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孔子認為孝順父母、順從兄長就能治好國,是什麼道理呢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學生,在家裡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
孔子認為一個人要孝順不僅僅是表面的,不僅僅是隨時滿足父母的心願,而是從心裏面,他說如果如果父母餓了就給他吃的,渴了就給他喝的而不從心裏面尊重他們,那這樣和養牲畜有什麼區別呢。
我們要從心裏面尊重父母,孝順他們,但是父母的想法不一定是對的,如果這樣作為孩子的態度應該是可以不執行,但是一定要恭恭敬敬,聽著他們說,不能頂嘴。
Ⅱ 孔子說惟孝者--色難,請問色難是什麼意思
意識是:保持適宜的態度很難。
出自:出自《論語·為政》第八章,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zhuàn),曾(céng)是以為孝乎?」
譯文:子夏向孔子請教孝的問題。孔子說:「孝順父母並且時刻保持適宜的態度是難以做到的事情。遇到需要解決的事情,晚輩替父母長輩做了;有了好吃的,讓父母去享用,難道這些就足以稱得上是孝了嗎?」
孔子所提倡的孝,體現在各個方面和各個層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一個共同的思想,就是不僅要從形式上按周禮的原則侍奉父母,而且要從內心深處真正地孝敬父母。
(2)孔子說孝順原畫擴展閱讀:
1、《為政》:
包括24章。本篇主要內容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系、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范疇的進一步闡述。
2、孔子及論語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即農歷八月廿七~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農歷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為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
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遠的影響。
《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並加以注釋。
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後各代注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註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系,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復章節出現。
網路—論語·為政篇
Ⅲ 孔子論孝的文言文翻譯完整版
孔子論孝的文言文翻譯: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
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Ⅳ 孔子論語中關於「孝順父母」的句子和翻譯
春秋·孔子《論語》中關於「孝順父母」的句子為:子曰:「色難。有事內,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容饌,曾是以為孝乎?」
白話釋義: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
(4)孔子說孝順原畫擴展閱讀:
《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范疇:
倫理道德范疇——仁,社會政治范疇——禮,認識方法論范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
孔子確立的仁的范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系與待人接物的規范,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仁」是《論語》的思想核心。
Ⅳ 我記得孔子說過!孝順!只是給老人吃飽、穿暖!那跟畜生有什麼區別!能找到原句么
《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譯文1:子游向孔子請教什麼是孝。孔子說:「現在所謂的孝,是指能夠侍奉父母。(其實)就連狗與馬,也都能服侍人。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樣分辨這兩者呢?」譯文2:子游向孔子請教什麼是孝。孔子說:「現在所謂的孝,是指能夠侍奉父母。(其實)人對狗與馬,也能供給飲食加以飼養,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樣分辨這兩者呢?」
Ⅵ 「孔子」贊揚「父母」的詩句有哪些
1、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釋義:孔子說:「做人,孝順父母,尊敬兄長,而喜好冒犯長輩和上級,是很少見的;不喜好冒犯長輩和上級,而喜好造反作亂的人,是沒有的。君子要致力於根本,根本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就產生了。所謂「孝」「悌」,可為「仁」的根本吧。」
2、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釋義:孔子說:孩子們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尊敬兄長,做人言行要謹慎講話要講究信用,廣泛地與眾人友愛,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做了還有餘力,就用來學習各種文化知識。
3、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釋義: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4、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釋義:孟懿問:「怎樣是孝道?」先生說:「不要違逆了。」一日樊遲為先生御車,先生告訴他說:「孟孫問我孝道,我答他不要違逆了。」樊遲說「這是什麼意思呀?」先生說:「父母生時,當以禮奉事。死了,以禮葬,以禮祭。」
5、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釋義:孟武伯問有關孝的事,孔子說:「父母只為孝子的疾病而擔心。」
6、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釋義:子游詢問孔子孝道,孔子說:「現今的孝道,只是說能夠奉養父母,(但這樣是不夠的,因為)對狗或馬也能做到飼養它們,如果對父母不誠心孝敬,那麼和飼養狗、馬又有什麼區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