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智慧養老產業前景如何
智能設備和養老平台是智能養老的核心創新
智能養老產業鏈長,涉及行業多,其順利發展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社區、家庭等多方面力量通力合作。近年來,政府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如購買服務、場地支持等加大對相關技術企業以及智能養老產品、服務的支持力度;同時,通過服務外包等多種方式與服務中介機構、大數據企業、互聯網企業以及相關社會組織、研究機構開展合作,充分發揮各種養老供給主體的專業優勢,進行協同創新。
根據前瞻分析,智能養老的服務鏈上游有智能設備、養老平台、護工培訓、養老金融、家政服務、文化生活等,其中智能設備和養老平台是最大區別於傳統養老的部分。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智能養老行業商業模式創新與投資機會深度研究報告》。
② 智慧養老是什麼
暢想未來——智慧養老
未富先老、空巢獨居、勞動人口紅利逐漸消失,這是當今養老服務面臨的三座大山。
受家庭結構日趨小型化、家庭分工逐步社會化變革的影響,未來的養老一定是商業化、市場化的,需要老人付費來養老。
但是未富先老的現實狀況嚴重製約了養老服務產業發展,沒有錢怎麼養老?
為了應對這一問題,政府大量投入財政資金,一方面投入到各類養老服務設施建設中;另一方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政府養老補貼形式,培養老人的付費養老習慣,同時減輕一部分支付壓力。
但政府補貼是不可能長期持續下去的,隨著我國經濟邁入新常態,財政收入下降,以及即將迎來的老年人口爆發,這種模式難以為繼,也不符合養老服務市場化、商業化大方向。
面對這樣的形勢,智慧養老能做些什麼呢?
筆者認為,基於現階段科技水平、工業水平的智慧養老,可以在如下幾個方面起到一些作用:
引入「互聯網+養老」概念,搭建覆蓋廣泛區域的養老服務雲平台,將區域內有限的養老服務人力資源、設施資源、設備資源、資金資源等高效復用,降低養老服務成本。
將物聯網、可穿戴設備、自動監測預警等產品和技術手段與線下救助團隊相結合,構建「物聯網+緊急救助服務」的無人值守與救助體系,為居家老人,特別是獨居老人提供「24小時安全自動值守服務」。
將可穿戴設備、自助健康體檢設備等健康監測產品與大數據分析、預測技術結合在一起,在個體上,實現老人個體的健康動態監測、分析、預警、預測,並配合積極的健康、醫療干預,令老人健康狀況維持在較好水平,從而降低醫護費用的支出;在群體上,實現對區域老人整體健康狀況、趨勢的監測、分析、預測、干預,從而實現在區域內醫療費用支出、常用葯品集約化采購等,有效降低區域整體醫療成本支出。
上述這些,各地政府、企業都已經不同程度的在做了,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但是,從長遠來看,目前市場上呈現出來的智慧養老方案、產品、平台、技術等應對當下的養老服務有餘,但應對未來卻存在很大的不足。
老齡化加劇,出生率低下,年輕人不願從事收入低工作任務繁重的服務性工作,這是未來的大趨勢,這個趨勢在我國已經萌芽,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在發展之中。
養老服務業是一個勞動力密集行業。
傳統服務業,如餐飲、快遞、零售,可以利用自動化設備、無人值守設備等減少人力成本投入。
但是養老服務業是對人的服務,貼身的服務,目前還只能由人來提供這些服務。
現在的智慧養老只能在人力資源復用方面,在健康監測方面一定程度上減少和替代人力投入,還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另外,獨居老人還面臨著一個很大的問題,精神慰藉問題,這也是現在智慧養老無法解決的。
筆者認為,未來的智慧養老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解決這些問題:
1、智能看護、機器照料,解決居家老人的生活照料和醫療健康問題。
隨著機器人技術的不斷發展,仿生機器人可以在未來的十年達到可用程度,在未來的二十年達到低成本使用程度。
到那時,我們現在做養老服務不敢想也無法做到的24小時貼身服務,就可以通過智能照護機器人來實現。
現在的年輕人不願從事繁重的老年人服務工作,而且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嚴重不足,導致普通收入老人很難獲得稱心如意的人員服務。
但智能照護機器人一旦成本達到了可以進入普通家庭的程度,養老服務業將不再面臨這些問題。
智能照護機器人可以完美的實現對老人起床、穿衣、做飯、餵食、如廁、洗浴等一系列照護服務。
智能化、自動化的配送體系可以按照老人的需要,自動化實現物品、葯品的采購、配送等工作。
醫生可以通過遠程醫療系統與智能照護機器人配合實現對居家老人的體檢、診斷等,由智能照護機器人實現打針、點滴、按摩、更換胃管尿管等醫護服務。
到那時,養老服務業不再是現在的提供服務人員,而是提供智能照護機器人的銷售、租賃、維修等服務。
2、虛擬現實交互技術、腦機連接技術,解決居家老人的精神慰藉問題。
精神慰藉問題說到底是人與人之間面對面有溫度的交流和互動問題。
現在我們解決老人的精神慰藉問題,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建立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為自理老人提供一個娛樂、社交的場所;第二,派遣專門的服務人員上門與老人聊天互動。
那麼在未來,完全可以利用虛擬現實交互技術,在居家老人之間搭建虛擬現實交互場景,老人端坐家中,就可以實現與其他老人、子女、友人進行有溫度的互動交流。
或者像電影《黑客帝國》那樣,通過佩戴虛擬現實頭盔,透過互聯網,以腦機交互的方式,實現沉浸式的虛擬交互之中。
以上就是筆者心目中未來的老年人生活圖景,真實的人不再需要從事具體的照料服務工作,而是成為工程師和管理者,服務的提供全部由自動化體系和機器人來完成。
自理的老人可以像現在這樣與其他老人社交,喪失行動能力的老人可以通過虛擬現實等技術實現社交,滿足心理需求。
有人可能會覺得,完全有機器人、虛擬現實替代的養老,會不會很冰冷,缺乏人情味。
但筆者認為,這不是把老人放入一個冰冷的環境,而是充分解放人力資源,讓真正的人不再陷入具體的、繁重的勞動中,人可以去做附加值更高,更能發揮人類創造力的工作。
再想一想,從事養老服務工作的人也是別人的兒女,當他們從為別人服務的工作中解脫出來,是不是能更好的與自己的父母在一起呢?
寫完這篇文章,筆者覺得自己有些過於放縱自己的想像了,對養老的暢想似乎有些科幻色彩。
但人類的發展潛能是無限的,三十年前,我們誰又能想到笨重的大哥大能發展成現在無所不能的智能手機,並深刻改變著我們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呢?
一切皆有可能!
以上內容來源於養老信息網《暢想未來——智慧養老》,作者:趙智
③ 報考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的原因
科技的進步和老人需求的增長,智慧養老正逐漸成為新型養老服務模式。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正是適應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對養老服務與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開設的。在我國龐大的老年人口基數下,智慧健康養老的產品客戶群體十分龐大。
據《中國老齡事業的發展》白皮書,全國城鄉有社會福利院、敬老院、養老院、老年公寓和老年護理院等養老服務機構接近5萬個,床位數僅僅佔到老年人總數的1.03%,與西方發達國家4~6%的數目相差甚遠。同時,老年服務隊伍的整體素質較低,專業水平、業務能力、服務質量還不能有效滿足服務對象的要求。老年服務社會化的人才需求所催生的老年服務事業必然是生機盎然、大有可為的。
④ 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怎麼樣
哈嘍,大家好,其實我不是這個專業的,只不過我親戚家的小堂妹學這個專業,相信大家對這個專業有點陌生,其實我也陌生,至於這個專業到底怎麼樣,那麼讓我的小堂妹為我們介紹一下吧。
⑤ 智慧健康養老政策,你知道多少呢
2019年智慧健康養老行業的國家級政策頻發,地方級政府也陸續快速響應。截至2019年我國已經公布智慧養老示範項目合計374個,其中以政府為主,企業為輔。
2019年是智慧養老政策頻發的一年
2017年發布的《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提出,要加快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養老產業體系,建立100個以上智慧健康養老應用示範基地,培育100家以上具有示範引領作用的行業領軍企業,打造一批智慧健康養老服務品牌。這些利好政策與信息,意味著智能養老已經開始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2019年4月,國務院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明確「互聯網+養老」和「智慧養老院」的核心方針。2019年12月,先後公布《養老機構服務安全基本規范》、《關於促進老年用品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
重要政策解讀
(1)《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
2019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頒布《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該公文的最終目標是實施「互聯網+養老」行動,持續推動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核心手段是信息技術,具體如人工智慧、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生物識別等技術。主要方向包括制定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及服務推廣目錄、大力開展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範、在全國建設一批「智慧養老院」、推廣物聯網和遠程智能安防監控技術、探索建立老年人補貼遠程申報審核機制、加強老人身份識別等。
(2)《養老機構服務安全基本規范》
2019年12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發布公告,正式批准GB38600-2019《養老機構服務安全基本規范》強制性國家標准並予以公布。這是我國養老服務領域第一項強制性國家標准,說明國家越來越重視養老行業的規范性,未來智慧養老也將健康的發展。
(3)《關於促進老年用品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
2019年12月3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聯合印發了《關於促進老年用品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工信部聯消費〔2019〕292號)。
《意見》指出要發展功能性老年服飾服裝、智能日用輔助產品、安全便利養老照護產品、康復訓練及健康促進輔具、適老化環境改善產品。
地方政策積極響應
截至2020年2月我國已經有27個省市地區就智能養老的發展給出了相關的指導意見以及配套的措施,並陸續出台具體細化的地方性智能養老政策扶持行業發展。
智慧養老應用示範項目分布
截至2019年12月,民政部、工信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共公布智慧養老示範基地52個,示範鄉鎮(街道)225個,示範企業117個。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智能養老行業市場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⑥ 中國養老產業是什麼時候提出來的
2015年被稱為中國養老元年,各種養老創業團隊層出不窮。
從2013年國家明確開放養老市場到現在,利用互聯網和智能設備進軍養老市場的團隊不在少數。而另有數據報告稱「到2020年,全國將有4.8億人邁入老年階段,占總人口的35%,而整個養老產業規模將達到GDP的三分之一」。看上去,這是一個蛋糕巨大、政策利好的大風口。
在2013國務院35號文《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中,國家提出要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國家開放了外來資本在養老市場的布局,自此由「國字型大小」開始進入自由競爭市場。
其中在科技與互聯網方面的先行者不乏其眾,比如2015年成立的烏鎮智慧養老綜合服務平台,從線上的交互系統到線下的照護智能設備一應俱全;再如為家庭設計的一系列可穿戴預警設備,試圖從硬體上優化老人的家庭照護條件。
但從市場上看,目前的「智慧養老產業」,主要是智能終端與雲平台兩者居其一,或兩者相結合,以實現對老人的健康管理和預警。
這一服務,理所當然地遇到了老人市場培育的問題。
老人和子女,都需要市場培育
首先,老人對健康的需求還是比較明顯,如果能長期採集數據,並對健康進行風險評估,讓老人和子女甚至是服務機構都能能夠清楚身體狀況。
第二個方面在於老人的安全保障,一鍵呼救和自動報警是目前主要的功能需求。
再者其實在於老人的精神需求上,如果系統越能了解老人的生活習慣,就能更好地有的放矢。
老人的信息渠道比較狹窄,在推廣上他們還缺少有效的手段,而居家養老的買單方主要還是老人的子女。通過智能手段了解老人的生活狀態,及時提供預警,是子女目前比較能夠接受的一種養老平台模式。
在智慧養老產業的發展中,市場拓展離不開資本、營銷及執行的力量。但這對於任何創業團隊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正是受到上述資本、營銷及執行力量的客觀限制,目前『小能伴』在直接to C市場方面的進展並不快。
而要說服有贍養父母需求的年輕子女,可能營銷推廣的方法和渠道不同,但難度並不比直接說服老人更小。
前文提及的麥麥養老和小和365遇到了同樣的問題。而他們的解決方法是,先尋找養老服務機構客戶合作,將相應的設備和服務銷售到機構內部,再由機構間接推廣給普通消費者。
機構推廣:成本阻力大
智慧養老產業並不是第一個採用先to B再to C策略的行業,但養老機構要接受智能終端的進駐、甚至全面採用雲平台管理老人健康,還有成本方面的憂慮——雖然養老機構熱切歡迎智能化信息化的新技術。
此外,來自專業養老服務行業的觀點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和觀念鼓勵老人在家中接受子女的贍養,把健康的老人送到養老院里,會被認為是一種「不孝」的行為。這種觀念客觀上阻礙了養老機構本身的升級發展——養老機構推出的高端服務,在國內相對更難被高收入家庭認可。這也引致國內的養老機構沒有動力和資金去優化智能化設備了。
國家提倡的「居家養老」呼籲新的產品創新
推行智慧養老的從業者們都在摸索更好的商業模式,但能闖出一條道路的企業並不是很多。「目前階段這是比較辛苦的一個活,戰線也長,包括整個產業鏈也非常龐雜,所以從業者一是要對整個行業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再者也要有耐心。」
『小能伴』老人平板,專註解決老人親情陪伴,身體健康和娛樂悠閑的養老需求,致力於為每一位中老年人提供幸福晚年,希望能夠和從業者一起努力,探索中國智慧養老事業為您解答。
⑦ 智慧養老發展處於什麼階段
隨著老年化的加重和「銀發經濟」的興起,國家大力支持養老行業的背景下,智能養老行業迎來發展的良好時期。目前我國養老主要我國的養老行業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三種模式相輔相成,互相影響。未來智慧養老將在智能硬體和智能平台的協助下,由「助老」向「用老」和「孝老」迸發。
智慧養老現仍停留在「助老」階段
一般認為,「智慧養老」最早由英國生命信託基金提出,也被稱為「全智能老年系統」,即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老年人提供高質量的養老服務。而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這一概念的內涵不斷擴大。根據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的定義,智慧健康養老是指面向居家老人、社區及養老機構的感測網系統與信息平台,並在此基礎上提供實時、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聯化、互聯化、智能化的養老服務。其具體涵義主要有三個方面,分別是智慧助老、智慧用老和智慧孝老。
根據目前的技術和經濟狀況判斷,2017年及以前都可以歸納為智慧養老服務產業的培育期。在此期間,適應養老服務產業的法規、政策、標准和創新體系及可信交易環境將逐步建立,眾多智慧養老服務企業將不斷推陳出新。2018-2020年左右將是智慧養老服務產業的成長期。2020年以後,基於網路的無形市場規模會逐漸接近傳統的有形市場規模,預計智慧養老服務產業在此時進入行業爆發期,同時智慧養老也將從簡單的「助老」向「用老」和「孝老」方向迸發。
智慧養老市場格局基本建立
(1)從政策端看,2019年是智慧養老的政策元年。據前瞻不完全統計,2019年國家和地方政府共計頒布相關智慧養老政策超過70條,而2018年僅為50條左右。
(2)從需求端看,2019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約2.54億人,佔全國人口比重達18.1%,根據《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研究總報告》相關數據,我國人口老齡化已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呈現絕對規模大、發展速度快、高齡化顯著、發展不均衡、波動幅度大等特點。今後一個時期,我國養老服務需求呈現總量和質量雙提升的發展態勢,這將為我國智能養老產業發展帶來極大的機遇和挑戰。
(3)從競爭端看,市場仍處於增量廝殺階段。根據前瞻對三批智慧養老示範企業的統計,示範企業中包括50家信息技術公司,佔比43%,其次是養老服務公司24家和醫療科技公司20家。根據億歐2019年5月發布的數據顯示,共有31家公司涉足智慧養老產業。通過整理前瞻統計其中有12家上市公司聚焦智慧養老服務平台建設,絕大多數商家是通過與政府部門(如民政局)合作,提供綜合解決方案,切入智能養老服務行業。
(4)從技術端看,通用技術包括簡單的定位、人機交互等,而功能性定位則包括生命體征監測、老人異常行為監測、血糖監測等技術;智能硬體技術包括可穿戴設備、攜帶型監測設備、自助式檢測設備、監護設備、家庭服務機器人等,服務系統平台則以大數據、雲計算、5G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為主。
(5)從模式端看:從運作模式分析,我國實行的「9073」主要以居家養老為主,社區養老為輔。從服務模式分析,主要以醫養模式為主,文化旅遊模式為輔。
(6)從體系端看:政策體系和投資體系已經完成「暖場」工作。技術體系中的產品創新正在建立,中國老齡協會於2019年4月發布《需求側視角下老年人消費及需求意願研究報告》指出,目前全球老年用品有6萬多種,而日本就有4萬多種,佔2/3多,我國自助開發的產品僅有2000多種。
我國養老模式以居家社區為主流
進入21世紀,隨著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社會福利失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全國推進了社會福利社會化政策,原有的養老服務模式在不斷變革中求生存,同時,各種新的養老服務形式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養老服務可分為三大類,居家養老、機構養老以及社區養老。
截至2019年底,全國60周歲老年人口數量為25388萬人,按照「9073」養老服務格局,則當前我國社區養老護理人數應在1777萬人左右,按照「9064」養老服務格局也有約1523萬人。
根據《智能養老研究動態》,「智能養老」按照空間地點可分為智慧居家、智慧社區和智慧機構三種模式。智能養老也是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三網融合」支撐智能養老服務的實施,以「智慧城市」中的大數據應用來完成服務需求,利用技術支撐實現多窗口多領域服務資源的有效對接。目前,全國各地已經積極展開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供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探索。
根據我國「9073」的養老服務規劃,應有90%的老人在家中養老,7%的老人在社區養老,3%的老人在養老機構養老,智能養老重點也主要集中在社區居家養老上。
智能設備和養老平台是智能養老的核心創新
智能養老產業鏈長,涉及行業多,其順利發展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社區、家庭等多方面力量通力合作。近年來,政府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如購買服務、場地支持等加大對相關技術企業以及智能養老產品、服務的支持力度;同時,通過服務外包等多種方式與服務中介機構、大數據企業、互聯網企業以及相關社會組織、研究機構開展合作,充分發揮各種養老供給主體的專業優勢,進行協同創新。
根據前瞻分析,智能養老的服務鏈上游有智能設備、養老平台、護工培訓、養老金融、家政服務、文化生活等,其中智能設備和養老平台是最大區別於傳統養老的部分。
我國機構養老和社區養老的核心問題是運營成本和服務質量難以權衡,社區和機構都涉及到前期巨大的建設成本,而後期運營價格和服務不成正比將影響老人的體驗感。我國以居家養老為核心的主要原因是也為了減少養老前期涉及的建設成本,但居家老人在家存在監測不完善的問題。
居家養老的監測問題、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的成本問題,智能設備和信息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2019年6月,浙江椿熙堂「互聯網+」智慧養老項目落地,利用智能終端+智慧養老平台打造沒有圍牆的養老院。政府通過養老服務補貼、政府購買服務項目等形式,為符合條件的低保、獨居、空巢、高齡老年人免費發放智能設備,智慧養老專家愛牽掛與椿熙堂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配合項目提供智能終端設備——愛牽掛小鯨智護手環,S3智能手錶,愛牽掛遠程智護醫療血壓計,以智能終端設備為服務的入口,搭配智慧健康養老服務信息平台,構築統一開放的養老服務體系,通過對平台服務資源的有效運營,全力打造「沒有圍牆的養老院」。
智能硬體以個性化和多樣化為發展方向
2017年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民政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共同發布了《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提出要豐富智能健康養老服務產品供給。針對家庭、社區、機構等不同應用環境,發展健康管理類可穿戴設備、攜帶型健康監測設備、自助式健康檢測設備、智能養老監護設備、家庭服務機器人等,滿足多樣化、個性化健康養老需求。智能硬體產業可以重點發展國家扶持的智能健康養老服務產品。
智慧養老平台圍繞健康生活、快樂生活和安心生活
如今智慧養老平台已成養老流行趨勢,智慧養老平台運用物聯網、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技術、智能呼叫、雲技術、GPS定位技術等信息技術,創建
「系統+服務+老人+終端」的智慧養老服務模式,大幅度幫助養老機構提升管理效率,並且涵蓋機構養老、居家養老、社區日間照料等多種養老形式,讓老人在家就可以享受到專業、智能的服務。未來的智慧養老平台為老人提供優越的養老服務,對老人的身體狀態、安全情況和日常活動進行有效監控,全方位滿足老人在生活、健康、安全、娛樂等各方面的需求。
智慧養老產業規模將突破4萬億
近年來受國內信息技術產業與健康養老產業深度融合的刺激,根據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的據統計測算,2019年我國智慧健康養老產業規模近3.2萬億元,近三年復合增長率超過18%,預計到2020年產業規模將突破4萬億元。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智能養老行業商業模式創新與投資機會深度研究報告》
⑧ 如何開辦智能居家養老服務中心
開這種公司應該去民政局還是去工商局
⑨ 2019老年人服務與管理這個專業發展前景怎麼樣 工資如何 待遇好不
未來智慧養老是發展趨勢
電視劇《都挺好》的熱播,反映出較為現實的養老問題。社會老齡化及養老供給端的不足,使「養老」一詞的國民關注度較高。為了更好解決這一社會問題,國家不斷出台政策規范和助理養老產業發展。最重要的是科技發展給老齡化的社會帶來了希望,老年人對科技產品的輔助功能要求較高,醫療需求強烈,未來,智慧養老是發展趨勢。
「養老」關注度高 供給端不足有待改善
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的加劇,「養老」成為人們時下備受關注的話題。根據艾媒大數據監測系統顯示,以2019年3月網路關注度為例,均處於較高水平,其中2019年3月5日達到最高峰,當日網路搜索量達到23146萬次,隨後保持在3500-5500的區間。同時在網路上關注養老話題度較高的地區大多集中於一線城市,也反映出城市經濟發展水平高低、老齡化程度與養老話題關注度呈正相關關系。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老齡化程度較高,關注養老話題的人群自然較多。
2019年3月「養老」一詞網路關注度(網路搜索量)統計情況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以上數據來源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養老產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⑩ 什麼是智能養老 智能養老有哪些優勢
智能養老能夠提供傳統養老服務中人力做不好、做不到和不願意做的服務。人力做不內好的服務,如癱瘓老年人容的日常生活照料問題,可以通過智能化的設備來解決;人力做不到的事情,如空巢老人的健康照護問題,可以通過遠程醫療服務來解決;人力不願意做的事情,如一些臟、累、苦的工作,未來也可以利用智能設備如護理機器人來代替,全品源智能機器人就可以自動清洗癱瘓老年人大小便,解決護理員的工作量。隨著這一產業的發展,從長遠的角度看,相關企業的運營成本會大大降低,老年人隨之將享受到品質優秀、價格合理、可及性高的智能養老產品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