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的教授退休年齡是多少
65歲可以作為榮休教授,一般的副教授或者講師的話會在60歲就退休的或者是任教副學士課程版,因為香港的教權師是幾年一個合同,能夠到退休的通常都是非常厲害的,因為對論文有要求,當然特牛的可以擔任講座教授或者卓越教授,這種就相當於終生教授,一般都是特別有貢獻的,像丘成桐,楊正寧這種級別的。
B. 企業退休有高級職稱有用嗎
可以評高級職稱,前提是仍在工作(或聘用),由單位報送人事部門。個人身份和沒有單位簽章的,不能參加評審。
如果能評上,肯定是盡量在退休前評上好。也許退休後還有發揮余熱的時候,高級職稱還是挺有用,特別是一些比較好的專業職稱。關於高級職稱退休後養老金提高的問題,目前,許多地方都已經取消,不再有高級職稱退休後增加養老金。建議查詢下當地政策。
離退休人員是否可申報專業技術資格? 與我省企、事業單位簽有聘約,年齡在 70 周歲以下,身體 健康 ,並在現受聘單位連續 從 事專業技術工作半年以上的離、退休人員(含機構改革離崗退養人員) ,按照本人自願原則 ,可通過現受聘工作單位,申請評審專業技術資格。外語、計算機應用能力、繼續教育、年 度考核和任職期滿考核不作為評審的必備條件。 離退休人員評審通過的專業技術資格僅作為 其本人專業技術水平和能力的評價,辦理離、退休手續時規定的工資福利等各項待遇不變。
退休後就無法申請評定高級職稱了。首先是申報高級工程師必須由單位申報,考核、初審、推薦,蓋章。退休後屬於 社會 人員己無工作單位,所以不具備評審條件。其次是即使在退休後取得了高級工程師職稱,現行的增資、調整養老金等只認可退休前取得的專業技術資格,因此無實質獲利。再次,高級職稱評審也在改革,己實行積分制,最終會實行統一考試加評審。
已經退休,不能參加評定職稱。
(問題回答修改稿,請發布。)
現在企業退休的和已退休的高級職稱人員包括高級工程師、高級經濟師…等,很大一部分都是企業改制前的大學生分配到企業去的。過去,企業單位的高級職稱人員中的副高和事業單位副高人員是一樣的,如高校的副教授、中專的高級講師、中學的高級教師一樣為副高職稱。也有正高的高工和正教授是一樣的。在事業單位如科研院所也有正、副高的高級工程師,醫院里有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他們的評騁條件、學歷以及考試和評審和事業單位是一樣的。企業改制前,事業單位和企業單位人才流動,享受待遇是一樣的。
由於企業改制,他們和企業幹部、工人一起以退休、內退和買斷的形式下崗了,其退休金和工人一樣以購買年限(交了養老金的工齡十未交養老金的工齡即視同繳年限)長短、購買指數(繳費工資基數/社平工資)高低、退休當年 社會 平均工資高低計算養老金的多少。所不同的是他們的工齡至少少於初中畢業參加工作的工人7年。所以普遍養老金偏低。2005年至2010年期間,很大一部分企業高工,特別是軍工企業一些高工,有的已年過七十,有的曾享受過國家津貼的參與原子彈設制工作的專家,但養老金當時只2000元左右只有同類事業同學的1/3,…。鑒於此情況國務院2011年以97號發文,國務院[2011]97號文中明確:「…使企業退休高工與事業單位同類人員月基本養老金的差距調整縮小到300元以內…。」並要求各省財政、人社…等部門督辦…。
根據此文件,當年全國各地在養老金調整中,對上述企退高工傾斜了兩年。副高每年傾斜了150元,兩年傾斜了300元。正高兩年傾斜了近900元。2014年停止高工傾斜後,那些退休遲的高工(含其它高級)就沒有什麼待迂了。如改革招生制度後的2017年考上大學的本科畢業的企業高工,養老金由於工齡少,本來企退工人比事退工人低,這批高工也就更低了(當然也有中級人員),這就是目前退休的原企業高級職稱人員養老金狀況。他們與事業單位和央企壟斷企業沒改制的退休高級職稱人員是沒法比的。
我所在的企業,有很多具有高級職稱的退休職工。在職工退休以後,高級職稱的作用主要有2個:一是早期取得高級職稱的職工,退休以後,可以享受退休職稱待遇,增加過渡性養老金;二是取得高級職稱的職工,可以享受相應的職工住房採暖費報銷標准。但是很多時候,人們拚命的考職稱證,把考職稱當做了謀求高收入和職務晉升的手段,甚至工人也都去考職稱。最後導致手裡證書很多,個人專業能力卻很差,偏離了職稱證的初衷。 下面結合問題,做具體分析,希望能夠對你有幫助。
一、職稱 職業資格(一)職稱,它屬於一種專業技術資格,主要適用群體為:專業技術人員和專業管理人員。一般分為4個等級,分別為:初級、中級、副高級、正高級(或研高級)。以工程系列為例:初級對應的是助理工程師;中級對應的是工程師;副高級對應的是高級工程師;正高級對應的是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
(二)職業資格,它屬於一種專業技能資格,主要適用群體為:專業技能人員。一般分為5個等級,分別為:初級(五級)、中級(四級)、高級(三級)、技師(二級)、高級技師(一級)。
二、具有高級職稱的職工,退休以後什麼用?(一)退休以後,可以享受退休職稱待遇,增加過渡性養老金
根據《國務院關於高級專家離、退休若干問題的暫行規定》(國發[1984]141號)文件要求: 高級專家離休退休的待遇,按國家統一規定辦理。符合以下情況的退休費標准可以適當提高:
(一)有重大貢獻的高級專家,經省、市、自治區人民政府或中央、國家機關的部委批准,其退休費標准可以酌情提高5%-15%。提高標准後的退休費,不得超過本人原標准工資。
(二)建國後從國外或者從香港、澳門、台灣回來定居工作的高級專家,其退休費均按建國後參加革命工作退休幹部的最高標准發給。其中有重大貢獻的,再按本條(一)項規定提高退休費。
由此可見:企業職工退休以後,就有高級職稱的,可以享受退休職稱待遇。但是有職業資格證的,無法享受此待遇。也就是說,不包含技師和髙級技師,因此高級技師與普通職工計算退休養老金時應該是一樣的,沒有額外的職稱待遇
(二)取得高級職稱的職工,可以享受相應的採暖費報銷的標准
我國北方,冬季採暖期,職工需要繳納採暖費。在很多國有企業,會統一為職工報銷採暖費。職工住房採暖費報銷標准,一般會按照職務和職稱來劃分:
研究員級職稱:130 ;副高級職稱:120 ;中級職稱:100 ;初級職稱:80 。
寫在最後:1.職稱 職業資格。從適用群體來說,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取得的證件多為職稱證,專業技能人員取得的證件多為職業資格證。
2.退休職工具有高級職稱,會享受相應的退休職稱待遇,以及採暖費報銷待遇。
目前很多人拚命考職稱,把原本用來衡量專業能力的證件,變成了工資待遇的敲門磚,捨本逐末,偏離了最初職稱的評定初衷。尤其是教師行業,教授的工資和助理的工資天壤之別。甚至很多技能人員,也瘋狂加入考證的行列!買證賣證的現象,比比皆是。最後職稱是有了,能力卻沒了。對此,你怎麼看?
關於職稱等有關問題,歡迎留言!
首先從退休金來說高級職稱的好處。
退休金中有一份叫增發過渡性養老金就是和中級以上職稱、市級以上勞模有關。
但要看你當地退休對增發過渡性養老金的具體要求,一般都會有年限節點來劃分是否有待遇。
舉個例子吧!
假設以1998年為分界線,
那麼1998年以前取得的中級以上職稱或市級以上勞模,就有相應待遇;
而1999年以後取得的中級以上職稱或市級以上勞模,就沒有待遇。但退休系統里會做好記錄。如果以後政策有調整,待遇就按照新政策來調整。
其次,從在職的工資及社保繳費來說高級職稱的好處。
大多數企業的工資中也會含有職稱類的工資,所以有高級職稱提高工作期間的工資,也影響交納社保的繳費基數,提高個人賬戶的金額。對以後退休也是有好處的。
綜上,有高級職稱除了退休有用之外,平時工作也是有用的。
企業高級職稱就跟大白菜一樣,不值錢!中國退休人員工資搞雙軌制,企業高級職稱人員退休後一分錢都不會增加,就是正高級也沒有用,退休後的退休工資計算方法跟農民工是一樣一樣的。所以不建議有文化有能力的人去企業,還是當公務員和教師及醫生為好!
應該實事求是的回答:企業退休有高級職稱很有用。具體講,退前、退後都很有用的!
在退休時,由於退前取得高級職稱並聘任在崗,這必然會按政策規定提高職稱和崗位工資無疑。這種直接提高效應,不僅體現在與高級職稱所完全匹配的職稱崗位工資的大幅度提高上。而且,這種直觀的職稱崗位工資收入的提高,也必然會轉化為個人社保繳費基數的較大提升。這種雙向的提高因果效應,是顯而易見的。
對於企業退休中人和新人來說,由於退休前取得高級職稱並聘任上崗後,他的職稱崗位工資標准得以較大提升,這種提高必然導致個人繳費基數水平得到明顯提升,而這種較大提升對於企業退休中人和新人基礎養老金,個人帳戶養老金和過渡性養老金的提高,都是十分有利的。
退休後,由於基本養老金是採取定額調整、掛鉤調整和適當傾斜的方法,特別是掛鉤調整是與參保人員的退休後的基本養老金水平相掛鉤的,因職稱導致總體基本養老金水平的較大提高,必然通過傾斜調整反映與體現出來。而且,這種掛鉤提高效應,對於基本養老金水平的提高作用,是長期以至終生都會發揮作用的重要因素。
感謝閱讀、關注並點贊!歡迎廣大讀者和網友朋友們批評指正。
本人本科畢業,正教授級高工,在企業一生從事技術管理工作,一輩子操心費力、加班加點, 工作35年退休,退休工資3500元,還是後10年來按規定允許的最高上限繳納養老保險。興考公務員事業編的時候年齡都過了。鄰居大學副教授,退休8000~9000多,如果是正教授退休10000 13000,年底還有幾萬元的精神文明獎。高中同學,一塊高考考不上,復讀兩年上中專教初中,退休工資6000多。雖然是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到我們這一代企業退休的老人,國家也應該適當傾斜,不能這么大的差距啊,這樣的政策導向不利於國家經濟發展
現在在很多事業單位以及一些國企裡面都會有職稱,比如高級工程師,高級經濟師等等,擁有高級職稱在崗的時候,可以獲得更高的工資。
那對於企業退休職工來說擁有高級職稱對自己的養老金會不會有什麼影響呢?會不會因為擁有高級職稱,自己的養老金就會變得更多呢?
針對這個問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第一、2014年之前退休確實是有可能有部分補貼的。2014年我國實行養老金並軌,從2014年之後,不論是機關事業單位還是企業職工都統一參考企業職工養老保險來進行。
在養老金並軌的時候,對機關事業單位的退休人員會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老人,一種是中人,還有一種是新人對應的,採取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中人中辦法的過渡措施。
而在2014年之前退休,機關事業單位所有的養老金都是由財政統一撥款,至於養老金能夠獲得多少跟自己的在職工資以及工作年限有很大的關系,工作年限越長,對應的退休工資替代率會越高。
比如工齡35年以上的,養老金發放比例為90%;30~35周歲工齡,養老金發放比例為85%,工齡20~30年發放比例為80%等等。
當然除了正常的退休工資之外,對那些擁有高級職稱的人來說,還會有額外的補貼,這種補貼不僅是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也會有,至於補貼是多少,不同的地方規定不一樣,比如有些地方擁有高級職稱,每個月就可以多領700塊錢,副高職稱每個月可以多領500塊錢等等。
第二、2014年之後,大部分地方都已經取消職稱補貼。從2014年之後,我國養老金實行並軌,並軌之後養老金採用了新的計算方式,按照目前的養老金計算方式,不論是對於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還是對於企業退休員工來說,計算的公式都是一樣的,養老金等於個人養老金加上基礎養老金。
在實行新的養老金政策之後,大家的養老金只跟大家的繳費基數,繳費年限有關,跟大家職稱並沒有關系,所以從2014年之後,即便你擁有高級職稱,也不會享受到職稱補貼。
只不過對於機關事業單位的中人來說,他們在計算視同繳費年限的時候,高級職稱還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一般情況下,各地方在計算視同繳費年限以及繳費基數的時候,會參考職稱級別來,級別越高對應的繳費指數越高,比如高級職稱繳費指數達到1.7,中級職稱繳費只是1.5等等。
第三、目前個別地區對於高級別人才仍然有補貼。雖然從整體來說,很多地方已經取消了職稱養老金補貼,但是對於那些有特別貢獻的高級別人才來說,很多地方仍然有特別的補貼政策。
比如四川就有相關政策規定,四川人民政府授予的科學技術進步獎的高級專家,從退休次月起分別按以下標准提高退休費比例。特等、一等獎獲得者提高10%,二等、三等獎獲得者提高5%。多次獲獎者按最高等次享受待遇。提高後的退休費比例最多不得超過100%。
但具體到不同的地方,大家對高級職稱的補貼是什麼政策可能不同,雖然從2014年之後很多地方都取消職稱補貼,但是仍然有部分省份會不定時給予一定的補助,比如過去幾年上海就曾經針對高級職稱退休人員發放過兩次補貼。
另外有些省份還會給予擁有高級職稱的退休老人發放採暖補貼等等。
那為什麼各地方要取消高級職稱養老金補貼呢?其實各地方取消高級職稱養老金補貼,體現出了養老金制度的一種公平性,畢竟這些擁有高級職稱的人在職的時候,他們本身的工資就比較高,擁有職稱工資補貼,而且這些擁有高級職稱的人繳納的社保基數都相對比較高,所以他們在職的時候已經享受到了高級職稱帶來的好處。
另外這些擁有高級職稱的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在他們退休的時候,養老金計算工資指數會有相應的增加,這實際上無形當中已經增加了養老金的發放比例。
在這種背景之下,如果還給額外的職稱補貼,這肯定會引起其他人的不滿的,所以現在很多地方取消職稱養老金補貼也很正常。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 很多人會把職稱與職業資格弄混淆,認為職稱就等於職業資格。但事實上,兩者是是截然不同的。 現在職場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很多人為了升職或者提高薪資待遇,都會選擇加入到評定職稱的大潮當中。 那麼,職稱對我們來說真的有用嗎?有什麼用?對我們退休後有什麼幫助? 結合以上幾個問題,做具體分析,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一、什麼是職稱?與職業資格有什麼區別?
(一)什麼是職稱
職稱指的反映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級稱號。 隨著 社會 的不斷發展,職場的形式越來越多,對業技術人員的水平評價與聘任崗位也需要分開進行認定選拔 ,現在我們把聘任的崗位叫做職務,把評定專業技術人員的水平標准叫做職稱,也就是我們總提到的「評聘分離」制度。 所以 事實上職稱是 職務的。
(二)職稱與職業資格有什麼區別?
1、性質與種類不同
2、認證的機構不同
二、職稱對在職者來說有什麼用。
1、職位晉升
很多公司的職業晉升是有一定的硬性要求的,尤其是對於像央企或者國企這樣性質的公司 。比如某公司有一個審計總監崗位的空缺,要求必須具備高級審計師資格,如果你有,其他的人沒有,那麼可能我們很輕而易舉的就能獲得這個崗位;或者即使沒有硬性規定,在和其他人能力、經驗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如果我們能具備高級審計師的職稱,我們可能會比其他人更具優勢;
2、薪酬的漲幅
職稱有利於我們的職位晉升,而職位晉升在某種程度上是會帶來薪酬的漲幅的。而且有一些公司,對評定上職稱的人員是有職稱津貼的, 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帶來薪酬的漲幅。
三、職稱對退休人員來說有什麼用?
1、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我們退休後的養老金
前面已經提到過,如果評定上職稱,會有較大的機會帶來薪酬的漲幅。我們每月養老保險的繳費基數是以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作為繳費基數的,薪酬的上漲會帶來繳費基數的上漲。 而退 休後養老金的計發又與我們的繳費基數息息相關,我們繳費的基數越高,退休後養老金的金額就越高 。並且, 在某些省份,在養老金調整的方案中,對於具備高級職稱的人員在養老金調整的時候會有額外的傾斜。 比如貴州,除了基礎的的養老金調整外,對具備高級職稱的人員來說,還會按照還按照正高職稱300元、副高職稱(含高級政工師、高級技師)240元的標准增加基本養老金。當然,這些傾斜也是有一定的時間限制的,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金並軌政策實施後,基本上就很少見了。
2、對於一些央企、國企會獲得退休返聘的機會,增加退休後的收入
對於一些央企、國企單位來說,還是比較看中技術人才的。 對於某些技術要求較強的崗位,如果具備高級技術職稱,即使退休後,也會被退休返聘回去 ,重回到工作崗位上面來。除了養老金外,也可以多獲得一筆薪酬。
綜上所述:
1、如果具備職稱資格,在職時,我們會獲得更多職業晉升、薪酬上漲的機會;退休後,我們的養老金會相對來說高一些,並且針對於一些技術要求比較高的崗位,也很有可能獲得退休返聘的機會,增加一部分收入;
2、職稱 職務 職業資格,三者之間是有較為明顯的區別的,不要弄混了。
很多人說,自從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金並軌政策實施後,具備職稱人員在退休後的待遇優勢越來越不明顯。尤其是針對一些私營企業來說,具備職稱的人員優勢就更加不明顯,讓人不禁懷疑評定職稱到底是有用還是沒用。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留言,我們共同探討!
以上就是我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企業退休高工目前與退休工資和待遇均不掛鉤,要不要就如同老同志胸前戴個 歷史 紀念章,就是個念想,沒有實惠!
C. 李連傑目前退休了么
作為國際武打巨星,李連傑在觀眾心目中佔有極高的地位,但眾所周知,李連傑已經被甲狀腺功能症困擾了6年,身體狀況一天不如一天,一次次被傳出病情加重的噩耗,整個人都顯得十分憔悴不堪,令無數網友擔心不已。
李連傑現在的真實現狀
不過近日李連傑近照曝光卻引不少人十分驚訝,照片中的他一身黑色休閑裝,頭戴棒球帽,與粉絲一同微笑面對鏡頭,神采奕奕,與之前被病魔纏身時的狀態簡直判若兩人,容顏回春20年,毫不誇張的說,56歲的李連傑看起來就像30多歲的年輕小伙。
不知李連傑的病情是徹底痊癒,還是只是暫時控制住了病情,雖整個人還略顯有些憔悴,看起來比未患病時瘦很多,透露著一種病態。不過僅從如今的精神狀態來看,確實令不少人欣慰不已,看來,李連傑在與病魔抗爭了6年之後,終於開始向好的方向有所發展。
D. 香港的養老制度詳情
香港的養老制度
政府通過各項計劃為長者提供多種社會服務及福利,包括社區照顧及支援服務、安老院舍照顧服務,以及長者經濟援助。非政府機構亦設有各種支援服務,確保長者能各取所需,安享晚年。
社區照顧及支援服務:社區照顧及支援服務分為長者地區中心、長者鄰舍中心和長者活動中心。
1、長者地區中心。
它是一種地區層面的長者社區支援服務,目的是幫助長者在社區過著健康、受尊重及有尊嚴的生活。此外,長者地區中心亦聯系地區上各服務單位,更有效地運用社區資源,共同建立一個關懷長者的社區。
2、長者鄰舍中心。
它是在鄰舍層面,為長者提供一系列適切而便捷的社區支援服務,以協助長者在社區過著健康、受尊重及有尊嚴的生活,並鼓勵長者積極參與,貢獻社會。此外,長者鄰舍中心亦配合長者地區中心的工作,共同推動社會大眾建立一個充滿關懷的社區。
長者地區中心及長者鄰舍中心分別在地區及鄰舍層面為長者提供多種服務,包括教育、發展、護老者支援服務、外展網路、輔導、膳食、轉介及偶到服務。
3、長者活動中心
長者活動中心為長者提供社交及康樂活動,以助長者善用餘暇,透過學習發展潛能,以及擴闊社交網路。
安老院舍照顧服務:安老院舍照顧服務旨在為一些未能在家中獲得適當照顧的長者,提供住宿及起居照顧,協助他們保持身體健康,促進社交生活。香港現設有不同類型的安老院舍,照顧長者各類護理需要。
社會保障及津貼:政府設有不同的社會保障計劃。其中公共福利金計劃是為年齡在65歲或以上或嚴重殘疾的香港居民,每月提供現金津貼。
有經濟困難的長者也可申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計劃,以應付生活上的基本需要。凡符合申請資格的綜援受助長者,若選擇到廣東或福建省養老,則可申請綜援長者廣東及福建省養老計劃,繼續領取現金援助。
一.香港養老體制簡介
(一)強制性養老公積金計劃是香港特區養老保障體系的主體形式。
香港特區之所以需要這樣一套養老體系,是由於同世界上很多其他地區一樣,戰後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一代人在未來的幾十年裡將步入老年,同時居民平均壽命延長,人口出現老齡化,由此給社會帶來沉重的養老壓力。現在香港65歲及以上的人口約占總人口的10%。預計到2016年,這個比率將升至13%;到2036年,更將高達20%。現在的香港340萬勞動人口中只有1/3擁有養老保障。盡早建立安全可靠的養老保障體系,是對社會穩定負責的表現。
強制性公積金簡稱強積金(MPF,MandatoryProvident Fund),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近年來開始執行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這是一套個人賬戶制、強制執行、屬市場化經營性質的養老公積金制度,目的是確保香港居民能夠得到足夠的退休保障。香港地區政府在1995年通過了公積金計劃條例,並於1998年3月修訂了條例,同年4月制定了兩套細則,詳細規定了強積金制度的標准和相關操作規定。1999年3月公布了預計執行時間表,2000年12月1日,強積金計劃正式啟動。
這項計劃屬於自我保障性的基金儲存制,不具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但畢竟是通過政府權威在構建統一的養老保險制方面的突破性進展。也是試圖通過政府幹預有限度地強化收入再分配機制、保障勞工階層權益的重要舉措,從而也結束了香港缺少社會養老制度而主要依賴職業福安排退休雇員老年生活的歷史。「強積金」計劃在香港香港推行過程中也受到了不同利益集團彼此對立的批評,但畢竟還是逐漸在香港全面推行。從我們這次在香港大學了解到的情況看,按照此計劃,從清潔工到教授不同職務的雇員在退休時可以一次性拿到100到1000萬港幣不等的養老金。這些無疑成為這些退休雇員很重要的養老資金來源。
(二)香港政府提供的向低收入者傾斜的收入保障和社會福利服務是養老保障體系的輔助渠道。香港政府從1971年開始對因年老、殘疾、患病、失業而喪失或減少收入者等提供「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向高齡者和嚴重殘疾者提供「公共福利金計劃」,這兩項計劃區別在於,前者屬於特殊主義或選擇主義的保障給付,其對象是收入在貧困線以下的家庭;而在後者的福利項目中,除「普通高齡津貼」的給付以收入調查為條件外,「高額高齡津貼」和普通、高額「殘疾津貼」屬於普遍性福利。不管怎樣,這些相關的福利都是對養老保障體系的補充。
(三)強積金法例規定65歲為退休年齡,計劃成員達到65歲,便可一次性提取強積金計劃內由強制性供款累積的累算權益。計劃成員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提前提取強制性供款累積的累算權益,甚至是名下的所有款項,這就達不到儲蓄養老的目的了。從覆蓋率上看,相關的福利資助計劃也無法達到為香港大多數居民提供足夠養老福利的目的,因此需要建立新的養老體系。
(四)退休後,雇員與僱主工作關系解除。利益關系也基本隨之解除。從我們了解的情況看,香港幾所大學均無負責退休雇員工作的行政部門,學校沒有供退休雇員休閑活動場所,學校從不組織有退休雇員參與的集體活動。除繼續受聘從事顧問等工作的個別人外,其餘退休雇員與學校不再存在工作關系和利益關系。退休雇員與原單位關系淡漠。
供參考。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