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現代尊老敬老故事
尊老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身為中國人,理所應當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尊老敬老這一優良傳統,而不僅僅只是嘴上 說說 ,更要用實際行動來關心我們身邊的老人,盡可能地為他們著想,討他們的歡心。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現代尊老敬老 故事 ,供大家參考。
現代尊老敬老故事1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不知不覺中一年一度的 重陽節 已來臨,九九重陽,不僅僅代表著天長地久它還是老人們的節日,它象徵著尊老、敬老、愛老。
孟子說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見尊老敬老著這一美德早在我國一直遺傳下來,是我國的優良傳統。子路負米雙親、岳飛敬師孝母、告訴著我們須尊老敬老。
給老人讓座,扶老人過馬路,尊敬父母,這些等等都是日常生活生活中的小事。我便有一回,在公交車上看到這樣一幕:一位老爺爺上公交車被擠得站立不穩,而身旁的人看到老爺爺快摔倒了卻熟視無睹,旁邊的人不是裝睡就是翹著二郎腿玩手機,這時,一個小姑娘用稚嫩的嗓音對老爺爺說:「老爺爺,坐我這兒吧!」眾人循聲過去,是一個長相可愛的小姑娘,她正熱情洋溢的扶老爺爺上座呢!我對這位小姑娘充滿了敬佩,爺爺慈祥的面容上十分溫柔,她魏魏顫顫的對小女孩說:"謝謝你,好閨女!"小女孩笑了,臉上綻開了一朵花。車又行駛了一會兒,小女孩被人群擠來擠去,臉上閃過一絲痛苦的神色,突然有人大叫了一聲:小女孩,你的腳......。大家把視線紛紛轉向她,小女孩的腳上打著石膏.我的目光一顫,她的腳受傷了,可是她為什麼還要把座位讓給別人?大家對小女孩充滿了憐憫與敬佩,連那些看到老人快要摔倒卻熟視無睹的人都為小女孩的行為感到羞愧,都紛紛為她鼓掌。
美德,是至善、至純、至高人性的結晶,它源自生活又融入生活,只要我們用心去感悟,就會發現它無處不在。矢志愛國、善待自然、寬以待人、尊師重道的 事跡 如中國的瑰寶,數不勝數,「弘揚中華美德,構建和諧社會」,勢在必行。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是詩人王維寫的,表達了自己思念親人的情感,讓我們大家一起行動起來,做到敬老、愛老、助老、尊老。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現代尊老敬老故事2
老人,這個詞大家都很熟悉,現在每天都在宣揚要尊老愛老,但真正的有誰做到,也只是那一小部分的人,比如十個人當中只有二三個能做到,當今的社會是多麼的不平等,在社會上只能用金錢來衡量,誰能注意到那些無法走出大山的人,在外打工的人,有曾想過自己身在家中的父母嗎?他們是多麼的孤獨,也有一些,因為生活的步步緊逼,流落街頭,當街乞討的老人嗎?但並非全部人如此,但出現的頻率也越來越少,在我身上就發生了一則這樣的故事:
那是一個寒冬,學校組織我們去敬老院看望爺爺奶奶們。幸運的是,我也納如其中,對於「敬老院」我並不是很了解,今天正好可以大開眼界好好了解。
來到了敬老院,四周都披上了白衣裳,空氣也很好。我們首先分成了幾個小組,一小組去幫爺爺奶奶們打掃他們的房間,安置好一切,另外一組,就負責帶老人們去散步,散散心,緩緩神。剩下的一個小組就相遇文娛的了,大家表演了許多有趣的表演,例如:小品、歌唱、舞蹈、相聲、雙簧……把老人們逗得很開心。似乎這個寒冬都被我們這一顆顆熾熱的心和那股人來瘋的勁兒給融化了。
接著,是與爺爺奶奶們聊天的時候了。我找到了一位孤獨坐在長椅上的老太太,她白發蒼蒼,有許多的皺紋,那臉上刻滿了風霜的刀痕,把這位老太太的青春給削去了。我坐在老太太的旁邊說:「奶奶,您在想什麼啊?」老太太說「我在想我兒子啊,他把我送到這敬老院來,以為是為我好,可他不知道我有多孤獨,呆在家啦,我才是快樂的,唉……」「奶奶別傷心,我們會經常來看你,來陪你的。」老太太聽了,會心的笑了……
老人其實什麼也不需要,需要的是每天餐桌上能有家人一起,是每天散步的時候,有家人的歡聲笑語,他們真的很容易滿足。敬老愛老,是中華傳統的美德,就例如古人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一定要敬老愛老,讓老人能夠在溫暖的家庭中安享天年
現代尊老敬老故事3
尊老敬老不僅是一種好行為,傳承美德的品質,更是一種娛樂性般的好體驗。
小紅是一年一度的敬老愛老美德好少年。為什麼要評選她呢?因為她的確擁有這種好品質。她見到老爺爺老奶奶就會問好,還經常幫助老爺爺老奶奶做事情,拎一籃蘋果,倒一次垃圾,對她來說只是舉手之勞。重陽節來到之際,她都會去福利院看望一些老爺爺和老奶奶,送來一些東西,並問候他們進入的情況。有時還會幫助老爺爺老奶奶做事情。這樣看來,她的確是一個美德好少年。小明則完全不同,見到一些老人連好都不問,還經常嘲笑老人們,走的慢,滿臉皺紋,不幹活,還有吃有喝。偶爾,幫助他們倒一次垃圾,還要給報酬,從來不去福利院,連自己奶奶都不孝敬,成績再好也沒有用。如果有一天你碰到了小明或者小紅。一定要向小紅學習,還千萬要告訴小明不孝敬老人是不對的。
我的爸爸媽媽也是敬老的中年人,最近我的爺爺生病了,需要住院,他們一點埋怨也沒有,還每天互換待在醫院。
《孝經》中曾經說過: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意思就是指:天地之間萬物都是有靈性的,只有人的最為珍貴,人的行為,最重要的就莫過於孝順。在孝道之中,尊敬長輩是最重要的了。我們也得孝敬長輩,那麼,從最基礎的做起。
(一)聽從父母的教誨,不要私作主張,認真學習,塌塌實實做人。
(二)體諒父母和家庭中所有的的困難,在生活上無論多少艱苦樸素,都不要你向父母提出過於奢侈的要求。
(三)親近父母,多關心他們,幫助他們做自己所能及的事。
(四)在物質和精神上贍養父母,不要小氣,做一個好孩子。
(五)有時也幫父母做 家務活 。他們減少一些負擔,有時也幫他們捶捶背,按摩按摩,讓他們感到輕松一些。
(六)用心去聽父母的「嘮叨」,不要過於煩躁,要傾聽父母好的東西。
(七)不要嫌棄父母長得丑,以及生事,要善待父母。
弘揚中華孝敬美德, 文化 ,從我們做起。增強尊老,敬老,愛老的意識讓大家都加入到尊老敬老的文化當中。
現代尊老敬老故事4
每一個人總有變老的時候,但是,尊老敬老卻是每一個人的責任與本份。中華民族之所以血濃於水,之所以歷經滄桑,生生不息,之所以「人情味」非常濃,尊老敬老便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
記得有一次,天晴得像一張藍紙,幾片薄薄的白雲,像被陽光曬化了似的,隨風緩緩浮游著。小路上隨處可見孩子正在嬉戲玩耍。我和姐姐一做完作業,便跟媽媽要了幾元,坐上公交車,擠了個座位,准備到效野公園散散步,曬曬太陽。
公交車開了一段路,車便停了下來,只見一位中午婦女攙扶著一位年邁的老奶奶緩緩地上了車,她們交談了幾句話,中年婦女便走了。這時,車上早已人山人海了,老奶奶見沒座位,只好站著。見車子開動,我和姐姐繼續玩著「石頭、剪刀、布」,可玩著玩著,心裡卻堵著慌,「這位老奶奶年齡已上了花甲,站久了會不會難受呢?我是不是該做點什麼?」不見不知道,一抬頭嚇一跳,只見老奶奶原來紅潤的臉頰已變得蒼白了,腿開始抖了,看起來站得十分吃力的樣子。見狀,我便來了個劍步沖上去,攙扶著老奶奶的手,慢慢地回到了我的座位上坐下。慢慢地,老奶奶的氣色好了許多,我心中的大石頭也漸漸落下了。姐姐把我拉到一旁:「妹呀,你在干什麼,幹嘛要把辛辛苦苦搶來的位置讓給那個奶奶呢?」我立刻反駁道:「難道你沒看見嗎?這位奶奶剛才臉色都蒼白了,她再不坐下,可能會發生嚴重的事情呢!」
「效野公園到站了,請要下車的乘客准備下車……」我和老奶奶道了別,和姐姐手拉手往外走,剛要出車門,我隱隱約約地聽見了老奶奶誇我是個懂事、朴實、善良的孩子。
那一天,我感覺郊野公園的天空格外晴朗,花兒比以前開得更加艷麗,鳥兒的叫聲也更加清脆響亮......
同學們,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長河中的一顆閃亮的珍珠;是中華傳統美德星空下的一顆耀眼的明星。它歷經滄桑,經久不衰,愈是歷史久遠,愈是堅強無比。我們要繼承好這份美德,讓它永久不息,讓它代代傳承。
現代尊老敬老故事5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題記
在我家附近有一個破舊的房屋,裡面住著一個孤寡老人。他的兒子十分不孝順,丟下他一個,遠走他鄉了。老人靠撿廢品謀生。他幾乎每天都穿著同一套破舊的衣服。鞋底磨平了,腳趾偷偷地向外張望著。冬天,他穿著單薄的衣裳,嘴唇、手腳都凍得青一塊紫一塊,孤孤單單一個人走在大街上,用那呆滯的目光苦苦地搜尋他的最愛——人們丟棄的廢物。路過的人,都用鄙視的目光看著他。我對他,也總是視而不見。
有一次,我的朋友小華邀我到她家玩。途中,我們偶遇了老人。老人飽經風霜的臉上鐫刻著無助。只見他手裡拖著一個大大的麻袋——裡面卻空空如也。他步履蹣跚,艱難地向前挪動著。小華用一種非比尋常的眼神注視著他,這是一種我從未在她臉上見過的。自那以後,小華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原來不善言談的她,到處和別人說著「秘密」。曾經乖巧的她,總是第一個沖出教室。那段時間,我和她生疏了許多。我也不知道她埋藏了什麼秘密。
直到有一天,我再次經過老人家的房前時,大吃一驚——小華身上臟兮兮的,將一個個礦泉水瓶子遞給老人,滿臉的微笑。我恍然大悟:原來這一段時間,她是在收集這些礦泉水瓶。
小華告訴我,她的爺爺對她特別好,所以每到重陽節她就會准備一些禮物給他。可是,後來她的爺爺因病去世了……那天看到這位老爺爺時,覺得十分親切,感覺那是一種久違的親情。她哽咽地說:「我一定會努力地關心和尊敬每一位老人的,給予他們一個溫暖的家,有條件的話,長大後開一個敬老院!」
她還沒說完,我的眼眶就已經濕潤了,我想我也應該和她一樣努力地去關心和幫助那些孤寡老人。
九九重陽,就是要尊老、敬老。可又有多少人能記得?有多少人真的去關愛老人呢?尊老、敬老不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一種責任。良知譴責的不孝行為,是會被世人指責的。「孝敬父母,尊敬長輩,關愛老人」是我們應該弘揚和繼承的美德。當然,我們不能只把它停留在口頭上,應該用行動來證明。
關愛老人,勿忘「九九」。「九九」意味著長長久久。讓我們長長久久地陪伴、關愛老人吧!
關於現代尊老敬老故事相關 文章 :
★ 愛老敬老故事5篇600字
★ 高一敬老的故事範文
★ 尊老愛親事跡材料4篇
★ 關於孝親敬老的事跡材料
★ 尊老愛老敬老的演講稿
★ 尊老敬老的800字作文範文5篇
★ 尊老敬老愛老演講稿2020
★ 尊老敬老的作文5篇
★ 尊老敬老作文500字
★ 關於敬老作文合集5篇
B. 論語中有哪些關於孝道的句子
論語中也有很多尊師重道的一些以及孝敬父母的句子。比如:弟子入則孝,出則弟。父母維持己之憂。子曰是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C. 做一個尊師重道的好學生作文500字
我們現在已經是中學生了,已經比小學更上一步了。可是我們該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中學生呢?我認為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學生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點: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人類相生相養的自然情感,是中國社會倫理道德的基礎,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規范。幾千年來,「孝敬父母」的思想文化陶冶了不少傑出人物,陶冶了中華民族子子孫孫。我們中學生要做到在家主動承擔家務勞動,如收拾房間、洗衣、做飯、洗刷餐具,減輕父母家務負擔,養成勞動習慣,鍛煉勞動技能。尊重父母意見和教導,經常把生活、學習、思想情況告訴父母,多與他們交流,不讓他們操心。
第二點:尊師重道。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播者。任何人的成長教育都離不開老師的辛勤培養和教育。「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文化教育的優良傳統。我們中學生要養成尊師習慣。見到老師要行禮,主動問好、問安,使用老師的尊稱,不直呼其名。對老師有意見和要求,應善意誠懇地提出,不者搭許頂撞老師,要聽老師的教導,刻苦學習,能以優異的學習成績回報老師的辛勤工作。作文
第三點:誠實守信。誠實守信是中華民鋒源族的優秀品格之一,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誠實守信,包括誠實、誠懇、信用、信任,就是言行一致、不說假話,實事求是。中學生做到誠實守信。具體來說,要養成表裡如一言行一致的習慣。老師在與不在同樣遵守紀律,嚴格要求自己開誠布公。不氣人,不自欺。不說違心話,不奉迎他人,善於指出同學的缺首基拿點。不說謊話,勇於批評和自我批評。
以上三點,我認為是成為一名合格的中學生必不可少的幾點。我相信,成為一名合格的中學生對我們來說,不是夢!!作文
D. 幫我提供3種層次的孝的古代例子
、程門立雪
游恭,五代時人,學問廣博,文章很好。游酢是宋代的學者,典故「程門立雪」講的就是他尊敬老師的故事。
2、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3、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庄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3、孔夫子的誤會
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在去陳國和蔡國的路上被困,一連好幾天沒吃上一頓飯.孔老夫子實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覺,想以此來忘卻飢餓.孔子的大弟子顏回見老師餓得很,心中十分憂傷,心想,老師上了年紀,怎能經得住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辦法,怕是要出危險了.顏回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討.這一次真是天不絕人,居然碰上一個好心腸的老婆婆,給了他一些白米.顏回高高興興地把米拿回來,急忙把米倒在鍋里,砍柴生火,不一會兒,飯就熟了.孔夫子這時剛好醒來,突然聞到一股撲鼻的飯香,好生奇怪,便起來探看.剛一跨出房門.就看見顏回正從鍋里抓了一把米飯往嘴裡送.孔子又高興又生氣:高興的是有飯吃了;生氣的是,顏回竟然如此無禮,老師尚且未吃,他卻自己先吃了起來.過了一會兒,顏回恭恭敬敬地端來一大碗香噴噴,熱騰騰的白米飯,送到孔子面前,說:"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贈米,現在飯做好了,先請老師進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來,說:"剛才我在睡夢中見到去世的父親,讓我先用這碗白米飯祭奠他老人家."顏回一把將那碗米飯奪了回去,連忙說:"不行!不行!這米飯不幹凈,不能用它來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問道:"為何說它不幹凈呢 "顏回答道:"剛才我煮飯時,不小心把一塊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為難,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臟的飯給老師吃呀!後來,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飯抓來吃了.這掉過炭灰的米飯怎能用來祭奠呢 "孔夫子聽了顏回的話,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對顏回的誤解,深感這個弟子是個賢德之人.
4、秦始皇拜荊條
秦始皇焚書坑儒,為此而落得個罵名千古.可他尊敬老師的故事卻鮮為人知.那是秦始皇統一中國6年後,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時發生的事.當時,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護衛下,乘著車輦,浩浩盪盪地從碣石向東北的仙島前進.隨著均勻的馬蹄聲,秦始皇不覺沉入對往事的追憶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師,彷彿他就在眼前,雖說嚴厲,可令人欽敬難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勞呢.那位威嚴的老人,第一次授課講的就是舜爺賜給我們家的姓.他先分別講了"亡,口,月,女,凡",然後再合成一個"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寫."老師,這字太難寫了.""什麼 一個嬴字就難住了 將來秦國要*你去治理,難事多著哩,能知難而不進嗎 "說著就舉起了荊條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沒見過這位老師,聽說他老人家已經去世了.突然,車停了.前衛奏道:仙島離此不遠,請萬歲乘馬.於是,秦始皇換乘了心愛的大白馬.過不多時,便到了島上.始皇環視渤海,胸襟萬里,豪氣昂然,更加思緒萬千.待到他低頭察看眼前,卻忽然下馬,撩衣跪拜起來.隨從的大臣們見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著參拜.等皇帝站起身來,大臣李斯才問他為何參拜.秦始皇深情地說:"眾位卿家,此島所生荊條,正是朕幼年在邯鄲時老師所用的荊條,朕見荊條,如見恩師,怎能不拜 "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島稱為秦皇島.傳說島上的荊條為秦始皇敬師的精神所感動,皆垂首向下,如叩頭答謝狀.
5、張良拜師
張良年輕時,曾計劃要刺殺暴君秦始皇,失敗後,為躲避官府通緝,潛藏在下邳.有一天,張良閑游到一座橋上,遇見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見張良走近,便故意將鞋墜落橋下,讓張良下橋去撿.張良很不高興.等張良把鞋撿上來交給老翁時,老翁又讓他幫著把鞋穿上.於是,張良跪著幫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沒客氣,笑眯眯地離開了.臨走時留下了一句話:"小子可教矣!5天後黎明時分在這里等我."張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後天剛亮,他就來到橋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裡,見了張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約會遲到,豈有此理.過5天再早些見我."說完就離去了.又過5天後,雞剛打鳴,張良便匆匆地趕到了橋上,可是不知怎麼的,他還是比老翁來得晚.老翁這回更不高興了,只是重復了一遍上回說的,就拂袖而去了.這下張良可點急了,又過了5天,他索性覺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來到橋上等著.一會兒老翁來了,見著他便點頭稱是.井從袖中拿出一本書,很神秘地說:"你讀了這本王者之書,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後,兵事將起.再過13年,你到濟北,可以與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塊黃石,便是我的化身."說完飄揚而去.天一亮,張良打開書一看,原來是太公望兵法書.張良特別高興.後來張良認真研讀黃石老翁授給的那部兵法書,真的當上了漢高祖劉邦的高級參謀.
回答者:Tanworld - 榜眼 十三級 9-10 10:48
在中國的古書上,有「香九齡,能溫席」的記載。講的是我國古代「黃香溫席」的故事。
黃香小時候,家中生活很艱苦。在他9歲時,母親就去世了。黃香非常悲傷。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親生病期間,小黃香一直不離左右,守護在媽媽的病床前,母親去世後,他對父親更加關心、照顧,盡量讓父親少操心。
冬夜裡,天氣特別寒冷。那時,農戶家裡又沒有任何取暖的設備,確實很難入睡。一天,黃香晚上讀書時,感到特別冷,捧著書卷的手一會就冰涼冰涼的了。他想,這么冷的天氣,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幹了一天的活,晚上還不能好好地睡覺。想到這里,小黃香心裡很不安。為讓父親少挨冷受凍,他讀完書便悄悄走進父親的房裡,給他鋪好被,然後脫了衣服,鑽進父親的被窩里,用自己的體溫,溫暖了冰冷的被窩之後,才招呼父親睡下。黃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親的心。黃香溫席的故事,就這樣傳開了,街坊鄰居人人誇獎黃香。
夏天到了,黃香家低矮的房子顯得格外悶熱,而且蚊蠅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涼,盡管每人都不停地搖著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覺得涼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備睡覺去了,這時,大家才發現小黃香一直沒有在這里。
「香兒,香兒。」父親忙提高嗓門喊他,
「爸爸,我在這兒呢。」說著,黃香從父親的房中走出來。滿頭的汗,手裡還拿著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麼呢,怪熱的天氣,」爸爸心疼地說。
「屋裡太熱,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勁一扇,蚊蟲就跑了,屋子也顯得涼快些,您好睡覺。」黃香說。爸爸緊緊地摟住黃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卻出了一身汗呀!」
以後,黃香為了讓父親休息好,晚飯後,總是拿著扇了,把蚊蠅扇跑,還要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使勞累了一天的父親早些入睡。
9歲的小黃香就是這樣孝敬父親,人稱溫席的黃香,天下無雙。他長大以後,人們說,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愛百姓,愛自己的國家。事情正是這樣,黃香後來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負眾望,為當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傳。
回答者:秋天£葉 - 魔法學徒 一級 9-10 10:51
尊敬師長終身思慕
宋朝時,岳武穆王的老師周同的力氣很大,可以拉開三百斤的弓箭。當周同死了之後,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師的墓前祭拜,並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後,必定會拿起老師所送的三百斤的弓發出三支箭才回去。他這份念念不忘師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後精忠報國的忠心。
尊敬師長名留後世
桓榮是漢明帝的老師,而明帝對老師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裡放了老師的桌椅,就請老師坐在東邊的方位,又將文武百官都叫來,當場行師生之禮,親自拜桓榮為老師。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貴的身份來恭敬老師,可見他的用心與風范,值得大家學習。
尊師重道立雪程門
宋朝時,有游酢、揚時兩人跟著程頤老夫子學習,他們對老師非常的恭敬。在冬季的某一天,這兩位學生陪著老師,並聽老師教誨。說了一會兒,夫子便閉目養神,不知不覺地睡著了。他們兩個不敢離開,又怕吵醒夫子,就靜靜地站在兩旁等夫子醒來。夫子醒來見他們兩位還站在旁邊,便說了:「你們還沒走啊!」他們兩個回答:「我們是因為先生睡著了,沒有請命,不敢離去!」於是再把書中有疑問的地方請教夫子,最後才向夫子拜辭。出門的時候他們才發現雪已經積了三尺深了。這兩位學生,後來也都成為很有名的人。
舉凡弟子要能夠成材,首先要懂得向老師虛心求教,而在跟隨老師的同時,就應該要明白恭敬侍奉師長的道理。須知父母養育我們,師長教導我們,是一樣的恩澤,怎麼可以不尊敬呢!而且,一個能尊敬老師的人,也就能重視學業;相對的,也就是尊重自己。游酢、揚時尊師重道的精神,值得大家去體會、學習。
尊師重道終成大器
東漢時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當他還在童年求學的時候,看到郭林宗,心想這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便對人說:「教念經書的老師是很容易請到的,但是要請到一位能教人成為老師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為老師,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師。但是郭林宗體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親自煮粥給他吃。當魏昭端著煮好的粥進來的時候,郭林宗便呵責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這樣一連三次,到了第四次,當魏昭再端粥來而又沒有不好的臉色時,郭林宗才笑著說:「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終於看到你的真心啦!」於是大喜,將畢生所學的都全部教給了魏昭,而魏昭也終成大器。
當我們真心地對待他人的時候,他人也必定會以真心回報我們的。
恭敬師傅天子善報
明朝時在四川灌縣有一位銀匠,名叫何雲發,他平日侍奉師傅非常恭敬誠懇。每次若在道路上遇到師傅,他一定雙手拱立,誠心敬意地向師傅問好。不久他的家漸漸地富有起來,但是結婚多年卻一直沒有子女,有一天他妻子夢到神來托夢說:「你命中本來註定沒有子女,但因你的丈夫懂得恭敬師傅,所以上天許你生個貴子。」後來他們夫婦果真生了貴子,並得到這貴子的孝順供養,一生衣食豐厚。
忠孝兩全的例子:
花木蘭
花木蘭:姓魏,名木蘭。隋代人,花木蘭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營郭鎮周庄村人。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孝烈將軍花木蘭
--------------------------------------------------------------------------------
花木蘭,生卒年不詳,魏氏女,西漢譙城(今亳州市譙城區)東魏村人。又名花弧,後稱花木蘭。其父名應,乃漢初材官騎士。木蘭秉承父志,自幼習武,尤工劍術。
漢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單於(冒頓單於之子,名稽粥)大舉入塞,殺掠甚眾。文帝大征天下民以御,木蘭父當往,而年已老邁,弟尚年幼。木蘭憫其父老,便替父從征。木蘭初為戎卒,以功為小校,後晉升為將軍,守燕山南麓之曲逆。馳奔沙場,塞旗斬將,攻城略地,所向輒克捷,莫有當其鋒者。單於旋退。
木蘭從軍凡十二年,屢立殊勛,人終不知其為女子。後凱還,天子嘉其功,封尚書郎,不受,懇奏省親。及擁軍還譙,釋戎衣,服巾幗,同行者皆駭之。木蘭墓位於亳州城東魏村北,冢丘高大,蒼松環護,翠竹成林,鄉人又為立祠,每年四月初八為木蘭生日致祭。
木蘭戍邊之地曲逆,即今河北省順平縣,該地人民為感激木蘭的恩德,從漢代起就為其立廟建祠,歷經各代,香煙不絕。唐朝乾封元年,木蘭被追封為「孝烈將軍」。這一年唐高宗偕武則天泰山封禪還朝,路經亳州,朝亳州老君廟和木蘭祠,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封木蘭為「孝烈將軍」。
祠祀木蘭的廟宇遍布神州,因此有關木蘭的身世眾說紛紜。然木蘭戍邊之地今河北省順平縣木蘭祠碑刻《漢孝烈將軍記》應是權威性文物佐證。碑上說:木蘭姓魏,亳州人。明代巡按御史何出光建河北省順平縣木蘭祠,並作《木蘭祠賽神曲》十二支。他在序言中說:「將軍,亳人,魏氏女。漢文帝時,老上寇邊,帝親征,大括民兵,殆可空國。將軍以父老邁,不任受甲,身偽其子以行,轉戰燕山……完(即今順平縣)為古曲逆,當燕山之麓,將軍百戰收其地,土人廟祀之。」
木蘭替父從軍,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卻不受皇上封賞,解甲歸田。皇上聽說她是一位未出閣的女郎,又如花似玉,便要納為妃子,宣木蘭進京。
木蘭上朝,皇上一見,果然是位絕色的女子。皇上鄭重說道:「孤王見你文有文才,武有武功,忠孝皆全,國色天香,因而想把你封為東宮,不知意下如何?「
木蘭聞說如雷擊頂,暗暗想道:從前昏王因迷戀酒色,禍亂朝綱,以致國勢衰危。今四方稍定,不思治國安民,反而封宮選妃,豈不又要重蹈覆轍? 她蹙了一下眉頭,說道:「皇上恩澤,怎敢不受?只是小女子自幼立下三樁誓願,若不實現,永不嫁人!」 皇上心喜道:「這好辦,你說吧,漫說三件,就是三十件,三百件,孤王不惜千斗金,萬斗銀,也要辦得使你滿意。」
木蘭說:「其一,小女子替父從軍,一為盡孝,二為盡忠,三也是為天下女子爭一口氣。小女子認為天下男女均為人,各有長短,男子做得到的,女子未必不能做到!想自前朝實行科選以來,未有女子應試入選者,誠請陛下頒一道聖命,讓天下女子也可習文弄武,開科入選,為國盡忠。」皇上聽了,楞了一下。木蘭又道:「其二,天下之大,當今女子竟無立足之地:在娘家說是人家的人,到婆家須姓夫家的姓,出嫁叫『姓人』。誠請讓男女均可自立門戶。男可娶女,女也可娶男。男娶女時,生兒育女隨夫姓,女娶男時,生兒育女隨女姓……」皇上不解道:「這是為何呢? 」木蘭說:「不如此,世人就認為只有男子能傳宗接代,女子不能,這樣,就將後患無窮。」
木蘭又說:「其三,無論庶民、皇上均須一夫一妻,違者罰罪……」皇上聽完這三願,哈哈大笑說:「真是女子之見呵!自古男女有別,天道昭然,孤王豈能改變? 」
傍晚,皇上下了一道聖旨,封木蘭為東宮貴妃,木蘭問起三樁誓願之事,皇上隻字末提,木蘭逐稱病不往。一連三道聖旨,木蘭見逼,知道無望,便手書「天下安好」四個大字。「安好」是什麼意思呢?拆解起來就是:室中有女方為安,有男有女、男女平等方為好。木蘭寫好,置於案上。望瞭望窗外蒼茫的天空,然後自縊於畫梁。皇上得知,心中驚慚,見木蘭所書「天下安好」四個大字,不解其意,命人殯以厚禮,於亳州東郊五里魏園村下葬。
後人為紀念木蘭,在她家鄉建「木蘭祠」以祭,大殿上書皇帝御賜「孝烈將軍」四字。
忠孝不能兩全的例子:
宋 岳飛(1103~1142)
字鵬舉,相州湯陰人(河南),為宋朝名將。事母至孝,家貧力學。其母親在他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字,岳飛以此為一生處世的准則。北宋宣和中,以敢戰士應募,隸留守宗澤部下,屢破金兵,宋高宗手書「精忠岳飛」四字,制旗賜之。又破李成,平劉豫,斬楊么,累官至太尉,授少保兼河南北諸路招討使。
公元1129年,金兀術渡江南進,攻陷建康,岳飛堅持抵抗,於次年收復建康大破金兵「拐子兵」於郾城,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兩河(淮河、黃河)義軍紛起響應,復欲進軍朱仙鎮,惜宰相秦檜力主和,乃一日降十二金字牌,召還,誣以「莫須有」的罪名而死於獄。
岳飛率領的軍隊被稱為「岳家軍」,金兵非常害怕「岳家軍」,人們流傳著「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1162年,宋孝宗時詔復官,謚武穆,寧宗時追封為鄂王,改謚忠武,有《岳武穆集》。
E. 尊師重道的典範有哪些
1、程門立雪
北宋時期,有一個著名學者叫程頤,是主張「去人慾,存天理」的理學的奠基者之一。程頤在當時的名氣很大,許多人慕名而來求學問道。
有一天,一個叫楊時的學生來拜見程頤,有問題要詢問。不巧的是,他來到的時候,程頤正在休息入睡。楊時怕打擾到老師,又不想放棄求學,便站在門外,靜靜的等待。當時正是冬天,在楊時在門外站立的時候,逐漸下起了雪,且越下越大。但是楊時並沒有因此離開,而是繼續等待。
後來雪都下得有一尺厚了,程頤終於醒了過來。楊時進屋子的時候,程頤說他在窗外看見了一個雪人,那個雪人就是楊時。因此便有了「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後人也以此作為尊師重道的典範。
F. 尊師孝親的古代故事
尊師孝親的古代故事:
1、《程門立雪》
楊時,字中立,是劍南將樂人。小的時候非常聰穎,善於寫文章。年紀稍大一點後,專心研究經史書籍。宋熙寧九年進士及第,當時,河南人程顥和弟弟程頤在熙寧、元豐年間講授孔子和孟子的學術精要(即理學),河南洛陽這些地方的學者都去拜他們為師,楊時被調去做官他都沒有去,在潁昌以拜師禮節拜程顥為師,師生相處得很好。楊時回家的時候,程顥目送他說:「我的學說將向南方傳播了。」又過了四年程顥去世了,楊時聽說以後,在卧室設了程顥的靈位哭祭,又用書信訃告同學的人。程顥死了以後,楊時又到洛陽拜見程頤,這時楊時大概四十歲了。一天楊時拜見程頤,程頤正在打瞌睡,楊時與同學游酢(音zuò)恭敬地站在一旁沒有離開,等到程頤睡醒來時,門外的雪已經一尺多深了。楊時的德行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四方之人士不遠千里與之相交遊,其號為龜山先生。
2、《嚙指痛心》
曾參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
3、《百里負米》
仲由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字子路,是孔子的學生。他非常孝敬父母。因為從小家境貧寒,為人非常節儉。經常吃野菜度日。仲由覺得自己吃野菜沒關系,但怕父母營養不夠,身體不好,很是擔心。家裡沒有米,為了讓父母吃到米,他必須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買到米,再背著米趕回家裡,奉養雙親。百里之外是非常遠的路程,也許現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兩次。可是一年四季經常如此,就極其不易。然而仲由卻甘之如飴。為了能讓父母吃到米,不論寒風烈日,都不辭辛勞地跑到百里之外買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氣非常寒冷,仲由頂著鵝毛大雪,踏著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地往前走,腳被凍僵了,抱著米袋的雙手實在凍得不行,便停下來,放在嘴邊呵口氣,然後繼續趕路。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浹背,仲由都不停下來歇息一會,只為了能早點回家給父母做可口的飯菜;遇到大雨時,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寧願淋濕自己也不讓大雨淋到米袋;刮風就更不在話下。
基本簡介:
「尊師」的詞義是尊敬師長,它是一種中國的傳統美德,也是一種對老師的尊稱。道教一般稱老師為師尊,民間百姓稱別人的師父為尊師。
孝親是孝敬父母的意思。《新唐書·孝友傳·侯知道》:「孝親為子,忠君為臣。」
G. 尊師孝親的作文
導語:一個人,無論地位有多高,成就有多大,他都不應該忘記老師和父母在自己成長的道路上所花費的心血,飲水思源,常懷感恩。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關於尊師孝親的作文,供各位閱讀和參考。
有一棵「大樹」,春天倚著她幻想;夏天倚著她繁茂;秋天倚著她成熟;冬天倚著她沉思;這棵樹就是我們的父母與恩師。從小到大,我們從他們的身上真的索取的太多太多,雖然說:「大恩不言謝,但對於這沒齒之恩,我還是想由衷的說聲:「謝謝!」你們的哺育之恩;謝謝你們的教育之情,總之,謝謝你們對我們的心酸勞瘁。
同學們:我們都知道:「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那麼,聰明你告訴我,如果我們不能孝敬雙親,尊敬師長,那豈不是連畜生都不如了嗎?其實,中國歷來倡導以孝治國,上至肉食之仕,下至匹夫之民,無不推舉孝廉之仕,無不主張養父母、恩師之志。
《詩經》上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孝經》上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終也。」那現在的我們對於父母應該怎樣做才能體現我們對其關愛呢?很簡單,還是那個很傳統的詞:「孝順。」其實,我們現在的教育就是貴在孝,而孝則貴在順,「孝」多偏向於道理,「順」則對大多順乎事情。也就是說,「孝順」並不是偏聽,盲從,要用智慧,巧妙的順從,這樣的孝才能究竟,才能圓滿。
大家所熟悉的曾子就是一個事親至孝的人,下面我給大家講述兩則曾子孝順父母的故事。其一,曾參有一次種瓜,不小心把瓜根弄斷了,他的父親曾點怒而杖擊曾參,差點把曾參打死,過一會兒,曾參醒來之後撫琴而歌。孔子聽說這件事後,告訴門人,曾參來的時候不要讓他進來,被父母杖責的時候,小杖可以接受,大杖就要逃走,如今曾參愛父大杖不逃,差點被父親打死,這會陷父親於不義,這不是孝啊。曾子聽了之後,立即到孔子面前謝過。我說的這是曾參的愚孝。其二,《二十四孝》記載,說他有一天上山去砍柴,他母親在家裡,結果來了客人,母親心裡急了,不知道怎麼招待,就想著趕緊應該把自己的兒子喚回來。於是,她就想到咬自己的手指。十指連心,這一咬下去就痛,結果曾子在山上就感到心痛,不知道家裡發生什麼事情,趕緊就跑回家裡,一看,原來是來了客人。他母親告訴他,我不知道怎麼樣把你招呼回來,所以咬自己的手指,讓你得到感應。這就印證了《弟子規》上的那句名言「父母呼,應勿緩。」我覺得這就是他能成為聖人的這要原因。
親愛的同學們,我們都知道:『百善孝為先,我們也曾了解過「程門立雪」的故事,我們又何曾不知那慈母手中之線是子女前行中的保障呢。對待父母、恩師,我們不僅要孝順,更要孝敬,我們的至聖先師孔子曾說過:「至於犬馬者能的養,不敬,何以別乎?」更有甚者,於雙親在世時不知孝敬,於身後縱然能極盡排場,甚至以金被銀枕安奉,但不僅父母無法帶走任何一物,此更不足以酬報親恩。
同學們,我們一定要牢記「孝親尊師是為修學之根本。」一個缺少根本的人,再繼續追求難道不是枉費嗎?因此,我們不能做這種盲目的、追本逐末的例證,孝親尊師是中華五千年文明所積淀的美德,作為這「四字」的主要受眾,我們應該在生活中,學習中不繼積蓄這得美好的資本,孝敬父母、尊師重道。
我是平凡的,但我也是獨特的。因為,我知道,何為尊師,何為孝親。
——題記
關漢卿說過:「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老師是學生生命中重要的引路人,對學生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尊師」是一個人必不可缺的美德。
冬日,寒風呼呼地刮著。老師仍不知疲倦認真講著課,不時哈氣取暖。她神情專注,從講台慢慢往下走著,不時把手輕輕搭在課桌上。我看見了老師手上紫紅色的凍瘡,如刀痕似的。我心中無限敬佩,便悄悄在每天早晨,把裝著溫水的水杯放在桌子上。「上課老師把手搭在桌子上時會舒服些」。這是我童稚的心願。
這是我微不足道的,或許對老師一點幫助都沒有,但我還是每天樂此不疲地循環著。
另外,我認為對老師的尊重最基本的便是課堂上認真傾聽,課後遇到老師主動問好,若連這些應有的禮貌都做不到,又何談尊師!
和尊師齊名,便是孝親。
「百善孝為先」,動物中有烏鴉反哺,古時候有黃香溫席,身為21世紀新少年的我們有什麼權利不孝順自己的父母呢?
我生活在一個普通的家庭中,雖然生活並不奢侈,但我還是很滿足,因為我們一家其樂融融。因為爸爸媽媽姐我四個人天天都可以見面。
以前,我經歷過兩次地震,那時候,我又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父母對我的愛。我相信爸爸媽媽是全世界對我最好的,現在我要給他們帶來快樂;以後,我要盡自己的全力去報答他們。
停電的夏夜,無比燥熱。媽媽有些頭疼,便昏昏沉沉地睡著了。我望著頭上不停冒汗的媽媽,很是心疼,於是,我拿起扇子輕輕給媽媽扇著,心中湧出些許甜蜜:我可以幫媽媽扇扇子,盡一點自己的孝心了!那一夜,媽媽似乎睡得格外香甜,---至少在我看來。
我相信血濃於水,爸爸媽媽對我的愛,我們一輩子都感激不盡.
而對於老師,我或許無法「程門立雪」但我也會尊重我這人生的指南針。
一露珠反射太陽的光輝,一株小草預示著生命的活力。雖然我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事跡,但我有一顆感恩,向上的心!
鳥兒感恩天空,因為天空包羅萬象,實現它飛翔的夢想;鮮花感恩泥土,因為泥土無私奉獻,給予了它迷人的芳香。我們更應該心存感恩,感恩養育我們的父母,感恩教導我們的老師!
大家都說:我是快樂的.精靈,嘴角總是盪漾著溫暖的笑。我想,那是因為我的心靈一直在飛快地奔跑著,在陽光中跳躍著;那是因為我喜歡這個可愛的世界,喜歡這個世界的每一個動物,每一株植物,每一個人。
孝順爸爸媽媽,是你們給予了我生命,把我帶到了這個美好的世界,無怨無悔地為我付出。
尊重老師,是你們帶給我無盡的知識,教會我做人的道理,引領我一步步前進。
……
我說,我是一株小草,一株普通的小草。但是,即使是一株卑微的小草,也有仰望黎明那一抹晨曦的權利,不是嗎?
相信自己「尊師孝親」我做到了!
不知道度過了多少寒暑,當我們翻開昨日的畫卷,會看到那昔日同窗的笑臉,曾經童年的快樂。而在那背後,老師與父母的恩情,我們又記錄了多少,體味到了多少?
站在這里,我的思緒又回到了六七年前,那是一段我這一生都必將難忘的時光。所謂:「經師易遇,人師難求。」我有幸遇到了這樣的一位人師,從他身上,我體味到了真情,明白了為人之道,感悟了師生之情的真諦。他是我們的班主任,臉上似乎永遠都掛著和藹的微笑。在私下裡,他極少叫我們的名字,總是將我們親切地呼作「胖兒子」「臭兒子」之類的,因為這樣的稱呼,我們似乎很小就有了「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感悟。有一件可能很微小的事情,卻深深影響著我直至今日。那是六年級期末家長會之前,我由於平時上課時太過積極活躍,經常違反課堂紀律,便很擔心母親會在家長會後對自己大發雷霆。因此,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班主任的辦公室,鼓足勇氣低聲對他說道:「老師,請給我一次機會。從今以後,我會學會約束自己,請您答應我,無論我家長問什麼,都不要回答。」他看著我的眼睛,拍了拍我的肩膀,點了點頭。
家長會後,母親氣勢洶洶地沖到我面前,問我究竟對老師說了什麼,老師竟然沒有將我的分毫情況反饋給她,並且還對我母親說:「請你不要再問了,這是師生間的約定。」那一刻,我終生銘記。我猶記得在那一瞬間,突然明白了很多。承諾,責任,尊重還有信任。這一切詞彙,是如此生動地展現在我面前,我感覺到了老師的良苦用心。我開始覺悟,我發誓絕不能辜負老師對我的信任;我學會了理解,開始學著站在老師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我明白了做人之道,要承擔責任,要用尊重和信賴博得他人的肯定。在這樣的細微中,我體味著師生間的真情,從那以後,老師不僅是嚴厲的長輩,更是值得尊敬值得信賴的朋友。
轉身回望,我們在來到這世間的一剎那,就註定與那兩位雖然滿身疲憊但仍然歡欣雀躍的人血脈相連。他們,是我們人生的第一位老師,是我們的至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對於父母,我們又何止是虧欠?我們忽略了太多細節,往往給他們帶去傷害也渾然不覺,直至追悔莫及。有一幕,曾深深觸動了我,甚至是刺痛。那是我的朋友,大家在一起吃飯,一片歡聲笑語。突然,他的電話響了,他的臉便也在頃刻間變了顏色。通話態度之惡劣,語氣之強硬,我,前所未見。在他不耐煩地將電話掛斷後,一個聲音響起,在座的另一位朋友說道:「他一定是在和他的母親打電話。」
忽然之間,我陷入了沉思,我被那句話所觸動,開始反省自我,是否也是如此?將笑臉迎向他人,用惡言直指父母。很羞愧,答案是肯定的。但為什麼我在平時竟沒有絲毫察覺?仔細想來,我們很多人,不也往往將自己的笑臉和友善奉獻給朋友,同學,甚至是陌生人嗎?而對於父母,卻更多的是那憤怒的面龐,暴躁的行為,乃至粗俗的語言。對於這些,我們真的應該仔細思考,認真反省了……中國自古就有「孝親尊師」的傳統,「程門立雪」的堅韌,「二十四孝」之事的感動,還有那李密寫《陳情表》是所留下的淚水,會同張良在月下的身影。這一切,已經深深植根於中華傳統之中。任時光流逝,世事變遷,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仍堅定地將「孝親尊師」的傳統傳承,我們的老師,我們的父母,便在其列。
而今天,我們究竟又能從傳統中繼承多少?「孝親尊師」的血液還在我們的內心流淌嗎?我堅信,文化的血脈永不會斷絕;經典的光輝亦不會泯滅。就如同我,我所經歷的事是那樣微小,那樣平凡。但我仍然可以從中學習到很多,領悟到很多。「孝親尊師」,從我做起,從細微處做起。只要我們有一顆虔誠而真誠的心,一雙善意而善於觀察的眼,一雙體貼而堅定的手。對於老師,對於父母,我們都可以做的更好。我們的一個眼神,一聲問好,一次微笑,都會令他們感到欣慰。而我們自己也將從「孝親尊師」的具體行動中,感悟那人生之道。善意,理解,尊重,寬容,這一切,都將為我們的人生指明道路。
有人說,我們90後是垮掉的一代。我不敢苟同。再稚嫩的臂膀,也將承擔國家的重任;一時的迷茫,絕不代表一世的沉淪;一兩個人的失敗,更不可能代表一代人的墮落。讓我們從細微處體味真情,從偉大的中華傳統中汲取養分,從孝親尊師中學會成長。
終於一天,我們每個人的名字,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我們每一份的貢獻,都將於神州一起,在這世間永恆!
H. 尊師孝親的古代故事
尊師孝親的古代故事:1、《程門立雪》楊時,字中立,是劍南將樂人。小的時候非常聰穎,善於寫文章。年紀稍大一點後,專心研究經史書籍。宋熙寧九年進士及第,當時,河南人程顥和弟弟程頤在熙寧、元豐年間講授孔子和孟子的學術精要(即理學),河南洛陽這些地方的學者都去拜他們為師,楊時被調去做官他都沒有去,在潁昌以拜師禮節拜程顥為師,師生相處得很好。楊時回家的時候,程顥目送他說:「我的學說將向南方傳播了。」又過了四年程顥去世了,楊時聽說以後,在卧室設了程顥的靈位哭祭,又用書信訃告同學的人。程顥死了以後,楊時又到洛陽拜見程頤,這時楊時大概四十歲了。一天楊時拜見程頤,程頤正在打瞌睡,楊時與同學游酢(音zuò)恭敬地站在一旁沒有離開,等到程頤睡醒來時,門外的雪已經一尺多深了。楊時的德行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四方之人士不遠千里與之相交遊,其號為龜山先生。2、《嚙指痛心》曾參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3、《百里負米》仲由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字子路,是孔子的學生。他非常孝敬父母。因為從小家境貧寒,為人非常節儉。經常吃野菜度日。仲由覺得自己吃野菜沒關系,但怕父母營養不夠,身體不好,很是擔心。家裡沒有米,為了讓父母吃到米,他必須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買到米,再背著米趕回家裡,奉養雙親。百里之外是非常遠的路程,也許現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兩次。可是一年四季經常如此,就極其不易。然而仲由卻甘之如飴。為了能讓父母吃到米,不論寒風烈日,都不辭辛勞地跑到百里之外買米,再背回家。冬天,冰天雪地,天氣非常寒冷,仲由頂著鵝毛大雪,踏著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地往前走,腳被凍僵了,抱著米袋的雙手實在凍得不行,便停下來,放在嘴邊呵口氣,然後繼續趕路。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浹背,仲由都不停下來歇息一會,只為了能早點回家給父母做可口的飯菜;遇到大雨時,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寧願淋濕自己也不讓大雨淋到米袋;刮風就更不在話下。基本簡介:「尊師」的詞義是尊敬師長,它是一種中國的傳統美德,也是一種對老師的尊稱。道教一般稱老師為師尊,民間百姓稱別人的師父為尊師。孝親是孝敬父母的意思。《新唐書·孝友傳·侯知道》:「孝親為子,忠君為臣。」
I. 尊敬師長,孝敬父母 演講稿
尊敬師長終身思慕 宋朝時,岳武穆王的老師周同的力氣很大,可以拉開三百斤的弓箭。當周同死了之後,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師的墓前祭拜,並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後,必定會拿起老師所送的三百斤的弓發出三支箭才回去。他這份念念不忘師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後精忠報國的忠心。 尊敬師長名留後世 桓榮是漢明帝的老師,而明帝對老師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裡放了老師的桌椅,就請老師坐在東邊的方位,又將文武百官都叫來,當場行師生之禮,親自拜桓榮為老師。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貴的身份來恭敬老師,可見他的用心與風范,值得大家學習。 尊師重道立雪程門 宋朝時,有游酢、揚時兩人跟著程頤老夫子學習,他們對老師非常的恭敬。在冬季的某一天,這兩位學生陪著老師,並聽老師教誨。說了一會兒,夫子便閉目養神,不知不覺地睡著了。他們兩個不敢離開,又怕吵醒夫子,就靜靜地站在兩旁等夫子醒來。夫子醒來見他們兩位還站在旁邊,便說了:「你們還沒走啊!」他們兩個回答:「我們是因為先生睡著了,沒有請命,不敢離去!」於是再把書中有疑問的地方請教夫子,最後才向夫子拜辭。出門的時候他們才發現雪已經積了三尺深了。這兩位學生,後來也都成為很有名的人。 舉凡弟子要能夠成材,首先要懂得向老師虛心求教,而在跟隨老師的同時,就應該要明白恭敬侍奉師長的道理。須知父母養育我們,師長教導我們,是一樣的恩澤,怎麼可以不尊敬呢!而且,一個能尊敬老師的人,也就能重視學業;相對的,也就是尊重自己。游酢、揚時尊師重道的精神,值得大家去體會、學習。 尊師重道終成大器 東漢時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當他還在童年求學的時候,看到郭林宗,心想這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便對人說:「教念經書的老師是很容易請到的,但是要請到一位能教人成為老師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為老師,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師。但是郭林宗體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親自煮粥給他吃。當魏昭端著煮好的粥進來的時候,郭林宗便呵責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這樣一連三次,到了第四次,當魏昭再端粥來而又沒有不好的臉色時,郭林宗才笑著說:「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終於看到你的真心啦!」於是大喜,將畢生所學的都全部教給了魏昭,而魏昭也終成大器。 當我們真心地對待他人的時候,他人也必定會以真心回報我們的。 恭敬師傅天子善報 明朝時在四川灌縣有一位銀匠,名叫何雲發,他平日侍奉師傅非常恭敬誠懇。每次若在道路上遇到師傅,他一定雙手拱立,誠心敬意地向師傅問好。不久他的家漸漸地富有起來,但是結婚多年卻一直沒有子女,有一天他妻子夢到神來托夢說:「你命中本來註定沒有子女,但因你的丈夫懂得恭敬師傅,所以上天許你生個貴子。」後來他們夫婦果真生了貴子,並得到這貴子的孝順供養,一生衣食豐厚。 http://nhzqa.vicp.net/wenzhang/ShowArticle.asp?ArticleID=4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