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中國人為什麼要跪拜
就拿春節跪拜禮來說,最近網上爭論比較多,有的認為是封建糟粕,不應該磕頭;有的認為是傳統良俗,應該予以繼承,大家相互爭論,互不相讓。有的媒體為了吸引讀者,提高點擊率,故意把標題變更成「南北開吵,過年要不要給長輩磕頭?」,意思好像是北方過年多跪拜禮,南方少跪拜禮。
其實這個標題本來就是偽命題,跪拜禮並沒有南北之分,南方北方都有跪拜禮,只不過是如今媒體嘩眾取寵的套路而已。但是關於跪拜禮的分歧是不爭的事實。我們整理了一下,反對跪拜禮的理由有:一、封建陋習,奴性十足;二、侮辱人格,不平等;三、「男兒膝下有黃金」,如今男女平等,男女都不應該跪拜 等等。
跪拜禮起源於原始社會,從甲骨文金文研究來看,「拜」字就是人們拿著穀物祈禱,祈求神靈保佑,而跪拜是因為古人最早都是雙膝觸地坐在席子上的,跪就是坐,長跪就是直起腰,跪拜就是向前叩首(關於跪拜禮節我們另文探討)。跪拜禮從最初的祈求神靈,祭祀祖先,跪拜父母,發展到對封建帝王以及貴族都要行禮。
跪拜禮一直流行到上世紀辛亥革命,中華民國於1912年元旦發布文告,改革舊俗、保障民權,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條就是「廢止跪拜」。當時在廢除跪拜制度的細節操作上是非常有技巧的,只規定官員之間、官員和民眾之間不行跪拜,對民眾在私人場合則不加干涉,這主要是跪拜禮有著不同含義。
針對官員跪拜,是一種不平等的禮節,確實存在侮辱人格尊嚴,蔑視人權以及要講究自由平等,自然,這種封建糟粕絕對應該廢除。但是,也要看到,跪拜禮並不是一無是處,還是有著其優良歷史傳統和道德禮儀需要。
我國以禮儀之邦著名,講究禮儀和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而孝道裡面,最重要的是要求人們慎游碰禪終追遠,祭祀祖先,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大概這也是世人得以生存的意義所在。而孝順,就要有一定的禮儀,其中,跪拜就是最重的禮節,表示最隆重的尊敬和無比的虔誠。
在後來發展過程中,政府的跪拜禮被取締,民間跪拜禮卻很盛行,尤其是逢年過節,祭祀祖先,叩拜神靈,父母壽誕,以及喜事喪事等,跪拜禮一直存在,長輩們教育孩子,從很小就開始,教導他們如何尊敬祖宗和先人,希望他們能夠長大成材,光宗耀祖,不辜負父母一番心血。孩子們往往在小的時候並不理解,但是到了自己為人父母,或者下有兒孫,就知道孝道的重要性,因此,這種理解是分年齡層的,不到一定年齡很難理解。
後來隨著文革,許多傳統都成了封建糟粕,文化傳承出現了斷層,再加上改革開放後,西方文化的侵入,讓不少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後出生的孩子,對一些禮節感到陌生。然而,在大多數農村以及文化氣息較濃的家庭,跪拜禮依然存在。
正因為以上原因,造成了不少年輕人,對跪拜禮感到不理解,比如上面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我們說了,如果給政府官員跪拜,那麼,這就是奴性,是封建糟粕,早已廢除;如果給自己的父母跪拜,被認為是封建糟粕的話,我就不知道,在講究神塵孝道的國家,什麼還叫孝順?有的人說了,孝順不一定要磕頭,這話是對的,確實不錯。
但是,父母養育了你一場,為你含辛茹苦,把你拉扯成人,難道磕個頭就這么難嗎?!難道給父母磕個頭就是侮辱人格不平等嗎?因此,磕頭和不磕頭都有道理,只不過筆者認為,有跪拜禮傳統的家庭,繼續行跪拜禮沒有錯。
關於第三個原因感覺到可笑,俗話說「男兒膝下有黃金」,說的是男子漢要有志氣,不要做奴才,要堂堂正正做人,並不是不讓跪拜父母,就像俗話「跪天跪地跪父母」,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如果因為給父母磕頭,把「男兒膝下有黃金」這個道理拿出來,那可是真莫大的諷刺!
當然,有的是因為自己是兒媳婦(或者女婿),認為給公婆(或者岳父岳母)磕頭不應該,這個就仁者見吵埋仁智者見智了。針對這樣的兒媳(女婿),我們要問,兩人是否是真心相愛?如果真心相愛,以後和雙方父母在一起生活,出於感謝愛人父母給了您這么個優秀的丈夫(媳婦),磕個頭也應該,而且,對方家鄉肯定有跪拜禮的習俗,如果犟著不拜那麼就是自己找別扭,試問值不值得?
再者說,現在流行西方什麼勞什子單膝跪拜,經常看到電視電影以及大街上,男士求婚跪在地上表白,我想,那時候這位女士就不想想「男兒膝下有黃金」了?!既然能對媳婦磕頭,為何不能給生己養己的父母磕頭?對方既然能給自己父母磕頭,為何不能給對方父母磕頭?
再者說,那些大談特談不能給父母或者對方父母磕頭的人,說不定在廟宇求神打卦的時候,磕的頭可能比誰都不少,殊不知,六祖慧能說過,「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家裡有著兩尊最大的佛不拜,卻去外面祈求神靈,請問這有何用?若有神靈也不會保佑你,只有把父母長輩孝敬好了,那麼您的修行也就非常完備了,自有神靈賜福。
因此,跪拜禮究竟是社會良俗還是封建糟粕,我想大家自己揣摩,畢竟,跪拜禮只是在至親之間才會出現,外人自然難以置喙,也不要非扣上封建糟粕的帽子,你自己不願意跪拜沒什麼,是你自己家教的原因,別人跪拜也是家教的結果,大家各按良心,自行其是。
『貳』 重拜父母是什麼意思
"重拜父母"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種儀式,表示子女對父母的敬重和感恩之情。
通常在重要場合或者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父母生日等時,子女會跪下來向父母行三跪九叩的禮,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敬重和感激之情,並祈求父母身體健康、家庭平安、福壽綿長。
6、謝謝您們為我無私奉獻的愛,冊野祝願您們健康長壽、開心快樂!
7、我的敬愛的父母,願您們幸福平安,永遠健康!
8、願您們的愛情像老酒一樣,越陳越香;像老樹檔姿改一般,枝繁葉茂!
9、願這份順從和孝順,成為我們家族的傳統美德,代代相傳!
10、祝福最親愛的父母,帶著微笑和快樂,走過每一個明天!
『叄』 重拜父母是什麼意思
重拜父母的意思是祭祖拜父母,這是中國古代的宗法制度。
算命搜啟認為有些小孩世清如命天生判逆反骨,漠視親情,不敬父母,長大麻煩。所以在入讀啟蒙前,行拜師禮前正胡,先重拜父母。老師認為必須先對孩子進行親情教育,然後才能入學。
重拜父母就是在老師的監督指導下,讓孩子跪拜在父母跟前,由老師宜讀拜孝經文的一種禮儀,大概意思就是給孩子懂得爹親娘親的道理。而現代的算命先生,把重拜父母理解歪一邊去了,以為是拿親生孩子給別人養,或是給孩子認個乾爹干媽。這兩者是不一樣的,重拜父母的命,是命中有先天父母的,只是孩子欠管教不聽話的,才能重拜的。
關於孝順的句子
1、孝順父母是人道,也是天道。孝順父母是仁義,也是天意。人這一輩子,一定要孝順父母。
2、人人都有父母,也都會成為父母。對父母孝敬,就是給孩子做榜樣。父母的恩情,此生還不清,父母的陪伴,真的很短暫,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吧,否則,會遺憾終生,留下虧欠。
3、做人最大的善,就是對父母盡孝,最大的惡,就是對父母不孝。但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及時盡孝,善待父母,常伴父母,讓父母安度晚年,讓自己無愧無憾。
4、子之孝不如率婦以為孝,婦能養親者,公姑得一孝婦,勝如得一孝子。婦之孝不如導孫以為孝,孫能敬親者,祖父得一孝孫,又增一輩孝子。
『肆』 父母重拜意思是什麼 父母重拜如何理解
1、重拜父母的意思法天祭祖拜父母,這是中國古代的宗法制度。
2、算命認為有些小孩命天生判逆反骨,漠視親情,不敬父母,長大麻煩。所以在入讀啟蒙前,行拜師禮前,先重拜唯肢譽父母。老師想吧,必須先對孩子進行親情教育,然後才能入學的。
3、重拜父母就是在老師監督指導下,讓孩子跪拜在父母跟前,由老師宜讀拜孝經文的一種禮儀,大概意思就是給孩子懂得爹親娘親的道理。而指段現代的算命先生,把飢叢重拜父母理解歪一邊去了,以為是拿親生孩子給別人養,或是給孩子認個乾爹干媽啥的。這有本質不同的,重拜父母的命,是命中有先天父母的,只是孩子欠管教不聽話的,才能重拜的。而命中缺先天父母的,那叫過房是需要別人家認養的命。但無論哪種,都是古人希望對孩子更有利的成長。
『伍』 大過年的跪下拜父母 這樣好不好
沒什麼不好的呀,中華兒女的傳統美德,拜天拜地拜父母。幾千年以來老祖宗留下的習俗,過年拜父母,給壓歲錢,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父母嘉獎孩子的孝順。其實就是圖個喜慶祥和,家庭和睦。不是必須得跪,現在多拱手作揖送祝福語。過年嘛,怎麼開心怎麼來。
『陸』 祭祖的意義是什麼
祭祖的意義是什麼
前舉你們知道祭祖的意義嗎?說起祭祖這個詞對於我們一些人來說既熟悉又很陌生,熟悉的是每到可以祭祖的節日都要去掃墓,而不熟悉的是不知道應該如何去做,到底有什麼意義呢?那就來看看我收集的資料吧。
祭祖的孝道文化。中國人相信「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而人來源於物,物來源於天地。由於自然界給了我們衣食,祖先給了我們生命,所以要報本答恩,報答的方式便是敬天祭祖。祭祀祖先是為了發揚孝道,「家祭勿忘告乃翁」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禮記。坊記》說:「修宗廟、敬祀事,教民追孝也。」
祭祖的教化文化。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祭祖的內涵逐漸演變為紀念祖先的崇高人格和豐功偉績,成為聖賢崇拜的文化價值理想。荀子曰:「下以教誨子弟,上以事祖考。」 祭祀會常常提醒自己的孝思,不慧耐碧忘祖先就是不忘本。孝是德之本,也是仁之本。《論語》裡面講:「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個仁有兩個說法,一個是仁愛的仁,仁孝,孝是仁之本;一個是做人的'人,做人的根本就是孝悌,兩個說法都很好,沒有這個根本,就好像樹木沒了根,很快就枯萎了,水沒有源頭,很快就枯竭了,他的福報不可能綿長,所以祀祭是為了養我們仁厚之心。通過祭祀我們會念念追憶祖德、父母的養育之恩,讓我們一生能在聖賢的引領、教誨中堅持不懈地圓滿孝道。同時又給我們的孩子積德、培福,這就是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中國人人心厚道,就是因為有這種仁孝,仁孝之心可以在祭祀活動中培養。
祭祖這一社會習俗負載了十分豐厚的精神內涵,聯系了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諸多范疇,經過千百年間無數代際的傳承,已經作為一種精神和感情的遺傳基因,作用於這個民族的精神發育過程。 炎帝、黃帝是我們的祖先,我們都是炎黃子孫。當年,毛澤東就提倡祭祖,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開始,日本侵略我們,當時中國戰亂,人民處於水深火熱當中。就在這一年的清明節,毛澤東親自撰寫了祭黃帝文,然後特別委派代表,去祭祀黃帝,祭奠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前八句這樣說到:「赫赫始祖,吾華肇造。胄衍祀綿,岳峨河浩。聰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毛澤東通過祭文深深懷念我們的始祖,我們能建立新中國,也是祖德的庇蔭,祭祀是孝道的體現,是幫助我們寄孝思,敦人倫,繼續保持我們的孝德,這不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我們每個家庭的優秀傳統,應該發揚光大,這就是孝道。
祭祖的意義祭祖乃是敬拜、祭祀祖先,包括在父母喪禮上的敬拜和祭祀。祭祖是華人的傳統習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祭祀先祖,是春節期間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除夕到來之前,家家戶戶都要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祭祖由家長主祭,燒三炷香,叩拜後,祈求豐收,最後燒紙。中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死去的先人,春節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中國普遍採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家庭祭祀活動最主要的內容之一。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畝帆、地、神、佛一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著後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春節時必須祭祖,緬懷自己的祖先,激勵後人。但因各地習俗不一,所以有的地方在年夜飯之前祭拜;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時前後祭拜;有的地方在初一早上開家門前祭拜;而台灣地區是在除夕午後,進行一年中最後一次祭拜祖先。還有的地方初一在家裡祭拜之後,還要去祠堂祭祖。也有上墳祭祖的,俗稱墓祭,主要是在墳地燒香、上供、叩拜,近代一般是到親人的墓地祭拜。
『柒』 春節為什麼要跪拜父母
老話說十里不同俗,但春節拜年這個習俗卻是不分東西南北都普遍存在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不少人都是通過打電話、發微信拜年,但在有些地區,拜年還是要跪拜的,這也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一個表現,比如現在的「孔孟之鄉」山東,給長輩拜年還延續著磕頭這一傳統禮儀。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對於春節跪拜禮來說,最近幾天網上爭論很多,有人認為是封建糟粕,不應該磕頭;有人認為是傳統良俗,應該予以繼承,大家相互爭論,互不相讓。小編整理了一下,反對跪拜禮的理由有:一、封建陋習,奴性空宴十足;二、侮辱人格,不平等;三、「男兒膝下有黃金」,如今男女平等,男女都不應該跪拜等等。
跪拜禮起源於原始社會,通過對甲骨文、金文的研究來看,「拜」字就是人們拿著穀物祈禱,祈求神靈保佑。而「跪拜」是因為古人最早都是雙膝觸地,屁股擱在腳後跟上「坐」在席子上,跪就是坐,長跪就是直起腰,跪拜就是向前叩首。跪拜禮從最初的祈求神靈,祭祀祖先,跪拜父母,發展到對封建帝王以及貴族都要行禮。跪拜禮一直流行到上世紀辛亥革命,中華民國於1912年元旦發布文告,改革舊俗、保障民權,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條就是「廢止跪拜」。當時在廢除跪拜制度的細節操作上是非常有技巧的,只規定官員之間、官員和民眾之間不得跪拜,對民眾在私人場合則不加干涉,這主要是因為跪拜禮除了有「封建等級制度」的表徵外,還有表示禮儀的含義。
作為禮儀之邦,講究禮儀和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對官員和權貴行跪拜禮,既侮辱人格尊嚴,蔑視人權,也摻雜著統治階級對老百姓的奴化,自然,這種部分封建糟粕絕對應該廢除!而孝道裡面,最重要的是要求人們慎終追遠,祭祀祖先,孝敬父母,尊重長輩。中華文化能夠綿延不絕,與中國人的祖先崇拜不無關系,當外國人信主信上帝的時候,中國信仰的是自己幾千年來的文化。而孝順,就要有一定的禮儀,其中,跪拜就是最重的禮節。在1966年後的十年,許多傳統文化被不分青紅皂白的小將們一股腦當成了封建糟粕,文化傳承出現了斷層,再加上改革開放後,西方文化的侵入,讓者虧滲不少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後出生的孩子,對一些禮節感到陌生。然而,在大多數農村以及文化氣息較濃的家庭,跪拜禮依然存在。
所以上面說到的三條理由,前兩條其實早就廢除了,而第三條,則有些似是而非了。男兒膝下有黃金本意是說男兒當自強,不能輕易的屈服,不能喪失獨立自主的人格。按照當代的禮儀和道德標准,男女都應該如此,而非按照字面意思狹隘的理解。況且從我們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父母的付出並不是有價的黃金能衡量的。可能有的人說了,孝順不一定要磕頭,這種想法也對。
因此,跪拜禮究竟是社會良俗還是封建糟粕,小編覺得大家要自己揣摩,畢竟當代社會,跪拜禮只是在至親之間才會出現,父母養育之恩,不求子女能回報什麼,只要子女能生活幸福,他們一輩子也就知足了。作為子女逢年過節給父母磕頭,也是一種禮儀和情感的表達,沒必要就扣上封建糟粕的大帽首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