,故而古人日出而作,日沒而息。月圓時,人的氣血流暢,肌膚緻密,外邪不易侵入;月缺時體內氣血流行較慢,肌膚疏鬆,外邪易乘虛而入。若月缺時遇到急風暴雨,則人較易生病。
四季更替
一年四時氣候的更迭、陰陽寒熱的變化,都會直接影響人的生命活動。欲得安康,必須對自然界周期性的四季變化作出相應的調節。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言:「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痾疾不起」。根據四時氣候的特點,人們總結出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的五臟調養法以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經驗,對於四季養生有著重要意義。
2、形神合一的養生觀
形與神的統一,是盡享天年的關鍵。神寓於形,形統於神。神傷則形傷,神亡則形亡,此所謂「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精神衰敗,必顯於形,如兩目無神、面色無華、四肢乏力、納食不佳、形體瘦削等。由於人體精神是由心神來主宰的,志、意、魂、魄皆歸心神統轄,故有「心神乃形之大主」之說。因此,調養心神也就成為調攝形體的關鍵。所以,中醫養生學強調清靜養神,因為「心靜可以固元氣,百病不生,百歲可活」(《遵生八箋》)。
精、氣、神被稱為人體「三寶」,三者是不可分離的,它的盛衰直接體現人的生長、發育,以至衰老的狀態。精,是生命之源,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人體各種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為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氣乃精之所化,精為氣之本。神,是指精神意識狀態而言,是神志和生命活動之外觀。有精則有神,神是五臟六腑、先後天精氣與人體最高主宰活動的具體表現。它是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以及臟腑精、氣、血、津液活動外在表現的高度概括。《壽親養老新書》曾對精、氣、神三者關系進行了概括:「主身者神,養氣者精,益精者氣,資氣者食」。所以說,神的充沛需要有精和氣這樣的物質基礎,精、氣的充盈或匱乏可直接影響到神的作用。鑒於此,善養生者必須保養精氣,達到精氣神的協調統一。
3、動態平衡的養生觀
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在動態中進行,並通過調節達到「以平為期」。中醫養生學非常重視陰陽、氣血的動態平衡。
陰陽平衡
人體陰陽平衡是健康長壽、養生疾病的前提。陰陽有著彼此消長、相互轉化的關系,二者相互對立又相互制約。只有機體陰陽達到動態的平衡,人體才能保持健康穩定的狀態。例如,夏天陽盛氣炎,易出現熱迫汗出,耗傷氣陰,此時可服用養陰清涼葯膳,如綠豆湯、荷葉粥、西瓜羹等,以保持體內的陰陽平衡。中葯對人體的治療也是本著陰陽平衡的原則,熱病用寒葯,寒病用熱法,從而達到機體的陰陽平衡,使疾病不生。
氣血平衡
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可生血、行血,血可載氣、裹氣,二者如影隨形,同行同止。若氣血平衡失調,則會出現氣血不生、不行等病理變化,從而引起臟腑、經絡功能失調而發病。因此,保持氣血的正常化生和流通,是維系健康的必要條件,調理氣血也就成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三)四季養生的原則
祖國醫學在四季養生方面有著豐富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方法頗多。究其基本原則,大體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順應自然
在天人相應的整體觀思想的指導下,養生學認為,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必須順應四時陰陽消長、轉化的客觀規律。
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屬陽,秋冬屬陰。自然節氣也隨著氣候的變遷而發生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因此,人在春夏之時,要順其自然保養陽氣,秋冬之時,亦應保養陰氣,故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說。這就要求人們凡精神活動、起居作息、飲食五味等都要根據四時的變化,進行適當的調節。在作息時間上,也要順應四時的變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飲食五味上,攝取更要有規律,過飢、過飽或飲食偏嗜均能傷害臟腑,影響身體健康,蔬菜瓜果的食用亦有一定的季節性。
2、形神共養
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用。故養神既可以保,保形亦可以攝神,二者相互支持,密不可分。因此,養生防病必須形神共養,以維持形與神的統一。
所謂「養形」,主要指臟腑、氣血津液、肢體、五官九竅等形體的攝養,「形乃神之宅」,故只有形體完備,才能有正常精神的產生。養形的具體內容非常廣泛,凡調飲食、節勞逸、慎起居、避寒暑等攝生方法,以及體育鍛煉、氣功等健身運動,大都屬於養形的重要內容。
所謂「養神」,主要是安定情志、調攝精神。中醫學認為,人的精神、情志變化是人體生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正常情況下,「神」是機體對外界各種刺激因素的「應答性反應」。它不僅體現了生命過程中正常的心理活動,而且可以增強體質、抵抗疾病、益壽延年,但如果情志波動過於劇烈或持續過久,超過了生理的調節范疇,則會傷及五臟,影響人體的氣血陰陽,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
所以,中醫養生學十分重視精神攝養,要求人們思想上安定清靜,心境坦然,不暴發喜怒,不貪欲妄想,不為私念而耗神傷正,盡量減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過度的情志波動,以保持心情舒暢、精神愉快。這樣,則人體的氣機和調,血脈流暢,正氣充沛,形體康健,抗病能力均強,就可以減少疾病的發生。
3、動靜結合
中醫養生學認為「氣血極欲動,精神極欲靜」,既倡導「養身莫善於動」,又認為「養靜為攝生之首務」(《老老恆言》)。因此,只有動靜結合,才能達到養生防病的目的。
動,包括勞動和運動兩方面。中醫學歷來重視「動」在養生學中的重要意義,認為「人若勞於形,百病不能成」(《保生銘》),「一身動則一身強」(《四存編》)。並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運動法。諸如「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易筋經」等。堅持這些健身運動,可以暢氣機、通氣血、利關節,從而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現代醫學也已經證明,經常參加體育運動,可以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使機體充滿活力,從而延緩各器官的衰老。
靜,又稱「清靜」,包括精神上的清靜和形體活動的相對安靜狀態,是與「動」相對而言,在中醫養生學上亦佔有重要地位。氣功中的靜功一般沒有肢體的運動,它通過一定的體態姿式,特定的呼吸方法及特定的意念活動,在 「靜」的狀態下,進行內部的自我鍛煉和調節,從而達到對機體「調整」、「修復」和「建設」的目的,靜功在氣功鍛煉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經史百家醫錄》中指出:「能察動靜作息之機,自無過與不及之衍」。即指「動」和「靜」都要適度,太過或不及都會影響人體的健康,導致疾病的發生。如《黃帝內經》說:「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因此,勤運動,要注意適度;勤用腦,要思而不怠。動而不至大疲,靜而不至過逸。總之,動和靜是相反相成的兩個方面,要養生防病、益壽延年,就必須心體互用,勞逸結合,動靜並施,不可偏廢。
總之,人們必須「順時養生」,去適應自然;同時,又要利用自然,為我所用。只有這樣,才能「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