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福建省重陽節有什麼風俗
重陽登高,福州也有此傳統習俗,但與其他地方不同,老福州重陽登高時往往要攜帶甘蔗。民俗專家指出:「這是取甘蔗『節節高』的寓意,寄託著人們對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孩子快快長高、長大的希望。」
在福州傳統節日習俗中,有不少習俗與吃有關。重陽也不例外,老福州在重陽這天要吃九重粿,這是一種糕點,在福州方言中「高」與「糕」諧音,因此重陽吃九重粿是不可或缺的。九重粿顧名思義多達九層,因為製作繁瑣,舊時只有重陽這天才吃得到。
龍岩
福建重陽節,長汀縣農家采田中毛豆相饋贈,稱為毛豆節。海澄縣重陽節放風箏為戲,稱為「風槎」。龍岩客家人叫重陽節為九月節,有的鄉村又叫「兜尾節」,認為它是一年中最後一個重要節日。秋收完成,進入冬閑,鄉間過九月節特別隆重,家家戶戶包餳、包燈盞糕,宰雞宰鴨。城裡群眾過此節則比較簡單,一般買點豬肉加餐,有的則加上具有時令特色的食物——板栗燉鴨和包葯薯包。
莆田
在福建莆田,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莆田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
另外,農歷九月初九在莆田沿海一帶還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B. 廣東客家人的閩南堂的起源
以廣東漢族三大族群頭面部及體部測量的10項指標與華南漢族、華中漢族及華北漢族進行比較,結果表明:廣府人和潮汕人與華北漢族的相似性較大,他們的祖先可能來自中國北方較偏北的地區,他們在南遷的過程中較少與沿途的其他漢族群體融合;而客家人與華南漢族及華中漢族的相似性較大,他們的祖先可能來自中國北方較偏南的地區,他們在南遷的過程中可能與沿途的居民有較大程度的融合。 但,這個結論也許還需要遺傳學的驗證。
福建長汀是歷史上閩西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
也是移民路線的一個點。說透了,就是要證明某種觀點有把握一點。其他的選點都在移民路線附近,就說明問題。廣東客家與閩西客家的血緣當然不同。台灣客家大部分來自廣東,其中梅州最多。血緣研究證明,主體血緣是百越。據網上消息,廣東的研究也證明客家與廣西壯族有高度相似性,基因庫中帶有大量類似壯族的基因。這就和長汀客家偏向苗瑤不同。
廣東漢族三大民系體質特徵分析:
有關廣東漢族三大族群人種差異的專門研究,目前可見的只有中山大學人類學系陳華等人1997年進行的體質測量成果。經抽樣910名三代內分別講廣州話(應為廣州方言,即粵方言.作者是外省人士,不清楚這種說法的區別)、潮汕話,客家話的大學生,33項指標和數據統計,結果是:
身高:潮汕人平均高於廣府人,高於客家人。潮汕人的平均身高值,男性168.2mm、女性156.8 mm;廣府人男性167.8 mm,女性156. 3 mm;客家人男165.9 mm,女154.6 mm。
頭面部指數:
頭長寬:潮汕人頭型相對較寬而短,客家人相對較窄而長,廣府人介乎二者之間。
頭長高:客家男性頭頂部相對較高而短,廣府男性的頭頂部相對較低而長,潮汕男性介乎兩者之間。潮汕女性的頭頂部相對較高而短,廣府女性的頭頂部相對較低而長,而客家女性介乎兩者之間。
頭寬高,客家人頭頂較高而窄,廣府人的頭頂部相對較低而寬,潮汕人介乎兩者之間。
形態面:客家男性面部相對較窄而高,潮汕男性的面部相對較寬而低,廣府男性介乎兩者之間。潮汕女性面部相對較窄而高,客家女性面部相對寬而低,廣府女性介乎兩者之間。
鼻子:客家人鼻子相對寬而短,廣府人相對窄而長,潮汕人介乎二者之間。
口:客家人相對口唇較寬,口裂較短;潮汕人相對口唇較薄,口裂較寬;廣府人介乎兩者之間。
容貌耳指數:客家人耳朵相對較寬而短;潮汕人耳朵相對較窄而長,廣府人介乎二者之間。
以廣府人、潮汕人和客家人頭面部10項指標與廣西壯族、海南黎族、雲南傣族、雲南彝族、藏族、哈薩克族的均值及15省漢族的均值和變異范圍進行比較,計算出群體間的歐氏距離,類聚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廣東客家人與廣府人的相似性較大,這兩個族群與廣西壯族有較大的相似性;潮汕人與15省漢族群體的相似性較大。這表明,客家人和廣府人與百越民族的融合程度較高,而潮汕人與百越民族的融合程度較低。
以廣東漢族三大族群頭面部及體部測量的10項指標與華南漢族、華中漢族及華北漢族進行比較,結果表明:
廣府人和潮汕人與華北漢族的相似性較大,他們的祖先可能來自中國北方較偏北的地區,他們在南遷的過程中較少與沿途的其他漢族群體融合;而客家人與華南漢族及華中漢族的相似性較大,他們的祖先可能來自中國北方較偏南的地區,他們在南遷的過程中可能與沿途的居民有較大程度的融合。
但,這個結論也許還需要遺傳學的驗證。
雖然羅氏建構「客家」的主要動機,是要來抗衡廣府人對客家人的侮辱
(胡等,1997),而不是要故意誤導方言學。可是,他跟方言學界卻開了
個世紀的玩笑。直到今天為止,大部份方言學家是百分之百相信他的
「客家」形成模式的。於是,當現代的方言學家依照羅氏的啟示,按圖
索驥去贛南和粵北找「客家人」和「客家話」時,一來又發現這些人不
但沒有任何「客家」認同,而且大部份自稱是「本地人」(劉綸鑫,
1995;張、萬,1996),來跟操嘉應話的明清移民相區別,二來更發現他
們所操的「客家話」跟嘉應話差別很大。所以一些學者只好將他們理解
為「老客家」和「新客家」(張、萬,1996),而沒有想到這正反映了客
家認同只是近代才出現的事實。
由於羅氏理論的作祟,很多人認為目前被稱成為「客家話」的嘉應話形
成的時候,客家人便誕生了(張衛東,1996)。他們沒有想到,就算到今
天還有不少地方的嘉應系方言,還沒有冠上「客家話」的稱號呢(Lau
and Chow, 1998)!雖然張光宇(1995)在討論客家話的形成時,正確地考
慮了移民因素,指出羅傑瑞「南方漢語」說 (Norman, 1988) 不能解釋
客語的現象;但是他還是不能避免被羅香林「客家理論」引導錯誤,認
為「客家」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系,得名源於畲漢關系:「客家人」是
「半畲半漢」, 漢畲混血的結果;由於「客家人」身上流著被人看貶的
畲族血液,所以強調自己來自中原(張光宇,1995:174)。而沒有察覺到
「客家」是近代廣府人奉上的桂冠而已,過去很多對「客家」的解釋都
是一場誤會。
根據近年生物學的分析(趙等,1991),中國境內74地點中,廣州人跟梅
縣人的血緣最接近。而二者雖然也跟畲族頗接近,但卻沒有人懷疑廣州
人有大量的畲族血統。因此,「客家血統特殊論」全無科學根據。而根
據徐通鏘(1995)對基本詞彙的計算,全國七大方言中,廣州話跟梅縣話
互相最相似的數據,就不可能是一個誤差,而是「客家」和廣府屬於同
門血親的鐵證。不幸的是,漢語方言學的誕生比「客家」建構晚,而且
多少依賴了「客家理論」來替漢語方言分區。結果是,漢語除了用語言
學的論據來分區以外,還利用非語言學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觀察講一
種南方方言的人,有沒有客家認同甚至是有沒有被認為是「客家人」(黃
雪貞, 1987)。
可是,羅氏的理論對方言學的影響已經很深,方言學者的腦筋一時間很
難轉過彎來。所以羅常培(1958)雖然看到臨川音系跟梅縣話很像,卻沒
有得到他們是同一種方言的結論。而最近幾十年的方言學界,更常為
「客、贛」的分合而傷透腦筋,製造很多方便客語區別於贛語的「界
線」(王福堂,1998)。受到羅氏的影響,橋本(Hashimoto,1973)、羅傑
瑞(Norman,1988)、黃雪貞(1988)等也企圖對一個自古就存在的「客家
話」作出定義。
3.3 「客家話」 的本質和范圍
最近沙加爾已經明確地指出,「客家話」的定義可能包括非語言學的因
素即客家認同,而他也不太相信羅氏對客家形成的描寫(Sagart,
1988),但不少方言學者還是花了不少的氣力,去「重構」一種子烏虛有
方言的歷史。既然「客家」只是一個在清代才建立的民系,許多對「客
家 」過去歷史的搜尋就顯得是徒勞,我們對它的前身,「程鄉人」和
「嘉應話」的認識,才是解開「客家」之謎的鑰匙。
根據梁肇庭(Leong, 1997)的研究,操嘉應話者原來的分布范圍只在嘉應
州附近,明代中業至清初之間,嘉應州人大規模向江西北部及珠江三角
洲遷移,前者稱為「棚民」,而只有後者才成為「客家」。雖然目前棚
民的後裔沒有客家認同,但由於他們仍的方言基本屬於嘉應話系統,所
以方言學家也將之界定為「客家話」(黃雪貞, 1988;李、張, 1992)。
今天,狹義的「客家話」其實也只是梅縣話和類似的一些口音。目前廣
泛分布在中國南方的「客家話」,其實也是在過去幾百年間由嘉應州遷
移出去的,調型主要也是梅縣或五華兩種類型的其中一種 (劉鎮發,
1996)。最近,庄初升先生也論證了粵北的「客家人」是明代中業(十五
世紀末)才開始進入韶州的(庄初升,1998),而很多這些操嘉應話者到今
天很多也不自稱或被稱為「客家」。因此,如果我們能在清初如實畫一
張當時的方言地圖,那上面根本就沒有「客家話」。
因此,現在中國方言地圖上「客家話」的范圍很大。基於羅氏的觀點,
很多唐宋便設籍在贛南或嶺南的人被視作「客家人」後,他們的方音便
被列為「客家話」。而這些所謂「客家話」中,很多跟嘉應話根本沒有
直接的關系。目前被編入「客家話」的方音,其實只是贛粵方音中的一
分子而已,和粵語、贛語基本上都是宋室南渡時帶到南方的。這樣,我
們就知道為何過去為「客家話」作出定義是何等困難,甚至徒勞無功。
「客家話」是明末清初「粵贛方言」的粵東嘉應話後裔,所以今天的
「客家話」只應包括嘉應州(目前稱梅州市),和明末清初時由嘉應州遷
出移民所堅持至今的方音。由於分化時間不長,所以這是今天各地嘉應
系「客家話」保持高度一致的主要原因。
4 結論
在客家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看到漢語方言學在訂立「方言」層面上的
問題。雖然我們不一定要精通歷史學或人類學,但如果在這些問題上給
誤導,方言學就要走一大段冤枉路。
前人對方言的研究因為缺乏了一個嚴謹的方法,加上一個靜態的方言
觀,較少從歷史人口流動、族群爭執、語言交替和融合的角度去全盤考
慮,更沒有考究「客家話」非語言學因素 —「客家認同」的來由,反而
片面地依賴一些帶感情成份的「結論」,結果更為了要分別「客家話」
與「非客家話」,挖空心思去找出漢語方言的界限,浪費了不少人員的
寶貴時間和精力。弄清了「客家人」的來龍去脈之後,我們便會明白,
漢語方言學在過去的一個世紀是如何處於窘境。
雖然很多人已經發現「客家話」(梅縣話跟贛語有密切的關系,例如沙加
爾根據近年的發現,認為客語和南部贛語實際上不可分割,不相信羅氏
的結論,而且推斷「客家話」是很晚近才形成的方言,這是很有創見性
的(Sagart, 1988)。但礙於羅香林「客家理論」的作祟,目前的主流意
見是將它們分開為兩個方言來處理(張、李,1992;王福堂,1998)。而
且,嘉應話和粵語方言可能的關系,也因為「客家理論」的左右而沒有
人去注意。除了徐通鏘(1992)的基本詞彙,證明客、粵分家只有六百多
年以外;近年分子生物學的發現,也證明廣州人和梅縣人在血緣上最接
近(趙等,1991),這說明了「客家方言」的創立,不僅違反了語言學,
同時更違反了自然科學的證據。
因此,根據推論,客語和大部份的粵語、贛語,以及惠州本地話
等方音,都是「贛粵方言區」的成員。他們組成的單位,應該跟從浙
江、福建、廣東和海南的「閩方言區」同等。這樣,客語、粵語、贛語
也跟閩北、閩南、閩東語等一樣,屬於「次方言」的級別。這也較客觀
地反映了他們之間的歷史關系、相似度和互懂度。而隨著21世紀的來
臨,漢語方言學勢必走出新路向,正確地認識各種方言的關系。
根據你的補充提問,回答如下:
河源與客家:
一、客家淵源
所謂客家人,是指原籍為河南地區的中原漢族,在東晉戰亂時南遷,開始成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後來的幾次遷徙行動中,逐漸形成今天具有獨特風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華漢民族的一個支系。客家人最為明顯的特徵是講客家話,客家語系是漢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歷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遷,時延1500年的記載。
第一次的大遷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間,東晉懷帝妥朝時,由於西北方少數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對漢民族影響深遠的「五胡亂華」之局,中原地區的不少官員和平民,也紛紛隨著渡過黃河南下。為了避免和原戶籍者發生混淆,便把這些新來的戶籍稱為「客」。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華民旅上出現。
第二次大遷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間。唐朝末年,黃巢舉兵起義及「五代十國」,天下大亂,客家先民又從皖贛某地居所,現遷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廣東北邊。
第三次大遷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間,金元相繼入侵,宋高宗南渡,地這過程中,許多客家人幸均捲入保衛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戰爭。宋亡後,他們只好退往更偏遠的廣東東、北部。
第四次大遷徙在公元1645——1843年間,這次遷徙卻是康熙皇帝為了爭取南方的民心,賜給每個男子8兩銀子、婦女兒童4兩銀子,鼓勵客家人遷入四川、廣西及台灣。一向以客家人為榮的朱德同志的祖輩就是在這一次遷徙時,從韶關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大遷徙是在1866年以後,發生於太平天國起義末期。由於太平天國的首領洪秀全是客家人太平天國失敗後,許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壓力下,紛紛向理智偏遠的南方,甚至向東南亞等海外地區遷徙。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約4500萬人。其中國內4000萬人,國外有500萬人左右。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廣,較集中的是東南亞一帶,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國際知名作家韓素音均是客家人。國內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區共有17個省、185個市縣,其中客家人佔95%以上的純客縣50個,客家人最為集中的地方是贛南、閩南和粵東北部。廣東的客家人有2000多萬,佔全省總人數近30%,其中純客縣15個。
河源作為東江流域的純客家地區,最早的客家先民來歷可追逆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後,為進一步開發嶺南,派屠睢、任囂、趙佗帶50萬兵卒駐守,還下令將數十萬名「罪人」發配到嶺南。趙佗先為龍川縣令,後為南越王。龍川的趙、韋、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進入龍川與當地土著族人雜居的中原人。但是,作為客家人大規模遷徙到河源地區的時間,卻要推到客家人第三次大遷徙這一時期,即公元1127——1644年間。
河源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承傳著客家民系優秀的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廣東梅縣的山歌文化獨樹一幟。河源的東江客家菜則比較有特色。
二、客家習俗
客家人的習俗大致上包括全國性的傳統歲序節俗,地方性崇拜、禮節等。
(一)、主要節日:
☆春節:有拜年,游樂活動等,是最隆重的節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元宵節吃元宵,玩燈,賞燈,猜燈謎。
☆二月二:開正節。
☆清明:客家掃墓習俗多從春分開始,清明達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稱為五月節。節日主要內容是吃粽子,雄黃酒,龍舟賽。
☆七月節:也即鬼節。
☆中秋:民間通稱八月節。吃月餅,賞月等風俗大體各地相同。
☆重陽節:客家人叫「九月節」。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過年」之說。
(二)、婚姻禮俗:
客家人的婚姻禮俗受古時風尚影響較重,,主要仍以傳宗接代為目的, 但余文與張麗是自由戀愛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講究「明媒正娶」,客家社會正式的婚姻關系是一種「嫁娶婚」,招贅之風並不盛行。
過程儀式大部分仍沿舊習:如相親、送定、報日子、送聘金、盤嫁妝、接親、拜堂鬧洞房等。
(三)、民間娛樂:
客家民間娛樂內容非常豐富,節日的主要有秧歌、龍舟競渡、踩船燈,舞龍燈,舞獅,高腳師,迎花燈,踩馬燈,打花鼓,樂器會,演戲,放煙火,平時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彈琴,彈箏,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紙牌,擲狀元簽,打麻將,養花,釣魚等。
C. 為什麼福建漳州市平和縣重陽節沒有給70歲以上的老人發放福利
重陽節只是風俗節日,並不是法定節日。給70歲以上的老人發放福利,這要看地方政策規定,沒有要求一定要發放。
D. 福建重陽節習俗
在福建莆仙,人們來沿襲舊俗,自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E. 閩南的民風民俗
1、普渡
普渡從農歷七月初一開始至農歷七月三十期間,每個村落都有特定的屬於自己的「普渡」日,鎮上村民過這個節日比較熱鬧,不亞於過春節,一般人家都要事先備好雞鴨魚肉等各種吃喝,擺上供桌,舉行祭祖儀式,過後再宴請親朋好友,吃喝一番。
2、嫁妝
閩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妝品種繁多,豐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與神明的供品,這些嫁妝都有其特殊的寓意。在吃的嫁妝禮品中,禮數最重當數「轎前豬腳」,要前後兩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顯示禮品份量。
明清時期,泉州、漳州人大批移民台灣,帶去了數量相當豐富,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閩南鄉土音樂。隨著移民的流布,又形成各地方的調律,如台北調、台南調、漳化調、恆春調、宜蘭調等。盡管如此,這些民歌仍具有共同的閩南鄉土氣息,台灣學者統稱其為福佬系民歌。
福佬系民歌在各地流傳中不斷得到豐富發展,如福佬系人進入恆春後,受客家系影響,創作了《思想起》、《四季春》、《三聲無奈》、《牛尾擺》等民歌;進入台北後,創作了《台北調》、《莰仔腳調》、《艋胛哭調》等。
此外,一些古老的閩南民歌流傳到台灣後,經過數代加工,形成相當完善的調。台灣的閩南話民歌,在旋律進行上多以級進為主,精巧秀麗,樸素流暢,平易上口,親切感人。閩南語系民歌的歌唱內容涉及面相當廣泛,有童謠、情歌、敘事歌、祭祀歌、勞動歌等。
F. 台灣的習俗
台灣的習俗有:神豬競賽;炮轟「寒單爺」;放天燈;神轎過火;過火;王船祭;天子御宴;普渡祭品;基隆放水燈。
G. 我老家福建的,聽我爸說有一種風俗,有一個神節,(神的節日)有一個環節是很多人赤腳過火堆,我爸說他小
我國的復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制、元宵節、龍抬頭(青龍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臘八節、祭灶節、除夕等。
期中,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被稱為中國七大傳統節日。
H. 台灣 習俗 禁忌
在台灣,不論在城市、鄉村或山區,都可以用「國語」(普通話)與本地人談,遇見山地同胞,也可以用「國語」向他們「問俗」。「國語」在台灣是通俗的語言。台灣方言除高山族外,主要是閩南話和客家話兩種。閩南話稱為「台灣話」,客家人居住的地區日常用語是客家話。
台灣的習俗中較重視嗣續,小孩從出生到16歲「成丁」,有四五次慶賀儀式。男女成丁後才開始每年「過生日」,正式做壽則一般要到五六十歲以後。台灣人相互之間的稱呼、寒喧、謙讓等都以對方的輩分、年齡而異。台灣民間以紅色為吉祥的象徵。在做家事時,通常都把禮物用紅紙包起來,送給主人的小孩。酬謝別人時,也送「紅包」。
台灣民間的傳統節日與大陸基本相同。大致有:除夕、春節、元宵、清明節、端午節(從1979年起又被定為觀光節)、七月半(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十月半(下元節)、冬至等。
春節 台灣從臘月十六日開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都算春節。
臘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也就是大陸說的「祭灶」。祭品中不可缺少的是「甜圓子」(即湯圓),粘在灶口,讓灶神「好話傳上天,壞話丟一邊」。這一天要打掃衛生,將家中一切「晦氣」掃除掉,好迎接新年。
臘月三十日是除夕,台灣統稱「過年日」,也叫「二九螟」、「三十 暝」,主要以當年農歷十二月的大小而別。「螟」是歲暮的意思。天色未 晚之前,家家准備供品,像甜橘、柑果(年糕)、「春飯」、「壓歲錢」等。
「春飯」就是盛得尖尖的一碗米飯上插上春字剪紙——「春仔花」或 「飯春飯」。台灣話「春」的諧音「剩」,用意是「歲歲有餘糧,年年食不盡」。此外,還在大門後面,豎放兩根連須帶葉的甘蔗,叫「長年蔗」,取又長又甜,以「堅定家運吉利」之意。
到了晚上,一家大小歡聚一起舉行「辭年」儀式,人人焚香祝福,以示與舊年辭別。由於這是一年中的最後一次祭祖,因此顯得特別隆重。台灣人始終認為:「沒有祖宗就沒有祖國,沒有祖國就沒有台灣。」除夕之夜的「尋根念祖」氣氛相當濃烈。
在台灣,大年初一還有不少「清規戒律」:為祈求安寧、和平、幸福,整天不可動用刀、剪、針之類的金屬物;過年期間不吃稀飯,只吃干飯,以避免招來過多風雨。舞龍燈,在台灣叫做「弄龍」,長9—11節的龍身披掛長帛彩繪的鱗甲,在飛流溢彩的燈球指引下,上下飛舞。
大年初二,是「迎婿日」。夫婿,特別是頭年剛結了婚的新女婿要陪同妻子一起去岳父家拜年,就是歸宗台灣話叫做「返客」、「雙人返」。有的地方則叫「女婿日」。如女婿春節外出未回,做妻子的(或叫做媳婦的)也一定要帶些年糕等食物在這一天回娘家。
大年初三,是「赤狗日」,不興拜年。其原因是相傳赤狗系表熛怒之神,遇之則有凶事,又「赤」字與台灣當地語「竊」字同音,人們在這天多數不出門了。如果偶爾有客人來到,也可以拒之門外。
大年十五,俗語正月十五,和大陸一樣是元宵節,或稱上元節、燈節,到處彩燈高懸,舉辦舞龍燈、舞獅、迎燈等民間活動,還有音樂隊遊行街巷。鬧元宵的內容在台灣的民間活動中最豐富多彩。元宵節,家家戶戶吃湯圓,以示春節過得圓圓滿滿,過了這一天,新年活動就全部結束了,民間也逐漸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
每逢元宵節,台灣尚有「燈猜」(即燈謎)的風俗。和大陸一樣,它是運用藝術的手法及漢字的規律,著眼於字意、詞意的變化,常用一個詞句、一首詩來製成謎語。它既有詩情畫意,又能達到娛樂的目的,同時啟迪智慧,增長知識,因而自古流傳下來,為人民所喜聞樂見。
以上除了正月節日比較集中和比較多外,貫穿全年的節日還有:
清明祭祖 台灣先民多來自大陸,遠離故土,因此,緬懷列祖列宗之情尤烈,故祭祖之風特盛。通常每年舉行春秋二祭。每逢祖先生辰忌辰之日,以及年節都拜獻祖先。如元宵節祭以糕餅,清明節祭以潤餅,端午節祭以棕子、水果,中元節祭以牲禮,中秋節祭以月餅、文 且等果品,重陽節祭以麻糕,冬至祭以糯米圓,等等。清明節人們紛紛到先人墓地掃墓,並將金銀紙用石壓在墓石上面,稱為「壓墓錢」。
端午節 台灣和大陸一樣,端午節與中秋節、春節、冬至並稱每年四大節日之一。台灣民間俗忌五月是「毒月」、「獨月」和「惡月」。五月五日乃九毒日之首,故家家大門上插蒲艾、飲雄黃酒、沐雄黃浴、帶香包、香囊、熏灑各種葯物等,以預防和消除毒蟲、毒物,保障人們的健康。包粽子也是人們的應節食物,其起源於懷念偉大詩人屈原。不過現在已成為人們祭祖的重要食品了。在台南一帶,人們端午節吃「煎錘」(又叫煎堆),代替吃粽子度端午。相傳鄭成功入台時,軍糧不足,端午無米扎蹤,民眾獻甘薯粉、花生、豆等給鄭軍。鄭成功命部下以所得之物拌和起來,油煎成「錘」,以度端午佳節。從此台南一帶,沿襲至今,遂成特傷。端午節最精彩的活動就是龍舟競渡,也叫「劃龍舟」,其起源原本是楚國人為拯救及憑吊偉大的愛國詩入屈原,如今,已成為一項體育競技,甚至成為發展旅遊業的號召之一。為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如今端午節已被定為「詩人節」。
七夕節 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相傳七月七是天上織女和牛郎「鵲橋」相會的日子。在台灣七夕也稱;女兒節」、「乞巧節」、「情人節」,在所有農歷節日中是最富有浪漫色彩的。在台灣南投縣有座「照明宮」(即「情人廟」),宮中塑有牛郎、織女的蠟像,栩栩如生。一對對情侶來到照明宮里的「情愛閣」中許下天長地久的誓盟:「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在台灣民間,七夕除了俗稱「情人節」外,也以此日為「七娘媽」的誕辰。七娘媽是兒童(尤其是女孩子)的保護神,家家戶戶要在此日以豐盛的供品祭拜,為祈求子女健康成長。
中秋節 這是台灣頗受重視的一個節日,節日之夜,各家各戶在庭院設案供奉水果月餅,俗稱「拜月娘」。祭月之後,全家人一邊分食月餅,一邊賞月納涼。「拋帕招親」是中秋極有趣味的一項活動。這是由福建南平、龍溪傳到台灣的風俗。中秋之夜,在廣場上搭一座彩台,布置成月宮,設有月兔、掛樹等。明月中天時,一些待嫁姑娘扮成嫦娥登台,先和大家一起唱歌,然後把一些綉有不同花朵的手帕向四面八方拋去,觀眾紛紛搶拾。如拾得的手帕與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就可以領賞。如是未婚青年愛上嫦娥,就把手帕還她,當嫦娥默許時,會脫下戒指相贈。台灣山胞的中秋之夜又有他們的民族特色。日月潭一帶的山胞要舉行一年一度的「半年祭」。山地婦女十多人一組,穿著傳統山裝,手拉手,在民族樂器伴奏下,通宵達旦歌舞。他們也歡迎遊客參加這種豐富多彩的節日慶祝活動。
重陽節 據傳,鄭成功到台灣,也把大陸有關重陽登高、食糕、飲酒、插菊等民間習俗帶到了台灣。從那時起,台灣的讀書人也喜歡在重陽節舉辦詩會,登高飲酒,吟詩作樂。台北的觀音山、新竹的飛風山和十八尖山以及中部的八封山,都是著名的登高地點。這些山都是小山,正適合那些缺少運動的讀書人攀登。在台灣,重陽節也是祭拜祖先的日子。在這一天的中午,三代以內的祖先生辰、忌辰都要祭拜,拜完才能吃飯。又因九九重陽的「九」與「久」諧音,當日必登高吃糕,以意味「年久壽高」之意。為了敬老尊賢,台灣從1978年開始,定重陽節為老人節。
I. 端午節福建人是怎麼過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重陽節、重五節。在福建,人們都認為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與包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這兩項活動成了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此外還有掛艾葉、菖蒲,飲雄黃酒等。各地區還有一些不同的習俗。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稱為「端陽節」
端午節期間,從閩南到閩北,從閩東到閩西,海濱湖汊,大江小河,幾乎都能看到競渡的龍舟,都能聽到喧天的鑼鼓。龍舟競渡俗稱「扒龍船」,龍舟的樣式、參賽人員和比賽方式等,全省各地大同小異。
福州重龍舟競渡,舊時台江、西湖皆有之,而蘇岐特盛,龍舟長3丈多,寬5尺左右,首尾如龍形,兩側繪有五彩的龍身。劃舟手28至30人,加上司舵、執旗、鑼鼓手、放鞭炮者,合計有34至38人之多。福州沿江及臨湖的鄉社,都擁有自己的龍舟。端午節前,准備「扒龍船」的鄉社便開始集資。人們敲鑼打鼓,帶著本鄉龍舟的旗幟,挨戶募捐,俗稱「采蓮」。鄉間大戶出錢請「扒龍船」者宴飲的,就可坐「龍船」頭,這是一件很風光的事。坐龍船頭的人,還負責背本鄉龍船神(各鄉的龍船都奉有一種神)的香火袋,成為本鄉龍船的領頭人。「扒龍船」的場面熱烈壯觀,清代有詩雲:「涼船過處水生風,鰲鼓聲喧萬槳同。若個錦標先奪得,蒲葵扇系手巾紅。」詩作者自註:「土音呼斗龍舟為扒涼船。好事者以中扇為標系竹竿,插岸上。眾舟鼓木世爭先,以得為榮。鼓聲、鑼聲為與人聲共闐,水為之沸。」(清·董平章:《秦川焚余草》中《榕城端午竹枝詞》)現在,福州的賽龍舟依然紅火。雖然象「采蓮」及掛香火袋的習俗不多見了,但在人員組成、訓練及參賽等事宜,仍然由各鄉村農民自發組織。
莆田龍舟船首的造型大有講究。雕成龍頭的,說明龍舟所屬的村子出過舉人,船頭齊平,上畫有龍頭的,表示這個村沒有出過舉人;船頭齊平、上畫著太陽的,表明出過孝子;船頭齊平、畫著龍頭,但龍鼻子卻又是雕成的,則表示這村出過貴人。唐代梅妃故鄉江東村的龍舟便是如此。莆田龍舟最短的是「九對」,有18名劃手,加上司鼓、司鑼、掌舵各1人,全船共21人。最長的是』十五對」,即全船劃手30人,外加3人,共33人。莆田以木蘭溪為界分南北兩洋。北洋龍舟,掌舵者是舟上的總指揮,以村中頭面人物充任。南洋龍舟,司鑼者為舟上的總指揮,也是村裡的頭面人物。競賽時,北洋在終點處立一標竿,上系綵球,以得球者勝。南洋則無,僅以先到達終點者勝。民間有《龍船歌》道:「天時好,天時好,早稻收了田插好。田工閑,扒龍船,是輸是贏無『單倒』(方言,意為沒關系)。搶龍珠,跳龍門,『扶背』(方言,即掌舵)須要用心思。你也爭,伊也搶,搶起大家試本事。要同心,要協力,第一船漿要齊落,你也扒,我也扒,比賽一了也就過。伊請你,你請伊,大家齊唱龍船歌」。《龍船歌》描繪了莆田龍舟競渡活動既激烈又和諧的場面。
閩南各地還有各自獨特的端午習俗。據介紹,廈門、漳州等地還在競渡終點停泊「標船」,以鴨子為標。競賽開始,一艘艘龍舟如箭離弦,飛速破浪前進,岸上觀戰者人山人海,鼓掌喝彩。當龍舟到達終點時,「標船」把鴨子投入水中。龍舟上的健兒紛紛跳往水中追捉,觀眾吶喊助威,極為熱鬧。 漳州市詔安縣數百年來走「貢王」的民俗為當地鄉親喜聞樂見。每逢端午節,當地鄉人分別從兩廟中抬沈世紀、李伯瑤二將的神像出行,環繞北關遊街時,由廟宇燈籠前導,刀斧戈戟羅列雙行,社眾排隊隨後,齊唱原名龍船鼓歌的「貢王歌」,十分熱鬧。清代進士黃開泰有一首《端陽走貢王竹枝詞》記其盛況:「滿城競唱貢王歌,結隊遊街鼓伴鑼。端午舁神因底事?開漳英烈績難磨。」 泉州端午節有很多祈福消災習俗,包括門楣插「五瑞」(即五種植物)、小孩胸佩香袋、泡雄黃酒、炒午時鹽等。另外還有一種諧趣的驅邪消災的習俗叫「采蓮」,采蓮隊伍中有鋪兵、鑼鼓陣、花童或男扮女裝的提花婆,由一位扮相邋遢不堪、手舉長桿幡旗的「醉漢」充當前導,最後由四人抬著一具木雕龍頭壓陣,為沿途的民眾入室舞旗拂掃。
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倡導的集美學村龍舟賽,蜚聲海內外。他生前在集美學村親自設計和修建了寬300米、長800米的龍舟池,並建造了可容16名劃手的龍舟10艘,每年舉行龍舟賽會。1957年端午節,陳嘉庚曾親自主持龍舟賽會,邀請同安、海滄、杏林等鄰近90多個社鄉龍舟隊,男女運動員2000多人參加。1987年端午節,首屆「嘉庚杯」國際龍舟邀請賽在集美舉行,參賽的除福建省隊、廈門市隊外,還有日本、澳大利亞、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的代表隊參加。1988年6月24日,在福清東張水庫也舉辦過國際龍舟邀請賽,是規模空前的一次龍舟國際盛會。
包粽子是端午節的又一大習俗。粽子古稱「角黍」,舊時相傳是為紀念屈原的,現在已成為節日的時令美食。粽子從五月初一起就開始製作,其方法是:以稻草灰鹼水、或豆殼灰鹼水、或其他植物鹼水浸糯米(現有以食用鹼,味道稍遜),待浸透後用俗稱「粽葉」的狹長竹葉包成三角錐體狀,再以一種細韌的草(福州稱蒯草)或小麻繩紮好,10個1串或50個一串,放入鍋中煮熟即可。
省內各地粽子品種多樣,風味迥殊。按外部造型分,有牛頭粽(即三角粽,又稱牛角粽,是最普通的一種)、四角粽、尖尾粽,以及用筍殼葉裹成的大粽(將樂一帶俗稱「棕母」)等。據記載,古時還有九子粽、百索粽、筒粽、秤椎粽(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風俗》),現已不見。
按用料分,有咸粽、豆粽、鹼粽等。鹼粽又稱肉粽,其用料除糯米外,還有精肉或蝦仁、或牡蠣干、或香菇丁等。講究的人家還先把浸透的糯米拌上好醬油或鹵肉汁,放在鍋里炒過,然後再加上豬肉、香菇、栗子等佳品,包成粽子。豆粽則是在糯米中加上豇豆或黃豆、或花生,所以福州地區也稱「花生粽」。在長泰,豆粽又稱赤米粽,製法特殊,即先把黃豆磨碎,然後同粘性不強的赤米混拌,並注入少許鹽水包成粽子。講究的則拌以蔥花、五香、油炒五花肉等,吃起來又香又脆。咸粽又稱甜粽,僅以糯米浸鹼水,並無其它佐料,最為普及。煮熟後剝開竹葉,顏色淺黃、晶瑩透亮,蘸上蜂蜜或白糖,吃起來涼滑爽口。鹼粽可久貯不變質。涼成的鹼粽干還可以煮成鹼粽甜湯,有助於消化,因此人們常以鹼粽干消積。這是咸粽與豆粽所不及的。
互相饋送粽子之俗,省內很普遍,俗稱饋節、分節或送節。將樂有俗語稱:「斗米粽,家家送。」在山村,學生提粽送老師,晚輩提粽送長輩,以示對師長的敬意。凡有新喪的人家,該年端午不包粽子,由親戚(多數是對門親家)送粽。在詔安,送此類粽子固定在初一這天,其他地方在端午節之前均可。而在福州一帶,上年紀者至今篤信端午不能送粽(送終)。舊時,海澄的一些地方在半夜裡把粽子沉入江中,以祭屈原,據說這樣蛟龍便無所得。今無此俗。在莆田、福鼎、大田、尤溪、南平、壽寧、霞浦等地,粽子是節日祀祖先必可不少的供品。
福建的傳統文化尤其是閩南文化都是在中國北方已經失傳的古代中國漢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