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家回家過年會給父母多少錢
我爸媽不收,給了多少還要多包點給我兒子還回來。我也有弟弟啊,但是爸媽不會偏心,不希望給任何孩子加負擔。我老公家農村的,家裡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弟弟妹妹都要包。爸媽就是兩千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就是煙酒1500,然後紅包1000。弟弟妹妹和他們的小孩都是200一個人。反正過個節就是會花蠻多錢的。我老公家呢,給的都會收到吧,然後給包200回來,最近條件好點了,給我們兩個一個人也包了200。不過我老公爸媽過生日啊父親節母親節的都會給紅包。我婆婆給我帶孩子,她一個月買衣服做頭發什麼的也平均有1000多吧。她沒有一分錢收入的,我公公也把錢都給老大的,沒給我婆婆錢,所以她全部開銷都是我們的。水果都是進口的,零食也是比較好的,早晚都是牛奶,隨便她吃,然後她喜歡去美容院,去養生館,她反正過得挺開心。我其實不太喜歡給他們錢,因為哥哥他們一個月五六萬的收入,還是不放過我公公的退休金。所以我平時都是買東西,畢竟都快40的人了,每分錢都算計著怎麼都說不過去。我從來沒想過要老人家的錢,結婚到現在沒要過一分,所有的都是我們兩口子賺的。所以覺得可能生兩個兒子就容易出這個問題。
⑵ 逢年過節,作為子女給雙方父母的錢應該一樣呢,還是根據兩邊父母的...
逢年過節給父母錢,一般存在以下5種情況,夫妻倆人可以根據每種情況作溝通解決:
1、平均分配,給雙方父母的錢都一樣。
平均分配這種情況比較普遍,也是夫妻雙方最願意接受的,給你父母多少錢,那就給我父母多少,這個看起來公平又公正,大家的父母都一樣,沒有差別對待。
2、有一定經濟落差
雙方父母經濟條件懸殊,一方經濟條件好,一方經濟條件差,條件差的一方兒女必須補貼自己的父母。
像這種情況,建議建立一個家庭公共賬戶,夫妻雙方根據每個人的收入金額,按一定比例每月存款進入家庭公共賬戶,用作家庭開支和日常存款。餘下比例的那部分收入,屬於個人可自由分配的私人財產,可以用來補貼自己的父母或作私人其它開銷。
3、其中一方父母在家裡幫忙帶娃
夫妻雙方可以協商,固定每月給幫忙帶娃的父母一筆費用;這筆費用一是對父母的付出表示肯定和感謝,同時也表達了對父母的尊敬和孝順。
通常父母並不在意小夫妻給這筆費用的多少,他們更在意的是他們的付出是否得到了兒女的認可,所以雖然每月給他們一筆費用,父母往往都會以不同的渠道和方式返還給小家庭。這樣一筆費用,可使得婆媳關系融洽,家庭關系和睦。
4、對方父母有幾個兒女,父母經常私下補貼條件差的孩子
原本贍養父母乃至對方的父母,我覺得大多數人是不太計較的,但是如果補貼對方兄弟姐妹,多出錢的兒子/女兒的配偶多少是會有意見的。
當然特殊情況除外,比如說配偶的兄弟姐妹為了讓他/她完成學業,放棄了自己的學業或付出了很大的犧牲,那配偶肯定要報這個恩情,這種情況的話,大部分人是可以理解的。
這種情況只需要保障父母的日常生活足夠,不必給太多的東西,一年買些衣服、營養品就可以了,千萬不要給太多現金。
雖說是兄弟姐妹,但長貧難顧,一是自己配偶會有意見,影響夫妻關系;二是你越是照顧,到最後好像變成是你的責任,當你自己小家也有困難不能照顧時,他們反而會埋怨你。
5、小家庭經濟條件一般,雙方父母都要補貼給錢
這種情況,也是最常見的。雙方都想照顧自己的父母,這個時候夫妻倆一定要有共識,商量好對策,一般是誰家急用先給誰,不急用的那一方可以稍微給少一點,但要隱瞞好給少了的那一方。
而且口頭上必須一碗水端平,不能讓雙方父母產生隔閡,這個時候需要夫妻雙方共同努力維護好父母關系。
逢年過節,為人子女是應該給父母錢表示孝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一件最普通不過的事情。但如果夫妻之間沒有商量好,對給雙方父母多少錢這方面達成一個默契,則有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矛盾,從而影響到夫妻關系與家庭和睦,所以夫妻之間對此問題應該達成一個共識。
夫妻相處之道
要明白婚姻是利益共同體,必須拋開原生家庭和自己個人的角度,以夫妻一體家庭的角度看問題、解決問題。
其次,夫妻之間不能去計較雙方在家庭婚姻裡面的實際貢獻、收入支出懸殊差別,一旦計較,婚姻就會失衡。
最後,一個好的婚姻必須有這些要素,理解,體諒,寬容和支持。
⑶ 過年一般給父母和公婆包多少紅包
過年發紅包是春節的習俗之一,一般來說都是長輩給晚飯發的,但是現在很多年輕人掙錢後也會給父母包過年紅包,表達自己的孝心,那麼過年給父母多少紅包合適呢?
一、過年給父母多少紅包合適
1、500元以下、500元-1000元、1000元-2000元左右或者2000元以上
過年不知道給父母買什麼禮物,那就直接給過年紅包。調查顯示,86%的人會給父母過年紅包,36%的人打算給父母500元-1000元;其次是打算給父母500元以下的佔到30%;打算給父母1000-2000元和2000元以上的各佔10%。
2、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做出適當調整
紅包講究的就是個心意,錢多的當然會讓人開心,但錢少的也不差,貴重的不是紅包,是情誼,所以大家在給父母包紅包時,需要考慮到自己的經濟情況,如果自己這一年下來賺得挺多的,那就多給點父母,如果自己是剛工作的,賺得不多,那就適當少給點,意思下就行,父母也不會要求你一定要給很多,他們還是很疼愛自己孩子的。
小建議:過年給父母包紅包,盡量套好彩頭,雙數,以2、6、8、0結尾,跳過4這個數字,因為4諧音「死」,有點不太吉利。
過年除了給父母發紅包外,還要給自己的晚輩和朋友發紅包,那麼發多少好呢?可參考:過年紅包的吉利金額一覽表
二、過年給父母紅包的吉利數字推薦
600、666——祝福父母新的一年裡順順利利。
800、888——數字8向來被視為吉利數字,諧音「發」,意寓發財,順利。
1666——人生一路順風如意,寓意今後父母會一帆風順。
1688——一路發發,祝福父母金錢滾滾來。
1888——和「888」的寓意差不多,也是祝福父母發財。
520——我愛你的意思,現實中對父母說不出我愛你,那就通過紅包來間接表達吧!
366——取尾數順順利利的寓意。
2020——今年不是2020年嘛,那就按照年份發,湊個巧。
親情是無法用紅包金額來衡量的,所以大家在給父母紅包時,不用過多的要求自己一定要給多少,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給父母包紅包就可以了,這樣父母收到後也會很開心,你自己也不會因為一個金額龐大的過年紅包而影響到自己年後的生活質量,一舉兩得。
⑷ 過年給父母多少紅包合適
微信紅包限額是200元,如果是發紅包的話,6.18和61.8的數字比較好。不過如果想要發更多的錢的話,可以選擇轉賬的形式。常見的666、888、999都是比較吉利的數字。
如果紅包比較大,可以選擇轉賬,可以發一些更有意義的數字,紅包要注意一個吉利字,避免四個字就可以了,一般來說,無論多少錢都可以,畢竟是一種心態。
66.6、66.66——順順順順、一帆風順。
88.8、88.88——發發發。
168——一路發。
178——一起發。
188——一直發發發。
(4)大家過年回家給雙方父母多少紅包擴展閱讀:
春節期間發紅包是春節的習俗之一。一般來說,長輩會給晚餐發紅包。但是現在,很多年輕人在掙錢後也會給父母紅包以示孝順。
1、如果你不知道過年給父母買什麼,就給他們紅包吧。調查顯示,86%的人會給父母裝春節紅包,36%的人計劃給500到1000元。二是計劃給父母500元以下的,佔30%;計劃給予父母1000-2000元,每人10%以上2000元。
2、根據自身經濟能力做出適當調整
紅包是禮物。注意金錢可以使人們幸福,當然,但是更少的錢也並不壞,有價值的不是紅包,是友誼,所以每個人都在包她的父母一個紅包,需要考慮他們的經濟狀況。
如果他們今年賺很多,它會給一些家長,如果他只是工作,掙錢不多,選擇適當的少,意思下,家長也不會要求你必須給很多,他們都很愛他們的孩子。
⑸ 過年回家給父母一千塊錢少嗎
對於長大成人的我們過年的時候也會給父母小孩包紅包,但最為苦惱的是該包多少,包少不好看,包多自己經濟不予許,而有些人由於經濟條件比較差,直接不給錢,那麼我們的時候給父母多少錢比較合適呢?
過年該不該給父母紅包給多少錢合適
過年該不該給父母紅包
其實過年給不給父母紅包看個人,有些還在讀書沒有經濟基礎,不給父母紅包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但是如果上班賺錢了,過年的時候給父母包紅包,可以表達自己對他們的愛意,紅包金額不在於多少,多就多包點,少就少包點。
過年該不該給父母紅包給多少錢合適
過年給父母多少紅包合適
根據當地習俗定
有些地方金額給的少,大約是100左右。有些地方紅包金額大,給父母的多,可以給到1000左右。
根據自己的經濟收入定
以月收入的20%左右,如果掙得少,可以少給,比如:給100~200左右。掙得多,那麼可以多給,比如:給1000左右,甚至更多。
根據工作年限來定
第一年工作,工資少,可以少給,給父母200左右。第二年,或者以後每年掙得多了,可以給500~1000,甚至更多。
根據生活壓力來定
如果需要還房貸等事情,生活壓力較大,可以給少點,給父母200左右,如果壓力還行,可以多給,給500~1000左右。
根據長輩數量來定
如果父母、爺爺奶奶都在,可以給父母多少,給爺爺奶奶多少,最好是爺爺奶奶的金額多一些。
根據父母消費需求來定
如果父母需要買家電、傢具等生活消費,那麼可以多給點,如果日常支出費用較少,可以少給點。
⑹ 過年回家給爸媽1000紅包少不少
摘要 你好,給父母發紅包,根據自己的實力量力而行,所以只要你覺得給父母這么多錢不算少,那麼這份心意就已經足夠了。
⑺ 過年包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紅包可以包500嗎
如果你剛工作,收入不高,還會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包紅包,500元一個也還是可以的,表示你有心,家裡人長輩肯定會很開心,不會計較多少的,好好工作,努力學習,增加收入,下次過年可以給父母更多。奔跑吧,少年。
⑻ 過年給雙方父母紅包一樣么
應該要一樣的,都是父母,要麼不給,給了就給一樣的,誰也不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