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乾隆六十他母親多大
清世宗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生於1693年1月1日(康熙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愛新覺羅·弘歷 (1711年-1799年)
1711-1693+60=18+60=78歲
乾隆六十的時候他母親七十八歲。
㈡ 清朝乾隆皇帝的生父是誰
乾隆皇帝的生父是雍正皇帝,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公歷9月25日)子夜,乾隆帝出生於北京雍親王府東書院「如意室」,幼名「元壽」。生母熹妃是雍正帝的妾室格格。
此時,弘歷的二兄弘昐兩歲時早殤,未曾與序行次;而與序行次的長兄弘暉、三兄弘昀又先後去世,年長於弘歷的只有弘時一人,所以弘歷在胤禛諸子中排行第四而實為第二子。
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雍正帝,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稱為納伊拉爾圖托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後,即德妃烏雅氏,生於北京紫禁城永和宮。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他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雍正帝在位期間重整機構並且對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並且大力整頓財政,實行耗羨歸公,建立養廉銀制度等。
特別是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雍正一朝,整頓吏治,在中央創立密折制度監視臣民,並廢除議政王大臣會議,設立軍機處以專一事權。
(2)乾隆出生時他父母多少歲擴展閱讀:
人物成就
為了加強皇權,順治時期恢復 明朝內閣。康熙成立南書房都旨在分散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但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漏瀉機密,始於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
雍正十年(1732年),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軍機處的大臣由皇帝挑選,由內閣大臣兼任,他們直接聽命於皇帝,跪受筆錄,他們的活動都是在皇帝的監督下的,旨意完全是按皇帝的話記錄的。
參考資料:網路-愛新覺羅·胤禛
㈢ 乾隆身世之謎:生母是誰
乾隆皇帝的生母是誰?俗文化的厲害傳說中,還夾雜著實物。有人說海寧陳家有乾隆親筆題寫的兩塊堂匾,一塊是「愛日堂」,一塊是「春暉堂」。「愛日」也好,「春暉」也罷,用的都是唐朝孟郊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一典故。乾隆若不是陳家之子,談得上報答父母如春暉一般的深恩嗎?若照此說來,乾隆便是朝臣陳世倌的兒子,他竟完全成了一個漢人皇帝了!果真如此,則清朝自乾隆以後的皇室,就成了漢滿混血血統了。說乾隆是一個被偷換的漢家男嬰,最早提出這種說法的是晚清天嘏所著的《清代外史》,書中一個醒目標題便是《弘歷非滿洲種》。
乾隆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
乾隆也是一位長壽皇帝,活到了89歲。
他的一生,為後世留下了許多故事,而其中人們最津津樂道的,莫過於他的身世。直到今天,關於乾隆的身世和他的出生地一直說法不一。
一.詩明誕生地
乾隆認為自己出生在雍和宮。雍和宮坐落在北京城東北,是著名的喇嘛廟。在康熙時代這里是雍親王府,也就是雍正做皇子時的王爺府。乾隆登基後,把父親雍正的畫像供奉在雍和宮的神御殿,派喇嘛每天念經,他在每年正月初七都要到雍和宮祭拜。
乾隆曾多次以詩表明自己生在雍和宮。一次他到雍和宮瞻仰祭拜後,做詩說:「來瞻值人日,吾亦念初生。」「人日」是古人對正月初七的叫法。乾隆詩的意思是,在正月初七那天到雍和宮祭拜,我總是念念不忘當初就是生在這里。
在另一首詩中,乾隆更明確地表明:「齋閣東廂胥熟路,憶親唯念我初生。」這里,乾隆不僅認定自己誕生在雍和宮,而且還點出了具體的出生地點,就在雍和宮的東廂房。
二.出生地流言
可是,就在乾隆還在位的時候,就有人對他的出生地有不同議論。當時朝中有一個官員叫管世銘,他隨乾隆到避暑山莊時曾賦詩30首,其中一首就涉及到乾隆的出生地:「年年諱日行香去,獅子園邊感聖衷。」詩後小注說,「獅子園是乾隆的誕生地,因此乾隆常常在先帝雍正駕崩的忌日到那裡小住幾天。」獅子園是承德避暑山莊外的一座園林,康熙到熱河避暑時,雍正隨駕,獅子園便是雍親王一家在熱河的住處。
大概乾隆對自己出生地的流言有所耳聞,他在72歲那年正月到雍和宮拜佛後寫詩作注說:我確實是在康熙辛卯年生在這雍和宮的。乾隆79歲那年正月,到雍和宮拜完佛,又寫下一首七律《雍和宮瞻禮》,在注釋中他再次重申,他的確是在康熙五十年生於雍和宮,而且在那裡生活了12年。
三.確定出生地
乾隆再三強調自己生在雍和宮,而有人偏不信,甚至他的兒子嘉慶也大唱反調。嘉慶登基那年八月,乾隆以太上皇身份到避暑山莊過生日,嘉慶寫詩慶賀,在詩後註解說,康熙在辛卯那年題寫了「避暑山莊」的匾額,乾隆也恰好在這年降生在山莊,其中緣由實在不可思議。
第二年,乾隆又到避暑山莊過生日,嘉慶再次寫詩祝壽,再次提到乾隆誕生於山莊。可是十幾年後,嘉慶又放棄了乾隆生於山莊這一看法。為什麼呢?原來清朝每位皇帝登基後,都要為其皇父撰修《實錄》和《聖訓》。《實錄》是專門記載每位皇帝在位時的主要活動以及重大事件的編年體史書;《聖訓》則是每位皇帝所頒的詔令和諭旨的集錦。
嘉慶十二年,嘉慶皇帝命令朝臣編修乾隆的《實錄》和《聖訓》。他審閱時發現,這兩部文獻典籍中,把乾隆的出生地都寫成了雍和宮。他當即命令編修大臣認真核查。官員把乾隆當年的詩找出來送給嘉慶審閱,嘉慶感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只好放棄獅子園說法。
四.千里追遺詔
可是,乾隆出生地問題並沒有因此畫上句號。嘉慶二十五年七月,嘉慶皇帝到塞外打獵,突然死去。在軍機大臣以嘉慶名義撰寫的遺詔中說,皇父乾隆當年就生在避暑山莊,今天我死在這里,也沒什麼遺憾了。新繼位的道光皇帝發現這一情況後,立即命令以每天六百里加急,將已發往琉球、越南、緬甸等藩屬國的嘉慶遺詔從路上追回來。改寫後的遺詔,把原來說乾隆生在避暑山莊,很牽強地說成乾隆的畫像掛在避暑山莊。
道光為把乾隆生在雍和宮的說法作為結論確定下來,不得不把嘉慶當年說乾隆生在山莊的詩作都改過來。由於嘉慶的詩早已公開流行天下,這樣大張旗鼓地修改,結果是越抹越黑,使天下的官員百姓對乾隆的出生地問題愈加議論紛紛。
五.草棚誕子說
後來,不僅乾隆的出生地鬧不清楚,甚至連他母親是誰,人們也產生了懷疑。其中一種很有意思的說法是,熱河行宮里一個丑宮女在草棚里生下了乾隆。傳說雍正還是親王時,一年秋天在熱河打獵,射倒一隻梅花鹿,雍正當即讓人把鹿宰殺,大口喝起鹿血。鹿血有很強的壯陽功能,雍正喝後難以自持,就隨便拉住山莊內一位很醜的李姓漢族宮女發泄一番。
第二年夏秋之際,康熙父子又來到山莊,聽說李家女子懷上龍種,康熙震怒。這時那位宮女就要臨產了,康熙怕壞了皇家名聲,忙派人把她帶到草棚,醜女在草房裡生下的就是乾隆。1944年,有人據晚清遺老冒鶴亭的口述,在《古今文史》上對乾隆誕生在草棚的說法進行評說。後來,小說家高陽在《清朝的皇帝》一書中又大書特書。
六.檔案的記載
盡管乾隆生在草棚一說流傳很廣,但那隻是野史。乾隆的生母究竟是誰,只要看一看《玉牒》和乾隆時期的《實錄》及《聖訓》,問題就一清二楚了。在《玉牒》和生卒記錄底稿上,都清楚地寫著: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誕乾隆於雍和宮。在《實錄》和《聖訓》中也有同樣記載。
乾隆十分孝順,他在慈寧宮為母親60歲誕辰舉行盛大壽宴。他曾侍奉母親三上泰山,四下江南,多次到避暑山莊。乾隆還用3000多兩黃金做了一個金塔,專門用來存放供奉母親梳頭時掉下來的頭發,所以叫金發塔。由此看來,乾隆對生母的感情很深。
七.秀女生子說
然而,還是有人要拿乾隆的身世做文章。清朝後期,長沙湘潭有位名叫王闓運的學者提出,乾隆的生母雖然是鈕祜祿氏,但的確與山莊有關。王闓運是曾國藩的幕友,也是晚清著名的詩人。
王闓運在《湘綺樓文集》內的「列女傳」中說:乾隆的生母鈕祜祿氏,老家在承德,家道平常沒有僕人,十三歲時到北京混入姐妹群中入選秀女,被分到雍親王府當使喚丫頭,後來竟生下了乾隆。這一說法很有傳奇色彩,但也是靠不住的。
在清朝,選秀女的制度是非常嚴格的,我們從清宮《欽定宮中現行則例》中可以看到,當時清宮一些嚴格的規定。清宮的門衛制度更是森嚴,怎麼可能讓承德當地一個女子隨隨便便混進宮去呢?
八.海寧換子說
圍著乾隆身世問題,後來又冒出另一個說法:說乾隆是浙江海寧大鹽商陳閣老的兒子。浙江海寧縣,清朝時屬杭州府,是海邊一個小縣。海寧雖小,卻因在這里能觀看到氣勢磅礴的海潮而聞名於世。相傳,海寧有位鹽商叫陳世倌,俗稱陳閣老,在康熙年間入朝為官,與雍親王一家常有往來。今天陳閣老的舊宅,還保存一塊九龍匾,據說是雍正親筆書寫的。
相傳雍親王和陳閣老兩家夫人同年同月同日分別生了孩子,雍親王讓陳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等孩子再送出來時,陳家老小個個目瞪口呆,自家的胖小子竟變成了小丫頭。陳家只得忍氣吞聲。那換入皇宮的胖小子,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當代小說家金庸也是浙江海寧人,他的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便是圍繞乾隆身世之謎展開的,金庸在小說中將上面的傳說寫了進去。故事一出籠,乾隆是陳閣老的兒子的傳說便越傳越廣。民間甚至傳說,乾隆登基後六下江南,有四次住在陳閣老的私家園林,目的就是探望親生父母。
另外有一本野史叫《清代外史》,作者是晚清文人天嘏,他在書中說: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滿族人,因此在宮中常穿漢服,還問身邊的寵臣自己是否像漢人。歷史上的乾隆的確經常穿漢服,現在故宮還保存著不少乾隆穿漢服的畫像。也許這就是引起傳說的原因之一。
九.傳說與真相
其實這些廣為流傳的說法,全是捕風捉影。所謂的陳閣老,也就是陳世倌,乾隆六年擔任內閣大學士時間不長,就因起草諭旨出錯被革職。當時乾隆罵他:「少才無能,實不稱職」。
根據皇室族譜可以發現:乾隆出生時,雍正的長子、次子雖已幼年早夭,但第三個兒子已經8歲,另一個王妃過三個月又添了一個兒子。而且,這時的雍正才34歲,正當壯年,他怎會在已經有一個8歲的兒子,另一個王妃又即將臨產的情況下,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女兒去換陳家的兒子?這從情理上也是說不通的。
至於乾隆為什麼六下江南,有四次到海寧並住在陳家私人花園,據考證,乾隆南巡到海寧,主要是視察耗資巨大的錢塘江海塘工程。浙江海寧是一個偏僻的小縣,當時找不到比陳家花園更好的地方讓皇帝住了。再說陳家花園離陳家住宅實際還有幾里路遠,乾隆在陳家花園住過四次,但對陳家子孫卻一次也沒有召見過,更談不上「探望親生父母」了。
現在看來,所謂乾隆是醜女生在草棚里,或者本是陳閣老兒子的民間說法,都是站不住腳的。至於乾隆的出生地,雖然史學界也有不同的說法,但從清宮檔案來分析,落腳點應該是雍和宮。關於乾隆的身世,不管後人如何猜疑,如何寫進小說、拍成電視劇,都不能當成歷史事實來相信。
近些年來,有關乾隆是海寧陳家之子的傳聞仍然接連不斷地闖入文藝作品,其中影響最大的便是武俠小說大家金庸的《書劍恩仇錄》。金庸就出生在浙江海寧,從小聽的就是有關乾隆的種種傳說,他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便是緊緊圍繞著乾隆的身世之謎展開的。在金庸的筆下,當時江湖最大的幫會——紅花會的總舵主於萬亭秘密入宮,將乾隆生母陳世倌夫人的一封信交給乾隆,信中詳述當年經過,又說他左腿有一塊朱記。待於萬亭走後,乾隆便把幼時餵奶的乳母廖氏傳來,秘密詢問,得悉了自己的家世真情:當年,陳世倌的小孩被抱進雍親王府,「哪知抱進去的是兒子,抱出來的卻是女兒。陳世倌知是四皇子掉了包,大駭之下,一句都不敢泄漏出去」。
望採納
㈣ 乾隆的父親是誰
乾隆的父親是愛新覺羅·胤禛。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胤禛繼承了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 即位後,雍正帝重用康熙十三子胤祥,不想放過政敵胤禩等人,胤禩等人也不甘心失敗,所以雙方的斗爭在雍正帝繼位後延續下來,他在政治上採取多種措施以鞏固自己的皇位。
愛新覺羅·胤禛,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廟號世宗,謚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傳位於第四子弘歷。
愛新覺羅·胤禛,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稱為納伊拉爾圖托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後,即德妃烏雅氏,生於北京紫禁城永和宮。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為和碩雍親王。在二廢太子胤礽之後,胤禛積極經營爭奪儲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他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
雍正帝在位期間重整機構並且對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為改善民生,實行攤丁入畝,使中國人口的暴增。
並且大力整頓財政,實行耗羨歸公,建立養廉銀制度等。特別是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雍正一朝,整頓吏治,在中央創立密折制度監視臣民,並廢除議政王大臣會議,設立軍機處以專一事權。
而且改善秘密立儲制度,這樣使得皇位繼承辦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諸皇子互相傾軋的局面。雍正帝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為了加強皇權,順治時期恢復明朝內閣。康熙成立南書房都旨在分散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但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漏瀉機密,始於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
雍正十年(1732年),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軍機處的大臣由皇帝挑選,由內閣大臣兼任,他們直接聽命於皇帝,跪受筆錄,他們的活動都是在皇帝的監督下的,旨意完全是按皇帝的話記錄的。
軍機處本為辦理軍機事務而設,但因它便於發揮君主專制獨裁,所以一旦出現之後,便被皇帝抓住不放,不但常設不廢,而且其職權愈來愈擴大。
軍機處成立之後,排除了王公貴族,也排除了內閣大臣,使皇帝乾綱獨斷——既不容皇帝大權旁落,也不允許臣下阻撓旨意。皇帝通過軍機處直接向各地方官員下達命令,努爾哈赤以來的議政處就漸漸形同虛設了。
雍正帝設立軍機處,就有了固定助手,可以及時處理政事了,所以他的權力比明太祖還要集中,以前的其他帝王的權力更沒法與他相比,他是真正的集權力於一身,總理天下庶務。軍機處的設立是清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標志著清代君主集權發展到了頂點。
㈤ 乾隆的父親是誰
乾隆的父親是雍正皇帝。
愛新覺羅·胤禛(雍正皇帝),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稱為納伊拉爾圖托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後,生於北京紫禁城永和宮。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為和碩雍親王。在二廢太子胤礽之後,胤禛積極經營爭奪儲位,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他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
雍正帝在位期間重整機構並且對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並且大力整頓財政,實行耗羨歸公,建立養廉銀制度等。
雍正十三年去世,廟號世宗,謚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傳位於第四子弘歷。
雍正帝在位時期經營了圓明園宮苑,常在圓明園與大內兩處居住。他青年時中過暑,以後就怕炎熱,故以較涼爽的圓明園為棲身之所。
住在冬暖夏涼的九洲清宴、四宜書屋、萬方安和等處。據《清世宗實錄》記載,雍正帝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得病,「仍照常辦事」,至二十三日子時就駕崩了。
雍正帝死後,根據他的秘密立儲方法,由皇四子寶親王弘歷繼位。廟號世宗,謚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葬於清西陵之泰陵。
㈥ 乾隆的父親是哪個皇帝
乾隆的父親是雍正皇帝。
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稱為納伊拉爾圖托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後,即德妃烏雅氏,生於北京紫禁城永和宮。
雍正帝在位時期經營了圓明園宮苑,常在圓明園與大內兩處居住。他青年時中過暑,以後就怕炎熱,故以較涼爽的圓明園為棲身之所,住在冬暖夏涼的九洲清宴、四宜書屋、萬方安和等處。
據《清世宗實錄》記載,雍正帝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得病,「仍照常辦事」, 至二十三日子時就駕崩了。
雍正帝死後,根據他的秘密立儲方法,由皇四子寶親王弘歷繼位。廟號世宗,謚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葬於清西陵之泰陵。
(6)乾隆出生時他父母多少歲擴展閱讀
雍正帝歷史評價
雍正帝是個十分勤於政事的帝王,治國治軍都有自己的一套戰略,且略有成效。康熙帝晚年在位期間已經不像年輕時候那樣有為,不僅怠於政事,還變得非常容易相信奸臣的讒言。
雍正帝他即位後採取嚴厲的手段來鏟除朝廷上的腐敗現象,對已經開始躁動的百姓採取了安撫措施,緩解了即將爆發的社會矛盾。
雍正把康熙晚年走歪的路掰正過來,讓大清重新步入了盛世的局面。
後人收集他在位的13年中硃批過的摺子就有360卷。雍正在位期間,「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著名中國史研究專家史景遷評價道:「雍正的父親康熙為政寬松,執政末期受儲立之爭所擾且出現典型長壽帝王的統治能力退化現象,雍正即位之初的滿清實已浮現官僚組織膨大腐敗、農民生活水平惡化的危機;
由於雍正即位時正處於政治歷練、精神與人格上的成熟階段(45歲),因此得以精準的分析問題並有魄力的作出應對。他的改革同時包含力行整頓與和現實的妥協(如火耗歸公與養廉銀)。」
㈦ 乾隆皇帝生母的資料····
乾隆的生母,正史記載為「原任四品典儀官、加封一等承恩公凌柱女」;野史傳說則有多種說法,如熱河宮女李金桂、內務府包衣女子、傻大姐、「村姑」、海寧陳夫人等。
乾隆的生母是誰,的確是一樁歷史疑案。皇帝的生母出了疑案,這在清朝十二帝中是僅有的,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罕見的。
陳閣老家的孩子被人調了包
康熙五十年(1711年)七月二十六日,康熙從北京出發到達避暑山莊,九月二十二日回到北京。其間,乾隆的父親雍親王胤禛,七月二十六日赴熱河請安,八月十三日,乾隆出生。這中間只有17天。就是說,如果乾隆在避暑山莊出生,那麼他母親在臨產前17天,大腹便便,行動不便,怎麼會到避暑山莊去呢?乾隆的生母或許另有其人?
野史記載與民間傳說,有多種說法:
有一種傳說,乾隆生母是浙江海寧大學士陳世倌(guān)的夫人。海寧在清朝有「陳氏三宰相」———順治朝大學士陳之遴、康熙朝大學士陳元龍、雍正朝大學士陳世倌,他們都不是靠裙帶關系,而是靠自身能力當上大學士的。
陳世倌,俗稱陳閣老,在康熙年間入朝為官。傳說陳世倌與雍親王一家常有來往,今天陳閣老的舊宅,還保存有一塊九龍匾,據說是雍正親筆書寫的。那一年恰好雍親王的福晉和陳閣老的夫人,同月同日分別生了孩子。雍親王就讓陳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等孩子再送出來時,陳家的男孩竟變成了個女孩。陳閣老意識到此事性命攸關,不敢作聲。那換入宮中的男孩,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許嘯天《清宮十三朝演義》說乾隆六下江南的目的就是探望親生父母。他六次南巡竟有四次住在陳閣老家的安瀾園,為的就是與生身父母相聚。但據孟森著《海寧陳家》考證,乾隆南巡第一次、第二次都沒有到海寧。第三次到海寧,陳世倌已死。可見乾隆下江南為了看望他的生身父母的傳說純粹是捕風捉影,根本沒有根據。
陳家乾隆古裝像的園子叫「隅園」,因位於城的一隅而得名。乾隆第四次南巡住隅園,同浙江海塘工程有關,所以乾隆將「隅園」改名為「安瀾園」。
其實,乾隆出生時,雍正的長子、次子雖已幼年早死,但第三子已經8歲,另一個妃子又即將臨產。且這時雍正才34歲,正當壯年,他怎麼會在已經有一個8歲兒子的情況下,急急忙忙、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女兒去換陳家的兒子?這從情理上也是說不通的。退一步說,其時雍正並不知道自己將來能否登上皇位,又怎麼會知道陳家兒子是有大福之人呢?
雍正喝了鹿血後發生了什麼?
第二種傳說,由晚清長沙湘潭一位著名詩人、學者王闓運提出:乾隆的生母雖然是鈕祜祿氏,但的確與避暑山莊有關。王闓運是曾國藩的幕友,做過大學士肅順的西席(家庭教師)。他在《湘綺樓文集》里提到乾隆之母:
始在母家,居承德城中,家貧無奴婢,六七歲時父母遣詣市買漿酒粟面,所至店肆大售,市人敬異焉。十三歲時入京師,值中外姐妹當選入宮。……孝聖容體端頎中選,分皇子邸,得在雍府。
後來雍親王生病,此女日夜服侍。數月雍親王病癒,她懷孕生下了乾隆。但清朝遺老金梁等認為:清朝選秀女制度是非常嚴格的,從清宮《欽定宮中現行則例》中,可以看到當時清宮的一些有關規定。清宮的門衛制度更是森嚴,怎麼可能讓承德地方一個女子混進皇宮並入選秀女呢?所以這種傳說是靠不住的。
第三種傳說,曾做過熱河都統幕僚的近代作家、學者冒鶴亭說:乾隆生母是熱河漢人宮女李佳氏。上海淪陷期間,作家周黎庵寫了《清乾隆帝的出生》一文,發表在《古今文史》半月刊上(1944年5月1日),援引冒鶴亭的說法,並添加雍正喝鹿血等情節,增加了故事性:傳說雍正在做雍親王時,一年秋天在熱河打獵,射中一隻梅花鹿,雍正喝了鹿血。鹿血壯陽,雍正喝後躁急,身邊又沒有王妃,就隨便拉上山莊內一位很醜的李姓漢族宮女幸之。第二年,康熙父子又到山莊,聽說這個李家女子懷上了「龍種」,就要臨產。康熙發怒,追問:「種玉者何人?」雍正承認是自己做的事。康熙怕家醜外揚,就派人把她帶到草棚。醜女在草棚里生下一個男孩,就是後來的乾隆。
台灣學者庄練(蘇同炳)在《乾隆出生之謎》文中、台灣小說家高陽在《清朝的皇帝》書中,都認同這一說法,甚至於提出李氏名叫金桂,因為她「出身微賤」,而旨令鈕祜祿氏收養這個男孩,於是乾隆之母便為鈕祜祿氏。盡管乾隆生在草棚的傳說流傳很廣、故事生動、影響也很大,但那畢竟是野史,是靠不住的。
第四種傳說,晚清文人天嘏在《清代外史》中,說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滿族人,因此在宮中常常穿漢服,還問身邊的寵臣看自己是否像漢人。乾隆的確在宮中經常穿漢服,現在故宮還保存著不少乾隆穿漢服的畫像,也許這就是引起傳說的原因之一。如果僅根據他穿的衣服而確定乾隆的出身,其結論肯定是荒唐的。
第五種傳說,民國時期曾任國務總理的熊希齡,從「老宮役」口中聽得所謂乾隆生母的故事,並對胡適之講道:「乾隆帝之生母為南方人,渾名『傻大姐』,隨其家人到熱河營生。」這種傳說因《胡適之日記》而流傳甚廣。
野史不可靠,正史也說不清
雖然以上傳說並不可靠,但是,關於乾隆的生母,文獻與檔案上的確有疑點:
成書於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蕭奭(shì)的《永憲錄》卷二記載:雍正元年十二月丁卯(二十二日)午刻,上御太和殿。遣使冊立中宮那拉氏為皇後。詔告天下,恩赦有差。封年氏為貴妃,李氏為齊妃,錢氏為熹妃,宋氏為裕嬪,耿氏為懋嬪。
蕭奭在這本書中還提出:「齊妃或雲即今之崇慶皇太後。俟(sì)考。」就是說,在當時就有人對乾隆的生母是誰提出了懷疑。
清朝政府有個規定,皇帝家族生兒育女,每3個月要上報一次,寫明出生時間和生母。每隔10年,根據出生和死亡記錄的底稿,添寫一次皇室族譜,就是《玉牒》。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的《玉牒》和生卒記錄底稿上,都清楚地寫著世宗憲皇帝(雍正)第四子高宗純皇帝(乾隆),於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由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凌柱之女誕生於雍和宮。
但是,這位鈕祜祿氏是何許人?
清宮檔案《雍正朝漢文諭旨匯編》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十四日記載:
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諭:尊太後聖母諭旨:側福金年氏封為貴妃,側福金李氏封為齊妃,格格錢氏封為熹妃,格格宋氏封為裕嬪,格格耿氏封為懋嬪。該部知道。
同一件事,《清世宗憲皇帝實錄》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甲子(十四日)卻記載:
諭禮部:奉皇太後聖母懿旨:側妃年氏,封為貴妃;側妃李氏,封為齊妃;格格鈕祜祿氏,封為熹妃;格格宋氏,封為懋嬪;格格耿氏,封為裕嬪。爾部察例具奏。
這兩份記載的差異,可以作如下解釋:格格錢氏與格格鈕祜祿氏是一個人。因為她們都是同一天、都是奉皇太後的懿旨受封,所以熹妃只能是一人。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正式設立秘密立儲制,指定弘歷為皇太子。他的母親總要有一個高貴的出身,因此,將熹妃錢氏篡改為鈕祜祿氏。是否可能由內大臣「滿洲鑲黃旗人四品典儀凌柱」將錢氏認作乾女兒?如果事實如此,就解決了身份與姓氏的難題。
在沒有其他確鑿證據之前,我們只能相信《實錄》和《玉牒》的記載。不過,雍正檔案與雍正實錄關於熹妃錢氏與鈕祜祿氏的記載上的矛盾,至今仍不能夠完滿地解決。所以,乾隆生母問題,仍為歷史疑案。
傳說與真相
其實這些廣為流傳的說法,全是捕風捉影。所謂的陳閣老,也就是陳世倌,乾隆六年擔任內閣大學士時間不長,就因起草諭旨出錯被革職。當時乾隆罵他:「少才無能,實不稱職」。
根據皇室族譜可以發現:乾隆出生時,雍正的長子、次子雖已幼年早夭,但第三個兒子已經8歲,另一個王妃過三個月又添了一個兒子。而且,這時的雍正才34歲,正當壯年,他怎會在已經有一個8歲的兒子,另一個王妃又即將臨產的情況下,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女兒去換陳家的兒子?這從情理上也是說不通的。
至於乾隆為什麼六下江南,有四次到海寧並住在陳家私人花園,據考證,乾隆南巡到海寧,主要是視察耗資巨大的錢塘江海塘工程。浙江海寧是一個偏僻的小縣,當時找不到比陳家花園更好的地方讓皇帝住了。再說陳家花園離陳家住宅實際還有幾里路遠,乾隆在陳家花園住過四次,但對陳家子孫卻一次也沒有召見過,更談不上「探望親生父母」了。
現在看來,所謂乾隆是醜女生在草棚里,或者本是陳閣老兒子的民間說法,都是站不住腳的。至於乾隆的出生地,雖然史學界也有不同的說法,但從清宮檔案來分析,落腳點應該是雍和宮。關於乾隆的身世,不管後人如何猜疑,如何寫進小說、拍成電視劇,都不能當成歷史事實來相信。
㈧ 乾隆的身世
乾隆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
乾隆也是一位長壽皇帝,活到了89歲。他的一生,為後世留下了許多故事,而其中人們最津津樂道的,莫過於他的身世。直到今天,關於乾隆的身世和他的出生地一直說法不一。
A 詩明誕生地
乾隆認為自己出生在雍和宮。雍和宮坐落在北京城東北,是著名的喇嘛廟。在康熙時代這里是雍親王府,也就是雍正做皇子時的王爺府。
乾隆登基後,把父親雍正的畫像供奉在雍和宮的神御殿,派喇嘛每天念經,他在每年正月初七都要到雍和宮祭拜。
乾隆曾多次以詩表明自己生在雍和宮。一次他到雍和宮瞻仰祭拜後,做詩說:「來瞻值人日,吾亦念初生。」「人日」是古人對正月初七的叫法。乾隆詩的意思是,在正月初七那天到雍和宮祭拜,我總是念念不忘當初就是生在這里。
在另一首詩中,乾隆更明確地表明:「齋閣東廂胥熟路,憶親唯念我初生。」這里,乾隆不僅認定自己誕生在雍和宮,而且還點出了具體的出生地點,就在雍和宮的東廂房。
B 出生地流言
可是,就在乾隆還在位的時候,就有人對他的出生地有不同議論。當時朝中有一個官員叫管世銘,他隨乾隆到避暑山莊時曾賦詩30首,其中一首就涉及到乾隆的出生地:「年年諱日行香去,獅子園邊感聖衷。」詩後小注說,「獅子園是乾隆的誕生地,因此乾隆常常在先帝雍正駕崩的忌日到那裡小住幾天。」獅子園是承德避暑山莊外的一座園林,康熙到熱河避暑時,雍正隨駕,獅子園便是雍親王一家在熱河的住處。
大概乾隆對自己出生地的流言有所耳聞,他在72歲那年正月到雍和宮拜佛後寫詩作注說:我確實是在康熙辛卯年生在這雍和宮的。
乾隆79歲那年正月,到雍和宮拜完佛,又寫下一首七律《雍和宮瞻禮》,在注釋中他再次重申,他的確是在康熙五十年生於雍和宮,而且在那裡生活了12年。
C 確定出生地
乾隆再三強調自己生在雍和宮,而有人偏不信,甚至他的兒子嘉慶也大唱反調。嘉慶登基那年八月,乾隆以太上皇身份到避暑山莊過生日,嘉慶寫詩慶賀,在詩後註解說,康熙在辛卯那年題寫了「避暑山莊」的匾額,乾隆也恰好在這年降生在山莊,其中緣由實在不可思議。
第二年,乾隆又到避暑山莊過生日,嘉慶再次寫詩祝壽,再次提到乾隆誕生於山莊。
可是十幾年後,嘉慶又放棄了乾隆生於山莊這一看法。為什麼呢?
原來清朝每位皇帝登基後,都要為其皇父撰修《實錄》和《聖訓》。《實錄》是專門記載每位皇帝在位時的主要活動以及重大事件的編年體史書;《聖訓》則是每位皇帝所頒的詔令和諭旨的集錦。
嘉慶十二年,嘉慶皇帝命令朝臣編修乾隆的《實錄》和《聖訓》。他審閱時發現,這兩部文獻典籍中,把乾隆的出生地都寫成了雍和宮。他當即命令編修大臣認真核查。
官員把乾隆當年的詩找出來送給嘉慶審閱,嘉慶感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只好放棄獅子園說法。
D 千里追遺詔
可是,乾隆出生地問題並沒有因此畫上句號。嘉慶二十五年七月,嘉慶皇帝到塞外打獵,突然死去。在軍機大臣以嘉慶名義撰寫的遺詔中說,皇父乾隆當年就生在避暑山莊,今天我死在這里,也沒什麼遺憾了。
新繼位的道光皇帝發現這一情況後,立即命令以每天六百里加急,將已發往琉球、越南、緬甸等藩屬國的嘉慶遺詔從路上追回來。
改寫後的遺詔,把原來說乾隆生在避暑山莊,很牽強地說成乾隆的畫像掛在避暑山莊。
道光為把乾隆生在雍和宮的說法作為結論確定下來,不得不把嘉慶當年說乾隆生在山莊的詩作都改過來。由於嘉慶的詩早已公開流行天下,這樣大張旗鼓地修改,結果是越抹越黑,使天下的官員百姓對乾隆的出生地問題愈加議論紛紛。
E 草棚誕子說
後來,不僅乾隆的出生地鬧不清楚,甚至連他母親是誰,人們也產生了懷疑。其中一種很有意思的說法是,熱河行宮里一個丑宮女在草棚里生下了乾隆。
傳說雍正還是親王時,一年秋天在熱河打獵,射倒一隻梅花鹿,雍正當即讓人把鹿宰殺,大口喝起鹿血。鹿血有很強的壯陽功能,雍正喝後難以自持,就隨便拉住山莊內一位很醜的李姓漢族宮女發泄一番。
第二年夏秋之際,康熙父子又來到山莊,聽說李家女子懷上龍種,康熙震怒。這時那位宮女就要臨產了,康熙怕壞了皇家名聲,忙派人把她帶到草棚,醜女在草房裡生下的就是乾隆。
1944年,有人據晚清遺老冒鶴亭的口述,在《古今文史》上對乾隆誕生在草棚的說法進行評說。後來,小說家高陽在《清朝的皇帝》一書中又大書特書。
F 檔案的記載
盡管乾隆生在草棚一說流傳很廣,但那隻是野史。乾隆的生母究竟是誰,只要看一看《玉牒》和乾隆時期的《實錄》及《聖訓》,問題就一清二楚了。
在《玉牒》和生卒記錄底稿上,都清楚地寫著: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誕乾隆於雍和宮。在《實錄》和《聖訓》中也有同樣記載。
乾隆十分孝順,他在慈寧宮為母親60歲誕辰舉行盛大壽宴。他曾侍奉母親三上泰山,四下江南,多次到避暑山莊。乾隆還用3000多兩黃金做了一個金塔,專門用來存放供奉母親梳頭時掉下來的頭發,所以叫金發塔。由此看來,乾隆對生母的感情很深。
G 秀女生子說
然而,還是有人要拿乾隆的身世做文章。清朝後期,長沙湘潭有位名叫王闓運的學者提出,乾隆的生母雖然是鈕祜祿氏,但的確與山莊有關。王闓運是曾國藩的幕友,也是晚清著名的詩人。
王闓運在《湘綺樓文集》內的「列女傳」中說:乾隆的生母鈕祜祿氏,老家在承德,家道平常沒有僕人,十三歲時到北京混入姐妹群中入選秀女,被分到雍親王府當使喚丫頭,後來竟生下了乾隆。這一說法很有傳奇色彩,但也是靠不住的。
在清朝,選秀女的制度是非常嚴格的,我們從清宮《欽定宮中現行則例》中可以看到,當時清宮一些嚴格的規定。清宮的門衛制度更是森嚴,怎麼可能讓承德當地一個女子隨隨便便混進宮去呢?
H 海寧換子說
圍著乾隆身世問題,後來又冒出另一個說法:說乾隆是浙江海寧大鹽商陳閣老的兒子。
浙江海寧縣,清朝時屬杭州府,是海邊一個小縣。海寧雖小,卻因在這里能觀看到氣勢磅礴的海潮而聞名於世。相傳,海寧有位鹽商叫陳世倌,俗稱陳閣老,在康熙年間入朝為官,與雍親王一家常有往來。今天陳閣老的舊宅,還保存一塊九龍匾,據說是雍正親筆書寫的。
相傳雍親王和陳閣老兩家夫人同年同月同日分別生了孩子,雍親王讓陳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等孩子再送出來時,陳家老小個個目瞪口呆,自家的胖小子竟變成了小丫頭。陳家只得忍氣吞聲。那換入皇宮的胖小子,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當代小說家金庸也是浙江海寧人,他的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便是圍繞乾隆身世之謎展開的,金庸在小說中將上面的傳說寫了進去。
故事一出籠,乾隆是陳閣老的兒子的傳說便越傳越廣。民間甚至傳說,乾隆登基後六下江南,有四次住在陳閣老的私家園林,目的就是探望親生父母。
另外有一本野史叫《清代外史》,作者是晚清文人天嘏,他在書中說: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滿族人,因此在宮中常穿漢服,還問身邊的寵臣自己是否像漢人。歷史上的乾隆的確經常穿漢服,現在故宮還保存著不少乾隆穿漢服的畫像。也許這就是引起傳說的原因之一。
I 傳說與真相
其實這些廣為流傳的說法,全是捕風捉影。
所謂的陳閣老,也就是陳世倌,乾隆六年擔任內閣大學士時間不長,就因起草諭旨出錯被革職。當時乾隆罵他:「少才無能,實不稱職」。
根據皇室族譜可以發現:乾隆出生時,雍正的長子、次子雖已幼年早夭,但第三個兒子已經8歲,另一個王妃過三個月又添了一個兒子。而且,這時的雍正才34歲,正當壯年,他怎會在已經有一個8歲的兒子,另一個王妃又即將臨產的情況下,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女兒去換陳家的兒子?這從情理上也是說不通的。
至於乾隆為什麼六下江南,有四次到海寧並住在陳家私人花園,據考證,乾隆南巡到海寧,主要是視察耗資巨大的錢塘江海塘工程。
浙江海寧是一個偏僻的小縣,當時找不到比陳家花園更好的地方讓皇帝住了。再說陳家花園離陳家住宅實際還有幾里路遠,乾隆在陳家花園住過四次,但對陳家子孫卻一次也沒有召見過,更談不上「探望親生父母」了。
現在看來,所謂乾隆是醜女生在草棚里,或者本是陳閣老兒子的民間說法,都是站不住腳的。至於乾隆的出生地,雖然史學界也有不同的說法,但從清宮檔案來分析,落腳點應該是雍和宮。
關於乾隆的身世,不管後人如何猜疑,如何寫進小說、拍成電視劇,都不能當成歷史事實來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