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詩經蓼莪詩人是怎樣用南山,飄風烘托映襯自己懷念父母的巨大傷痛的詩經蓼莪詩人是怎樣用南山,飄風烘托映
在《詩經·蓼莪》中,詩人以南山、飄風起興,創造了肅殺悲涼的氣氛,抒寫遭遇不幸的悲愴傷痛,烘托映襯自己懷念父母的巨大傷痛。
詩的第五章寫道:「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穀,我獨何害!」烈烈:通「颲颲」,山風大的樣子。飄風:同「飆風」。發發:形容風勢兇猛。頭兩句詩人以眼見的南山艱危難越,耳聞的飆風呼嘯撲來起興,創造了困厄危艱、肅殺悲涼的氣氛,象徵自己遭遇父母雙亡的巨痛與凄涼,也是詩人悲愴傷痛心情的外化。入聲字「烈」「發」重疊成為烈烈、發發,加重了哀思,讀來如嗚咽一般。
第六章的抒情與第五章相似:「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穀,我獨不卒!」律律:同第五章的「烈烈」。
弗弗:同第五章的「發發」。這一章與第五章的抒情方式相似,迴旋往復,傳達了孤子哀傷的情思。
起興,也稱為「興」,是《詩經》習慣使用的表達方法,用在詩歌或者詩歌一章的開頭。「興」字的本義是「起」,因此又多稱為「起興」。《詩經》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藉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起到烘托氣氛、映襯心境的作用。
『貳』 談談你對《蓼莪》情感內涵的理解
作為《詩經.小雅》里的名篇,「蓼莪」所流露的情感,可以說是千百年來受世人所稱道。詩中的情感內涵,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表達對父母的孝順、且孝順不得的悲痛之情。
「蓼莪」不像後世的詩詞那樣有什麼華麗的辭藻,即使是對生我育我的父母,也並沒有什麼浮誇之詞,基本都是直抒胸臆,文辭質朴,卻又感人至深。
因此,「蓼莪」里真情實感的流露,這種不加掩飾的真實情感,才能讓後人每讀一次總有新的進步。也提醒著後人,孝順父母,應該是無時無刻的,不要待到陰陽相隔之後,在後悔也晚了。
『叄』 結合 蓼莪 和現實生活 談一下怎麼孝敬父母
細節決定成敗,問候必須常在,孝心高高掛起,父母晚年安宜.
『肆』 感謝父母養育之恩的古詩
1、《蓼莪》——先秦佚名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譯文:看那莪蒿長得高,卻非莪蒿是散蒿。可憐我的爹與媽,撫養我大太辛勞!看那莪蒿相依偎,卻非莪蒿只是蔚。可憐我的爹與媽,撫養我大太勞累!
2、《送母回鄉》——唐代李商隱
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
譯文:母親對自己養育之恩都無法報答,人生還有什麼事情值得追求呢?
3、《遊子吟》——唐代孟郊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譯文:誰說像小草一樣的些微孝心,能夠報答如春天陽光般的母愛呢?
4、《短歌行》——唐代王建
人家見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譯文:別人都說有了子女好,卻不知道有了兒女,才讓自己早早老去。父母為了子女過早地衰老,作為子女,有什麼理由不報答他們呢?
5、《燕詩示劉叟》——唐代白居易
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
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譯文:當你還是小燕子,高高地飛離母親時,父母思念你們的心情,現在你應該很明白了。詩句借燕子懂得飛後便離棄雙親的習性,以及描寫燕子父母的悲哀,告誡大家不要像燕子那樣,完全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
『伍』 結合蓼莪和生活實際,說說如何孝敬父母
父母養大自己不易,費心勞力,吃盡苦頭,蓼莪自責不成材又不能終養盡孝,蓼莪與父母相依為命,失去父母,沒有了家庭的溫暖,以至於有家好像無家,詩人所抒發的只是不能終養父母的痛極之情。子女贍養父母,孝敬父母,本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之一,實際也應該是人類社會的道德義務。告誡後人在父母親健在的時候一定要孝敬父母,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出處:《蓼莪》【作者】佚名【朝代】先秦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穀,我獨何害!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穀,我獨不卒!
白話釋義:
看那莪蒿長得高,卻非莪蒿是散蒿。可憐我的爹與媽,撫養我大太辛勞!看那莪蒿相依偎,卻非莪蒿只是蔚。可憐我的爹與媽,撫養我大太勞累!汲水瓶兒空了底,裝水壇子真羞恥。孤獨活著沒意思,不如早點就去死。沒有親爹何所靠?沒有親媽何所恃?出門行走心含悲,入門茫然不知止。
爹爹呀你生下我,媽媽呀你喂養我。你們護我疼愛我,養我長大培育我,想我不願離開我,出入家門懷抱我。想報爹媽大恩德,老天降禍難預測!南山高峻難逾越,飆風凄厲令人怯。大家沒有不幸事,獨我為何遭此劫?南山高峻難邁過,飆風凄厲人哆嗦。大家沒有不幸事,不能終養獨是我!
寫作背景:
詩人有感於此,藉以自責不成材又不能終養盡孝。後兩句承此思言及父母養大自己不易,費心勞力,吃盡苦頭。朱熹於此指出:「言昔謂之莪,而今非莪也,特蒿而已。以比父母生我以為美材,可賴以終其身,而今乃不得其養以死。
於是乃言父母生我之劬勞而重自哀傷也。」(《詩集傳》)中間兩章是第二層,寫兒子失去雙親的痛苦和父母對兒子的深愛。第三章頭兩句以瓶喻父母,以罍喻子。因瓶從罍中汲水,瓶空是罍無儲水可汲,所以為恥,用以比喻子無以贍養父母,沒有盡到應有的孝心而感到羞恥。
賦比興交替使用是此詩寫作一大特色,豐坊《詩說》雲:「是詩前三章皆先比而後賦也;四章賦也;五、六章皆興也。」後兩章也應該說是「先興後賦」。
三種表現方法靈活運用,前後呼應,抒情起伏跌宕,迴旋往復,傳達孤子哀傷情思,可謂珠落玉盤,運轉自如,藝術感染力強烈。
《晉書·孝友傳》載王裒因痛父無罪處死,隱居教授,「及讀《詩》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未嘗不三復流涕,門人受業者並廢《蓼莪》之篇」;又《齊書·高逸傳》載顧歡在天台山授徒,因「早孤,每讀《詩》至『哀哀父母』,輒執書慟泣,學者由是廢《蓼莪》」,類似記載尚有,不必枚舉。
子女贍養父母,孝敬父母,本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之一,實際也應該是人類社會的道德義務,而此詩則是以充沛情感表現這一美德最早的文學作品,對後世影響極大,不僅在詩文賦中常有引用,甚至在朝廷下的詔書中也屢屢言及。《詩經》這部典籍對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形成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陸』 詩經蓼我對父母的養育之恩有什麼生動的描述
你好。
《詩經 小雅 谷風之什 蓼莪》:
第四章前六句一一敘述父母對「我」的養育撫愛,這是把首兩章說的「劬勞」、「勞瘁」具體化。詩人一連用了生、鞠、拊、畜、長、育、顧、復、腹九個動詞和九個「我」字,語拙情真,言直意切,絮絮叨叨,不厭其煩,聲促調急,確如哭訴一般。如果借現代京劇唱詞「聲聲淚,字字血」來形容,那是最恰切不過了。姚際恆說:「勾人眼淚全在此數『我』字。」(《詩經通論》)這章最後兩句,詩人因不得奉養父母,報大恩於萬一,痛極而歸咎於天,責其變化無常,奪去父母生命,致使「我」欲報不能!後兩章第三層正承此而來,抒寫遭遇不幸。頭兩句詩人以眼見的南山艱危難越,耳聞的飆風呼嘯撲來起興,創造了困厄危艱、肅殺悲涼的氣氛,象徵自己遭遇父母雙亡的巨痛與凄涼,也是詩人悲愴傷痛心情的外化。四個入聲字重疊:烈烈、發發、律律、弗弗,加重了哀思,讀來如嗚咽一般。後兩句是無可奈何的怨嗟,方玉潤說:「以眾襯己,見己之抱恨獨深。」(《詩經原始》)
『柒』 求蓼莪的讀後感,關於孝的。500字
描寫思路:以《蓼莪》的中心思想作為主題,描述詩詞中闡述的感情,真情實感的描寫自己的感悟,正文:
《蓼莪》是有孝心的兒子哭悼已故父母的哀歌。從內容上看,很可能是用在上墳掃墓祭祀時的祭歌。詩中主人公是一個孤苦伶仃的窮苦人。全詩充滿對已故父母的深情懷念、感恩、歌頌、內疚、懺悔和憶苦思甜等百感交集的復雜感情。這種感情也是人之常情。
詩中主人公以第一人稱的獨自表白的方式講述,因家庭貧困、被迫外出謀生,但是回家時父母已雙雙去世。後來他生活好轉、豐衣足食之後,卻沒有機會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更談不上對父母養老送終,而遺憾終身。
此詩前兩章以「蓼蓼者莪」起興,詩人自恨不如抱娘蒿,而是散生的蒿、蔚,由此而聯想到父母的劬勞、勞瘁,就把一個孝子不能行「孝」的悲痛之情呈現出來;
第三章用「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開頭,講述自己不得終養父母的原因,將自己不能終養父母的悲恨絕望心情刻畫得淋漓盡致;第四章詩人悲訴父母養育恩澤難報,連下九個『『我」字,體念至深,無限哀痛,有血有淚;
後兩章承第四章末二句,以南山、飆風起興,創造了肅殺悲涼的氣氛,抒寫遭遇不幸的悲愴傷痛。全詩六章,主要特色為賦比興三種表現方法交替靈活使用,前後呼應,起伏跌宕,迴旋往復,運轉自如,具有強烈藝術感染力。
『捌』 結合蓼莪和現實生活談一下怎麼孝敬父母
我認為孝順父母最重要的還是要多陪陪他們,有時間可以帶他們出去走走,
『玖』 蓼莪中是怎樣描寫父母的養育之恩的
您好,朋友
作者在文中描寫父母的養育之恩,
通過自己經歷的事件發生了,顧總,情感
從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作者的父母的養育之恩,終身難忘
『拾』 不忘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的古詩句有哪
1、《蓼莪》——先秦佚名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譯文:看那莪蒿長得高,卻非莪蒿是散蒿。可憐我的爹與媽,撫養我大太辛勞!看那莪蒿相依偎,卻非莪蒿只是蔚。可憐我的爹與媽,撫養我大太勞累!
2、《送母回鄉》——唐代李商隱
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
譯文:母親對自己養育之恩都無法報答,人生還有什麼事情值得追求呢?
3、《遊子吟》——唐孟郊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釋義: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4、《古別離》
唐代:孟郊
欲別牽郎衣,郞今到何處?
不恨歸來遲,莫向臨邛去。
釋義:
臨近分別的時候牽者支付的衣服問道:這次你到哪兒去?
我不會責怪你回來遲了,你千萬不要到臨邛那裡去。5、《國風·邶風·凱風》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聖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譯文:
和風煦煦自南方,吹在棗樹嫩芽上。棗樹芽心嫩又壯,母親養兒辛苦忙。
和風煦煦自南方,棗樹成柴風吹長。母親明理又善良,兒子不好不怨娘。
寒泉之水透骨涼,源頭就在浚邑旁。母親養育兒七個,兒子長成累壞娘。
黃雀婉轉在鳴唱,悅耳動聽真嘹亮。母親養育兒七個,難慰母親不應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