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老保險 >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養老服務體系的構建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養老服務體系的構建

發布時間:2022-01-05 22:14:26

①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創業面臨的問題有哪些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創業面臨新一些普遍性問題,直接影響到農村創業效果,本部分先將其歸納總結如下:

以上就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農村創業面臨的主要問題,供大家了解參考和學習。

② 鄉村振興戰略下,未來農村該如何發展

談及未來農村如何發展,首先我們要先回顧了解下我國農村的近代發展歷史。我國農村近代的發展主要經歷四個比較重要的發展階段,分別是:

1、鄉村社會改良階段

鄉村自治和自我組織為特點,依賴於鄉村士紳的個人或團體能力以及廣大農村地區的「農耕文化」慣性,推動鄉村建設。在辛亥革命的影響下,同時受地方軍閥,土豪劣紳、外國傳教士等進入鄉村的影響,這種傳統意義的的鄉村發展模式開始進入近代民主自治的鄉村社會改良階段。

2、農村合作化改造階段

這段歷史大家應該都有所了解。主要發生在建國初期,當時為促進城市和工業的發展,農村扮演著極其重要的後方糧倉、原材料保障的職責。國家通過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的形式將農民組織起來,建立農村人民公社,在一定層次上改善了當時農村的生活條件,也為改革開放的高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根本保障。當下,許多農村基本上是留守老人、兒童為主,村一級的黨組織建設非常薄弱。未來,通過大力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選好配強基層黨組織隊伍,進一步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完善鄉村治理機制,深化村民自治、農村基層法治、鄉村德治等做好鄉村組織振興,這是實現鄉村振興政策最終落實的根本保障。

鄉村振興是基於長遠發展下的一個戰略舉措。在未來農村發展過程,做好鄉村「五大振興」需聚焦關鍵環節,明確主攻環節,統籌規劃各個領域的發展,才能穩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③ 如何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河源農村社區發展的思考與建議

如何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河源農村社區發展的思考與建議?
這位知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報告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18年中央一號文件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具體意見。鄉村規劃對落實意見中夯實農業生產能力,推進鄉村綠色發展,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文化等要求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因此在新時代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就如何編制出高質量、可實施的鄉村規劃,為鄉村的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綜合環境治理等方面做好戰略部署等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鄉村振興,產業是重點。就鄉村而言,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居住環境優美,基礎設施完善,生活富裕,文化豐富,當然這就需要我們,進行綜合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民增收,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這些都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需要產業的支撐。鄉村規劃不是簡單的建設工程安排,是對整個鄉村發展的統籌安排,包括對鄉村的經濟、土地、公共服務等內容。因此新型的鄉村規劃,要避免為完成規劃編制任務,在不經過充分調研的情況下,隨意確定主導產業,圈定各類有名無實的各類園區和基地。跟風套用鄉村旅遊、採摘種植等發展模式,而忽視自身情況和市場需求。鄉村規劃的編制要對當地的現有資源進行充分調研,就擬定的主導發展產業要在用地、資金、勞動力、農民意願、市場需求等方面進行充分論證。確保產業能夠順利啟動、發展、收益。規劃編制和管理單位,要摒棄套用城市規劃思維,學習了解農村農業產業發展新方式,如:農村電子商務,鄉村民宿、康養基地、休閑觀光、特色小鎮等,用心挖掘鄉村發展潛力,構建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規劃編制要牢固樹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觀念,用綠色發展理念,指導規劃編制。一是要綳緊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嚴守耕地紅線。二是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治理。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的臟亂差絕不是我們要的全面小康社會。新型鄉村規劃,應將環境治理作為單獨篇章進行詳細安排,決不能為了整治而整治,搞「塗脂抹粉」。三是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做加法,補齊民生短板。我認為應該將道路、排污、垃圾回收、危房改造等內容作為近期規劃優先實施。四是統籌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特別是開發脆弱自然生態景觀和歷史人文景觀時,要先保護後開發。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鄉村規劃要做好對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和提升。一是劃定鄉村建設的歷史文化保護線,保護好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築、農業遺跡、灌溉工程遺跡。二是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支持農村地區優秀傳統戲曲曲藝、民間文化等傳承發展。
當然編制新型鄉村規劃還需要我們去了解新時代的農民對鄉村的需求,畢竟鄉村不只是用來看的,更是用來住的。規劃的再好如果住在裡面的群眾不滿意,這就違背了我們規劃的初心了。
摘自網路

④ 鄉村振興戰略基本內涵是什麼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反映了鄉村振興專戰略的豐富內涵。「產屬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產業發展不起來,鄉村振興就缺乏根基,無從談起。「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廣大農民群眾對建設美麗家園的追求。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緊迫任務,滿足農民的精神需求,讓農民「既過上好日子、又活得有面子」。「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實現鄉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現代化,讓農村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即徹底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進。

(4)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養老服務體系的構建擴展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三農」工作的體現。

其中,產業振興是物質基礎,人才振興是關鍵所在,文化振興是鑄魂工程,生態振興是內在要求,組織振興是根本保證。「五個振興」各有側重、相互作用、辯證統一。所以,推動鄉村振興,必須通盤研究謀劃、整體部署推進。

⑤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主體性的缺失與構建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主體性的缺失與構建 摘要: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大量農業勞動力跨區域就業,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參與度不高、參與人才較少、參與權不足、參與能力受限等,導致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性缺失,對此,本文分析了農民主體性缺失的原因,提出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主體性構建的思路。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不僅是解決我國現階段主要矛盾的需要,也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強國的需要。農民是鄉村振興最大的獲益者,也是農業農村改革親歷者和見證者,鄉村振興背景下要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性,包括農民經濟主體性、社會主體性和政治主體性,凝聚廣大農民的智慧,讓農民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從各地的實踐看,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大量農業勞動力跨區域就業,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參與度不高、參與人才較少、參與權不足、參與能力受限等,導致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性缺失,急需採取應對措施加以解決,真正讓農民成為鄉村振興的參與者、建設者和受益者。
一、農民主體性缺失及原因分析
(一)參與度不高 為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各省份特別是農業大省都相繼出台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各級政府在脫貧攻堅、環境整治、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投入許多項目和資金,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但是老百姓卻反映平淡,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熱情不高,出現了鄉村振興上頭熱、下頭冷的局面,各級政府對鄉村振興部署較多,下發文件也較多,而實際落實較少,鄉村振興僅停留在塗牆、蓋房、建廣場階段。在一些欠發達農村地區,以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農業邊緣化為代表的「新三農問題」突出,留在鄉村就業的農民素質參差不齊,缺乏扶持、引導和培訓,農民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精神和宏觀政策缺乏了解,市場開放條件下農業競爭力不強,農村產業發展面臨諸多困境,農業農村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有限,外出務工成為農民的職業首選,鄉村振興存在基層政府熱情高漲、工商企業一哄而上,鄉村本土「原住民」左右觀望的局面。
(二)參與人才較少 鄉村振興需要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人力資源,更需要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城鎮化高速發展導致生產要素從鄉村向城市單向流動,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失導致農村人才荒蕪。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7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17年農民工總量達到28652萬人,其中1980年及以後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逐漸成為農民工主體,佔全國農民工總量的50.5%。與「農一代」相比,新生代農民工生活方式、鄉土觀念發生變化,前者以「孤身」進城、個體化遷移為主,與鄉村保持著水乳交融的關系,「農閑進城務工、農忙返鄉務農」是常態,「城裡賺錢、村裡蓋房」是他們的普遍取向;後者更多是「攜妻帶子」式的舉家流動、遷徙,離土出村不回村,8
9.4%的新生代農民工基本不會農活,鄉土觀念淡薄,回鄉意願不強,更期望能在城市落腳定居。由於大量勞動年齡人口進城打工,我國鄉村整體處於人口凈流出狀態,鄉村人口的年齡結構、性別結構嚴重失衡,留守在鄉村的大多數是老人、婦女、兒童,嚴重製約了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進城。農民主體性構建的關鍵,是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參與鄉村振興。
(三)農民的參與權受限 在鄉村建設和農業經營中,基於小農經營和國際國內農產品大市場的矛盾,面對鄉鎮政府、村組織的強勢推動和干預,分散經營的農民不想參與、不能參與,只把農村農業作為最後的屏障。一方面,農民的平等權受限,家庭聯產承包制後,農民成為分散經營的個體,無論是鄉村規劃、發展集體經濟,還是土地征遷或流轉,個體村民面對村集體組織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缺少話語權,無法獲得平等協商的權利,包括決策權、談判權和交易權,使得農民的創造性被抑制,個體村民被邊緣化和孤立化。另一方面,作為弱勢群體的農民,由於長期以來形成的「等、靠、要」思想,諸多事情依賴政府,而部分基層幹部為了突出政績和評比,過多包辦和行政命令也限制了農民的參與權,很多農村改革依靠自上而下推動,農民的創造性不足或被動參與,往往是「政府拚命干,民眾一邊看」。
(四)參與能力不足 因分散經營的村民個體文化差異較大、流動性強和能力不足,影響鄉村振興中農民主體性的發揮。首先,農民文化程度低導致其自身能力不足,如資本積累能力、信息獲取能力、市場競爭能力、資源利用能力和經濟合作能力等。據統計,目前務農人員小學和初中約佔70-80%,高中佔10%。其次,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管理體制待完善,農民培訓不到位。政府的培訓項目效率不高、內容針對性不強、規模小、經費不足、監管不到位,企業參與不積極,農民工積極性不高,培訓機構不規范、套用國家培訓經費、組織化程度低,農民工教育體系不完善等。第三,農民組織化程度低,鄉村固有的農業經營碎片化、居住格局分散化,專業組織、行業協會規模小、數量少。截止到2017年底,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達到20
1.7萬家,但由農民自發成立、實行民主管理、真正能夠代表農民利益的合作社仍然不多,功能也相對薄弱,多數農民處於無組織化、弱組織化、被組織化,應對新時代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能力不足。鄉村治理的弱化致使農民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依據上級安排被動參與。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主體性構建的思路 鄉村振興離不開農民的積極參與,構建農民主體性就是讓農民成為鄉村振興的參與者和受益者,而不是_業農村改革的旁觀者,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的建設主體和治理主體作用。農民最珍惜和熟悉土地,與農業農村有割不斷的血脈。只有讓農民來經營農地,才能保障農業生產可持續健康發展;只有尊重農民的意願,才能更好地保護鄉村村落和傳承優秀鄉村文化。
(一)大力宣傳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方針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連續出台關於促進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文件,但是農民了解支農惠農相關精神的途徑、內容較少,參與的熱情不高。各級政府和涉農部門要大力宣傳鄉村振興戰略、鄉村發展規劃等,讓農民了解鄉村振興戰略總目標、總方針、總要求,了解鄉村振興的人財物等制度保障,了解國家對「三農」扶持力度和振興鄉村的堅定決心,深切感受鄉村振興給自己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激發農民思想上重視、實踐上參與。要重塑農民對鄉村振興的信心,認識到鄉村不是城市的附庸,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天地。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終極價值就是讓億萬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農民主體性構建就是讓農民成為鄉村振興的動力源,提高農民的參與度,積極引導民眾參與決策、監督決策、評價決策,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來源:當代農村財經

⑥ 鄉村振興戰略第三十章增加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主要包括幾個方面

《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第三十章 增加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主要包括版
1、 優先發展農村教權育事業
2、推進健康鄉村建設
3、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4、提升農村養老服務能力
5、加強農村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

閱讀全文

與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養老服務體系的構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看書的人為什麼長壽 瀏覽:970
60歲喪偶群 瀏覽:358
成都成華區老年活動中心電話 瀏覽:890
中國古代孝順父母的成語 瀏覽:806
志願敬老院英語作文 瀏覽:478
曉丹怎麼認親生父母 瀏覽:897
寫出有關重陽節的詩句古詩 瀏覽:849
重陽節詩歌小報簡單 瀏覽:824
下崗職工養老保險新政策是怎樣的 瀏覽:630
養老金146000元42年工齡能開多少 瀏覽:298
預發養老金是怎麼算的 瀏覽:439
為老年人義診活動信息 瀏覽:266
長壽竹配什麼植物做盆景 瀏覽:573
孝順父母難 瀏覽:181
春節到敬老院 瀏覽:289
福年長壽毛筆字隸書怎麼寫 瀏覽:28
長壽北到都江堰坐火車怎麼走 瀏覽:217
50歲月經過多吃什麼葯 瀏覽:903
3歲兒童呼吸頻率70 瀏覽:650
計生員有退休金嗎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