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孩子上幼兒園會大哭,父母該怎麼辦
4、要多鼓勵孩子的行為
孩子來到陌生環境,需要父母多鼓勵孩子,每天接孩子回家時,及時地表揚孩子,誇他「能離開媽媽了」,同時,引導孩子訴說在幼兒園里快樂的事情。
對於孩子在家裡「不合理」的表現給孩子多一份理解和寬容,允許孩子適當「發泄」。哭也是疏通孩子情緒的一種方式。
孩子上幼兒園哭鬧很正常,父母通過引動可以很快讓孩子不再因為分離焦慮,家長心態也要調整好。
2. 育兒道路上最讓父母頭疼的哪幾大難題,你經歷過嗎
我班有個小朋友,睡午覺早上起床後就開始哭:「我的鞋子呢?我的鞋子呢?」,吃飯時都不會自己吃,得等著教師去喂他!其實就是在家家長對孩子孩子千依百順,任何東西都包辦代替所導致的,這種孩子不僅僅是自覺性差難題,還構成了依靠他人的習慣!
孩子在2歲以前是對父母的依賴期,在這個階段父母一定要培養好孩子的獨立能力和自覺性!最先,想讓孩子搞清楚很多事情爸爸媽媽也是做不到的,若想做到自己的目標就需要勇敢的去試著。第二,培養孩子的信心,激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 入園季:孩子不適應,怎麼辦
這篇《入園季:孩子不適應,怎麼辦》,是 特地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秋來了,天涼了,幼兒園開學,迎來了一群活潑可愛的小班孩子。作為家長,既欣喜地看到孩子長大入園了,又因不能一直陪著孩子而有種種的擔心,孩子會出現哪些狀況?老師又將怎樣幫助和引導?為了消除家長們的疑慮和不安,我刊采訪了浙江師范大學杭州幼兒師范學院附屬幼兒園國際部胡瑛園長,為大家答疑解惑。
入園了,孩子們會產生哪些不適應的狀況?
為了孩子:孩子們剛入園,常見的不適應狀況有哪些?
胡瑛:每年剛入園的孩子,因環境、教養人、教養方式、生活方式等的變化,
常會產生一些不適應的狀況。一是大聲哭鬧、尖叫,不肯跟爸爸媽媽分開,這是最典型的,但這種情況的孩子情緒上相對容易安撫;二是小聲哭泣,不允許任何人靠近;三是悶聲不響,坐在門口不準老師關門,以為父母會進來;四是不吃不喝;五是跑來跑去,不遵守秩序;六是情緒波動大,之後也是大聲哭鬧。其中第二至四的情況是相對難處理的。
為了孩子:孩子們的適應時間一般多長?最快和最慢進入狀態的時間間隔大嗎?
胡瑛:一般大多數孩子經過15天到1個半月之後,就能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了。最快的2~3天,最慢的1個學期還未適應,甚至延到第2個學期的。適應時間的長短與孩子的年齡、家庭教養方式等有關。例如,年齡越小的,適應相對慢一些。入園前家長比較注重培養孩子的社會性、自理能力的,適應時間相對短一些。
為了孩子:您曾被選派到美國幼兒園交流工作一年,據您所知,國外孩子有入園不適狀況嗎?
胡瑛:都是孩子,國外的孩子也不例外。在我園國際部也有很多外籍孩子,但相對國內孩子會適應得好一些、早一些。以美國為例,孩子比較活潑開朗,這與美國父母很早培養孩子的社會性有關,他們通過常帶孩子逛公園、與其他孩子一起玩耍等方式逐漸提升孩子的交流能力。美國父母注重從小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他們會引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例如自己吃飯、穿脫衣服、自主小便等。國內家長會把孩子保護得很好,這其實減少了從小鍛煉孩子社會性和自理能力的機會。
家長請多放一點心:幼兒園是孩子成長的樂園
為了孩子:幼兒園一般會開展哪些活動,幫助孩子減少或消除不適感,使其逐漸融入幼兒園這個大家庭?
胡瑛:消除孩子的入園焦慮,是大多數幼兒園在這一階段的教學重點,以我們園為例,老師會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孩子。
1. 園前家訪。前期工作很關鍵,通過入園前的家訪,可以讓孩子從心理上接納老師、喜歡幼兒園。例如,老師家訪時與孩子合影,把介紹幼兒園生活的光碟帶給孩子看,因為孩子是依靠事物在頭腦中的形象來思維的,這些照片、視頻可以使孩子喜歡上幼兒園。同時,老師通過家訪了解每個孩子的特點,了解家長的教養方式,因材施教。
2. 以大帶小。目前不少幼兒園採取了這種教育方式,這也是我園國際部的特色之一。例如,入園第一天,大一點的孩子會在門口迎接新入園的孩子,讓其覺得園里的老師和哥哥姐姐都很喜歡他。又如,讓剛入園的孩子觀看大孩子在幼兒園里生活的照片、視頻,為他們提供示範等。老師根據園前家訪了解的每個孩子的特點,讓大、小年齡的孩子結成對子,因為孩子更願意與孩子在一起。通過傳遞老師與孩子之間的愛,孩子與孩子之間的愛,讓孩子感受到幼兒園是一個安全、有趣的地方。
3. 逐步適應。孩子對新環境的適應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老師通過讓孩子逐漸延長在幼兒園的時間,使其慢慢過渡。例如,孩子在幼兒園里最難過的兩關是吃飯和睡覺,為了使孩子逐漸適應,第一周,家長可以帶孩子回家吃飯和午睡;第二周,孩子在幼兒園吃好飯,然後由家長帶回家午睡;第三周,孩子吃飯和午睡都安排在幼兒園。在老師和家長一起引導的過程中,孩子對幼兒園的陌生感減少了,開始接納老師和其他小朋友們,也就願意待在幼兒園吃飯和午睡了。
為了孩子:家長都特別擔心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餓了、渴了、冷了、熱了,還有孩子想上廁所不敢告訴老師,那老師會怎麼幫助孩子呢?
胡瑛:家長請不要擔心,把孩子交到幼兒園,老師會細心、耐心地關注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情緒等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
老師會接納孩子的任何錶現,不會因為孩子愛哭鬧或不愛說話等而給孩子貼標簽。遇到情況,老師會用精神激勵的方式,正面引導孩子解決困難。例如,在孩子平常的活動中加入情景表演、模擬場景,預先告訴孩子遇到類似的情況可以這么說,這么做。又如,以兒歌、童話故事等容易引起孩子興趣的方式進行引導。孩子的自理能力在潛移默化中一點點提升,一點點開始行動,漸漸地,家長會驚喜地發現孩子還會把在幼兒園養成的好習慣帶回家來了。
家長請不要急: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等待的過程
為了孩子:家長可以做些什麼,與幼兒園配合,使孩子慢慢融入新的環境和人際關系?
胡瑛:家長是孩子的老師,我們的孩子時時刻刻都在成長,家庭生活和幼兒園生活是一個整體,家長的一個鼓勵,一個引導,都是孩子前進的力量。
首先,家長需充分信任老師。根據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會在某個階段把想像的事物當成現實。例如,有的孩子不想上幼兒園,就說其他孩子搶他玩具,或說老師打他。遇到這種情況,家長需向老師了解情況。
第二,家長應及時與老師溝通。例如,當發現孩子晚上睡覺說夢話、做噩夢,提到不想上幼兒園或其他異常情況,家長需及時告知老師,和老師一起尋找原因。
第三,培養孩子良好的作息習慣。幼兒園午睡的時間一般是12:10~14:30,但是有的孩子入園前會從上午10點一直睡到下午。家長在家裡可通過把孩子的作息調整至和幼兒園一致來緩解這種狀況。
第四,家長不要把焦慮情緒傳遞給孩子。孩子入園,家長也會有焦慮,需接納自己。
第五,家長要向孩子傳遞正能量。千萬不能說「如果你不聽話,就把你送到幼兒園去」等類似的負面語言。早上送孩子入園前,對孩子說「媽媽可羨慕你上幼兒園了!在幼兒園你交到了好多好朋友,要介紹給媽媽認識啊」等來引導孩子對幼兒園的喜愛。
第六,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這也是培養獨立人格的重要一步,孩子在幼兒園養成的好習慣,在家裡要繼續堅持。
為了孩子:孩子放學回家後,家長想了解孩子這一天在幼兒園做了什麼,可是往往問不出什麼來,您有什麼好辦法?
胡瑛:很多家長跟我提到,孩子回家從來不提幼兒園的事情。其實是因為家長不懂與孩子的交流方式,孩子在幼兒園做的事情很多,讓孩子怎麼說?這就需要家長來引導。
第一,預先了解。家長與老師多交流,了解孩子學了什麼,交到了哪些朋友。接孩子放學時,可以關注一下教室里或校園里的周計劃表,尋找與孩子溝通的話題。
第二,正向引導。多用鼓勵、表揚的語氣,引導孩子回憶在幼兒園開心的事情。例如,在和孩子一起看動畫片或看繪本時,引導孩子:「你看,這么多小朋友在一起玩,多開心吶!你在幼兒園跟哪些小朋友一起做游戲呢?」
第三,耐心傾聽。與孩子交流時,不要灰心和著急,小班孩子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強,努力引導孩子把一句話說完整。
第四,做多於說。對小班孩子不能講很多道理,需用實際行動慢慢引導,同時用榜樣示範,讓孩子模仿適應。
胡園長的囑咐:孩子上幼兒園穿什麼?帶什麼?
現在的父母都喜歡把孩子打扮得很潮,但從幼兒的生理特點和方便孩子活動來看,我建議孩子入園:
1. 少穿緊身褲,以免影響孩子生長發育。
2. 少戴一些飾品,以利於孩子在園內參加活動。
3. 不穿會發出特別響聲的鞋子,以免影響其他孩子。
4. 盡量選擇方便穿脫的衣褲。
5. 面料選棉質的,透氣性較好的。
6. 可以帶一些孩子喜歡的玩具、毛巾、小枕頭等安慰物。
7. 如果孩子有睡前喝奶的習慣,奶瓶也可以帶上,不過為保護孩子牙齒健康,當孩子在幼兒園有了安全感後,慢慢引導孩子改掉這個習慣。
8. 如果孩子睡覺會尿床,尿不濕也可以先帶上,幼兒園在孩子午睡前後都會安排孩子解小便,孩子尿床的問題也會慢慢減少。
胡園長寄語
家長都很著急,都害怕孩子輸在所謂的起跑線上,我覺得,孩子一生的道路非常漫長,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等待的過程。要給孩子一個充滿愛的、溫暖的、安全的環境。走近孩子、傾聽孩子,不要著急,不要與其他孩子去比較,靜靜地等待孩子的成長。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這個世界才會千姿百態,充滿精彩!
專家簡介:胡瑛,澳大利亞伊迪斯科文大學教育管理碩士,浙師大杭幼師附屬幼兒園國際部園長,中學高級教師,碩士生實踐導師。從事幼兒教育24年,期間擔任園長10餘年,參與編寫《浙江省幼兒園課程指導》等多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