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醫有那些養生保健方法
養生方法分為三種,一為中草葯,二為針灸,三為火罐,但常首選艾灸。古書記載灼艾第一,選擇優質艾草、專業醫生、合適手法,搭配正確穴位,可使生命延長,生活質量提高,起到養生保健的作用。臨床治療疾病時,葯物無法解決的問題可用針,針無法解決的問題可用艾灸。灸法中包含穴位貼敷療法即天灸療法,也可起到強生健體的作用。
『貳』 中醫養生方法有哪些
1、首先,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
2、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進行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3、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4、健康、平衡的飲食也是養生的必備因素。數千年以來,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認定是達到長壽的關鍵因素,不合理的飲食習慣責備認為是使健康出現問題的根源。
5、預防疾病也是養生的重要一環。通過有規律的鍛煉,正確使用葯物,適當的進行食補,以及其他的有益於健康的活動,每個人都可達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之目的。
養生之術: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術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叄』 中醫養生的方法
中醫養生的方法
中醫養生的方法?中醫養生,歷史悠久,淵源極深,人們常常把養生分為生理、心理、哲理養生三個層次,對於一般人,注重身體的健康,接觸最多的就是生理養生。分享中醫養生的方法。
1、氣功養生法。 要注意練功的注意事項,切不可走火入魔。
2、神志養生法。 修德怡神、調志攝神;積精全神、四氣調神。
3、行為養生法。 像膳食、起居、房事、運動、交際、休閑娛樂、旅遊、沐浴等均可養生。
4、針推養生法。 使用針灸、推拿、刮痧等進行。
5、本草養生法。 即葯物養生,應用著眼於補、瀉兩個方面醫學教|育網整理。用之得當,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益壽延年的作用。但葯物不是萬能的,如果只依靠葯物,而不靠自身鍛煉和攝養,畢竟是被動的、消極的。葯物只是一種輔助的養生措施,在實際應用中,應掌握如下原則、不盲目進補,補勿過偏,應辨證進補。另外,要注意盛者宜瀉、瀉不傷正等。
6、審因施養法。 即因地(地理環境、居住環境)、因時(年月、四季、晝夜等)、因人(即因人的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體質、不同職業人群、不同體表部位)區別施養。
背宜常捶陽氣旺
捶背比較適合中老年人,人體背部有豐富的脊椎神經和臟腑腧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膚、皮下組織的穴位,通過神經系統和經絡的傳導,增強內分泌和經絡系統的功能,提高免疫機能,增強抗病能力。捶背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鬆,防止慢性腰痛和腰肌勞損,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皮膚營養,加速背部皮膚新陳代謝。
此外,捶背還可安神寧心,對中老年人所患多種慢性病具治療作用。捶背手法要均勻,著力要有彈性,輕拍輕叩,每分鍾60-100下,每日1-2次。每次捶背時間30-50分鍾,以上下輕輕叩打為宜。嚴重心臟病者,捶背須謹慎。
面宜多擦氣血平
按摩面部,又稱浴面,能激發陽氣。方法為兩手搓熱後,用手掌擦面部十數次。或用雙手輕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鍾,每日2-3次。因經絡系統中足三陽經都起於頭面部,擦面可疏通經絡,並有面部美容作用。每天清晨,將兩手搓熱,以中指沿鼻部兩側自下而上,帶動其他手指,搽到額部向兩側分開,經兩頰而下,像洗臉一樣,搽10餘次。
經常浴面能使面色紅潤,少生皺紋,防止面部神經麻痹,浴面同時還具有消除疲勞,振奮精神的作用。此法有助於改善面部,尤其是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環。
目宜常運眼不花
中醫稱眼球轉動為運睛。將眼閉上,眼球自左向右轉動6-10次,然後再自右向左轉動6-10次。眼球轉動要慢,然後閉目片刻,再突然睜開眼睛。速度要均勻,每個轉動方向可作2-4個節拍。此法對於有眼花、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合適,常用能年老目明、事物清晰。
背宜常暖背不痛
背主一身陽氣,是中醫經絡督脈及膀胱經所在之處,常暖可使陽氣運行並暢達全身經脈,防病治病。日常可採用按摩、曬太陽等法。古人認為背部為督脈之所居,是太陽膀胱經之所舍。人感受防寒,多從背部起,故背部應常保溫暖。
保護好背部既可防治感冒,又可固腎強腰。中老年人應加強背部的鍛煉與調養,晚間起床時給背部披件衣服,日常生活中盡量做到背宜常暖,防止受寒。
腹宜常摩易消化
腹為胃腸等臟器所在,常作腹部按摩有利消化。古人稱為摩臍腹、摩生門。即繞臍揉腹。平時經常用手摩腹,可消除腹脹,有助於食物消化。仰卧在床,兩腿伸直,腳尖朝上,兩手搓熱,兩手相疊,用掌心在以臍部為中心的腹部,順時針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轉摩12次。
男人多對腸胃進行按摩能健腎強腰、滋陰壯陽、益氣固精、健脾胃、助消化,久練對腎虧乏力及便秘均有療效。
肢體常搖筋骨壯
四肢經常活動,不僅鍛煉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過四肢運動促進內臟氣血運動,增強體質。兩手握拳,連同兩肩,向前輪轉,先有里向外下方轉再由外向里上方轉,然後再反方向轉,各轉20次。也可先左後右。
除外,平坐,提起左腳向前緩緩伸直,腳尖向上,當要伸直時,腳跟用力向前下方蹬一下,做五次後,再右腳做。能舒展四肢關節。此法對於中老年人預防肩周疾病,提高身體機能,具有益處。
皮膚干沐人不老
用手掌、干毛巾沐浴周身皮膚,及全身按摩,能疏通經絡,活躍氣血,抗衰老防疾病。古人稱為干沐浴。即將二手搓熱,常搓摩周身皮膚,像洗澡一樣。一般從頭頂百會開始,順次面部,兩邊肩臂,從上而下,胸部、腹部、後背至左右腿,依次擦之。可使周身氣血通暢,舒筋活血,皮膚潤澤而富有彈性。
動形養生 、 中醫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醫療及生活實踐中摸索形成了諸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當然,人若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中醫養生理論認為,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修身養生、 中醫養生理論認為,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如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從而維持身心健康。
靜神養生 、 靜神養生在傳統中醫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會導致情志內傷,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調氣養生 、 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中醫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肆』 中醫的養生方法有那些
早睡早起,戒煙限酒,睡前泡腳,推拿,按摩這些都是中醫的養生方法。
『伍』 有哪些中醫養生的實用方法
1.記住:睡覺是養生第一要素。睡覺的時間應該是晚21:00~早3:00。因為這個時間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則春夏不長,即第二天沒精神。
2、一切葯物對治病來說都是治標,不是治本,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因為一切的病都是錯誤的因產生錯誤的果。錯誤的因不除,錯誤的果就不會絕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從心生,心凈則身凈,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復系統來修復自己的疾病,其實人和動物是一樣的,動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人的大部分生病現象是人體在調節、清理身體垃圾時所表現的現象,是人體自動調節平衡所表現出的狀態,所以應該把它們當成正常的生理現象,而不應該去把它當成病因來消滅。
所以當人在生病的時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裡要安定,心定則氣順,氣順則血暢,氣順血暢則百病消。
4.人的健康離不開兩大要素:1),足夠的氣血;2),暢通的經絡(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5.足夠的氣血靠:足夠的食物+ 膽汁+必要時間內(晚上天黑後~ 午夜1點40)優質的睡眠(這個時候大腦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經主導)+良好的生活習慣。
6.暢通的經絡需要:清凈心。一切七情六慾都會破壞清凈心,從而破壞經絡的正常運行。
7.維持健康的身體不僅需要「增收(增加氣血)」,也需要「節支(減少血氣的損耗)」。
8.過度地增加食物不僅不會增加血氣,而且會成為身體中的垃圾負擔,反過來還得靠消耗血氣來把他們清理掉。五臟六腑是一個血氣加工廠,食物是原材料,
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無限的,所以食物的數量必須得到控制。
9.適當運動可以幫助人的氣血運行,但同時也在消耗人的氣血。人體的微循環主要應該靠松靜來達到的,這也是健康必不可少的。
10.人體中的垃圾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血氣來清除它們,但人的血氣因為垃圾的增多和血脈的阻塞而減少,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這也正是人衰老的機理。
『陸』 中醫常用的養生方法有哪些
中醫迅旅橋常用的養生方法有哪些
中醫常用的養生方法有哪些,中醫養生是我們中國歷史悠久的養生方法。中醫養生的'辦法特別的多,是我們中國獨有的養生之道,下面,為大家介紹幾種中醫常用的養生方法有哪些,可以供大家參考。
動形養生
中醫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醫療及生活實踐中摸索形成了諸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當然,人若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中醫養生理論認為,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修身養生
中醫養生理論認為,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如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從而維持身心健康。
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中醫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會導致情志內傷,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調氣養生
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鎮搏病理變化。中醫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1、推腹30秒
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腸平滑肌的血流畝猛量,促進腸胃蠕動,消除便秘,有助於入睡,防止失眠。
每天早上起床時推一次,晚上臨睡推一次
2、推腹方法
從肋骨兩側向前下方推,仔細按揉,過程要放鬆。
3、跪膝30秒
跪膝對腰部有很多好處,能治療腰痛,如果您經常腰痛,那就試試跪坐30秒,就可以有效改善。
4、跪坐方法
將力量用在臀部後身體微微撐起,脊椎挺直,而且要使整個身體微微浮起來,這樣才不會傷害到自己的膝蓋。
5、30秒金雞獨立
這個動作能調和平衡,中醫一直認為身體有疾病就是陰陽失調,這個動作可以幫助我們找回平衡。
『柒』 古代中醫養生方法有哪些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關注,養生越來越成為熱門話題,中國是最講養生之道的國家。古代中醫養生方法有哪些?下面是我整理的古代中醫養生方法,歡迎閱讀。
1. 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2. 動形養生 古人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詩人陸游說“形要小勞之”,都說明古人認識到適度運動對健康的積極作用。古人在實踐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人若貪圖安逸,運動不足,或是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3. 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4. 進補養生 傳統醫學十分推崇用滋補葯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合理進補可以強身防病、祛病延年。進補既要辨證,又要適量,還應考慮順應四時。服用補益葯時,如系入肺葯,在秋季比較適宜;如系溫補葯,則在冬季比較適宜。
5. 經絡養生 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一個“網路”系統,它控制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的正常功能。《皇帝內經》經脈篇中說,經絡可以控制人體一切功能,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的作用。古代養生家認為,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最簡便的方法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人體的三個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顏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內關穴有助於防治心臟病,足三里穴則對五臟六腑特別是消化系統疾病有效。 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濡養,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性慾無節制,精血虧損過多,會造成身體虛弱,減損壽命。如果婦女性慾無度,也會導致腎氣衰竭。晚婚、節育等保養陰精措施,可防陰精妄耗,延緩衰老。
6. 順時養生 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的規律,人體亦不例外。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應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則。因時制宜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
7. 修身養生 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唐代醫學家孟詵雲:“若能保身養情者,常須善言莫離口。”“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孫思邈則說:“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故常做利於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
8. 調氣養生 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9. 減毒養生 人若喜怒無常會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調,勞累過度會損傷脾氣,傷於飲食則生濕、熱、痰濁,冒犯六淫、疫癘(傳染病),傷之外邪則百病叢生。這種致病因素對人體健康均可視為“毒”,因此提出以“減毒”來保全真氣的養生之道。通過飲食調理、服用葯物及其他措施,減體內積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壽。
足浴養生法
“足浴”即用熱水泡腳。祖國醫學的經絡理論認為,五臟六腑自足三陰經(脾、肝、腎)始,踝部以下有66個穴位。在中醫看來,熱水泡腳如同用艾條灸這些穴位一樣,有推動血運、溫煦臟腑、健身防病的功效。現代醫學測定,人腳的溫度保持在28~33℃時感到最舒服。老年人動脈硬化,供給腳的血量減少,比年輕人怕冷,腳底受寒發涼,會使機體抵抗力下降,罹患疾病。因此,經常保持又足溫暖,每天晚上用熱水泡腳,可使全身血脈流通,有利於身心健康。其具體做法是;“足浴”要求熱水泡腳時間長些,必須感到全身熱乎乎,額頭有汗感。水溫最她保持在60~70℃之間,開始時水溫可在40~50℃左右,連泡連加些熱水。熱水漫過踝關節為宜,“足浴”一年四季均可進行,但以冬季為最好。 護胸養生法
古代養生家十分重視胸腔的保養,認為保養得當,可抗邪防病,強身健體。胸背部的保護以保暖避寒為主,此外還要加強胸部的鍛煉。我國古代醫學家在實踐中創造了一套以按摩和擊打並重的護胸養生法。經驗證明,此法能寬胸順氣,活血提神,延緩衰老。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如經常按摩或拍打胸部,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預防冠心病、肺氣腫、肌肉發育不良,並能治療胸悶、心慌、氣急、肋痛等症。其具體做法是:
①捶胸:站立,全身自然放鬆,冬天宜脫掉棉衣,雙手握拳,先用左拳捶右胸,由上至下,再由下至上。然後再用右拳捶左胸。左右各200次。捶胸後,接著捶幾下背,深呼一口氣或長嘯一聲,更有助於呼吸吐納。老年人可由別人同時捶背部,效果更佳。捶胸時動作要先慢後快,快慢適中,不要過猛。
②拍胸:五指並攏,手掌微屈,用掌拍擊胸部。既可單手交叉拍胸,亦可雙手同時拍擊兩側胸部。自上而下,反復數遍。
③擦胸:兩手搓熱,先右手、後左手自上而下平擦胸部,使胸部微熱。再兩手呈梳子狀,分別從上而下在兩側胸部梳理,反復10次。
靜坐養生法
早在戰國時期,莊子就主張要摒棄私慾,在靜中養生。明朝的王陽明繼承、發揚了這一學說,創建了靜坐術。文學巨匠郭沫若年輕時疾病纏身,痛苦不堪,後來練習靜坐,頑疾消除,一直活到86歲。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靜坐時人的耗氧量顯著下降,心臟負荷減輕,腦血流量增加,人的身心得到充分休息,大腦功能得到積極調整,從而大大提高了人的身體素質,使人耳聰目明健康起來。靜坐養生的具體做法是:
①姿勢:頭自然正直,忌僵硬,鼻正對肚臍,眼微閉,唇略合,牙不咬,舌舐上齶,寬衣松帶,腰背放鬆,肩肘下沉,但不用力;身宜平直,脊椎要正,背勿靠它物,胸部可略前傾;手心向下,自然地輕放在靠近小腹的大腿根部;兩腳平行著地與肩同寬,座位以屈膝九十度為宜。
②呼吸:吸長而緩,呼短而促,行之不經意之間,靜坐特別講究運氣,要求自然、不用力、摒雜念、意在丹田。
③時間:清晨和臨睡前較好。地點不論,每次靜坐30分鍾。
叩齒養生法
古人認為齒健則身健,身健則長壽。唐代名醫孫思邈主張“清晨叩齒三百下”。明代百歲壽星冷謙在談長壽秘訣時,也強調“齒宜常叩”。扣齒的具體做法是:晨起先叩臼(後)齒36下,次叩門(前)齒36下,再錯牙叩犬齒各36下,最後用舌舔齒周3~5圈。早、中、晚各叩齒一次,多做更佳。早晨叩齒最重要,因為人經過一夜休息,牙齒會有些松動,此時叩齒,既鞏固牙齦和牙周組織,又興奮了牙神經、血管和牙髓細胞,對牙齒健康大有好處。
摩腹養生法
唐代名醫孫思邈“常以手摩腹”作為養生之道。宋代詩人陸游也常作“摩腹功”。他們都成了古代聞名的長壽者。現代醫學證明,摩腹不僅可以調節胃腸道的蠕動功能,而且還能加強胃腸道的血液循環,防止胃腸消化功能失調。摩腹可按照下面的順序進行:
①以兩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按劍突下(即心窩部),先左後右順摩圓各轉21圈。
②三指由劍突下再向下順摩,邊摩邊移,摩至恥骨聯合處為止,往復21次。 ③由恥骨聯合處向兩邊分摩而上,邊摩邊移,摩至劍突下為止。
④以臍為中心,用右手掌向左繞摩21圈,再以左手掌向右繞摩21圈。這里要注意的是,摩腹宜在飯前或睡前進行。手法以柔軟舒緩為宜,體位可採取坐式或仰卧式,應凝神靜心,排除雜念。另外,消化道疾病出血或炎症期間,不宜摩腹。
摩灸足三里養生法
中醫針灸歌訣雲:“若要安,三里常不幹”。意思是說,若要使身體安康強健,就得經常灸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在膝蓋骨外側下三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在人身360個穴位中,具有保健養生作用的首推足三里,此穴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寓祛病延年之功效。國外醫學界也將此穴稱偉保健穴”、“長壽穴”。因此經常按壓足三里穴能調節胃液分泌,增強消化系統的功能,並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延緩衰老。練習此功的具體做法是:
①拇指與食、中指相對,右手拇指按於右側足三里穴,先順、逆時針各揉按32次,然後換手,同樣揉按。
②臨睡前取仰卧姿勢,或先將左足的外踝,壓在右小腿的足三里穴上,進行按摩。每次約按壓10多分鍾,穴位處往往會產生酸脹、重麻等感。個別有經絡敏感的人還會產生酸麻向上或向下傳導的感覺。如果胃部、腹部不舒服,胃腔部發脹或疼痛,經按壓足三里穴後,即能緩解。
③捶足三里,用兩手小指的指關節頭(拳心向上)捶足三里,捶時脛骨前肌有明顯的酸脹感,對防治腸胃病和傷風感冒有良好的作用。以上三法,可任擇一法,或交替?進行。?
摩腰養生法
中醫認為,腰為腎之府。腰部又有帶脈通過,按摩腰部能補腎益氣,強腰健骨,聰耳明目,不僅能治療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而且可以預防腰痛、疏通血氣,延年益壽。按摩腰部方法很多,這里介紹三種:
①兩手拇指按於肋弓下緣,其餘四指放於後腰處,先順時針揉按32次,再逆時針揉按32次;然後兩手掌自後腰部至尾骨端,上下反復斜擦32次。 ②兩手握拳,以拳眼對兩側腰部,上下搓動約40次,動作要快速有力。 ③自然站立,全身放鬆,雙手半握拳或手指平伸均可,然後腰部自然而然地左右轉動,隨著轉腰動作,上肢也跟著甩動。當腰向右轉動時,帶動左上肢的手掌向右腹部拍打。同時右上肢及手背向左腰部拍打,如此反復轉動,手掌或拳有意識地拍打腰部、腹部,每側拍打200次。
摩足養生法
摩足是我國流傳已久的自我按摩法,能滋陰降火,強腰健腎,益精填髓。宋朝大文學家蘇東坡數十年如一日,早晚摩足,從不間斷,直到晚年仍精神抖擻,老而不衰。據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搓摩足心,可促進血液循環,刺激該處的神經末梢,促進尿酸排出,祛病延年。摩足還可治療失眠多夢、頭暈目眩、咽喉腫痛、高血壓、心悸等多種疾病。其具體做法是:
①搓足心:可早晚兩次在床上進行,兩腳心相向,先把雙手掌搓擦發熱後,左手摩右腳心,右手摩左腳心,至腳心發熱。
②按壓湧泉穴:此穴在腳底心凹陷中,在足底前?1/3與後2/3交界處,方法是中指或食指端由腳心向腳趾方向作按摩,每次按一二百下,每隔幾天,加按10次,最後可加至500次,甚至千次,日久自然會起到補腎健腦、強身健步的作用。
暖腎養生法
南宋大詩人陸游詩曰:“人生若要常無事,兩顆梨須手自煨。”這里的“兩顆梨”即睾丸。睾丸古稱“腎囊”,故古人稱此功偉兜腎囊功”,又名“鐵襠功”。現代醫學認為,對睾丸的按摩可增加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睾丸內分泌功能。雄性激素除了增強雄性功能之外,還有增強蛋白質合成的作用,可使人體魄健康,精力充沛。具體做法是:
①兩手搓熱,左手兜腎囊,右手小指側放在小腹陰毛處,兩手齊用力向上擦兜睾丸、陰莖等100次左右;易手同樣再擦兜100次左右。初練時,用力要輕。次數可達幾百次,視個人情況而定。
②兩手搓熱,然後來回適當用力搓揉睾丸、陰莖等100餘次。
③兩手掌夾持睾丸和陰莖用力向上、下各拉3~5次。
④用手指揉搓睾丸,兩手交替進行,然後揉小腹數十次。練習此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①循序漸進,練後以無痛感和無不適為度。
②練功時最好同時堅持長跑、打拳或游泳等體育活動。
③陰部要常洗,兩手要保持潔凈,以免引起炎症。
④如有不適,停練並延醫診治。
⑤此功宜早、晚在床上被窩內進行。
⑥要節制性生活。
⑦陽痿、早泄者和年老體弱者適於練此功。未婚青年禁練。
揉耳養生法
祖國醫學認為,耳為腎之外竅。腎通過經絡系統直接影響全身各個臟器的功能,從而對人的整體健康起促進作用。因此,歷代醫學家創造了多種形式的耳朵
保健功:
①用左手向上牽拉左側耳朵,右手向上牽拉右側耳朵,各十數下,或雙手相交各牽拉對側耳朵,即能使耳朵氣血暢通。
②以兩手掌掩住雙耳,並用手指叩擊頭部24下,以聽到耳內有隆隆之聲即可。此法又叫“擊天鼓”。
③用雙手分別按、揉、摩兩耳廓,然後分別牽拉引動兩耳廓,直到耳廓微紅發熱為止。
提肛養生法
人進入中年以後,身體各種機能開始下降,肛門鬆弛,易患痔疾、脫肛、便秘等症。這是人體衰老的一個重要信號。若此時不採取積極的防止措施,發展下去定會影響人的健康。“提肛”可固精益腎、延緩衰老。一般若能堅持提肛一年以上,即可見效。其具體做法是:兩腿分立與同寬,兩手並貼大腿外側,兩眼正視前方,全身放鬆,以鼻吸氣,緩慢勻和,吸氣的同時,用意提起肛門,包括會陰部,肛門緊閉,小肚及腹部稍用力同時向上收縮;稍停,放鬆,緩緩呼氣。呼氣時,腹部和肛門要慢慢放鬆。這樣一緊一松,做10餘次。每日早晚各一遍。 咽津養生法
咽津亦稱“赤龍攪海”、“胎食”,是古代的一種強身健體方法。古代養生家認為,咽津可以灌溉五臟六腑,滋潤肢體肌膚;流通血脈神氣,增強消化功能,延緩機體衰老。其具體做法是:上身自然挺直,安然坐於凳上,兩腿分開如肩寬,兩手輕放於大腿上,嘴唇微合,全身放鬆,摒除雜念。自然呼吸,輕閉雙目,思想集中在口腔處。先用舌攪動口齒,一般是圍繞上下牙齒運轉,先左後右,先上後下,依次輕輕攪動各36次,用力要柔和自然,然後用舌尖頂住上齶部1~2分鍾,促使腮腺、舌下腺分泌唾液,待口中唾液滿時,鼓腮含漱36次。漱津後,將口中津液分3小口咽下,咽時意識由口腔轉移到“丹田”。初練此功時津液不多,久練自增。此功清晨、午休、睡時都可做,多做效果更佳。
浴面養生法
歷代養生家十分強調“面宜多擦”。《孫真人衛生歌》說:“飛欲不能修昆侖,雙手揩摩常在面。”現代醫學認為,擦面能改善血液循環,增強面膚彈性,減少皺紋,滋潤臉色,延緩衰老,可防治感冒,頭痛腦脹,迎風流淚,牙痛鼻塞,面癱淌涎。具體做法是:兩手搓熱,掌心緊貼前額,稍用力從上往下擦到下頜,往返約20次;再用兩手大拇指指背,輕輕由上往下擦鼻兩側20次左右,以擦至面部紅潤微熱為度。同時,配合揉點印堂、迎香穴。每日至少做兩遍,方能生效。面部患有瘡癤未愈時忌用。
抓頭養生法
『捌』 中醫養生有哪些
中醫養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
中醫養生主要包括:經絡養生、體質養生、氣功養生、運動養生、房事養生、情志養生、睡眠養生、環境養生、起居養生、食療養生、順時養生、四季養生、樂娛養生、部位養生、葯物養生、沐浴養生、減毒養生、靜神養生、瑜伽養生等內容。
中醫養生中特色療法分為:
針灸: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如今人們生活中也經常用到。
拔罐法:古稱「角法」。這是一種以杯罐作工具,借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產生負壓,使吸著於皮膚,造成鬱血現象的一種療法。古代醫家在治療瘡瘍膿腫時用它來吸血排膿,後來又擴大應用於肺癆、風濕等內科疾病。
按摩:是以中醫的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從性質上來說,它是一種物理的治療方法。從按摩的治療上,可分為保健按摩、運動按摩和醫療按摩。
刮痧:它是以中醫皮部理論為基礎,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膚相關部位刮拭,以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可以擴張毛細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進血液循環,對於高血壓、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風寒痹症都有立竿見影之效。經常刮痧,可起到調整經氣,解除疲勞,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氣功:是一種以呼吸的調整、身體活動的調整和意識的調整(調息,調形,調心)為手段,以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煉方法。
葯膳食療:發源於我國傳統的飲食和中醫食療文化,葯膳是在中醫學、烹飪學和營養學理論指導下,嚴格按葯膳配方,將中葯與某些具有葯用價值的食物相配伍,採用我國獨特的飲食烹調技術和現代科學方法製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