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現代的孝順與古代的孝順的不同
只能給你些參考的觀點,一些資料,怎麼寫還要你自己把握。
我個人認為:古今孝順最大的不同在於,古代的孝順是封建法制下面一種產物,有合理的一面,但也有非常不合理的一面。背後有著男尊女卑、君權為上的裡面存在。現在主要就是單講家庭之間的了,而且婦女地位提高了。
下面是一些資料,如果你滿意,希望能交個朋友,呵呵,孝順的女孩不多了,我正在找老婆呢~~~
**************************************************************
對比古今孝順
在古代,女性是不出來工作的,也就是不直接掙錢養家(當然在婆家活還是要乾的),男性的父母在娶媳婦時要有所謂「明媒正娶」、「八抬大轎」以及聘禮等等,還要給新人在家裡劃出一套單獨的居室供居住(這相當於准備住房了),所以在古代要求媳婦孝順公婆,還算說得過去的。
時代在變,現代社會中,男、女同樣掙錢養家,很多新婚夫婦結婚時的房子及物品都是自己准備的,可有些「孝子」和公婆卻依然想按古代的標准來要求現代人,這不是糊塗嗎?
婆媳、岳婿之間,只要能達到有足夠的客氣其實就夠了,不要提出過高要求,否則要求越高,失望就越大,最後導致無法相處了。
我們對自己的父母因為有二、三十年的生活和養育關系,所以很容易做到尊重(少數不合格父母除外),但婆媳、岳婿之間就不大容易產生這種尊重,所以我說只要保持足夠的客氣就可以了,沒必要「牛不喝水強按頭」。
反正我不指望我媳婦對我的父母有多麼尊重,只要大家保持客客氣氣的就挺好,同樣我媳婦對我也就這個要求,事實上這就相當於互相給點面子,所以相處得還可以,沒什麼大矛盾。
某些「孝子」說:現代人頂多隻做到了「孝」,也就是只是花了點錢和時間,「順」則一點也沒做到。
不知這樣的「孝子」自己做的如何?據我看好象也是他媳婦在盡孝,而他本人似乎也沒做什麼。
所以說:強調「孝順」的人,多數都是用來要求別人的,自己其實並不用做什麼,所以做「孝子」根本就是一件輕松的事呀!
大家知道宋代的朱熹吧,此人為百姓制定了一套「天理」(就是孝順准則),
可他本人並不遵守,他曾將兩個漂亮小尼姑騙來給自己當小妾,鬧的實在不象話,結果皇帝將他叫去訓了一頓,本打算收拾他的,但念在他年事已高也就作罷了(這是史有所載的)。
****************************************************************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三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事例四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事例五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貳』 何為孝,孝又是什麼求大神幫助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維系統治(「家國同構」,混淆群己權界,公私互犯)的最根本的禮教准則,是漢民族家庭美德與傳統文化罪惡糟粕極具爭議和威力的混合體。需要明辨的是,理論上及現實中的儒家孝道體系是中國特色封建專制主義社會歷史的產物,並非人類的「普世倫理」或客觀的普遍真理。 儒家所主張的依靠暴力實行的「慈-孝」(倒設前提)(無條件的奴隸主義:所謂「親憎我,孝方賢」,舜就是以此起家的政治陰謀家,開了扭曲人性、高壓倫治、孝廉腐敗的惡例。此後中國進入奴隸社會,後世有無數「以〔特定關系〕人為神主聖王」的儒家邪教造成的社格人格畸變良知理智淪喪的案例。附: 參考資料2)、「權力-責任」嚴重不對等,制度倒掛設計的孝道是違背《世界人權宣言》、《兒童權利公約》的根本原則與具體規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性質,違背現代文明社會的契約倫理與責任倫理、生物界的「責任倫理」和自然法的「道德金律」的。 儒家禮教——孝道推行的實質包含著不平等自由主義、道德相對主義、倫理特殊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上位霸權主義及主觀唯心主義。(參見:自我中心 內聖外王 權力意志)沒有平等——公平正義,就沒有法治,就沒有社會主義,沒有對真理和人權、人類尊嚴的尊重,也就沒有真愛和博愛。 封建孝道在中國根深蒂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自古以來嚴重威脅著中國人特別是弱勢兒童的生存權(儒家傳統認為包括身體發膚在內的整個人格的主權屬於父母,通過國家暴力和群氓暴力維護這種賄賂人心、婆媳循環、輪流坐莊、一盤散沙的反動統治秩序,卻從不願正視並防止父母侵害其法定被代理人的身體發膚等等)、生命健康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獲得救助權、表達權、參與權、發展權、婚姻自由權、不作偽證權……以至年長公民的社會保障權益(妨害社會進步,只能養兒防老——現在有的人都不需要「養兒防老」了,更容易暴露人性中的罪惡與孝道之本質)。中國的家庭暴力與社會腐敗(絕對權力,絕對腐敗;淫情暴孝,從小訓練;有禮有眾,無法無天。)問題形勢依然嚴峻。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和孟子的成長過程都沒有正常的父愛(包括教育)和家庭結構。 偉大的哲學家老子這樣看待「禮教聖智」: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偉大的科學家、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墨子指出:「天下之為父母者眾,而仁者寡,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為法。」 儒家孝道思想的經濟基礎是小農經濟;只有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建立健全民主法治,才能最終根除封建禮教的社會基礎。 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魯迅先生曾撰文批判,揭露禮教的吃人本質和孝道對國民性的巨大危害,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二十四孝》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這4章內容相關,故一並解釋。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懿子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之後,樊遲為孔子駕車時,孔子告訴他這件事說: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不要違背。樊遲問: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在世時,要依禮來侍奉他們;當他們去世之後,又要依禮來安葬及祭祀他們)。 此章的「無違」由孔子自己後面的說明看來,應是不違背禮的意思。 至於為何孔子在此要分兩段解釋無違呢?有學者以為孟懿子的父親孟僖子賢而好禮,所以孔子只要他能做到不違其父之志向行為就可以算是孝了。但是一般人的父親言行未必一定合禮,此時子女就不應以不違背父親為孝,而應該以不違背禮為孝了。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孟武伯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讓做父母的只因為子女的疾病而憂愁煩惱)。 此章有三種解釋分述如下:1.使父母只擔心子女的疾病,故須努力做好一切事情;2.父母只擔心子女的疾病,故子女須小心保重自己;3.子女應只擔心父母的疾病,其它則不宜過分擔心,否則反而會使父母不安。 小弟以為第一解涵意較廣,故詳細說明如下: 此章言外之意乃是因為疾病並非人力所能控制,其它各方面則人的主控力較強,所以作子女的必須在其它各方面勤勉努力表現良好,使父母不會因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為子女擔心操煩。 事實上以今日醫學的角度而言,疾病仍有一部份的成因或程度可以操之在己。例如有些傳染性疾病有其地域性,能不去這些地方就應該盡量避免(泰伯篇的「危邦不入」或也與此有部份相同之意)。如果一定得去,有些預防措施就一定不該省略,如瘧疾可以藉行前開始服葯預防。另外也有些傳染病與個人的行為有關系,當然也能且該禁力避免危險的行為,如性病。還有些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自己也應定時按醫師指示使用葯物,因為這與病情的控制相當有關;適當的飲食和運動也同樣重要,同時也是可以操之在己的。還有一些健康行為,如:均衡的飲食、體重的維持等也與健康息息相關,這些應該也屬自己可以注意的。 由此觀之,孔子此章之真意也許可以理解為:子女須盡全力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以期使父母不因為子女多擔操煩。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游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今日所謂的孝是指能夠供養照顧父母。但是家中的狗和馬也一樣也有人供養照顧啊!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可以分辨這兩者呢)? 此章的「至於犬馬,皆能有養」有兩解:1.狗和馬也一樣有人供養;2.狗和馬也一樣可以侍奉人;但若依第二種解釋似乎就不須「有」字了。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晚輩長保恭敬和悅的神色是最難做到的。當有事時,年輕人去做;有豐盛美食時,由長輩吃;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此章的「色難」亦有兩解:1.晚輩的神色(詳解如上);2.長輩之神色:是指能夠在父母神色未變之前,先得知父母的心意。 「孝」字在論語中,一共見於14章。其中為孔子所言,且與孝的定義有關者,共有6(5+1,一章重出)章,即為政篇這四章加上學而篇,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6(5)章皆屬「兩端四角」啟發式教學。 綜合這6(5)章之意如下:父母在世時,與父母相處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悅的神色;行為要合義合禮;另外也必須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盡量減少父母為自己擔憂;父母過世之後,喪祭亦應合義合禮;且必須時常緬懷他們,並效法他們合義合禮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吧。 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476985.html?wtp=tt
『叄』 古代和現代的孝有什麼不同
1、在中國古代,大部分的孝就是,伺候聖母,伺候家人。可能現代人比古代人開明,因為古代有一種小農思想,相對於現代人而言,他更多的是想要安靜的生活,不受別人打擾,他更們願意在家裡守著二畝三分地,兢兢業業的工作著,並且可以照看著家人照,看著自己年邁的老父母。
古代人的小農思想很嚴重,所以他們一般情況下都會安於現狀,用各種思想來束縛住自己,尤其是在儒家文化,儒家思想非常發達的那些朝代。
統治者一般強調的就是讓他們安於現狀,滿足現狀。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百善孝為先,目的就是為了讓一些,孩子不遠走家鄉,在家裡兢兢業業的,過著耕田的生活。
(3)古今孝敬的區別擴展閱讀:
孝的典例:
1、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2、滌親溺器
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
3、聞雷泣墓
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網路——孝
網路——棄官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