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現在的公公婆婆都想找個怎樣的兒媳婦啊想要兒媳婦怎樣孝順他們
公公還好 一般不會挑媳婦的毛病
主要是婆婆 婆媳永遠是天敵 不論媳婦做什麼 婆婆永遠是看不慣的
媳婦不需要孝順公婆 人家根本不需要
公婆最喜歡的是看見媳婦做牛做馬的伺候他們的兒子 有什麼活兒都媳婦干 兒子享受著
抓住這一點 婆婆就能夠接受媳婦了
㈡ 一個關於兒媳婦孝順公婆的新聞報道的標題
「為愛義無返顧的女人!」——愛情讓她勇敢,親情讓她無私!
「她用行動堅守愛!」
㈢ 一部兒媳特孝敬婆婆電視劇
真愛諾言
演員名單
王美雪 飾 劉喜鵲
李進榮 飾 田 豐
林江國 飾 李明仁
張 亮 飾 李明德
李佳璘 飾 陳盈盈
傅 晶 飾 蕭 靜
劇情介紹
鞭炮震響了平靜的小鎮,原來李家的獨子李興旺(任山飾)從國外農耕隊回來了,親戚朋友都來向興旺的寡母王蘭(王滿嬌飾)及妻子喜鵲(王美雪飾)恭喜。興旺抵家時,寡母王蘭含淚抱著這個獨子,三年多前,這個獨子被派出國工作,她天天祈求老天保佑,如今興旺總算平安回來。興旺看著一邊流著歡喜淚的妻子喜鵲,還有那離開才剛生下的兒子大頭—李明德,如今會走路了,心中百感交集。一旁的喜鵲,心中更是欣慰無法形容,在親友祝賀中,大家歡喜的吃著這頓飯,只有開雜貨店的田豐(李進榮飾),雖然笑在臉上,卻難掩失望之情。夜裡,登財(王偉華飾)特來邀約興旺至小吃店飲酒,沒想到興旺酒醉不慎摔落水溝身亡。 王蘭自兒子死後深居簡出,心思全在孫子李明德(季天賦飾)的身上。喜鵲在外常受譏諷和調戲,幸田豐時常解圍,並常送日常用品給李家,反遭王蘭惡言相待,王蘭常數落喜鵲不是,並不讓喜鵲接近長孫。一日,喜鵲工作回家途中不支昏倒,醫生驗出喜鵲有三個月的身孕。王蘭怒打喜鵲,懷疑她與田豐有姦情,喜鵲驚慌地再三辯解,她想起,是不是興旺回來的那一夜.......王蘭不信有如此巧的事,堅決要喜鵲拿掉這個遺腹子,喜鵲堅持不肯,終生下二子李明仁(來子暘飾)………
㈣ 好公婆主要事跡怎麼寫
好婆婆事跡
郭某是@村一位普通村民,她家庭經濟情況很一般,在全村屬於中低水平,早些年家裡生活情況更差,她剛嫁到婆家時,婆家是當時村裡有名的貧困戶,經過她與丈夫十多年的辛勤勞動,終於使全家的經濟條件有所改善。作為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在生活中,她省吃儉用,勤儉持家。自從孩子長大成家後,她經常教育晚輩要學會過日子,不能大手大腳。自家和睦的同時,她注重鄰里關系的相處。經常對兒媳說「遠親不如近鄰,打開牆就是一家人」,和鄰居相處,本著互幫互助的原則,鄰家有困難,她就會主動地伸一把手幫助他們。村裡人都覺得她是一個非常善良熱心,極具同情心的人,誰家要是出現有人生病無錢看病,生活困難等情況,她總是先把錢送到誰家,幫助他們解決眼前的難題。
與兒媳相處融洽,為兒媳分憂解難。
郭某是全村出了名的好婆婆。每當問起她對於如何做個好婆婆有什麼竅門時,她總說:「人和人之間哪能沒啥矛盾呢?更何況老年人和年輕人在思想觀念有著很大差異。因此,和睦相處主要靠彼此寬容,平時我也盡量不拿自己的想法要求她們年輕人」。
自從三個兒媳娶進門這些年,她們婆媳從沒紅過臉,吵過嘴,她們婆媳之間互敬互愛,相互關懷,婆媳關系相處融洽勝似親娘倆,這些都是被全村人津津樂道的事情。由於兒子經常在外打工,顧不了家裡的事,她就輔助三個兒媳操持家務,幫她們帶孩子。每天早早起床做飯,從不耽誤兒媳干農活,並在家把小孫子照顧的健健康康的,只要一有空閑時間,就把全家的衣服都洗得乾乾凈凈的,被子也是該拆就拆,該洗就洗。兒媳回到家中,看她累得消瘦了許多,便說「媽,你真辛苦了,讓你受累了,把孩子扔給你,我真有些過意不去,看把你累的」,她總是安慰兒媳說「沒事,只要你倆工作順心,能幫就幫點,再苦再累,為了兒孫,我都願意,我心裡高興。你們就踏踏實實地干好你們的工作吧!」有的人見了還說:媳婦的臟衣服你還洗,真是太慣她了。可她從不這樣認為,她總說媳婦就像我的女兒一樣,只有我在家把家務事都做好了,孩子才能安心干農活。
她認為媳婦雖說不是親骨肉,但是陪兒子過一輩子的人,既已結成夫妻,就當成自家人,當自己的親姑娘來相處。她和兒媳經常說貼心話,在生活中,她總不忘一個做長輩的職責,就是要做好模範榜樣,身為婆婆,她總是無微不至地關心照顧兒媳,在她們遇到困難時就給予鼓勵,在她們遇到困擾時就給予支持,在她們生病時就急著尋醫求葯。人們都知道,家裡添口人是件大喜事,當媳婦坐月子時,她不嫌苦和累,把家裡氣氛搞得很活躍,想盡辦法給兒媳做好吃的,把孫子拉扯的健健康康的。在一番辛苦之後,享受到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時,她覺得很欣慰。和和美美地過著幸福的小日子。
這個家在她的努力下彼此和睦相處,其樂融融,她就是被全村公認的好婆婆,也是當之無愧的好婆婆!她深知有國才有家,有了大家才有小家,有了家庭的和諧才能促進社會的和諧。所以她堅持在自己的小家中,做一個好婆婆,直到終老。
㈤ 想要兒媳孝順聽話,婆婆應該做到哪些事情
和平相處,真心真意,相互珍重,當做自己的女兒對待,聰明的婆婆都會為兒子和自己考慮。
㈥ 兒媳孝順婆婆是天經地義的嗎
舊社會是天經地義的,媳婦進門就是做牛做馬,伺候著。
現在不同了,兒媳婦對待婆婆,第一是看老公面子,看老公感情;其次看婆婆為人,是不是招人煩。
一般來說,不過分的話,還是要和諧相處的,適當忍讓。
㈦ 求一篇關於婆婆和媳婦的文章,在微信上看過。
《十年看婆 十年看媳》
對門的好媳婦,是出了名的。
對門老太摔了腿,幾百天,一日三餐兒媳婦端到跟前,現在有了好轉,下了班就陪婆婆鍛煉。對門老太自己都說,她娶了一個比女兒還親的兒媳婦。
小區里的婆婆們,都羨慕這樣的好媳婦,他們望著好媳婦的背影,長長嘆一聲氣:「唉……要是我躺床上,估計我那媳婦偷著樂呢。」
老人也嘆氣。
老人只有一個兒子,好不容易給兒子娶了媳婦,可那媳婦,是媳婦嗎?面不會擀餅不會烙,有事還愛叫兒子幫忙,哪裡有媳婦的樣子。
周末,老人在小區里歇涼,正巧遇到了對門的好媳婦,她正領著孩子在玩耍。
老人說,你婆婆真幸福,遇到了你這個好媳婦。
老人說起了自己的兒媳婦,把一肚子的不滿倒豆子似的倒了出來。
對門的好媳婦只是聽著,笑著。等老人說完了,說,阿姨,我能問你幾個問題嗎?你別生氣。老人說,看你說的,生啥氣呢。
她下班晚讓你兒子接的時候,你是什麼心情?
生氣啊,我兒子上一天班那麼累,她又不是不認識路。
你兒媳生孩子,生的女兒兒子?
女兒
那你是什麼心情?
生氣、看看人家誰誰誰生了兒子、多風光!
你兒媳婦在坐月子,你一天到晚有沒有好好照顧她,你是什麼心情?你有沒有照顧她的感受?
我感覺現在的年輕人生在福中不知福,什麼都不用做還喊無聊,不就生個孩子嗎,我們那會,才多久就下地幹活了啊。
其實,我和你兒媳婦一樣。
哪能呢,誰不知道你是好媳婦。
我以前也不會做飯,在廚房幫我婆婆的時候,她老讓我去看電視,說她一個人能忙過來。
老人愣了一下。
我下班晚的時候,我婆婆會讓老公來接我,她說女人家太晚不安全。
我懷孕生小孩時,我婆婆天天照顧我,什麼都不讓我干,給我和寶貝准備了所有東西,等著迎接我的寶寶。
老人有些不好意思了。
我也生的女兒、坐月子的時候,整整一個月,我婆婆天天端飯給我,有空就陪我說話聊天,晚上孩子就我婆婆照顧,不讓我抱、她說女人一輩子最難熬的時候就是這個時候,剖腹產太受罪,傷元氣,看電視傷眼,出門傷身,面對四面白牆,度日如年啊。
老人這時低下了頭。
我婆婆常說,婆媳婆媳,十年看婆,十年看媳。現在,大家都看見我待她如親媽,大家沒看見,一直以來,她對我如親女兒。
老人想說什麼,張了張嘴沒說出來。
阿姨,你說我遇到那麼好的婆婆,能不做個好媳婦嗎?
是啊,將心比心。
老人想明天一定早點起來,早市裡的雞呀魚呀比較新鮮,兒媳婦愛吃。
十年看婆,十年看媳。基本上,結婚頭十年,是媳婦最困難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剛進婆家們不適應,懷孕期間的不舒服,坐月子需要照顧,忙不過來需要人幫忙帶孩子……而大部分婆婆這十年是最悠閑的十年,身體還硬朗,退休了沒事干,也是和媳婦培養感情的最好時候,在媳婦剛進門和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婆婆伸一把手,媳婦能不感激嗎?十年後媳婦熬過來了,婆婆身體情況就開始走下坡路了,這時候是婆婆需要媳婦的時候,假如開始婆婆沒有盡到婆婆的責任,哪個媳婦能心甘情願的去對婆婆好呢?結婚開始的幾年,婆婆要負70%的責任,我敢說最少九成的媳婦在剛結婚的時候都想著孝順公婆,家庭和睦。婆婆的心盡到了,沒有媳婦不滿意的。
㈧ 贊美兒媳婦孝順的句子
1、用她一顆金子般的誠心,愛心,耐心,孝心,無微不至悉心照料公婆譜寫了一曲敬老,愛老,孝老之歌,營造了和諧美滿的家庭氛圍。
2、對孩子也起到了言傳身教的作用,使孩子從小就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受到尊老,敬老,孝老的傳統教育;同時也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3、她一顆金子般的誠心,愛心,耐心,孝心,無微不至悉心照料公婆譜寫了一曲敬老,愛老,孝老之歌。
(8)尋找兒媳孝順婆婆先進事跡擴展閱讀:
古今贊美媳婦孝順的詩句
1、慎,朝夕伺候莫厭煩。
意思是:父母出入(門)要小心攙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厭煩。
出自《勸報親恩篇》。
2、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
出自《勸報親恩篇》。
3、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
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4、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意思是: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5、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意思是:孝是天經地義的。
出自《孝經》。
6、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麵帶歡。
意思是:父母召喚,應馬上答應,不能怠慢,要誠心誠 意,面帶歡笑。
出自《勸報親恩篇》。
7、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
意思是:好飯先給父母吃,好衣先給父母穿。
出自《勸報親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