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論語中關於養父母和敬父母的句子都有哪些
孟武伯問孝,子曰:抄「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父母唯其疾之憂;父母在不遠游;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長者問,對勿欺;長者令,行勿遲;長者賜,不敢辭。
❷ 論語中的孝敬名言!!!!!!!!!!!!!!!!!!!!!!!!!!!!!!!!!!!!!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父母的年紀不可以不知道呀。)
❸ 論語孝敬篇教學內容分析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里仁》)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則以喜,一則以憂.」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
❹ 孝敬父母的論語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版」樊遲曰:權「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❺ 論語關於孝的名言警句
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
——
《禮記》
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
《禮記》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
《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
「
父母惟其疾之憂。
」——
《論語
·
為政》
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
孔子
長幼有序。
——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
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
孟子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
孟子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
——
孟子
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
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
吾未聞也。
孰不為事?事親,
事之本也;
孰不為守?守身,
守之本也。
——
孟子
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
——
孟子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
孟子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
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
孟子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
惰其四支,
不顧父母之養,
一不孝也;
博奕好飲酒,
不顧父母之養,
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
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
孟子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
孟子
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
——
《呂氏春秋》
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
——
莊子
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
庄
❻ 孔子論語中關於孝順父母的句子和翻譯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❼ 孔子論語中關於「孝順父母」的句子和翻譯
春秋·孔子《論語》中關於「孝順父母」的句子為: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白話釋義: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
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7)論語孝敬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魯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3歲時,叔梁紇病逝,葬於防。叔梁紇死後,顏徵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紇正妻施氏所逐,於是帶孔子庶兄孟皮與孔子至曲阜闕里,過著清貧的生活。
魯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日見其長,已意識到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之本領,所以稱自己雖然已經十五歲了,但志向在於做學問。
魯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親顏征在去世。這一年,季氏宴請士一級貴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
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所以自稱三十歲前後有所成就。
這一年,齊景公與晏嬰來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
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孔子非常失望。
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
文章簡介: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
《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並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
清朝趙翼解釋說:「語者,聖人之語言,論者,諸儒之討論也。」其實,「論」又有纂的意思,所謂《論語》,是指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載下來編纂成書。
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❽ 《論語》中孝敬父母的話
孝敬父母格言 1.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惡的人。魯訊 2.愛國主義深深紮根於人的本能和感回情之答中。愛國主義則是放大了的孝心。戴達菲爾德 3.一個天生自然的人愛他的孩子,一個有教養的人定愛他的父母。林語堂 4.大孝終身慕父母。唯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軻 5.孝敬父母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孟軻 6.母愛勝於萬愛。-莎士比亞 7.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就是母親的呼喚。 -但丁 8.我們幾乎是在不知不覺地愛自己的父母,因為這種愛像人的活著一樣自然,只有到了最後分別的時刻才能看到這種感情的根扎得多深。-莫泊桑 9.孝子事親,不可使其親有冷淡心,煩惱心,驚怖心,愁悶心,難言心,愧恨心。-袁采
❾ 論語中關於孝敬父母的語句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