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呂梁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呂梁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發布時間:2025-10-17 19:32:27

A. 求,對山西民俗的反思!或者感悟!

山西,地處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之上,歷史、地理環境形成了山西特有的民俗風情,人
們稱之為「黃河文化」或「黃土文化」,這種特有的文化如今成為珍貴的旅遊資源。

山西境內,濃郁的傳統文化集中反映在現存的三個民俗博物館內。這就是,忻州地
區定襄縣境內的河邊民俗博物館、晉中地區祁縣境內的喬家堡民俗博物館、臨汾地區襄
汾縣境內的丁村民俗博物館。這三個民俗博物館,反映著山西晉北地區、晉中地區、晉
南地區的民俗文化。館內的陳列,介紹了山西上述地區的民間風俗:禮俗、婚俗、喪俗
、食俗、居住民俗、貿易民俗、生產民俗、禁忌民俗等一系列民情風俗。生動地反映出
勤勞、智慧的山西人民在黃土高原上進行勞動、生產、生活的情景。游覽三處民俗博物
館,便可對山西的民俗文化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並留下深刻的印象。

山西,作為古老的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勞動人民創造著燦爛的文化、文明。完
成著對於美好事物的追求與創造。旅遊者在山西旅遊中,可以看到山西民間的春節、正
月十五鬧「元宵」、二月二「龍抬頭」、清明「踏青逛唱」、「端陽節」、「重陽節
等一系列節慶可以看到山西民間的春節、正月十五鬧「元宵」、二月二「龍抬頭」、清
明「踏青逛唱」、「端陽節」、「重陽節」等一系列節慶可以看到山西民間的春節、正
月十五鬧「元宵」、二月二「龍抬頭」、清明「踏青逛唱」、「端陽節」、「重陽節」
等一系列節慶可以看到山西民間的春節、正月十五鬧「元宵」、二月二「龍抬頭」、清
明「踏青逛唱」、南禪寺和佛光寺及河邊民俗館,了解晉北民俗.

山西民俗旅遊的新思維

[摘要]民俗旅遊日漸成為一種高層次的文化型旅遊。山西民俗旅遊資源既豐富又獨特且地域性強,但它的發展還未形成旅遊業中的一個支柱領域。本文從山西民俗旅遊資源本身具備的優勢,目前的現狀以及以後如何去創新和開發展開分析,旨在促進山西民俗旅遊業的發展,提高旅遊效益。

[關鍵詞]民俗旅遊、開發現狀、新思維

民俗即民間風俗,是百姓在社會生活中世代傳承、相沿成習的生活模式,它是一個社會群體在語言、行為和心理上的集體習慣。民俗旅遊是到異地、以地域民俗事項為主要觀賞內容而進行的文化旅遊活動的總和。民俗旅遊資源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傳統風俗為資源而加以保護、開發的旅遊產品。

1.山西民俗旅遊資源的開發優勢

民俗旅遊資源包括飲食、建築、喜慶節日、歲時節令、手工技藝、文學藝術、土特產品等。山西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中華遠古文化的搖籃。我們的祖先在三晉大地上創造了舉世聞名、影響久遠的歷史文化。民俗旅遊資源豐富多彩,山西民俗具有質朴的民間性、鮮明的地方性、資源的豐富多樣性等特點。

1.1飲食民俗

山西地處黃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農業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國麵食文化的發祥地。大自然情有獨鍾的造化,使三晉大地成為世界上生長雜糧品種最全的地域。山西人的飲食風俗,有著濃郁的黃土高原氣息和傳統的生活特色,其歷史之悠久、內涵之豐富、積淀之深厚,令世人矚目。

1.1.1豐富多樣的麵食

山西盛產高粱、莜麥、蕎麥、豆類、玉米、小麥、穀子等數十種糧食,提供了豐富的食料。通過農家婦女的慧心巧手,可以製作出數以千計的麵食來。各種造型的麵食,既可口,又誘人。湯面類主要有刀削麵、剔尖、揪片、轉盤剔尖等十幾種,不僅外形不同,口感各異,而且和菜餚相配更加營養豐富。炸燜面類:煎餅、鍋貼水煎包、麻花、油糕等二十幾種,享有勝譽的太谷餅,冷食酥而不硬、軟而不皮。

1.1.2美味可口的菜餚

在山西的飲食習慣中,菜餚與主食同時出現。菜餚不僅種類豐富而且味美爽口,最負盛名的山西特色菜餚有:大碗蒸酥雞,入口松化而不失鮮嫩;山西的過油肉曾獲烹調比賽金獎,爽口、夠鮮;五花豬臉外觀晶瑩剔透,吃起來油而不膩;燴菜是山西特色地方菜餚,由粉條、土豆、肉丸等雜燴而成,味道十分鮮美。

山西特殊的地理條件孕育了豐富多樣的野菜資源,野菜分布范圍廣,營養價值高,風味獨特,食法多樣,因此野菜在山西也是一種別具風味的菜餚之一。過去由於冬天沒有新鮮蔬菜,所以全靠鹹菜和酸菜佐餐,各種各樣的鹹菜和酸菜幾乎是山西百姓常年必備之物。

1.2婚喪嫁娶和歲時節令

1.2.1婚喪嫁娶

生、婚、喪是人生的三大事,山西也不例外,長期以來形成了隆重的儀式,活動也特別講究。從出生開始,經過的節日有滿月、百天、周歲及本命年等,一般這些節日都要發請柬、收賀禮、請客聚餐。

結婚是三件大事之中講究最多的,從相親、定親、娶親到拜堂鬧洞房、回門等期間的禮儀非常隆重、考究。

死也是人生大事。山西的喪禮也獨具特色,儀式之多,講究也頗為復雜。就其穿來說,人在未死之前就要准備四季穿的上下身衣服,上面還綉有壽花,舉行喪禮時,子女及其小輩親戚從頭到腳一身白色,以表孝敬。敬獻的物品也很講究,12碗8桌的換飯,色澤鮮艷、品種豐富、味道獨特。

1.2.2歲時節令

歲時節令民俗是與我國長期的農業社會緊密相連著的,隨著一年到頭的氣候變化,農作物的種植收獲及人民生活的需要逐漸形成的一系列民俗習慣。主要有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等。雖是典型的中華歲時節令,但慶祝方式卻又獨具特色。例如晉中的「寒食節」,這一天當地不僅寒食禁火,大人還要為孩子們捏制「寒燕兒」,既能吃又能玩;五月端午吃粽子;七月十五做面人;元宵節時各地有鬧元宵猜燈謎、放煙花等;此外山西還有一些獨特的節日,如上樑節、油糕節等。

1.3民間建築

房屋與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特點、所處環境密切相關,修建時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山西窯洞是最典型的代表且獨樹一幟。黃土高原上的窯洞,零散分布在地形起伏比較大的山區,以黃土為材料,在靠山或傍土的地方挖洞成窯,擋風避沙,冬暖夏涼。

山西民居的另一種形式就是大院。大院是山西典型的特色,它們多為商賈之家的居所。強大的經濟實力使其住所多規模大,建築精美,氣勢宏偉,錯落有致。從外面看,威嚴高大,整齊端莊,院內房舍鱗次櫛比;從裡面看,富麗堂皇,井然有序,樓廳台閣與天井花園相映成趣。現存院落中隨處可見石雕、磚雕、木雕,玲瓏剔透,內容豐富,圖案精美,技藝精妙,且思想內涵豐富,體現了佛、儒、道及其民間的教育思想。如王家大院凝瑞居的石雕「魯雨躍龍門」「指日高升」,體現了儒家教育思想;而「乳姑奉親」則反映了傳統的道德觀;這些全都是對後輩的期盼和教誨。

1.4手工技藝

民間刺綉,在山西不僅歷史悠久,而且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圖案純朴、色彩艷麗、構圖簡潔、造型誇張、針法對樣、綉工精緻,且反映出山西風土人情的特色和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民間的刺綉主要是服飾、生活用品、祭獻物品三大類,像衣服的領口和袖口、帽子、鞋墊和被面,還有枕頭、荷包等都有不同紋樣的刺綉圖案。如鞋墊上常綉有相親相愛、福海無邊、蓮花送子等圖案花紋。

山西剪紙在民間也廣為流傳且伴隨著生辰、婚嫁、喪葬、喜慶節日和日常生活。用於人生禮儀的剪紙,主要是表達人們的一種美好嚮往與追求,比如結婚時的「喜喜」字就表示喜上加喜的意思。呂梁地區的剪紙質朴、粗獷、雄渾;晉南剪紙刀筆遒勁、酣暢淋漓;雁北廣靈、靈邱剪紙凝重而艷麗,既有塞外之野趣,又有關內之雋秀;而地處山西腹地的晉中剪紙,則呈圓潤秀麗、纖巧精細的風格。

山西麵塑也是一種民間文化,在民間叫「面花」,是作為儀禮、歲時等民俗節日饋贈、祭祀、喜慶、裝飾的信物或標志。麵塑的種類繁多,題材廣泛,可以說大自然有的無所不有,動物、植物、人等,以象徵萬事如意、多福多壽、和睦友愛等意思。

草編同樣是流傳於山西民間的一種技藝,草編材料來自大自然,有麥稈、柳條、玉米皮、藤條等。草編有生活生產用品,也有玩具飾物,在民間小的有佩帶飾物、手玩小件、籠子,還有擺放水果的竹籃;大的有籮筐、挎簍等,它們為農家用具,造型優美,形象生動。我們應該開發這些民間草編,讓它們從古代單純的實用性轉為現在的實用欣賞性,並可以延伸到編提包、掛飾、椅墊等用品進入市場。

1.5文學藝術

山西,是中國戲曲發源地之一。現主要存有四大劇種:晉劇、蒲劇、上黨梆子和北路梆子。晉劇,是山西省的代表性劇種,其特點是旋律婉轉流暢,曲調優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自己獨特風格;蒲劇唱腔高昂,朴實奔放;上黨梆子音調高亢明朗,粗獷朴實;北路梆子有著慷慨激越的邊塞風格。另外山西的道情戲、山西的皮影戲等也深受城鄉勞動人民的喜愛。

山西民歌,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勞動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反映地方人的心理、情感和願望。這些民歌題材廣泛,反映內容深刻,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晉西北的「山曲」、太行山的「開花調」、忻州一帶的「卷席片」都是勞動人民在山間田野或崖畔、場院隨時可唱的一種短歌,形式短小、單純;詞曲格律自由;感情真摯,無須伴奏。山曲高亢嘹亮;開花調委婉清秀;秧歌品種繁多,如河曲的「二人抬」、左權的「小花戲」、以及和順的「風台小戲」等。套曲多系歌唱歷史人物或歷史傳說故事,如左權的「大腔」、興縣的「崑曲」、離石的「彈唱」等。

以趙樹理為首的「山葯蛋派」是新中國文學史上最有影響的一個文學流派。他的著作有《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趙樹理在小說藝術的民族化、群眾化、地方化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歷史性貢獻,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寫農民的「鐵筆聖手」。而在他的影響下,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一群山西籍作家馬烽、西戎等實力雄厚的作家,繼承《小二黑結婚》的格調,發表了一大批風格相近的作品,形成了一個影響波及全國的作家群體。從「山葯蛋派」這個充滿鄉土氣息的名詞中,我們就不難想像到這些作品與群眾和生活貼得有多麼近,山西文藝獨特之魅力了。

2.目前山西民俗旅遊的開發現狀

山西是個文物大省,山西也是旅遊資源大省,其民俗旅遊資源更是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未充分開發利用,完全是「養在深閨人未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開發的廣度、深度不夠

山西是旅遊資源大省,但不是旅遊經濟大省。這種狀況決定了山西旅遊資源大量不合理地被閑置和浪費,影響了山西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山西民俗旅遊資源分布全省各地,且各具特色,目前真正開發的僅晉中的幾個大院,其餘的幾乎沒有得到開發。只有把分散各地的民俗旅遊資源挖掘出來,與當地已成的自然人文景觀相結合,這樣才能解決廣度的問題。不管是開發的還是未開發的民俗旅遊資源,我們都應該挖掘其深層次的東西。例如,山西的婚喪嫁娶別具一格,在旅遊當中就可以體現,而且還要全盤端出來,把真正獨特的地方特色讓遊客能體會到、感受到,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旅遊者,還有山西的刺綉、草編等手工藝品只流傳於民間,沒有打入市場,這都是開發廣度、深度不夠的表現。

2.2宣傳的力度不夠

宣傳對旅遊業是至關重要的,民俗旅遊尤其要借重宣傳。由於民俗所具有的地方性、民間性,當地民俗不易為外人所知。宣傳滯後會使山西民俗旅遊資源不為人道,使山西民俗旅遊資源得不到開發利用,影響山西旅遊業發展。因此我們應該加大對民俗旅遊的宣傳力度,使更多的人了解山西,參與到山西的民俗旅遊中來。

2.3文化內涵挖掘不夠

民俗旅遊也是一種文化旅遊,文化旅遊要長盛不衰,關鍵在於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如江蘇無錫市華西村開發江南水鄉特色的民俗旅遊、雲南西雙版納傣族潑水節活動等,它們創意新穎,文化內涵突出,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增強了旅遊業發展的後勁,山西民俗旅遊資源項項獨特,我們在開發民俗旅遊時應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內涵,要讓遊客在親身觀賞、實際體驗中感受到山西古老而獨特的民俗文化。

2.4思想觀念不解放

有著豐富、深刻文化內涵的眾多民俗旅遊資源沒有得到開發,主要是山西人的思想觀念不解放。比如手工藝品(刺綉、剪紙、草編)、土特產品等都是山西特有的東西,但由於人們的思想觀念不解放,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些資源的可開發性,因此至今沒有打入市場,沒有形成系列產業。山西人思想上不前衛,比較守舊,而且旅遊方面的從業人員觀念落後、服務意識差、水平低等,這些主觀因素嚴重的影響了民俗旅遊資源開發利用。

2.5承繼性不夠

民俗是一種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是一種相沿成習的東西。每一處民俗都有著與眾不同之處,但現代文化的沖擊使民俗越來越地方化,許多民俗獨特之處只能在深山鄉村或個別群體中找到,絕大多數地區民俗被同化和大眾化,這對民俗旅遊資源極為不利。如何將經過祖祖輩輩繁衍生息、相沿成習的民俗文化歷代傳承,在鞏固自己優秀民俗文化傳承的同時,又吸納其它地區先進的民俗文化,不斷的發展,形成自己的特色,是值得重視和深思的一個問題。

3.山西民俗旅遊的創新思維

山西民俗旅遊的開發對於山西旅遊業的發展和山西經濟文化的繁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僅可以展現源遠流長的黃河文化和黃土文化,而且可以推進省內外及中外文化交流。山西由於地處北方,人文景觀大都受到旅遊季節的限制,且零散分布,大大削弱了其吸引力,進一步挖掘現有的旅遊資源價值,相對來說非常困難。民俗旅遊資源受季節影響相對較小,分布廣泛而且魅力獨特,開發起來比較容易。同時,由於山西民俗旅遊資源現在還只是淺層次的開發,開發的空間相對較大,使民俗與現有分散旅遊資源相融合,山西的旅遊業就會前途無量。因而,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改變開發觀念,山西豐富的民俗旅遊資源,定能形成山西旅遊新的增長點。在具體的開發中,一定要進行巧妙構思和獨特設計,形成山西民俗的特色,為此要遵循以下原則。

3.1民俗旅遊開發原則

3.1.1保護性原則

民俗旅遊資源是人類社會的巨大財富,在開發時,必須以保護為前提。以前也做了許多的工作,如建立了丁村、喬家堡、河邊村三個民俗博物館,把三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特點的民俗風情通過文字的或可視的形式記錄或再現出來。這不僅保存了瀕臨滅跡的古代民俗,而且使遊客能在民俗旅遊中,了解當時的歷史和風情。在今後的開發中,也應始終貫徹這一原則。

3.1.2因地制宜原則

民俗旅遊不能跟風模仿,移花接木或造假欺世,應就地取材,挖掘本地區的民俗資源,並展現當地的真實生活。從本地資源著眼加以利用開發,會因其貼切、真實而葆有長久的生命。

3.1.3平中見奇、參與性原則

民俗取自生活,追求自然,在朴實無華的外表下藏著豐厚的地方文化內涵和生活的情趣。民俗旅遊最大的優勢就是旅遊者能親身體驗民風民俗,參與民間活動,從而感受濃郁的人情味、鄉土味、文化味,使人回味無窮,而山西旅遊在這方面做的不夠,只能看不能參與,興趣索然,影響了旅遊的效果。

3.1.4鄉土性、古樸性的原則

民俗風情具有區域性、傳統性和古樸性的特點。這要求我們在民俗旅遊開發時堅持鄉土性、古樸性的原則。山西的民俗旅遊資源大都與文物古跡聯系在一起,具有濃厚的民間傳統特色和古樸風味,我們的開發一定要傳遞和保持這種特色。

3.1.5功能多樣性原則

民俗活動受歲時及其功能的制約,在民間總是作分散的、交替的傳習與重演。由於民俗旅遊是取材於民俗的旅遊活動,而不是民俗的機械重現,因此它要求集中、緊湊而功能多樣。它要讓有限的景區發揮多重的效用,即不受時令、空間的制約,建成一個景緻隨和、因客設項的旅遊基地,並以此顯示一地民俗生活的豐富多彩和常見常新。

民俗旅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世界各國都很重視開展本國的民俗旅遊活動。如何標民族之新、立地方之意來吸引大量旅遊者,已成為各國各地旅遊事業相互競爭的一種有效手段。如香港九龍荔園,為吸引旅遊者特地在燈紅酒綠的十里洋場修建了古風朴朴、古情幽幽的「宋城」,彷彿把旅遊者帶回到十個世紀以前的宋朝京城汴梁。面對活生生的例子,山西的民俗旅遊要取得實質性的進展,還必須在不斷開發旅遊資源的基礎上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3.2民俗旅遊開發創新

3.2.1思維創新

思維創新是一切創新的前提,山西民俗旅遊業的發展必須從思想上打破常規,大膽創新。首先打破旅遊淡季無作為的思維,把開發的目光盯住旅遊淡季,依據民俗旅遊的特點,設計一些新穎獨特的旅遊項目,再加大宣傳力度,吸引遊客到山西做客。其次要樹立整體思維。山西的民俗旅遊要打破常規,樹立全省一盤棋的思路,提高遊客的旅遊效率。另外我們應樹立動態旅遊開發思維,多設計一些動態民俗旅遊項目,讓遊客參與其中真正感受民俗旅遊的樂趣。如在一些景點設計規劃「山西美食一條街」,使遊客游覽之餘可品嘗山西獨特的風味小吃;還可推出「民歌比拼賽」等讓遊客親身處於活動中,體驗和再現當時的情境,

3.2.2方式創新

山西的民俗旅遊資源豐富多樣,不僅種類多數量大而且特色明顯,這種優勢使山西民俗旅遊的開發可以具有多種方式。方式的創新包括旅遊資源的開發方式、旅遊路線設計方式、旅遊內容安排方式等,在旅遊開發方面可以採取國家、集體、個人單獨投資開發或共同投資開發的方式,使旅遊資源盡快成為經濟資源、文化資源。在旅遊線路開發方面可採取多種方式,如山西民俗旅遊,可以形成「丁村-喬家堡-河邊民俗博物館」為中心的線路;山西民居旅遊,可以形成「呂梁窯洞-平陸地窨院-晉商大院」為中心的線路等。

3.2.3科技創新

民俗旅遊在大多數人看來,也許沒有多少高科技的內容,但科技創新仍應是民俗旅遊開發的應有之義。民俗旅遊開發的科技創新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民俗旅遊資源本身的科技含量開發,如山西晉商大院古建築,包含著不少科技成分,這種科技成分的挖掘不僅可使旅遊者了解我國古代人民的科技智慧,也可促成我們對中國古代科技的借鑒、吸收和傳承。另一方面,使用現代科技手段,表現或再現中國古代民俗,這對於遊客了解和理解古代民俗,增加旅遊興趣,促進民俗旅遊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民俗旅遊已成為旅遊業的一個新領域。山西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積淀了豐富的、富有特色的民俗,值得我們去挖掘、品評和發揚,因此可以說民俗旅遊是山西旅遊業發展的希望所在,只有加大開發創新力度,民俗旅遊定能成為山西旅遊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B. 山西省寶貴的文化資源

民俗旅遊資源包括飲食、建築、喜慶節日、歲時節令、手工技藝、文學藝術、土特產品等。山西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中華遠古文化的搖籃。我們的祖先在三晉大地上創造了舉世聞名、影響久遠的歷史文化。民俗旅遊資源豐富多彩,山西民俗具有質朴的民間性、鮮明的地方性、資源的豐富多樣性等特點。 飲食民俗 山西地處黃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農業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國麵食文化的發祥地。大自然情有獨鍾的造化,使三晉大地成為世界上生長雜糧品種最全的地域。山西人的飲食風俗,有著濃郁的黃土高原氣息和傳統的生活特色,其歷史之悠久、內涵之豐富、積淀之深厚,令世人矚目。 豐富多樣的麵食 山西盛產高粱、莜麥、蕎麥、豆類、玉米、小麥、穀子等數十種糧食,提供了豐富的食料。通過農家婦女的慧心巧手,可以製作出數以千計的麵食來。各種造型的麵食,既可口,又誘人。湯面類主要有刀削麵、剔尖、揪片、轉盤剔尖等十幾種,不僅外形不同,口感各異,而且和菜餚相配更加營養豐富。炸燜面類:煎餅、鍋貼水煎包、麻花、油糕等二十幾種,享有勝譽的太谷餅,冷食酥而不硬、軟而不皮。 美味可口的菜餚 在山西的飲食習慣中,菜餚與主食同時出現。菜餚不僅種類豐富而且味美爽口,最負盛名的山西特色菜餚有:大碗蒸酥雞,入口松化而不失鮮嫩;山西的過油肉曾獲烹調比賽金獎,爽口、夠鮮;五花豬臉外觀晶瑩剔透,吃起來油而不膩;燴菜是山西特色地方菜餚,由粉條、土豆、肉丸等雜燴而成,味道十分鮮美。 山西特殊的地理條件孕育了豐富多樣的野菜資源,野菜分布范圍廣,營養價值高,風味獨特,食法多樣,因此野菜在山西也是一種別具風味的菜餚之一。過去由於冬天沒有新鮮蔬菜,所以全靠鹹菜和酸菜佐餐,各種各樣的鹹菜和酸菜幾乎是山西百姓常年必備之物。 婚喪嫁娶和歲時節令 婚喪嫁娶 生、婚、喪是人生的三大事,山西也不例外,長期以來形成了隆重的儀式,活動也特別講究。從出生開始,經過的節日有滿月、百天、周歲及本命年等,一般這些節日都要發請柬、收賀禮、請客聚餐。 結婚是三件大事之中講究最多的,從相親、定親、娶親到拜堂鬧洞房、回門等期間的禮儀非常隆重、考究。 死也是人生大事。山西的喪禮也獨具特色,儀式之多,講究也頗為復雜。就其穿來說,人在未死之前就要准備四季穿的上下身衣服,上面還綉有壽花,舉行喪禮時,子女及其小輩親戚從頭到腳一身白色,以表孝敬。敬獻的物品也很講究,12碗8桌的換飯,色澤鮮艷、品種豐富、味道獨特。 歲時節令 歲時節令民俗是與我國長期的農業社會緊密相連著的,隨著一年到頭的氣候變化,農作物的種植收獲及人民生活的需要逐漸形成的一系列民俗習慣。主要有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等。雖是典型的中華歲時節令,但慶祝方式卻又獨具特色。例如晉中的「寒食節」,這一天當地不僅寒食禁火,大人還要為孩子們捏制「寒燕兒」,既能吃又能玩;五月端午吃粽子;七月十五做面人;元宵節時各地有鬧元宵猜燈謎、放煙花等;此外山西還有一些獨特的節日,如上樑節、油糕節等。 民間建築 房屋與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特點、所處環境密切相關,修建時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山西窯洞是最典型的代表且獨樹一幟。黃土高原上的窯洞,零散分布在地形起伏比較大的山區,以黃土為材料,在靠山或傍土的地方挖洞成窯,擋風避沙,冬暖夏涼。 山西民居的另一種形式就是大院。大院是山西典型的特色,它們多為商賈之家的居所。強大的經濟實力使其住所多規模大,建築精美,氣勢宏偉,錯落有致。從外面看,威嚴高大,整齊端莊,院內房舍鱗次櫛比;從裡面看,富麗堂皇,井然有序,樓廳台閣與天井花園相映成趣。現存院落中隨處可見石雕、磚雕、木雕,玲瓏剔透,內容豐富,圖案精美,技藝精妙,且思想內涵豐富,體現了佛、儒、道及其民間的教育思想。如王家大院凝瑞居的石雕「魯雨躍龍門」「指日高升」,體現了儒家教育思想;而「乳姑奉親」則反映了傳統的道德觀;這些全都是對後輩的期盼和教誨。 手工技藝 民間刺綉,在山西不僅歷史悠久,而且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圖案純朴、色彩艷麗、構圖簡潔、造型誇張、針法對樣、綉工精緻,且反映出山西風土人情的特色和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民間的刺綉主要是服飾、生活用品、祭獻物品三大類,像衣服的領口和袖口、帽子、鞋墊和被面,還有枕頭、荷包等都有不同紋樣的刺綉圖案。如鞋墊上常綉有相親相愛、福海無邊、蓮花送子等圖案花紋。 山西剪紙在民間也廣為流傳且伴隨著生辰、婚嫁、喪葬、喜慶節日和日常生活。用於人生禮儀的剪紙,主要是表達人們的一種美好嚮往與追求,比如結婚時的「喜喜」字就表示喜上加喜的意思。呂梁地區的剪紙質朴、粗獷、雄渾;晉南剪紙刀筆遒勁、酣暢淋漓;雁北廣靈、靈邱剪紙凝重而艷麗,既有塞外之野趣,又有關內之雋秀;而地處山西腹地的晉中剪紙,則呈圓潤秀麗、纖巧精細的風格。 山西麵塑也是一種民間文化,在民間叫「面花」,是作為儀禮、歲時等民俗節日饋贈、祭祀、喜慶、裝飾的信物或標志。麵塑的種類繁多,題材廣泛,可以說大自然有的無所不有,動物、植物、人等,以象徵萬事如意、多福多壽、和睦友愛等意思。 草編同樣是流傳於山西民間的一種技藝,草編材料來自大自然,有麥稈、柳條、玉米皮、藤條等。草編有生活生產用品,也有玩具飾物,在民間小的有佩帶飾物、手玩小件、籠子,還有擺放水果的竹籃;大的有籮筐、挎簍等,它們為農家用具,造型優美,形象生動。我們應該開發這些民間草編,讓它們從古代單純的實用性轉為現在的實用欣賞性,並可以延伸到編提包、掛飾、椅墊等用品進入市場。 文學藝術 山西,是中國戲曲發源地之一。現主要存有四大劇種:晉劇、蒲劇、上黨梆子和北路梆子。晉劇,是山西省的代表性劇種,其特點是旋律婉轉流暢,曲調優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自己獨特風格;蒲劇唱腔高昂,朴實奔放;上黨梆子音調高亢明朗,粗獷朴實;北路梆子有著慷慨激越的邊塞風格。另外山西的道情戲、山西的皮影戲等也深受城鄉勞動人民的喜愛。 山西民歌,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勞動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反映地方人的心理、情感和願望。這些民歌題材廣泛,反映內容深刻,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晉西北的「山曲」、太行山的「開花調」、忻州一帶的「卷席片」都是勞動人民在山間田野或崖畔、場院隨時可唱的一種短歌,形式短小、單純;詞曲格律自由;感情真摯,無須伴奏。山曲高亢嘹亮;開花調委婉清秀;秧歌品種繁多,如河曲的「二人抬」、左權的「小花戲」、以及和順的「風台小戲」等。套曲多系歌唱歷史人物或歷史傳說故事,如左權的「大腔」、興縣的「崑曲」、離石的「彈唱」等。 以趙樹理為首的「山葯蛋派」是新中國文學史上最有影響的一個文學流派。他的著作有《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趙樹理在小說藝術的民族化、群眾化、地方化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歷史性貢獻,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寫農民的「鐵筆聖手」。而在他的影響下,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一群山西籍作家馬烽、西戎等實力雄厚的作家,繼承《小二黑結婚》的格調,發表了一大批風格相近的作品,形成了一個影響波及全國的作家群體。從「山葯蛋派」這個充滿鄉土氣息的名詞中,我們就不難想像到這些作品與群眾和生活貼得有多麼近,山西文藝獨特之魅力了。

C. 徐州歷史有什麼別稱

徐州在歷史上的別稱叫做彭城。

徐州歷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勞作。原始社會末期,堯封彭祖於今市區所在地,為大彭氏國,徐州稱彭城自始起。春秋戰國時,彭城屬宋,後歸楚,秦統一後設彭城縣。楚漢時,西楚霸王都彭城。西漢設彭城郡,東漢設彭城國、都彭城。

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於彭城,彭城自始稱徐州。魏晉南北朝各代曾設彭城國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隋時設徐州,後改彭城郡,治彭城。唐初,徐州與彭城郡名稱多次互易,中後期徐州為節度使駐地。

五代時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領7縣。宋元兩朝都置徐州,隸屬和轄領變化較頻。明初徐州曾直隸京師,後屬南京。清初,徐州先後為江南省和江蘇省所屬直隸州,雍正末年升為徐州府,轄領1州7縣。民國初,府廢,徐州府地附郭銅山縣,後曾設徐海道,治所在銅山。

日偽時由銅山縣析置徐州市,曾為偽淮海省省會。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屬江蘇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保留徐州市,初為山東省轄市,後劃回江蘇省,並同時成立徐州專區,駐徐州市,轄11縣市。

此後,徐州市和徐州專區並存,不同時期轄屬有所變化。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徐州專區,將所轄6縣劃歸徐州市。徐州市現轄5區6縣。

(3)呂梁重陽節的傳說故事擴展閱讀:

徐州市的地理區位優越,在我國實行沿海、沿江、沿線開放開發戰略中,處於東部沿海開放帶和隴蘭地帶的交匯處,也是長江三角洲與環勃海灣兩大經濟區的結合部。

具有東靠西移、南北對接、雙向開放、梯度推進的戰略區位特徵。1986年蘇魯豫皖四省接壤地區18個地市成立淮海經濟區。

徐州客觀形成了南京以北、濟南以南、連雲港以西、鄭州以東這一區域的中心城市,輻射范圍近20萬平方公里,人口1.09億。

《國家國土規劃綱要》將徐州列為近期發展的特大城市,建設部在《新亞歐大陸橋隴海蘭新線城鎮體系規劃綱要》中,把徐州列為新亞歐大陸橋東端第一個中心城市。

D. 二十四節氣各有什麼特色飲食傳統

一、立春

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立春養生要防病保健。注意室內通風,加強身體鍛煉。此外,還要注意口鼻保健。

宜:辛、甘、溫、發散的食品,口味宜清淡可口。主食推薦糯米、大米、玉米。蔬菜推薦白蘿卜、韭菜、香菜、油菜、洋蔥、辣椒、苘蒿、捲心菜、茴香、白菜、芹菜、菠菜、萵苣、竹筍、冬瓜、南瓜、絲瓜、茄子等。

二、雨水

太陽到達黃經330度時為雨水。雨水時節,天氣變化不定,此時養生要注重養護脾臟,春季養脾的重點首先在於調理肝臟,保持肝氣順暢。

宜:多吃新鮮蔬菜、果汁多的水果及一些野菜。主食宜食小米等,蔬菜有胡蘿卜、山葯、韭菜、菠菜、油菜、豆苗、香椿、苘蒿、春筍、藕、荸薺、蘿卜等。水果有柑橘、蘋果、香蕉、雪梨、菠蘿等。水產類有鯽魚。其他為紅棗、蜂蜜、蓮子等。

三、驚蟄

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蟄時節飲食起居應順應肝的屬性。此外,諸如流感、水痘、流行性出血熱等在這一節氣都易流行爆發,要注意嚴防。

宜:多吃新鮮蔬菜及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蔬菜有菠菜、水蘿卜、苦瓜、芹菜、油菜、山葯、春筍、甜椒、洋蔥。水果有梨,海鮮有螃蟹。其他為蓮子、銀耳、芝麻、蜂蜜、雞、蛋、牛奶等。梨性寒,不宜一次食用過多,否則反傷脾胃,脾胃虛寒的人不宜食用生梨。

四、春分

太陽到達黃經0度時為春分。此時非感染性疾病中的高血壓、月經失調、痔瘡及過敏性疾病等較易發,要注意防護。

宜:進食辛、甘溫偏之物。主食選擇熱量高的,並要多攝取蛋白質,宜清淡可口。推薦食物有胡蘿卜、捲心菜、菜花、小白菜、油菜、柿子椒、西紅柿、韭菜等新鮮蔬菜,柑橘、檸檬、蘋果等水果,牛肚、芝麻、核桃、蓮子等乾果,豆漿等飲料。

五、清明

太陽黃經15度時為清明。清明後雨水增多,自然由陰轉陽,這時要注意清泄肝火,以防肝氣升發太過或肝火上炎。

宜:清涼的寒性食品,並減少甜食和熱量大的食物的攝入。吃些柔肝養肺的食物,如薺菜、菠菜、山葯等蔬菜。春天韭菜可暖身。其他有銀耳、香菇、牛蒡、鯇魚等,香蕉、橘子等性味清涼的水果也應吃些。

六、穀雨

太陽到達黃經30度時為穀雨。除了精神養生來調節情緒外,還可食用一些能緩解精神壓力和調節情緒的食物。

宜:食富含維生素B、鹼性、養陰潤肺、暖胃健脾及調節人體情緒的食物。豆類有黃豆、大豆。蔬菜有白蘿卜、胡蘿卜、黃豆芽、西紅柿、菠菜等。水果有葡萄、香蕉、橘子、草莓、檸檬等。其他有海帶、天然綠藻類和瘦肉等。宜食香椿,但不能食之過量。

七、立夏

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立夏以後的飲食原則是「春夏養陽」,而養陽重在「養心」。此時胃病較易發,要注意防範。

宜:清淡,應以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多吃一些酸味食品,還要食用一些清淡平和、清熱利濕的食物,適量補充蛋白質。蔬菜有洋蔥、土豆、冬瓜、芹菜、西紅柿、黃瓜、絲瓜、山葯等。水果有山楂、香蕉、蘋果、桃、草莓、西瓜等。乾果有芝麻、核桃、花生等。水產類有海參、泥鰍、鯽魚等。其他有黑木耳、瘦肉、蛋類、奶類等。

八、小滿

太陽到達黃經60度時為小滿。此時人的生理活動處於一年當中最活躍的時期,故消耗的營養較多,需要及時進補。

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為主,常吃具有清利濕熱、養陰作用的食物,食用一些清涼的食物,但不可過於寒涼。推薦蔬菜有黃瓜、胡蘿卜、冬瓜、絲瓜、荸薺、藕、西紅柿、山葯等。肉類有鴨肉等。水產類有鯽魚、草魚等。水果有西瓜、梨、香蕉等。

九、芒種

太陽到達黃經75度時為芒種。此時雨多且潮濕,天氣悶熱異常,極易傷脾胃。另外,由於經常生吃食物、痢疾高發,要注意防範。

宜:以清補為原則。此時要多食蔬菜、豆類、水果,適當補充鉀元素,糧食以蕎麥、玉米、紅薯、大豆等含鉀元素較高為主,水果為香蕉,蔬菜為菠菜、香菜、油菜、捲心菜、芹菜、大蔥、青蒜、萵苣、土豆、山葯等。

十、夏至

太陽到達黃經90度為夏至日。由於夏季出汗多,體內易丟失水分,脾胃消化功能也較差,所以常進稀食是夏季飲食養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宜:清淡,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宜多食酸味,常食鹹味以補心。適宜的食物有西紅柿、黃瓜、芹菜、冬瓜、蓮藕、綠豆、草莓、杏仁、百合、蓮子等。

十一、小暑

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為小暑。此時剛進入伏天,「伏」是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當減少外出以避暑氣。

宜:以清淡味香為主,飲食上要多注意衛生和節制。多吃蔬菜和水果。推薦食物有西紅柿、山葯、黃瓜、西瓜、蘋果、蠶豆、綠豆、牛奶、豆漿等。

十二、大暑

太陽到達黃經120度時為大暑。此時的人體容易被暑、濕等邪氣所侵擾,故要重點防治中暑。飲食上要多吃防暑和健脾的食物。

宜:多吃些燥濕健脾、益氣養陰的食物,及時補充水分及蛋白質。此時適宜的食物有山葯、蓮藕、土豆、西瓜、香蕉、大棗、蓮子、綠豆、豌豆、海參、甲魚、雞肉、鴨肉、瘦肉、雞蛋、牛奶、蜂蜜、豆漿、綠茶等。


十三、立秋

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時為立秋,視這秋天的開始。立秋會帶來「秋燥」的相關疾病,應多吃些潤肺的食物。

宜:適當多食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食物,酸味果蔬也應常食用,這些包括蘿卜、西紅柿、山葯、扁豆、藕、茭白、南瓜、豆腐、蓮子、桂圓、糯米、粳米、枇杷、菠蘿、乳品、紅棗、核桃、蜂蜜、芝麻等。

十四、處暑

太陽到達黃經150度時為處暑。此時氣候變數較大,雨前氣濕偏熱,雨後氣溫偏涼,易引發風寒或風熱感冒。

宜:吃溫補食物,飲食宜清淡,多吃些鹼性和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適宜的食物有芹菜、菠菜、黃瓜、苦瓜、冬瓜、南瓜、黃魚、干貝、海帶、海蜇、銀耳、百合、蓮子、蜂蜜、芝麻、豆類及奶類等。

十五、白露

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為白露,白露是天氣轉涼的標志。此時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氣管病的發生。

宜:多吃一些有祛痰平喘、潤肺止咳作用的食物,宜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包括竹筍、蘿卜、胡蘿卜、鮮藕、梨、蘋果、紅薯、小米、鴨肉、核桃、木耳、蜂蜜等。

十六、秋分

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時為秋分。此時要特別注重保養內守之陰氣,起居、飲食、精神、運動等方面調攝皆不能離開「養收」這一原則。

宜:適宜多食酸味甘潤的果蔬,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飲食應以溫、淡、鮮為佳,如藕、鴨肉、秋梨、柿子、甘蔗、黑木耳、百合、銀耳、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等。

十七、寒露

太陽到達黃經195度時為寒露。此時養生的重點是養陰防燥、潤肺益胃,同時要注意劇烈運動、過度勞累等,以免耗散精氣津液。

宜:多食些甘、淡、滋潤的食品,可健胃養肺潤腸,同時要注意補充水分。這類食物包括蘿卜、西紅柿、蓮藕、胡蘿卜、冬瓜、山葯、雪梨、香蕉、哈密瓜、蘋果、水柿、提子、鴨肉、牛肉、豆類、海帶、紫菜、芝麻、核桃、銀耳、牛奶、魚、蝦等。

十八、霜降

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時為霜降。霜降表示天氣更冷了。此時易犯咳嗽,慢性支氣管炎也容易復發或加重。另外,要注意補氣養胃。

宜:以平補為原則。適宜的食品有洋蔥、芥菜(雪裡蕻)、山葯、蘿卜、紫菜、銀耳、豬肉、牛肉、梨、蘋果、橄欖、白果、栗子、花生等。

十九、立冬

太陽到達黃經225度時為立冬。民間把立冬作為冬天的開始。此時飲食應以增加熱量為主,起居養生重點重防「寒」。

宜: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特別是北方,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吃一些富含維生素、鈣和鐵的食物。適宜的食物包括大白菜、捲心菜、白蘿卜、胡蘿卜、綠豆芽、油菜、洋蔥、西紅柿、紅薯、蘋果、香蕉、棗、梨、柑橘、豆腐、木耳、蘑菇類、羊、牛、雞、魚、蝦、海帶、牛奶、豆漿、蛋類、核桃、杏仁等。

二十、小雪

太陽到達黃經240度時為小雪。此節氣前後,天氣陰暗,容易導致或復發抑鬱症,因此,要選擇性地吃一些有助於調節心情的食物。

宜:多食熱粥。熱粥不宜太燙,亦不可食用涼粥。昆時適宜溫補,如羊肉、牛肉、雞肉等;同時還要益腎,此類食物要腰果、山葯、白菜、栗子、白果、核桃等。而水果首選香蕉。

二十一、大雪

太陽到達黃經255度時為大雪。本時節宜溫補助陽、補腎壯骨、養陰益精。同時此時也是食補的好時候,但切忌盲目亂補。

宜:溫補助陽、補腎壯骨、養陰益精。冬季應多吃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宜食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溫補食物有蘿卜、胡蘿卜、茄子、山葯、豬肉、羊肉、牛肉、雞肉、鯽魚、海參、核桃、桂圓、枸杞、蓮子等。

二十二、冬至

太陽到達黃經270度時為冬至。此時節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來說,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作。

宜:食種類要多樣化,谷、果、肉、蔬菜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食物要溫熱熟軟,並且要清淡。宜食胡蘿卜、西紅柿、梨、獼猴桃、甘蔗、柚子等(同「大雪」)。

二十三、小寒

太陽到達黃經285度時為小寒。小寒節氣正處於「三九」,是一年當中氣候最冷的時段。此時人們應注意「養腎防寒」。

宜: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來防禦寒冷對人體的侵襲。這些食物有韭菜、辣椒、茴香、香菜、薺菜、南瓜、羊肉、豬肉、狗肉、雞肉、鱔魚、鰱魚、木瓜、櫻桃、栗子、核桃仁、杏仁、大棗、桂圓等。此時比較適合吃麻辣火鍋和紅燜羊肉。

二十四、大寒

太陽到達黃經300度時為大寒。大寒期間是感冒等呼吸道傳染性疾病高發期,所以應注意防寒。

宜:適當多吃一些溫散風寒的食物以防風寒邪氣的侵襲。飲食方面應遵守保陰潛陽的原則。飲食宜減咸增苦,宜熱食,但燥熱之物不可過食;食物的味道可適當濃一些,但要有一定量的脂類,保持一定的熱量。宜食用的食材同「小寒」。適當增加生薑、大蔥、辣椒、花椒、桂皮等佐料。

E. 晉中的社會風俗

民情風俗旅遊資源

太谷、祁縣、臨汾、陽城、晉城、渾源、朔州、襄汾、定襄等地保存有大量明清時代的民居建築物。襄汾丁村民俗博物館、祁縣民俗博物館、定襄民俗博物館集中反映了晉南、晉中、忻州地區民間傳統的歲時風俗、婚喪嫁娶、禮儀風俗、民間工藝和農業生產、文化娛樂活動等典型北方民俗風情。詳細內容參見本站山西民俗

名特產品、風味小吃:杏花村汾酒、山西麵食、平遙推光漆器、新絳雲雕、漆刻器、大同銅器等產品,具有悠久歷史,聞名海內外。

民歌藝術:山西,被譽為「民歌的海洋」。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時,就有很大的成就,《詩經》中「唐風」、「魏風」包括《伐檀》、《碩鼠》都是山西民歌。山西一百多個縣,幾乎每個縣都有它自己的民歌。據有關方面統計,現在已經收集起來的民歌達兩萬余首。山西的民歌不僅多,而且地方色彩十分鮮明。山西各地的民歌,在藝術風格上是很不相同的。河曲、保德、偏關一帶的民歌,音調高亢,音行跳躍性大,因此聽起來頗有塞上高原的那種特有的遼闊、雄渾之感,而且抒情憨直、潑辣,樸素明快之中,又洋溢著詼諧、纏綿之美。忻州、定襄民歌,大同、陽高、朔縣民歌,比起河曲民歌來,又各有其特色。左權民歌自成脈系,清新、柔媚。其中有不少「三拍子」情歌,這是其他民歌中所沒有的。祁縣、太谷民歌,還有壽陽、太原民歌,無論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較為靈活、自由、富於變化。晉東南壺關、晉城、陽城、沁水一帶的民歌,調式古板,鄉土習俗氣味較重。沁源縣的民歌善於抒發當地農民在現實生活中的熱烈感情,具有濃烈的時代氣息。

民間舞蹈:許多專家們又稱山西為「民間舞蹈之鄉」。據唐人蘇鶚著《蘇氏演義》載,遠在先秦,太原地區就有以「戰蚩尤」為內容的較為優美的舞蹈流行於民間了。在運城侯村發掘的漢墓中,也曾發現過刻有男女舞伎相對起舞的「百戲樓」模型。在山西其他地方發掘的唐代古墓中,還有好些神姿俱佳的舞童形象。山西的民間舞蹈種類很多,到現在為止,大約還保留著二百餘種。如:「鼓類舞」就有「花鼓」、「轉身鼓」、「花慶鼓」、「扇鼓」、「五虎爬山」、「穿箱鑼鼓」、「腰鼓」、「口含花鼓」、「牙鼓」等近二十多種。山西「花鼓」,形式多樣,分高鼓(鼓掛胸前)、低鼓(鼓掛腰間)、多鼓(腰、胸、肩各掛一鼓)等。山西「花鼓舞」以運城、臨汾地區為盛。如萬榮縣十七個鄉就有十三個鄉有花鼓舞隊。有的鎮上每條街都有一垛花鼓,因而被稱為「花鼓之鄉」。山西的「秧歌舞」遍及三晉。大體可分為北路的「踢鼓子秧歌舞」、「汾孝地秧歌舞」、「原平風秧歌舞」、「左權小花戲舞」、「侯馬白店秧歌舞」、「臨汾傘秧歌舞』等幾種類型。此外,還有「獅子舞」、「龍舞」、「高蹺」、「旱船」、「背棍」、「抬閣」、「吹彈歌舞」以及各式各樣的「燈舞」等等。山西的民間舞蹈有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反映社會生活蘊含深厚,抒發感情細膩逼真,而且形式和內容的結合十分默契。二是戲劇性較強。不管那種舞蹈,都穿的是戲劇服裝,臉譜化妝,也均系戲劇式的。在表演內容上也多有藉助戲劇劇情的。三是戲、歌、舞相雜,如河曲的《二人台》,既是民歌又是民舞。還有的是雜技、舞蹈、戲劇的統一。如「高蹺」、「旱船」、「獅子舞」、「龍舞」、「背棍」、「鐵棍」等等。

民間音樂:山西,有著豐富的民間音樂遺產和得天獨厚的民間音樂發展土壤。比如中華民族音樂唯一有史料記載的一位最早、最有名的音樂家師曠,就是山西洪洞人。他是春秋時期晉國樂師,我國古代《陽春》、《白雪》等名曲就出自他手。山西珍貴的「古典樂曲」很多,至今仍有不少在民間流傳。現在我們看到的山西民間樂器,也大都是自古傳下來的。這些樂器,以絲竹為主,如笙、管、笛、胡琴、板胡、三弦、嗩吶、琵琶、箏、巴烏、各種鼓器、鐃、鈸、鑼、鑔等,山西的民間樂曲大體分為三類。一類是由各地吹鼓手班子演奏的「鼓吹器樂曲」,山西的鼓吹樂遍及全省,而以忻州和晉中地區的規模最大、最有名。如原平、繁峙、代縣一帶的《大得勝》及《八大套》等。一類是由各地群眾鬧紅火時用多種樂器演奏的曲調,最有名的是長治的「八音會」和洪洞的「威風鑼鼓」等。一類是由僧道流傳下來的「廟堂音樂」或僧道雜樂。最有影響的要數五台山僧人演奏的廟堂音樂了。山西的民間器樂藝術,往往與說唱藝術結合在一起。象「潞安鼓書」、「襄垣鼓書」、「晉北道情」、「永濟道情」、「陽城道情」、「翼城琴書」、「武鄉琴書」等,就具有這樣的特點。

戲曲藝術:山西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早在漢代,山西就出現了戲曲萌芽。到了北宋年間,山西各地到處活躍著諸如滑稽戲、影戲、歌舞戲、百戲、技藝戲等多種土戲,這些土戲在當時已是中國戲曲的雛型。後經澤州(今晉城)說唱藝人孔三傳把單宮調改為諸宮調,就把山西實際也是全國的戲曲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到了元代,戲曲藝術日趨鼎盛,而山西,不僅「名伶輩出」,同時還成了全國戲曲藝術的中心。僅以元代戲台而論,目前全國所發現的元代戲台,基本上都在山西晉南。如臨汾魏村牛王廟至元二十年建的「樂亭」,臨汾東關村至元五年建的戲台,翼城武池村喬澤廟至元九年建的樂樓等等。到了明代,山西蒲州、陝西同州、河南陝州一帶的民間藝人,又大膽地把北雜劇唱腔進行改革,把胡琴、鑼鼓、嗩吶等吸收入戲曲,特別是出於換板式的需要而加了一付棗木梆子,這樣就在山西境內出現了「蒲州梆子」戲。後由蒲州梆子分別與晉中、晉北、晉東南等地的土戲及風俗人情相結合,就又逐步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黨梆子。此外,山西的戲曲劇種繁多,全國三百多個劇種,山西就有五十四個,佔到六分之一。山西的職業劇團現在有二百多個,從業人員達一萬五千人。在五十四個劇種中,中路梆子博採眾長,再加上地理、歷史等原因,逐漸發展為山西的代表戲曲,所以人們又稱中路梆子為「山西梆子」和「晉劇」。

剪紙藝術:山西的剪紙藝術,從風格上說,基本上分為粗獷、質朴的單色剪紙和婉約柔麗的彩色點染刻紙兩大類。前者遍布晉南、晉東南、晉中、晉西北,後者集中於雁北一帶,其中尤以廣靈稱最。在山西的民間剪紙中,有不少紋樣,是用諧音手法設計的。如用「雞」、「馨」、「如意」的形象表示「吉祥如意」;用「蓮」、「魚」形象表示「連年有餘」;用「蓮花」、「桂花」等形象表示「連生貴子」等。還有的紋樣是傳說中的象徵物表示的,如「鹿」、「鶴」表示長壽,用「龍」、「鳳」組在一起表示婚喜,即「龍鳳呈祥」。在大量的剪紙作品中,可以看出以「龍」、「蛇」、「魚」、「蛙」為內容的紋樣最多,這正是以龍蛇為圖騰的華夏民族文化的最大特徵。山西民間剪紙不僅寫實生動,而且藝術想像力極為豐富。山西的民間剪紙還和各地群眾的各種民俗活動,包括一年四季的傳統節日、禮俗及生、婚、壽、喪等緊緊相連。

皮影藝術:山西的皮影藝術,早在我國宋代就廣為傳播。皮影多以牛皮為料雕鏤而成,造型極為豐富,從天上到地下,從人物到走獸飛禽無所不有。皮影以平面曲線構圖,人物全為正側面形,生、旦、凈、末、丑各種角色俱全,與戲劇臉譜、服飾相似。表演時挑簽人以三根小棍操縱皮影人物的身軀及四肢,藉助燈光把影像投射在「紙窗」或「沙窗」上,看起來別有一番風趣。

年畫藝術:山西的木版年畫,始於宋、金時代。其中晉南木版年畫,與河北武強年畫、天津楊柳青年畫、蘇州桃花塢年畫齊名。山西的木版年畫,內容上多為吉祥喜慶,常見的形式有燈畫、中堂畫、條屏、貢箋、窗畫、門畫、灶龕畫、影壁畫、門頭畫、桌裙畫等多種。山西的木版年畫,構圖飽滿,色澤明快,線條簡練,格調粗獷,而且裝飾性很強
1.2婚喪嫁娶和歲時節令

1.2.1婚喪嫁娶

生、婚、喪是人生的三大事,山西也不例外,長期以來形成了隆重的儀式,活動也特別講究。從出生開始,經過的節日有滿月、百天、周歲及本命年等,一般這些節日都要發請柬、收賀禮、請客聚餐。

結婚是三件大事之中講究最多的,從相親、定親、娶親到拜堂鬧洞房、回門等期間的禮儀非常隆重、考究。

死也是人生大事。山西的喪禮也獨具特色,儀式之多,講究也頗為復雜。就其穿來說,人在未死之前就要准備四季穿的上下身衣服,上面還綉有壽花,舉行喪禮時,子女及其小輩親戚從頭到腳一身白色,以表孝敬。敬獻的物品也很講究,12碗8桌的換飯,色澤鮮艷、品種豐富、味道獨特。

1.2.2歲時節令

歲時節令民俗是與我國長期的農業社會緊密相連著的,隨著一年到頭的氣候變化,農作物的種植收獲及人民生活的需要逐漸形成的一系列民俗習慣。主要有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等。雖是典型的中華歲時節令,但慶祝方式卻又獨具特色。例如晉中的「寒食節」,這一天當地不僅寒食禁火,大人還要為孩子們捏制「寒燕兒」,既能吃又能玩;五月端午吃粽子;七月十五做面人;元宵節時各地有鬧元宵猜燈謎、放煙花等;此外山西還有一些獨特的節日,如上樑節、油糕節等。

1.3民間建築

房屋與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特點、所處環境密切相關,修建時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山西窯洞是最典型的代表且獨樹一幟。黃土高原上的窯洞,零散分布在地形起伏比較大的山區,以黃土為材料,在靠山或傍土的地方挖洞成窯,擋風避沙,冬暖夏涼。

山西民居的另一種形式就是大院。大院是山西典型的特色,它們多為商賈之家的居所。強大的經濟實力使其住所多規模大,建築精美,氣勢宏偉,錯落有致。從外面看,威嚴高大,整齊端莊,院內房舍鱗次櫛比;從裡面看,富麗堂皇,井然有序,樓廳台閣與天井花園相映成趣。現存院落中隨處可見石雕、磚雕、木雕,玲瓏剔透,內容豐富,圖案精美,技藝精妙,且思想內涵豐富,體現了佛、儒、道及其民間的教育思想。如王家大院凝瑞居的石雕「魯雨躍龍門」「指日高升」,體現了儒家教育思想;而「乳姑奉親」則反映了傳統的道德觀;這些全都是對後輩的期盼和教誨。

1.4手工技藝

民間刺綉,在山西不僅歷史悠久,而且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圖案純朴、色彩艷麗、構圖簡潔、造型誇張、針法對樣、綉工精緻,且反映出山西風土人情的特色和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民間的刺綉主要是服飾、生活用品、祭獻物品三大類,像衣服的領口和袖口、帽子、鞋墊和被面,還有枕頭、荷包等都有不同紋樣的刺綉圖案。如鞋墊上常綉有相親相愛、福海無邊、蓮花送子等圖案花紋。

山西剪紙在民間也廣為流傳且伴隨著生辰、婚嫁、喪葬、喜慶節日和日常生活。用於人生禮儀的剪紙,主要是表達人們的一種美好嚮往與追求,比如結婚時的「喜喜」字就表示喜上加喜的意思。呂梁地區的剪紙質朴、粗獷、雄渾;晉南剪紙刀筆遒勁、酣暢淋漓;雁北廣靈、靈邱剪紙凝重而艷麗,既有塞外之野趣,又有關內之雋秀;而地處山西腹地的晉中剪紙,則呈圓潤秀麗、纖巧精細的風格。

山西麵塑也是一種民間文化,在民間叫「面花」,是作為儀禮、歲時等民俗節日饋贈、祭祀、喜慶、裝飾的信物或標志。麵塑的種類繁多,題材廣泛,可以說大自然有的無所不有,動物、植物、人等,以象徵萬事如意、多福多壽、和睦友愛等意思。

草編同樣是流傳於山西民間的一種技藝,草編材料來自大自然,有麥稈、柳條、玉米皮、藤條等。草編有生活生產用品,也有玩具飾物,在民間小的有佩帶飾物、手玩小件、籠子,還有擺放水果的竹籃;大的有籮筐、挎簍等,它們為農家用具,造型優美,形象生動。我們應該開發這些民間草編,讓它們從古代單純的實用性轉為現在的實用欣賞性,並可以延伸到編提包、掛飾、椅墊等用品進入市場。

1.5文學藝術

山西,是中國戲曲發源地之一。現主要存有四大劇種:晉劇、蒲劇、上黨梆子和北路梆子。晉劇,是山西省的代表性劇種,其特點是旋律婉轉流暢,曲調優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自己獨特風格;蒲劇唱腔高昂,朴實奔放;上黨梆子音調高亢明朗,粗獷朴實;北路梆子有著慷慨激越的邊塞風格。另外山西的道情戲、山西的皮影戲等也深受城鄉勞動人民的喜愛。

山西民歌,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勞動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反映地方人的心理、情感和願望。這些民歌題材廣泛,反映內容深刻,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晉西北的「山曲」、太行山的「開花調」、忻州一帶的「卷席片」都是勞動人民在山間田野或崖畔、場院隨時可唱的一種短歌,形式短小、單純;詞曲格律自由;感情真摯,無須伴奏。山曲高亢嘹亮;開花調委婉清秀;秧歌品種繁多,如河曲的「二人抬」、左權的「小花戲」、以及和順的「風台小戲」等。套曲多系歌唱歷史人物或歷史傳說故事,如左權的「大腔」、興縣的「崑曲」、離石的「彈唱」等。

以趙樹理為首的「山葯蛋派」是新中國文學史上最有影響的一個文學流派。他的著作有《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趙樹理在小說藝術的民族化、群眾化、地方化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歷史性貢獻,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寫農民的「鐵筆聖手」。而在他的影響下,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一群山西籍作家馬烽、西戎等實力雄厚的作家,繼承《小二黑結婚》的格調,發表了一大批風格相近的作品,形成了一個影響波及全國的作家群體。從「山葯蛋派」這個充滿鄉土氣息的名詞中,我們就不難想像到這些作品與群眾和生活貼得有多麼近,山西文藝獨特之魅力了。

閱讀全文

與呂梁重陽節的傳說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深圳蔡氏養生怎麼樣專業嗎 瀏覽:975
什麼地方的養老院好呢 瀏覽:922
父母欠50萬怎麼還 瀏覽:434
父母生病自己又走不開怎麼辦 瀏覽:527
2017年企業退休工資漲多少 瀏覽:257
桑植農村養老保險 瀏覽:708
社保領養老金多少錢一個月 瀏覽:33
舒蘭農村養老保險 瀏覽:262
40萬存款和養老金哪個劃算 瀏覽:784
扶貧敬老院 瀏覽:200
胃與脾在春天如何養生 瀏覽:862
老年痴呆與中醫護理 瀏覽:346
呂梁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瀏覽:726
老人摔傷縣人民醫院能報銷多少 瀏覽:596
2018井下退休年齡 瀏覽:18
郵票上的重陽節 瀏覽:338
退休年齡改革男女應該一致嗎 瀏覽:445
榮士達養生壺開關不煮水怎麼回事 瀏覽:718
怎麼計算60歲以上人數 瀏覽:593
有關孝順的對聯橫批 瀏覽: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