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孝道方面,《論語》中有哪些經典名句,值得我們學習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講究孝道的民族,孝道是一切善心善行的開端和基礎,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和靈魂。
古人講「千經萬典,孝道為先」,無論哪個學派,無論哪部經典,都是以孝道為根基的,都離不開孝道。同樣,作為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論語》,在孝道方面,也有很多具體的闡述。下面和大傢具體分享幾句。
三、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游問孔子行孝之道。孔子說:現在行孝的人,認為只要能夠在飲食起居上供養父母,就算是行孝了。但是這樣真的算是盡孝了嗎?
孔子話鋒一轉,又說道:即使是家裡養的犬和馬,也能以其體力服侍主人,犬能幫主人看門,馬可以幫主人代勞。都屬於養人。如果沒有恭敬的態度,那做子女的又和犬馬有什麼區別呢?
孔子說的這種現象,在我們現在的社會,就更加普遍了。很多人給父母一點錢,供給父母吃喝用住,就覺得已經盡孝了,父母要是嘮叨兩句,他就不耐煩,甚至還會頂撞父母,給父母臉色看。如果這樣的話,那就還不如那些犬馬了,那些犬馬,有的都知道恭敬主人,不會頂撞主人。
所以現在的很多老人,都喜歡養寵物,除了子女工作忙的原因外,就是因為現在很多的子女,還不如寵物呢,寵物還能哄主人開心,而子女卻只會讓父母生氣,這是為人子女應該反思的。
⑵ 古代關於孝親敬老的書信有哪些
中華傳統美德百善以孝為先書信【篇一】
親愛的女兒:
今天,爸爸來給你講講關於孝敬、孝順長輩,尤其是孝敬、孝順父母的事吧。這也是爸爸《一位父親給女兒的信》系列的最後一篇。
這封信的題目,出自清代學者王永彬的名著《圍爐夜話》。其原文如下:「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則生平極不欲為者,皆不難為,所以淫是萬惡之首。」
《家語·弟子行》里,有關於「孝」的論述是這樣的:「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參中夫四德者也。」孝敬父母是道德的開始,敬愛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誠是道德的方向。曾參是恰恰具有這四種道德的人。關於「孝」,在中國的古代典籍中,有極為豐富的論述,爸爸之所以從汗牛充棟的典籍中,專門摘抄了這一段話,是因為爸爸認為,這段話把孝敬、孝順父母和長輩,作為了人類道德的根基。無論是尊敬師長、信守承諾、忠於祖國,以及其他諸如正直、善良、友愛、樂觀、積極、上進等等美德的基礎和源頭,都是「孝」,就是孝敬和孝順自己的父母和長輩。試想,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他會值得你付出你的友誼、信任甚至重託的嗎?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是爸爸在你上學前,就教會你的詩歌了。母愛以及兒女對於母愛的拳拳報答之恩,在這首詩里得到了集中的體現。有人曾經問過這樣一個問題:這個世界上,存在天使嗎?爸爸的答案是:存在的。所謂的天使,就是每個人的母親。當我們哇哇墜地,除了哭之外,還沒有任何的生存能力的嬰兒時代,是誰如天使一樣愛我們、哺育我們、關心我們、呵護我們?當我們年幼之時,是誰攙扶我們、引導我們、陪伴我們、保護我們?是父親和母親。所以,父母不但將我們帶到了這個世界上,而且,在我們長大成人,具備自我生存的能力之前,父母,就是我們的天使;父母給我們的愛與呵護,完完全全、徹徹底底地是無私的,是發自於近乎動物的天性的自發的、天然的,不帶有任何雜念的。父母,就是我們兒時的天使,是上天派來養育我們、教育我們、給我們帶來人間大愛的天使!
在爸爸給你的第十四封信《夢中的鄉村,衰敗的農村》中,有這樣一段對於小燕子一家的描述:「……一切都准備就緒了,爸爸的燕子們開始生兒育女了。雌燕生下了四枚蛋,夫妻倆就輪換著孵化。21天後,小燕子就會擠破蛋殼,出生了!孩子的出生,
⑶ 《論語》中關於孝的句子有哪些
1、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釋義:年輕人,在家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尊敬兄長,行為謹慎,說話守信,博愛眾人,親近仁者。做到這些之後,還有餘力,就可以學習更多的知識
2、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釋義:子夏說:「看重實際的德行,輕視表面的姿態。侍奉父母要盡心盡力,為君主做事要奉獻自身,與朋友交往要誠實守信。這樣的人,雖然沒有學習過,我也一定說他學習過了。
3、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釋義:如果多年不改變父親的教誨,就可以說是盡孝了。
4、夢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釋義:夢懿子問怎樣才是孝。孔子說:「不要頂撞父母,不要違抗父母的意願。
5、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釋義:父母為子女的疾病擔憂,子女少生病也算是孝了。
⑷ 孝在論語中哪一篇
孝論」經典集納⑤
《為政》○子曰:「孝慈,則忠。」
今譯:當政者如果能上孝於親,下慈於民,就會贏得人民的忠誠。
《里仁篇》○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今譯:事奉父母時,如果父母有不當之處,要適度地勸諫。假如父母有決不聽從之志,則
依然敬重有加,不要違拗或遠離而去。也可以因此而憂勞,但卻不要怨恨。
《里仁篇》○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今譯:父母在世之時,子女不宜到遠方出遊。如果一定要去,也要遵守常規。
《里仁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今譯:父母的年紀,做子女的是不可以不知道的。父母壽數的增加,在讓人為之歡喜的同時,也讓人為之憂懼。
《先進篇》○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今譯:好孝敬的閔子騫啊!人們對於他的父母兄弟稱贊他的話都沒有任何非議。
《學而篇》○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今譯:慎重地對待故去的親人,追憶、緬懷自己的遠祖,民風就會復歸於敦厚。
《子張篇》○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今譯:除非是自己的親人去世,否則一個人是不會有自盡其身的時候的。
以孝事親、以孝奉君本來是中華民族悠久的重要傳統美德,卻因為近代以來整個中國社會的發展滯後於西方,而成為人人談之色變,甚至唯恐避之不及的禍水。但是,在當代中國,由於孝悌觀念的缺乏所引發的社會問題或社會矛盾,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儒家孝道的長短,也不時受到方方面面的論說。不用說,這其中緣由,是非常值得當代中國人加以反思的。
從以上對儒家孝論的歷史發展和思想演變中,我們深刻體會到,應該以與時俱進的精神重新探討和正確闡發儒家的孝道觀,這是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做法。特別在當今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要想從根本上構建合理而現實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就孝道在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中的地位以及對當代社會的作用,進行更深入的、更具時代特色的反思。
孝道具有社會普遍意義和人類共同適用性
歷史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們的道德觀念也應該隨之變化,許多傳統道德面臨著時代的沖擊與抉擇。孝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歷史的產物,必然帶有歷史的局限性。特別是對孝道的一些具體要求,如孔子所說的「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三年無改父之道」,孟子所強調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孝經》所倡導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等等,顯然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必須予以摒棄。但從理論上和實際上講,雖然傳統的孝道多有時代局限和具體實踐上的種種不足,但畢竟涉及人類共同的心理和情感,在任何時候都是道德全民性和穩定性的體現。所以,孝這種倫理道德,是合情合理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社會風尚的體現。因此,它不僅作用於過去,而且作用於現在乃至將來。
就孝道的現實意義和實踐性來講,我們至少應該堅持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贍養父母是最基本的孝。所有的人都有父母長輩,都有子女晚輩。今天的子女,就是明天的父母。贍養父母,就等於是保存人類,贍養自身。所以,贍養父母並不是個人行為,而是人類生存和文明進步的重要保證之一。第二,敬重父母是最高尚的孝。贍養父母是必要的和必需的,但是,在這樣的贍養中必須融入尊敬和敬重的精神。沒有敬重,孝道就失去了靈魂,就會變成虛偽的和徒有其名的,最終也難以長久堅持。第三,孝與忠是相通的。在家孝與在外忠應該是一致的,雖然孝子不一定就會是忠臣,但忠臣一定得是孝子。在「忠」的問題,舊時代有著明確的階級性和時代局限性,忠只是忠君忠主。但是,在今天,君主專制的時代已經過去,忠於人民,忠於國家,同樣是孝子的必然歸宿。第四,孝並非唯命是從。把孝道引向對父母的唯命是從,是古代孝道的最大弊端。在今天講求法治和民主的時代,要想使孝道生機勃勃,必須把民主和法治的精神作為行孝的前提。當然,孝道不必與現代民主和法治精神相對立,但是,在具體的實踐中,對父母和親人的孝,往往容易與民主和法治的精神產生現實的矛盾。所以,要想使傳統的孝道美德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必須把一份民主和法治的責任心放在首位。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弘揚孝道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不斷得到改善。但與此同時,人們也耳聞目睹了許多社會問題。其中之一就是有相當一部分人置親情於不顧,不盡人子之責,不贍養父母,甚至歧視、虐待父母和老人,致使許多家庭為此而破裂,影響到社會安定。有人把這種現象歸咎於市場經濟的出現,但事實證明,這種想法是片面的。
市場經濟發展的經驗證明,誠實守信、辦事公道、童叟無欺,是企業的生命線。這種講誠信和講信譽的行為准則,其能夠建立的重要基礎就在於切實可行的家庭美德。如果有這么一個人,他對自己的父母親人都不能盡心敬養,甚至不能以禮相待,就很難想像他會做到童叟無欺、誠實守信。也許有人會認為,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應該是俗語所說的那樣,「父子勤算帳、兄弟算清賬」,而這樣一來就會影響到親情和友情。可是,我們不要忘記,孝道的宗旨,並不是無原則的折衷,更不是不講原則的一團和氣,真正的孝道永遠都是有原則的,在古代甚至是有法律可以遵循的。事實上,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勤算賬和算清賬,對誰都是有利的和必需的,都是事業成功的必要保證。
一個人要想保持與父母兄弟的親情,要想盡好孝道,必須保證事業的發展和成功。只有各方面都實現了事業成功,盡孝盡悌才有可能實現。另一方面,在行孝的過程,明確各方面的責任和義務,也是非常必要的。父母長輩既不要無原則地提出要求,子女晚輩也不要無原則地推諉和搪塞,這就需要借鑒市場經濟的規則和信用。如果各方都不講規則,都在隨心所欲地理解和實行孝道,最終將是孝道的災難。所以,在當前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使盡孝盡悌與市場經濟的規則形成良性互動,既可以保證孝道這一傳統美德的發揚光大,也可以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弘揚孝道有利於社會穩定和發展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和國家的基本細胞。基本單元穩定,社會才能和諧;細胞健康,國家這一機體才會強壯。而要保證家庭和睦穩定、生機勃勃,克盡孝道就是基礎的基礎。
中共中央在2001年頒布的關於《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指出:「家庭美德是每個公民在家庭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涵蓋了夫妻、長幼、鄰里之間的關系。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正確對待和處理家庭問題,共同培養和發展夫妻愛情、長幼親情、鄰里友情,不僅關繫到每個家庭的美滿幸福,也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諧。要大力倡導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鼓勵人們在家庭里做一個好成員。」這樣的要求,就把家庭美德與家庭關系、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以及家庭問題同國家的安定和諧等關系統一和一致起來,非常有利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和建設。
新時期的孝道必須積極地應對現實問題
從歷史上和理論上理解孝道的積極意義並不難,難的是把傳統的孝道美德與現代的精神理念相結合,有效地回應和解決現實問題。
既然孝道是要解決晚輩與長輩的關系問題,那麼,在當代,首先要面對的就是社會老齡化的問題。根據相關指標,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全國有3億多老人,佔到了總人口的將近三分之一。如何讓全社會的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既是國家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每個家庭和每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但是,由於經濟的、醫療保健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國家社會保障水平較低,絕大多數老人的養老問題仍由家庭負擔。尤其在農村,家庭養老更是主要形式。因此,發揚善事父母、孝敬老人這一傳統美德,對於億萬家庭的安定、乃至國家的穩定與發展有其重要意義。其次,自20世紀70年代實行「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以來,獨生子女的問題日漸突出。隨著獨生子女越來越多,贍養老人的責任無疑會變得越來越沉重。面對這種形勢,從父母到子女,必須對傳統的孝道加以新的理解和詮釋,以新的孝道理念指導人們的行為,滿足人們的精神要求。再其次,我國現在有5000多萬青壯年民工在城市務工,他們如何對待遠在家鄉的父母才算是盡孝,他們的父母長輩如何得到孝養,都需要我們以繼承傳統孝道美德為基礎,以與時俱進的姿態作出適時的合理調整。
望採納
⑸ 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圖的主要內容
首先簡單地概括一下:《二十四孝圖》出自魯迅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散文集,二十四孝圖只是其中的一篇。魯迅寫這一篇《二十四孝圖》可以理解為觀後感。
此文章從當時的兒童讀物談起,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後人」。
《二十四孝圖》真正的作者是:元代郭居敬。主要內容是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
那麼《朝花夕拾》當中的《二十四孝圖》,想表達的是什麼?
《二十四孝圖》——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候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人手,作品著重分析了「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
作者以激奮起筆,貫穿了辛辣的諷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虛偽,表達了他的愛憎之情,並不是否定魯迅的觀點。的確,新中國是需要像他這樣,敢說敢做的人才,也的確很渴望一個去打擊封建殘酷的聲音。
⑹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讀後感800字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讀後感範文800字(通用7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體會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我整理的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讀後感範文800字(通用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魯迅先生是我十分仰慕的文人,他筆下的文章諷刺意義極深,給我的感觸也頗深。就好比《朝花夕拾》中的那篇文章——《二十四孝圖》。
這篇文章主要是講了兩個有關「孝」的小故事,《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老萊娛親》中,魯迅嚴厲批評了老萊子可笑的,侮辱孩子的行為——一手拿著「搖咕咚」,身穿綵衣在地上玩鬧。《郭巨埋兒》中的小孩子實在令魯迅同情,這么小就要被所謂的「孝道」埋進了土裡,好在最終「掘出黃金一釜」,並沒有埋下去。
看完了這篇文章,我心中對封建迷信的憎恨一下子噴涌了出來,怎麼會存在這種愚昧而殘酷的「孝道」?不過,我對魯迅所講的《老萊娛親》有不一樣的看法。他說,這老萊子將肉麻當作有趣一般,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後人。可我不這樣認為。老萊子的可笑行為其實是在逗自己年邁的老母親和父親所笑,在老萊子的心中,他們這樣就是自己的盡「孝」之處,應該是值得稱贊的,這樣的認知實在是可笑至極,最可怕的錯,是你不知道自己犯錯。
《郭巨埋兒》中的郭巨實在太殘忍了,我想不明白,他是怎樣冒出這個空洞的「想法」的?如果將孩子埋下,那就連最基本的人性都沒有了,何談「孝道」?這種愚蠢至極的做法令人唏噓不已,也淡化了「孝」在現實中存在的真正意義。這個孩子,就是迷信的受害者,封建社會的祭品,而他的父親便是虛偽「孝道」的「典範」。
相比之下,現代的「孝」無疑是珍貴的,可敬的。外婆的肺部要開刀,爸媽都很著急,做完手術後陪在外婆身邊給她做這做那,我偶爾過去,眼前外婆的臉上除了病氣,還掛滿了幸福的微笑和欣慰。父母的言傳身教,讓我切實感受到真正的「孝」。
「孝」一個字卻涵蓋了種種樣式的盡孝方式。有的令人豎起大拇指連連稱嘆,也有的,令人背後發毛,令人發指。我希望大家記住「百善孝為先」,也希望大家對於「孝」有正確的認知。敬孝雖好,但有些「孝」,不敬也罷,有些方式,我不敢苟同!
《二十四孝圖》,是我腦海中常常浮現出的文章,它寫盡了封建迷信的可恥,也寫盡了對封建時期孝道的控訴和對「祭品」無聲哀悼。
《二十四孝圖》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魯迅由對反對推行白話人的痛斥想到了自己小時候。由自己小時候看的繪本想起了自己在日本留學時候看到日本的小學生用的圖書,感慨自己小時候和現在的小孩子讀書是如何的枯燥呀。這讓我想起來了霍先生之前在公眾號發表的幾篇文章,自己以前看霍先生寫的一些游記是非常歡喜和憧憬的,但是最近先生連續發好幾篇對於日本教育的「吹捧」的文章還有對中國的一些意見,還記得當時自己還在微信上留言了,對先生所說的進行反駁。後來就對於先生發的文章開始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了。
今天看到魯迅先生在文章里發出這樣的感慨,不禁肅然起敬。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大多寫於一九二七年之前。差不多一百年了,中國的學者還是在發出:中國和日本還是有那麼大的差距的感慨。自己的愛國之心自是不用懷疑的,但是兩個跨越近100年的學者都紮起感慨,我真的想自己親身去體驗一下到底差距在哪裡?
後來文章中魯迅先生想起小時候一位儒者送給他的一本《二十四孝圖》。魯迅在聽完這本書里所有的故事後,對於想做一個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突然感到一陣的共鳴啊。近幾日回家然後和爸媽聊了一下對於自己以後的規劃,想法和他們認為的完全背道而馳,心中十分的苦悶。他們想自己畢業就要回到縣城,按照自己所學的,在那裡大致也可以找到一份相對輕松的事情,然後看看能不能考教師資格證或者走走關系考個公務員。對於爸媽的考慮自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可能因為爸媽自小在家,對於自己,父母的愛從來不覺得奢侈,所以也不會太大的珍惜。畢業以後一直想著多賺錢然後追隨前輩的腳步。和父母吐露心聲後,他們大為不悅,一直說我太自私,勸我要看清現實。
文章最後,他(魯迅)覺得自己小時候看不懂的問題,長大了知道又開始計較和後怕,覺得自己這樣的想法著實可笑。關於孝這個問題,自己一直也是搖擺不定的,小時候到高中都非常聽爸媽的話,但是到了現在,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很多事情大致要和他們對著干,好像叛逆期延遲了一樣。很多時候都害怕家裡突然打來電話講不好的事情,對於爸媽的身體也是非常的擔心。到現在自己也是看不懂孝這個字啊。
人之初,性本善,總記得小時候被父母要求捧著一本彩版的三字經聽父母講如何做人,如何孝順,如何敬人做事。
讀到二十四孝圖,不禁有感而發,雖已不是封建舊時,兒童也會被父母或尊長要求學一些孝道,百年之前,和魯迅先生一起讀閱做工粗糙的二十四孝圖,滿心歡喜的求知心被湮滅了,
想那時只有略有圖畫的本子,就要被塾師,就是當時的引導青年的前輩禁止,呵斥,至打手心,和現在相比,我們除了課本還有許多課外讀物,想那時魯迅先生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性命,將肉麻當做有趣,以不情為倫紀,污滅了古人,教壞了後人,可如果魯迅先生活到了今日,又會有怎樣的感嘆,或許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吧,在那時,封建的孝道雖然不可取,但卻讓人學會了尊老愛幼,也許有些禮節過於繁索,有些做法過於愚昧,也存在著虛偽和殘酷,但和現在有些人來說,已經善良了許多。
人之初,性本善,同為中國一民,雖不同時期,在屢被批判的封建孝道中也有感人的孝子,在與舊時期改頭換面的今天仍然有許多不如古時的殘酷。
走在街上,橋洞中,可見一位衣衫襤褸的兒童,老人,記憶中最深的是那位整天坐在橋頭的老奶奶,冬去春來,送夏迎秋,季節變換,而她的衣衫不變,溫度變化,而她的親人的冷淡不變,她頭發花白,凌亂地披著,那不知是什麼顏色的衣服也補了好幾個洞,她坐在橋頭,不知在看什麼,不敢去想像,只怕自已也會平添憂愁,腳邊的鐵盆,雪白的直刺人的眼,一枚兩枚的硬幣是她一天少得可憐的生活費……
如果,我想是如果魯迅先生看到這一幕,還會認為封建孝道只會害人嗎?這里沒有孝,沒有親情,沒有善良,只有路人投去可憐的目光,這里沒有尊重,沒有幸福,只有被湮滅了善良的高等動物投去的一聲清脆,一枚硬幣打著轉打在盆中,也一定像釘子一樣打在老人心上……
人之初,性本善,如果這種善能繼續,那麼二十四孝圖也不會顯得那樣虛偽,那麼魯迅先生也不會大喊中國的劣根性了。
人這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耳邊又響起了這流傳千年的精典……
魯迅先生寫的很多文章都帶有諷刺意義,這篇《二十四孝圖》也不例外。中國自古以來就把「孝」做為百善之首,民間也流傳著許多孝子的故事,而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卻頗有深意,耐人尋味。
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處於白話文與文言文的交替的時期,可當時的中國但凡需要變革就會有一群「正人君子」和「紳士」們跳出來抵觸,「只要對於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應該滅亡!」魯迅先生不止一次的用這句話來表達自己對那些企圖阻止中國前進和變革的人的憤恨,他渴望中國進步,更希望中國的下一代可以接受全新的知識和了解這個世界,他希望中國的教育能夠得到全面的改革,而第一步就是推廣白話文,可以讓孩子們從小就讀到更多的好書,學習更多的知識。我彷彿可以體會魯迅先生的憤慨和期許,他想通過自己手中的筆為孩子們的未來撐起一片天空。
整篇文章寫的是《二十四孝圖》,乍一看,這應該是一本頌揚孝道的書吧,其實不然,魯迅先生對這些所謂的孝子故事卻是十分反感的,尤其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這兩個故事:「我至今還記得,一個躺在父母跟前的老頭子,一個抱在母親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樣地使我發生不同的感想呵。……然而這東西是不該拿在老萊子手裡的,他應該扶一枝拐杖。裝佯,侮辱了孩子。」我的腦子里似乎也閃出了這樣的畫面,一個滿頭華發的老爺爺,卻穿著小孩子的衣服,躺在耄耋之年的母親的懷里,母親手上還拿著「搖咕咚」,那場景著實讓人可笑。「」郭巨埋兒「就更讓我不能理解了,郭巨因為母親疼愛孫子,自己總捨不得吃飯,把僅有的食物留給孫子,為了對母行孝,就永定埋掉自己的兒子,節省糧食供養母親,當挖地三尺多時,發現了一壇黃金,上面寫著:天賜黃金,郭巨孝子,官司不能奪,民不能取。這故事乍一看,覺得匪夷所思,為了養母親竟然要埋了自己的兒子,埋著埋著竟然還挖出壇金子,可細讀後我才了解魯迅先生的用意,《二十四孝圖》上的故事看似都是頌揚孝道,勸人為善的,可實際上這些故事全都是封建社會用來禁錮老百姓思想的工具,「那裡面的故事,似乎是誰者知道的,便是不識字的`人,例如阿長,也只要一看圖畫便能夠滔滔地講出這一段的事跡來。」而這一禁錮就是幾百年,如此根深蒂固,不得不讓人感嘆呀!
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使我們進一步了解了封建社會的愚昧和封建教育的落後,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孝道虛偽兇殘的本質,也給活在當下的我們予以警示。
最近看了一本介紹古代子女感恩行孝的書,叫《24孝圖》。裡面講了很多子女對待父母的事,有幾篇故事讓我很感動。
雖然那些都是古代的事情,現在想來仍然有很大的意義,值得我們去學習。現在和大家分享一些小故事。百里負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看看我們現在的孩子呢?哪裡能有這樣的胸懷,總是先想著自己,不能先考慮到父母,這是教育的缺失,仲由得百里負米為父母的精神是現代孩子最應值得學習的。蘆衣順母: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
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這是多麼寬大的胸懷啊,能向親生母親那樣對待繼母,並且能用自己的言行去改變繼母的態度,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啊。現在的我們呢?即使是自己的親父母都不能原諒他們的小錯誤,都會不停的抱怨父母對待我們不好,這個不行,那個不行,試想我們有沒有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或者以自己的行動去影響改變他們呢?扇枕溫衾: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卧冰求鯉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這兩個故事都是講為了父母而不顧自己的安危,只要父母能夠過的舒服,能夠開心,自己做出點犧牲是沒什麼的。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先為父母著想,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回報父母。
希望每個孩子都有感恩的心,能時常為給了我們生命、為我們付出一切的父母想想,我們能為父母做些什麼?我們能拿什麼回報我們的父母呢?或者只是輕輕地一句「媽媽我愛你」就能使父母感動了。
美德是中國的一種偉大精神。最近我閱讀了道德故事——二十四孝,情節感人,讓人不禁被他們的孝道所感動,心中油然升騰起深深的敬佩。
《二十四孝圖》主要講了中國古代的二十四個孝敬父母的故事。其中,最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親嘗湯葯》和《棄官尋母》。《親嘗湯葯》主要講述了漢文帝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怠慢。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以便母親隨時照用,母親所服的湯葯,他都親口嘗過後才讓母親服用。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興禮儀,人丁興旺,使西漢十分發達。漢文帝作為一位皇帝如此孝順,怎能不讓人敬佩。他更讓我明白了一個人無論都忙,無論自己的事業多麼重要,我們都不能對父母不聞不問。不管工作多忙,不管路有多遠,都要心繫父母,都要常回家看看。其實父母要的並不多,一聲噓寒問暖,足以撫慰他們孤獨寂寞的心靈。
更讓我感動的是《棄官尋母》。朱壽昌七歲時,生母被嫡母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朱壽昌做官後,行四方尋找母親。找到線索之後,他便棄官尋母。歷經千辛萬苦,他終於在陝西和母親相遇了。多麼感人的孝子啊!
這時一個聲音在腦海中不停地問:「孫天樂,你呢?你是一個孝子嗎?」「當然,可是有的時候……」有的時候我會因為一些小事,沖著媽媽發脾氣,讓媽媽很生氣。那一次,我用自己的壓歲錢買了兩包薯片,准備明天吃。可是第二天早上起來一看,媽媽竟然正在吃我的薯片。我很生氣,對媽媽大吼道:「你為什麼吃我的薯片,你賠我。」「兒子,薯片這種油炸食品,你不能多吃,我煮了又有營養又好吃的雞蛋,你快起來吃吧。」「我不吃,我不吃,我就要你賠我的薯片。」就這樣我鬧得媽媽很頭疼。現在想想真慚愧啊!媽媽為了我的身體發育,讓我少吃不健康食品,我竟然沖她發脾氣。就算是又有營養又好吃的東西,我也不能只想著自己啊!
我以後一定孝順父母,一定不讓父母操心,更不能讓他們生氣。
中華民族的美德是人們必須有的精神品質。而孝道是擁有美德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有人說「教」就是孝道的文化。曾經我們可能都犯過錯,但我們只要好好學習孝道的文化,並踐行於我們的日常行為中,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是好人,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品讀完《二十四孝圖》後,我不禁從內心深處發出感慨:「孝」,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孝」就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孝是做人的根本。因此,古人常說「百善孝為先」。從古到今,關於孝的感人事跡一直發生,件件都令我們深受震撼。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名叫黃香,他在九歲時母親就去世了,所以黃香對父親就更加孝順、關愛了。嚴冬時,黃香就在父親睡覺之前先鑽進被子,用自己的身子把被子捂熱,為的是讓父親能溫暖舒適的睡個好覺;酷暑時,黃香就用扇子將枕席扇涼,為了讓父親睡的涼快,自己不惜累的滿頭大汗。親朋鄰居知道後,都稱贊黃香是個孝順懂事的好孩子。
黃香長大後,當上了大官,但他體恤百姓,孝順父母,百姓們都頌揚他:「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曾有一個感動了全中國的故事,它讓天下的母親收獲慰藉。
2004年,一個叫田世國的人用他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母愛大如天的真理。在田世國得知其母患得尿毒症後,他便偷偷地去了醫院做了血樣檢查,配型成功後,田世國瞞著母親,毅然將自己的一個腎臟移植給她。
手術成功後,田世國的母親恢復得很好,然而,她卻始終不知自己換上的腎是自己兒子的。田世國說:「如果我媽恢復得比較正常,器官排斥的比較小,我想這就永遠是個秘密吧」。這是一個美麗的謊言,更是一份拳拳孝子心!
「孝」是華夏文明的不可或缺的必要組成部分,更是中華兒女恪守的人生准則。《孝經》上說:「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能真正做到敬愛自己的親人,那麼他必定會以同樣的心態去對待別人。正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此可見,孝的傳統美德意識已經似樹根一般,牢牢地扎在中國人民的心中,絲毫不可動搖。
我們中有誰知道,在美國人眼裡,中國人尊老愛幼、贍養父母是全世界做的最好的,而在美國是不可想像的,聞者感嘆:我們自己丟掉、忽視的,發達國度的人卻要拾起來。對此,我們是否應該反思?是否應該好好地珍惜古人為我們留下的這寶貴的精神財富?
做「孝」不必轟轟烈烈,作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從身邊的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多一些為父母著想的地方,盡自己所能做一些令父母身心愉悅的事情。
大家共進一步,努力將中華傳統美德—「孝」發揚光大!
;⑺ 「孝」在《四書五經》中的含義
孝
<動>
(1)(形聲。從老省,從子。本義:盡心奉養和服從父母)
(2)同本義
孝,善事父母者。——《說文》
孝利親也。——《墨子經》
子愛利親謂之孝。——《賈子道術》
慈惠愛親為孝。協時肇享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周書·謚法》
眾之本教曰孝。——《禮記·祭義》
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經也,民之行也。——《孝經》
孝,文之本也。——《國語·周語》
孝,禮之始也。——《左傳·文公二年》
中和祗庸孝友。——《周禮·大司樂》
靡有不孝,自求伊祜。——《詩·魯頌·泮水》
孝悌之義。——《孟子·梁惠王上》
性婉順有容德,事父母以孝聞。——《舊唐書》
(3)又如:孝弟(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孝慈(孝順父母,慈愛幼弱);孝養(孝順父母,奉養父母)
(4)祭,祭祀。向神或祖先供財物以示感激
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論語》
(5)能繼先人之志
追孝於前文人。——《書·文侯之命》
(6)居喪
後喪母,居喪,哀毀骨立。人雲:「崔九作孝,風吹即倒。」——《北史·崔逞傳》
(7)又如:孝門(孝悌之家);孝家(居喪守孝的人家);孝堂(靈堂)
(8)孝敬。如:孝愛(孝敬愛重)
孝 的詞形變化
<名>
(1)喪服,孝服。象徵悲慟的白色稀紗衣服(尤指中國)或黑色服裝、黑紗或黑色標志(尤指西方各民族)
原來這婆娘自從葯死了武大,那裡肯戴孝。——《水滸傳》
(2)又如:孝白(舉喪時穿的白色孝服);穿孝;帶孝;掛孝;重孝;熱孝;脫孝
(3)服喪期。如:守孝;有孝;忘了孝未滿;孝衣
穿孝
(4)又指辦喪事儀式
崔九作孝,風吹即倒。——《北史》
(5)又如:弔孝;謝孝
(6)居喪的人
今日與謝孝劇談一出來。——《世說新語》。按:時謝玄居父喪,故稱謝孝
(7)姓
⑻ 孝養父母之身,語出於哪部書或者誰的言語,後面還有中
出自《孝經》:小孝養父母之身,中孝養父母之心,大孝養父母之志
⑼ 紅樓夢中對於孝道的四種詮釋,都是怎樣的
孝順一直都是我們生活中時常提到的一個話題,因為我們在慢慢長大,長輩們在慢慢變老,如何對他們盡孝道就是必須要做到的事情。《紅樓夢》是以封建傳統禮教下以四大家族為藍本建立起來的,因為帝王以孝治天下,所以「孝順」也就成了古代社會的價值觀。其中它對於孝道的四種詮釋,放到現在依舊很有現實意義。
第一,養親與敬親,侍奉雙親是平常,尊敬才是重點講究孝道,最簡單的一層就是奉養雙親和尊敬他們,這一點看似很簡單但是做起來不是那麼容易的。
總的來說,《紅樓夢》中出現了四種對於孝道的詮釋,它們從不同的層面和維度講述了「孝道」是什麼,到底該如何去做。《紅樓夢》中思想的超前就是在此,它有古代的傳統封建孝道,可是也在傳遞一種信息,大家對孝道要批判地去繼承,因此在其中的孝道思想,放到現代照樣適用。
奉養父母是義務,讓他們得到敬重是目標;諫親是最深層的順親,父母長輩好的話我們要聽,他們要求我們做的事我們要做,但是他們犯錯的時候我們也要去說,才是一個良性的循環;父母不管是在世還是去世了,我們都需要同樣的孝順;最後一點就是要明白,家族需要個人的去保護,但是自己也要活成自己的樣子,不要被整體的規矩所束縛,這樣就是得不償失的事情。
作者:十一,歡迎關註:小說紅樓,一起找尋紅樓夢中有趣的人和事兒!
⑽ 講中國古代「孝」的書和論文有哪些
有
看這里,網上資料,希望有所幫助
http://tieba..com/f?kz=95242542
漢代「以孝治天下」初探
孫景壇
內容摘要:漢代自武帝「崇尚儒學」 以後,思想上主要採用的是儒家的「孝治」, 兩漢都號稱「以孝治天下」。漢代從劉邦起就「重孝」,後來「孝」是漢初的輔助治國思想:惠帝表彰「孝悌」,呂後「舉孝授官」,文帝「置《孝經》博士」。漢代「以孝治天下」是武帝確立的,武帝在「孝治」上的重大舉措有二:一是確立了用人上的「舉孝廉」,另一是解決同姓王分封制弊端的「推恩令」。後來,漢代統治者不斷完善了有關「孝治」的立法。漢代「孝治」的原因,主要是由當時的同姓王分封制、小農經濟和「黃老之治」走向失敗,以及對漢初「孝治」的成功經驗的總結決定的。漢代「崇尚儒學」主要不是《五經》,而是《七經》,《七經》中最重要的又是《孝經》。《孝經》是漢代的必讀經,從中央到地方都要置「《孝經》師」,用人以《孝經》取士,《孝經》還是社會教化的工具。
關鍵詞:《五經》 《七經》 《孝經》 孝悌 舉孝廉 推恩令 以孝治天下
作者: 風魔1 2006-4-21 20:49 回復此發言
--------------------------------------------------------------------------------
2 回復:漢代「以孝治天下」初探
漢代「以孝治天下」之一瞥
漢代「以孝治天下」,原則上是自武帝始。因為漢代初期思想上主要以「黃老」治國,自武帝六年,「竇太後崩,武安侯田蚡為丞相,絀黃老、刑名百家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1],才主要以儒家思想治國。也就是說,只有從武帝尊儒後,「孝治」才能在漢代治國的主導思想中佔一席之地。
武帝在「以孝治天下」上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將「孝治」具體化為用人制度上的「舉孝廉」,二是用「孝治」解決了漢初自劉邦以來一直困擾漢統治者的政體問題。
關於「舉孝廉」:理論界都以《漢書·武帝紀》的「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為據,認為首次出現於武帝七年五月。其實,這里的「孝廉」雖連用,但仍「舉孝」是「舉孝」,「舉廉」是「舉廉」,即「舉孝一人、廉一人」。這只是對文帝時的「舉孝悌、力田、三老、廉吏」等政策的延續與發展。《漢書·文帝紀》載,文帝十二年,詔曰:「孝悌,天下之大順也;力田,為生之本也;三老,眾民之師也;廉吏,民之表也。朕甚嘉此二三大夫之行。今萬家之縣,雲無應令,豈實人情?是吏舉賢之道未備也。」武帝只不過是僅舉了「孝」和「廉」而已。武帝真正「舉孝廉」,據《漢書·武帝紀》載,是元朔六年冬十一月,武帝下詔說:「公卿大夫,所使總方略,壹統類,廣教化,美風俗也。夫本仁祖義,褒德祿賢,勸善刑暴,五帝、三王所由昌也。朕夙興夜寐,嘉與宇內之士臻於斯路。故旅耆老,復孝敬,選豪俊,講文學,稽參政事,祈進民心,深詔執事,興廉舉孝,庶幾成風,紹休聖緒。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並行,厥有我師。今或至闔郡而不薦一人,是化不下究,而積行之君子雍於上聞也。二千石官長紀綱人倫,將何以佐朕燭幽隱,勸元元,厲蒸庶,崇鄉黨之訓哉?且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古之道也。其與中二千石、禮官、博士議不舉者罪。」有關部門在討論後回奏說:「古者,諸候貢士,壹適謂之好德,再適謂之賢賢,三適謂之有功,乃加九錫;不貢士,壹則黜爵,再則黜地,三而黜,爵、地畢矣。夫附下罔上者死,附上罔下者刑;與聞國政而無益於民者斥;在上位而不能進賢者退,此所以勸善黜惡也。今詔書昭先帝聖緒,令二千石舉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風易俗也。不舉孝,不奉詔,當以不敬論。不察廉,不勝任也,當免。」武帝正式批示「奏可」。這里的「舉孝廉」才是個專有名詞,即後來真正意義上的「舉孝廉」—— 「孝廉」是同一個人,不是分開的。「舉孝廉」在選舉時,主要考察的是「孝」,也不是「廉」,即一個人只要「孝」,就可被舉為「孝廉」。這里,「孝」必須是真實的,「廉」可以是潛在的,一個人只要「孝」就可能「廉」。「孝廉」在被選舉前不是官,只有被舉為「孝廉」,才能當官。「舉孝廉」此時被正式確定為用人制度。
關於政體問題:劉邦在建漢之初,由於異姓王的反叛,借鑒了西周初期「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經驗,刑白馬盟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2],大封同姓王,建立了一個同姓王分封制的政治體制。血濃於水,同姓王分封制使漢政權得到了鞏固,國家也出現了繁榮的景象。但同姓王分封制仍有個弊端,就是封國過大的問題,各封國幾乎都有能力與中央朝廷對抗。文帝時,賈誼提出「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興禮樂」[3];景帝時;晁錯主張「削藩」,都是試圖解決這個問題。然而,晁錯的「削藩」激起「吳楚七國之亂」。武帝時,這一問題的解決更帶迫切性。武帝十六年,主父偃上書建議:「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余雖骨肉,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4]主父偃的這一上書,又叫「推恩議奏」。武帝一看,既符合「孝治」的原則,又對各封國有實質性的削弱,於是就「制詔御史:『諸侯王或欲推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名號。』」[5]這一詔書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推恩令」。《漢書·武帝紀》載: 武帝的「推恩令」最先獲得了梁王、城陽王的響應,他們上書朝廷:願分邑於子弟。武帝下詔表示贊同:「梁王、城陽王親慈同生,願以邑分弟,其許之。諸侯王請與子弟邑者,朕將親覽,使有列位焉。」「於是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漢書·景十三王傳》中說得更清楚:武帝「用主父偃謀,令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漢為定製封號,轍別屬漢郡。漢有厚恩,而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雲」。「推恩令」的偉大意義,不僅在於解決了漢初分封制向郡縣制的平穩過渡,也解決了中國古代自先秦以來分封制與郡縣制的矛盾。
作者: 風魔1 2006-4-21 20:51 回復此發言
--------------------------------------------------------------------------------
3 回復:漢代「以孝治天下」初探
此外,武帝還多次下詔「表彰孝」和關愛老人。如《漢書·武帝紀》載:元狩元年,詔曰「朕嘉孝弟、力田,哀夫老眊、孤、寡、鰥、獨或匱於衣食,甚憐愍焉。其遣謁者巡行天下,存問致賜。曰:『皇帝使謁者賜縣三老、孝者帛,人五匹;鄉三老、弟者、力田帛,人三匹;年九十以上及鰥、寡、孤、獨帛,人二匹,絮三斤;八十以上米,人三石』」;元狩六年又詔曰「今遣博士大等六人分循行天下,存問鰥、寡、廢、疾,無以自振業者貸與之。諭三老、孝弟以為民師,舉獨行之君子,征詣行在所」等。
自武帝以後,漢統治者基本上承襲了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國策。第一,在用人制度上堅持「舉孝廉」。如《後漢書·荀爽傳》說:「漢制使天下誦《孝經》,選吏舉孝廉。」就是說,一個人只要「孝」,就會被舉為「孝廉」,並可當官。「舉孝廉」是兩漢士子進身的第一個台階,而且是歲舉,所以從這里出來的人才最多。只要翻翻《兩漢書》,「孝廉」隨處可見,直到漢代末期,曹操、李密等還都是「孝廉」出身。不過,此時的「舉孝廉」已嚴重摻假,如當時的童謠諷刺說「舉孝廉,父別居」[6]。
第二,堅持同姓王分封制。漢代與秦代在體制上最大的區別,就是漢代在體制上實行雙軌制,即分封制與郡縣制相結合。這里的分封制,主要是分封同姓王,異姓功臣一般只能封侯,而且後來封地都不大,不能形成國中之國。這是因襲武帝「推恩令」的結果。過去,理論界有人認為,漢武帝以後漢代的政治體制與秦一樣,都是郡縣制,不妥。秦是完全「廢分封、行郡縣,子弟為匹夫」,怎麼能與漢代相比?漢代在體制上一直以郡縣制為主,分封制為輔,堅持「以孝治天下」不動搖。
第三,不斷完善有關「孝親」問題的立法。如《漢書·宣帝紀》載:地節四年,詔曰:「導民以孝,則天下順。今百姓或遭衰絰凶災,而吏徭事使不得葬,傷孝子之心,朕甚憐之。自今,諸有大父母、父母喪者勿徭事,使得收斂送終,盡其子道。」為了使百姓能「盡孝」,免除「有大父母、父母喪者」的徭役;又詔曰:「父子之親,夫婦之道,天性也。雖有患禍,猶蒙死而存之。誠愛結於心,仁厚之至也,豈能違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孫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孫,罪殊死,皆上請廷尉以聞。」又解決了子孫「盡孝」與長輩「犯法」的矛盾。
第四,由「孝親」推及「敬老」,並將「敬老」也法制化。如《武威漢簡》載:宣帝時曾「制詔丞相御史:『高皇帝以來至本(始)二年,朕甚哀老小,年高受王杖,上有鳩,使百姓望見之,比於節。有敢妄罵詈歐之者比逆不道。得出入官府、郎第,行馳道旁道。......王杖不鮮明,得更繕治之。』」這是漢代關於「敬老」問題的立法。該漢簡還有一因欺侮老人被重罰的案例:「河平元年,汝南西陵縣昌里先,年七十受王杖,*(英+頁)部游繳吳賞使從者毆擊先,用訴,地大(太)守上讞廷尉。報:罪名明白,賞當棄市。」
由此,可見漢代「以孝治天下」之一斑。
漢代「以孝治天下」的原因
漢代「以孝治天下」,主要是由當時的政治、經濟、思想狀況和統治者的成功治國經驗等決定的。
漢初的政治狀況:如前所述,劉邦「刑白馬盟誓」所建立的同姓王分封制,雖然鞏固了漢政權,但尾大不掉,一些同姓王不服朝廷統治,甚至謀反,這對漢政權的觸動非常大。如何對待同姓王分封制,以晁錯為代表的觀點認為,一定要依法打擊,並予取締。就是說,同姓王分封制是禍根。另一種以賈誼為代表的觀點與晁錯很接近,要麼「廢分封」,要麼「眾分封」,但都要採用強制手段來解決。這兩種做法都違背了劉邦當年「封建親戚,以藩屏漢」的初衷。事實上,漢初同姓王分封制的弊端只在於封國過大,不在於同姓王分封制本身。相反,同姓王分封制的長處十分明顯:天下一家,異姓休想謀逆。而且,秦始皇當年不封子弟,陳勝、吳廣在大澤鄉一呼,天下響應,秦無「藩」可屏,迅即滅亡,是前車之鑒。漢若想使同姓王分封制既能繼續發揮「封建親戚,以藩屏漢」的積極作用,又能和平地解決封國過大的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孝」對其籠絡和感召。因為「孝」是血緣紐帶中凝聚力最強的范疇,大家同祖同宗,「孝」是理所當然,無論是向中央朝廷「盡孝」,還是「以孝推恩分邑於子弟」,大家都心服口服。
作者: 風魔1 2006-4-21 20:51 回復此發言
--------------------------------------------------------------------------------
4 回復:漢代「以孝治天下」初探
漢初的經濟狀況:經濟基礎是小家經濟。小農經濟在思想上的根本要求是以倫理道德范疇做治國思想。漢初的「黃老之治」雖對其有一定關愛,但「黃老」本質上是一種法治精神,對小家經濟保護不利。如《史記·平準書》說:「當此之時,網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並豪黨之徒,以武斷於鄉曲。」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和促進小農經濟健康發展,客觀上就要求以儒家的「仁、孝」 思想治國。為什麼漢代後來「以孝治天下」,沒有「以仁治天下」呢?主要是由漢代小農經濟的狀況和「仁、孝」自身的特質決定的。我們知道,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一直是小農經濟,小農經濟盡管在西周後期「厲始革典」時就已暫露頭角,但真正在整個中國形成氣候卻是秦漢時期,秦末的陳勝、吳廣起義,才標志其作為一個有生氣的階級正式登上歷史舞台。所以,漢代的小農經濟仍屬小農經濟的早期。「仁、孝」作為治國思想雖都源於倫理道德,但二者是有分別的,這種分別來自倫理道德本身。我們今天都認為倫理道德是一個詞,沒什麼區別。其實,在人類初期,倫理是倫理,道德是道德,二者的內涵不一樣。倫理專指人們的血親關系,道德則既包含人們的血親關系,也包含了非血親關系。人類最初的社會共同體是血緣家庭,所以倫理關系是人類的初始關系,隨著血緣家庭的解體,至少在出現外婚制如「普那路亞」家庭時,才會產生道德。因此,相對「仁」來說,「孝」的范疇更古老。「孝」原是個純倫理概念,產生於道德出現之前,「仁」則是在道德出現之後的產物。既然漢代仍處小農經濟的早期,整個社會還不十分發達,「以孝治天下」比「以仁治天下」,更適合於小農經濟的發展。
漢初的思想狀況:思想上雖主要以「黃老」治國,但不搞思想專制,允許百家復興和並存。如惠帝時即下詔「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挾書律」[7];呂後時又重申:「前日孝惠皇帝言欲除三族罪、妖言令,議未決而崩。今除之」[8];文帝時,為了「廣游學」,增設《孟子》和《孝經》等博士[9],還專門派人到伏生處搶救《尚書》[10];至少在景帝時,已設《詩》、《春秋》博士,當時的轅固生就是《詩》博士、胡毋生和董仲舒都是《春秋》博士[11];武帝初期,又「置《五經》博士」[12]。漢初統治者對治國思想的探索始終是積極的,在「黃老之治」出現弊端後,文帝曾支持過賈誼「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興禮樂」,景帝支持過晁錯「削藩」,武帝支持過王臧、趙綰「立明堂以朝諸侯」,但由於怕惹起眾怒,這些改革都未進行下去。特別是,晁錯「削藩」的失敗,連同他所崇尚的「申、商」理論也於武帝元年被罷。[13]漢代統治者經過一番痛苦的摸索,終於在武帝初期發現「孝治」可行,武帝也正是用「以孝治天下」解決了當時社會在政治、經濟和思想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問題。
漢代是怎樣發現「孝治」可行的呢?筆者認為,主要來自劉漢政權對漢初「孝治」的成功經驗的總結。早在「黃老之治」時,「孝」就是漢代統治者治國的輔助思想。劉邦在建漢之初,曾倡導尊崇「三老」、上其父為「太上皇」[14];惠帝「令郡諸侯王立高廟」,「舉民孝悌、力田者復其身」,即首次表彰「孝悌、力田者」[15];呂後「初置孝悌、力田二千石者一人」,即「舉孝悌、力田者授官」[16];文帝置《孝經》博士,除繼續舉「孝悌、力田」 授官外,還「遣謁者勞賜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廉吏二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及問民所不便安,而以戶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員,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17]。尤其是十三年,緹縈上書救父,文帝為其「孝」所感動,還下過《除肉刑詔》[18];武帝一繼位,亦下詔說:「古之立孝,鄉里以齒,朝廷以爵,扶世導民,莫善於德。然即於鄉里先耆艾,奉高年,古之道也。今天下孝子、順孫願自竭盡以承其親,外迫公事,內乏資財,是以孝心闕焉,朕甚哀之。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鬻法,為復子若孫,令得身帥妻妾遂其供養之事。」[19]即要求嚴格執行「受鬻法」,使「孝子順孫得師帥妻妾遂其供養之事」。只有景帝時期對「孝」重視不夠,中央朝廷與各同姓王的關系也最緊張,後期終於爆發了「吳楚七國之亂」。平叛後,武帝三年,中山王劉勝等來朝。武帝置酒,劉勝一聽到音樂響起便哭了,向武帝諍諫道:「臣聞社鼷不灌,屋鼠不熏。何則?所託者然也。臣雖薄也,得蒙肺附;位雖卑也,得為東籓,屬又稱兄。今群臣非有葭莩之親,鴻毛之重,群居黨議,朋友相為,使夫宗室擯卻,骨肉冰釋。斯伯奇所以流離,比干所以橫分也。《詩》雲「我心憂傷,惄焉如搗;假寐永嘆,唯憂用老;心之憂矣,疢如疾首」,臣之謂也。」並「具以吏所侵聞。於是上乃厚諸侯之禮,省有司所奏諸侯事,加親親之恩焉。」[20]後來,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決策當與此有關。
作者: 風魔1 2006-4-21 20:51 回復此發言
--------------------------------------------------------------------------------
5 回復:漢代「以孝治天下」初探
《孝經》在漢代治國中的地位
理論界主導觀點一直認為,漢代自武帝「崇尚儒學」後,主要以《五經》(《六經》)治國。如有人說:「經學是一門包含有豐富哲學內容的古老的學問,它的研究對象是儒家經典,即《易》、《詩》、《禮》、《樂》、《春秋》等《六經》。《樂》有聲無書,所謂《六經》實際只有《五經》。......漢武帝立太學,置五經博士教授子弟,稱為『官學』。」[21]筆者認為,這一觀點有正確的一面,但他把經學只定義為《五經》,再完全用《五經》來說明漢代的治國思想,則是片面的。
必須承認,漢代的治國經典,除《五經》外,還有《孝經》和《論語》。漢人自已講的也不是《五經》治國,而是《七經》治國。關於《七經》,《後漢書·趙典傳》引李賢注說:「《三國志·蜀書·秦宓傳》載,秦宓《與商書》曰:『文翁遣相如東受《七經》。』謝承《後漢書》言趙典『學孔子《七經》』。」今人施宣圓等主編的《中國文代辭典》說:「漢代提倡『孝治』,貴族子弟先授《論語》、《孝經》,連同《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合稱《七經》。」這一看法是很有道理的。所以,只講漢代以《五經》治國,不講《孝經》、《論語》是不對的。
在《兩漢書》中,記載學過《孝經》、《論語》的人很多。如《漢書》:《宣帝紀》載,孝武皇帝曾孫病已,「師受詩、論語、《孝經》」;《景十三王傳》載,廣川惠王孫去「師受《易》、《論語》、《孝經》」;《雋疏於薛平彭傳》載,宣帝「皇太子年十二,通論語、《孝經》」;《後漢書》:《鄭范陳賈張列傳》載,范升「九歲通論語、《孝經》」等。另外,兩漢時期,為《孝經》、《論語》作注的人也不少,如何休、鄭玄與馬融就是三個代表。《後漢書·朱馮虞鄭周列傳》注引《漢官儀》說:「武帝初置《五經》博士,後增至十四人。太常差選有聰明威重一人為祭酒,總領綱紀。其舉狀曰:『生事愛敬,喪沒如禮。通《易》、《尚書》、《孝經》、《論語》,兼綜載籍,窮微闡奧。』」可見,漢人確以《七經》為經典。
應當指出,在《七經》中,漢代統治者最重視的只有兩經,一是《公羊》,另一即是《孝經》。漢代「崇尚儒學」最流行的一句話是,假託孔子言:「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22]對此,班固在《白虛通·義德論》中解釋說:孔子「已作《春秋》,後作《孝經》,何欲?專制正於《孝經》也!夫孝者,自天子下至庶人上下通。《孝經》者,夫製作禮樂仁之本,聖人之德已備」。可見,《孝經》的地位在當時是十分重要的。這里的《春秋》不是指《春秋經》,也不是指《春秋三傳》,而是特指《公羊傳》,漢初人經常用《春秋》做《公羊》的代名詞。但《公羊傳》只在漢初最盛,到石樑閣會議時,它便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穀梁傳》也被立為經,平分了《公羊》的秋色,《公羊》也逐漸走向了暗淡。因此,漢代真正一直走紅的只有《孝經》。
在漢代,與《五經》比,《孝經》是必讀經。《五經》在原則上不要求「兼經」,即《五經》不必都通或一定要通兩經以上,只要求通一經就行。《孝經》則是人人都要讀,包括兒童和成人、男人和女人、文士和武夫,甚至包括外國留學生。如《漢書·匡張孔馬傳》載,匡衡曾上疏勸成帝「妃匹」說:「及《論語》、《孝經》,聖人言行之要,宜究其意」;《後漢書·儒林列傳》載:章帝時,「自期門羽林之士悉通《孝經》章句,匈奴亦遣子入學」;其實,漢光武時期就曾令「虎賁士皆習《孝經》」;直到三國時,據《三國志·吳書·張顧諸葛步傳》載:「權嘗問韂尉嚴峻:『寧念小時所暗書不?』峻因誦孝經『仲尼居』。昭曰:『嚴畯鄙生,臣請為陛下誦之。』乃誦『君子之事上』,咸以昭為知所誦。」可見《孝經》在漢代的普及程度。
漢代從中央到地方,都設「《孝經》師」,有時還搞研討。如《漢書》:《平帝紀》載,「立官稷及學官。郡國曰學,縣、道、邑、侯國曰校.校、學置經師一人。鄉曰庠,聚曰序。序、庠置《孝經》師一人」;並詔征天下通曉「《五經》、《論語》、《孝經》、《爾雅》教授者,在所為駕一封軺傳,遣詣京師。至者數千人」;《昭帝紀》載,昭帝也詔曰:「《傳》:《孝經》、《論語》、《尚書》,未雲有明。其令三輔、太常舉賢良各二人,郡國文學高第各一人,賜中二千石以下至吏民爵各有差。」
作者: 風魔1 2006-4-21 20:51 回復此發言
--------------------------------------------------------------------------------
6 回復:漢代「以孝治天下」初探
漢代上至國家,下至官員,用人都以《孝經》為參照系。如《續漢書·百官志》說:「漢制:以《孝經》試士」;《後漢書·百官》也說:「《孝經》師主監試經。」這是國家的用人政策。《漢書·趙尹韓張兩王傳》載:韓「延壽嘗出,臨上車,騎吏一人後至,敕功曹議罰白。還至府門,門卒當車,願有所言。延壽止車問之,卒曰:『《孝經》曰:「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今旦明府早駕,久駐未出,騎吏父來至府門,不敢入。騎吏聞之,趨走出謁,適會明府登車。以敬父而見罰,得毋虧大化乎?』延壽舉手輿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過。』歸舍,召見門卒。卒本諸生,聞延壽賢,無因自達,故代卒,延壽遂待用之。其納善聽諫,皆此類也。在東郡三歲,令行禁止,斷獄大減,為天下最。」
漢人教育子女,不論是士大夫還是一般百姓,經常援引《孝經》。如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臨終前囑咐司馬遷要繼承他的事業寫《史記》時曾說:「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23];《後漢書·仇覽傳》注引《謝承書》載:「元人羊凶惡不孝,其母詣覽言元。覽呼元,誚責元以子道,與一卷《孝經》,使誦讀之。元深改悔,到母床下,謝罪曰:『元少孤,為母所驕。諺曰:「孤犢觸乳,驕子罵母。」乞今自改』。母子更相向泣,於是元遂修孝道,後成佳士。」
更有趣的是:東漢末年張角起義,向栩擔心興兵擾民,便建議朝廷:「但遣將於河上北向讀《孝經》,賊當自滅」[24];又,宋梟為隴右刺史,患多寇叛,曾設想以《孝經》平叛,建議朝廷:「涼州寡於學術,故屢致反暴。今欲多寫《孝經》,令家家習之,庶或使人知義。」[25]如今天較有影響的黃梅戲《天仙配》,原型就是漢代「董永遇仙」。董永為什麼能遇仙呢?因為他「賣身葬父」,「孝感天地」。可見,《孝經》在漢代已植入了人們的信仰。
綜上可見,漢代「崇尚儒學」,從根本上說,是「以孝治天下」。正確認識漢代的「以孝治天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它能使我們認清漢代「崇尚儒學」的實質,即主要不是《五經》,而是《七經》中的《孝經》。其次,它能使我們認清漢武帝時期政治變革的主要舉措,就是確立了用人制度上的「舉孝廉」,和下了解決同姓王分封制弊端的「推恩令」。第三,它能使我們認清漢代的「重孝」與後世「重孝」的根本區別,即漢代的「重孝」不是側重於信仰和倫理道德,而是側重於政治指導思想。第四,只有正確認識漢代的是「以孝治天下」,才能更好批判繼承中國古代的「孝治」思想,進一步完善我們今天的「德治」理論。
作者: 風魔1 2006-4-21 20:51 回復此發言
--------------------------------------------------------------------------------
7 回復:漢代「以孝治天下」初探
參考文獻:
[1][4][5][11][23]司馬遷.史記·儒林列傳、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序、史記·儒林列傳、史記·太史公自序[M].
[2][3][7][8][10][12][13][14][15][16][17][18][19][20][24][25]班固.漢書·張陳王周傳、漢書·賈誼傳、漢書·惠帝紀、漢書·高後紀、漢書·文帝紀、漢書·晁錯傳、漢書·景帝紀、漢書·武帝紀、漢書·武帝紀、漢書·高帝紀、漢書·惠帝紀、漢書·高後紀、漢書·文帝紀、漢書·刑法志、漢書·武帝紀、漢書·景十三王傳[M].
[6]漢樂府·桓、靈童謠[M].
[9]趙歧.題詞[A]. 趙歧.孟子注[M].
[21]張岱年等.中國哲學史通覽[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4.130.
[22]孝經·鉤命訣[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