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論語形容孝順父母的句子

論語形容孝順父母的句子

發布時間:2020-12-19 16:43:36

㈠ 《論語》中關於孝的句子有哪些

1、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釋義:年輕人,在家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尊敬兄長,行為謹慎,說話守信,博愛眾人,親近仁者。做到這些之後,還有餘力,就可以學習更多的知識

2、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釋義:子夏說:「看重實際的德行,輕視表面的姿態。侍奉父母要盡心盡力,為君主做事要奉獻自身,與朋友交往要誠實守信。這樣的人,雖然沒有學習過,我也一定說他學習過了。

3、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釋義:如果多年不改變父親的教誨,就可以說是盡孝了。

4、夢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釋義:夢懿子問怎樣才是孝。孔子說:「不要頂撞父母,不要違抗父母的意願。

5、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釋義:父母為子女的疾病擔憂,子女少生病也算是孝了。

㈡ 論語中關於養父母和敬父母的句子

1、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論語?學而第一》。 2、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朱熹和南懷瑾等,把\「父母惟其疾之憂」看成一句話,\「父母」作主語,\「其」指代\「子女」,說,父母擔憂子女生病,子女應體察父母心,以消其心頭之憂,這就是盡孝。

㈢ 孔子論語中關於孝順父母的句子和翻譯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㈣ 論語中關於養父母和敬父母的句子都有哪些

㈤ 論語中關於孝的句子

子曰:「父在,觀抄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就是說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為人之道,那麼他的行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則以喜,一則以憂。」就是說父母的年紀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們一來對他們的壽命感到喜悅,一來又時時刻刻為他們的衰老而擔憂。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就是說父母在的時候,不要出門遠游,如果非得要遠游在話,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是說,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之難就在於孝敬父母的時候的臉色一定要和顏悅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來孝敬父母。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是說不要違背父母的意願。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是說對於父母最擔心是他們的身體健康。

㈥ 論語中關於孝敬父母的語句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內春秋)《容論語•學而第一》。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㈦ 論語中關於孝敬父母的語句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回兄長。出自(春秋答)《論語?學而第一》。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㈧ 孔子論語中關於「孝順父母」的句子和翻譯

春秋·孔子《論語》中關於「孝順父母」的句子為:子曰:「色難。有事內,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容饌,曾是以為孝乎?」

白話釋義: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

(8)論語形容孝順父母的句子擴展閱讀:

《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范疇:

倫理道德范疇——仁,社會政治范疇——禮,認識方法論范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

孔子確立的仁的范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系與待人接物的規范,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仁」是《論語》的思想核心。

㈨ 論語關於孝的句子18則

一、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第一》

就是說無論父母在世還是去世,都要堅守志向,保持言行一致,永遠謹記父母的正確教導,這才叫孝。如果父母在世的時候老實聽話,父母一去世,就把父母那些教誨忘掉,開始任意妄為了,那就不叫孝了。

二、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第二》

父母在世的時候,要以禮侍奉;在父母去世後,要以禮安葬、祭祀他們,這些禮節是誠敬之心的體現,要認真對待,不可怠慢。

三、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第二》

孟武伯問什麼是孝道,孔子沒有正面回答,他說:為人父母最擔心的事,就是兒女生病。意思就是說我們要珍惜身體,能夠健健康康、平平安安,不讓父母擔心憂慮,就算是盡孝了,這是最基本的。

四、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第二》

孝養父母,不能僅僅停留在物質保障的層次上,還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要體諒父母的感受,尊重父母的意願。不然的話,那就跟養犬馬沒什麼分別了。

五、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第二》

這次是子夏問孝,孔子說孝敬父母最難的地方,就是能夠保持對父母的和顏悅色。所以說贍養父母只是應盡的本分,至於孝與不孝,主要還是看對待父母的態度。如果有事情就讓年輕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就讓老年人享受,這難道就算是盡孝了嗎?

六、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第四》

父母也會有犯錯的時候,兒女看到父母犯錯,應該委婉地勸說。即使父母沒有聽從我們的意見,也要保持對他們恭恭敬敬,不可有怨恨之心。

七、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論語.里仁第四》

父母在世的時候,我們不要隨便到處亂跑。如果有事情必須出去,那就一定要告訴父母我們的去處,還有我們要做什麼事情,大概什麼時候回來,這些都要提前交代清楚,免得父母給我們擔心。

八、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第四》

父母逐漸衰老,盡孝時日不多,所以父母的年齡,我們不可不知。一方面我們會為父母的長壽而高興;另一方面,也會因為父母時日漸少而憂慮,提醒我們要及時盡孝。

九、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論語.子路第十三》

兒子舉報父親,表面上確實是大義滅親,但卻不符合人情事理。出了事情,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替父親隱瞞,這是人的本性使然,是情理之中,雖然可能不合法律法規,但其中也包含了正直的一面。

十、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論語.陽貨第十七》

孔子的學生宰我,名予,覺得為父母服喪三年,時間太久了,服喪一年應該就可以了。所以孔子說了上面這段話:

㈩ 論語中關於孝敬的名言警句

論語中關於孝敬的名言警句
人的生命始於家庭,人際互動的修養也以家庭中的關系為基礎。因此,孔子一再強調孝與悌,他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篇·第六章》),他認為士的第二等表現是「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論語學而篇·第二十章》)。
別人問他為何不從政,他借《尚書》所謂「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來回答(《論語為政篇·第二十一章》),意思是說,人人都做到孝與悌,天下自然上軌道。
「弟」字原指兄友弟恭,推而及於親族中的同輩情感,甚至泛指對待長輩的態度;「孝」字則明白是指對待父母的心意與作法。
《論語》中專門討論孝順的約有十章,我們可以由此理解孔子的想法。他首先提醒我們的是:在孝順時,必須心存尊敬與關愛。
先說尊敬。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篇·第七章》)
這段話有兩種解釋。
其一是朱熹的註解,表示「人們奉養父母,如果未能心存尊敬,那麼,這與養育犬馬有何不同?」這種解釋把養育父母比喻為養育犬馬,實在有欠妥當。
另一種解釋是說:「現在所謂的孝,是指能夠侍奉父母。但是就連狗與馬,也都能夠服侍人。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樣分辨這兩者呢?」
這種解釋「以犬馬比喻子女」,表示子女奉養父母時若少了尊敬,就與犬馬服侍人沒有什麼差別了。以犬馬比喻子女,顯然較為妥當,我們今天還在使用「願效犬馬之勞」一語,對人表示感激。
那麼,對待父母時,加上尊敬的心意,不是很恰當嗎?
再說關愛。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篇·第八章》)
意思是:子女保持和悅的臉色是最難的。有事要做時,年輕人代勞;有酒菜食物時,讓年長的人吃喝,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這段話中提到的「弟子」與「先生」,泛指晚輩對待長輩,或學生對待老師。但是對待父母,不能只是如此,還須保持和悅的臉色。這種和悅的臉色是出於內心真誠的情感,因為清楚了解父母的生養之恩,而孕發了心中源源不絕的關懷、愛慕、保護、照顧的情感。
我國傳統有《二十四孝》的故事,每一則故事都是很好的示範,其中的作法未必人人可學,但其心意則相同。
如「老萊子戲綵娛親」,描寫老萊子七十多歲了還穿上綵衣,唱歌跳舞來取悅父母,摔跤了還裝出嬰兒的哭聲,使父母開心得忘記自己有多老。我們未必要效法這種作為,但一定不能忘記要出於真心,對父母總是和顏悅色。
以適當方式盡孝
那麼,子女在盡孝時,有沒有通用的原則?依《論語》所載,我們找到以下幾點。
1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論語里仁篇·第十九章》)
意思是:父母在世時,子女不出遠門;如果出遠門,就必須有一定的去處。
古人的遠游包括:游學、游仕、游歷、遊玩,以及經商等。只要離家,父母必然掛念,所以務必讓父母知道去處,保持聯系。今天手機通訊方便,子女不但要讓父母知道去處,還應經常連線,有如隨時處在父母身邊。
2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篇·第二十一章》)
意思是:父母的年紀,做子女的不能不記得。一方面為他們得享高壽而歡喜,另一方面為他們日漸老邁而憂慮。
孔子說這句話,特別讓人感動,因為他本人的遭遇是: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他有高度的同理心,以換位思考的模式,為天下子女表達真摯的心聲。
3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篇·第六章》)
孟武伯是魯國大夫孟懿子之子,當時是個年輕的貴族。孔子因材施教,提醒這位貴族子弟:讓父母只為子女的疾病憂愁。
換言之,人吃五穀雜糧,生病是難免的事。而子女除了生病之外,其他任何事(如求學、交友、做人處事)都不讓父母憂愁,那就十分可貴了。這句話自然也對一切子女有所啟發。
4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篇·第五章》)
古代貴族是統治階級,言行皆以禮制為標准,否則不足以領導百姓。因此,以「無違」說孝順,是指孝順必須合乎禮制或社會規范。
人不能脫離社會,社會不能沒有規范。孝順是人生大事,自然須以禮制來考慮。
如果父母在世時,子女不能以「合禮」方式孝順,父母也會受人批評;父母過世之後的喪禮與祭禮,更是不可違背大家認同的規范。
5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里仁篇·第二十章》)
意指:子女要三年不改變父親為人處事的作風。
這句話主要用於貴族,如「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論語子張篇·第十八章》)意指:孟莊子不去更換父親任用的家臣與父親所定的政策,這是意在尊重父親。
一般人則須延續父親所行的善事,至少以三年為期,然後再考慮自己是否要另外選擇何種善行,以自己的方式對社會有所貢獻。

閱讀全文

與論語形容孝順父母的句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樣應對農村養老 瀏覽:396
四級殘疾證養老保險 瀏覽:698
淮安養生毯有哪些 瀏覽:266
關於重陽節去敬老院的感恩活動 瀏覽:984
敬老院室外設施 瀏覽:780
如何改善年輕人朋克養生的想法 瀏覽:386
養老嬪葬一站服務機構 瀏覽:517
養老金第一年多少 瀏覽:292
怎麼補兒童體檢手冊 瀏覽:897
給老年人吃的 瀏覽:945
父母嫌割雙眼皮貴怎麼辦 瀏覽:995
什麼是導引養生手術 瀏覽:759
當父母不同意自己時怎麼辦 瀏覽:640
老年人用工協議樣本 瀏覽:92
50歲人晚上失眠怎麼辦 瀏覽:776
老年人的服務費多少 瀏覽:836
怎麼選老年人放大鏡 瀏覽:91
社保處退休去世 瀏覽:916
老年人晚上睡覺老是腿軟怎麼回事 瀏覽:457
幫父母貸款有哪些危險 瀏覽: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