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再障做骨髓移植,父母要以給子女捐獻嗎
發表時間:2009-09-05 10:52 投訴骨髓移植是所有移植手術中最嚴格的一種,對供體和受體的組織型的配對要求比心臟和腎移植的要求都高.一個人的組織型是由一組基因決定的,這組基因製造一種叫做人類白細胞抗原(簡稱HLA)的蛋白質.HLA分布於所有人體細胞的表面,免疫系統能夠分辨HLA是屬於自身的還是外來的,那些帶著外來的HLA的細胞將被免疫細胞殺死.人體共有6對主要HLA基因,每對基因由兩個等位基因組成,HLA的等位基因多達30幾種.如果供體和受體的組織配型不好,對受體會是致命的.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受體體內還殘留著自身的免疫細胞,對移植的細胞產生免疫反應,將之殺死,使得患者體內不存在免疫系統,極其容易感染疾病.另一種是反過來,移植的骨髓產生的免疫細胞攻擊患者的原有細胞,產生了所謂「移植物抗宿主反應」,其結果往往導致死亡.
骨髓移植不是輕易做的,先要看你是什麼類型,如果是急淋,你還是別考慮移植,因為只會多花冤枉錢,病人還受罪,效果還很差.另外年齡也是一方面.另外骨髓的提供者最佳就是同胞兄弟姐妹,而且必須是全相和,半相合就不要考慮,父母就不要考慮了,一般來說父母與子女只見的配型只有半相合而已,這樣效果很不好,最後才要考慮從骨髓庫里找全相和的配型.
最後,提醒你,不要輕易相信大夫所說的半相合就能做移植,成功率也很高之類,那都是不靠譜的.
② 器官捐獻對子女後代有好處嗎
遺體捐獻是一種奉獻的境界,值得推崇,對子女沒有什麼好處。
遺體和器官捐獻這種高尚行為鼓勵措施
⑴成功實現捐獻者,頒給福建省紅十字會統一製作的《遺體器官捐獻榮譽證書》;
⑵實現捐獻器官的困難家屬,可向省紅十字會提出申請,經審核給予適當的救助;
⑶成功實現捐獻者,其名字連同生前喜歡的一句話,可鐫刻在三山陵園內的「福州市遺體和器官捐獻者紀念園」石碑上;
⑷每年清明節前後,組織捐獻者家屬、醫科大學師生、社會各界志願者等前往「紀念園」開展追思悼念活動,向捐獻者敬獻鮮花,寄託哀思。
體捐獻後處理與使用
醫科大學接回遺體後,首先要進行消毒處理。一般情況下要在特殊葯水中浸泡1—3年,才能殺滅「屍毒」(即細菌和病毒),確保師生教學科研安全順利進行。根據教學科研安排,使用安全無菌無毒的遺體(師生們稱之為「無言的大體老師」)之前,每次老師會帶領學生們向「無言的大體老師」致敬、默哀、獻花!
開展教學解剖科研時,師生肅穆恭敬,不得喧嘩嬉笑,並對解剖組織器官進行順序編號。每個「無言的大體老師」在接受教學科研課程使用之後,將由醫科大學集中組織火化,骨灰統一進行「花葬」(即葬在三山陵園的花壇之下)。
以上內容參考:福州市紅十字會-遺體和器官捐獻有關問題解答
③ 捐遺體有啥好處
對社會來說,遺體捐獻對社會醫療衛生事業有極大的貢獻。人體解剖,人體器官移植等都需要大量的遺體來源。對個人來說,遺體捐獻是種高尚人格的體現,是一種對自身對社會乃至對自然的一種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人死了之後,身體對本人來說是沒有意義的,無論人死後有沒有靈魂,遺體捐獻卻都具體意義。一方面,人想著在死後還為社會為人類做貢獻這本身就是一種很高的社會道德;另一方面,某些相信人死後可以通過器官的使用而使自己的生命光輝也照亮別人的生命。
專家指出,器官摘取手術採用嚴格的外科手術標准,手術後醫師會仔細縫合並且維護遺體外觀,恢復遺體原貌。遺體捐獻一般是捐獻者遺體捐給醫療單位或者醫學院校進行科研教學之用,對捐獻者生前狀況沒有要求,時間和技術要求相對寬松。
捐獻的遺體可供學醫學生實習解剖,做生理解剖之用,了解人體各種組織結構。通過屍體進行病理解剖,了解疑難雜症的真正致死原因的結果,才能提高醫生的經驗與醫療業務水平,有利於醫好同樣的病人,不至於再出現誤診。捐獻遺體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醫生的醫療水平,對救助他人生命有很大的貢獻。
④ 捐獻骨髓
骨髓是人體的造血組織,位於身體的許多骨骼內。成年人的骨髓分兩種:紅骨髓和黃骨髓。紅骨髓能製造紅細胞、血小板和各種白細胞。血小板有止血作用,白細胞能殺滅與抑制各種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等;某些淋巴細胞能製造抗體。因此,骨髓不但是造血器官,它還是重要的免疫器官。黃骨髓主要是脂肪組織,當人體貧血時,它可以轉化為紅骨髓。有些葯物如氯黴素及呋喃類,在長期大量使用後,可影響骨髓造血功能,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
充填在骨髓腔和骨松質的間隙內,分為紅骨髓和黃骨髓兩類,紅骨髓內涵不同發育階段的紅細胞和某些白細胞及脂肪組織。
骨髓
①藏於骨腔中的髓質。《素問·平人氣象論》:「臟真下於腎,腎藏骨髓之氣也。」
②指病在骨髓,喻疾病部位較深。《靈樞·寒熱病》:「絡脈治皮膚,……經脈治骨髓、五臟。」
什麼是骨髓
骨髓是存在於長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和扁平骨(如髂骨、肋骨、胸骨、脊椎骨等)的松質骨間網眼中的一種海綿狀的組織,能產生血細胞的骨髓略呈紅色,稱為紅骨髓。成人的一些骨髓腔中的骨髓含有很多脂肪細胞,呈黃色,且不能產生血細胞,稱為黃骨髓。人出生時,全身骨髓腔內充滿紅骨髓,隨著年齡增長,骨髓中脂肪細胞增多,相當部分紅骨髓被黃骨髓取代,最後幾乎只有扁平骨松質骨中有紅骨髓。此種變化可能是由於成人不需全部骨髓腔造血,部分骨髓腔造血已足夠補充所需血細胞。當機體嚴重缺血時,部分黃骨髓可轉變為紅骨髓,重新恢復造血的能力。
骨髓有什麼作用
人體內的血液成分處於一種不斷的新陳代謝中,老的細胞被清除,生成新的細胞,骨髓的重要功能就是產生生成各種細胞的幹細胞,這些幹細胞通過分化再生成各種血細胞如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淋巴細胞等,簡單的說骨髓的作用就是造血功能。因此,骨髓對於維持機體的生命和免疫力非常重要。
骨髓移植
(英文: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 )
器官移植的一種,將正常骨髓由靜脈輸入患者體內,以取代病變骨髓的治療方法。用以治療造血功能異常、免疫功能缺陷、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及其他一些惡性腫瘤。用此療法均可提高療效,改善預後,得到長生存期乃至根治。
移植分兩類
一類為異基因骨髓移植(1970年代以來臨床應用,已取得很大的成功)。它需有與患者人類白細胞抗原 (HLA)相匹配的同胞兄弟、姐妹以及極少數的無親緣關系的供髓者所輸入的異體骨髓,或家庭成員間如父母和子女的骨髓移植;以及與患者HLA不很匹配的無關供者的骨髓。非同胞的兄弟姐妹雖HLA相匹配,但易發生輕重不等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尤其在後一種情況更嚴重。另一類為同基因骨髓移植,即極少數的同卵雙胎孿生兄弟或姐妹間的骨髓移植。
還有一類為自體骨髓移植(ABMT)。此類骨髓移植開展較晚,80年代應用於臨床。用自身的骨髓,不需供髓者,此法簡便,易於推廣,可用於獨生子女,並且無GVHD的發生。用於白血病,淋巴瘤和多種實體瘤的治療。
人類白細胞抗原 (HLA)基因位點同時存在於兩條第6號染色體的短臂上,每條上又由緊密連鎖的復雜的基因位點組成。每個位點都由幾個或幾十個等位基因中的一個組成。在細胞膜上,目前所發現的抗原已有200種左右。在實驗室目前所能檢測到的HLA抗原只有HLA-A-B-C、-D/DR 這幾大類。實驗室所測得兩人之間這幾種抗原相符合,不等於兩人的全部抗原中沒有不相符之處。在同胞兄弟、姐妹中從父母各接受一條染色體上每種基因的一個,所以是單倍體基因遺傳。同胞兄弟姐妹間基因配合方式完全相同率僅佔25%,父母與子代間總有一個單一型染色體上HLA的A、B等位點的配合不同,故除同卵的孿生兄弟或姐妹外,家庭成員間及無關供者間HLA相匹配的機率是極少的。
HLA最初是作為人類的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物(MHC)被發現的,其基因編碼所表達的抗原,參予控制免疫識別及細胞亞群間相互作用,故HLA不相匹配對移植物與受者組織之間的相互排斥有影響。臨床上一方面可產生移植物不能植活,另一方面可產生輕重不等的急性與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表現為皮膚、肝臟和胃腸道病變,嚴重者可導致死亡。因此,HLA的組織配型對供髓者的選擇和骨髓移植的成功與否,是重要環節之一。
約60%的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經過異基因或同基因骨髓移植可達3年以上長生存期,部分已達5~6年以上。在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期,約80%的病人可存活3年以上,部分已存活5~6年以上,可謂根治。有人比較了只用常規聯合化學治療,不做骨髓移植的急性白血病,僅有10~15%的人存活到3年,平均生存期僅一年左右。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生存期平均3~4年,病程雖緩慢,但用目前化療方法無根治的可能。因此,骨髓移植所取得的療效較常規化療為佳。對淋巴瘤及其他實體瘤應用自體骨髓移植亦可達到根治的目的。
原理
選擇合適的病人,適當的時機。以白血病為例:成人急性白血病在第一次完全緩解期(此時體內仍有≤白血病細胞)、慢粒在慢性期,用超大劑量的化療加放療進行預處理,使病人體內的白血病細胞進一步殺滅。同時使病人機體的免疫機制及骨髓功能極度抑制,使後者難以自身恢復,然後將供者(適用於急性與慢粒白血病)或事先取出的自體的骨髓(僅適用於急性白血病完全緩解期)由靜脈輸注給病人,得以解救,並注意其間可能出現的出血感染等合並症,採取有效的相應措施,等待正常的造血功能在數周內重建,以達到根治。
展望
異基因與自體骨髓移植各有優缺點,ABMT的最大缺點為復發率高,因此,必須清除急性白血病及晚期實體瘤病人骨髓中所殘存的白血病或腫瘤細胞。目前所研究的清除手段有:利用單克隆抗體加補體,單克隆抗體加植物凝集素、單克隆抗體和磁性微顆粒法,以及骨髓長期培養法,採用特殊培養體系,選擇性地僅供正常造血細胞生長,以上諸法均可以達到殺滅殘留的白血病或腫瘤細胞,或干擾其生長,以達到凈化的目的。
Allo-BMT時,為消除或減輕GVHD發生,首先受者與供者的HLA配型要精確、可靠除常規HLA-A、-B、-C、-DR配型外,還應進一步做雙方的混合淋巴細胞培養,以了解其HLA-D與其他目前尚無法單獨檢測出的其他人類白細胞抗原之間的相互一致程度,並進一步估計出可能出現的移植骨髓被排斥而不能植活或發生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程度。環孢黴素A是強有力的預防T細胞對抗原刺激的反應葯物。同時還可以用單克隆抗體清除供髓中的 T淋巴細胞,以減輕或避免由其所導致的GVHD的發生,減少死亡。
醫學意義
骨髓移植主要用於治療那些疾病
骨髓移植是一種相當先進的治療方法,主要用來治療急慢性白血病、嚴重型再生不良性貧血、地中海性貧血、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以及現在更進一步嘗試治療轉移性乳腺癌和卵巢癌。
骨髓的來源
骨髓移植有自體骨髓移植和異體骨髓移植之分,顧名思義,自體骨髓移植的骨髓來自患者本人,異體骨髓移植的骨髓來自捐獻著。
異基因骨髓移植的療效
一、急性血白血病
骨髓移植較普通化療的優越性在急性白血病得以充分體現,這種療法可使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無病生存率顯著提高。據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與IBMTR的大宗病例分析,AML在第一次緩解接受ALLo-BMT後,3年無病生存率可達50%左右;而同期化療病人的3年無病生存率僅18-27%。BMT療效受多種因素影響,主要有:
1.BMT時機選擇:第一次緩解BMT療效優於第二次緩解期。Brotint等(1988)比較AL患者第一次緩解期及第二次緩期BMT結果,發現第一次緩解期BMT後患者5年復發率為21%±11%,5年無病存活率46%±9%;第二次緩解期BMT後患者5年復發率及存活率則分別是56%及22%。IBMTR及西雅圖的資料亦有類似結果。因此,急性白血病患者宜在第一次完全緩解期進BMT。
2.疾病本身的性質:BMT療效與分型的關系不甚明確,似乎是AML療效優於ALL,對於ALL患者,下列指標可以認為是高危因素:(1)年齡小於2歲或大於15歲,初診時周圍血白細胞>50×109/L;(2)有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3)T細胞型或有特殊細胞遺傳學改變的ALL;(4)對AML患者,初診時白細胞計數>75×109/L,或為M4,M5患者,預後差。
3.患者的年齡及一般情況:年齡越大,臟器功能越差,BMT後發生各種合並症尤其是GVHD的可能性亦越大,因此,對於45歲以上的患者進行異基因骨髓移植謹慎,50歲以上一般不再進行異基因骨髓移植。
二、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異基因骨髓移植(BMT)是目前可以根治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唯一手段,處於慢性期的CML患者接受異基因骨髓移植後,5年無病存活率可達60-90%。即使同處慢性期,確診後17個月內進行BMT效果優於17個月後行BMT。患者年齡越輕,療效越佳,移植前服用羥基脲者療效優於服用白消安者。國內統計結果為:慢性期的CML患者接受HLA配型相同的同胞異基因骨髓移植,長期無病生存率為80%,進入加速期或急變期的CML患者,異基因療效不如慢性期患者。
三、惡性淋巴瘤:首先考慮進行自體骨髓移植。
四、多發性骨髓瘤:以往認為MM患者不適宜進行BMT,隨著支持治療的進步及青年患者的出現,BMT治療MM成功的病例已漸增加,據IBMTR和歐洲骨髓移植處和Ferd Hutchsin癌症研究中心資料,全世界共約150例MM患者接受骨髓移植,第一次緩解期接受BMT者3年無病存活率達69%。
五、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 BMT治療MDS使患者3年無病生存率可接近50%,相當一部分可獲根治,尤其是年輕患者早期接受BMT可獲更佳療效。
六、重型再障(SAA) 是非腫瘤性疾病中接受BMT最多的疾病.若患者未輸過血性行BMT,則長期存活 率可達80%.
七、其他:遺傳性免疫缺陷病,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等。
自體骨髓移植(ABMT)的臨床療效
一、白血病
一) 急性白血病
異基因移植對急性白血病雖有很好的療效,但多數患者缺乏適合的供髓者及高昂的移植費用,受到較大限制。自體骨髓移植作為異基因移植的一種替代治療,在近10年內得到迅速的發展。目前雖已積累了不少臨床資料,但由於各家的報告的療效相差較遠,至今對自體骨髓移植在急性白血病治療中的地位尚有爭議,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為例,在初次完全緩解期進行自體骨髓移植的長期無白血病存活率(LFS)從不足30%到70%以上不等。有的資料說明自體骨髓移植並不改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的LFS ,但也有資料證明自體骨髓移植對初次完全緩解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療效與異基因骨髓移植接近,遠優於單純化療。類似情況也存在於急性粒細胞白血病。Lowebery等報告32例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在初次緩解期進行非凈化的自體骨髓移植,3年無復發生存率僅35%,而義大利學者對55例急性粒細胞白血病在初次緩解期也進行非凈化的自體骨髓移植,8年生存率高49%,與同期進行的104例異基因骨髓移植生存率(52%)無顯著差別。最近Memet等報告了他們對急性白血病用化療或自體骨髓移植治療的前瞻性比較研究的結果: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組自體骨髓移植和化療3年以上的LFS分別為55%和34%,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組分別為48%和22%。這說明移植的療效優於單
用化療組。Cahn等統計了111例50歲以上的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在初次完全緩解期間接受自體骨髓移植的療效,其4年LFS在34%±5%;雖不如50歲以下的同類患者,但優於化療,故主張50歲以上患者取得完全緩解後也應考慮自體骨髓移植。文獻中有關自體骨髓移植治療急性白血病的療效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別,主要由於各家所治療的患者之病情、移植前化療情況、所用預處理方案、支持治療條件等的不同,加之各家所治病例缺乏代表性。歐洲自體骨髓移植登記處1992年統計的療效(見下表)因例數多,來自各個移植單位可以代表自體骨髓移植的客觀療效。該療效比1993年國際骨髓移植登記處的異基因骨髓移植治療初次緩解期急性白血病的5年LFS(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組52%±4%,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組50%±5%)稍低,但第二次緩解期患者兩種治療的LFS相同。
自體骨髓移植治療急性白血病療效(1992年)
白血病類型 診斷時分類 移植時病情 例數 8年LFS
AML 標危 CR1 692 41%±3%
高危 CR1 264 44%±3%
CR2 305 33%±3%
ALL 標危 CR1 280 42%±3%
高危 CR1 174 40%±4%
CR2 357 31%±3%
目前,多數學者主張,預後良好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不必在初次完全緩解期做自體骨髓移植,但高危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還是在取得完全緩解後不待復發就進行自體移植為好。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一旦復發,取得第二次緩解後單用化療的長存活率很低,而自體移植骨髓移植可使1/3的患者獲得長生存。有一組報告,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第一次緩解長於4年者自體骨髓移植後3年LFS達81%,而短於2年者只有10%左右。有高復發危險的患者在移植後給以維持治療可能有益於減少復發。至於急性粒細胞白血病在何時進行自體骨髓移植的問題,多數認為除少數化療治療效果較好的亞型如M3外,均應在第一次完全緩解期進行自體骨髓移植。美國西雅圖移植中心在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的第一次緩解期采髓凍存,一旦患者有復發跡象,立即用含白消安的方案進行預處理,然後回輸先前凍存的骨髓,無復發存活率(RFS)可達40%左右。獲得第二次完全緩解的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應不失時機地進行自體骨髓移植。
自體骨髓移植治癒急性白血病的前景如何?為回答這一問題,歐洲骨髓移植協作組專門統計了1979-1999年間移植後2年未復發的自體骨髓移植患者的LFS和復發率,結果見下表。這些資料說明,移植後2年之內不復發者,雖以後仍有少數患者復發,但大多數患者可能已被治癒。
自體骨髓移植後2年未復發的前景
白血病類型 移植時病情 LFS(%) 復發率(%) 最晚復發時(年)
AML CR 1 77 14 6
CR 2-3 84 12 5.1
ALL CR1 84 15 5.3
CR2-3 79 19 4.9
上表為歐洲骨髓移植協作組統計資料
(二)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自體骨髓移植對慢性粒細胞白血的療效差,異基因骨髓移植是最佳選擇。
自體骨髓移植對惡性淋巴瘤有良好的治療作用,故它已成為惡性淋巴瘤不可缺少的一種治療方法,據統計,歐洲26國在1992年內共做自體骨髓移植3399例,其中惡性淋巴瘤1394例,為各病之首。同期用異基因骨髓移植治療的淋巴瘤只有123例。北美於1992-1993年間所做的5492例自體骨髓移植中惡性淋巴瘤(霍奇金65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417例)也多於白血病等其他病種。
(一)霍奇金氏淋巴瘤(HD)
多數霍奇金病經一線常規治療可獲完全緩解以至治癒,但仍有20-50%的患者或不能取得完全緩解,或緩解後又復發。此類患者如不進行有效的救治預後極差。復發後用原一線治療方案(如MOPP)救治其生存率一般不超過10-20%,第一次完全緩解1年以上者稍好。用放療或非交叉耐葯方案救治的療效也有限,5年無病存活率(DFS)<10%。用一般救治方法對多次復發及耐葯者療效更差。用大劑量化療加自體骨髓移植可顯著改善長存活率。Chopra等用EAMB預處理自體骨髓移植治療預後不良的HD 155例(其中原發耐葯46例,部分緩解7例,在1年內復發的52例,第二次復發37例,第三次復發者13例),結果移植相關死亡率10%,5年無進展存活(PFS)50%。Peece等對58例初次復發的HD先用普通化療兩個療程,然後用CBV±順鉑預處理,自體骨髓移植後中數隨訪2.3年,PFS為64%。復發時有全身症狀、結外病或完全緩解期少於1年,此三項為預後不良因素:三項全無、有一項、兩項和三項者的3年PFS分別為100%,81%,40%和0%。此外,瘤塊>10cm,已經經過三線以上治療者預後也差。為了進一步證明自體骨髓移植優於普通救治方案,英國的學者們對40例復發難治的HD進行了分組研究;20例用普通劑量EAMB救治,另20例
用大劑量BEAM加自體骨髓移植。結果3年無病存活率移植組為53%,非移植組僅10%,兩組差異顯著。
目前雖對初次復發的HD是否應立即用自體骨髓移植治療仍有爭論,但Armitage等於1994年著文提出,由於自體骨髓移植治療復發的HD的療效優於普通化療,且自體骨髓移植的相關死亡率已降至10%以下,故HD一旦復發,不論其第一次完全緩解期長短均應採用大劑化療加自體骨髓移植救治。
(二)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對一線治療反應不良或復發的中、高惡度NHL患者用普通治療方案有效率雖可達20-60%,但持久緩解者少見。Gale等指出:文獻中此類患者千餘例,其2年存活率<5%,自體骨髓移植則可明顯提高此類患者的長期存活率。療效與移植時瘤情相關。歐洲自體骨髓移植登記處於20世紀80年代末統計了596例NHL患者移植後的DFS:移植時處於第一次完全緩解、第二次緩解、非耐葯復發、耐葯復發和原發耐葯狀態的DFS分別為67%,47%,29%,17%,18%。美國Sloan-kettering醫院報告的結果與以上多中心相仿,移植時完全緩解、部分緩解及病情進展的DFS分別為70%、62%和13%。由於耐葯復發患者的長期存活率差,故目前一致認為在常規治療只取得部分緩解或復發的NHL應及時做自體骨髓移植治療,不要延遲到發生耐葯時再做。對中、高度惡性NHL是否應在第一次完全緩解期做自體骨髓移植治療問題,目前意見不完全一致。不少學者傾向於凡有不良預後因素的高危NHL也應早做自體骨髓移植(ABMT)。Freedman等近來報告了有關研究。共選擇Ⅲ-Ⅳ期彌漫性中、高惡度B細胞NHL,經誘導化療後16例完全緩解,10例部分緩解,用全身照射和環磷醯胺預處理,結果無移植相關死亡,移植後不再治療,21例獲長期完全緩解,3例原部位復發,2例在緩
解期死亡。28個月時 DFS高達85%。作者認為,將自體骨髓移植作為有高危復發的NHL,在取得完全緩解後的鞏固治療,能明顯提高此類患者的長期存活率。西班牙淋巴瘤協作組報告46例NHL在初次完全緩解期進行了自體骨髓移植後,8年DFS達75%,復發率僅15%。處於初次完全緩解期的的患者一般狀況良好,故移植相關死亡率明顯低於晚期患者,又因瘤細胞尚未耐葯,移植後的復發率也就低了。中、高度惡度NHL的預後不良因素有瘤塊>10cm、乳酸脫氫酶高於正常、第二次以上緩解、耐葯等,而組織類型無顯著意義。
低惡度NHL多數病程長達7-10年,故少用自體骨髓移植治療。但如果完全緩解或部分緩解期短於1年,其中位生存期只注2.4年,向中、高惡度轉化者其預後更差。已有學者開始探索用自體骨髓治療預後不良的低惡度NHL,但病例較少,目前尚難評價其療效。
三、多發性骨髓瘤
用一般的化療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有效率50%左右,但完全緩解率不足10%,中位生存期3年左右。異基因骨髓移植雖能治癒該病,但因該病發病時年齡已高,能進行異基因骨髓移植注患者很少。McElwain等在20世紀80年代發現大劑量美法倫能改善多發性骨髓瘤的療效,可是由於骨髓抑制期長,治療相關死亡率較高。之後他們採用了自體骨髓移植,即先給患者用VAMP((長春新鹼、多柔比星、甲潑尼龍)治療數個療程,以減少骨髓瘤細胞。50例中有28例經上述治療後,骨髓中瘤細胞減至30%以下(24例<10%,4例10-20%)時,采髓保存,再以美法倫200mg/m2預處理。結果移植後完全緩解率達84%。Barlogie等最近復習了包括他們自己工作在內的近期有關文獻,在571例多發性骨髓瘤的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中,自體骨髓移植389例。用環磷醯胺或美法倫140mg/m2加全身照射者移植後完全緩解率25-35%,用美法倫200mg/m2預處理冊完全緩解率達70%左右。在第一次移植後6-12個月以內,再做一次移植,可進一步提高療效。用外周血幹細胞移植有造血恢復快的優點。有人第一次移植用美法倫200mg/m2,第二次移植用美法倫140mg/m2加全身照射10Gy。15例中11例得到持續完全緩解,5例用PCR檢測克隆特異性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以檢測有無微小殘留病,結果4例在第一次移植後33個月仍為陰性。該結果令鼓舞,值得進一步研究。
四、非造血系統腫瘤
對化療或放療敏感的實體瘤可望通過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骨髓或外周血幹細胞)大幅度提高劑量,從而改善那些常規治療預後不佳患者的生存情況。近年來,不少腫瘤治療單位對復發、難治的某些實體瘤開展了自體骨髓支持下的大劑量化療。據美洲自體血及骨髓登記處到的報告,在1992-1993年共有5496例自體移植,其中實體瘤2492例。在各類腫瘤中,乳腺癌最多,共1938例,其次依次為神經母細胞瘤、睾丸癌卵、卵巢癌、腦瘤等。
用常規方法治療IV期及復發難治性乳腺癌效果差。20世紀80年代以來開始探索大劑量化療加自體骨髓移植治療此類患者。Antman和Gale在20世紀80年代末總結了326例IV 期乳腺癌自體骨髓移植效果,經大劑量烷化劑加或不加放射治療IV期難治性乳腺癌,有效率提高到41-75%,完全緩解率僅11-15%,且有效期短。把自體骨髓移植作為IV期乳腺癌的一線治療有效率78%,完全緩解率高達56%,但持續緩解率只有16%,如果IV期乳腺癌先給數個療程誘導化療治療,然後再移植,則有效率高達90%,完全緩解率71%,最近Peters 報告518例有10個以上淋巴結轉移的乳癌,經自體骨髓移植後3年生存率79%,3年無病存活率71%,該療效優於標准劑量化療。雖然由於缺乏隨機分組對比研究,尚有不同意見,但目前多數主張:凡有不良預後因素(如原發病灶>10cm、轉移淋巴結>10個、炎性乳腺癌、雌激素受體陰性等)的乳癌,應在常規減瘤治療後進行大劑量化療加自體造血幹細胞(外周血或骨髓)移植以提高根治率。
成神經細胞瘤多見於兒童。歐洲協作組在過去15年共做自體骨髓移植700餘例。550例1歲以上的IV期成神經細胞瘤,患者在第一次完全緩解期,做自體骨髓移植治療後,2年和5年存活率分別達到52%和29%,優於一般治療(<10%)。
一、急性血白血病
二、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三、惡性淋巴瘤:
四、多發性骨髓瘤:
五、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
六、重型再障(SAA)
七、其他:
一、白血病
⑤ 捐獻骨髓對捐獻者有什麼好處
小小的造血幹細胞到底有何能耐,能賦予病人重生希望呢?據專業人士介紹,人體大部分骨頭的中央部分都有骨腔,骨腔內所含的物質就是骨髓。骨骼中含有一種造血幹細胞,它們有著很強的分化發育和再生能力,在人體里擔負著造血的任務,人血中的紅細胞、血小板、淋巴細胞、粒細胞等,都是由造血幹細胞經過多次分化發育而來的。正常人的造血幹細胞通過靜脈輸注到血液病患者體內,就能重建患者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達到治療某些疾病的目的,這一過程就是造血幹細胞移植,也就是俗稱的「骨髓移植」。由於造血幹細胞作用十分重要,許多醫學專家都稱其為「生命的種子」。
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生命的種子」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越來越多的疾病要藉助造血幹細胞移植進行治療。據悉,造血幹細胞移植可用於治療腫瘤性疾病,如白血病、某些惡性實體瘤等;以及非腫瘤性疾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重症免疫缺陷病、急性放射病、地中海貧血等。近年來,隨著醫學界對造血幹細胞研究的日漸深入,科學家們發現,造血幹細胞在被誘導分化後,還可轉化為心肌細胞、肝臟細胞、神經細胞……這樣一來,一些患了心肌梗塞或肝硬化以及癱瘓的病人,就有了康復的希望。
數量懸殊:
400萬患者和30萬捐贈者
造血幹細胞對於重燃生命之火如此重要,然而,在我國的供求缺口卻非常巨大。
紅十字會副會長周錦文不無沉重地說,「有關統計資料顯示,我國現有白血病患者400多萬,白血病的發病率為十萬分之三,而且每年又以4萬餘人的數字在遞增,其中絕大部分是青少年兒童。截至去年,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俗稱「中華骨髓庫」)已登記備案的捐獻者資料只有30萬余份。400萬比30萬,兩者數量實在太懸殊了。」
據了解,造血幹細胞移植要求捐獻者和接受移植者進行HLA配型。HLA即人類白細胞抗原存在於人體的各種有核細胞表面,它是人體生物學「身份證」,能識別「自己」和「非已」,並通過免疫反應排除「非已」,從而保持個體完整性。因而HLA在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成敗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個人若患上白血病,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從與其有血緣關系的同胞兄弟姐妹、父母、表(堂)兄弟姐妹身上提取造血幹細胞,進行移植。然而,這種親屬間的HLA相合率,除同卵(同基因)雙生兄弟姐妹為100%外,其餘的並不高,即使是同父同母所生親生兄弟姐妹或者是非同卵(異基因)雙生其相合率也僅為1/4。
然而,在非血緣關系的異體移植中,造血幹細胞的相合率只有四百分之一到一萬分之一,所以,要給如此眾多的白血病患者帶來生存希望,必須有眾多的捐贈者,有一個配型豐富的巨大造血幹細胞資料庫。可是,面對現為30萬造血幹細胞捐贈者的400多萬白血病患者,這無疑意味著其中的大多數病人只能聽天由命。
作為血液病專家,最讓趙朴難過的事情莫過於眼看著那些本可治癒的年輕生命,因找不到HLA配型合適的造血幹細胞而過早地離開了這個多彩的世界。 「近幾年來,我市平均每年都有40至50例白血病患者,並且還呈略微增加趨勢,去年就有60例,病患中大部分都是35歲以下的人。白血病已成為危害青少年兒童的最常見的惡性腫瘤。」趙朴沉痛地說,「如果找不到匹配的造血幹細胞,每年都會有許多美麗的生命悄然逝去。」據了解,「尋找配型合適的造血幹細胞」長期以來一直是困擾血液病治療的「瓶頸」。
認識誤區:
捐獻造血幹細胞等於「鑽骨取髓」?
我國骨髓庫缺口之所以如此之大,專家們分析認為,主要是人們對捐獻骨髓的認識還存在很多誤區。在調查中了解到,一提起骨髓移植,往往談虎色變,很多市民便想當然地認為是「鑽骨取髓」,劇痛難當,有損健康。
「其實根本不是這么回事」,中華造血幹細胞資料庫浙江省分庫負責人朱春美在活動現場介紹說,「捐獻造血幹細胞和獻血差不多,只有輕微疼痛感,且無損健康。」她說,造血幹細胞來源可分為骨髓移植、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及胎肝造血幹細胞移植。但事實上,「鑽骨取髓」並沒有傳言中如此誇張。傳統所謂的「鑽骨取髓」,是通過局部麻醉,在骨盆上扎幾個針眼,進行抽取。而近10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鑽骨取髓」已逐漸被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所代替。即先對捐獻者使用造血幹細胞動員劑葯物,加速骨髓造血幹細胞生成並釋放到外周血中,再從手臂靜脈中採集,通過血細胞分離機使血液中的造血幹細胞離心和富集,其餘血液回輸體內。朱春美說:「葯物動員劑對人體健康沒有副作用,同時,供者所捐獻的造血幹細胞只佔人體內造血幹細胞總量的0.3%至0.5%。採集完成後,造血幹細胞會迅速增殖,1至2周內,又會恢復到原來水平。因此,捐獻造血幹細胞不會影響健康。」
採集、捐獻造血幹細胞都是建立自願的基礎上的。一個血樣的高分辨檢測及存入骨髓庫,國家就需投入500元錢。而且患者一旦從骨髓庫找到配型相同的造血幹細胞後,醫生就會為他們進行大劑量放療和化療,使患者喪失原有的造血能力,以迎接新的「生命種子」的到來。這時,如果捐獻者突然反悔,那麼患者不僅會喪失生存的希望,而且更會加速他們的死亡。因此,捐獻者在登記成為志願者,以及簽署「同意書」的時候應該深思熟慮,因為一條生命的去留就掌握在你的手中。
愛心涌動:
第一位登記、采樣者是來自蒼南的陳慶升。他從報紙上了解到活動消息後,今天一大早便從蒼南坐車趕到瑞安。他說:「我深知白血病患者的痛苦,幾年前,有位親戚就是因白血病去世的。如果我的血樣與白血病患者配對成功,那是我的幸運,屆時我一定會捐獻造血幹細胞,畢竟我的一點細胞能拯救一條生命。」
記者注意到,人群中,妻子身患白血病的市私立實驗高中校長殷學貴,以及白血病患者陳小梅的哥哥陳步雙也登上了采血車進行采樣,默默地為白血病患者奉獻一份愛心。
在這群可親可敬的志願者中,有許多瑞安市民,也有不少外來務工者。市區黃才高、高秀麗夫婦雙雙前來登記、采樣,成為我市首對「造血幹細胞捐贈志願者夫妻」。安徽籍青年訾士環在采樣完成後,還自願為造血幹細胞捐贈事業捐助了200元錢。尤其令人感動的是上望橫塘頭村村民蘇華,這位先後獻過6次血的朴實的農民,幾天前右腳不慎被鋼鐵砸傷,至今還打著綳帶,卻拄著雙拐趕來采樣。這些志願者和白血病原本沒有任何關聯,但他們都為白血病患者、為中國的紅十字事業捧出了一顆顆滾燙的愛心。
⑥ 父母的骨髓可以捐獻給孩子么
只要配型成功就可以的,父母配型的成功率是很高的。為了挽救孩子,父母理應這樣辦!
⑦ 有關無償獻血後,直系親屬可以享受什麼優惠,那些算直系親屬
根據國家的有關政策規定,獻血者配偶及其直系親屬(父母、子女內)用血時,按獻血量等容量免交規定的費用。
直系親屬即為獻血者的父母和子女。
主要有捐獻全血(間隔六個月)和成分血(間隔14天,各獻血點可能要求的間隔時間會有出入,請咨詢後再前往)兩種。捐獻全血可在大部分市、縣區各采血點(獻血屋、獻血車)進行。而捐獻成分血是指健康公民通過血細胞分離機採集、分離人體血液中某一種成分的行為,捐獻的成分血可以是血小板、粒細胞、血漿或造血幹細胞。
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規定了不能獻血的人群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全國無償獻血表彰獎勵辦法(2009年修訂)》,網頁鏈接
河北新聞網,《獻血達1000毫升可終身享受免費用血》,網頁鏈接
⑧ 農民父親拖著病痛的身子捐骨髓救兒子!父愛真的可以跨越生死嗎
2017年12月,小宇開始無故流鼻血,去鄉村衛生所檢查,查出血常規不正常,建議去大醫院檢查。接著到焦作市醫院檢查,診斷為細胞減少症,進一步到省級醫院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經過多種檢查,2018年1月24日正式確診為: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髓細胞肉瘤。由於家庭條件並不是很好,這樣的診斷結果給家庭帶來重大的打擊。
從醫院回去的小宇爸爸
小宇爸爸講過的一句話,讓小編一直記得:日子再難,也要把兒子治好,不然對不起他叫我的那一句「爸」!講這句話的時候,拉著兒子的手,臉上滿是對兒子深深的愛意!
父愛是什麼?我從來沒有想過,但父愛真的可以跨越生死,在自己病痛之時,還能默默的守護著孩子,愛孩子!父親真的是一顆偉岸的參天大樹,這是不容置疑的!
⑨ 母親讓兒子給自己捐骨髓遭拒絕,兒子為什麼會這么做
兒子之所以會拒絕給母親捐獻骨髓,主要的原因是當時這位母親拋棄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跟另外一個男人跑了,父親含辛茹苦的把兒子帶大,而母親在這么多年並沒有聯系他們,也沒有盡到撫養兒子的義務,現在因為身體的原因需要捐骨髓了,並且母親還發了一個視頻,在視頻中說到,自己的身體已經不行了,是需要骨髓移植的,現在正在做著化療維持,很希望兒子能來救他。而這么多年過去了,他並沒有和兒子道歉,而是用網路的壓力給孩子施壓。在這里我想說的是拒絕一切的道德綁架,這樣的母親,做的真的很失敗,你除了賦予這個孩子生命以外,在孩子的眼裡,你完全就是一個陌生人,甚至你連陌生人都不如,因為在孩子小的時候,你給他帶來的傷害是沒有辦法用任何事情來彌補的。
⑩ 器官捐獻對子女的好處是什麼
是一種奉獻的境界,值得推崇,對子女沒有什麼好處。
遺體和器官捐獻這種高尚行為鼓勵措施
⑴成功實現捐獻者,頒給福建省紅十字會統一製作的《遺體器官捐獻榮譽證書》。
⑵實現捐獻器官的困難家屬,可向省紅十字會提出申請,經審核給予適當的救助。
⑶成功實現捐獻者,其名字連同生前喜歡的一句話,可鐫刻在三山陵園內的「福州市遺體和器官捐獻者紀念園」石碑上。
⑷每年清明節前後,組織捐獻者家屬、醫科大學師生、社會各界志願者等前往「紀念園」開展追思悼念活動,向捐獻者敬獻鮮花,寄託哀思。
器官捐獻
就是將身體的某個仍然保持活力的器官捐贈給另外一個需要接受移植治療的人或者醫學院校。這些人的病情通常非常嚴重,而且已經不能用其他治療方法治癒。20世紀60年代世界上已經成功地進行過心臟、腎臟、肝臟、胰、肺、小腸以及腹部多器官聯合移植等多種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