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全詩的意思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全詩的意思是:
獨自離家在外地為他鄉客人,每逢佳節來臨格外思念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全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創作背景:
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
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中國有些地方有登高的習俗。
賞析:
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登高時佩帶茱萸囊,據說可以避災。茱萸,又名越椒,一種有香氣的植物。
詩人遙想的卻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說,遠在故鄉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
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內。好像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反倒是
兄弟們佳節未能完全團聚;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並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
須體貼。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
B.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那麼你們知道重陽節的來歷故事嗎?感興趣的小夥伴一起來看看。
今天的重陽節,則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准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這就是我了解的關於重陽節的來歷故事了,小夥伴們,你們清楚了嗎?
C.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句詩是什麼意思
意思: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作者】王維【朝代】唐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
獨自離家在外地為他鄉客人,每逢佳節來臨格外思念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3)讓人想登高望遠的重陽節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時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抒發身在異鄉的遊子適逢佳節對故鄉親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們的心聲,引起人們的共鳴。全詩樸素無華,蘊藉深厚,用詞精練,曲折有致,堪稱千古絕唱。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首句寫身在異鄉的詩人每到佳節倍加思念故鄉的兄弟親人。
起句一個「獨」字,造境突兀,既刻劃出了詩人舉目無親、孑然孤單的形象,又傳達出抒情主人公寂寞凄涼的心境。兩個「異」字迭用,更加強了詩人的孤獨之感,為詩的畫面增添了凄楚的色彩。第二句是全詩的詩眼和感情主線。
這里的「每逢」二字,突破了「九月九日」這一特定時間的局限,使人體會到詩中之情醞釀日久,今年九月九日的爆發只不過是碰到了重陽佳節這一導火索罷了,一個「倍」字,既渲染了今日思親之情的強烈,又表明了平日思親之經常。
這兩句詩著重在寫詩人節日的感受,由於詩題已經點明時值重陽佳節,埋下了熱鬧歡愉的節日場面的伏筆,因而就愈使人感到身「在異鄉為異客」的孤寂的遊子形象,更加鮮明。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創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任何迂迴,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後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後勁不足。
這首詩的後兩句,如果順著「佳節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作者採取另一種方式:緊接著感情的激流,出現一泓微波盪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由自己思親,想到親人節日必然也在想念自己,從而更加深了詩人珍視兄弟手足之情、思念家鄉親人的情思。古時有重陽節佩茱萸登高飲菊花酒可以消災避邪之說。
這里,詩人巧妙地通過兄弟重陽佳節佩茱萸囊登高這一富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細節來使兄弟思己之情具體化、形象化,用兄弟對登高行列缺了一人的遺憾心情來反射出詩人思親的心曲,更使人感到詩情真摯:委婉動人。
這首詩注重感受和細節的典型性,「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受,既是詩人日常感受的升華,又是長期客居異鄉的遊子節日感受的概括和總結,有相當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登高插茱萸的細節,體現了節日兄弟聚首的歡悅,同時也具有濃厚的時代和地方色彩。正因為這首詩注重感受、細節、時間、環境諸方面的典型選擇,因而就形象逼真地表達了詩人具有典型意義的感情。因此千百年來屢經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