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成年人有沒有和父母鬧矛盾,恨父母的恨到什麼程度
太多太多太多太多了……
恨到想自殺的程度。
再長大一點很多人自己慢慢就想專開了
不是不恨了,屬是放過自己。
長大以後看見更多美好的東西
有了夢想有了精神支柱就想好好活著了
我們要為自己而活。
為自己的夢想去努力奮斗
不要把精力放在怨恨別人上
如果你是未成年人
太棒了你有更多時間和機會和精力去做有意義的事
去找到你的夢想為之努力
❷ 為什麼有的孩子長大後對父母厭惡至極
1、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過於嚴厲
很多父母在孩子小時候便開始成為嚴厲的代表,在孩子面前成為了一個無所不能、霸道強勢、做什麼都是對的人。似乎全天下的父母都一致認為孩子聽話乖巧才算是自己教導有方,因此孩子必須要言聽計從,否則面對的不是一臉怒容就是打罵。當然,孩子在無知懵懂的年齡時父母教導的話字字句句都十分有道理,不認真聽取的確會犯錯吃虧,自然在心中認為父母是高高在上的強大的值得崇拜。
其實,父母在孩子小時候完全可以抽出時間去主動跟孩子聊天,聽聽孩子說一說每天經歷了什麼事情,也與孩子分享一下自己工作中的事情,創造親子時光和尋找共同話題。同時盡量不要當孩子做錯事情時只會責備和訓斥,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孩子的感受,讓孩子願意對父母敞開心扉把心裡話說出來。
每個人都是從一個無知懵懂、無比依賴父母的孩子漸漸長大成一個各方面都比較獨立的大人,我們很多人都聽到過自己父母的抱怨,抱怨我們長大後與父母越來越疏遠,然而大多數父母很少去認真思考孩子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期望著每一位父母都能知道自己種下的因,及時補救莫讓孩子與自己疏遠。
❸ 現在的很多年輕人怨恨父母,為什麼
現在有很多年輕人怨恨父母,我想可能是這個原因,他們自身能力不強,找不到好的工作,怕吃苦,掙的錢比較少,這個時候就埋怨父母沒有給他們打下良好的經濟基礎,這說明現在的孩子缺乏感恩精神,只曉得攀比
❹ 我想知道,有多少人痛恨自己的父母
其實很少有人痛恨自己的父母,尤其長大成人以後更會知道父母的不容易,所以對父母,只有更多的感激,沒有痛恨。
❺ 為什麼一些孩子長大以後會恨父母
看到這個問題,沒有猶豫直接來回答了,並不是自己現在有多恨父母,也並不是簡單的做一個問題的答案。而是這個問題背後所涉獵的一些人和事,是用一輩子的時間來記憶或是忘掉?
人到中年,對所有事情已經看淡,不像年輕時,總是那麼計較,談起我的父母雙親,卻也是別有一番滋味。
從小跟媽媽親近,可能從小就懂得在這個家裡媽媽是最操勞的,一年四季媽媽總是在為這個家操勞,而很少看到爸爸在家的身影,偶爾回家呆上幾天,必也是會跟媽媽吵一架。
爸媽吵架就像家常便飯,來的容易,去的也快,通常是以爸爸離開家為結束,當初也搞不懂為何而爭吵。
逐漸的長大,後來我和姐姐都到縣城裡讀書,距家有60公里左右,吃住都在學校,當時竊喜的一件事情就是終於離開家,不用天天面對她們的爭吵了。
其實後來,慢慢懂得一些人情世故,也越來越恨爸爸,跟爸爸的交流最後都以爭吵而結束,究其原因,可能就是因爸爸不顧家,只會跟媽媽吵架,二十幾歲時候,我一度發誓這一輩子都不管父親。
後來,我工作了,工作的地方離家有25公里,受到當時條件的制約,很少回家,現在想來還是跟心理一直記恨父親有關系。
再後來母親病到了,我一直覺得母親的病一大部分原來來自父親。父親如果多幹些家裡家外的活計,多承擔下家裡的擔子;多操心下柴米油鹽醬醋茶,錢財的借取來往;抽出更多時間來陪陪母親,母親也不會過早的勞累成疾,最後過早的離開我們……這個時候,我三十多歲了,按理說更懂得父母恩情,但我卻更恨我的父親了。把母親過早過世都歸結到了父親身上。
……
……
父親今年69歲了,身體很好,而我對他的恨,也逐漸的在日子裡磨沒了。現在對他很孝順。(也在反思,作為兒女其實不該對父母親有恨,避免不了的怨氣應該有,但別上升到恨,我們沒有資格恨父母親,也沒資格說,我原諒了父母親)
怨父母的根本原因:
1.作為父親,母親因不能處理好夫妻感情生活而使孩子成長在一個不和諧的家庭里,長期的不和諧的聲音對孩子的影響至深。
2.家長過於疼愛,或者隔輩分的溺愛,沒能給孩子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情感 觀,長大後會把自己的不順歸結於父母親身上。
3. 作為兒女成年之後,經歷學習,工作 社會 的人生百態,該從中汲取教育,慢慢去了解曾經的父親母親生活的背景和當年的無奈,會從心底對他們的遭遇感到同情,甚至悲憫,就不會有「恨」之心,更多的應該從親情上關愛理解父親母親的不幸。
怨可能有千萬種,但血緣是無法改變的事實,生命的誕生和延續,就該感謝感恩給予你生命的這兩個人,無論你的成長之路有多坎坷,畢竟你有幸來到人世生活一回。
長大恨父母,可能有幾種原因:
第一種可能,父母溺愛導致子女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一切理所應當的,父母如果稍有照顧不到的地方,子女由愛生恨。
第二種可能,受家庭經濟條件所限,子女有虛榮心,盲目攀比,虛榮心得不到滿足,怨恨父母無能。
第三種可能,比較普遍,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當,孩子出現問題,一味的認為孩子不懂事,喜歡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大多數的孩子是有分辨是非能力的,而父母的一位的空洞說教,讓孩子接受不了,時間長了孩子就會產生逆反心理,厭恨父母,很多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為人父母了,教育孩子,卻又重蹈覆轍。 歷史 在不斷的重演。所以為人父母的要經常自我檢討,回想一下自己小時候成長經歷,父母要做好言傳身教,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能力。
無論是何種情況,都是教育出了問題,很多人只是一時的想法,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總有一天你也會為人父母,理解父母,包容父母,原諒父母。為人父母的,要多發現孩子的優點長處好的一面,多表揚你的孩子。要從心底認同孩子,而不是口頭上面說幾句敷衍表揚的話,因為就算說的再好,有時候行為舉止也會暴露真實想法。所以一定要真心的認同孩子,欣賞孩子,培養孩子自信自立自強的品德。不要出了問題,犯了錯誤就一味的指責埋怨,導致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逆反心理越來越強,誤會越來越深,恨意越來越濃,雖然最終可能會煙消雲散,但是這個由愛生恨的過程,會讓親人之間倍加難受。
當一個孩子長大以後會恨自己的父母,肯定和孩子在這個家庭中的成長經歷有很大關系。一個家庭結構如何不是重點,家庭功能是否缺失才是影響一個孩子成長的主要因素。家庭功能也就是這個家是否包含了愛,理解,引導,溫暖等。以下幾個情況都可能會引起孩子長大後的不滿:
1.家庭氛圍糟糕。比如父母相處惡劣,給孩子營造的是一個經常充滿了爭吵,家暴或是冷漠的家庭氛圍。孩子也學不會如何愛。再如,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惡劣,甚至家暴,使得孩子滋生懷恨的種子。
2.教育方式欠妥。親子關系會影響一個孩子的幸福感,安全感和人格發展等。有些家長動不動就打罵,責備孩子,經常都是否定自己的孩子多於肯定,孩子的心理創傷積累得越來越多,使得童年有太多的不愉快。而有的父母過於保護和擔憂,限制孩子做這做那,使得孩子長期需要壓抑自己的需求。有的父母過於溺愛孩子,一味順從孩子,缺乏規則的建立。
3.有條件的「愛」。真愛孩子應該是一種無條件養育。而如果父母打著愛孩子的名義,實則要求孩子滿足自己的各種期望,這其實是一種有條件的付出,是父母在不斷地滿足自己,而不是出於真正理解和尊重孩子。
人的個體差異大,每個孩子其實都不一樣,父母需要真正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充分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開展教育。一個人格健全的孩子,是需要在一個溫暖有愛的家庭中培養起來的。作為父母,愛孩子的心也許是滿滿的,但愛的方式也許不對。做父母的,需要不斷地去學習,提高,包括自身的改善,親子關系的改善,教育方式的改善等。
孩子長大恨父母主要原因就是父母教育孩子不得當。
父母教育孩子方法不得當有以下幾個方面:
1, 長期對孩子進行溺愛,慢慢使孩子認為,父母對孩子的付出,都是理所當然的,使孩子缺乏感恩心理。 缺乏感恩意識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大失誤,無論父母有多辛苦多勞累,對孩子照顧的多無微不至,但孩子都不會領你的情,認為那是你應該做的,即使父母省吃儉用,用省出的錢來給孩子花,孩子也不會說你好,也不會感激你,因為他就沒有感恩的意識。
2, 家長經常拿別人家孩子的優點來和自己家孩子的缺點相比 ,出發點是想激起孩子奮起直追的決心,結果使孩子喪失自信,以致功課趕不上別人,學習成績逐漸倒退,沒有考上大學,孩子對父母產生怨恨,認為這都是父母造成的。這種情況是好心辦壞事,出力不討好,既耽誤了自己孩子的前程,又使孩子對你產生怨恨的心理,這樣的父母確實劃不來。
3, 家長經常在外打工,把孩子留給年邁的爺爺奶奶照看, 只在一定時間給家裡寄點錢就算了事,總認為孩子是自己的,長大一定會給自己親的,與孩子沒有建立一點感情。但還認為,是自己寄錢給父母,讓父母給照看的,孩子吃的花的用的都是自己供應的。殊不知,孩子跟你沒有一點感情基礎,就是養孩子的錢都是你拿的,孩子也照樣不領情,這樣的孩子一般都跟他的爺爺奶奶關系好,因為他是爺爺奶奶照顧大的,誰給他有感情基礎他就給誰親。
4, 經受家庭暴力的孩子,長大也會狠自己的父母。 現在 社會 ,孩子較少,家庭有暴力傾向的一般都是父母離異的家庭,父母離異本來就對孩子造成了很大傷害,再加上後來組成的家庭不和諧,孩子受到的傷害更大,所以孩子狠父母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怎樣才能避免這種孩子長大狠父母的現象呢?
最關鍵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對孩子太溺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是帶孩子的妙方,要學會讓孩子自己動起來,自己的事讓他自己干,不要什麼都包圓,讓自己有鍛煉自己提高自己的機會。時常讓他經受一點挫折,讓他在困難中歷練歷練,孩子有了錯誤給以適當的懲罰,不要讓孩子生活太奢侈,節儉一點而讓他懂得東西的來之不易,培養他的感恩精神。
其他的要注意教育孩子的方法,既不能用暴力對待孩子,也不能對孩子撒手不管。還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天下最棒的孩子,給孩子以自信。
思想永遠不成熟或沒有自己主見的人會恨自己的父母。
思想永遠不成熟,想不明白父母在自己成長中的作用,怨天憂人,凡事愛甩鍋的人。
沒有自己主見的人,什麼都聽另一半的。另一半總是去羅列他或她父母的缺點,他或她也就看不到自己父母的優點!
有些父母確實有些缺點,特別是富二代做了父母之後,十全十美的很少。但如果孩子真的長大了,會調整好父母的情緒,讓父母變得更好!
見過兩個女人,結婚後不斷的貶低對方的父母,挑起另一半與父母的矛盾關系,結果最後都離婚,自己的老年過的很慘!有時真是惡有惡報!老天來報!
教育問題,父母的溺愛導致子女認為這愛是理所應當的,父母如果關照的少一些,子女就認為父母不愛自己,開始恨。
還有一種可能,父母的言傳身教存在問題,子女有很大虛榮心,虛榮心得不到滿足就恨父母無能。
恨的本質是教育出現了問題。教育一定要講科學的方法。可以多從論語等經典找到中國教育的真諦和方法。
在我們身邊,會經常的見到很多家長,總是盲目的怪孩子「白眼狼」,從來不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把孩子一點點逼到了家長的「對立」面。還有許多的父母不顧及孩子的自尊,總是重男輕女,總是嫌棄孩子,總是拿孩子當出氣筒,平時總是性情暴躁等行為都會使得孩子心生怨恨。如果孩子遇到了這樣的父母,那麼長大後他們一定會恨父母的。
要想不讓孩子長大後恨父母,那麼父母就必須做一名優秀的家長,就必須學會尊重孩子、愛好孩子和真正懂得孩子,就必須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出一個很好的榜樣,就必須從心理上、 情感 上、生活上和學習上給予有益的幫助和細心的呵護,就必須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將情緒遷怒於他人,尤其是自己的孩子,孩子是無辜的,孩子的成長需要 健康 的環境。不要讓自己不幸福,影響了孩子以後的人生幸福。
套用《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一句話:「幸福的孩子童年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孩子卻各有各的不幸。」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對孩子的傷害也是終生的,甚至是毀滅性的。這也註定有不少父親會被成年後的子女所記恨。
綜合分析身邊的案例,容易招成年後的子女記恨的父母有以下幾種類型:
3.不負責任型。這種類型的父母, 根本就沒有想承擔教育子女的責任。生了孩子,就扔給父母, 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聽之任之。還有的父母,只負責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其他則全不放在心上。孩子因缺少父愛母愛而存在這樣那樣的性格缺陷,根本談不上人生的幸福。還有一種父母,不注意言傳身教,言行舉止不得體、不恰當,孩子自小就得不到正確的引導,無從知道是非的區別。
4.情商低下型。這類父母不懂該怎樣教育孩子,該怎樣承擔為人父母的責任、承擔什麼樣的責任。有的不通事理,有的過分吝嗇,有的不懂尊重子女,對孩子非打即罵,使孩子終生生活在自卑的陰影里。對子女,他們只有「養」的觀念,缺乏「教」的概念。
以上這四種類型的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大多缺乏健全的人格,無法正成對 社會 、對人生、對自身的正確認知,也就難言真正的幸福。種下什麼因,就結什麼果。為人父母者,對子女缺了什麼都不能缺了責任;缺了什麼,都不能缺了感情。
很多行業都需要從業資格證書,比如會計、教師、醫生、律師等等,卻沒人想過要給父母做培訓,不合格的不得為父為母。據我看,學會怎樣做父母才是世間第一重要的學問,因為並不是所有的人生來就會做父母,有些人父母做的實在糟糕。這實在是世間最大的遺憾。
能恨父母的孩子,或許是承受了太多父母的掌控,沒有自由;也或許是父母讓孩子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也可能孩子成長過程中沒有感受到父母的關愛,等等。原因很多,沒辦法逐一剖析。但是我認為最主要的是父母沒有給予愛與自由。
父母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沒有思想,其實不是的。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在他能挑選喜歡的東西的時候,他已經具備思考的能力,具備分別事物的能力。很多小孩都想快點長大,包括我自己小時候也是,孩子為什麼會這么想呢?我記得我是想快點長大,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類似的家長太多,粗暴地認為孩子沒有想法,於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這就是「掌控」,如果是重度的掌控,孩子大了真的會恨父母,盡管也會理解父母,但是恨會更多。就像一棵樹,它想朝東長,但是外力總是向西吹,結果樹在成長過程中很痛苦,也長得歪歪扭扭。
我認為,父母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不要事事管控,讓他自己製作計劃,完成任務。父母的責任就是,在孩子求助時給予建議,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這樣,父母會少很多焦慮,孩子也在這個過程中知道了選擇,後果和責任,更利於孩子成長和成熟。
你好,這個問題比較沉重。在我看來,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遠大於孩子自己所產生的恨意。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傷痕,大約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家庭,尤其是親子關系愛恨交加。
很多人都會怨恨原生家庭,其實恨背後也是深深的愛。那麼這種愛恨交織在抑鬱時體現在很多方面。
先說與父母關系的沖突:沖突一方面來自恨父母把我培養成這樣的性格,導致了我們的現狀;
責備父母無意識地給了很多枷鎖,需要我出人頭地,給了我沉重的壓力;恨父母從來不是真的愛我......
所以,特別責備父母,覺得父母從來都不是愛我們的,而是帶有條件的愛,希望我能出人頭地才去愛我的。當這種責備不斷強化的時候,就變成恨;
當我們實現不了父母的期望,我們開始自責、內疚。因為父母還有很多親戚、很多朋友都在和父母比較,我也感受到父母也不認輸,他們只想第一,我應該為父母爭光的,讓他們臉上有光的。
所以,潛意識其實還是我們想獲得父母的愛。
再或者在我們年幼的時候,碰到問題和困難,我們個人沒有任何力量,於是向外求助。向外求助的第一步肯定是自己最親的人:父母。
當求助於父母時,他們不知道我們的內心的恐懼和心靈的幼小,站在大人的角度,要麼責備我們,覺得我們無事找事,覺得我們想多了;
再或者,父母很心疼我們,於是開始也被帶入這種情緒,他們開始著急,焦慮。
責備和激將法導致了我們的憤怒,憤怒不斷強化便轉變成恨。他們的焦慮則導致了我們內疚、自責,內疚自責強化的結果就是恨自己,最後開始攻擊自己。
所以,我們看到,恨中夾雜愛,愛中夾雜恨。
要做到明白為什麼父母會對我們這樣那樣,為什麼父母潛意識灌輸了那麼多價值觀念給我們?其實回答這個問題,要追溯到父母的原生家庭,父母當時所在的 社會 背景,他們所面臨的挫折和 社會 的壓力。
比如我的家庭,我父母對我一方面是溺愛,一方面父親容易焦慮,所以我小時候感覺到的環境是壓抑和不安全的。但慢慢學會去理解父親之後會發現,其實父親小時候也缺愛,因為爺爺在他十幾歲時就去世了,所以父親才會這樣。
所以,總結來看這種恨主要是以兩點:
第一,覺得父母不是真的愛我,我的存在只是為了滿足他們的虛榮心;
第二,這種恨其實還是來自於自己:因為父母對我們的期望,而我們為了獲得他們的愛,也給自己制定了不切實際的期望,或者要求太高,卻達不到。然後導致無法接納自我,把這種對自我的恨投射給了父母。
解決問題是沒有方案的,意識到問題,去做心理上的疏導,溝通,只有在生活中修煉放過自己,放下別人。
或許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也會設身處地的思考這些問題。
❻ 為什麼一些孩子長大以後,會恨父母
有一些孩子長大以後很父母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父母對當時當時對自己的溺愛,不管理,甚至說沒有正確的教會他們為人處事的方法,使他們缺乏自信p,或者說對他們單純粗暴,都會在他們身心上造成傷害
❼ 為什麼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憎恨自己父母了
因為父母的控制欲太強,不尊重年輕人的想法,總想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工作。
失望是一點一點積攢的,小時候孩子非常依賴父母,長大後見識過世界的繁華,想要闖出一片天,卻被父母潑冷水,導致親子關系的僵化。父母給予我們生命,憎恨父母只是少部分年輕人的心理,大多數年輕人和父母的關系表面上還過得去,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和家裡決裂。
國人骨子裡的孝道會促使人保留最後的親情體面,輕易不會和爸媽斷絕關系。七大姑八大姨也不會允許這種事情發生,父母一輩子的臉面不能毀在兒女手裡。
1、因為父母太固執,太傳統,總是道德綁架。
父母不佔理時,就會拋出親情炸彈賣慘,獲取兒女的同情,讓兒女覺得愧疚。時間長了後,年輕人就不吃這一套了。斷親現象越來越嚴重,人們對家的歸屬感越來越低。
你和父母的關系好嗎?和父母發生矛盾時,你會怎麼做呢?真的要主動示弱嗎?
❽ 為什麼很多子女都會怨恨自己的父母
有很少一部分人群是因為子女冷血(只向父母索取,不願意付出,甚至為了自己內的利益要求父母對容自己過分提供物質支持 做不到就怨恨父母 大多數的普通人,出現這種問題,還在於溝通和家庭教育方面的不愉快 有些是父母對孩子期望太高,導致對孩子太過嚴厲,使孩子容易產生怨恨情緒. 還有些是父母經歷過比較困難的歷史時期,而孩子們是在比較好點的社會環境下長大,父母在孩童時期得到的關愛比較少,等自己做父母時慣性的對孩子的關愛比較少或者拙於表達,而讓渴望得到關心的孩子認為父母不疼愛自己,導致產生怨恨,許多生於四五十年代的父母,如今很多都在生活中容易與子女產生分歧和爭吵(尤其進入更年期以後0 另外還有一些,是因為孩子對父母的要求比較高,而父母是屬於那種經濟壓力比較大的,無暇關心孩子或是孩子認為自己本應過的比目前更好,但父母能力限制,達不到他們的心理標准,所以會怨恨父母. 最後,是那些父母或子女有精神或認知障礙的.這是我根據觀察身邊的人得出的結論,不知道准不準.
❾ 為什麼一些孩子長大以後,會恨父母
您好,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對孩子傷害的種種表現
1、用各種規則強行規范孩子,你要懂禮貌,你要守規矩,你要講衛生,你要懂事,你要主動叫人,一點都不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只是按照自己的要求和理解去強行要求孩子,不尊重孩子的感受。
2、覺得孩子是個累贅,影響了自己的生活和自由,影響了自己的生活質量和事業發展,內心裡憎恨孩子,又沒有辦法,帶著很強烈的情緒帶孩子,有時還會說「要不是因為你,我就不是今天這個樣子了。」
3、孩子生下來後,沒有母乳喂養,直接把孩子交給父母、保姆或者月嫂帶,自己去上班去了,孩子的依戀關系不穩定,建立在他人身上,沒有在心靈上和孩子建立親密關系的聯結,與孩子情感聯結薄弱。
4、親子關系狀態的現狀是由父母和孩子長期的互動造成的,調整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在了解相關詳細資料的基礎上確切分析深層次原因,並制定系統的行為調整方案才行。父母們還需新一步的了解孩子的內心!
綜合而言,孩子是田裡的禾苗,需要正確的呵護,遵從禾苗的生長規律,才有莊稼的大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