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老說什麼都不缺的父母

老說什麼都不缺的父母

發布時間:2022-05-24 12:49:02

A. 我真的好想死啊,反正我爸媽也不缺我一個孩子,而且我父母也說不想要我了…我該怎麼辦

你自己怎麼能這么想?為什麼呢?你爸爸媽媽怎麼能這樣說?你怎麼能有這樣想呢?你自己多大了?有沒有自己的主見啊,是不是呀?人靠的是自己,如果你還小的話,可以原諒。大了就是不可原諒的。

B. 你們說說,父母老了,身體一般,也不缺錢,我該怎麼孝順他們呢

孝順父母要從兩個方面,一是自身。自己身體健康,努力工作,夫妻和睦,教育好孩子,讓父母放心,孩子過得好是對父母最大的安慰。
二是父母,在保證老人物質生活需要之外,還要多給與老人親情的慰藉,於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多陪老人說說話,了解老人的詳細情況,幫父母做一些自己該做的事。老人對兒女的關愛,是一生不停的嘮叨。做兒女的要理解老人的愛意,不能嫌煩,要耐心聽取,用心感受,不要和父母頂嘴吵架,不能惹父母生氣。老人有病,及時去醫院就醫,以免耽誤病情。老人健在也是兒女的福氣!

C. 父母總絮叨是什麼原因

既然嘮叨那麼招人反感,都是什麼原因導致父母嘮叨?
第一,嘮叨是一種畸形的「愛」。
許多父母為了自己孩子,可以說是「鞠躬盡瘁」,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他們心甘情願為孩子吃苦受累,可惜嘮叨只是費力不討好的方法。另外,幼小孩子由於認知問題,很難理解家長的關心。所以,家長遇到孩子的問題,與其不停的嘮叨,遠不如用事實和行動來說服和教育孩子,反而效果會更好。參見《天天說我愛你,父母未必合格》。
第二,過度關愛,和孩子的生長速度不匹配。
在孩子小的時候,由於他們什麼都不會,父母對孩子事無巨細的照顧,那怕是不停地囑咐也是應該的。但當孩子逐漸長大,他們不再是「小不點」了,此時再對孩子已掌握的能力或他們想嘗試的行為,家長不厭其煩地「說教」,孩子必然不願意聽。所以,家長該放手時要放手,別嘮叨。
第三,家長缺乏安全感,或是一個自卑和不自信的人。
如果父母是這樣的人,其生活的滿意度必然較低,他們為了自己的社會價值,往往會藉助品牌物質和炫耀孩子,以獲得他人的關注和贊許。於是,這些父母會要求孩子做到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而孩子難於完成時,就開始無休止的評論、比較,甚至是抱怨、訴苦,以期孩子能夠「達標」。參見《當你遇到喜愛炫耀自己孩子的父母》。
第四,父母會嘮叨,重要原因之一是親子關系不佳。

D. 父母天天說你,天天啥事都管你,說你啥都不行,啥都幹不成,你心裡很煩啊,也很難受,一點都不願意給家裡

我媽也這樣,但不只是這樣,我媽很強勢,從小到大事事都要聽她的,不聽她就治你,而且我沒有好,事事都是不好,做什麼都是錯,挑毛病,每天穿的衣服都能給我挑出毛病來,今天說我胖,明天說我臉色不好看,第三天說我衣服老氣,和別人發生矛盾她也不聽起因經過就說我錯,要忍讓別人,我自卑不合群在單位和大家相處不來,她再反過來說我在哪裡也干不住,隔幾天就提一次,我媽受不了委屈,一不高興就提一遍,她每天都不高興,變著法的治我,而且她幹了她不想乾的事情心理不高興也治我,而且她每天在家閑著沒事,除了打掃衛生就是挑撥我爸,現在我和我爸關系很惡劣,基本不說話,她沒事就給我爸打電話說我,而且我爸不許向著我,我爸替我說話她就沒命的和我爸大家,嘴裡嘟囔著讓你向著她,而且她有一次生氣說我能讓你倆好了,你倆好了合起伙來對付我,然後每天挑唆我爸,而且我媽很能裝,我爸一打電話來,她就裝的很弱很難受,掛了電話就中氣不足的,我家養了一隻小狗,當時買回來起名字我媽不讓我起,必須她起名字,我大學畢業和一個男孩挺好,不是談戀愛就是在一塊玩的挺好,我媽怕我遠嫁和她爭執起來了,她說你缺男人了。

E. 父母老了怎麼辦

第一,父母經濟的自主權的問題,還他自主權。

父母有錢,父母老了,父母不能花錢,會把錢放在子女的手裡。因此,父母會失去對資金的控制的問題。子女獲得了父母金錢的支配權。

這一點,你要切記,就是你不要因為獲得了父母金錢的資本支配權。就剝奪了父母支配金錢的權利。

我們在生活中就碰到這樣的例子,有的子女對父母照顧的很好,結果父母花一塊錢都要跟子女要,搞得父母心裡非常不舒服。父母在於別人相處的過程中失去了獨立的人際交往的權力。錢在子女手裡,父母就變成了有錢的沒錢人。所以這個結果什麼就導致父母的精神狀態非常差。

第二,父母有錢什麼都不缺。也要給父母東西。

很多人自己說,父母有錢,什麼都不缺。因此,去看父母,什麼東西也不買。

這一點要切記。父母有錢,父母有東西,這是父母的。你去看父母你的態度是什麼?你買東西哪怕買一個你買一個蘋果代表著你的態度。所以不管父母有沒有錢?你見父母都要有你的態度表現。如果你每次。去見父母,你都不注意這個,以為父母有錢什麼都不缺。你往往就失去對父母的一種尊重。失去了父母的一種關心。

正確的做法是,你有時候上街買一棵蔥,買一根菜,一根黃瓜,一個蘋果。你在買的過程中,你就會想到父母,喜歡吃什麼東西。就能表達你對父母的關心。這是和父母相處的第二個要點。

第三,父母的經濟條件好了。子女會出現一個問題,往往忽視父母精神需求。而忽視了對父母精神關心。

很多父母給我發牢騷,說我的孩子,很少來看我。有時候打個電話,有時寄點錢,但我並不缺錢。在這個時候,父母要的是孩子對父母的關心和陪伴。孩子與父母的相處。孩子對父母的陪伴。父母需要你守在身邊,跟他嘮嘮嗑,跟他說說話。跟他交流交流你最近的工作。父母渴望對你的了解。這個相處過程,陪伴的過程。是父母真正想要的東西。但是我們很多人不懂這個東西。

第四,當父母老了以後,父母的精神陪護問題。

比如說。父母有一方去世了。另一方一個人孤孤單單的生活。可能也會有人給他做飯,但是他的精神是孤獨的。他這個時候可能需要陪護。

比如一個男士老伴去世。他可能需要一個女士在身邊陪伴。比如說晚上睡覺陪護在身邊。給他倒杯水呀,疼了捶捶背呀。給他拿一點葯啊!這個事是他自己幹不了或者不方便。這種事情子女做不了,做不到,這叫貼身服務。

有的人說。我已經做的很好了。每天也看了。但是父母需要的是陪護。這種陪護有可能是情感。我們生活中碰到這樣一個情況。父母有一方去世,另一方。他孤孤單單的生活,吃穿不愁。但是他經常孤獨的。基於道德各種各的原因,導致父母的正常要求得不到滿足。我們今天講的要點很多子女真正關心父母要理解她的意願,滿足他的意願。家有老人,是個寶啊!不要因為某些道德問題,使得他的晚年生活變得不如意,不幸福。我接觸有的人到90多歲。他需要的是有人陪我說說話,給我念念報紙。關系可能要走的近一點,比保姆要近一點。這些我們很多人接受不了。

F. 現在長大了父母不缺吃穿和物質卻覺得情感和精神上缺了什麼 誰都滿足不了 也說不出是什麼 怎麼辦

正因為不缺物質的,所以才缺精神的,我是學經濟的,人的慾望是無窮的,得到了一些就想要更多,在不能滿足溫飽的時候追求麵包,在不愁吃穿的時候難免缺乏追求的東西,自然而然需要精神上得支撐,這是很正常的,現代人都有這樣的想法憂慮。你要做的就是去尋求填補你精神空虛的事,可以看書提升自我,也可以與周圍人建立更深厚的感情,尋求愛情等等。

G. 家人的不理解,父母都是老古板,什麼事情都聽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從來都不會相信我我真的好累

應該是你與父母的溝通方式有點問題了。他們能夠聽取別人的意見,相信只要你好好說,把事實擺出來,他們應該還是會聽你的。
感覺你可能對待父母缺乏耐心,不能很好地讓他們理解,才使得溝通不暢呀。多點耐心,多點關心。

H. 給爸媽買什麼都被說是浪費錢……現在家裡確實也不缺什麼,求送父母禮物指點!

.......大款,窮屌絲教給你個招,我沒錢,賺的也沒有父母退休金多,我也給父母買東西,買一次被罵一次,後來發現老人居然喜歡要免費的東西,你可以說單位發的,朋友送的,或者是在哪領的免費禮品,試試這樣,看你爸媽會有什麼反應。

I. 父母總說什麼都是為了我好,我應該怎麼做

你應該明確的表達你的意見,不要一味的順從。

愛的方式總是殊途同歸,我們習慣了通過「買買買」向父母表達「愛」,而爸媽大多不為所動:「我們什麼都不缺,別浪費!」當「買買買」被我們視為衡量孝心的標准時,「愛」就變成了毫不走心、簡單粗暴的物質堆疊。其實用心的愛並不會拘泥於一種方式,但它們總是殊途同歸。

聽說去年小偉被公司派往山西分公司常駐,春節也沒回家。快到中秋了,小偉說太忙不回來了。昨天我外出辦事順便去看了看久違的他媽媽。幾年不見了,阿姨的頭發和我媽媽的頭發已同樣的白了。父母的老是很快的。

如果父母給你安排的,恰好就是你想要的,且不管你嘴上怎麼說,有多麼地不想要,你內心深處假如就是想要這樣的,那麼就好好地接受安排,皆大歡喜。但如果父母給你安排的,並不是你想要的,那就更簡單了,自己該幹嘛幹嘛,腿長在自己身上,想到哪裡去,想做什麼事,沒有任何人可以攔得住你,去做就好了。

J. 父母總是不停的嘮叨,會給孩子帶來什麼不好的影響

什麼是嘮叨?很多家長都不察覺。嘮叨就是同樣的話反復地說,1天可以說800遍(N),有個形象的例子,就是唐僧對孫悟空的嘮叨,最後把悟空逼瘋。

這位婆婆就是典型的控制型嘮叨,試圖用語言控制別人的一舉一動。

第三種叫「挑剔」型嘮叨

這類人,你與他/她生活在一起,他/她永遠都在挑剔你。

有的家長特別會挑剔女兒或者兒子的毛病,如個人衛生習慣不好,某件事沒有做好等。就會讓你感覺站也不是,坐也不是。

網友W說:她大學放假回家和媽媽相處的細節:吃飯喝湯時灑了一點,她媽會說,你不會做飯,只知道吃,吃的時候還弄得到處都是,你這樣以後有人要嗎?吃完飯,坐在沙發上玩一會手機,她媽會說,坐沒有坐相,你看你像什麼樣子。和你說了多少遍,不要總是看手機,對眼睛不好。穿一件衣服想出門,媽媽會說,你看你穿得都是些什麼衣服啊,亂七八糟。你看你大姨家的誰誰,人家就穿得很好。晚上睡覺十點多,她媽又開始嘮叨了,天天這么晚睡,對身體不好,你知道不知道,你的生活習慣什麼時候可以改一改……

這樣的挑剔型嘮叨在中國家庭其實非常常見,有的父母總是對孩子看不順眼,總是在看孩子這里不滿意,那裡不夠好。有的伴侶也是如此,如丈夫看妻子總覺得她這里做得不好,那裡做得不如別人,處處無法令自己滿意。

第四種叫重復型嘮叨

「重復型嘮叨」就是他/她和你說的那些話永遠都是過去說過非常非常多遍的話,或者他/她可以就某一件事情翻過來倒過去地重復說上一遍又一遍,每一遍都像是第一次說。

如20年前,你作為一個小孩,打碎了一隻花瓶,那隻花瓶如何好看,你又是如何固執地不肯認錯。或者十年前,你們在爬山的過程中,迷路了,你害怕地哭了。哪怕你直接表達出不想聽,或者已經聽過這個故事很多遍了,但他/她會選擇無視你,下一次還是樂此不彼,津津有味地重復講。

再來看看嘮叨都帶來了哪些危害

以上幾種嘮叨看起來都沒有什麼惡意,在中國家庭也非常普遍,但是卻讓人非常不舒服。

第一種直升機型嘮叨者會讓你會感覺到自己不被信任。聽他們嘮叨,你容易被不安和焦慮情緒裹挾,對著自身安全感不足的人會被激發出強烈的不安,感覺別人要害自己,世界是不安全的。

第二種控制型嘮叨者會讓你感受到自己被控制,感覺自己做的一切都不是自己想做的,而是被人指揮操控後才做的。控制型嘮叨者在人際關系中,常常邊界不清,喜歡控制與干涉他人。被這類人嘮叨,你會感覺自己與對方似乎是沒有邊界,自己和對方是共生一體的,甚至有一種自己不存在的感覺。

這種嘮叨還因為被人過度關注,缺乏個人空間,沒有界限感使人會有一種被吞沒的窒息感。

在這樣的嘮叨下,輕則手足無措,心煩意亂,重則感到內心痛苦壓抑,難以承受而崩潰。

第三種挑剔型嘮叨者會讓你一直有被打擊、否定、貶低的不舒服感覺。如果從小承受很多這樣的嘮叨,很多人會因此自卑,內化了嘮叨者對自己的評價,覺得自己是不好的,或者不夠好的,亦或者凡事用嘮叨者的話語評價自己,對自己嚴苛,凡事追求完美,對自己求全責備,容易導致內心痛苦抑鬱。

第四種重復型嘮叨者會讓你有一種被詛咒的感覺,彷彿是永遠擺脫不了的一種噩夢。你會覺得自己在這類人面前是毫無存在感的,他們不在乎你的感受,不管你想不想聽,要不要聽,反正他們自己說得爽就好了。

還記得《大話西遊》中的嘮叨的唐僧嗎?

「你干什麼,哦,你想要啊,你想要說清楚就行了嘛,你想要的話我會給你的,你想要我當然不會不給你。不可能你說要我不給你,你說不要我卻偏要給你……」這段經典的唐僧式嘮叨常讓大家忍俊不禁,但至尊寶這樣形容自己的師傅:「這個傢伙沒事就長篇大論婆婆媽媽嘰嘰歪歪,就活像整天有一隻蒼蠅,……對不起,不是一隻,是一堆蒼蠅圍著你」。

電影中還有個小妖不堪忍受唐僧的嘮叨,拔刀自盡。

其實,這個真的不是誇張。

長時間話語的重復嘮叨是非常有滲透力和殺傷力的,一個人一直被嘮叨,就容易被嘮叨者洗腦,認同嘮叨者的觀點,受嘮叨者的情緒影響,不利身心健康,甚至威脅到性命安全。

據《每日郵報》報道,《流行病學和公共衛生》曾刊登了一個研究,研究人員對9875名丹麥男女長達11年的跟蹤調查發現,常被伴侶、父母、孩子甚至是鄰居嘮叨的男性,中年死亡的風險會加倍。被不斷嘮叨,會產生壓力,導致心臟病和免疫系統減弱,而因為男性不喜歡傾訴,問題就更嚴重。

樂桃桃有話說:嘮叨真的是最差的說教。

第一,家長的嘮叨,是採取了跟不上孩子發展節奏的教育方式。

第二,家長的嘮叨,會使孩子失去傾聽。

第三,家長的嘮叨,會使孩子產生不自信。

第四,家長的嘮叨,會使親子溝通出現斷裂,孩子失去對家的眷戀。

所以,珍愛生命,愛你(孩子)才不要嘮叨,遠離嘮叨,也要避免讓自己成為一個可怕的嘮叨者。

閱讀全文

與老說什麼都不缺的父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東明縣老年大學網站 瀏覽:307
中學生表格填寫父母經商怎麼填寫 瀏覽:650
浙江省2021年退休養老金領多少 瀏覽:666
7旬老人問什麼時候生活會變好 瀏覽:506
關於4050養老金補貼需要什麼手續 瀏覽:533
老人應多吃什麼食物好 瀏覽:822
十堰市老年大學管網 瀏覽:428
寶寶長壽花怎麼養 瀏覽:113
養老保險打折 瀏覽:470
駕駛證自助體檢一般在哪裡 瀏覽:536
宜春老年大學有人說不要養老金 瀏覽:505
女60歲失地保險 瀏覽:55
長春市開養老院政策 瀏覽:792
四川綿陽萬人養老院 瀏覽:654
慰問敬老院活動簡介 瀏覽:831
養老金企業和個人 瀏覽:70
關於重陽節的口訣 瀏覽:519
用冰糖雪梨孝敬長輩們的作文 瀏覽:307
70歲以上還能買車嗎 瀏覽:940
長壽花澆什麼水能長成 瀏覽: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