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不能自理的五保戶能去養老院嗎
法律分析:國家性質的。可以考慮。民辦的不行。貧困地區的敬老院,集體組織供給有困難的,由國家給予補助。敬老院的宗旨是敬老養老,把安排好老人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放在首位。敬老院經常組織老人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生產勞動和適合老人特點的文娛體育活動。有的鄉鎮把敬老院辦成老年人的活動中心,為鄉、鎮社區的老人提供福利服務。
法律依據:《社會救助暫行辦法》 第十條 最低生活保障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或者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按照當地居民生活必需的費用確定、公布,並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物價變動情況適時調整。 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收入狀況、財產狀況的認定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或者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製定。
⑵ 農村的五保戶,老了之後生活不能自理,又沒有錢請保姆,該怎麼辦
可以由村委會將這些五保戶送到養老院裡面進行養老。而且五保戶在養老院裡面進行養老的過程中,一般也會擁有比較不錯的生活待遇。
我們都知道農村裡面的五保戶給人的感覺都是非常孤單的。特別是五保戶在進入老年狀態之後,會因為沒有人照顧的原因,讓人覺得這種五保戶特別需要幫助。所以都會選擇通過自己的方式,給予五保戶最大的幫助。
我個人的看法。
我個人覺得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所生活的社會都是充滿關愛的。所以我個人覺得,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幫助自己身邊五保戶的老人。因為拖著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讓我們的內心變得更加善良,而且也可以讓五保戶的生活水平進行提高。
⑶ 五保戶生活不能自理,該怎麼辦啊
一般五保戶生活不能自理的,如果沒有監護人,可以請村民幫忙照料,簽訂撫養遺贈協議;如果實在沒有人照料的,只能送到地方的集中供養機構,如養老院等進行照料。
所謂五保,主要包括以下幾項:保吃、保穿、保醫、保住、保葬(孤兒為保教)。
"五保戶"常見於我國的農村地區,這種制度的設立體現了我國法律保護老人和兒童的一貫原則,是社會主義和人道主義的具體體現。
《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中的五保供養對象,主要包括村民中符合下列條件的老年人、殘疾人和未成年人。五保對象指農村中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扶養義務人或雖有法定贍養扶養義務人,但無贍養扶養能力的老年人、殘疾人和未成年人。
無法定撫養義務人,或者雖有法定撫養義務人,但是撫養義務人無撫養能力的,無勞動能力的人,無生活來源的。老年、殘疾、未滿16周歲的村民。
法定扶養義務人,是指依照婚姻法規定負有扶養、撫養和贍養義務的人。
五保對象的確定:應當由本人申請或者由村民小組提名,經村民委員會審核,報鄉鎮政府批准,發給《五保供養證書》,憑《五保供養證書》享受五保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