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除了上學的事外,家長還能通過和孩子聊什麼增進親子關系
很多孩子小時候和家長很親近,但是隨著他們年齡的增加上了學之後,有了自己社交的圈子,與家長之間可以溝通的話題和時間就越來越少。
代溝就這樣慢慢的產生了,但是我們都知道任何情感的加強都需要溝通,孩子雖然在血緣關繫上和父母的關系最近,但是如果沒有日常的互動與交流,情感也會淡薄。
那麼平常除了學習之外還能和孩子聊些什麼呢?只有真實的表達自己才能和孩子好好說話,除了學習之外還能和他們說些什麼呢?
很多孩子會認為父母在自己上學之後開始變得「無聊」了,除了學習之外根本就沒有其他話題可說了,一開口就是成績,分數,作業,這些令人頭大的問題。
身為父母,雖然明知道孩子現階段最重要的是學習,但是除了學習之外也要和他們多聊一些其他的事情,比如說孩子想要和同學一起出去玩,父母就能和他們說一說如何與同伴相處,有的時候並不是孩子年紀越大越難溝通,因為當我們自己和別人說話的時候,不會因為對方的年紀比我們大就沒話可說,而是我們會因為與對方談得來就多說一些,沒有共同話題就說的少一些。
生活中除了學習之外,家長能和孩子聊的東西有很多,最好的莫過於他們正在喜歡的事情,比如喜歡看的動畫片,電視劇,感興趣的書籍,小說,比賽等等,家長還可以從同事或者朋友那裡了解一些他們家孩子正在看什麼玩什麼,然後分享給自己家的孩子,這樣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
在聊天的過程中一定會有提問,家長就可以和他們一起找答案,這樣既能激發他們對新話題的興趣還能累積一些經驗。
生活不應該是千篇一律的話題,而是要多發現多探索,每天都想一想今天能聊些什麼,提前規劃,就不愁和孩子無話可說。
B. 怎樣才是好的親子關系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也沒有完全一樣的家庭,因此良好的親子關系可能沒有一模一樣的“標准”或“模板”。
雖然說好的親子關系沒有統一的模板,但是也有一些信號和表現可以從中判斷親子關系的好與壞,父母也可以用來自我檢視,觀察親子關系的發展情況。
再者,好的親子關系還表現在父母和孩子之間能夠好好說話,相互碰撞火花,而不是總是去點燃對方的情緒。
C. 良好的親子關系,父母需要怎麼做
良好的親子關系是親子教育的基礎,只有在關系和諧的狀態下,孩子才會尊重父母,接受父母的教育。父母要想更好地教育孩子,就需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掌握跟孩子有效的溝通方法。
柔惜成長中心指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要學話跟孩子的溝通方式外,還要做到:
一、換位思考
父母如果能經常換位思考,就能對孩子更加寬容和理解,保證親子關系是和諧的。
二、放寬心態
父母要拓寬自己的精神世界,心靈要隨著孩子成長,充滿信心和希望地看待生活。
三、跟孩子進行有效的互動
讓孩子看到父母之間真實的關系,既有分歧也有包容,這是一種良性的交流互動。
四、給予孩子信任
親子關系最重要的是信任,給予孩子一定的信任對維持良好親子關系有著重大的作用。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信任時無形中就會拉近彼此的關系。
五、多花時間陪孩子
工作再忙碌也要花點時間在孩子身上,孩子得不到父母的陪伴會讓孩子覺的沒存在感。多陪伴孩子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愛他的。
六、周末帶孩子進行些親子活動
周末可以帶孩子到戶外進行一些親子活動,當然,你也可以以帶上孩子到柔惜成長中心的親子基地,那裡有完善的設備,有齊全的親子活動項目。基地所有的項目均是為改善、拉近親子關系來設置的。
D. 父母教育孩子的基礎是親子關系,親子關系的基礎是什麼
可以說父母和孩子之間相處的最基本的關系當然就是態度,還有一個人的行為和模式,還有自己的人格結構,在孩子最小的時候親子關系當然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經常要和孩子互動的一些過程中,這樣才可以建立最基本的感情,隨著孩子們慢慢的成長,孩子對父母的影響也是非常的重要,可見我們平時的親子關系真的是極其重要,對於很多育兒專家來說,我們最基本的教育都是在建立在親子關系之上,如果一個好的親子關系的話對孩子的精神,還有去探索一些世界的時候都會非常有信心的去擴展,去學習很多知識。
特別是有些家長在回到家之後,通常不會第一時間和自己的孩子多做一些溝通,而是回到房間埋頭的工作或者是埋頭的玩手機,那麼這個時候孩子肯定會覺得他在你心目中是不重要的,長期孩子也會和自己疏遠,那麼這個時候孩子會慢慢的把你當為最熟悉的陌生人。遇見什麼困難也不會直接告訴你,或者是孩子的內心,有什麼想法也不會直接和你溝通,我們平時一定要把孩子和自己處成朋友關系,不管什麼事情都要和孩子們共同相處,共同去解決。
E. 作為家長你覺得建立親子關系,有幾個關鍵要素
引言:對於父母來說,肯定都希望能夠跟孩子在一起好好的相處。可是有一些父母會發現,他們的孩子會經常出現頂嘴,或者是不聽話的情況。那作為家長的話,跟孩子建立親子關系的時候,有哪幾個關鍵呢?
有一些父母遇到了孩子犯錯誤的行為時,會選擇跟孩子講道理。其實對於孩子來說,你講的道理,他根本就聽不懂,就算聽懂了他也不想按照你說的來做。因此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為,我們不要跟他講道理,可以選擇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這樣的話才能夠讓父母更加的理解孩子。同時也能夠讓父母跟孩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當父母理解了孩子之後,孩子也會更加能夠體會到父母的感受。
F. 父母和孩子怎麼樣才能形成朋友般的親子關系呢
由於時代的不同,由於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代溝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去解決它,這也是很多家長們急於需要化解的。
其實代溝並沒有像我們想的那麼可怕,只要父母尊重孩子的意願、權利和隱私,建立平等、相互信任的關系,遇到不明白的事,虛心向孩子請教,做孩子的真正朋友,消除孩子的抵觸情緒,自然也就化解了與孩子之間的代溝。
有一個女孩子總是說自己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女生,因為她有一對很開明的父母,而這個女孩的爸爸媽媽也總說自己是世界上最輕松的父母,因為他們有一個懂事的女兒。這個女孩會主動教父母打字、上網,會向他們解釋新的社會現象,產生矛盾時,會和他們講道理,據理力爭,她鼓勵父母跟上潮流,甚至教他們說年輕人的流行口語,看到電視中的偶像明星會耐心地介紹給他們。而這個女孩子的父母在做出任何決定之前,總是會詢問女兒的意見,他們不固執己見,如果女兒的話有道理,他們總是樂於聽取,他們沒有面子思想,不懂的事就虛心向女兒請教,他們犯了錯,會大方地說「對不起」。
這一切都得益於他們經常像朋友一樣平等地交談。
一、父母需要平等對待孩子
事實上,孩子們雖然處處要顯示自己是一個大人,可以自己做主了,但他們的心靈深處並不能擺脫對父母及其他成人的依賴,只是他們的依賴方式與童年時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童年時,孩子對父母的依賴除了情感上的,更多的是在生活上,到青少年時期,孩子需要的則是父母尊重他們的人格,尊重他們選擇,給予他們精神上的鼓勵、信任和支持。
青少年期的孩子渴望父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思想動態、興趣愛好、喜怒哀樂,從而理解、支持自己的選擇和追求。可惜有的父母不懂這一點,只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學習成績,和孩子感情交流少,忽略了孩子的內心是非題感受,使孩子覺得父母並不理解自己。想要和孩子做朋友,那麼就要認真回答孩子的問題,雖然對於孩子的問題很幼稚,但是這卻是孩子智力的發育,父母只需要引導孩子去思考,去認真回答孩子的問題,這樣孩子就會慢慢懂得多了。
父母學會尊重孩子,願意花時間陪孩子,並且有一顆童心,陪孩子成長陪孩子玩耍,常常鼓勵孩子,這就是朋友般的親子關系!
G. 親子關系是一種什麼關系
一個人對社會的基本態度、對自身的認知和對自己行為的表達,都是在嬰兒時期與父母之間的互動過程中慢慢形成的,隨著年齡的增加,父母對孩子的影響越來越大,也越來越重要。因此,親子關系對一個人的重要性,下面就來仔細講一講什麼是親子關系:
一、自然血親的父母子女關系。它是由子女出生的事實而產生的,包括生父母婚生子女和生父母非婚生子女。其特點是有直接的血緣關系的父母子女關系,正常情況下這種關系是不允許解除的。
二、擬制血親的父母子女關系。這是由收養或是父母一方再婚行為形成的撫養行為,包括養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收養與被收養關系,繼父母和繼子女之間的撫養教育關系,這種關系可視情況提出終止父母子女關系。
親子關系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一、影響孩子的語言能力:孩子三歲前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這時爸爸媽媽應多與孩子進行交流,多做一些親子游戲,其實在語言方面,媽媽比爸爸更顯得重要,所以媽媽應當與寶寶有更多的交流。
二、影響孩子的性格:家庭不和諧,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比如:膽小、自私、脾氣暴躁等,青春期的孩子尤其明顯,通常表現出叛逆、以自我為中心等,嚴重的甚至還會觸犯法律,由此可見一個幸福和諧的家庭對孩子來說是多麼地重要。
三、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家庭幸福和諧、親子關系也比較好,孩子在關愛下長大,那麼孩子多數情況下都會有一個良好的社交能力。反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可能不會輕易信任他人,出了社會,有了工作,社交更是一大難題,父母的一舉一動都在無形中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
親子關系是一門難懂的學問,特別是一些新手爸媽,本來自己的婚姻剛開始,也許還在磨合中,對孩子也就不那麼上心,也不懂得這其中好壞,夫妻之間有問題說出來,溝通好了才有和諧的家庭生活,對孩子也是,要隨時觀察孩子的心理變化,有問題及時溝通,盡量從細節中去關愛孩子,那麼孩子就能健康成長了,讓孩子不會在家庭和父母方面存在過多的矛盾!
H. 怎樣的親子關系才算是正常的呢為什麼
· 孩子不會在你面前刻意隱藏情緒 ·
經常有父母抱怨自己熊孩子的「壞脾氣」。但是每個人都有各種情緒的波動,只是不一定會在某個人面前表現出來。對成年人來說,越是在親近的身邊,越容易表現他們的情緒。孩子也一樣,心理越是和父母貼近,就會父母面前表現出各種情緒,尤其是一些負面情緒——憤怒、緊張、悲傷、恐懼等等。
當孩子感覺與父母相處有絕對的安全感時,才會和父母撒嬌。檔孩子很少表現情緒,或者只表現某一類情緒,就表明了著親子關系存在問題了。父母需要注意,是否有不許孩子表現出某種情緒或者表現某種情緒的時候就打岔。接納孩子的每一種情緒,如果孩子不知道如何描述自己的感受,父母可以幫他們說出來。
· 孩子遇到問題、受到傷害第一時間跟你說 ·
大多數父母覺得孩子遇到了事情會第一時間找家長尋求幫助,其實並不是。孩子會先設想父母對事情的反應,預測可能的後果,孩子所有判斷都是基於過去和父母相處的經驗。當孩子判斷會獲得幫助,並不是受到指責和說教時,遇到問題才會第一時間和父母溝通。如果孩子曾經在外面受到傷害,找父母求助,而父母沒有把握好自己的態度,那孩子以後寧願忍耐痛苦,也不會第一時間找父母求助。
· 孩子會自然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
孩子能自然的吐露自己的任何想法,說明你們這段親子關系很親密。但是,有些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十分嚴厲,經常對孩子的想法、情緒反應過度,孩子就會慢慢的不願和父母溝通。孩子能准確感受到父母的心理承受力,如果他們覺得父母不能承受,也是不會告訴父母的。
· 對孩子的答案不評判、不臆斷·
有些父母會給孩子不客觀的反饋,會給孩子貼上各種標簽。我曾聽一個媽媽說孩子很不愛吃蔬菜。這本沒什麼,但是她很快得出一個結論:孩子性格急躁。雖然這兩者唯一的關系可能是,媽媽既擔心孩子不愛吃蔬菜,又擔心孩子性格急躁。還有父母在傾訴孩子行為以後,給孩子貼上一個標簽——比如懶、貪吃,磨蹭等等。這些臆斷和評判並不能讓孩子變得更好,只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像「想像」的那樣。
· 孩子有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
很多孩子被繁重的課業束縛著,很少有時間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孩子喜歡做的事可以幫孩子激發成就感。在興趣發展的過程中,孩子會養成「持之以恆」的能力,孩子也會更少的去嘗試危險行為。有些父母不允許孩子發現培養自己的興趣領域。父母讓孩子發展的「興趣」,往往上是自己未滿足的興趣、愛好。父母不讓孩子挖掘自己的天賦,逼迫他們學習自己不感興趣的領域,孩子會害怕父母失望,他們學習過程中的壓力也會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