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與父母相處,如何保持那點邊界感
2017年8月14日 星期一 多雲
從說「不」開始造自我之城。請平等往來,別以「為你好」的名義攻城略地。在獨立自主里,做個有邊界感的人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多是一種道德上「推己及人」的好品德。只是,突然覺得,這是一件特別沒有邊界的事兒。還不如「各掃門前雪」,盡到自己的責任,事情也許就解決了。
1
暑假帶孩子去父母家小住,是早前就決定的行程。兒子想去外婆家,跟我弟弟家的小朋友一起玩。我也權當「回家看看」。一年,總有一兩次這樣的機會。
父母到高鐵站接站,一眼就看到母親。絮絮叨叨,急急忙忙,又抱怨父親走錯了線路,把車停在了不方便的地方,差點誤了時間。繞了一些路,才找到父親的車,上面還有弟弟家的兒子。然後,兩人的注意力都在倆孩子身上。
第一天,一般都還「親切深情」,詢問一番,大餐一頓,像迎接客人一般。然後,大概有一周的平和期。孩子的事情基本全面被老人「接管」。我也想給他們祖孫相處多一些時間,覺得太過寵溺的行為也就這么幾天,不必計較。
可是看著,還是不太順心。父親只想著難得見上一次,於是各種「代勞」。平時自己吃飯的孩子,都開始「不喂不吃」了。動畫片看著,甚至半躺著,水果喂著,左一塊又一塊。正餐時間,自己不吃,先去喂倆孩子,同樣電視伺候著。出去運動下,就擔心累著了。那些平時建立的規則,全都成了泡影。還說,回家被我「整頓整頓」就好了。
有一天我和弟喝茶,就聽到給孩子洗澡的父親說「姥爺給你洗澡,要聽話!」結果熊孩子說,「我才不聽呢!我就聽媽媽的話!」誰知父親說「你媽都要聽我的!」我當時就嘀咕了一句「我才不聽呢!」
甚是好笑,覺得自己還是那個叛逆的孩子。回到父母身邊,真的秒變「孩子」。在父母眼裡,無論我們多大了,都還是孩子。孩子就得聽話,受管制。所以,每當他們完全不顧及我的想法時,就會想著該離開了。不然,互動就不太好看了。
這么多年自己的事情倒也沒怎麼被「管制」,大抵是因為我的「任性」。如今,在孩子的事情,更是會以「過來人」自居,對我的方式指指點點,或者根本就「無視」了。想來覺得,你們在我這都是孩子,孫子輩的事情上自己更是做得了主。
隔得遠的時候,眼不見為凈。近了,就開始各種「干涉」,而且毫無原則。只是,類似「再不聽話,姥爺/爺爺就不喜歡你了!」「再不……媽媽就要生氣了」,還是不能接受。不是威脅,就是讓我「背鍋」。深感,在自己的父母面前,在育兒的事情上,沒什麼邊界可言,甚至自己都可以「出局」了。
父母與孩子之間,他們期望的就是個「順」字。順從而已。
2
更有深刻感覺的一次是,因為父母這邊唯一的空調有問題,製冷效果差。於是提議,讓我們去弟弟房間睡覺。而弟弟他們就只能在客他們客廳睡。他們的孩子一向是跟父母一方睡的。想來這就是住隔壁的「慘劇」。
我是不願意的。即便我與弟弟的家庭之間,也還是有邊界的。畢竟,自己是來父母家的,怎的就佔了弟弟家的「主卧」。在父母家的空間里,怎樣都行。但這么由父母主導的「鳩占鵲巢」讓弟弟的老婆情何以堪。將心比心,都是不能接受的。
可根本就沒人在乎你的想法,還說「你們誰跟誰」。我是你們的女兒,但也不能如此不考慮兒媳婦的感受。如果有人那麼對我,就算在挑戰我的底線了。
無奈父母不管,說是為了孩子睡覺舒服。讓弟弟過來勸,讓弟媳婦過來勸,最後讓兒子過來拉,說是「舅舅那邊涼快」。所有的人都用上了,好像我是多麼地「不領情」。說實在的,我是真怕了這樣的人情,沒有原則沒有邊界,為所欲為!
我開始同情弟弟了,如此住在父母的隔壁。應該是,父母為了照顧孫子,才住在了他們隔壁。孩子的話沒人聽得進去,爺爺寵溺孫子,都不怎麼親近自己的父母。老人還說是因為他們不會帶孩子,不專業也不上心。實在不知他們倆要如何管教孩子了。
這次令我氣結的是,我連選擇在哪裡睡的權利都沒有了。這么大的人了,連做個這么簡單的決定都不行。還得讓他們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力量來「勸降」。就好像在說,我們都是為你好,你怎麼就這么不聽話呢?他們都聽我們的,沒有人有異議。
我難過的是,我連說「不」的權利都沒有。我已經三十多歲了。正常的孩子,兩歲開始,都開始說「不」了。突然覺得,那些敢於「說不」的孩子真心可愛。
我的邊界呀,邊界!她的邊界呀,邊界!混淆不清的關系,歸屬不清的關系。感覺自己像個木偶一樣,受人擺布。
想來,那麼多人逃離父母的原因,應該就跟這個邊界有關吧。不夠尊重,是控制;為你好,是越線。你要跑快跑遠點,就被喊停。還能好好長大嗎?
3
心理的邊界感,就好像一座城堡外的護城河。城與城之間是彼此獨立的,可以通融往來,卻不能主權不清,或隨時被「攻城略地」。
尊重是什麼?更是平等主權之間的認可,是平等相待,是獨立人格之間的合理關系。
父母與子女之間,如若總是強調聽話和順從,那必然就不平等了,也就沒有尊重可言。「永遠是孩子」,都是父母不希望孩子長大,獨立成人的願望。
一個人的叛逆,也許就源於不曾受到過尊重。甚至於「老好人」,也是不敢「說不」而已。一個人的成長,從「說不」開始建立自主意識,慢慢有了邊界感,開始建立自我的城。可就在這些過於沒有邊界的控制里,慢慢被摧毀。
人與人,家與家之間,都應該獨立,才完整。
那日,我也只抗爭了一晚。兒子哭哭啼啼的,被我按在自己這邊。想了一圈的方法降溫處理,還得解釋為什麼舅舅那邊涼快舒服,我們卻不要去。
因著我還是個邊界感要求的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我在兒子面前也不說「要聽話」之類的話,也希望他能在「說不」的路上走得更長久。
平等,獨立,是多麼不容易爭取的。請尊重每個人「說不」的權利。叛逆,也是一種美德。難怪有人說,親人要生,熟人要親,生人要熟。最頻繁越界的就是那些「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