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餘光中重陽節

餘光中重陽節

發布時間:2023-01-24 07:50:00

㈠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描寫的是什麼節,即農歷什麼,深切地表達了詩人對兄弟什麼之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描寫的是重陽節,
即農歷九月九日,
深切地表達了詩人對兄弟思念之情

㈡ 重陽節詩詞賞析

1、《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蜀中九日》是唐代詩人王勃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前二句以「望鄉台」、「送客杯」作對仗,用他鄉送客來襯托詩中人思鄉的情懷。

後二句用呼告語作詠嘆,由北雁南飛反襯北人久居南方思念故鄉的苦悶。 這首詩僅以四句來寫鄉思,卻將鄉愁抒發得淋漓盡致,突破了唐初宮廷絕句多借詠物寓干進之意的小格局。

明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寫登高旅況,情中想情,境中構境,不求刻畫,自覺深微,當與杜審言《渡湘江》詩並美。

2、《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是唐代詩人盧照鄰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寫詩人在旅途中過重陽,登高遠望所見所感,抒發濃濃的思歸之情懷。這首詩立意清新,情感真切,構思細密,結構完整。

3、《九日送別》

【唐】王之渙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

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九日送別》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先描述了詩人於重陽節送別故人時的凄涼情景,再寫詩人對故人的送別,最後寫詩人對彼此分別後的遐想。全詩格調蒼涼,在問語的強調、今明的對比、虛詞「且」「暫」「應」的呼應中,一波三折地傾訴離別之苦。

4、《秋登蘭山寄張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雲里,隱者自怡悅。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秋登蘭山寄張五》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被選入《唐詩三百首》。此詩圍繞清秋時節登高來寫,表達了對友人的思念之情。先寫為望友人而登高,故「心隨雁飛滅」。

因薄暮時思念之「愁」和清秋之「興」無法排遣,更因登高而望,只見「歸村人」,而不見友人蹤影,所以希望與友人相約共醉重陽節。全詩用極洗練嚴謹的語言,描繪了登高所見的清秋薄暮景色,其中「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二句歷來膾炙人口。

《歷代詩評注讀本》:「天邊」、「江畔」兩句,摹寫物象,超然入神。

5、《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詩歌。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扣題目,寫異鄉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增。

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思念自己。全詩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宋末劉辰翁《王孟詩評》:顧雲:真意所發,忠厚藹然。

㈢ 寫《鄉愁》的詩人是誰

餘光中台灣詩人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席慕蓉也寫過《鄉愁》一首詩

鄉愁

作者: 席慕容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彷彿霧里的揮手別離

離別後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敖紅亮詩歌《鄉愁》

寫作時間:2002-9-20

2008年9月13日發表於《白城日報》

標題:鄉愁

原文:

思念家鄉的淚珠

滴落在雨天的屋檐下

碗里

飯里

咽進肚裡

讓思鄉者傾醉

醉在夢里

夢在鄉里

是一隻蘆葦笛

鳴在鄉思者的心窩里

㈣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的詩句意思

1. 關於菊花的詩句和意思
關於菊花的詩句和意思 1.菊花的象徵意義和詩句
一、菊花的象徵意義:

1、在古神話傳說中菊花還被賦予了吉祥、長壽的含義。

2、菊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三,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切花(菊花、月季、康乃馨、唐菖蒲)之一,產量居首。

3、因菊花具有清寒傲雪的品格,才有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中國人有重陽節賞菊和飲菊花酒的習俗。唐·孟浩然《過故人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二、菊花的詩句:

1、過故人庄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2、作者是唐代詩人孟浩然。

3、白話譯文:

老朋友預備豐盛的飯菜,要請我到他好客的農家。

翠綠的樹林圍繞著村落,蒼青的山巒在城外橫卧。

推開窗戶面對谷場菜園,手舉酒杯閑談莊稼情況。

等到九九重陽節到來時,再請君來這里觀賞菊花。

(4)餘光中重陽節擴展閱讀:

品種分類:

一、花期:

1、夏菊:又名五九菊。在每年農歷5月及9月各開花一次。現今利用保護設施栽培可在陽歷5月及10月各開花一次。

2、秋菊:花期有早、晚之分。早菊花期在9月中、下旬為中型菊。晚菊花期在10-11月為大型菊,是栽培最普遍的秋菊。

3、寒菊:又稱冬菊。花期自12月至翌年1月。

二、花徑:

1、大菊:花的直徑在10厘米以上,多用作多本菊和標本菊栽培。

2、中菊:花的直徑為6-10厘米,老用作花壇菊及大立菊栽培。

3、小菊:花的直徑在6厘米以下,屬滿天星型,可作盆菊、懸崖菊、扎菊、盆景菊等,以布置庭園或陳設。

三、顏色

1、單色:單色是指一花一色,有黃、白、紫、紅、粉、綠、墨、泥金、雪青等。除基本色系外,每個色系又可分成多個色調。這就比較難以描述和准確把握。

2、復色:

復色是指即一花有兩種以上的顏色,色彩變化也較豐富。

有一朵花兩種顏色的如紅黃各半的「二喬」、紅黃二色的「鴛鴦荷」。

有背腹兩種顏色的,如背面為黃色腹面為紅色的」金背大紅」。

有花瓣以一色為底色,其上有其他顏色條紋或斑點的,如以粉紫為底色,其上有白色斑點的「梅花鹿」。

有以花瓣基部為一色,先端為另一色的,如管瓣為紅色,先端為黃色的「赤線金珠」;有心花為一色,邊花為另一色,但反差不大的,如「初鳳」、「綠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菊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過故人庄
2.關於菊花的詩句
相關詩詞 晉·陶淵明《和郭主簿》: 芳菊開林耀, 青松冠岩列。

懷此貞秀姿, 卓為霜下傑。 唐·黃巢《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 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 滿城盡帶黃金甲。 唐·太宗《賦得殘菊》 階蘭凝暑霜, 岸菊照晨光。

露濃希曉笑, 風勁淺殘香。 細葉抽輕翠, 圓花簇嫩黃。

還持今歲色, 復結後年芳。 唐·杜甫《雲安九日》 寒花開已盡, 菊蕊獨盈枝。

舊摘人頻異, 輕香酒暫隨。 唐·白居易《詠菊》 一夜新霜著瓦輕, 芭蕉新折敗荷傾。

耐寒唯有東籬菊, 金粟初開曉更清。 唐·元稹《菊花》 (詳見詞條:菊花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 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 此花開盡更無花。 唐.劉禹錫《菊花》 家家菊盡黃,梁園獨如霜。

瑩靜真琪樹,分明對玉堂。 仙人披雪氅,素女不紅裝。

粉蝶來難見,麻衣拂更香。 向風搖羽扇,含露滴瓊漿。

高艷遮銀井,繁枝覆象床。 桂叢慚並發,梅蕊妒先芳。

一人瑤華詠,從此播樂章。 唐·吳履壘《菊花》 粲粲黃金裙, 亭亭白玉膚。

極知時好異, 似與歲寒俱。 墮地良不忍, 抱技寧自枯。

唐·李商隱《菊花》 暗暗淡淡紫, 融融冶冶黃。 陶令籬邊色, 羅含宅里香。

幾時禁重露, 實是怯殘陽。 願泛金鸚鵡, 升君白玉堂。

唐·黃巢《題菊花》 颯颯西風滿院栽, 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 報與桃花一處開。

宋·蘇軾《趙昌寒菊》 輕肌弱骨散幽葩, 更將金蕊泛流霞。 欲知卻老延齡葯, 百草摧時始起花。

宋·范成大《重陽後菊花》 寂寞東籬濕露華, 依前金屋照泥沙。 世情幾女無高韻, 只看重陽一日花。

宋·陸游《九月十二日折菊》 黃花芬芬絕世奇, 重陽錯把配萸技。 開遲愈見凌霜操, 堪笑兒童道過時。

宋·梅堯臣《殘菊》 零落黃金蕊, 雖枯不改香。 深叢隱孤芳, 猶得車清觴。

宋·朱淑貞《菊花》 土花能白又能紅, 晚節猶能愛此工。 寧可抱香枝頭老, 不隨黃葉舞秋風。

宋·朱淑貞《菊花》 菊花如志士, 過時有餘香。 粲粲滋夕合, 英英傲晨霜。
3.關於菊花的詩句
輕肌弱骨散幽葩,更將金蕊泛流霞。

欲知卻老延齡葯,百草摧時始起花。——《趙昌寒菊》宋·蘇軾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菊花》 唐·元稹 「忽見黃花吐,方知素節回。」

——初唐 王績 「舊采黃花賸,新梳白發微」;「苦遭白發不相放,羞見黃花無數新」。——唐 杜甫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黃花不掇手,戰鼓遙相聞」——唐 李白 〔菊韻〕--李師廣— 秋霜造就菊城花,不盡風流寫晚霞;信手拈來無意句,天生韻味入千家。

〔秋聲〕--風子— 廊下階前一片金,香聲潮浪涌遊人。只緣霜重方成傑,梁苑東籬共古今。

〔菊城吟〕--王如亭— 獅龍氣象竟飛天,再度輝煌任自威!淡巷濃街香滿地,案頭九月菊花肥。 晉·陶淵明《和郭主簿》: 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岩列。

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 唐· 太宗《賦得殘菊》: 階蘭凝暑霜,岸菊照晨光。

露濃希曉笑,風勁淺殘香。 細葉抽輕翠,圓花簇嫩黃。

還持今歲色,復結後年芳。 唐·杜甫《雲安九日》: 寒花開已盡,菊蕊獨盈枝。

舊摘人頻異,輕香酒暫隨。 唐·白居易《詠菊》: 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

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吳履壘《菊花》 粲粲黃金裙,亭亭白玉膚。

極知時好異,似與歲寒俱。 墮地良不忍,抱技寧自枯。

唐·李商隱《菊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 陶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

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 願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

宋·范成大《重陽後菊花》 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屋照泥沙。世情幾女無高韻,只看重陽一日花。

宋·陸游《九月十二日折菊》 黃花芬芬絕世奇,重陽錯把配萸技。 開遲愈見凌霜操,堪笑兒童道過時。

宋·梅堯臣《殘菊》 零落黃金蕊,雖枯不改香。 深叢隱孤芳,猶得車清觴。

宋·朱淑貞《菊花》 土花能白又能紅,晚節猶能愛此工。寧可抱香枝頭老,不隨黃葉舞秋風。

金·元好問《賦十月菊》 秋香舊入騷人賦,晚節今傳好事家。不是西風若留客,衰遲久已退梅花。

明·沈周《菊》 秋滿籬根始見花,卻從冷淡遇繁華。西風門徑含香在,除卻陶家到我家。

宋·楊萬里《詠菊》 物性從來各一家,誰貪寒瘦厭年華?菊花白擇風霜國,不是春光外菊花。 明·唐寅《菊花》 故園三徑吐幽叢,一夜玄霜墜碧空。

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 董必武《賞菊》 名種菊逾百,花開麗且妍。

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 造化功誰與?勤勞智自專。

賞心邀客共;歌詠樂延年。 陳毅《秋菊》 秋菊能傲霜,風霜重重惡。

本性能耐寒,風霜其奈何! 《紅樓夢》里菊花詩可為一絕,請欣賞紅樓藝苑內的菊花詩 《贈菊》 文/老街味道 我是紅塵不惑人 知君何故愛秋深 高潔難耐喧囂夏 孤傲羞同桃李春 寒露從來真摯友 風霜自古作知音 一朝新雪芳菲凈 不願人觀落魄魂 憶菊 悵望西風抱悶思,蓼紅葦白斷腸時。空籬舊圃秋無跡,瘦月清霜夢有知。

念念心隨歸雁遠,寥寥坐聽晚砧痴。誰憐我為黃花病,慰語重陽會有期。

----蘅蕪君 訪菊 閑趁霜晴試一游,酒杯葯盞莫淹留。霜前月下誰家種?檻外籬邊何處秋? 蠟屐遠來情得得,冷吟不盡興悠悠。

黃花若解憐詩客,休負今朝拄杖頭。 ----怡紅公子 種菊 攜鋤秋圃自移來,畔籬庭前故故栽。

昨夜不期經雨活,今朝猶喜帶霜開。 冷吟秋色詩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護惜,好知井徑絕塵埃。 ----怡紅公子 對菊 別圃移來貴比金,一絲淺淡一叢深。

蕭疏籬畔科頭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數雲更無君傲世,看來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負,相對原宜惜寸陰。

----枕霞舊友 供菊 彈琴酌酒喜堪儔,幾案婷婷點綴幽。隔坐香分三徑露,拋書人對一枝秋。

霜清紙帳來新夢,圃冷斜陽憶舊游。傲世也因同氣味,春風桃李未淹留。

----枕霞舊友 詠菊 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毫端運秀臨霜寫,口角噙香對月吟。

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 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 ----瀟湘妃子 畫菊 詩余戲筆不知狂,豈是丹青費較量?聚葉潑成千點墨,攢花染出幾痕霜。

淡濃神會風前影,跳脫秋生腕底香。莫認東籬閑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陽。

----蘅蕪君 問菊 欲訊秋情眾莫知,喃喃負手叩東籬: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開花為底遲? 圃露庭霜何寂寞?鴻歸蛩病可相思? 休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話片時。 ----瀟湘妃子 簪菊 瓶供籬栽日日忙,折來休認鏡中妝。

長安公子因花癖,彭澤先生是酒狂。 短鬢冷沾三徑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時人眼,拍手憑他笑路旁。 - ---蕉下客 菊影 秋光疊疊復重重,潛度偷移三徑中。

窗隔疏燈描遠近,籬篩破月鎖玲瓏。 寒芳留照魂應駐,霜印傳神夢也空。

珍重暗香休踏碎,憑誰醉眼認朦朧? ----枕霞舊友 菊夢 籬畔秋酣一覺清,和雲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憶舊還尋陶令盟。

睡去依依隨雁斷,驚回故故惱蛩鳴。醒時幽怨同誰訴:衰草寒煙無限情! ---瀟湘妃子 殘菊 露凝霜重漸傾欹,宴賞才過小雪時。

蒂有餘香金淡泊,枝無全葉翠離披。 半床落月蛩聲病,萬里寒雲雁陣遲。

明歲秋風知相會,暫時分手莫相思! ——蕉下客 賞菊 (沈鈞儒) 一叢寒菊比瓊華,掩映晴窗動綠紗。 乍覺微香生暖室,真擬奇艷出誰。
4.關於菊花的詩句和出處
1) 節物豈不好,秋懷何黯然!西風酒旗市,細雨菊花天。 ——出處: 歐陽修《秋懷》

2) 芙蓉金菊斗馨香。 ——出處: 晏殊《訴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3)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出處: 白居易《重陽席上賦白菊》

4) 輕肌弱骨散幽葩,更將金蕊泛流霞。 ——出處: 蘇軾《趙昌寒菊》

5) 黃鸝囀處誰同聽,白菊開時且剩過。 ——出處: 司空圖《白菊雜書四首》

6) 沙岸菊開花,霜枝果垂實。 ——出處: 崔元翰《奉和聖制重陽旦日百寮曲江。》

7) 鬢發已甘塵路白,菊花猶送塞垣黃。

——出處: 齊之鸞《九日登清水營城》

8) 凈洗綠杯牽露井,聊薦幽香。 ——出處: 吳文英《浪淘沙•九日從吳見山覓酒》

9) 黃菊散芳叢,清泉凝白雪。 ——出處: 德隱《新秋晚眺》

10) 菊花清瘦杜秋娘。 ——出處: 吳文英《浪淘沙•九日從吳見山覓酒》

11) 此生只是償詩債,白菊開時最不眠。 ——出處: 司空圖《白菊雜書四首》

12) 泛菊杯深,吹梅角遠,同在京城。 ——出處: 劉過《柳梢青•送盧梅坡》

13) 幾度白衣虛令節,致疑黃菊是孤芳。 ——出處: 序燈《九日吳山宴集值雨次韻》

14) 梅定妒,菊應羞。 ——出處: 李清照《鷓鴣天•桂花》

15) 未追赤松子,且泛黃菊英。 ——出處: 李泌《奉和聖制重陽賜會聊示所懷》

16) 時節是重陽,菊花牽恨長。 ——出處: 徐燦《菩薩蠻•秋閨》

17) 共評花索句,看誰先得。 ——出處: 吳文英《滿江紅•劉朔齋賦菊和韻》

18) 臨行挽衫袖,更嘗折殘菊。 ——出處: 蘇軾《送頓起》

19) 是節東籬菊,紛披為誰秀。 ——出處: 杜甫《九日寄岑參》

20) 霜風漸欲作重陽,熠熠溪邊野菊香。 ——出處:

蘇軾《捕蝗至浮雲嶺山行疲苶有懷》

21) 金風飄菊蕊,玉露泫萸枝。 ——出處:

韋安石《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制。》

22) 紫菊宜新壽,丹萸辟舊邪。 ——出處: 趙彥昭《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制》

23) 吾生如寄,尚想三徑菊花叢。 ——出處: 楊炎正《水調歌頭•把酒對斜日》
5.菊花的詩句古詩
關於菊花的詩句古詩

1、黃花芬芬絕世奇,重陽錯把配萸技。——金·元好問《賦十月菊》

2、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白居易《重陽席上賦白菊》

3、家家菊盡黃,梁園獨如霜。——唐劉禹錫《和令狐相公玩白菊》

4、黃花金獸眼,紅葉火龍鱗。

5、輕肌弱骨散幽葩,更將金蕊泛流霞。——宋·蘇軾《趙昌寒菊》

6、寒花開已盡,菊蕊獨盈枝。——唐·杜甫《雲安九日》

7、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唐·白居易《詠菊》

8、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離騷》
6.關於菊花的一篇古詩和它的解釋
菊 花

元稹

秋絲繞舍似陶家, 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 此花開盡更無花。

翻譯:一叢一叢的秋菊環繞著房屋,看起來好似詩人陶淵明的家。繞著籬笆觀賞菊花,不知不覺太陽已經快落山了。不是因為百花中偏愛菊花,只是因為菊花開過之後便不能夠看到更好的花了。

【賞析】:東晉大詩人陶潛寫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其愛菊之名,無人不曉,而菊花也逐漸成了超凡脫俗的隱逸者之象徵。難怪宋人周敦頤因陶淵明後真隱士不多,要大發「菊之愛,陶後鮮有聞」的感慨了。歷代文人墨客愛菊者不乏其人,其中詠菊者也時有佳作。中唐詩人元稹的七絕《菊花》便是其中較有情韻的一首。

詩人對菊花由衷喜愛:開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叢叢,遍布屋舍四周,他沿著竹籬,忘情地欣賞這些親手栽種的秋菊,不覺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繞」字寫屋外所種菊花之多,給人以環境幽雅,如陶淵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繞」字則寫賞菊興致之濃,不是到東籬便駐足,而是「遍繞籬邊」,直至不知日之將夕。其愛菊之情,似較五柳先生有過之而無不及。短短的十四個字,有景、有情、有聯想,活脫脫地勾勒出一幅詩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叢賞花吟詩而樂不思返的畫圖。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轉,指出自己並非沒來由地鍾情菊花。時至深秋,百花盡謝,唯有菊花能凌風霜而不凋,獨立支持,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機。詩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這四季中最後開放的菊花使他忘情,愛不能舍了。我國古典詩詞常借物詠懷喻志,如屈原的《桔頌》,陳子昂的《感遇》,都是範例。元稹《菊花》一詩贊菊花高潔的操守、堅強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這首詩取陶詩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樸素的語言吟詠,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蘊藉之至;而是在描繪具象之後,以自述的方式道出愛菊之由而又不一語說盡,留下了想像空間讓人們去回味咀嚼,這就增強了它的藝術感染力。因而歷來被人們所喜愛。
7.關於菊花的詩句
賞菊 (沈鈞儒)

一叢寒菊比瓊華,掩映晴窗動綠紗。

乍覺微香生暖室,真擬奇艷出誰家。

秋菊詩 (陳毅)

秋菊能傲霜,風霜惡重重。

本性能耐寒,風霜其奈何?

賞菊 (朱德)

奇花獨立樹枝頭,玉骨冰肌眼底收。

且聆和平共處日,願將菊酒解前仇。

菊畔香 (臧克家)

北國風光,無風無雨過重陽。

不去西山相紅葉,來對叢黃。

人倚疏籬,華傍宮牆,邑英紅幛,門樓仰天望。

借芬芳,只獨賞,念天涯分飛雁行。

不須持鰲把酒,默誦佳句分外香。

人影瘦,精神暢,昂首向東天一方。

賞菊 (董必武)

名種菊逾百,花開麗且妍。

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

造化功誰與?勤勞智自專。

賞心邀客共;歌詠樂延年。

重陽夕上賦白菊 (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菊花 (李商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

陶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

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

願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

菊花 (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詠菊 (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㈤ 九九重陽節的詩人是哪代詩人

九月九日憶山兄抄弟
朝代:唐代
作者:王維原文: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中國有些地方有登高的習俗。表達了王維思念家鄉思念好友的思鄉之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的作者是(王維),他是(唐 )代著名的詩人。「獨」的意思是( 獨自、自己)。「憶」的意思是( 思念、回憶 )。九月九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重陽節 ),古人在重陽節( 登高 )、佩帶茱萸、( 喝菊花酒 )的習俗。

㈥ 有一位詩人,自稱自己是「茱萸的孩子」,他是誰

餘光中
餘光中生於重九之日,稱自己為茱萸的孩子
從詩歌藝術上看,餘光中是個「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詩人「。他的作品風格極 不統一,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 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

㈦ 由淺藍色的夜溢進窗來,夏斟得太滿。

或許夜晚是夏天最美好的時刻,沒有刺眼的陽光,滾燙的暑氣。有的是滿天閃爍的群星,舒適柔軟的草坪,還有習習吹來的微風。想像一下,你躺在草坪上,享受晚風的吹拂,抬頭仰望滿天星,再捧一杯冷飲,該是多麼愜意啊。但餘光中先生在夏夜裡看星星,他的目光卻能穿越到千年之前,引起無盡的遐想……

  由淺藍色的夜溢進窗來,夏斟得太滿。螢火蟲的小宮燈做著夢,夢見唐宮,夢見追逐的輕羅小扇。

不知你是否還記得,2017年12月14日那天,我們的朋友圈被「鄉愁詩人」刷屏了。這一天,以《鄉愁》一詩聞名於世的餘光中先生,在台灣病逝。

提起餘光中,幾乎每個人都會想到這幾句詩:「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餘光中或許是天生的詩人,他生於1928年重陽節這樣一個有詩有酒的日子,餘光中便詩意地稱自己為「茱萸的孩子」。巧的是,他也確實與詩相攜一生。

餘光中出生在南京,父親是國民黨政府的官員。抗戰時期,全家遷居重慶,父親忙於辦公,可二舅卻閑得多,於是他就成了餘光中的老師。

二舅家中藏書不少,餘光中尤其愛看《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小時候讀書破萬卷,這為餘光中後來的詩人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47年,餘光中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金陵大學(今南京大學),兩年後,轉學到廈門大學。在廈大的半年裡,餘光中開始大量閱讀英文詩。

在讀詩之餘,他開始學寫新詩了。餘光中此前就已經讀遍了幾乎所有的中國現代新詩,所以雖然剛開始學習寫作,但依然得心應手。

新中國成立後,因為餘光中父親是國民黨官員,他隨家人搬到了台灣,進入台灣大學學習。從1950年開始,他不再滿足於待在自己的小書房默默寫詩,而是四處投稿,他的作品陸續刊登在台灣的詩歌刊物上。

詩歌發表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一個神秘人物的推薦,更讓他大放異彩。

1951年,一個偶然的機會,餘光中的同班同學蔡紹班把餘光中寫的一疊詩稿拿去給當時的大才子梁實秋評閱(沒想到,不久他竟然收到梁先生的一封足足兩頁的信。)

第二天,餘光中就央求蔡紹班帶他去見一見梁先生。

離開梁先生寓所的時候,餘光中興奮地對蔡紹班說:「從今天起,我真的開始步入文壇了。」就這樣,在梁實秋先生的鼓勵下,餘光中走上了詩壇。

雖然餘光中被稱為「鄉愁詩人」,但除了鄉愁之外,他的詩歌題材其實非常豐富,有關於親情的、愛情的、友情的,有詠懷歷史的,還有許多清新明麗的風景小詩,比如我們今天學習的這首《星之葬》,就是餘光中先生看到滑落的流星而為之寫下的一首小詩,感慨流星的葬禮,更是嘆息匆匆而逝的時光。

在這樣美好的夜色里,詩人的目光移向窗外,望著閃閃的繁星,他從夏夜的星光,聯想到夜色里閃亮的螢火蟲,從螢火蟲又聯想到宮燈,從宮燈聯想到閃耀的唐朝宮殿,這是一種時空的轉變,視角的擴展。

詩人借用杜牧的詩句「輕羅小扇撲流螢」中的意象,用「輕羅小扇」代指唐宮里的宮女,他們點著燭燈,追逐打鬧,展現出一派安寧祥和的景象。夏夜雖美,卻也是一個時光易逝的夏夜。

無論是「閃耀的星」,「螢火蟲」還是宮娥手中的「輕羅小扇」都是一瞬即逝,美麗卻短暫的。

詩人告訴我們,不僅人的生命如此短暫,整個社會也是如此,繁盛的唐王朝從歷史長河看也是過眼煙雲,曇花一現而已。

詩人從仰望星空延伸出對生命易逝的感慨,帶有一種無奈和惋惜。

㈧ 餘光中鄉愁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餘光中所作的《鄉愁》的主要內容是: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徵: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後的夫妻分離——後來的母子死別——現在的遊子與大陸的分離。

詩人為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後的船票——後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詩歌表達了作者對故鄉戀戀不舍的一份情懷,詩歌中更體現了詩人餘光中期待中華民族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

《鄉愁》是詩人餘光中所作的一首現代詩。全詩原文如下: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8)餘光中重陽節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10歲的餘光中隨父母輾轉於上海、重慶等地。22歲那年,餘光中隨家人來到台灣,並考取了台灣大學外文系。雖然專業是外文,餘光中卻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的興趣。

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餘光中思鄉情切,在台北廈門街的舊居內賦詩一首。寫完後,詩人熱淚盈眶,沉吟良久。這首詩就是後來被海外遊子不斷傳唱的《鄉愁》。

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一,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餘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

《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遊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

「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呵」、「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前面三節詩如同洶涌而進的波濤,詩人用融合了中國傳統審美特徵的現代詩語,唱出了詩人心中對故鄉、對祖國的深深眷戀之情。

詩人精練地提取了幾個單純的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四個意象是單純、明朗、集中、強烈。這四個意象把本是一個非常抽象的「鄉愁」物化、具體化,通過「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這些意象和「這」、「那」這兩個簡單的指示代詞聯接在一起,巧妙地將彼此隔離的人、物、時間和空間,將愁緒的兩端緊密融合。

㈨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里的佳節是指美好的節日,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

重陽節。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九月九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
獨自遠離家鄉難免總有一點凄涼,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
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注釋
⑴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憶:想念。山東:王維遷居於蒲縣(今山西永濟縣),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⑵異鄉:他鄉、外鄉。 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⑶佳節:美好的節日。
⑷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⑸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即草決明。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
賞析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創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任何迂迴,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後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後勁不足。這首詩的後兩句,如果順著「佳節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作者採取另一種方式:緊接著感情的激流,出現一泓微波盪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登高時佩帶茱萸囊,據說可以避災。茱萸,又名越椒,一種有香氣的植物。三四兩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自己獨在異鄉,不能參與,雖然寫出了佳節思親之情,但會顯得平直,缺乏新意與深情。詩人遙想的卻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說,遠在故鄉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內。好像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反倒是兄弟們佳節未能完全團聚;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並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杜甫的《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和這兩句異曲同工,而王詩似乎更不著力。

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全詩是什麼

原文是: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獨在異鄉為異客」這首詩的意思是:

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釋:
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
憶:想念。
山東:王維遷居於蒲縣(今山西永濟市),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異鄉:他鄉、外鄉。
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佳節:美好的節日。
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茱萸(zhūyú):是指吳茱萸。為芸香科植物吳茱萸的近成熟果實。《本草綱目》吳茱萸【集解】蘇頌引周處《風土記》雲:「俗尚九月九日謂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氣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頭,雲辟惡氣御冬。」又《續齊諧記》雲:「汝南桓景隨費長房學道,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災厄,宜令急去,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上,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其言,舉家登高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代之矣。』故人至此日,登高飲酒,戴茱萸囊,由此爾。」由此可見,王維詩中的茱萸,當是指吳茱萸。


創作背景:

此詩是王維十七歲時寫下。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jié),號摩詰居士。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賞析: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後來那些富於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

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獨在異鄉為異客」,開篇一句寫出了詩人在異鄉的孤獨之感。詩人在這短短的一句話中用了一個「獨」、兩個「異」字,可見詩人在外強烈的異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獨,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強烈。在當時封建社會里,交通閉塞,人們都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間的往來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們在風土人情、生活習慣、語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所以,詩人離開生活多年的家鄉到異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單。詩人平淡地敘述自己身在異鄉,但是其中卻包含著詩人質朴的思想感情。

如果說平日里思鄉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麼強烈,那麼,詩人「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是親人們團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暢談歡笑,而現在呢,詩人隻身客居異地,在代表團圓的節日里不禁想到了家鄉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詩人在家鄉時的美好回憶,種種回憶觸發詩人無限的思鄉之情,並且越想越思念,以致於一發不可收拾。這句寫得自然質朴,如娓娓道來,也寫出了許多在外漂泊遊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創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任何迂迴,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後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後勁不足。這首詩的後兩句,如果順著「佳節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作者採取另一種方式:緊接著感情的激流,出現一泓微波盪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遙知兄弟登高處」,詩人從直抒胸臆,轉筆寫到自己對親人團聚的聯想,遙想兄弟們在重陽佳節登上高山,身上插著茱萸,該是多麼的快樂。如果詩人單單是想到親人們的歡樂,倒可以緩解詩人的思鄉之情,但是,詩人在最後寫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來詩人想到的不是歡樂,而是自己沒有在家鄉和親人們歡度佳節,所以親人在插茱萸時也會發現少了一個人,這樣親人們肯定會思念我的。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杜甫的《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和這兩句異曲同工,而王詩似乎更不著力。

閱讀全文

與餘光中重陽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敬老院表演的感想作文 瀏覽:807
華為阿里哪個入職體檢嚴格 瀏覽:200
62歲的老人稱什麼 瀏覽:612
祝老人家80大壽怎麼說 瀏覽:199
養生壺里煮什麼降三高 瀏覽:144
帕金森跟老年痴呆有什麼區別 瀏覽:932
孝敬長輩表格 瀏覽:596
心中有父母的人會得到什麼 瀏覽:201
做數獨能預防老年痴呆 瀏覽:2
企業員工退休後是否還有社保 瀏覽:467
兵員預征通過什麼時候體檢 瀏覽:804
如何成為優雅知性父母 瀏覽:758
重陽節手百善孝為先手抄報 瀏覽:892
女兒出嫁了要送父母什麼 瀏覽:966
老年痴呆定位貼 瀏覽:387
繳納養老金的目的 瀏覽:863
北京哪些換證地點可以體檢 瀏覽:142
淮南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 瀏覽:279
未孕多久體檢婦科 瀏覽:559
養老金存摺卡壞了怎麼辦 瀏覽: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