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三流的父母有哪些

三流的父母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3-31 02:44:23

A. 教育的最高境界「潤物細無聲」,一流家長做得最好,三流家長最差

《親愛的小課桌》中,教育專家張敏說: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潤物細無聲。

對於「潤物細無聲」的概念剛開始並不是十分的理解,直到這兩天看了北京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卓立的《歡迎來到一年級》才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所謂的潤物細無聲,更多的是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上,所以教育看似主體是孩子,但是更多的主動權在父母手上,孩子是否優秀,起跑線在父母手中。

因為孩子沒有三教九流之分,但是父母卻有一流、二流和三流之分。

三流的父母逼迫孩子改變。

抖音上,一位媽媽對一旁寫作業的兒子說:兒子,以後如果媽媽發脾氣罵你,你就給媽媽一個擁抱,兒子開虛鏈心的點了點頭。

鏡頭切換到下一秒,媽媽瞪圓了眼睛,站在兒子的書桌前,居高臨下地嚴厲呵斥著兒子:這么簡單的題你都不會,教了你多少遍,看著我干什麼,我臉上有答案嗎?

就在媽媽厲聲呵斥的時候,兒子伸出雙手抱了媽媽,結果被媽媽一把推開,你離我遠點,別碰我。

兒子滿臉的懵逼,前一秒的媽媽還溫柔有加地提醒孩子,媽媽生氣的時候記住第一時間抱抱媽媽。後一秒立馬翻臉不認人,你離我遠點,別碰我。

大部分的家長都是這樣,面對教育孩子想要改變,但是一旦遇到實際情況立馬「原形畢露」,在父母眼裡,孩子的問題就是孩子的差並孫問題。

所以三流的父母面對孩子的教育,往往採取最直接最粗暴的方式——批評、威脅、甚至打罵。

面對孩子上學墨跡,父母們只能催促;面對孩子寫作業慢,只能催促;面對孩子調皮搗蛋,不是打就是罵。


三流的父母想要改變孩子,卻苦於沒有方法,他們能做的只是延續自己曾經接受過的教育方法,威脅、恐嚇、逼迫。

二流的父母監督孩子。

越來越多的父母接受過高等教育,面對教育孩子,他們也嘗試著與時俱進,這些父母喜歡去學習新的教育方法,但是往往這些教育都是淺嘗輒止,流於表面。

比如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把孩子每天的時間進行合理規劃,買計時器,買沙漏,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流父母為了孩子願意嘗試各種努力,但是這種努力都建立在自己願意為之付出,卻沒有想過孩子能夠接受多少。

所以說二流的父母更多的是監督孩子。

都說1-3年級是培養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需要家長陪著寫作業,那就陪著。

孩子需要學會時間管理,那就幫助孩子進行時間規劃;孩子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那就父母提攜著孩子往前跑。


二流的父母往往非常累,他們監督孩子卻從來不知道如何來激發孩子的自驅力。往往都是帶著孩子往前跑。

一流的父母幫助孩子成長。

一流的父母屬於教育的最高級別,潤物細無聲。這些父母的可怕之處在於,他們教育起孩子來,主角從來都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歡迎來到一年級》這本書中提蔽旦到了這樣兩個故事。

一年級的小姑娘周禾,幼兒園學的英語和小學一年級的英語不兼容,孩子上一年級後英語有些跟不上,媽媽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因為媽媽是從事藝術工作,自己當年藝考英語也非常差。

為了幫助女兒學英語,這位媽媽選擇了自學英語,自己買教材,每天抽時間背單詞,在家裡和女兒簡單對話,有時候主動示弱讓女兒幫助自己學習英語,還答應女兒,如果兩人能夠用英語進行日常交流,就一起去趟英國。

女兒在媽媽的帶動下一起開始學習英語,在二年級的時候成功成了班裡的英語課代表。

這位媽媽在女兒遇到問題的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由自己以身作則的啟發女兒,培養孩子學習英語的興趣。

同樣有一位父親想辦法幫助兒子改掉了粗心大意的毛病。

同樣是一年級的小朋友程然,非常的粗心,但是游泳很好。爸爸為了幫助孩子糾正粗心的問題,提議讓兒子教自己學習游泳。但是不管兒子怎麼教,只要爸爸下了水,所有的動作全忘記。

程然非常生氣,拒絕再去叫爸爸。回到家爸爸耐心的勸說兒子,自己下次一定記住動作要領。只要兒子能改掉粗心的毛病,自己就能夠記住動作。

兒子不信,爸爸再三保證。通過不斷的學習爸爸終於學會游泳,兒子也逐漸改掉了粗心的毛病。

這可能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潤物細無聲,看似什麼都沒做,教育的結果卻是事半功倍。

所以說好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線,孩子改變和進步的內驅力來自於自己而非父母。


育兒 先育己,好的教育方式從來不是單方面的。

在教育中,一流的父母會主動參與其中,想辦法幫助孩子來解決問題,讓孩子變被動為主動,重要的是父母會參與其中與孩子一起。

二流的父母,更多的是督促孩子,父母不是帶著孩子跑,而是跟在孩子屁股後面趕著跑。孩子跑累了揮一揮手中的鞭子,這樣的孩子,要麼會學習越來越好,要麼父母停止監督就會停滯不前。

三流的父母,只顧解決眼前問題,從來沒有考慮過教育的長遠目的。批評、打罵、恐嚇可能可以解決眼前問題,但是從來不能持之有效。

更多的父母都是二流父母,我們可以追著趕著孩子跑,卻不能陪著孩子一起跑。因為大部分的父母都覺得教育的主角是孩子,而不是自己。


我承認自己也是二流的父母,時而焦慮,時而迷茫,時而雞娃,時而沮喪。總是想做孩子背後那個推手,卻沒有勇氣走在前面去帶動孩子。

所以深刻的明白了教育這件事是為人父母需要一輩子不斷的去學習的,哪有一勞永逸的事情,那些厲害的孩子背後,從來不缺少厲害的父母。

B. 三流的父母溺愛孩子,二流的父母縱容孩子,一流的父母這樣的

養兒育女,是當父母的一輩子的話題。


當自己有孩子後,才明白父母的不易,因為養孩子是真的難。


尤其是現在,「吃飽穿暖」已經不是養育孩子的主要問題,已經全面升級到孩子的身心的教育上來了。


這讓很多父母很迷茫,尤其是在「愛」孩子這件事上。


每位父母都在盡可能地給予孩子愛,但是這樣卻造成越來越多的「巨嬰」。


過度關愛,最終會變成傷害。


紀伯倫在《論孩子》中說:



-1-

三流的父母溺愛孩子


看到一則動畫短片,殘酷又現實。


短片的名字叫做《巨嬰》,講述的是一家三口的故事。


短片開頭,兒子喊了一聲「媽」,母親馬上出現,並熟練地給兒子穿上了衣服。



兒子接著低頭玩 游戲 。看報紙的父親無奈地看一了眼玩手機的兒子,終究什麼也沒說。


接著兒子又喊了一聲「媽」,媽媽馬上把飯端了過來。一口一口餵了起來。



喂完飯,這位母親竟然拿來刮鬍刀,熟練為兒子颳起了鬍子,但此時兒子卻不滿意發脾氣。父親無奈地離開了。


窗外傳來了一聲巨響,緊接著傳來救護車的聲音。父親因車禍去世了。


母親越來越老,開始變賣家產維持生活。


兒子突然看中了電視機上介紹的一款VR眼弊顫鏡,便伸手和母親要錢。



指著電視,嚴厲地喊「媽媽!」


母親搖頭表示已經沒錢了。


可是兒子突然突然想起小時候,他喜歡什麼什麼,指著什麼,喊聲「媽媽」,玩具就到手了。


兒子越來越生氣,無奈之下母親竟然掏出了自己的腎臟給了兒子。



最終眼鏡買了,兒子開心地玩了起來。


等玩餓了,喊了一聲「媽媽」,卻發現媽媽已經死了。


最後,沒有了母親的兒子活不下去了,鑽到了母親的肚子里。



短片中的兒子變成這樣,父母有很大的責任。毫無節制的溺愛,親手把孩子養成了巨嬰。


《特別狠心特別愛》中有這樣一段話:



-2-

二流的父母縱容孩子


來聽聽下面這句口頭禪你有沒有說過或者聽到過。


「他還是個孩子。」


一句「他還是個孩子」,拿這個為孩子開脫,成功讓孩子躲掉了他該承租洞敗擔的責任。


無意中刷到一個視頻,一家書店裡,店員提醒一名大聲念英文的男孩不要影響其他人,男孩不但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指著鼻子怒斥:「信不信我抽你、投訴你!」


男孩的母親看到了,沒有教育孩子,只是跟店員說:「他還是個孩子,你別搭理他,你忙你的。」



看到這里,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這個孩子這么沒有禮貌,這么囂張跋扈。


因為背後站著一個給他「撐腰」的父母。


一個毫無節制,縱容孩子一切行為的父母。


在一期《圓桌派》節目中,李玫瑾教授在談到一些家庭在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指出:「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


小時候不管,等到大了發現孩子不優秀,不上進,想管了,但又晚了。


-3-

一流的父母有節制地愛孩子


去年,霍啟剛在微博上曬了一張和兩個孩子在電視上一起看音樂會的照片。



眼尖的網友發現了一些細節:發黃的空調。


上億豪宅的客廳的裝修確實顫岩如此樸素。


不僅如此,二人在教育孩子的觀念上,更是被眾多網友稱贊。


作為「富四代」,他們對孩子從不溺愛,反而比普通家庭還要嚴格。


為了讓孩子體會勞動的辛苦,郭晶晶霍啟剛帶孩子去農田插秧。


照片中,一家子戴著遮陽帽,烈日炎炎下,滿腿是泥。



我相信,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沒有親身體驗過。


不僅如此,他們還帶著孩子做公益、義賣籌款、去鄉鎮衛生所服務探望......


沒有因為家庭條件好,而毫無節制的溺愛孩子。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有遠見的父母,都捨得讓孩子吃苦。


所以,如果真為孩子好,父母不要給孩子太滿的愛。


張弛有度,才能給予孩子最好的成長支持。


三流的父母溺愛孩子,二流的父母放縱孩子,三流的父母有節制地愛孩子。


你是幾流父母?

C. 《每日邦哥說》第36說:父母的三種境界

為人父母,也需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一流父母,做榜樣;二流父母,做教練;三流父母,做保姆。

教育子女有三層境界,最好的父母,懂得以自己的言行給孩子樹立榜樣皮森。

每日邦哥說第36說內容:

猴小邦俱樂部|幸福小家、幫助大家、貢獻國家,夥伴們大家好,歡迎收聽每日邦哥說,我是邦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孩子的啟蒙師,教育孩子也分等級,那麼教育子女有那幾層境界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孩子的啟蒙師,教育孩子也分等級,那麼教育子女有那幾層境界呢?

近代史上,有這么一位父親,堪稱天下父母的典範。他不但自身學識過人,教育出的子女也都是國之棟梁。這位偉大的父親就是梁啟超。

梁啟超共有九個子女:

長子梁思成陸握大,建築學家,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

次子梁思永,考古學家,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

五子梁思禮,火箭控制系統專家,中國早豎科學院院士。

梁家其他幾位子女分別是詩詞研究專家、軍官、圖書館學專家、經濟學家、社會活動家,在各自的專業領域都曾做出不凡的成績。

所謂「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這在近現代家族史上極為罕見。

梁家滿門才俊,主要歸功於梁啟超的教育理念。

三流父母,做保姆

傳統的中國家長,習慣做孩子的保姆。

老一輩人管教孩子,最容易產生這種情況。

他們含辛茹苦撫養子女,將大把時間、精力、金錢,盡數投入到孩子的衣食住行上。

認為只要孩子吃得飽、穿得暖,身體茁壯結實,就盡到了為人父母的責任。

須知,「養育」不單需要「養」,「育」的作用更加關鍵。

這種傳統的保姆式教育,催生出一大批生活上不能自理、精神上無法自立的「巨嬰」。

二流父母,做教練

當今大多數家長,熱衷於做孩子的教練。

他們不惜一切代價,逼迫子女學習各種技能,只為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下,誕生了一大批虎媽、狼爸。

「每天挨頓罵,孩子進北大」,這是「中國式狼爸」的宣言。

他們認為,孩子是民,家長是主。

家長代替孩子做主,才是對孩子的人生負責。

接受這樣的教練式教育,孩子往往要承受巨大的壓力,很容易導致精神崩潰。

梁啟超非常不贊成這種填鴨式的教育。

他在書信中對子女說:「學習不必太求猛進,像裝罐頭樣子,塞得越多越急,不見得便會受益。」

女兒梁思庄剛到國外學習,一時無法適應。

梁啟超在信中勸勉:「你們兄妹各個都能勤學向上,我對於你們的功課絕不責備,卻是因為趕課太過,鬧出病來,倒令我不放心了。」

他說:「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越築得厚越好。」

「如果做成一個人,智識自然越多越好;如果做不成一個人,智識卻是越多越壞。」

可見梁啟超十分重視對子女進行人格教育,認為首先要做健全的人,其次才是做學問。

而所謂的成績和分數,不過是些浮於表面的東西。

一流父母,做榜樣

教育出好孩子並不難,只需堅持一個原則,就是以身作則。

孝順你的父母,你的孩子以後就會孝順你;

凡是你不希望孩子做的,自己首先就不要做,如此而已。

梁啟超是個說一不二的實干主義者。

在教育子女方面,他既重「言傳」,也重「身教」。

從戊戌變法,到思想啟蒙,梁啟超始終投身於愛國救亡的民族運動之中。

有這樣一位父親作楷模,梁家九位子女都懂得堅守底線、心懷家國。

這九人當中,曾有七人遠赴海外的知名學府求學,但學成後無一例外都效力於自己的祖國。

中科院院士,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梁思禮曾說:「我從父親那裡繼承了很多寶貴的財富,但最寶貴的東西就是『愛國』」。

為人父母,也需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一流父母,做榜樣;二流父母,做教練;三流父母,做保姆。

教育子女有三層境界,最好的父母,懂得以自己的言行給孩子樹立榜樣。

好啦!這就是今天的每日邦哥說,一定要記得,學了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了多少;習學比學習更重要,在猴學堂學邦哥說,猴社群寫邦日課,生活中去踐行,最終形成止於至善的良性循環。

如果你喜歡,請分享給身邊的朋友,讓我們一起幸福小家,幫助大家,貢獻國家!

我是邦哥,明天見

D. 三流父母才和孩子講道理一流父母都是怎樣做的

當孩子不聽話時,如何用恰當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一直是所有家長們都為之頭疼的問題。

現代的家長們往往都傾向於採取相對溫和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比如耐心地給孩子講道理等。但是大多數父母到最後都會發現,當孩子不聽話時對他講道理無疑是對牛彈琴,從教育孩子的角度來說收效甚微。

媽媽苦口婆心講道理,孩子並不買賬

麗麗是一位三歲孩子的母親,最近女兒糖糖彷彿進入了叛逆期,讓她非常的頭疼。

這天麗麗帶著女兒去公園的游樂設施玩耍,女兒看到別的小朋友手中的棉花糖竟然上去一把搶了過來,麗麗忙把棉花糖拿來還給了別的小朋友,並對糖糖耐心的勸導起來,可誰知糖糖竟然頂嘴說:“還不是因為你小氣,不肯給我買糖吃。”

一句話讓麗麗哭笑不得。

回到家中之後,麗麗決定和女兒好好的談談。麗麗苦口婆心從孔融讓梨判皮說到了愛麗絲夢遊仙境,就為了讓糖糖能明白分享與佔有的概念。


Empathize同理心

當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時,家長們應該設身處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並且告訴孩子,你能理解他此時的感受。這樣孩子才會認為你們擁有相同的感受,從而才會促進孩子與家長溝通的慾望,並且對於家長的話語產生認同感。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們總是會遇到各式各樣的難題。當孩子鬧情緒時使用ABCDE法則,會讓家長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事半功倍,既能讓孩子從負面情緒中解脫,也能讓家長們輕松應對。

E. 父母也分級:一流做榜樣,二流當教練,三流是保姆,末流呢

都說人一上百,形形色色,當父母也是如此,不同的家庭中也有不同的父母。有的父母嚴厲,有的父母寬松,有的父母冷淡,有的父母熱情。但不管怎麼說,所有的父母都應該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對孩子的愛。之所以父母們的表現不同,也許是因為他媽愛孩子的方式不同吧。

有人就調侃說,父母也是有級別的, 「一流父母做榜樣,二流父母當教練,三流父母是保姆」。 那麼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呢?下面我就給大家分析一下。

1、一流父母做榜樣

這種父母可能是最棒的父母了,他們知道言傳身教的重要性,知道教育孩子的關鍵還是以身作則。希望孩子能夠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就會在平時孩子做作業的時候看書,而不會在旁邊玩手機。知道孩子比較內向,就會刻意帶著孩子參加各種活動,讓孩子的性格更加陽光。

這樣的父母能夠時刻陪伴在孩子身邊,他們能夠用自身正面的形象去影響孩子,這樣的父母當然是一流的了。 例如去年中國古詩詞大會的冠軍武亦姝,她的父母在下班之後就會手機關機專門陪伴她,無怪乎她那麼優秀了。

2、二流父母當教練

教練型的父母毫無疑問是非常嚴格的了,他們對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希望孩子能實現自己當初沒有實現的理想出人頭地,他們對孩子的管理就像是教練對學員,嚴格有餘和親和不足。這樣的父母可能會讓孩子覺得害怕,退避三舍。但是他們的孩子在他們的嚴格要求下也許會取得很大的成功。只是成年後的父母和孩子中間可能會存在很大的隔閡,也許一生都難以彌補。

而這一種父母的典型代表可能就非董卿和她的爸爸莫屬了,董卿的父親對她要求嚴格,一直對她進行打擊教育,因此童年甚至青少年時期她的境遇都是灰暗的。 但是現在的董卿在舞台上光彩奪目,也應該得益於父親的嚴加要求吧。

3、三流父母是保姆

保姆式的父母當然就是非常溺愛孩子的父母了,他們對孩子的照顧是面面俱到,他們的孩子在童年的時候也非常幸福。但是這樣的父母最終養成的可能是媽寶型的孩子,他們在離開父母之後可能會因為自立能力很差在 社會 上無法立足,也可能會難以和周圍的環境融合,最終被 社會 淘汰。

這樣的父母還有可能會養出無法無天的孩子, 例如李雙江和夢鴿的兒子李天一。這個天之驕子最終把自己送進了監獄,也是非常可惜了。

也許你認為三流的父母就是最差的父母了, 然而遠遠不是,因為這三種父母最起碼還是愛孩子的。而在這世上還有一種父母比三流的父母還差,他們有可能生養孩子是處於自己自私的目的,這樣的父母就是最末流的了。

那麼末流的父母都是啥樣的呢?他們會怎麼對待孩子呢?作為他們的孩子成年後會如何呢?我們明天繼續聊這個話題。

閱讀全文

與三流的父母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河北省石家莊老年大學地址 瀏覽:872
廣陵區體檢中心怎麼走 瀏覽:485
父母戶口遷入昆明有什麼好處 瀏覽:964
比爾蓋茨孝順父母不能等 瀏覽:456
父母挑錯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瀏覽:416
給80歲老爸的禮物好 瀏覽:273
北京市基本養老保險 瀏覽:777
青島市四方區老年大學招生 瀏覽:795
西安市養老保險金能補交嗎 瀏覽:24
江蘇省養老機構服務規范 瀏覽:315
老年人高度近視 瀏覽:336
共享體檢有哪些特徵 瀏覽:51
重陽節初中4開小報 瀏覽:733
12月27號退休12月有退休金嗎 瀏覽:400
長壽縣農業公司有什麼扶持 瀏覽:276
2018深圳市退休金計算方法 瀏覽:358
卧床老人一天最多喝多少果蔬汁 瀏覽:125
老年大學信息稿 瀏覽:279
做體檢都是體檢哪些東西 瀏覽:481
老年人咳粉色的痰是怎麼回事 瀏覽: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