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人子女應該如何孝敬父母
第一,經濟供養,生活照料。大家都知道,每一位父母為撫養子女成人,付出了不知多少的心血與辛勞,當父母進入晚年,作為子女,應該盡力供養,生活上細心照料。通過觀察研究,人們發現有些禽獸也知恩行孝,所謂「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社會學家的研究表明:人類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就在於人懂得孝道,能夠實踐孝道,所以人為萬物之靈。反之,如果有人不明孝道,不重孝道,那就不配做一個人!因此,作為父母,應該經常帶上孩子,買點東西探望父母,即使是父母的收入比我們的多,也要這樣做,因為父母再富有也是他們的,我們給他們再少也代表一份的心意,而且如果父母的經濟條件更好,他們也會以其他方式支持兒女的,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要為我們自己的孩子作好榜樣。
第二,關懷體貼,精神慰籍。贍養扶助老人,除了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外,還要從精神上關心、安慰老人,使他們享受「天倫之樂」,讓他們心情舒暢,精神有所寄託,幸福地歡度晚年。從某種意義上說,老人對子女在精神上的要求,會比物質上的要求更為重要和迫切。只有做到關懷體貼,精神慰籍才算真正的孝。正如孔子的一個學生游來問孝,孔子回答說,現在的所謂孝,只能說養活爹娘而已,連狗、馬都能得到飼養,如果不敬重孝順父母,那養活爹娘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孔子這里提出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對父母如果沒有恭敬之心,僅僅解決父母吃飯問題,這不是孝的含義。要做好從精神上關心、安慰老人,使老人心情愉悅舒暢,並不是十分容易的事。這要求在家庭生活中,要注意有事多同老人商量,多聽取並尊重他們的意見,多照顧他們的興趣和愛好;老人思想苦悶時,多給以安慰溫存,想方設法為他們排憂解愁;天氣變化,多注意噓寒問暖;生日節日,向他們慶賀祝福。如果我們能這樣對待自己的父母,那我們的孩子以後也一定能這樣對待我們。
2.從現在抓起,從小事抓起,做到愛嚴相濟,用父母對子女的愛去激發孩子對長輩的愛心與孝道
愛護子女是父母的天性。愛,是教育孩子的感情基礎,又是打開孩子心靈的一把鑰匙。只有在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長大後才會更懂得去愛別人。因此,我們在在愛父母的同時也要愛我們的孩子,但只有「愛得其所」,才能讓子女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感動、感染和感化,並轉化為前進的動力,否則就會變成溺愛,最終害了孩子。
要怎樣才算對子女「愛得其所」呢?有兩個字不容忽視:一是「遠」。二是「嚴」。
遠,就是要對孩子的長遠前途,明天的幸福負責。有些父母寧願自己節衣縮食,也要讓孩子穿得光鮮,吃得甜美,玩得愉快,過得舒適。這是一種以天然性為主體的「常情」,而不是關心孩子健康成長,開創事業的「深情」,未曾著眼於為了孩子的未來而進行意志、性格和心理品質的培養。這種愛是膚淺的、貧血的,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缺乏足夠的營養,點燃不起他們對生活對未來無比熱愛與嚮往的火焰。只要把對子女的深情體現在對孩子有計劃地、創造性地培養與訓練之中,對孩子塑造成什麼樣的人才有早期設計的藍圖,並且灌注大量的心血,精雕細刻地塑造孩子的心靈,使孩子在成人與成才之路上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才算是理智的愛,長遠的愛,有道德的愛。
嚴,就是在教育上有高標準的要求。「嚴」和「愛」是辨證的統一,對子女要恰當地掌握好嚴和愛的分寸,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古語說:「君子之愛人也以德,小人則以姑息」,姑息就是不嚴。從現狀看,姑息已成為對子女教育的一大禍害。其突出的表現:一是縱容,使孩子從小失去自理自製的能力,言談舉止缺乏正確的准繩,導致行為放盪,嚴重的還會陷入越軌違法的源潭。二是遷就,不管是非好壞,孩子有求必應,甚至對子女一些不良的思想習氣,也視若無睹,聽之任之,使孩子扭曲心靈,性格畸形發展。家長也因此而漸漸喪失對子女管束、約制、啟發、誘導的權威與作用。三是袒護,為子女的不良行為諸多辯解,歪曲真相,轉嫁責任;對反映情況的教師、親人、旁人表示反感和抱怨。使孩子有恃無恐,做壞事的膽子越來越大,導致誤入歧途,貽誤青春。
3.持之以恆,把孝道教育貫徹始終,形成良好家風,保持父母一致,家校一致,代際一致。
家風,是家庭成員思想觀念、道德品質、行為習慣與生活方式的綜合體現,是家庭成員在長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風氣與氛圍。它對每一個家庭成員的成長與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清看兩個在全球著名的實例:
美國有個嘉納塞·愛德華家族,這個家族的老主人是一位博學多才,注重修養的神學家。他的子孫都以這位德高望重、多才識廣的先人為立德立行的楷模,形成了一代一代往下傳的優良家風。迄今8代,他的子孫中有1人當過副總統,1人任過大使,20多人先後當選國會議員,12人當過大學校長,100多人任過大學教授,60多人當過醫生,13人當過報刊雜志的主編或負責人。
與他同時代的另一位美國人馬科斯·朱克是一個賭徒、酒鬼,他迄今也有8代後嗣。然而他的子孫中卻有200多人成了流浪兒或乞丐,7人因殺人被判死刑,63人作姦犯科被囚於監獄,400多人因酗酒而致殘廢或夭折。
是先天的遺傳基因在其作用嗎?不,是看似無形卻有形的家風,在潛移默化中發生這巨大的感染與影響。
要形成良好的家風,必須保持父母一致。夫妻之間能互相配合,孩子也容易增長孝心。父親對孩子說說母親懷孕及對孩子的愛護,母親多說父親對孩子的付出。千萬不能在孩子面前數落父親,因為這么一講,孩子對父親就很難再生起恭敬心。一個先生,一個父親,連孩子都瞧不起,他就很容易自甘墮落。
家校一致(親師合作,父母跟老師要能密切配合)
代際一致(家長要與祖輩多溝通交流)
4.充分利用各種傳媒的宣教作用對孩子進行引導,使形成觀念,養成習慣,從小培養孝心。
我們重視電視、報刊、網路等各種傳媒的宣教作用,客觀公正的對傳媒信息做出是非評判,如:如有的夫妻不睦,使子女從小缺乏溫暖和愛心;有的打牌賭博,影響子女學習;有的不尊重和關心老人,帶給子女負面影響;有的自私刻薄,專橫粗俗,使子女心靈受到傷害污染,等等。通過與孩子的討論評價,不僅反思了自我,從中接受了教育,而且為孩子的家庭孝道教育創造了良好的氛圍和環境。
孝,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一切聖賢教育的核心,是做人之根本,是家庭幸福的源泉。「忠臣出孝子之門」,國家的棟梁,來自於孝子。弘揚孝道,是利國利世利民的事。希望我們每一個人不但做到自己是孝子,而且還能把孩子培養成為孝子,建設美好幸福的家庭。
B. 心存孝心議論文800字中學生作文
孝敬父母是人類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一個人的善心與良心。尊敬長輩,關愛家庭,是社會成員的基本職責,也是人類社會得以延續和發展的重要基石。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孝敬父母的美德得到了廣泛傳播與推崇,成為人們評價個人品質的重要標准。
在個人成長過程中,孝敬父母不僅是必要的道德規范,更是塑造良好性格的關鍵。當我們以孝敬父母的態度對待周圍的人時,我們會更加懂得感恩、謙遜和寬容,這些品質將伴隨我們一生,成為我們為人處世的重要准則。一個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的人,往往也能夠在其他方面展現出色的品質,如勤奮、誠實和責任感。
孝敬父母的重要性不僅僅在於個人品德的修養,更在於它對社會風氣和家庭和諧的影響。一個充滿孝道的家庭,往往能夠營造出溫馨和諧的氛圍,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理解和支持。而在社會層面,孝敬父母的美德也能夠促進社會的團結與穩定,增強人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孝敬父母並不意味著無條件的服從,而是在理解與尊重的基礎上,給予父母最大的關懷和支持。這種關懷不僅體現在物質上,更在於精神上的慰藉。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傾聽父母的心聲,關心他們的健康,陪伴他們度過孤獨的時光,以及在他們需要幫助時伸出援手,來表達我們對他們的孝敬之情。
在現代社會,盡管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壓力增大,我們更應該銘記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努力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時間,去關愛和陪伴我們的父母。這不僅是對父母的回報,也是對自己心靈的一次凈化。讓我們將孝敬父母的美德傳承下去,讓它成為我們人生旅途中寶貴的財富。
C. 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
孝敬父母包括子女對父母的親愛之情、敬愛之心、侍奉供養之行。但對幼小的孩子「孝心」的教育必須根據其年迅激齡特點,以下幾種基本教育方法可供參考:
1.身教重於言教
有這樣一則廣告:一位剛下班的年輕媽媽,忙完了家務,又端水給老人洗腳,老人對她說:「孩子,歇會兒吧!別累壞了身子。」她笑笑說:「媽,不累。」年輕媽媽的言行舉止被只有3、4歲的兒子看到了,兒子一聲不響地端來一盆水。年幼的兒子吃力地端著那盆水,搖搖晃晃地向媽媽走來。盆里的水濺了出來,濺了孩子一身,可孩子仍是一臉的燦爛。把水放在母親的腳下,為母親洗起了腳。廣告畫面定格在這兒,廣告語說:「父母,孩子最好的老師」。是啊,孝心就是這樣學會的,就是這樣傳遞的,孝心就是在父母的榜樣下養成的。因此,要想培養孩子的一顆孝心、懂得愛,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要做孝敬長輩的楷模,因為「身教重於言教」。
2.學會感恩
要讓孩子學會感恩。感恩源於良心、良知、良能,這是孝心的親情基礎。然而,感恩這種情感不是自然而然產生茄昌罩的,必須通過教育。做家長的應有意識地讓孩子體會父母的辛苦,體會父母掙錢養家的不容易,體會父母對孩子的愛,體會父母也同樣需要孩子的關心和愛。因此父母不妨經常給孩子講講自己一天的`情況:起床、做飯、洗衣服、整理家務、上班等,讓孩子體會到自己如何關心孩子,如顫鬧:孩子生病了,父母怎樣心疼,怎樣整夜地不睡覺護理孩子……細節最能感染人。知恩就要感恩,感恩就要報恩。要讓孩子從小養成關心父母、體貼父母、愛護父母的好習慣,如為媽媽梳梳頭,給爸爸捶捶背等等。
3.從小抓起、從小事做起
讓孩子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著手塑造和培養。如:平時教育孩子要關心父母的健康,要幫父母分擔憂愁,要幫助父母做家務。當孩子不會時,父母要耐心地教,孩子做錯事時,不要橫加指責,孩子做得好時,要多表揚鼓勵。孩子只有在親身實踐和體驗中才能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嘗到為別人付出的快樂。當孩子「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當為他們多做事」的觀念逐漸形成時,孩子就有了一份生命的義務感和責任感。這也是當代孩子最缺乏的。因為他們平時只知道接受愛,而不知道付出愛,沒有學會關心和感激。家長千萬不要這樣想:孩子還年幼,主要任務是學習,只要學習好了,什麼也不用干,而是要轉變觀念:不要以學習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標准,好孩子的標準是多方面的,孝敬父母就是一個重要的標准。常言道:「3歲看大,8歲看老」。因為習慣成自然,從小養成的不良習慣長大了也是難以改變的。
4.制定家規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家庭需要民主,不可家長制、一言堂,但必要的家規是不可缺少的。家長可與孩子共同商量,制定「孝敬父母」行為規范。我提出「五要五不要」供家長參考。「五要」是要了解父母,要親近父母,要關心父母,要尊重父母,要體貼父母。「五不要」是:不要影響父母工作與休息,不要惹父母生氣,不要頂撞父母,不要獨占獨享,不要攀比享受。配合「五要五不要」還有幾條具體要求:①記住爸爸媽媽的生日;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③我當一天家長;④單獨走一次親戚;⑤我和爸爸(媽媽)共上一天班。
5.親子互動
家長要與孩子多交流、多溝通,共同做游戲,共同搞活動:親子共讀一篇文章。如:孝心無價;親子共唱一首歌。如:《一封家書》、《常回家看看》、《燭光里的媽媽》、《世上只有媽媽好》、《媽媽的吻》、《母親頌》等;親子共誦一首詩詞。如:《遊子吟》、《媽媽的雨季》、《媽媽,我的守護神》等;在親子互動的活動中,不僅可以盡情地享受天倫之樂,而且可以在潛移默化中使孩子養成孝敬長輩的好品德。
6.家校配合
家長可主動與學校配合,請老師給學生出家庭調查問卷,要求學生以「父母習慣知多少」為題回家訪問父母。
參考題目如下:①父母一天的作息時間安排。②父母一天都作了哪些工作,工作多少時間,勞動強度如何,平均獲得多少勞動報酬。③父母回家都做了哪些家務,花了多少時間?④父母為子女做了哪些事情,花費多少時間?⑤你了解父母的興趣愛好、身體狀況、生活習慣嗎?⑥你是否體會到父母的辛苦,是否體諒父母?⑦你平常對父母採取什麼態度?在調查的基礎上,制定一個與父母溝通,孝敬父母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