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養生的目的和意義
(一)養生的目的
健康與長壽,自古以來就人類的共同願望和搭陸普遍關心的一件大事,人類始終在不斷地努力探索健康長壽的途徑和方法。養生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持健康、延年益壽。「人命至重,有貴千金」是我唐代著名醫學家。養生學家孫思邈的一句至理名言,也正是養生的根本目的和意義所在。對於人的壽限,《五經正義》認為在一百二十歲左右,與現代研究契合,養生應以健康地達到壽命上限為目的。為達到這一目基和的,要依靠三方面的有機結合,一是依靠社會,盡量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二是依靠醫學,發揮健康咨詢、養生指導和防治疾病的作用;三是依靠每一社會成員,發揮個人主觀動性,做好自我養生和幫助他人養生。
具體而言,養生的目標:孕胎產子即應作好養生,打好生命健康的基礎;出生後,常人應以保持健康為目的,通過各種養生方法強生健體,保持健康狀態;當形體稍有不適、精神稍有失常,出現亞健康時,應積極地選擇有針對性的養生調攝方法防止臨床疾病的發生,及時恢復身心健康狀態;臨床疾病發生後,以祛病康復為目的,應早診斷、早治療,通過臨床診治與養生調理的綜合干預,降低疾病對健康的不利影響;若所患疾病屬暫不可治癒的,如糖尿病、高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以延緩疾病發展、提高生存質量為目的,應臨床治療與日常養生相結合,控制疾病的進程,提高生活質量,「帶病延年」。
(二)養生意義
養生的意義重大,不可忽視。小而言之,個人要想身心健康、益壽延年就必須養生;大而言之,人類要想與環境協調適應。持續穩定地發展進步而不致消亡,也必須養。總結起來,養生的意義大致有四個方面:
1.康壽意義 善養生者多長壽。中醫養生的根本目標在於維護健康、追求長壽,因此,其一切理論及方法均服務於這一目標。幾千年來,無數先賢通過自我實踐,開括養生理論,豐富養生方法,並驗證了養生對健康長壽的有益作用,因此,從古至今,篤養生者,其壽命大多較長。反之,能得長壽者,多精於養生,或其所行與養生暗合。尤其在醫學界,名醫由於善於養生,多能得高壽。古者,如葛洪81歲、巢元芳81歲、金思邈101歲、夢詵92歲、王冰94歲、萬全97歲、楊濟時98歲、薛雪89歲等;今世,國醫大師多長壽,已故者如朱良春98歲、李玉奇94歲、陳莘龍94歲、何任91歲等,健在如鄧鐵濤100歲、李鋪仁97歲,李克光94歲、張琪94歲、李振華92歲、吳賢中91歲等。可見,養生,首先對壽命的延長有很大的益處。
2.社會意義 人類社會文明在進步,生活、學習、工作節奏在不斷加快,隨之而來的也有越來越重的煩躁情緒;激烈的社會競爭已成為生的常態,巨大的社會競爭壓力,使很多人處於亞健康狀態;物質生活不斷的背後,是物慾沖擊下精神道德世界的空虛和失落。然而,社會和諧持續健康地發展,必須以人為本,人們的健康和文明的提高是社會向前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養生恰恰可以為人們提供促進健康、提高素質的方法和途徑。中醫養生對精神健康的看重,可以幫助人們在喧囂浮躁的社會中調節情緒、怡情悅志、,延年益壽;中醫養生將,「道德修養」納入健康的范疇,可以啟發人們樹立崇高的人生目標,形成積極的心理暗示和奮發向上的精神道德境界;中醫養生的「和諧」觀,追求天人和諧、身心和諧、人際和諧的思想,可以促進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的構建;中醫養生「權衡以平」的核心觀念,在指導養生的同時,將對人們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產生積極影響,有利於人們把握為人處世的恰當尺度,防止太過與不及,讓人與人之間多理解、多融合、少對抗,維護人們思想心態和社會狀況的和諧穩定。
3.醫學發展意義 中醫養生的發展,符合當前醫衛服務重心前移的要求。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自身的健康,認識到與其病後治療不如平時養生防病。同時,人們搏枝盯也認識到,將衛生工作的重點移至臨床治療前,可以大大降低社會衛生經費,節省大量的時間,豈能收到更好的防治效果,因此,近年來醫療衛生服務重心不斷前移。這與中醫養生「正氣為本」」治未病」的基本原則不謀而合。養生的良好效果以已引起世界各國人民對中醫養生的關注。世界各國人民對養生的需求,也為其提供了巨大的動力,促進了本學科的發展。然而,我國經濟與發達國家相比,還相對落後,同時,我國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並且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已經凸顯,導致我國社會衛生工作和養老工作的負擔較重,特別是經費負擔相對更重。當前,我國在政府主導下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提倡中醫養生,提倡「治未病」,正是應對這一現狀的切實措施。中醫養生能有效促進國民健康,緩解我國社會衛生工作負擔,其現實意義十分重大。
4.中醫教育意義 首先學習養生可以加深中醫學子的文化修養。中醫具有極為深厚的中華文化背景和濃厚的文化特質,中醫教育無論放眼未來還是立足當下,都應當加重對中醫學子的傳統文化教育,提高其文化修養。某種意義上來說,養生是傳統文化與醫學的交叉學科,學習養生,必須要涉及大量傳統文化的知識,因此從加深文化修養的角度來看,通過養生學而普及傳統文化,無疑是直接和有效的。另外,養生關注健康和延壽,是當前社會的熱點,學生們學習時往往帶有強烈的興趣,因而養生是中醫高校內講授傳統文化的最佳載體之一。
— — 摘自全國高等中醫葯院校規劃教材《中醫養生學》
『貳』 中醫養生的根本目的是
中醫養生的根本目的是
中醫養生的根本目的是,隨著人們的經濟條件變好,人們的生活水平開始提高,於是很多人在生活之餘便開始關注養生,很多人都會選擇中醫養生,那中醫養生的根本目的是什麼呢,以下是我整理的相關內容。
養生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用健康的生活、用健康的信念活出個精、氣、神來。
我們的祖先,在遠古惡劣的環境下,與大自然搏鬥,在獲得生存空間時,也探索出一整套養生的方法和理論。
「養生」最早見於《莊子.養生主》篇,所謂「生」,就是生命、生長、生存的意思;「養」,就是保養、護養、調養、補養的意思。
養生就是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適寒溫等形式適應自然、適應社會,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
《黃帝內經》中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觀點。揭示人們從生命開始就要注意養生,在健康或亞健康狀態下,預先採取養生保健措施,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於未然。
這種居安思危、防微杜漸的哲學思想是中國文化的精華。「救治於後不若攝養於先」,透過強調未病先防,達到提高生活質量,提高生命質量的目的。
可以看到,「養生」的根本目的,不僅僅是延長生存的時間,更重要的是提高生活和生命的'質量。從這個意義上講,養生就是管理健康、管理生活、管理生命的學問。
社會發展到今天,物質生活極其豐富,精神生活極其精神,但是隨著自然環境的日益惡化,空氣污染加劇、氣候變暖、生態平衡遭到破壞以及人們自身的放縱,以致於人類不得不面臨許許多多的健康困境。
即使在這樣復雜多變的環境中,人類追求養生的目的是否發生了改變呢?
沒有。一直沒有!
養生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提高生命和生活的質量。
養生的目的是什麼?
無非是為了少生病,更有精氣神,體格更好,身體更健康。
一、沒有疾病的健康中青年人群養生
這類人群養生的目的,多數是為了盡量減少疾病。如生活飲食上的不良習慣,抽煙,喝酒,熬夜,碳酸類飲料等,當把這些方式改變之後,可能就是最大的養生了,其次,如果能夠合理的搭配飲食,早睡早起,堅持運動那就更好了。
二、有病症後的養生
已經患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等慢性病的人養生,更應該注意少吃含糖分高的食物,注意清淡飲食。生活中多吃一些有利於降低血壓和血糖的食物,堅持運動,定期檢測血壓、血糖等指標。這類人養生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幫助病症的改善。
三、上了年紀的老年人養生
人體的器官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衰退,上了年紀之後,身體各方面機能已遠不如年輕人,免疫力下降,稍不注意就會生病。磨擾多數老年人養生主要是為了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強體質,預防老年疾病。老年人要注重養心,養性,平靜的內心,適當的鍛煉,做保健操或打太極拳,根據自身情況,可以適當食用一些葯食同源的食材。
現在是春季,我們可以在早晨7點左右睡醒,然後做一套保健操,活動活動四肢,腹式深呼吸、提肛運動等共約半小時;8點左右吃早飯,早飯要吃好,除主食外,還應搭配一些蔬菜、肉、蛋、奶等。吃飯前最好喝幾口湯,所謂「吃飯先喝湯,不用請葯方」。其次,飯吃七、八分飽就夠了,適當節食有益於健康長壽是很多養生人士的共識。
科學養生對健康長壽有很多好處,這就如同自行車一樣,幾年前家中購買了兩輛同品牌的自行車,一輛我用,一輛我弟弟用,由於我保養得法,至瞎燃旦今依然錚亮如新,騎行靈活自如,得心應手;而我弟弟的自行車,由於不注重保養,早已破爛不堪了,甚至已經不能再騎了。
雖然很多人在飲食段雹上很注意,但是還是避免不了,平時會吃一些不健康的食物,所以,養生需要堅定的毅力,長期堅持下來才會達到效果。養生的最佳狀態、最高境界是輕輕鬆鬆、快快樂樂地做好該做的事,廣泛吸納中外傳統養生方法,也不斷學習新的科學養生理念。
『叄』 何為「體質」,中醫「九體養生」的溯源、目的和意義
什麼是「體質」?體質是人體的質量,是指每個人受先天遺傳和後天飲食居住環境、生活習慣等因素共同影響而形成的身心整體素質。體質是人體的質量,「體質」的定義:是指每個人受先天遺傳和後天飲食,居住環境生活習慣等因素,共同影響而形成的身心整體素質。影響體質成因六大點:先天、性別、年齡、精神飲食很關鍵,區域差別以及其他。
體質 養生 發展過程: 先秦至西漢時期《黃帝內經》里蘊含了大量關於中醫體質學的內容,可以說是中醫體質理論形成的源頭。東漢時期的《傷寒雜病論》關於體質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研究與應用。認為體質決定了發病與否,發病性質,部位轉變趨向和性質及預後。中醫體質理論逐步積累發展,不斷創新為後世中醫體質理論體系形成與應用奠定了基礎,側重於對體質與發展辯證治療用葯研究,在體質分類上轉向臨床病理體質分類法。可以說古代《黃帝內經》是中醫體質學說理論的溯源。1982年,《中醫體質學說》出版標志著體質學說正式確立。2009年《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准被頒布為中華中醫葯學會標准。當今體制研究成果,逐步進入公共衛生服務和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體系。
現在新時代 健康 產業集團開啟體質 養生 新時代。
中華中醫醫學會團體會員單位
中華中醫學會中醫體質分會會員單位
世界中醫葯聯合體制專業技術委員會理事單位
中國保健協會理事單位 中醫體質與皮膚 養生 專業技術委員會(日常執行機構)主任委員
成功承辦首屆國際體質醫學論壇。
新時代國珍產品的淵源源自泰和膏保元丸,六味地黃丸,玉屏風散等中醫經典自古名方,新時代組織業內知名專家學者開研討會。一對古方進行加減化裁二對用量進行仔細斟酌,第三,產品原料均為地道食材。
體質產品的淵源九體 養生 項目是享受國務院津貼的王琦教授帶領團隊歷時40年完成的,這是祖國未病先治的精髓,成果面試就被許多企業制葯單位看好。各種借王琦之名的九體產品也層出不窮。價格是新時代公司產品的兩至三倍不等,其中國珍九體優勢盡現:一源自中醫經典滋補名方,二產品原料均為道地食材,三對用量進行仔細斟酌,四具有價值優勢,五央企標准,軍工品質。
推廣中醫 養生 的目的,通過干預親代體質,可調節子代先天稟賦,二通過調節體質可預防相關疾病的發生,第三通過干預體質可調節心理或者環境適應能力,四一般由後天獲得的頗偏體制通過合理干預,有可能調整到平和體質。
推廣體質 養生 的意義第一,促進 健康 觀念的轉變樹立多為 健康 觀,知己求己的自我管理。二、順應個體化醫學的發展趨勢,針對各自體質特點進行個體化管理,體現了因人制宜的 養生 觀,順應個體化醫學的發展趨勢。三、推動中國預防保健服務體系的構建,實踐體質 養生 治未病是推動中國預防保健,服務體系構建的有力支持。
億萬蒼生九大體質,我將在以後的文章中跟大家分享。
『肆』 保健養生的目的是什麼啊
中醫傳統養生學的當代價值
『伍』 養生的目的和意義 養生真的十分重要
1、仿磨養生的目的: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備行斗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2、養生的意義:有效的預防疾病以期達到保養、調養、頤養生命,實現人類健康、長壽的目的。身患疾病是每個人都不想要看到的,有許多的人因為患上了疾帶高病,所以整天惴惴不安,成天擔心這擔心那,只要做好了養生工作,疾病就可以遠離身邊,這相信是很多人都想要追求到的一大境界。只要做好了養生工作,自然而然的就能夠有效的預防多種疾病。
『陸』 為什麼現在要宣傳老中醫
當然要宣傳,現在都說要有文化自信,中醫作為中華團局文化傳承的一缺或念個非常有代表性的門類,可以說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了,其中蘊含著中國的歷史、人伏困文、地方特色和葯理知識等諸多信息,宣傳老醫對宣傳中華文化,樹立文化自信等都有巨大意義。
『柒』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注重養生,養生的目的是什麼
有可能是為了延年益壽,也有可能是單純的為了好看。通過養生可以使自己年輕化,也可以使壽命在冥冥之中不斷延伸,還可以有一個比較年輕的容顏,所以綜合來說養生具有很多的好處,這也是大家的養生目的。
可以堅持泡腳,這也是一個不錯的養生之道
平時也可以堅持泡腳,可以適當的配合按摩養生穴位,比如說足三里,這樣的穴位有著日常保健的功效,也可以對我們的身體起到很好的幫助。根據自身的身體素質可以養成一個鍛煉的好習慣,每天做一些有氧運動,比如說跑步或者是慢跑等等。
這樣也可以使我們順利保持活力,增強免疫力,也可以抵抗疾病的侵襲,這樣也在冥冥之中達到了養生的目的。還要有一個積極的情緒,總是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態,遇到凡事都不要計較,避免不良情緒的產生,這樣也是一個養生的好方法。
『捌』 養生的目的是什麼
養生的目的是什麼?無非是為了少生病,更有精氣神,體格更好,身體更健康。
一、沒有疾病的健康中青年人群養生
這類人群養生的目的,多數是為了盡量減少疾病。如生活飲食上的不良習慣,抽煙,喝酒,熬夜,碳酸類飲料等,當把這些方式改變之後,可能就是最大的養生了,其次,如果能夠合理的搭配飲食,早睡早起,堅持運動那就更好了。
二、有病症後的養生
已經患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等慢性病的人養生,更應該注意少吃含糖分高的食物,注意清淡飲食。生活中多吃一些有利於降低血壓和血糖的食物,堅持運動,定期檢測血壓、血糖等指標。這類人養生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幫助病症的改善。
三、上了年紀的老年人養生
人體的器官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衰退,上了年紀之後,身體各方面機能已遠不如年輕人,免疫力下降,稍不注意就會生病。多數老年人養生主要是為了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強體質,預防老年疾病。老年人要注重養心,養性,平靜的內心,適當的鍛煉,做保健操或打太極拳,根據自身情況,可以適當食用一些葯食同源的食材。
『玖』 養生的目的是什麼
養生就是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養,即調養、保養、補養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保養,是指遵循生命法則,通過適度運動,加之外在護理等手段,讓身體機能及外在皮膚得以休養生息,恢復應有機能,這是養生的第一層面;涵養,是指開闊視野、通達心胸、廣聞博見,通過對自身的道德和素質的修煉和提升,讓身心得到一種靜養與修為,從而達到修心修神的目的;滋養,是指通過適時適地適人,遵循天地四時之規律,調配合宜食療,以滋養調理周身,達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實質上,養生就是保養五臟,使生命得以綿長的意思。養生學是一門涉及諸多學科的綜合科學,它包括中華中醫學、康復學、營養學、美學、心理學、國學、物理學、化學、藝術、烹飪、運動學、佛學、道學、儒學等等。
1、春季
一年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是養生的最佳時機。醫學上認為,春養於肝,夏養於心,秋養於肺,冬養於腎,所以春天進補,重在養肝。
春季喝湯宜選用較清淡、溫和且扶助正氣、補益元氣的食物,同時還應根據不同的體質來調養。
偏於氣虛的人,可多選一些健脾益氣的食物煲湯,如紅薯、山葯、土豆、雞蛋、鵪鶉蛋、雞肉、鵪鶉肉、牛肉、瘦豬肉、鮮魚、花生、芝麻、大棗、栗子等;偏於氣陰不足的人,可選一些益氣養陰的食物來煲湯,如胡蘿卜、豆芽、豆腐、蓮藕、荸薺、百合、銀耳、蘑菇、鴨蛋、鴨肉、兔肉、蛙肉、龜肉、甲魚等。另外,春季飲食還要注意多食低脂肪、高維生素、高礦物質的食物,如新鮮的薺菜、芹菜、菠菜、馬蘭頭、枸杞子、香椿頭、蒲公英等,可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明目、通利二便、醒脾開胃等作用。
2、夏季
夏天,酷熱天氣使人體出汗很多,消耗了大量體液,並消耗了各種營養物質,因此很容易感覺到身體乏力和口渴。這是一種耗氣傷陰的表現,通常會影響到脾胃功能,引起食慾減退和消化功能下降,所以不少人在夏季都會感到,箋虛或氣陰兩虛。根據葯鄉購中醫「虛則補氣」的原則,夏天飲食也應該注意進補。
夏天進補,以清補、健脾、祛暑、化濕為原則,一般以清淡的滋補食品為主,如鴨子燉冬瓜就是夏天食補之佳品。另外,如瘦豬肉、鮮瓜果、芡實、綠豆等食品都是夏天用以清補的食療佳品。
3、秋季
初秋之時,食物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古代醫學家認為,秋季,草木零落,氣清風寒,人體容易受疾病的侵擾,所以此時宜進食滋補的食物。
中秋炎熱,氣候乾燥,容易疲乏。此時應多吃新鮮少油的食品,其次,還應多吃含維生素和蛋白質較多的食物。現代醫學認為,秋燥症應多食含維生素A、B族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E類營養素的食物,如胡蘿卜、藕、梨、蜂蜜、芝麻、木耳等,以養血潤燥,從而提高抗秋燥、抗病毒的能力。
晚秋季節為心,肌梗死的高發病期.高血壓病人在秋冬之交時血壓往往較夏季增高,因此容易造成冠狀動脈循環障礙。此時日常飲食中應注意多攝入含蛋白質、鎂、鈣等營養素的食物,這樣可有效地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秋天宜收不宜散,因此秋季煲湯宜多選甘寒滋潤之品,如百合、銀耳、山葯、秋梨、藕、鴨肉、柿子、芝麻等,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煤。還需注意的是,夏季剛過,暑氣消退,人們食慾普遍增加,此時不宜進補過度,以免過極傷胃。
4、冬季
進入冬天,又到了進補的最佳時節。現代醫學認為,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萬物處於封藏狀態,是一年中最適合飲食調理與進補的時期。冬季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代謝,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還能調節體內的物質代謝,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於體內,有助於體內陽氣的升發,為來年的身體健康打好基礎。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冬季煲湯進補應順其自然,注意養陽,以溫補為主。根據中醫「虛則補之,寒則溫之」的原則,同時因人們的年齡、性別、職業等差異很大,在選擇冬季進補的方案時,應因人而異。如形體偏瘦、性情急躁、易於激動者,應以「淡補」為主,採用滋陰增液、養血生津的食材煲湯,禁用辛辣等食物;而形體豐腴、肌肉鬆弛者,宜採用甘溫食物,忌用寒濕、冷膩、辛涼的食物;腦力工作者,則宜多進食有益心、脾、腎三臟的食物,如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蛋類、海產品、新鮮的蔬果等。
『拾』 中醫養生有什麼好處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中醫養生來自古代精華醫學,當代中醫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醫值得後人繼續開發和研究。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如《內經》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故養生重在養心,保養精、氣、神。即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