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式玩笑」逗樂了家長,為何卻傷了孩子
很多寶媽表示喜歡帶著自己的孩子出門,走親訪友,認識其他的孩子,同時親朋好友之間也會對孩子進行逗樂,以此成為一種談笑的方式。
這樣的逗樂方式,對於孩子而言,並不是有益的教育,而是一種傷害。看起來似乎是無關痛癢的行為、話語,對孩子進行逗弄,讓孩子哭泣,在看到孩子手足無措,驚恐萬分的時候,便哈哈大笑。孩子還小,不懂得玩笑的輕重,往往會將玩笑當真,弄巧成拙。
第三句:你沒有弟弟/妹妹聰明
有些人為了讓孩子更好的進步,會對孩子說:「你沒有弟弟/妹妹聰明,他們都比你厲害和聰明。」
這樣拿孩子進行比較,會讓孩子失去自信,活在別人的陰影中,使孩子變得自卑,阻礙孩子前進的步伐。因此,不要無理由地逗弄孩子,用孩子的傷害來取悅自己。
每一個就好像是一張白紙,家長在這張白紙上畫上什麼樣的色彩,孩子將來就會是什麼人,過什麼樣的生活。因此,家庭教育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如果你不懂得用正確的方式去教育、引導孩子,那麼孩子很難成才。
2. 為啥家長和孩子開了個玩笑,卻讓孩子哭的很傷心
父母為什麼喜歡和孩子開玩笑?
1、喜愛孩子
很多父母都沒有意識到,有時候父母一句隨口而出的玩笑話會影響孩子正確三觀的建立。比如有的父母對孩子說:“如果你再吵鬧,警察就會把你抓走!”這種話語會讓孩子認為警察是壞人,會傷害自己,那麼當以後孩子遇到危險也不懂得向警察尋求幫助,很有可能錯過營救的最佳時機而釀成嚴重的後果。
還有的父母會和女兒開玩笑:“你長大了是不是想嫁個有錢人,這樣就能過舒服的日子了。”這種玩笑會讓孩子覺得人生不需要奮斗奮斗,不需要獨立,只要嫁個有錢的老公就能過舒服的日子。
這種話語其實會嚴重扭曲孩子的三觀,影響孩子正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建立,甚至會影響和改變孩子的一生,對於孩子來講並不是一件好事。
3. 父母給兒女東西的時候,兒女笑了。兒女給父母東西的時候,父母哭了代表什麼意思
父母給兒女東西的時候,不光兒女笑,父母也是笑的.
兒女給父母東西的時候,父母哭了,表示父母覺得兒女知道孝心了,將來有希望了.
可憐天下父母心呀,只有我們到了父母的年齡才能真正知道這種感覺的.
4. 小孩一直哭怎麼回事
哭是寶寶的本能反應 小寶寶的哭鬧是他(她)們的交流語言,而這種讓人摸不著頭腦的「火星語」常常令初為父母的年輕人束手無策。是餓了、尿了、害怕了、生病了?到底該怎樣緩解這樣令人著急的狀況呢? 有研究表明,約有一半的新生兒一天之中哭鬧的時間超過兩小時,有1/5的新生兒無休止的號啕大哭反復發作。哭是小寶寶的...本能反應。小寶寶還不具備語言表達能力,哭鬧是他(她)們表達感情、對外界刺激反應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出各種要求和意願的表達形式,充滿著豐富的感情色彩。寶寶不同的哭聲表示自己不同的需求和反應,年輕的父母應該通過察顏辨聲來熟悉和了解寶寶的這種獨特的語言,根據寶寶哭聲的高低、強弱、面部表情及手舞足蹈的程度來綜合判斷、細心觀察,就能正確地理解和尋找啼哭聲中所表達的真正含義和原因。 寶寶哭鬧的原因 1.餓了:新生兒是真正的多餐者,每隔幾小時就要喝奶。孩子如果餓了,便會用大哭來催促你。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握好寶寶的用餐時間,別讓他等得太久了。 2.要打嗝:寶寶吃奶時,如果吸進了空氣,感到脹氣、不舒服,也會大聲哭訴。所以餵奶時,要給寶寶休息的時間,並輕拍後背,讓他舒舒服服地吃飽。 3.不舒服:如果寶寶的尿布不及時更換,讓小屁股呆在潮濕的臟環境里,也會讓他號啕大哭。因此要及時檢查寶寶的尿布,給他一個乾燥舒適的環境。 4.太累了:寶寶也有累的時候,比如長時間不睡,就會煩躁得哭出來。新生兒每天要睡16個小時,甚至更多,所以每天讓寶寶睡足覺,他才有足夠的精力認識這個世界。 5.缺乏安全感:讓寶寶四肢自由玩耍是必要的,但有時他會因此缺乏安全感,甚至哭起來。用毛毯等較輕的被子把寶寶包起來,他也會很快樂。 6.想活動:一味讓寶寶躺著會讓他哭鬧不止,此時,如果把他抱在懷里走走路,外出透透氣,或者在搖籃里盪兩下,他們就會「陰轉晴」了。 7.感到孤單:如果寶寶醒來看到空無一人,就會因為孤單哭起來。此時,如果你能深情地看著他,溫柔地說說話,或者輕輕撫摸、拍打,就會立刻讓寶寶笑逐顏開。 8.著涼或太熱:過冷或過熱會讓寶寶不舒服,啼哭就是他不適應溫度的信號。細心的媽媽要隨時想到寶寶的感受,及時增減衣物或調解室內溫度。 五.轉移注意派 10.天天媽: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我兒子天天是一個很會哭鬧的孩子。我就通過轉移他的注意力,比如帶動他一起唱兒歌什麼的,來幫助他改變哭鬧的狀況。 1 1.小雨媽 :「美妙的」聲音在哪裡呢? 當四歲的小雨開始哭鬧的時候,我就說:「哦,你的美妙的小嗓音不見了!我得找找它到哪裡去了呢?」然後我就開始環顧四周,並假裝到壁櫥里或者沙發後面開始尋找,並把這個找到的聲音放到自己的嘴巴裡面,然後模仿外婆或者卡通人物,或者公雞和其他任何我能想到的聲音。通常在這個時候她就會忘記了哭鬧而開始笑。 1 2.阿米卡申(美國):一笑置之 當我的兒子或者是侄子開始哭鬧的時候,我就模仿他們哭鬧的聲音。然後我就對著他們做鬼臉,最後他們終於停止了哭泣,並且忘記了為什麼而哭鬧,並開始反過來取笑我。到目前為止,這個辦法一直還很有用,即使是在公開的場合。 下列做法切不可當作制止孩子哭鬧的有效辦法 1、用物品或許願方式哄騙。哄騙也許一時有效,但時間長了就會失靈。長此下去孩子會懂得哭鬧發脾氣的作用,爸爸媽媽會在孩子心目中失去威信。 2、恐嚇和打罵。恐嚇與打罵也許會奏效一時,但易使孩子形成逆反心理變得固執,無法管束,或者產生懼怕和自卑,形成懦弱的性格。 3、遷就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什麼事都按孩子的要求去做。孩子開始哭鬧時,父母生氣,隨著孩子哭鬧時間的推移就心疼起來,認為孩子還小,就給以遷就,滿足其不合理的要求,養成孩子以哭鬧要挾達到滿足個人慾望的不良性格。家長這種溺愛孩子的辦法千萬不可取。 此外,有的爸爸媽媽為討得孩子的歡心,當著孩子的面批評其他成人,企圖以此來制止孩子的哭鬧要挾。這種方法也不可取,因為這樣做會助長孩子將錯誤轉嫁給他人的心理,削弱成人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或使孩子哭鬧得更凶,並為以後教育孩子帶來很大的被動影響。
5. 小孩為什麼會哭
小孩愛哭,這完全是正常的。他們的哭有的是表示疼痛、不適,有的卻只是一種往方式,想要什麼,說不清楚,就哭。當孩子的語言能力增強了,哭就會少得多。
有的孩子比別的孩子哭得多,有幾個原因:
1、天生的性格,比較敏感,很小的事他看得很大。比如膝蓋上摔了一個小口子,他會嚎啕大哭,而且沒完沒了;
2、父母下意識地鼓勵哭。比如孩子膝蓋上摔了一個小口子,父母親就老是去「關心」他,一會兒就來問一問、摸一摸,表示過多的擔心;又比如孩子為什麼事不滿意而哭,父母就想盡辦法讓他不哭,把他想要的東西全給他。
雖然孩子常哭,但他並不是不快活。敏感的孩子哭得自由,笑得自由,盡情發泄,哭過了會好過些。研究人員相信,眼淚可以幫助人減少由大腦在壓抑時所產生的有害的化學物質(chemicals)。也有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愛哭的人在情緒上、身體上不比不愛哭的人差。
所以不要看見孩子一哭就緊張、就想辦法制止。
為了適當減少孩子的哭,可以試用以下方法:
1、對孩子的敏感要重視。敏感的孩子,對疼痛、對「重大事件」(如心愛的娃娃胳膊掉了、搭好的積木高樓被別的兒童推倒了等等)的感受比別的孩子厲害。因此,嘲笑這種敏感或否定其合法性,甚至批評這種敏感是錯誤的。一定要用理解和同情來反應,幫他從困境中走出來。但是,切不要做過頭,否則會做過頭,也不好。承受力是鍛煉出來的。
2、培養孩子的自尊心,低的自尊心會使他敏感的程度增高,哭得更多。所以促進孩子的自我評價,並時時表揚好行為很有作用。你不應該對他要求太多,或者做他能力達不到的事。
3、不要助長他的哭。孩子的哭既不要獎勵,也不要懲罰,要以中性態度去對待。不過,在孩子情緒過分激動時,可以和他玩一些消遣性的游戲,分散注意力,或者給予一點親切的安慰。但是,不要給太過分的同情,否則會給孩子哭的「動力」。
4、幫助(或引導)孩子把嚎哭變成語言。教他在遇到困難或不順心的事時,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家長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想法和要求,更有針對性地替他解決。
5、不要把自己的消極情緒表現出來,否則他也會模仿,大人流眼淚,他馬上也會哭,如你真有動情的事,應避免在他面前表露,不讓他模仿。
6、不要批評孩子想學習、想做一些事的願望和努力。甚至在結果並不太理想時,也不要批評,而要鼓勵和幫助。比如:他想畫畫,在紙上用彩色筆畫花朵和青草,這很好,但他畫著畫著就到牆上去畫了。這時,你的任務是表揚他的畫畫能力,教育他不要往牆上畫。這樣,他會願意改正,以做得更好來獲得更多的表揚。這時,如果你只批評他在牆上畫的事,他會感到委曲、會哭。
7、對孩子的哭不要極嚴厲地禁止,也不要過份地同情。往往對孩子的不良行為皺一皺眉、搖一搖頭,表示你的態度即可。
8、對5歲的孩子要立規矩,告訴他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但是,規矩要容易執行,比如不要在大人午睡時大聲叫嚷;玩具玩過以後要收拾好;小朋友跌倒要去扶起來,找大人看看是否要送醫院治療等。在立規矩時,要淺顯地講點道理,他懂了,會執行得好些。比如玩具玩過後要收拾好,是為了下次玩時好容易地找到;大人午睡時不要大聲叫嚷是給大人留下安靜的環境,使他們睡得更香等。
當兒童一兩個月都沒有不執行規矩的行為,哭得比以前少我了,則要大力表揚。
9、不要給他貼上一個「好哭的孩子」的標簽,不要當他的面和別人談論他的哭,以保護他的自尊心。
10、對孩子發生哭的行為時,要反應,不能置之不理,如果不理會,有時可能發生危險,問題就大了。比如他跌倒了,哭了,馬上要去看看有什麼問題。腿破了,要處理,頭疼了,要到醫院去檢查。但如果他是無事哭鬧,則轉移注意,讓他玩些游戲,不要什麼都給他。
6. 留守兒童喊話父母笑著笑著就哭了,留守兒童有多心酸
近日,河北滄州一留守兒童講述最想和爸媽說的話,懂事得讓人心疼!男孩面對鏡頭,說想讓在外打工的爸爸媽媽按時吃飯、少熬夜,要記得回來看他,說著說著男孩就哭了。
對於這個留守兒童,在家裡面,每當父母打電話給他們,他們也是強忍著淚水,因為他們非常的想念自己的父母,就像我們小的時候也是跟自己的爺爺奶奶長大的,因為爸爸媽媽他們都去外地上班了,所以這種痛只有經歷過才知道,所以現在也是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
7. 「孩子哭了,大人笑了」,你怎麼看待中國式逗孩子
其實有些大人根本就沒想那麼多,不覺得一個小孩子,會有什麼樣的心理,反而小孩子就是單純而美好的,把這種事情的影響放大了的人,都是那些心思很不單純又閑的蛋疼的大人。
哪有故意要把孩子逗哭的大人呢,又不是人家腦子缺弦兒,不過是覺得孩子應該有這種反應,其實很多大人,在看到小孩子馬上要哭出來的時候,是下意識的立馬去哄著孩子的,這是為人父母的一種本能。
孩子還小,哪裡懂得那麼多,那麼多有心人站出來,指責孩子的父母,這也不對,那也不對,孩子到底是你的還是人家的,如果你有更好的教育方法,那你就自己生一個孩子實踐去啊,站在這里指導別人有什麼用?
8. 孩子總是愛哭,父母的第一反應應該是什麼
對於孩子來說,哭泣和哭泣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尤其是對於年幼的孩子,當他們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時,例如口渴,飢餓,敲打,無法得到想要的東西,無法做想要的事情,直到那時,他們都選擇哭泣以發泄情緒,實現自己的目標。
孩子們哭了很多,但您哭的時候看過這么多內心的戲嗎?有一個嬰兒哭的視頻在流行之前就哭了。在視頻中,嬰兒在哭。但是,您認為這個嬰兒只是在大聲哭泣嗎?
人民幣已經足夠了!不相信我,看看吧????哈哈哈哈,這真是傑作!
小時候,母親離開嬰兒幾分鍾後,她就開始假哭泣並欺騙母親盡快回到她身邊,即使母親看到嬰兒睡著了並利用了機會。這一次清理臟衣服的時候,她離開後不久就聽到嬰兒的哭聲,但是當母親走過去時,嬰兒甚至都沒有流淚。
後來,我從國外看到一篇文章,說這種行為是孩子變相母親的「打架」,也是嬰兒智商增長的體現。因此,寶媽寶的父母必須慢慢接受這種不合理的行為。嬰兒的麻煩,並將這種外觀視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游戲。
父母尤其要注意給孩子提供自我安慰和適應的機會,也要相信自己的自我調節能力。父母不想對所有事情做出反應,而是給孩子機會來成長和改正自己不論原因為何,假哭都是孩子成長的標志。父母不要因為無聊而責罵他!
9. 留守兒童喊話父母笑著笑著就哭了,留守兒童都哪些無奈
我最近在網上看到了這樣一條消息,留守兒童喊話父母笑著笑著就哭了,留守兒童都哪些無奈?其實留守兒童所失去的,不光是父母的陪伴,還有很多。每個孩子都是最美的天使,需要父母的呵護與陪伴,爺爺奶奶只是可以帶他們長大,但是卻不能在他們迷茫無助的時候助他們一臂之力,不是他們不想,而是他們真的沒有能力。在我國,有很多的留守兒童,父母為了能賺錢養家,都會選擇將自己的孩子留在家裡,然後自己去外面打拚,在父母心裡其實也很不願意丟自己的孩子在家裡,只是迫於無奈。所以,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家庭,每個人都應該要關愛留守兒童。
10. 「這小孩,咋那麼較真兒」中國式逗娃:孩子哭了,大人卻笑了,為何
因為孩子非常天真可愛,一些大人就總會忍不住逗孩子玩,鄭女士最近就遇到了這樣的事情。
公司有個聚會,鄭女士也帶著孩子去參加了。在吃飯的時候,桌上就有個比較愛開玩笑的同事,假裝和孩子說:「等下吃完了飯,你就跟我回家吧,你媽媽不要你了。」
可能是孩子當真了,一聽這話,當即非常委屈的大哭了起來。哭的時候,雙手還緊緊的拽著鄭女士的手。大家看到孩子這么不禁逗兒,頓時也被逗得哈哈大笑。
將來要是孩子喝酒、抽煙上了癮,不僅會影響他們的成長,而且吸煙還有害健康,將來要想改正過來可就很難了。
總而言之,孩子的年紀還小,沒有足夠的判斷能力,希望大人多在一些有益的方面引導和教育孩子。當發現別人對孩子做一些惡趣味的事情時,家長一定要表明態度,同時理解和支持孩子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