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河南暴雨保險公司賠多少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8月3日,河南省保險業共接到理賠報案54.58萬件,初步估損112.21億元,而目前已決賠付10.93萬件,已決賠款18.51億元。而理賠金額,超過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2年北京暴雨以及2019年利奇馬台風的賠付(三者理賠額度分別為16.6億元、11.3億元以及40.31億元)。數據來源:經濟觀察報
「無論是公司接到的報案數量還是造成的損失來看,此次河南暴雨都超過了2019年在浙江登陸的超強台風『利奇馬』,可以說給保險公司帶來的損失非常大,如果實際賠付達到預估損額度,有望打破我國自然災害單次保險賠付紀錄。」一位中型財險公司高管在談及這一問題時表示。
8月初數據顯示,此次河南暴雨共造成直接凈損失1142.69億元。百億水平的保險預賠付僅佔10%,遠低於國際市場30%的水平。
目前,保險公司仍在忙於定損及理賠工作,超百億的初步估損,是否會成為保險行業在2021年的不能承受之重?抑或是,成為行業開啟承保新周期的歷史性節點?「保險是市場機制,未來如何讓保險這種市場機制,在損失的預警、風險的管理上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來增強城市發展的韌性,特別關鍵。」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朱俊生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
此次河南暴雨賠付中,車險首當其沖,其次是農業險,家財險這次為保護河南人民家庭財產損失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② 誰能說說在華外企的具體待遇情況
中石化:工資6000左右,補貼獎金不清楚
中海油:法律部門實習3000-4000,轉正5000-6000,補貼獎金不清楚。
中移動:每年進的員工待遇都不一樣,一年一個標准,05年的情況是每月工資加補貼5000多,年底獎金60000多
煙草:不用多說了,曾經的爛企業,但是隨著壟斷行業的逐漸減少,顯出了無與倫比的優勢
中糧:玉米部年薪20多萬,小麥部100萬左右
中鋼:實習期1800/月,過節費800/次,轉正後不知(這個公司應該不算壟斷吧,就是以前的中冶,現在名字好聽了,鋼鐵企業都有自主進出口權)呵呵,等我哥們轉正了就知道具體的待遇了,期待中
電力:五大電力公司雖然降薪,但是也不會低多少,但是個人感覺電力公司最近幾年掙的不如國有電力設備製造公司,比如生產汽輪機、鍋爐、變壓器等的大型企業國有資源壟斷中落掉了
國電:進這一系統有1年左右的試用期,在試用期是沒有定崗位的,待遇是一月600塊左右(有點低哦!),試用滿了以後定崗位。例如電力營銷部門,待遇是基本工資600+崗位工資1400+生活補助300+野外補貼700+獎金500--1300=每月3700塊左右(還有工齡工資) 扣除社保、福利及公積金等 收入3400元。
在北京應該比這個待遇高點 大概是:3000-5000左右
華能:五大發電公司中華能的資產幾乎就是最優良的。現在新的電廠招收的都是運行工人,一般上崗的運行工人最低崗位的收入也在6.5萬/年左右,值長一般10~12萬/年左右。當然因為地區的差異收入會有不同,但是基本可以保證這個收入。企業交納:企業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住房公積金、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除此之外基本沒有什麼別的福利。工資收入由基本工資和獎勵效益工資構成,工資為崗位工資制。基本工資由技能工資、崗位工資、夜班費、加班費、以及各種補助等構成。獎勵效益工資主要由獎金構成。基本工資和獎勵效益工資占年終收入的比例幾乎是各50%的關系。
盡量不要去做檢修工。現在各大公司都在進行主、輔分離工作,主:就是發電,也就是運行。輔:就是檢修以及其他三產、後勤等。新上馬的電廠都沒有檢修了,只有部分維護人員,這個是有區分的,要搞清楚。是檢修公司就有可能被分離。當然分離出去並不是說推向社會,但是畢竟脫離了發電企業不是。
中電投:說實話總公司不好,要說具體多少收入還要看你所在單位的裝機容量大小以及人員的多少,一個公司下面差別也很大,好的一個月6000左右,差的一個月2000多
華電:有好有壞,工資1200-2000,加雙月獎後有5000
煤炭
神華:總體來說,比較重視大學生員工,總是在辦法提高他們的收入,一般的都能拿到2500-3000多.
要是可以進神華集團,恭喜你了,工資不是問題,問題是你准備好裝錢的袋子。 要是你去煤業即神東能源的話,那就別去了,工資從10000-1500不等,要是你學的井下專業的話,在過實習後,工資可以到2000多,一年以後工資可以到4000多,但是記得在那裡學歷越低,工資越高。井上的待遇就是1500-2200左右。呵呵想好了,環境沒有你想的好。
神華鄂爾多斯煤制油項目生產車間5900每月,估計開車後會漲,解決家屬就業分一套130的房子,五年內只有居住權沒有買賣權。
神華包頭主裝置6000元每月,分房子但是不解決家屬就業.
神華朔黃鐵路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員工具有一流的福利待遇,公司除按規定給職工建立養老保險等以外,還按照「出一補六」的標准建立了補充養老保險;沿線職工的生活工作條件明顯優於同等鐵路。大學生見習期一年,見習期間月均收入2000元以上;見習期滿後年收入可達50000元以上。落戶在石家莊。
中煤:2000基本工資,後面就是看你能力了,提供集體宿舍。有醫療,意外,好像還有失業保險,年底發點獎金.
中煤國際沈陽院,做四大件的,見習期,工資是1600左右,一年以後3200左右,總之是翻番的,和去煤礦差不多的工資,而且每個月都有一次鵲橋會參加哦,每人一屋的單身宿舍,據說宿舍那樓要拔了重新蓋,很不錯的一個單位!!!!接到活還有獎金,年底也有獎金
最重要的兩個企業(個人認為),五礦和中化
五礦:別的不說了,光防暑降溫費就6萬/人
中化:清華那麼多人在中化,怎麼就沒個人站出來說說,還得我這個外校的來品頭論足,算了這個還是留個清華的人自己說吧:)
國有和股份銀行總行:銀行我一直認為是勞動密集型企業,所以在這里工作的人很多,薪酬也早已不是秘密,不知道的翻番求職論壇里的保留貼就能知道,在這里就不說了。
進出口銀行:每年五道口的人都對這里非常感興趣,性價比也可想而知
國開行:個人認為是現在最牛的企業了,連清華北大的碩士都不愛要了,非的是留洋的,20萬/年都少說了
金幣總公司:人力資源月薪1萬多,其他不知
中人壽、中人保、再保險:保險這個行業雖然在我國才屬於未成熟行業,但這個並不影響他們的薪酬,中人壽、中人保年薪到不了10萬也得8、9萬,再保險12萬/年
出口信保:稍微接觸過,感覺掙不了那麼多,但是如果能拉到出口的保單,錢途無量
中金:本科20多萬,碩士40萬(非常非常累)
中信:少有的正部級企業(很多央企都是副部級),薪水不是非常清楚,估計不低
中央匯金:請把問號去掉!!中央匯金總現在共有70多人,每年的人員費用是7000萬。前兩天一個清華的碩士剛簽了匯金,恭喜恭喜
外管局:匯金的許多老員工都來自外管局和財政部,而且外管局的部分部門還和匯金在一個樓(平安大廈),待遇應該比匯金少一些,但不會差
很多金融系統中加一個吧:匯聯,該公司是最近從匯金分出去的,待遇和匯金差不多
軍工不是很清楚,望大家諒解
北方工業:一個學阿拉伯語的同學,作中東軍火貿易,20K/m多
綜上所述,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不一定外企待遇比國企好,因為外企的待遇是on the table,而國企是under the table。而且外企和國企的工作勞累度無法比擬。
③ 關於北京限價房申請核定表
申請人到戶籍登記地的街道住保辦提出申請、領取保障性住房家庭情況核定表→申請人填寫《核定表》並提供相關材料送交街道住保辦→街道住保辦受理→組織對申請家庭情況入戶調查、第一次公示→初審→報區住保辦復審→進行第二次公示→報市住保辦備案→輪候搖號→配售、配租
④ 監管嚴打「網紅」百萬醫療險,專家教你不買錯,你怎麼看
一年幾百元,就可以有上百萬的確保,那樣「劃得來」的商業保險,便是近些年特別是在火爆的網路紅人保險險種——百萬醫療險。堅信許多小夥伴們都接連不斷下手了,終究杠桿比率這般的高。但是,近期百萬醫療險惹上大事兒!近期一段時間,堅信許多小夥伴們都接到車險公司發的停銷短消息,說自身買的那一個百萬醫療險停銷了!
⑤ 哪位能告訴我本科應屆生剛進國企的待遇
中石化:工資6000左右,補貼獎金不清楚
中海油:法律部門實習3000-4000,轉正5000-6000,補貼獎金不清楚。
中移動:每年進的員工待遇都不一樣,一年一個標准,05年的情況是每月工資加補貼5000多,年底獎金60000多
煙草:不用多說了,曾經的爛企業,但是隨著壟斷行業的逐漸減少,顯出了無與倫比的優勢
中糧:玉米部年薪20多萬,小麥部100萬左右
中鋼:實習期1800/月,過節費800/次,轉正後不知(這個公司應該不算壟斷吧,就是以前的中冶,現在名字好聽了,鋼鐵企業都有自主進出口權)呵呵,等我哥們轉正了就知道具體的待遇了,期待中
電力:五大電力公司雖然降薪,但是也不會低多少,但是個人感覺電力公司最近幾年掙的不如國有電力設備製造公司,比如生產汽輪機、鍋爐、變壓器等的大型企業國有資源壟斷中落掉了
國電:進這一系統有1年左右的試用期,在試用期是沒有定崗位的,待遇是一月600塊左右(有點低哦!),試用滿了以後定崗位。例如電力營銷部門,待遇是基本工資600+崗位工資1400+生活補助300+野外補貼700+獎金500--1300=每月3700塊左右(還有工齡工資) 扣除社保、福利及公積金等 收入3400元。
在北京應該比這個待遇高點 大概是:3000-5000左右
華能:五大發電公司中華能的資產幾乎就是最優良的。現在新的電廠招收的都是運行工人,一般上崗的運行工人最低崗位的收入也在6.5萬/年左右,值長一般10~12萬/年左右。當然因為地區的差異收入會有不同,但是基本可以保證這個收入。企業交納:企業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住房公積金、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除此之外基本沒有什麼別的福利。工資收入由基本工資和獎勵效益工資構成,工資為崗位工資制。基本工資由技能工資、崗位工資、夜班費、加班費、以及各種補助等構成。獎勵效益工資主要由獎金構成。基本工資和獎勵效益工資占年終收入的比例幾乎是各50%的關系。
盡量不要去做檢修工。現在各大公司都在進行主、輔分離工作,主:就是發電,也就是運行。輔:就是檢修以及其他三產、後勤等。新上馬的電廠都沒有檢修了,只有部分維護人員,這個是有區分的,要搞清楚。是檢修公司就有可能被分離。當然分離出去並不是說推向社會,但是畢竟脫離了發電企業不是。
中電投:說實話總公司不好,要說具體多少收入還要看你所在單位的裝機容量大小以及人員的多少,一個公司下面差別也很大,好的一個月6000左右,差的一個月2000多
華電:有好有壞,工資1200-2000,加雙月獎後有5000
煤炭
神華:總體來說,比較重視大學生員工,總是在辦法提高他們的收入,一般的都能拿到2500-3000多.
要是可以進神華集團,恭喜你了,工資不是問題,問題是你准備好裝錢的袋子。 要是你去煤業即神東能源的話,那就別去了,工資從10000-1500不等,要是你學的井下專業的話,在過實習後,工資可以到2000多,一年以後工資可以到4000多,但是記得在那裡學歷越低,工資越高。井上的待遇就是1500-2200左右。呵呵想好了,環境沒有你想的好。
神華鄂爾多斯煤制油項目生產車間5900每月,估計開車後會漲,解決家屬就業分一套130的房子,五年內只有居住權沒有買賣權。
神華包頭主裝置6000元每月,分房子但是不解決家屬就業.
神華朔黃鐵路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員工具有一流的福利待遇,公司除按規定給職工建立養老保險等以外,還按照「出一補六」的標准建立了補充養老保險;沿線職工的生活工作條件明顯優於同等鐵路。大學生見習期一年,見習期間月均收入2000元以上;見習期滿後年收入可達50000元以上。落戶在石家莊。
中煤:2000基本工資,後面就是看你能力了,提供集體宿舍。有醫療,意外,好像還有失業保險,年底發點獎金.
中煤國際沈陽院,做四大件的,見習期,工資是1600左右,一年以後3200左右,總之是翻番的,和去煤礦差不多的工資,而且每個月都有一次鵲橋會參加哦,每人一屋的單身宿舍,據說宿舍那樓要拔了重新蓋,很不錯的一個單位!!!!接到活還有獎金,年底也有獎金
最重要的兩個企業(個人認為),五礦和中化
五礦:別的不說了,光防暑降溫費就6萬/人
中化:清華那麼多人在中化,怎麼就沒個人站出來說說,還得我這個外校的來品頭論足,算了這個還是留個清華的人自己說吧:)
國有和股份銀行總行:銀行我一直認為是勞動密集型企業,所以在這里工作的人很多,薪酬也早已不是秘密,不知道的翻番求職論壇里的保留貼就能知道,在這里就不說了。
進出口銀行:每年五道口的人都對這里非常感興趣,性價比也可想而知
國開行:個人認為是現在最牛的企業了,連清華北大的碩士都不愛要了,非的是留洋的,20萬/年都少說了
金幣總公司:人力資源月薪1萬多,其他不知
中人壽、中人保、再保險:保險這個行業雖然在我國才屬於未成熟行業,但這個並不影響他們的薪酬,中人壽、中人保年薪到不了10萬也得8、9萬,再保險12萬/年
出口信保:稍微接觸過,感覺掙不了那麼多,但是如果能拉到出口的保單,錢途無量
中金:本科20多萬,碩士40萬(非常非常累)
中信:少有的正部級企業(很多央企都是副部級),薪水不是非常清楚,估計不低
中央匯金:請把問號去掉!!中央匯金總現在共有70多人,每年的人員費用是7000萬。前兩天一個清華的碩士剛簽了匯金,恭喜恭喜
外管局:匯金的許多老員工都來自外管局和財政部,而且外管局的部分部門還和匯金在一個樓(平安大廈),待遇應該比匯金少一些,但不會差
很多金融系統中加一個吧:匯聯,該公司是最近從匯金分出去的,待遇和匯金差不多
軍工不是很清楚,望大家諒解
北方工業:一個學阿拉伯語的同學,作中東軍火貿易,20K/m多
綜上所述,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不一定外企待遇比國企好,因為外企的待遇是on the table,而國企是under the table。而且外企和國企的工作勞累度無法比擬。
⑥ 申請開具「參保繳費憑證」需要提供什麼證明
需要提供原單位解除勞動合同證明書、人員減少表,員工本人提供養老保險手冊、身份證復印件,拿著以上材料去社保局申請開具繳費憑證和社保轉移單即可。
參保繳費憑證是參加各類保險在繳納保費後所取得的繳費的收據或者發票。一般情況下特指社會統籌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的繳費收據和繳費的清單。
⑦ 陽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陽光榮譽
2006年 獲「百佳中華儒商企業」
2007年 獲「2006年度人民信賴品牌」
2007年 獲「中國金融服務業優秀僱主」
2008年 獲「中國最佳商業模式」
2008年 獲「最佳企業文化獎」
2008年 獲「保險行業十大影響力品牌」
2009年 獲「保護消費者權益信用單位」
2010年 獲「全國企業文化示範基地」
2010年 獲「2010年最佳成長性保險公司」
2011年 獲「2011中國企業500強、中國服務業企業100強」
2011年 獲「2011年中國保險業最佳管理創新獎」
2011年 獲「2011最佳僱主保險品牌」
2012年 獲「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
企業社會責任榮譽
2008年 獲「中國公益50強」
2009年 獲「中國金融企業慈善榜保險業突出貢獻獎」
2009年 獲「中國節能減排貢獻企業」
2010年 獲「中國紅十字勛章」
2011年 獲「最強勢社會責任保險公司」
2011年 獲「2010年度最具社會責任保險公司」
2011年 獲「2010-2011年度公益品牌大獎」
2011年 獲「2011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傑出企業」
2012年11月21日 陽光產險獲評「2012年度消費者最滿意保險公司」。
2013年1月11日 在金融界網站和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聯合主辦的「2012領航中國金融行業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暨領航中國金融行業年度評選頒獎典禮」上,陽光人壽保險獲得「領航中國金融行業年度最佳壽險品牌獎」。
產品榮譽
2006年 陽光產險「陽光大型社會活動公共安全責任保險」產品獲評「最佳責任保險產品」、「最具市場潛力保險產品」
2006年 陽光產險「陽光關愛老人骨折老人保險」產品獲評「最具創新力保險產品」
2007年 陽光產險公司「新產業工人意外傷害保險」產品獲評「最具創新力保險產品」及「最佳農村保險產品」
2008年 陽光產險「陽光之旅—陽光安盛境外旅行保險」產品獲評「最具創新力保險產品」
2008年 陽光人壽「添富年年理財保險計劃」產品獲評「2008中國十大最佳保險理財產品計劃」
2008年 陽光人壽「陽光寶貝終身壽險(分紅型)」產品獲評「2008中國最佳兒童險產品」
2008年 陽光人壽「高危行業僱主責任保險」產品獲評「2008最佳責任險產品」
2008年 「陽光人壽定期壽險」產品獲評「最具創新力保險產品」
2008年 陽光人壽「財富雙賬戶終身壽險(萬能型)」產品獲評「最佳理財保險產品」
2008年 陽光人壽「陽光人生終身健康保障計劃」產品獲評「最佳健康保險產品」
2008年 「陽光人壽金色陽光888少兒重大疾病保障計劃」產品獲評「最佳少兒保險產品」
2009年 陽光產險「尊貴1+家綜合保障計劃方案」產品獲評「最佳創新產品獎」
2009年 陽光人壽「金色陽光888保障計劃」獲評「最暢銷保險產品」及「最佳少兒保險產品獎」
2009年 陽光人壽「真心十益兩全保險」獲評「最佳人身意外保險產品」
2009年 陽光人壽「陽光十年兩全保險(分紅型)」獲評「2009中國十大最佳理財產品」
2009年 陽光人壽「十全十美兩全保險(分紅型)」被評為「最具價值分紅型保險」
2011年 陽光人壽「如意兩全保險B款」獲評「2010-2011中國保險公司最佳創新產品」
2012年 陽光產險「『陽光1+家』綜合保障計劃」產品獲評「2011年度綜合保障計劃」
2012年 陽光人壽「陽光人壽金歲陽光年金保險(分紅型)」獲得「2011年最佳養老險產品獎」
2012年 陽光人壽「樂享人生保障計劃」被評為「2011年度養老保險產品」
2012年 陽光人壽「金富年年終身壽險(分紅型)」被評為「2011年度終身壽險產品」
2012年 陽光人壽「好兆投成人年金保險(分紅型)附加財富賬戶年金保險B款(萬能型)」產品被評為「2012年度投資型保險產品」
《陽光保險·我要上春晚》欄目榮譽
2011年 獲中國廣告主長城獎「2011年度營銷傳播金獎」
2011年 獲中國品牌價值管理論壇「中國最佳品牌建設案例大獎」
2011年 獲中國大學生電視節年度「最受大學生矚目」電視欄目獎
2012年 獲「2011-2012年度中國傑出營銷獎」
⑧ 上海財經大學的歷屆英才
學術界 姓名 現職/原職 嚴濟慈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第一批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楊紀琬 中國社會主義會計制度的奠基人、中國注冊會計師制度重建和恢復的創始人 曹沛霖 政治學家、復旦大學首席教授、中國政治學理論博士點最早的3位博士生導師之一 庄福齡 哲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榮譽教授 婁爾行 中國當代最有影響的會計學家之一、中國會計學博士點最早的2位博士生導師之一 褚葆一 經濟學家、中國世界經濟學研究領域的「泰斗」級人物(北錢南褚),早年留學歐洲 曹立瀛 哥倫比亞大學博士、上海財經大學財政學奠基人之一,文學修養深厚,並懂六門外語 魏潤泉 中國國際保險的創始人之一、中國第一張遠洋保險單的設計者 鄧偉志 社會學家、中國民主促進會副主席、中國社會學會顧問 蔡馥生 中國老一輩經濟學家、原中共中央華南分局財經委員會主任兼南方人民銀行總經理 王菊珍 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獲得者,有「世界鎢電極女皇」美譽 李慎之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美國研究所所長,曾任周恩來外交秘書 裘元倫 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一批學部委員、歐洲研究所所長、中國歐洲學會會長 李揚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副院長,在復旦大學讀研期間曾到上財學習一年 袁恩楨 俄羅斯社會科學院院士、上海市經濟學會會長 葉萬安 台灣著名經濟學家、財政系統骨幹人物,積極主張祖國統一 賈康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財政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碩士第一年在上財學習基礎課 崔振龍 審計署審計科研所所長、中國審計學會副會長 談敏 中國經濟思想史學會會長、上海財經大學校長 張仲禮 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華盛頓大學博士,學術代表作《中國紳士研究》 張為國 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首位中國理事、中國證監會首席會計師、博士 許毅 杜克大學學者、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博士、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研究員 何黛鳳 威廉與瑪麗學院學者、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博士 梅建平 紐約大學學者、普林斯頓大學博士 白燕 羅徹斯特大學學者、明尼蘇達大學博士 謝碧琴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學者、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博士 滕斌聖 喬治·華盛頓大學學者、長江商學院副院長 陳世敏 喬治亞大學博士、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教務長 羅耀 多倫多大學學者、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博士 戈維莉 華盛頓大學學者、密歇根大學博士、華盛頓大學講席教授,她的研究論文全部發表於會計研究的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包括The Accounting Review、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等。 施建淮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學者、大阪大學博士 張際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學者、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博士 白鋼 復旦大學學者、思想史研究中心秘書長、柏林自由大學博士,全世界掌握古典語言最多的學者 顧鈺民 復旦大學社會科學基礎部主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 費方域 上海交通大學經濟學院執行院長、中國傑出人文社會科學家 朱國璋 台灣大學學者,早期台灣最權威的會計學者,朱家驊之子 劉肖紅 香港大學學者、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博士 夏大慰 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教授、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院長 周旺 新加坡國立大學學者、香港科技大學數學博士 孫滌 中國留美經濟學會會長、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博士、中國建設銀行首席戰略顧問 葉品樵 廈門大學黨委書記 史柳寶 蘭州大學副校長 文化界 姓名 現職/原職 王志莘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奠基人之一、原中國銀行學會理事長、中國證券市場建設的先行者 周森 中國三峽畫院院長、中華慈善總會榮譽副會長、中國公益事業促進會副會長 瞿鳳起 中國清代著名的四大藏書樓之一鐵琴銅劍樓第五代主人 高曉聲 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全國委員會委員 秦瘦鷗 作家、翻譯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代表作《秋海棠》、譯著《茶花女》 梅汝愷 作家、翻譯家、中國翻譯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84年獲波蘭國家文化藝術金質獎章 王艮仲 中國民主建國會顧問、國務院參事、有「浦東王」美譽 沈祖棻 中國現當代最優秀的詞人、詩人、文學家、文論家、著名學者,有「當代李清照」美譽 徐慰曾 不列顛網路全書國際中文版主編、中國韜奮出版獎獲得者 洪貴仁 中印友好的搭橋人之一、印中經濟社會與文化合作協會副主席 郁重今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西泠五老之一 沈叔羊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美術學院學者,沈鈞儒之子 楊蔭瀏 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所長 葉元章 中華詩詞學會發起人、中華詩詞雜志社顧問 周洪立 中國出版集團副總經理 宗寒 求是雜志社編審、經濟部主任 馮士能 解放日報社黨委書記、副總編輯、中國報業協會副會長 張啟承 文匯報社黨委書記、總編輯、上海市新聞學會會長 樂勝利 新民晚報社總經理、上海大劇院創始總經理、上海音樂廳總經理、上海文化廣場總經理 鈕也仿 每日經濟新聞報社社長 崔燮鈞 上海證券報總經理 黨政界 姓名 現職/原職 朱學范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主席、中國紅十字會名譽會長 王茂林 中央宣傳思想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湖南省委書記、山西省委書記 胡康生 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 馬純古 中華全國總工會黨組副書記、上海市委副書記 許滌新 國家工商管理局局長、中國科學院首批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張塞 國家統計局局長、中國統計學會會長、中國國情研究會會長 殷介炎 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 高尚全 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方案辦公室主任 孫志剛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辦公室主任、博士 王一平 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黨組成員、秘書長、國務院參事 孫小系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 陳秉權 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副主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 鄭家亨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中國統計學會顧問 邵宗明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中國統計學會常務副會長 許憲春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博士 甘祠森 監察部部長助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秘書長 鄭京平 國家統計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 鮮祖德 國家統計局總統計師、中國統計學會副會長、博士 張偉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博士 趙素萍 河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 胡延照 上海市副市長、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張逢雨 江西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 盧聲道 青海省委副書記、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王錄生 貴州省政協副主席 周太彤 上海市副市長、上海市政協黨組副書記 孫菊生 江西省政協副主席 金雲輝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副書記、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 朴憲永 朝鮮副首相兼外交部長 徐柏園 台灣「財政部」部長、「中央銀行」行長 張建邦 台灣「交通部」部長 張文伯 台灣「司法部」常務副部長 王漱芳 陸軍中將 工商界 姓名 現職/原職 尉文淵 上海證券交易所的設計者和創建者 姜建清 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中國銀行業協會會長、博士 王炯 中國中信集團總經理 李祥瑞 交通銀行重建和恢復的首任董事長、上海證券交易所首任理事長 田惠宇 招商銀行行長 庄曉天 浦東發展銀行創始董事長、上海銀行創始董事長、上海市副市長 張心洽 中央投資公司董事長,台灣首位開發銀行家,曾國藩之曾外孫 彭湖 銀行家,斯坦福大學碩士,長女彭佩雲(國務委員),長婿王漢斌(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裴靜之 浦東發展銀行行長 曹江林 中國建材集團總經理 王琴芳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副總經理 顧越 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副總經理 趙福俊 中國平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 周慶祖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總經濟師 孫璀 中國電力建設集團總會計師 吳志尚 寶鋼集團總經濟師 張新生 百聯集團創始董事長 呂永傑光明食品集團董事長周有道 上海國際集團創始董事長、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創始董事長 徐建國 上海電氣集團董事長、華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 朱根林 上海汽車集團副總經理 曹耳東 上海浦東發展集團董事長 朱匡宇 上海紡織集團董事長,國務院原總理朱鎔基之侄 王運丹 上海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寧黎明 上海銀行董事長 鄭雄偉 亞太總裁協會全球執行主席 徐剛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總經理 白文華 上海地產集團總裁 龔浩成 上海證券交易所理事長 馮國榮 申銀萬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王益民 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監事長、海通證券監事長、東方證券董事長 徐浩明 光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總裁、中國證券業協會副會長 陳有安 中國銀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金霞 國金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涌金集團董事長 劉波 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 錢文揮 交銀施羅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 黃建平 浦銀安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 桂水發 匯添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 朱祺珩 德勤中國副主席、財政部會計准則委員會委員 胡少先 天健會計師事務所董事長、財政部會計准則委員會委員 湯雲為 大華會計師事務所董事長、財政部會計准則委員會委員、美國會計學會傑出訪問學者、博士 周忠惠 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總經理、證監會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會計學博士 李德淵 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總經理 陳萍 安邦保險集團總經理 張興 大眾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蔡曉虹 中美大都會人壽保險有限公司董事長 馬力 長江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孫持平 工銀安盛人壽保險有限公司董事長 徐偉良 英大泰和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良 中德安聯人壽保險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 曹亮 通用電氣公司董事總經理 婁剛 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大學期間,婁剛分秒必爭,以優秀成績完成國際金融、計算機軟體、ACCA(自學)三個專業的學習,並出色地擔任學校藝術團團長、學生會部長。畢業後的第一個十年是打基礎的關鍵時期,婁剛一直保持著在工作中不斷學習的狀態,十年之後成長為國際頂尖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最年輕的董事總經理。接受記者采訪時,婁剛謙遜地表示:「我屬於比較努力的,我的師兄師姐又比我還努力呢。」並稱贊一些新一代年輕人「他們不光能吃苦,他們的人生觀、工作態度、學習能力還有謙遜的程度,都很讓人贊賞。」 陳慶 渣打銀行董事總經理、中國最年輕的私人銀行家 貝多廣 摩根大通銀行董事總經理、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博士 關達昌 東亞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 俞建國 光明律師事務所主任、中國最佳管理合夥人律師 費虎辰 麥肯錫公司全球副董事合夥人、統計學博士 張勇 阿里巴巴集團首席運營官 王榮 羅蘭·貝格國際管理咨詢公司合夥人、博士
⑨ 養老金是虧空還是結余
老有所養,病有所醫,這是每個人最樸素的願望和追求。也因如此,任何關於養老金的風吹草動都備受社會關注。
這次引發熱議的,是中國保監會原副主席周延禮在2017清華五道口金融論壇上的發言,他說:預計在未來5到10年中,我國養老金缺口大約是8萬億~ 10萬億元。
養老金賬戶缺口或虧空,早已不是新鮮話題。此前,坊間流傳著多個版本:有「養老金個人賬戶缺口至少2萬億」的說法,也有日前清華大學發布「個人賬戶空賬4.7萬億」的說法,現在又出現了「8萬億~10萬億缺口」的說法,這一數據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瞬時吸晴無數。
客觀地說,對養老金未來的支付能力作出預判和預測,是對遠期負責的一種態度,也是有憂患意識的表現。但是,因為數據的千差萬別,不明就裡的老百姓迷惑不已:到底哪一個數據才是真實的?如果養老金賬戶虧空的情況真的如此嚴重,我們老了還能領到養老金嗎?
養老金缺口8萬億~10萬億言過其實?
周延禮雖然引用的是學術部門的統計數字,但是經他發布後,產生了巨大影響力。這已不是官員或學者第一次發出這樣的警示,對於養老金這一隱形債務,業內人士及相關部門都有自己的測算和判斷。
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在今年4月發布的一項報告顯示,我國的養老保險基金已出現當期的資金缺口,個人賬戶「空賬」4.7萬億元,並動用累計結余來「保發放」。
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中心主任楊燕綏表示,當前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性處於差等空間,如不盡快對制度進行調整,一旦把累計結余用盡,養老保險基金將面臨著崩盤的風險。
去年末,中國社科院社會保險研究所所長鄭秉文執筆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6》中也提出,2015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累計記賬額(即「空賬」)達到47144億元,而當年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額只有35345億元,這表明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資產和負債之間缺口在擴大,預計在不久的將來,基金累計結余將會被耗盡。
但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楊立雄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很多說法都是危言聳聽,尤其是養老金缺口將達8萬億~ 10萬億元,不知道他們是採用什麼方法計算出來的,缺口怎麼會這么大?其實,10年前就有養老金缺口擴大甚至崩盤的說法,現在也沒有崩盤。目前養老金個人賬戶還結余很多。根據人社部統計的2016年結余數字,可以確保17個月的支付。這充分說明養老保險當期運行是平穩的。」
針對近期輿論關注的養老金虧空問題,5月24日,人社部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負責人通過人社部網站回應稱:當前我國養老保險基金運行總體平穩,2016年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3.51萬億元,同比增長19.5%,總支出3.19萬億元,同比增長23.4%,當期結余約3200億元,累計結餘3.86萬億元。從全國總體來看,養老保險基金仍保持收大於支,基金累計結余持續增加,確保了全國職工養老保險待遇按時足額發放。
不僅2016年,今年第一季度養老金也實現了結余。人社部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負責人表示,2017年一季度,養老保險基金運行開局平穩,總體向好,一季度基金總收入9708億元,同比增長25.4%,基金支出8085億元,同比增長22.9%,基金總體繼續收大於支,當期結余超過1600億元,累計結余突破4萬億元。
基於上述數據,楊立雄比較樂觀,他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養老金現在沒有缺口,50年以後或許會有缺口,但也許在20年、30年以後這個問題就解決了,養老金缺口就不會那麼嚴重了。「因為現在是以靜態的方式,用設計的參數來測算未來養老金缺口,這些參數都是固定不變的,而且都是以一對夫婦只生一胎來作為測算的基數,現在都實施二胎了,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了,所以,未來養老金缺口不會如公布的8萬億~10萬億元那麼嚴重。」
養老金地區差異大,2015年廣東結余最多,山西等6省份收不抵支
從全國范圍看,養老金是結余的,但是,地區差異卻十分明顯。
在今年3月1日國新辦的新聞發布會上,針對養老金運行情況,人社部部長尹蔚民指出,現在養老保險是省級統籌,各省份之間養老保險基金的運行差異比較大,好的省份能夠保障50個月的支付,特別困難的省份,當期收不抵支,累計結余也基本上用完。
「產生地區差異的原因,跟當地經濟發達程度相關。」楊立雄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地區差異方面,廣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山東等一些經濟發達的沿海城市,最近幾年養老金結余比較多,尤其是廣東結余更多,因為這些省份的勞動力比較年輕;而西部、中部的很多省份,養老金卻虧空嚴重。
人社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累計結余超過1000億元的有10個省份,其中,廣東省結餘6158億元居全國之首;此外,北京、四川、江蘇、浙江、山東的累計結余也很樂觀,都超過2000億元。
相比之下, 2015年當期養老基金收不抵支的省份有6個,除山西、青海、河北外,東北三省全都在列。這些省份的累計結余可支付的月數都不足10個月。尤其是黑龍江僅為1個月,大大低於全國17.7個月的水平。而在2014年底,只有河北、黑龍江、寧夏3省份當期收不抵支。
顯然,每過一年,收不抵支的省份數量就會增加,而且時間越往後,「入不敷出」的地區數量增加得就越多。
怎麼辦?當然還是得依靠財政資金補貼。數據顯示,最近幾年,我國財政補貼養老金的力度越來越大。
根據人社部發布的《2015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各級財政補貼達4716億元,比2014年多補貼1168億元。
也就是說,一年的財政補貼總額增長超千億,增幅高達25%。
而基本養老金收支的增幅,決定了財政補貼力度的大小。2000—2016年我國基本養老金支出增幅遠高於收入增幅。而且自2009年開始,支出增幅大於收入增幅的趨勢逐漸凸顯,其中2014年達到了6%的增幅逆差高點。
在楊立雄看來,財政兜底基本養老金是國際慣例,「根據目前全國基本養老基金的運行情況,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財政補貼的壓力還會繼續增大,而且會逐年增大。」
老齡化和提前退休或致未來潛在養老金缺口
當下結余,並不意味著未來沒有危機。一系列數據顯示,我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的財務狀況越來越令人憂心,而導致未來養老金出現缺口的因素很多,有兩個基本因素不可忽略:一是提前退休;二是人口老齡化。
先說提前退休。相比全國,東北提前退休的人數更多,這跟近年來東北經濟的不景氣密切相關。
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原副主任宋曉梧曾撰文指出,「近年來,東北老工業基地國有企業職工進入大規模退休期,2014年遼、吉、黑三省養老保險贍養比分別為1.9:1、1.7:1和1.4:1,遠超過全國3:1的平均水平。」
「在北京基本上都是50歲左右退休,而東北很多人40多歲就提前退休了,這是造成養老金缺口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楊立雄認為,如果各地嚴格執行現行的退休政策(現行男性60歲退休、女幹部和科技人員55歲退休,女工人50歲退休),就會減輕養老金缺口負擔。「當然,適當延長退休年齡,對養老金缺口也會有積極影響。」
再看人口老齡化。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加劇,未來養老金「收不抵支」問題將異常嚴峻。
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養老金融發展報告(2016)》顯示,以65歲以上老齡人口看,2015年為1.5億人,佔比為11.6%;預計2030年達到2.8億人,佔比為20.2%;2055年達到峰值4 億人,佔比27.2%,意味著到那時我國人口中有近三分之一是老年人。
從人口撫養比來看,各地的差異性也非常大。
據尹蔚民部長介紹,高的省份人口撫養比10:1,即10人養1人;低的省份人口撫養比是1.2:1,負擔是不一樣的。「我們的養老保險制度是20多年前建立的,當時人口撫養比是5:1,現在已經持續下降到2.8:1。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發展,人口撫養比還會發生變化,所以如果不採取有力的措施,養老保險基金的運行就會出現問題。」
基本養老基金中央調劑制度方案提上日程
要緩解養老金缺口問題的方法有很多。在很多人看來,短期而言,實現制度上的全國統籌是更加直接有效、也是迫在眉睫的解決方案。
去年8月,就有媒體報道稱,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全國統籌方案初稿已經形成,最快將在年底出台。但至今也沒有出台的消息。
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全國統籌,就是把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全部放在中央來統籌,在中央層面大收大支,繳費由中央政府來管理,支出兜底也由中央政府來管理。這在2010年出台的《社會保險法》中已經有所體現。《社會保險法》提出,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逐步實行全國統籌,具體時間、步驟由國務院規定。
2016年公布的「十三五」規劃繼續提出,實現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全國統籌。人社部此前也表示,最快於2016年底前出台基本養老金全國統籌方案。
屈指算來,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全國統籌從《社會保險法》提出至今已6年有餘,依然猶抱琵琶半遮面,原因是什麼?
楊立雄給出了答案:「根本問題是如何平衡和調整中央與地方之間以及不同地區之間的利益分配和責任。比如,廣東、江蘇、浙江等省份由於有大量年輕外來人口流入,養老金均有大量結余。而東北三省由於老齡化嚴重,人口又外流,養老金出現虧空。如果實行全國統籌,這意味著養老金有結余的省份要補貼養老金虧空的省份,這勢必會引發養老金有結余省份的不滿。憑什麼我收的錢你拿去了?它們有可能會把結余用完之後再參與統籌。這樣就達不到統籌的目的。」
今年全國兩會透露出的信息已經表明,養老金全國統籌或許不會一步到位。
在國務院《關於2016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7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下稱《報告》)中提出,社會保障和就業方面,2017年在推進各項相關改革工作的基礎上,將研究制定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方案。
這也就意味著,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全國統籌沒有實現,這輪改革只是建立中央調劑金,多少有點遺憾。但是,樂觀點看,作為過渡階段的中央調劑金,或許也能解決部分地區養老金虧空的燃眉之急。
對於建立中央調劑金,楊立雄認為這並非長久之計,「如果只是像省級統籌一樣,從地方養老保險基金中抽幾個點,建立一個中央調劑金,統籌層次並沒有得到真正提高,與之相關的很多問題仍然得不到解決。」
好消息是,有消息稱,包括中央調劑金在內的養老保險綜合改革方案,作為這一輪養老保險頂層設計的「重頭戲」正在漸行漸近,預計會在今年內正式公布並實施。
鄭秉文公開表示,中國基本養老保險體制改革採取的是全方位改革,實施的是一攬子解決方案。在目前的頂層設計中,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提高退休年齡和降低社會保險費,共同構成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部署。而且養老保險頂層設計方案已經基本確定了,只是還沒有對外公布。
⑩ 國內知名企業各職業的工資水平
中石化:工資6000左右,補貼獎金不清楚
中海油:法律部門實習3000-4000,轉正5000-6000,補貼獎金不清楚。
中移動:每年進的員工待遇都不一樣,一年一個標准,05年的情況是每月工資加補貼5000多,年底獎金60000多
煙草:不用多說了,曾經的爛企業,但是隨著壟斷行業的逐漸減少,顯出了無與倫比的優勢
中糧:玉米部年薪20多萬,小麥部100萬左右
中鋼:實習期1800/月,過節費800/次,轉正後不知(這個公司應該不算壟斷吧,就是以前的中冶,現在名字好聽了,鋼鐵企業都有自主進出口權)呵呵,等我哥們轉正了就知道具體的待遇了,期待中
電力:五大電力公司雖然降薪,但是也不會低多少,但是個人感覺電力公司最近幾年掙的不如國有電力設備製造公司,比如生產汽輪機、鍋爐、變壓器等的大型企業國有資源壟斷中落掉了
國電:進這一系統有1年左右的試用期,在試用期是沒有定崗位的,待遇是一月600塊左右(有點低哦!),試用滿了以後定崗位。例如電力營銷部門,待遇是基本工資600+崗位工資1400+生活補助300+野外補貼700+獎金500--1300=每月3700塊左右(還有工齡工資) 扣除社保、福利及公積金等 收入3400元。
在北京應該比這個待遇高點 大概是:3000-5000左右
華能:五大發電公司中華能的資產幾乎就是最優良的。現在新的電廠招收的都是運行工人,一般上崗的運行工人最低崗位的收入也在6.5萬/年左右,值長一般10~12萬/年左右。當然因為地區的差異收入會有不同,但是基本可以保證這個收入。企業交納:企業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住房公積金、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除此之外基本沒有什麼別的福利。工資收入由基本工資和獎勵效益工資構成,工資為崗位工資制。基本工資由技能工資、崗位工資、夜班費、加班費、以及各種補助等構成。獎勵效益工資主要由獎金構成。基本工資和獎勵效益工資占年終收入的比例幾乎是各50%的關系。
盡量不要去做檢修工。現在各大公司都在進行主、輔分離工作,主:就是發電,也就是運行。輔:就是檢修以及其他三產、後勤等。新上馬的電廠都沒有檢修了,只有部分維護人員,這個是有區分的,要搞清楚。是檢修公司就有可能被分離。當然分離出去並不是說推向社會,但是畢竟脫離了發電企業不是。
中電投:說實話總公司不好,要說具體多少收入還要看你所在單位的裝機容量大小以及人員的多少,一個公司下面差別也很大,好的一個月6000左右,差的一個月2000多
華電:有好有壞,工資1200-2000,加雙月獎後有5000
煤炭
神華:總體來說,比較重視大學生員工,總是在辦法提高他們的收入,一般的都能拿到2500-3000多.
要是可以進神華集團,恭喜你了,工資不是問題,問題是你准備好裝錢的袋子。 要是你去煤業即神東能源的話,那就別去了,工資從10000-1500不等,要是你學的井下專業的話,在過實習後,工資可以到2000多,一年以後工資可以到4000多,但是記得在那裡學歷越低,工資越高。井上的待遇就是1500-2200左右。呵呵想好了,環境沒有你想的好。
神華鄂爾多斯煤制油項目生產車間5900每月,估計開車後會漲,解決家屬就業分一套130的房子,五年內只有居住權沒有買賣權。
神華包頭主裝置6000元每月,分房子但是不解決家屬就業.
神華朔黃鐵路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員工具有一流的福利待遇,公司除按規定給職工建立養老保險等以外,還按照「出一補六」的標准建立了補充養老保險;沿線職工的生活工作條件明顯優於同等鐵路。大學生見習期一年,見習期間月均收入2000元以上;見習期滿後年收入可達50000元以上。落戶在石家莊。
中煤:2000基本工資,後面就是看你能力了,提供集體宿舍。有醫療,意外,好像還有失業保險,年底發點獎金.
中煤國際沈陽院,做四大件的,見習期,工資是1600左右,一年以後3200左右,總之是翻番的,和去煤礦差不多的工資,而且每個月都有一次鵲橋會參加哦,每人一屋的單身宿舍,據說宿舍那樓要拔了重新蓋,很不錯的一個單位!!!!接到活還有獎金,年底也有獎金
最重要的兩個企業(個人認為),五礦和中化
五礦:別的不說了,光防暑降溫費就6萬/人
中化:清華那麼多人在中化,怎麼就沒個人站出來說說,還得我這個外校的來品頭論足,算了這個還是留個清華的人自己說吧:)
國有和股份銀行總行:銀行我一直認為是勞動密集型企業,所以在這里工作的人很多,薪酬也早已不是秘密,不知道的翻番求職論壇里的保留貼就能知道,在這里就不說了。
進出口銀行:每年五道口的人都對這里非常感興趣,性價比也可想而知
國開行:個人認為是現在最牛的企業了,連清華北大的碩士都不愛要了,非的是留洋的,20萬/年都少說了
金幣總公司:人力資源月薪1萬多,其他不知
中人壽、中人保、再保險:保險這個行業雖然在我國才屬於未成熟行業,但這個並不影響他們的薪酬,中人壽、中人保年薪到不了10萬也得8、9萬,再保險12萬/年
出口信保:稍微接觸過,感覺掙不了那麼多,但是如果能拉到出口的保單,錢途無量
中金:本科20多萬,碩士40萬(非常非常累)
中信:少有的正部級企業(很多央企都是副部級),薪水不是非常清楚,估計不低
中央匯金:請把問號去掉!!中央匯金總現在共有70多人,每年的人員費用是7000萬。前兩天一個清華的碩士剛簽了匯金,恭喜恭喜
外管局:匯金的許多老員工都來自外管局和財政部,而且外管局的部分部門還和匯金在一個樓(平安大廈),待遇應該比匯金少一些,但不會差
很多金融系統中加一個吧:匯聯,該公司是最近從匯金分出去的,待遇和匯金差不多
軍工不是很清楚,望大家諒解
北方工業:一個學阿拉伯語的同學,作中東軍火貿易,20K/m多
綜上所述,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不一定外企待遇比國企好,因為外企的待遇是on the table,而國企是under the table。而且外企和國企的工作勞累度無法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