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式父母催婚:子女的事,就是我的事,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好,這樣真的好嗎
我覺得還是得看情況的,適度的催婚行為其實確實有助於孩子早日找到自己的伴侶,畢竟很多人都是那種不催就不會動的!不過大多數父母其實都是在過度催婚,催婚這個詞真的算得上是最近幾年比較熱門的詞了。現在的年輕人,一方面要面臨著快節奏的工作壓力,另一方面又要面臨高漲的房價,過年想回家放鬆一下,但是依然被長輩窮追不舍地催婚。仔細想想,真的可怕。
我們都知道中國自古流傳著嫁雞隨雞的說法,因此對於女孩來說哪怕自己嫁給一個暴力男,那也只能隨著他,不然離婚是很丟父母的面子,而且中國人都有」潔癖「,對於一個離婚的女人,大多數父母是接受不了的,哪怕這個女人再優秀,哪怕這個女人是因為家暴才離婚的,在他們眼裡,這些都是」二手貨「,沒有人會隨便接盤的。正是因為會有這些後果,我們理應在結婚前就應該更加的謹慎。
② 90後被催婚,要死要死的感覺,請進來發表看法~
現在就是這樣,上一輩的人總是愛操心自己的孩子的婚戀情況,所以父母也是為了孩子好,我們要理解他們,同時呢,如果能有自己的空間的話,盡量去找一個自己的空間,這樣他們就會催你了
③ 父母催婚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其實催婚和父母要給你報補習班的性質是一樣的。
畢竟榮譽感是無形的,競爭是無形的,壓力是無形的,但是每日的言語、動作、表情是有形的。只不過,我們如今已經不再像小時候一樣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走父母早已安排好的路,並按照父母的要求去成長。我們有了自己的安排和規劃,甚至於我們有了屬於自己的競爭安排,但是父母們還沒有從競爭中走出來,還像小時候一樣想要讓我們成為他們理解中的完美的孩子。殊不知,孩子早已長大,並且他們理解中的完美與我們理解中的完美早已大相徑庭。
所以在父母看來,沒有家庭歸宿,無人照料,在大城市中孤獨打拚的我們,就好像考試不合格的學生一樣,需要自己的幫助,需要親戚好友幫忙「補個課」。
為此,父母親戚們無所不用其極,甚至用欺騙、恐嚇的手段來讓子女達到目標,這也就是造成了大眾恐「催婚」的原因。
但說到底,這是兩代人之間價值觀不同的問題。
你自己覺得:我一個白領,每天勤勤懇懇工作,工資完全夠我自己生活的,甚至還有多餘的錢可以投資,一個人生活自由自在,不用擔心老公放煙花、老婆做頭發,放假了去看個展,聚個餐,旅個游幹啥不行,多姿多彩。
父母眼中的你:在大城市中打拚,孤苦無依,生病了沒人照顧,早晚餐沒人給做,就知道點外賣,放假了就躲在出租屋裡,抱著個手機打游戲從早到晚,萬一以後幾十年日子都這樣過了,這樣活著又有什麼滋味呢?生活,不就是吵吵鬧鬧的才叫活著嗎。
所以,在城市裡光鮮亮麗的你,在父母眼中只是一個沒有多大成就,還孤身一人,無人照顧的差等生。
④ 我今天催婚,兒子自殺了 我好難過
有些時候,父母也該放手,必要的提醒是應該的,步步緊逼就會逼瘋人了,兒孫自有兒孫福,你沒有辦法幫他活下去。父母應該是引導者,而不是支配者,子女是獨立個體,而不是父母的附屬品。老一輩操勞慣了,總想事事為兒女鋪好路,但是那是你想,而不是他們想,他們對父母是愛的,也理解這種過於沉重的愛,所以無法對父母像階級敵人一樣對抗,只能選擇從自己解決。現在社會壓力大,孩子在外奔波勞碌,疲憊不堪,回家還要面對父母的任務,那就太難了。另外,對象不是想有就有,強迫快速找對象,難免了解不深,以後成為怨偶,兩口子小家難安,那麼,不如不婚。
⑤ 媽媽催婚經典台詞!
前方高能預警:
「考研考上了嗎?」
「做什麼工作啊?」
「工資多少呀?」
「談對象了沒有?」
「怎麼還不結婚?」
春節回家,在親戚們的奪命連環問中,結婚是逃不掉的話題。正在熱播的綜藝《我家那閨女》更是十分應景,被稱為大型催婚現場,還有網友調侃道節目不如改名叫《我家那沒有結婚的倒霉閨女》。
在節目中,36歲的吳昕,31歲的袁姍姍,29歲的何雯娜,都在被朋友和父母催婚,現場點評也離不開這個主題,就連22歲的傅園慧也被問到有沒有相親的打算。
即使是明星和世界冠軍,即使她們已經在自己的領域內足夠優秀,如果不結婚,在父母和長輩眼裡不過是個大齡未婚女青年。
然而,她們並不是個例。到了一定的年齡,沒人逃得過被逼婚的命運。
結婚的人越來越少
鏡頭里的何雯娜說自己剛退役兩年,人生才剛剛開始,現在一個人很好;吳昕表示結婚和生孩子都不是非常緊迫的事情;袁姍姍也說過自己並不孤獨,過得很舒適。
而鏡頭外的年輕人,不想結婚的也越來越多了。
民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的結婚率在2013年達到峰值之後,從2014年開始連續四年下降,2017年的結婚率更是跌至了「7」開頭,回到了十年前的水平。
為什麼結婚率在不斷下降呢?
晚婚現象越來越普遍是一個重要原因。《人民日報》在微博發布的婚姻數據顯示,從2006年到2012年,結婚登記年齡段集中在20-24歲,自2013年開始變為25-29歲佔比最多。上海市婦聯公布的《改革開放40年上海女性發展調研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上海男女的平均初婚年齡分別為30.3歲和28.4歲,比2005年分別提高了5.0歲和5.4歲。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年輕人受教育的年限增加,讀完本科時就已經22歲左右,接近晚婚年齡(女23周歲,男25周歲),更不用說讀完碩士博士,或者把工作穩定一段時間。
除了婚齡推遲,適婚群體人數減少是另一個重要原因。受生育政策的影響,自上世紀90年代起,中國出生人口數量呈逐年下降趨勢,導致了如今結婚人數和結婚率的下降。
讀書時忙於求學,畢業後還要面對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再加上情感需求的提高和對於自我價值實現的追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主動或被動地選擇了晚婚甚至不婚。
對於每個小家庭來說,最明顯的變化就是父母逼婚開始愈演愈烈。
不結婚,就逼婚
數讀菌爬取了知乎中「逼婚」相關問題下的回答,剔除了男友/女友逼婚等不符主題的問題,得到了6798條回答(數據截止日期為2019年1月22日),並進行了分詞處理,試著找出中國式逼婚的常見理由和套路。
在逼婚的常見理由中,「到了該結婚的年齡」排在第一位,符合中國「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傳統觀念。也有不少父母擔心「再不結婚就嫁不出去了」,比如有些女生剛到30歲,卻已經被認為「30歲的女人不值錢了」。
對中國的父母來說,結婚不僅僅是兒女必經的人生大事,更是自己必須要完成的任務,只有完成了,才能稱得上圓滿。而害怕兒女孤獨一生,希望兒女有人照顧、穩定下來,這些擔憂和期盼都是為人父母的天性。
七大姑八大姨和周圍鄰居朋友的閑言碎語,外界輿論的壓力,以及虛榮心作祟,也使得一些父母走上了逼婚的道路。有網友說,外面的人都覺得自己是圖父母的錢,心理有問題才賴在家裡不結婚,前幾年父母還不信這些話,現在連父母都開始懷疑了。
即使在21世紀,也免不了有一些父母思想比較落後,希望兒女能夠早日結婚,傳宗接代,延續香火。有網友表示,自己在被逼婚時聽到了許多類似於「一個人生下來就是為了傳宗接代光宗耀祖」的言論,甚至還有「不出嫁和畜生有什麼不同」這樣傷人的話。
逼婚的理由五花八門,逼婚的手段更是無所不用其極。
最常見也最基礎的逼婚手段就是相親,父母從中牽線搭橋,為兒女精心挑選自己認為合適的另一半人選。有人反對父母安排相親,願意等待緣分,也有人迫不及待希望父母拯救自己的單身生活。
有網友希望父母為自己安排相親,不行的話交個朋友也可以,而母親卻表示「你自己找行不行,別來煩我了」。
除了相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也是常見的逼婚手段。為了達到目的,父母還會給予兒女足夠的關心和鼓勵,甚至是物質獎勵。
有網友說父母為了逼婚,表示結婚獎勵一套房加一百萬,第一胎10萬獎金,第二胎20萬,以此類推,甚至還在房間里貼上標語,「結婚要趁早,永遠不吃草」、「報答父母最好的方法是為他們帶來兒孫滿堂」。
當兒女不那麼配合時,父母們的手段也會隨之升級,不斷進階。從勸說到嘲諷,再到威脅和使用暴力,步步緊逼。嘲諷常用句式如下:和別人家的孩子比,「那個XX和你一樣大/比你大一歲/比你小三歲,人家孩子都上幼兒園了/生二胎了/快生孩子了」,和父母年輕時比,「我像你這么大的時候,你都會打醬油了」。
還有一些父母把暗示手法運用得爐火純青,逼婚於無形之中。有網友說自己的父親在陽台上種了一大堆葫蘆,隱晦地表示他想聽人喊」爺爺爺爺爺爺」,也有網友表示「對面家的張三李四和貓狗雞鴨又生了」也是逼婚的套路。
在講究戀愛自由、婚姻自由的時代,為什麼中國的父母如此熱衷於逼婚呢?
台灣學者孫隆基在《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中寫道,「在集體主義文化的中國,一個人是不完整的。他甚至都不能構成存在的單元,沒成過家的單身漢、瘋子等等,他們會被排斥在家族體系之外,或者被忽視得厲害。必須結婚生子構建一個完整家庭,才會構成一個被尊重的獨立單元。」
在這些逼婚的親戚長輩們看來,或許結婚只是一件在規定年紀內必須完成的事,和愛情無關。可他們不知道的是,很多人晚婚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沒有找到合適的人,沒有遇見愛情。
《人民日報》微博發布的婚姻數據顯示,「沒遇到合適的人」在年輕人晚婚原因中佔比最高,其次是「沒有能力承擔家庭責任」。
有逼婚,就有反逼婚
面對逼婚時,大多數人會有很大的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感到焦慮和委屈,但是也有人對父母的一片苦心表示理解和尊重。有人堅定著自己的擇偶標准,也有人選擇屈服勉強湊合。
逼婚帶來的還有自我懷疑和自卑感。有網友說,自己長期被周圍的壓力包裹著,產生了很大的負能量,「真的覺得自己特別糟糕」。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2016年春節,北京地鐵東直門站內出現了一幅反逼婚的燈箱廣告,上面寫著「親愛的爸爸媽媽別擔心,世界那麼大,人生有很多種,單身也可以很幸福」。這則公益廣告由來自全國各地的、有過被逼婚經歷的年輕人眾籌刊登。
因為公益廣告需要層層審查,並且不能出現「反逼婚」三個字,所以這則廣告的創作者們反復斟酌,刪掉了比較犀利的內容,使得最後的呈現效果溫馨和諧又充滿正能量。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反逼婚的方式似乎很難做到這么溫和,爭吵和激烈反抗最為常見。
有網友在面對逼婚時,選擇直接懟回去,「你爸媽等著抱孫子呢」「我還等著世界和平呢」;「不結婚就是不孝!」「太監干著急有啥用?」;「弟弟妹妹都結婚了,你呢?」「屎殼郎掉屎盆子了而已,我又不是屎殼郎,急啥?」
也有不少網友選擇逃避,過年過節不回家,也不接家裡的電話,只要父母逼婚就立馬翻臉。甚至有網友會租一個男/女朋友回家,打消父母逼婚的念頭,換一時風平浪靜。
在反逼婚的方式中,有不少行為較為極端。離家出走、斷絕關系看似對父母最具有威脅,但從效果上來說,物質和精神上的獨立才是反逼婚的根本。
有網友表示前些年自己對於逼婚爭吵過冷戰過,但是都收效甚微,後來努力工作給自己買了房,經濟獨立之後父母就催得沒那麼厲害了。
李立群老師在《我家那閨女》中說,天下父母心是希望我們的兒女幸福,結不結婚只是一個動作。
電影《剩者為王》中,金士傑扮演的父親也有類似的台詞:她不應該為父母親結婚,她不應該在外面聽什麼風言風語,聽多了就想著結婚。她應該想著跟自己喜歡的人,白頭偕老的,去結婚。昂首挺胸的,要特別硬氣的,憧憬的,好像贏了一樣。
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夠幸福,但他們更應該意識到,婚姻並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標准,更不應該把自己的焦慮轉移到兒女身上。
而緩解焦慮,先從少看婚戀節目做起。
⑥ 父母催婚害死多少孩子
其實每個人的心理所能承受的壓力都是有限的,當然底線可能是不同的,如果你是一個受不得什麼壓力的人,那麼在面對來自父母親戚的壓力時,一點還好當積壓成疾後,慢慢的心態就會變化,逐漸的人的思想就會變得極端,最後導致無法承受而選擇死亡。
當父母自己都沒有建立好自己的價值觀的時候,老是考慮自己的面子問題等等,拿著愛的名義去給自己的孩子施壓,經常責罵孩子不同自己的,給孩子灌輸消極的觀念,拿孩子跟周圍的同齡人比較,讓他們備受煎熬,讓他們一下子對生活失去了嚮往。
其實這樣的壓抑久了,總是會在性格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影響,而且父母與孩子之間本身存在差異,父母覺得自己的好的,但是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我們不能去左右他,畢竟他不是木偶,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如果你太多的干涉,用愛的名義去打壓責備最終的結局絕對是讓所有人傷心的。
二、父母催婚是愛還是變態
其實對於社會中的那些被催婚的年輕人來說,真的有時候很無奈,所以每到春節節假日慢慢的恐懼了回家面對家裡的七大姑八大姨,因為他們的聊天對象總是你現在的工作,工資,朋友等等,其實現在的社會壓力已經讓年輕人感到莫名的壓抑了。
放了假回到家本身就應該是一個休閑一家人團聚和和美美的場景,但是現在成了催婚成了比較攀比的場景,工作的累讓我們疲憊,家人的不理解家人的抱怨更是打破我們心裡防線的最後一關。
父母因為別人的議論讓自己本身堅持的愛再也抵不過面子,再也抵不過自己的需求,所以對自己的孩子伸出魔抓,甚至有的家長認為你是他的孩子所以一切都要聽從他的安排,你就是一個附屬品,而不是一個真正有思考能力的成年人,對於這樣的父母其實真的不要再打著愛的名義了,你不配說愛,你這是變態的在滿足自己的需求。
三、催婚的家長都是自私的
自私的讓自己的面子過的去,自私的覺得孩子是自己的,所以就應該聽從自己的,但是從來沒有思考過最好的愛是尊重,尊重一個成年人的決定,不論是對還是錯,那都是他自己的路,需要的是他自己去經歷。
催婚其實真的非常自私,他不結婚可以過的幸福,但是你會遭受身邊親朋好友的叨叨,感覺沒有面子,可是你真的是需要在乎這些嗎?難道對你最重要的不應該是孩子自己感受的幸福嗎?只要是孩子的選擇如果你不是自私的那麼都應該尊重他,因為他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判斷。
可能會判斷會出現失誤讓他受傷,但是人生在世誰能說自己就是絕對的正確呢?你的決定你的要求有時候恰恰正好的不對的,為什麼你什麼都可以,但是他卻不能呢?所以請不要再催婚了,你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那就去支持他,這才是真正的愛。
⑦ 為什麼大部分人都逃不過的父母催婚的魔咒
現在有很多年輕人都會面臨父母的催婚。在面對父母催婚的時候,我們作為年輕人覺得很難和父母進行溝通。甚至因為催婚這一件事情,我們也經常會和父母發生一定的爭吵,但是我也相信很多年輕人的內心其實並不願意這么做,但是父母長期的催婚行為確實讓很多年輕人的內心出現了一定的煩躁情緒。所以下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討論一下,為什麼我們逃不過父母的催婚行為。
一、父母不願意讓子女繼續是孤單一人的狀態。雖然現在年輕人不結婚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是在父母的眼中還是希望子女能夠早早的結婚,然後成家立業。因為父母也非常清楚在現在社會當中子女面對的壓力是非常大的。所以他們也認為只有讓子女找到合適的另一半,才能夠讓夫妻二人共同承擔家庭的壓力以及責任。
當然我可以理解在面對催婚的時候大家會出現一定的煩躁情緒,但是千萬不要對自己的父母有發火的行為。因為這並不是一個合格的子女應該要做的事情。
⑧ 父母催婚害死多少孩子 父母著急催婚的深層次原因分析
自己作為父母催婚其實表面上看是自己家的事,其實是社會分層嚴重,貧富差距太大,有了隔壁鄰居,咱們怎麼得也得靠孩子把眼前的繁華撐起來,所以,沒有攀比就沒有傷害。
⑨ 父母花樣翻新的催婚方式,為何會傷了孩子們的心
很多時候父母都想要讓自己的孩子有一個比較好的生活,而且也想要讓自己的孩子生活的比較幸福。因為很多時候父母都是比較牽掛自己的孩子的,而且也想要讓自己孩子有一個比較好的家,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讓自己的孩子安定下來,而且也只有這樣才能夠讓自己的孩子有一個更好的行為,而且也只有這樣才能夠讓自己的孩子有一個更好的未來。
其實很多父母都比較擔心自己孩子的婚姻,而且也想要讓自己的孩子盡早成家。如果自己的孩子到了一定的歲數還不成家的話,父母可能就會用很多的方式去催自己的孩子盡快成家,因為父母也是比較牽掛自己的孩子的,而且也想要讓自己有一個更好的生活,並且也想要讓自己的孩子更加的安穩。而且有時候父母可能會運用一些特別的方式來去催婚。但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們都不想要父母過多的操心自己,而且也不想要聽父母的那些催婚想法。父母花樣翻新的催婚方式,為何會傷了孩子們的心?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孩子們會認為父母嫌棄自己。
其實很多時候,如果父母總是在催自己的孩子結婚的話,很可能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在嫌棄自己,而且也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想要讓自己過多地和自己的父母待在一起,這就可能會傷了孩子的心,而且也會讓孩子的心很受傷。因為很多時候孩子都是比較喜歡粘著父母的,而且也不想要過多的和父母分開,如果父母總是在催婚的話,就可能傷孩子的心。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大家有什麼想法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⑩ 父母催婚,你覺的是愛還是害,是聽還是不聽
談不上愛也談不上害,是父母自己的心理需求,孩子結完婚他們的任務完成了。而你是因為自己的現實情況而導致的煩惱,比如沒有合適的對象,性格自卑性格內向心理煩躁等都會導致這些情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