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超過退休年齡上班受傷,算工傷嗎
超過 退休年齡 一般在方面是比較有爭議的,一般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處理,並且不同的情況其在結果上也有不同,那麼關於超過退休年齡是否可認定為 工傷 的問題。下面小編就具體講解一下超過退休年齡是否可以認定工傷。 超過法定退休年齡受到的職業傷害能否認定工傷,在實務和理論方面都存在較大的爭議,筆者認為,是否認定工傷的實質焦點是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勞動者是否可以與用人單位建立 勞動關昌嘩系 問題。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的,其職業傷害應可以認定為工傷,否則不適用《 工傷保險條例 》調整認定為工傷(本文不討論符合《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非勞動關系的人事關系 工傷認定 情形返迅升),應該通過民事法律關系等渠道解決傷害賠償問題。 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勞動者與用人單位是否建立勞動關系,本文僅探討因年齡問題是否成立勞動關系的問題,對於其他影響勞動關系成立的要素不在探討之列。事實上,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某些勞動者依據 法律法規 規定經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審批延長退休年齡的,其與用人單位之間勞動關系存續,社會保險關系亦存續,發生職業傷害應適用《工傷保險條例》認定工傷。對此,沒有爭議。但對於那些超過法定退休年齡又未有延長退休年齡審批的勞動者與用人單位是否建立勞動關系的觀點卻是對立的。 超過法定退休年齡(不含經審批延長)的勞動者漏老與用人單位之間不構成勞動關系,其超過法定退休年齡後發生的職業傷害不能認定工傷,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勞動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缺失勞動關系中勞動者主體資格之主體要件(經審批延長退休的除外)。 法律法規雖沒有明確禁止勞動者的就業權,但卻明確規定了法定退休年齡。根據《》第四十四條以及《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一條規定,達到退休年齡勞動(合同)關系終止屬於法定終止情形。雙方勞動(合同)關系終止的原因屬於勞動者主體資格滅失問題,雙方不存在律關系,即雙方存在其他法律關系。不能因為存在勞動報酬等相關問題,就認定存在勞動關系,進而適用《工傷保險條例》。勞動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並不喪失勞動權,但其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不屬於 勞動法 上之勞動,該勞動為就業勞動,和公務員、保姆等勞動同為廣義勞動。另外.2005年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於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也規定關於是否成立勞動關系的三要件之一,即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具有合法的主體資格,因此,超過法定退休年齡勞動者(除延長退休年齡外)依法不再具有勞動法上勞動關系之勞動者主體要件。 第二,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後,用人單位無法定義務為勞動者辦理工傷保險.客觀上乜無法辦理,因此,由用人單位承擔工傷風險不公平、不合理。 《社會》規定,勞動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基本 養老保險 繳費不足15年的可以續繳,但卻沒有規定工傷保險費可以在勞動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後可以續繳。《工傷保險條例》以及相關的社會保險費繳交規定也未明確勞動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後的工傷保險費繳交情形。另一方面,工傷保險費的繳納按本單位職工工資總額乘以單位繳費費率之積,但同時用人單位應報送人員情況表和人員增減明細表,實踐中,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勞動者退休後因減員不在報表之內。勞動者退休辦理了退休手續並領取了 養老金 ,但同時仍在用人單位工作,無論在社會保險統征還是不統征的地方,單獨就該部分勞動者徵收工傷保險費在技術層面都是困難的。既然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勞動者無法繳納工傷保險費,在沒有明確法律依據的情況下,要求用人單位承擔工傷保險統籌基金應該承擔的責任就顯得不公平、不合理,也違背了社會保險統籌風險社會承擔的社會法原理。 第三,相關的最高法(2007)行他字第6號答復和(2010)行他字第10號答復過於片面。 2007年7月5日,最高人民 法院 行政審判庭針對市高級人民法院報送的《關於離退休人員與現在工作單位之間是否構成勞動關系以及工作時間內受傷是否適用工傷保險條例一案的請示》作出(2007)行他字第6號答復:「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二條、第六十一條等有關規定,離退休人員受聘於現工作單位,現工作單位已經為其繳納了工傷保險費,其受聘期間因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應當適用《工傷保險條例》的有關規定處理。」但答復僅針對離退休人員中現單位繳納工傷保險費的情形,排除此情形的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勞動者發生的職業傷害,不宜據此答復作出工傷認定。 2010年3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針對高級人民法院報送的《關於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進城務工農民因工傷亡的,應否適用工傷保險條例請示》作出(2010)行他字第10號答復:「用人單位聘用的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務工農民,在工作時間內、因工作原因傷亡的,應當適用《工傷保險條例》的有關規定進行工傷認定。」該答復僅針對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務工農民,不論該農民是否領取養老金,也不論現用人單位是否為其繳交了工傷保險費。 第四,《社會 保險法 》與《工傷保險條例規》規定,達到退休年齡不再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社會保險法》第四十條規定,工傷職工符合領取基本養老保險金條件的,停發傷殘津貼.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五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工傷職工達到退休年齡並辦理退休手續後,停發傷殘津貼.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勞動者存在不同的情況.有享受退休待遇的,有延長退休年齡的,也有不能享受 退休金 的,更有城鎮居民和之分。無論何種情形,達到退休年齡符合領取基本養老金的職工就不再享受工傷待遇。 可見,如果達到退休年齡後的勞動者受到職業傷害被認定為工傷、享受工傷待遇,必然與《社會保險法》、《工傷保險條例》相關規定和精神存在沖突。事實上,是否被認定為工傷、是否享受工傷待遇,不應該區分農民工還是非農民工,也不應該區分是否享受退休待遇,但必須考慮受到職業傷害時是否存在勞動人事法律關系基礎。從《社會保險法》和《工傷保險條例》關於退休後不享受工傷待遇的相關規定可以看出,作為享受工傷待遇的前提基礎,工傷確認也應以是否存在勞動人事法律關系為基礎。 第五,達到退休年齡後受職業傷害被認定為工傷將引發大面積社會矛盾。 2010年9月14日實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第七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其招用的已經依法享受養老保險待遇或領取退休金的人員發生用工爭議,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按處理。該司法解釋明確,享受退休待遇的員工與用人單位爭議按勞務關系處理.即不能按勞動關系處理。解釋(三)第八條規定,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內退人員、下崗待崗人員與新用人單位發生爭議按。從規定上看.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發生爭議不宜按 勞動爭議 處理.如果達到退休年齡後職業傷害認定為工傷,即司法終審確認達到退休年齡後參加工作與用人單位仍保持勞動關系.雙方之間權利義務均按勞動法相關規定執行,即勞動者可依《勞動法》、《勞動》等相關規定要求未 雙倍工資 、、終結勞動關系時的 經濟補償金 、 最低工資 保護、各項社會保險費繳交、 住房公積金 繳交等相關要求。這也必將引發、民事一審、二審關於退休後勞動關系確認以及相關勞動權利義務的勞動爭議實踐和理論混亂,並會引發大量相關勞動爭議以及相關的再審申請、上訪等情形。 超過退休年齡以後,一般如果還在工作的,一般情況下在發生工傷時是可以被認定的,當然,也會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而不同,更多的,如果你有類似問題,建議咨詢律師解決,以在最大限度上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更多的保護自己的利益不受傷害。很多時候能夠判斷工傷的條件都需要結合實際來解決,所以對相關情況的了解非常重要。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一)》
第三十二條
用人單位與其招用的已經依法享受養老保險待遇或者領取退休金的人員發生用工爭議而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按勞務關系處理。企業停薪留職人員、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內退人員、下崗待崗人員以及企業經營性停產放長假人員,因與新的用人單位發生用工爭議而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按勞動關系處理。
《工傷保險條例》
第十四條
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二)工作時間前後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一)》
第三十二條
用人單位與其招用的已經依法享受養老保險待遇或者領取退休金的人員發生用工爭議而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按勞務關系處理。
企業停薪留職人員、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內退人員、下崗待崗人員以及企業經營性停產放長假人員,因與新的用人單位發生用工爭議而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按勞動關系處理。
《工傷保險條例》
第十四條
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二)工作時間前後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⑵ 超過法定年齡受工傷怎麼處理
超過法定年齡受工傷的,可以享受工傷賠償。用人單位聘用的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務工農民,在工作時間內、因工作原因傷亡的,應當適用法律的有關規定進行工傷認定。受了工傷的勞動者需要積極治療自身的實際傷害。治療完畢後,勞動者要到勞動部門指定的工傷鑒定機構進行工傷鑒定,確保自身的合法權益,要求賠償。
工傷的種類有哪些
1、按受傷程度分類。一般分為輕傷和重傷。也可分為中度傷、無生命危險的重傷、有生命危險的重傷、危重、存活和不明;
2、按致傷因素分類。機械性損傷如銳器造成的切割傷和刺傷,鈍器造成的挫傷,建築物倒塌造成的擠壓傷,高處墜落引起的骨折;物理性損傷如燙傷、燒傷、凍傷、電損傷、電離輻射損傷;化學性損傷如強酸、強鹼、磷和氫氟酸等造成的灼傷;
3、按受傷部位分類。可分為顱腦傷、面部傷、胸部傷、腹部傷和肢體傷;
4、按皮膚或粘膜表面有無傷口分為開放性損傷和閉合性損傷;
5、按受傷組織和器官多寡分為單個傷和多發傷。
【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七條
職工發生事故傷害或者按照職業病防治法規定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所在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向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遇有特殊情況,經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同意,申請時限可以適當延長。
用人單位未按前款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工會組織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1年內,可以直接向用人單位所在地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
按照本條第一款規定應當由省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進行工傷認定的事項,根據屬地原則由用人單位所在地的設區的市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辦理。
用人單位未在本條第一款規定的時限內提交工傷認定申請,在此期間發生符合本條例規定的工傷待遇等有關費用由該用人單位負擔。
⑶ 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工傷認定
如果超過退休年齡,但是沒有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是可以認定為工傷的,如果已經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就不可以認定為工傷了。需要提交工傷認定申請表、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包括事實勞動關系)的證明材料、醫療診斷證明或者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鑒定書)。工傷保險實行的是無過失原則。一旦發生工傷事故,應對此負責的人無論是誰,即便是勞動者的過錯,只要符合相關規定的有關工傷認定的條件,勞動者就可以獲得工傷保險待遇,不需要承擔繁重的民事舉證責任。法律另有其他規定的,應當依照其規定。
法律依據:
《工傷保險條例》 第十八條 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傷認定申請表;
(二)、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包括事實勞動關系)的證明材料;
(三)、醫療診斷證明或者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鑒定書)。
工傷認定申請表應當包括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以及職工傷害程度等基本情況。
工傷認定申請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一次性書面告知工傷認定申請人需要補正的全部材料。申請人按照書面告知要求補正材料後,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受理。
⑷ 過了退休年齡上班受傷能認定工傷么
如果超過退休年齡,但是沒有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是可以認定為工傷的,如果已經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就不可以認定為工傷了。
勞動者在工作或視同工作過程中因操作不當或其它原因造成了對人身的侵害,為了鑒定該侵害的主體而對過程進行的定性的行為。根旦余虛據我國的相關規定,一般由勞動行政部門來確認。工傷認定是勞動行模燃政部門依據法律的授權對職工因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是否屬於工傷或者視同工傷給予定性的行政確認行為。不管《勞動法》,還是《勞動合同法》,都沒有將超過退休年齡人員排除在《勞動法》調整范圍之外,法律沒有規定勞動關系中勞動者一方的年齡不得高於法定退休年齡。對於超過退休年齡的,享受養老保險待遇或領取退休金的人員,與用人單位的用人關系應定性為勞務關系。
對於勞動者超過退休年齡的,未享受養老保險待遇或領取退休金的,與用人單位的用人關系應定性為勞動關系。在受到事故傷害或患職業病時,認定勞動關系的,應當依法認定工傷。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關於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進城務工農民因工傷亡的應否適用〈工傷保險條例〉請示的答復》規定,用人單位聘用的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務工農民,在工作時間內、因工作原因傷亡的,應當適用《工傷保險條例》的有關規定進行工傷認定。
法律依據:
《工傷保險條例》第二條、第六十一條等有關規定,離退休人員受聘於現工作單位,現工作單位已經為其繳納了工傷保險毀銀費,其受聘期間因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應當適用《工傷保險條例》的有關規定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