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調息如何養生
調息就是調節人的呼吸系統,它可以引起人體生理和神經的各種反應。如何調息養生呢,接下來,我就和大家分享,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佛教的調息養生 方法
如果調息得當的話,可以祛除疾病、增強體質,使身體得到舒展、心情得到放鬆,從而可以延長人們的壽命。
《摩訶止觀》曰:“繫心在肚臍,息從臍出,還人至臍,出入以臍為限。能易焐無常。......臍是上門,兼能人道,故多用之。”佛教養生的調息特別注重人的主觀意志和自動呼吸,調息就是讓人能夠達到自動呼吸的境界,而自動呼吸是需要用主觀意志采引導和控制的。佛教養生對呼吸有自己的要求,那就是要深、長、柔、緩。
呼吸是氣體在鼻子中的進出而非在口中,一呼一吸就形成了一息。調息有利於進入靜坐裂肆狀態,是每個佛教弟子都必須掌握的。佛教養生中所謂的調息,包括以下兩種:
(1)深呼吸
又叫腹式呼吸。這種呼吸主要是要讓氣體到達小腹。呼吸的時候,自己絲毫不用力,讓鼻中的氣體自然到達腹部。在這個過程中氣體要保持輕、細,漸漸深長至腹部,如果連自己都聽不見呼吸的聲音,這就表示已經達到了調息的境界。在吸氣時,空氣進入肺中並充滿於其中,使肺葉得到舒張,從而膈肌的位置被壓低,這樣胸部就會變得比較空松,腹部變得向外凸出;在呼氣時,腹部緊縮使氣體上升,膈肌被向上推緊緊貼住肺部,這樣肺中的污濁之氣就會向外擴散。
(2)身體呼吸
這是佛教養生調息的最高境界,需要長年累月的靜坐功夫才能練就。這種呼吸一出一入很有規律,極深極細,甚至連自己都渾然不知,就好像沒有呼吸似的。此種呼吸好像沒有用呼吸器官,而氣息就像從人體全身的毛孔進出似的。
普通人的呼吸大部分是用喉頭和胸部來進行,此二種呼吸不能算是調息。用喉頭呼吸時,呼吸比較短又比較淺,不能使肺葉得到舒展和收縮,所以體內中的二氧化碳不能夠呼出,外界的氧氣也不能被吸進,對血液循環起不到應有的作用;用胸部呼吸時,氣體的進出都能夠到達胸部,可以充滿肺葉,但是這種呼吸仍然不能稱做調息。
另外,調息多是在靜坐的過程中進行的,在靜坐的前、中、後都要進行調息。坐前調息注意氣息要從鼻中出入,粗細要適宜,先到達喉嚨和胸部然後再漸漸抵達腹部;坐時要保證氣息的調和,否則心不易靜。坐時調息可以採用數息法,從一數到十,反復練習以至心無雜念、血液運行暢通之時,自然氣息調和,也可以使用漸進法,可先閉上口從外面徐徐吸進一些清新空氣,然後設想污濁空氣從腳跟吸上至丹田,然後到達頭頂,開口把這些污濁之氣吐出;坐後調息要先把體內之氣從口中排出,等到體內的溫熱之氣降低到平常狀態後,就可以隨意動作了。
調息是佛教養生經過試驗、研究得出的呼吸之法,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現在已被很多入學習所用,可以保證人體呼吸系統及各個身體器官的良好運行,也可以促進人體血液循環的暢通,對人體健康益處良多。
佛教調息養生功法
佛教養生經認為,調息就是調整呼吸,使呼吸達到純自然的放鬆狀態。只有在這樣的狀態之下,人才能充分地利用大自然的氣,使身體的能量得以充沛,達到養生的目的。下面是佛教常用的幾種有效的調搜空息方法:
(1)風箱調息
把肺部當做鐵匠的風箱那樣使用,放鬆身體,舒適打坐,開始時呼吸應相當快速,但不要用力猛烈。用大拇指蓋住右鼻處,做腹式呼吸;急速、有節奏、有力地連續吸氣和呼氣,讓腹部擴張和收縮,做20次完整的呼吸;然後,用大拇指蓋住左鼻處,重復做腹式呼吸20次。做完了一個回合,休息1分鍾,再做第二個回合。
(2)聖光調息
舒適打坐,閉上雙眼,始終放鬆,不要使勁,像風箱式那樣做腹式呼吸,不同處是:使勁做呼的過程,吸氣須慢慢自發地進行;每次呼氣之後,只做一剎那的懸息,然後慢慢吸氣,呼氣50次後,再做最後一次呼氣,盡量呼出肺部的空氣。完成一個回合,再做2~5個回合。
(3)昏眩調息
舒適打坐,雙眼閉合約百分之九十,緩慢而深長地吸氣;懸息由一數到三,做收頜收束法和凝視第三眼;非常緩慢而徹底地呼氣,抬起頭,吸氣,重復練習此法2~3次。
(4)清涼世源瞎調息
舒適打坐,背部伸直,雙手放在膝上;張開嘴,把舌頭伸出一點,捲成一條管子;通過舌頭小管子吸氣,把舌頭當做是一條吸管,吸人空氣;能感到清涼的空氣經過舌頭,沿氣管向下送;吸氣應緩慢深長,吸滿空氣後,閉上嘴巴,懸息;把頭向前放低,懸息由一數到四,之後,抬頭,接著慢慢通過鼻孔呼出空氣,最好用喉呼吸方式。這是一個回合,共做25~50個回合。
(5)經絡調息
呼吸交替地通過左、右鼻孔進行調試,以平衡左經和右經中生命之氣的流動。初級功法為:用大拇指閉住右鼻孔,通過左鼻孔吸氣;接著,閉住左鼻孔,通過右鼻孔呼氣;然後,又通過右鼻孔吸氣,閉著它,通過左鼻孔乎氣。這是一個回合,可做25個回合。
高級功法是在吸氣和呼氣之間之後都要懸息:用左鼻孔吸氣,懸息;用右鼻孔呼氣,懸息;用右鼻孔吸氣,懸息;用左鼻孔呼氣,懸息。此為一個回合,可做25個回合。
這種清理經絡調息法對心身有很多益處。總之,練好呼吸調息法,便為練 瑜伽 冥想法做好了准備。
佛教的調心養生
調心,顧名思義就是調節人們的心理活動。佛教養生特別重視人的心理作用,強調使用“內省法”。從下面一段話可以看出:“境非本善,但以順己之情,便名為善;境非本惡,但以違己之情,便名為惡。故知妍丑隨情,境無定體。”佛家認為事物沒有美醜、好壞之分,只是因為人們的心理感受不同,才會出現差別。
佛教養生認為,人出生以來所有的苦惱和煩悶都是人們主觀臆造的,其實在生活中找不到根據,但是人們又樂此不疲,所以人們的這種妄念最不容易被調伏。
在修禪的時候,心意容易出現上浮下沉、紊亂無序的狀況。“浮”指的是身體左右擺動、心意飄浮不定、心猿意馬;“沉”則指的是頭部下垂、心意昏沉、大腦空白。這兩種情況對禪坐都是十分不利的。調心就是要使心意不沉不浮,把氣控制在肚臍當中,壓制住心中混亂的想法,這樣心境就會比較容易平靜。
佛教養生認為,把心念調伏在不浮不沉的狀態,才可以入定,但是入定之後仍然會出現一些別的情況來干擾心智,需要繼續調心。入定之後,可能還會出現心過寬、心過急等情況,心過寬指的是心念散漫,身體前傾或倚在別處、心中混沌一片,此時應該坐正身體、收回自己的心意;心過急指的是由於注意力過於集中,而導致的胸悶胸痛、急火攻心,這時應該使身心都得到放鬆,設想自己體內之氣向下身流動,這樣就可以穩定住自己的心意。
調心的目標是奪人不奪境。即心理活動要不含雜念,更不能為外界的一切事物所影響、控制,用一個字來表示就是“定”。對此,佛經上有記載:“心清凈故,世界清凈;心雜染故,世界雜染。”“對五欲八風,不被見聞覺知所縛,不被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脫人;對一切境心無靜亂,不攝不散,透一切聲色,無有滯礙,名為道人。不被一切善惡、垢凈、有為、無為、福德智慧之所拘,名為佛慧。”
佛教養生認為,我們無法改變身外的環境、事物,但是我們的心理活動是屬於我們自身的,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內心的心念、心意去適合、配合外界的事物以及改變。
現代醫學也證明了佛教調心對養生的積極意義:調心主要是調節人體的神經系統的功能,可以增強神經中樞的協調性。比如皮層和皮層下的各級叫中樞,身體的應激狀態有所降低。此時肌體對來自周圍環境的各種劣性刺激的敏感性也降低,進而身體的抵抗力、免疫力及修復能力提高,因此對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幫助。
佛教的冥想養生
冥想又稱“沉思”、“坐忘”或“澄心靜默”,是一種通過靜坐調息、默念意守來防治疾病的方法。
中國醫學認為,精、氣、神為人生三寶,而神寓於精與氣之中,“靜則藏神”,躁則消之,故安和平靜有利於蓄精和養氣,神亦得其養。冥想可採用坐位、卧位、立位、蹲位等多種姿勢,但以坐位最常用,故有“坐忘”之說。可在床、凳或地上盤腿而坐,腳心向上,身體自然垂下,兩眼微閉,全身放鬆。安定情緒,平息思緒,調節呼吸,意念順從任督二脈循行。在循行過程中,不時守上丹田(兩眉之間)、中丹田(心窩部)和下丹田(臍下3寸),即是說意念在上述三個部位停頓和內守。初做功時,反復默念一個“靜”字或一個“安”字,會自然而然地人靜心安。久而久之,就能體會靜坐默守的味道,再進而練習意守丹田的功夫,逐漸進入養功的境界。
冥想可以概括為四步:打坐正身,人靜收心,意念循行,意守丹田門打坐正身講究姿勢正確,安穩協調,身體端正,兩側對稱,四肢自然,目不斜視,耳無外聽。人靜收心是冥想的首要功夫,要靜居一處,收心於內,排除雜念,使雜念歸於正念,由正念而止念,由止念而無念,爭取 “一念不生,寂然不動”。意念循行系入靜後使意念沿督脈而上,再循任脈而下,此陰陽兩脈有助於調和氣機,陰平陽秘,意守集中。意守丹田指依次止念意收上、中、下丹田,凝神安息,心目內注,達到超然。
近年來,中國醫學關於冥想的理論和方法在西方比較流行。戈利曼在《冥想的種類》一書中把各種冥想方法進行了歸類,並認為各種方法所共同遵循的要旨可以通過不同的技術來達到:默唱吠陀贊歌或禱詞,凝視諸如燭光那樣的物體,計算一個人的呼吸,用那些能給人帶來自我控制和內心平靜的專注來處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心神煩亂。冥想者一天至少要留出兩次時間。早晨和晚—上各一次,每次10~30分鍾,安靜地坐著或躺著。
不管採用何種冥想方法,環境必須舒適和寧靜。萊尚在《如何冥想》一書中為冥想的基本類型、具體益處和注意事項提供了指南,並強調冥想要比其他一些解決問題方法更有效,它能使嚴格的遵循者實現尚未開發的潛能,而這些潛能是很難用其他方法來發掘的。而且,冥想的最大效益不單在早晚兩次的冥想中實現,還需要適應日常的緊張世界,在引起焦慮的刺激中間保持鬆弛和控制。
調息養生相關 文章 :
1. 太極養生重在調息 太極拳的養生功效
2. 教你如何打坐養生
3. 秋季養生方法
4. 內勁一指禪功法---調息
5. 24節氣習俗與養生
6. 二十四節氣養生法
❷ 怎麼樣才算有效的養生之道,飲食和調節心理
送你養生100條,供你參考。
1、記住:睡覺是養生第一要素。睡覺的時間應該是晚21:00~早3:00。因為這個時間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長,即第2天沒精神。
2 一切葯物對治病來說都是治標,不是治本,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因為一切的病都是錯誤的因產生錯誤的果.錯誤的因不除,錯誤的果就不會絕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從心生.心凈則身凈.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復系統來修復自己的疾病.其實人和動物是一樣的,動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確的觀念遠比昂貴的葯物和危險的手術更能幫助患者消除疾病。桐轎有了正確的觀念,你就會有正確的決定,你就會有正確的行為,你就可以預防許多疾病的發生。
4 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絕對不是從書本里學來的,而是從自己的真誠心、清凈心(就是佛家所說的菩提心),從定中生出來的。
5 人是一切生物中構造最完美的靈體,健康的身體是人生來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狀況的調節是靠人體本身所具有的調節修復系統來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輔助作用。
6 人的大部分生病現象是人體在調節、清理身體垃圾時所表現的現象,是人體自動調節平衡所表現出的狀態,所以應該把它們當成正常的生理現象,而不應該去把它當局簡肆成病因來消滅。所以當人在生病的時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裡要安定,心定則氣順,氣順則血暢,氣順血暢則百病消。
7 人的健康離不開兩大要素:1)足夠的氣血;2)暢通的經絡(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 足夠的氣血靠:足夠的食物+膽汁+必要時間內(晚天黑後~午夜1點40)優質的睡眠(這個時候大腦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經主導)+良好的生活習慣。
9 暢通的經絡需要:清凈心。一切七情六慾都會破壞清凈心,從而破壞經絡的正常運行。
10 維持健康的身體不僅需要「增收(增加氣血)」,也需要「節支(減少血氣的損耗)」。
11 過度地增加食物不僅不會增加血氣,而且會成為身體中的垃圾負擔,反過來還得靠消耗血氣來把他們清理掉。五臟六腑是一個血氣加工廠,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無限的,所以食物的數量必須得到控制。
12 適當運動可以幫助人的氣血運行,但同時也在消耗人的氣血。人體的微循環主要應該靠松靜來達到的,這也是健康必不可少的。
13 人體中的垃圾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血氣來清除它們,但人的血氣因為垃圾的增多和血脈的阻塞而減少,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這也正是人衰老的機理。所以,人要想健康不老,就要:1)減少體內的垃圾;2)增加血脈經絡的暢通;3)增加體內的氣血。
14 與其相信葯物,相信檢查的數據,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覺,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調節能力。但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開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這一切。
15 健康,從調節心性開始。為了你的健康,你學佛吧。學佛得到的快樂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16 對於一個有宿疾的人來說,只有氣血充足了(一是通過這里所介紹的補充氣血的方法,二是通過靜坐打通氣機),病情才會顯現出來。所以練功的人在功夫達到一定水平後都會出現一些「有病」的現象。這個時候要沉住氣,定下心來多做些靜功來增加自己的氣血,以盡快度過這個時期。
17 人違背了養生法則,雖不一定會立即得病,但一咐滾旦形成習慣,就會大大增加得病的機會。這就和交通規則一樣,你違背了交通規則,不一定會出事故,但其危險性是顯而易見的。
18 人為什麼必須保持一定的飢渴才是對養生有利呢?其實這就是「虛」的妙用。道家講,虛則靈。這和謙虛使人進步,自滿使人落後一樣,所以人必須經常保持「虛靈」的狀態,才能時時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19 人要想健康,就必須使體內有足夠的"氣"來"氣化"所進的食物.只有這樣,你的體內才不會積累垃圾,不會有多餘的食物來釋放游離的"虛火"損害你體內的臟器.這個"虛火"反過來會損耗你的"氣".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現代人生病,大多數是飲食不節的緣故.
21 俗語說「靈機一動,計上心來」。這個「機」字如果能真正領悟透了,那麼你的悟性就算是開了。老師教人,醫生治病,其實就是在點撥你的這個「機」,讓你「機」打開。這個「機」,有時也叫「關鍵」。當然,這個「機」起作用是有條件的,就和氫氣只有達到一定濃度,遇火才可以燃燒爆炸一樣。記住,別人的作用都是外因,你自己才是真正的內因。
22 其實,許多真正的發現和發明,所需要的不是所謂系統的書本知識;恰恰相反,一個沒有受過任何系統教育,但悟性極高的、具有開放思維的人,他往往真正悟到真相。
23 人生最忌是個亂字,心亂了,對外可以紊事,對內可以打擾血氣,使失正常。凡惱怒恐怖喜憂昏疑,都是亂,為多病短壽的根源,不但養病時不應亂,即平居時亦忌心亂。
24 多嗔傷肝,多淫傷腎,多食又傷脾胃。憂思傷脾,憤怒傷肝,勞慮傷神。
25 身病之起,無不由心虛弱,外邪乘入。而心虛氣弱,每由心魂惱亂,真體不充,發現種種不安。貪食貪勝貪得貪樂逸,皆足以致病。以貪之不得,於是乎嗔。貪嗔可使心盪氣促,膽驚肝旺,六脈震動,五臟沸騰,外邪同時乘入,此病之起因。
26 凡人慾求長壽,應先除病。欲求除病,當明用氣。欲明用氣,當先養性。養性之法,當先調心。
27 人受五行之氣而治生,故肉身以氣為主。氣虧則病,氣滯則病。欲治其病,先治其氣。
28 氣以行血,血以補氣,二而一也。凡人久視則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七情六慾之過則傷元氣、傷心腎。相火旺,真陽耗,
29 治五臟之病,莫先於補氣。腎猶亟焉。補氣在勿動心,心動則肝旺,各脈震驚,真水耗損。
心為扇,主引風。風動則火旺,火旺則水干,水干則地損。
30 心定神一,受治者信堅心專,兩心相合,可以統治百病,無不神效。
31 人病可分兩種:一是經絡基本暢通但氣不足。表現是經常這疼那疼,這是因為他氣不足以氣化食物,而產生了相火(也叫虛火),隨著經絡在體內亂穿,哪兒通走哪兒,遇到一個地方堵塞了,這個地方就疼了。這樣的人吃一點葯物就會立即見效。二是經絡不通,氣也就無處存身。表現在外表看不出有什麼毛病,但一旦發現就是大病,而且這種人經常是吃什麼葯都見效慢,或根本不起作用。
主發謂之機。箭在弦上要發出去,必須撥動這個機。其他任何事情都是這樣,都有一個機,只有觸動這個機,事情才會發生,不觸動這個機,其他的條件再多,也沒辦法引發事件。機就是這么一個東西,它是事情發生的最關鍵因素。它是點,不是面。可是觸動這個點,就能帶動面。所以,病機就是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最關鍵因素,(也可以講,病機一開,人的病狀就會顯現出來,人就進入了「病」 的惡性循環當中。和病機相對的就是「生機」。生機一開,人就會進入康復這個良性循環當中。實際上病機和生機是一個東西的兩個方面,是一對陰陽。病機開了,生機就關了,而生機開了,病機也就自然開始關閉了。這個就是辯證法。)
32、中醫的最高境界是養生,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所以,就養生而言,下士養身,中士養氣,上士養心。看一個人也是一樣,觀相不如觀氣,觀氣不如觀心。
33 心神不安,情性燥急,為致病致死之總因。故安心法,為衛生第一要訣。心可以主動一切。心定則氣和,氣和則血順,血順則精足而神旺,精足神旺者,內部抵抗力強,病自除矣。故治病當以攝心為主。
34 風寒陰陽暑濕,在在皆可使人致病。萬一抵抗力薄弱,即可乘虛而入。身弱者多病,即是此理。富人有保衛力,如衣食住等等。貧人有抵抗力,如氣足神旺,毛孔厚密,不易侵入等等。富人多食肥甘,傷胃傷齒。貧人多餓,所食不雜,故無腸病。富人多逸,故多氣惱。貧人多勞,故少疾病。富人不造福而享福,只是消福,消盡則窮。窮人能勤儉,即是造福,果熟即富。凡衣食住之保衛力富,則精氣神之抵抗力弱。保衛力弱,則抵抗力強。
35 大病初癒,切忌理發洗足沐浴
36 故求長壽無病,常強肉身。欲強肉身,當調伏精氣神。欲調精氣神,當拒絕擾亂之賊。欲杜此賊,當先攝心。欲求攝心,當化貪嗔痴三毒。欲化除此三毒,必學心戒。但空口言戒,無益於事,必求開慧,方不為所愚。欲求開慧,必先求定。欲求得定,必學靜坐。
37 能靜則仁,有仁則壽,有壽是真幸福。
38 一切修身修心法門,只有兩字訣:曰放下、曰回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只要一放下,一回頭,病者頓愈,迷者頓覺。此真無量壽者。
39 心過勞的人,心疲肝旺,心過勞就是心太滿,不虛。心滿,則不納肝(木)生之火,心不納肝生之火,則肝氣必積而盛。肝木克土,脾胃受病,消化不良,營養不足,夜眠不安。土又克水,於是腎水大虧,水不足則火更旺,心腎相聯,心氣更弱,肺病即成。內部相互關聯,一動全動,一病全病。而擾之者,乃在妄心,所以治病在安其心,安心在息妄,息妄在明心,明心即自覺,而健康的功效在乎靜坐。
40 靜坐是息心法,心息則神安,神安則氣足,氣足則血旺,血氣流暢,則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補充,已足可以增長。現在病可去,未來病可防,此其小者也。又心息則神明,神明則機靈,靜者心多妙,觀機辨證,格外敏捷,見理既正,料事益遠,遇亂不驚,見境不惑,能一切通達,自無主觀偏執之弊,而大機大用,由此開啟矣。
41 人在生病的時候最忌諱是嗔恚心起。這個時候一定要安然順受,讓心安定。然後慢慢調理,健康很快恢復。心安才能氣順,氣順才能除病。否則心急火上,肝氣受損,加重病情。心神寧一,那渾身的血氣,自可健全發揮。
心有兩種,一是真心,一是妄心。真心是水,妄心是波,波因風動,風止波息,而水不動。寂然無念,是無心心也。
42 子時失眠,腎水必虧,心腎相連,水虧則火旺,最易傷神。
43 睡時如有思想,不能安著,切勿在枕上轉側思慮,此最耗神。
44 午時屬心,此時可靜坐一刻鍾,閉目養神,則心氣強。
45 早起如在寅時三點至五點,此時切忌郁怒,不然必損肺傷肝,萬望注意。
46 人生一切事業,皆以精神為根本,而精神之衰旺強弱,全賴心神之靜定不亂,一個亂字,足以妨礙一切工作。
47 人生以血氣流通為主,氣滯可以阻血,血阻可以結毒為癤為瘰,為癌為瘤,皆是血氣不流通之故。氣以順為主,血以通為暢。百病無不先由氣滯,氣郁於內,肝先受傷。挽救之法,在化除得訣。而化除要訣有二:第一尋其根,其根在心,心空則一切自化。第二以葯石、按摩助其化除,幫助血氣之流通。
48 養病治病不可求速。因性急助火,火旺損氣,反而不美。另不可貪多,貪則無恆而性急,況百病由貪而起,不可再貪以重增病苦也。
49 心屬火、腎屬水,心腎相連。火宜降下,水宜上升,水火相濟,則蒸氣內發。各部機體運動,可求得健康。此可於舌上察知。舌無水則不活,故活字以三點水加舌字。舌上可以報告內部各種病狀深淺,以斷生死。
50 大病自救法:一、不要怕死,決信我這個病,非但可以養好,並且身體可以格外健康,保證長壽。因為自己機體中本有特具的能力,不是空言的安慰。二、相信不用醫葯或靠何種營養食品,一定有自己除病延年的妙法。三、從今日起,我決定不許再去打擾我那病體,不許想著我那個病是如何病的,好壞都不許去計較它,只做個無事人。四、在這修理期內,不許想念工作,也不許悔恨喪失了時間和工作,專心一致,否則又遲誤了。
51 靜養法:安坐(卧)在床上,把身心一齊放下,自己渾身如融化,不許用一毫氣力,好像沒有這個身子相似。呼吸順其自然,心也不許它用一點力,一起念便是用力了。把心安在腳底板下,此是引火向下,引水向上,自然全身氣血順暢。
52 修行要訣:寂照照寂 切忌用力 成佛作祖 無他秘密。
具體要求:不許任何部分用一點氣力,包括意念、呼吸、肢體,做到:眼不觀,耳不聞,鼻不嗅,舌不嘗,口不納,心不想。此是唯一條件。若有所思所聞所覺,即是用氣力,甚至乎使臂指即是用氣力。呼吸稍粗亦即是用氣力。不久那呼吸自然而平,似乎不由口鼻內出納,而渾身八萬四千毛孔中有了動作,或張或翕,此時無我無身無氣無心,天然心歸本位。所謂引火歸元,又名水火既濟,為治療百病之總訣。
53 為了養生而死的,佔十分之三。到底怎麼回事?是因為太愛惜自己的身體了。為了這副臭皮囊,怕受辱,怕受寵,怕吃虧,怕上當,瞻前顧後,左顧右盼,擔驚受怕,患得患失……這樣,他那顆心整天縮成核桃樣,像是被狗反復啃過,怎麼能不死。越怕死,越死得快。你要是養生,就得不怕死。只有不怕死,才能遠離死。真正不怕死的人,走路不會遇上老虎,就是遇上老虎也不吃他。打仗遇不上刀槍,就是遇上,刀槍也不傷他。為什麼?因為他不把死當回事,不怕死,死也就沒法了。養生,並不是修道的目的,但是修道的人已經看透了生死,所以不再怕死,既然已經不再怕死,那麼死也就不再是問題。生死這一關過去,還有什麼過不去的?因此,修道的人能夠長生。沒想到長生,反倒能長生。一心想著長生,反而死得快。長生不是修道的目的,它只是修道的附帶現象。
54 人有病,人還不以為有病,這就是人的最大的病。知道自己有病的人有多少呢?
55 天天三更半夜還在網上的人,本身就是養生的大忌。包括一些所謂的名醫也是這樣。還有,他們的心量也是斤斤計較,試問這樣的人連自己都保不住,還怎麼醫人呢?
56 別貪那個小便宜,大便宜也別貪。一個貪字就含著禍。貪,患得患失會導致人得心臟病。貪,患得患失是不懂道法自然的表現。
57 不要天天想著吃什麼補陰,吃什麼壯陽。記住了,運動就可以生陽;靜坐就可以生陰。陰為陽之母,陽為陰之用。
58 人在氣不足的時候,不能盲目補氣,否則會影響身體健康。如果是因為血不足,就需要先補血,因為血為氣之母,否則就成了干燒器皿,把內臟燒壞;如果是因為淤滯不通,就可以增加氣血,血氣同補。這樣才能達到補氣的作用。
59 環境對人養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這就是為什麼人在空氣清新的深山老林里,會把痼疾養好的道理。因為深山老林中的精微物質(負離子)會通過人在放鬆情況下的深呼吸把它吸收到人體內部,從而滋潤孕養五臟六腑,使人重新煥發活力。還有重要的一點常人並不所知,就是人不僅僅是通過口鼻來呼吸,人身體的每個汗毛孔都是可以呼吸的,而且正是它們吸取著天地的精華。
60 人在松靜的狀態下,慢慢深呼吸就能體會到人和天地精微之氣的交換:在吸氣時,實際除了肺在吸氣,整個身體是在把體內的氣向外排,即把人的氣釋放到天地;而肺在呼氣時,實際人是在通過全身毛孔吸收天地的精微之氣。這大概就是老子所說的「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61 運動有兩點禁忌:一是不能在氣血不足的時候運動;二是不能在污濁的環境中運動。
62 運動的作用有二:一是增加氣血的運行速度,促進體內的垃圾排出體外;二是打開皮膚的毛孔,吸收天地精氣。
63 什麼是悟性?什麼是智慧?悟性和智慧就是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處理、看待一切事物。但一些庸人自擾的人總是把簡單的事情看復雜了、做復雜了。繁和簡其實是一回事,是一回事的兩個方面。聰明的人看到的是簡單的一面,愚蠢的人看到的是復雜的一面。
64 人治不了的病,要靠神治;神治不了的病要靠佛治。佛是什麼?佛是心。
65 現代的醫院和法院差不多,動不動就給病人下了死刑判決通知書。而好多情況下,是把不該判死刑的人判了死刑。為什麼這么說呢?就以「癌症」為例,癌症現在在人們的心裡=死刑。其實如果我們不叫它癌症,那麼對於病人來講,就等於給病人留下了希望,等於留下了生機。所以我講,現在的癌症病人有大半是被嚇死的,是被精神壓力折磨死的。同時也是被醫院折磨死的。因為你一旦被診斷成了癌症,那麼他就可以肆無忌憚地處理你,治不死是你命大,治死了,因為你是癌症。事實上講,沒有治不了的病,只是你的心能不能放下,一切病從心生,一切病從心治。只要你還活著,你就有生機。找到了這個生機,對症而治,你就會康復。
66 現在是一個競爭,把所有的秩序都打亂了,把人引入了魔道。競爭是什麼?競爭就是把人們引入無限的貪欲世界。你一方面提倡競爭,一方面又談什麼構建和諧社會,這不是典型的自欺欺人嗎。
67 根據陰陽互抱的原理來看,清與濁相互吸引。所以人食入清新之物必將與體內污濁之物相抱,從而把它們排除體外。
68 污濁之物的產生一是因為食入不幹凈食物,但更主要的是食入了過多的食物,體內不能運化造成食物堆積成垃圾。
69 順應自然是養生的最高境界。一個人生下來,他的命運就基本上是有一定定數的。他該干什麼,不該干什麼,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如果能順著他的運數去做,就會平安無事。有悟性的人會發現、知道自己的運數,知道他應該干什麼,不應該干什麼。所以養生絕對不是簡單模仿,人雲亦雲。不要去羨慕別人,要從自己的心裡找到自己的悟性。那麼人如何才能發現自己是否順其自然了呢?其實這太簡單不過了,你有病了,你不舒服了,你不自在了,那你就是違背自然了。要做到順外面大自然的自然,還要順自己內在命運的自然,這二者是不可或缺的。
70 很多人一聽到醫師宣布自己得了重病時,往往都會顯現出一副無辜的模樣,希望用切、割、毒、殺等外來方式去除疾病,然而,疾病真的會沒來由地產生嗎?世上絕對沒有這種「好好的就突然生病的事情」。以感冒為例,如果真要病人作自我反省的話,通常患者都會表示,自己在感冒之前,曾經一連熬了好幾個通宵;有些人會說,自己最近吹了冷風、淋了雨;有些人則說,工作的壓力很大,常常頭痛又失眠。事實上,諸如此類現象,都是導致感冒的因素,接句話說,假使病人的敏感度及警覺性夠的話,自然能夠做到「防患未然」的目標。
71 真正的科學是什麼?就是因緣果報。不信因果,就不是真正的科學。
72 沒有怕吃虧的心,沒有占別人便宜的心。換句話說,就是你能吃虧,別人就是要你命你都捨得,你都給他,而自己在任何時候都不去貪便宜,那你的心還能不定嗎?世人誰能做到?但佛就做到了。
73 當人們掌握了健康的方法之後,會真正享受到那種完全不用擔心疾病的自信,這種感覺真好,但願您也能和我們一樣擁有這份自信。
74 學問深時意氣平,心定則氣平。所以對於一個得道的人來說,觀察一個人,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這也是相隨心轉的結果。
75 名為五欲之最難破者,色次之,財又次之,食與睡更次之。名心不死,無以入道。
76 百病之始,起於風邪乘入。如體氣虛弱,營衛失調,或憂思驚恐,酒色勞力,真氣耗而外邪入矣。
77 治五臟之病,莫先於補氣。腎猶亟焉。補氣在勿動心,心動則肝旺,各脈震驚,真水耗損。
心為扇,主引風。風動則火旺,火旺則水干,水干則地損。
78 對於醫生而言,心定神一,受治者信堅心專,兩心相合,可以統治百病,無不神效。
79 從當年希特勒繞開盟軍堅固防線攻克馬其諾防線的案例中,我悟到了:對付一些頑固的病症,不能正面硬攻,要從其他的相關方面突破。如治療腎病,肝病這些頑固之症,可通過調肺、脾等來達到效果。
80 中庸,是養生的根本原則。人體中的氣血也是一對陰陽,血為陰為體,氣為陽為用。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氣不足,易得淤積之病,如腫瘤、血栓等;氣太過,易得腦出血之類的病。所以,只有氣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81 人只有悟到什麼是「自然」了,才算是得道了。知道自然,然後能順其自然,這個人就是神人。懂得陰陽了,懂得順其自然了,你就一定會成為良醫大德了。
82 什麼是自然,自然就是任何事物都有陰陽兩面,任何事物都要經過生、長、收、藏的過程。你順應這個過程,採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去調節病人的平衡,怎麼會治不好病呢。
83 簡單和復雜是一對陰陽,越是復雜的事情,往往用最簡單的辦法就可以解決。同樣,看似最簡單的問題,你往往解決起來並不容易,你付出極大的努力也不一定能解決得了。這就和剛柔一樣,柔極能克剛,剛極柔不防。所以,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就要有這個思路,遇到復雜的問題要去找簡單的方法解決,遇到簡單的問題不要忽視它,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就和毛主席所說的那樣,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就是對問題給予藐視,對過程引起重視。
84 我們看看這個世界上是不是這個道理。吃飯睡覺有幾個人能順其自然,有幾個人能遵守自然。你遵守不了,為什麼?因為它太簡單了,正因為太簡單了,所以你就不容易遵守。這就是辯證法。
85 什麼是平衡?平衡就是陰陽的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約,哪一方太過或不及都會失去平衡。怎麼會傷元氣,失去平衡就是在傷元氣。經常處於平衡的狀態,元氣就會保持得好,人就衰老的慢。
86 陰陽之道就是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依存、互相轉化。任何一對矛盾,如果一方脫離了另一方,不受另一方的制約了。那它離消失、滅亡就不遠了。你看,當今社會,領導們都不喜歡制約,喜歡獨來獨往,我行我素,貪污受賄,其結果是什麼就可想而知了。陰和陽就是如此。大自然中,一個事物的出現,總有另它產生的因素,但同時總會出現另一因素來制約它。這就是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也是陰陽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道理。所以養生的道理也是如此,你生病了,總有一個使你生病的因素存在,同時也會有一個制約它,令你疾病消失的因素存在。正如自然界中毒蛇存在的地方,必定附近就有解蛇毒的草葯存在一樣。
87 什麼叫人得意忘形?他失去控制了,失去陰的制約了,所以其下場畢竟是……,同樣人也不能一味消沉下去,這就是失去陽對他的制約了。
88 如何具有大智慧,沒有博大的胸懷,哪來的大智慧。
89 俗語說,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也要應時,到什麼年齡就要學他這個階段應該學的東西,否則就是不應時,不順其自然。但看看我們現在的教育,從幼兒園到大學,有多少是學了應該學的東西。小時候應該學什麼,應該學德,學孝道,接著學識字斷句,再往下學如何做事。到青年學如何優生優育、家庭幸福。到了中年,學習養生之道。到了老年,學放下心態,安享晚年。繼續教育學什麼,就是要學這些。
90 情志跟疾病的相關性是很密切的,有些疾病就是因情志而起,你用葯物治療,治來治去都不好,對於這類疾病,解鈴還需系鈴人。五志能夠致病,五志亦能解病。
91 養生有一條很重要,就是不能怕死。怕死者陽氣不足,陽氣不足,死神就會找到你。這就是道家所講的,修煉人要有英雄的氣質。仁、智、勇三者缺一不可。
92 當你把什麼學問理解到她是非常簡單樸素的時候,這時候你才是真正得到其中的三昧了。如果你還感到她是那麼博大精深,深不可測,那是你還沒有掌握到她的精髓,是只見到茂密的樹葉,而沒看到她的根本,這時候你還是處於「有」的階段,沒有達到「無」的境界。一切離不開陰陽,萬事萬物離不開陰陽。這個根本就是陰陽。知其一,萬事畢。
93 凝神定氣,物我兩忘。---養生的真諦。
94 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95 五行相生相剋的應用:凡是因五臟太過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五行相剋的方法對治。同樣,凡是因為五行不足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五行相生的方法解決。這是運用五行的根本原則。
96 現代人往往都在追求提高物質生活方面下工夫,這種追求的後果是很可怕的。要知道,人們對於物質的慾望是無止境的。一旦這種慾望得不到控制,那等待我們的就是無止境的痛苦。其實,物質能帶來的享受,精神也能;葯物能治療疾病,心理療法也能做到。所以,我們用一生來追求財富,不如用一生來培養出一種好的心態,讓我們的精神達到一種超凡的境界。
97 當人們掌握了健康的理念和方法之後,會真正享受到那種完全不用擔心疾病的自信,這種感覺真好,願我們都能擁有這份自信。
98 我們人體是一個充滿智能的機體,我們的身體有好多「哨兵」:牙齒、闌尾、扁條體等。本來一旦我們的身體有異常時(通常是「上火」),這些哨兵會立即做出反應通知大腦。聰明的人這時候就應該調整心態,檢討自己,讓自己平和下來。但現在我們的西醫都做了什麼?你疼不是嗎,我把你們通通切除掉。現在更有甚者,發明了一種儀器,你不是得了過敏性鼻炎打噴嚏嗎?我把你鼻子里的敏感區神經燒毀,這樣以後你怎麼刺激它都不會打噴嚏了。西醫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可能我們再生病後,切掉的就是我們的五臟六腑了。
99 記住,我們偶爾拉肚子、打噴嚏、咳嗽、發燒等都是我們自己的身體修復系統在工作,不要一出現這些症狀就濫用葯物。
100 很多重病或絕症,都只有一個理由:恨。當這恨沒了,病也必一起消失。這世間最難解的是綿延不止的恨,固有解不開的恨,才有治不好的病。
最後,祝願所有看過這個主題的人能從中得到養生方面的啟示,願您的身心從此健康快樂。
❸ 夏季到來,如何養心養生
夏季天氣炎熱,機體代謝加快,會使人體對氧氣的需求量增加,但由於天氣悶熱、氣壓低。人體出汗多,體內水分流失多,使得血液濃縮導致血液黏稠度升高,容易發生血栓、機體供氧不足。
高血壓、動脈硬化及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血管管腔本來就相對狹窄,因此夏天較普通人更容易出現頭暈、胸悶、憋氣、心慌等症祥液狀。
養心:
(1)
中老年人及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在夏天應注意休息,多喝水,氣溫過高時減少外出活動。
(2)
注意飲食調理:適當攝入蛋白質豐富又易消化的食物。
(3)調心神,平和心態:保持心態的平和,消滲搭除煩躁不安、過度緊張等不良情緒,選擇合適的方式,放鬆心情,可以練書法、打太極、練謹喊物瑜伽等一些柔和的運動,也可以聽一些柔和的音樂。保持心情舒暢,有利於強壯心功能。
(4)睡午覺,養精神:午時心經當令,心主血脈,心藏神,所以睡午覺能夠養心,養神,還可保證下午精神的充足,消除疲勞。長期堅持午時小憩,會有效降低冠心病的發生率。
❹ 道家是怎麼養生調理方法
1、五行經絡、道家氣功點穴法,可調氣血、通經絡、祛血瘀、排宿便、消胖、祛病延年。
2、道家養生氣功療法,通過調心(控制意識,鬆弛身心),調息(均勻和緩、深長的呼吸),調身(調整身體姿勢,輕松、自然地運用肢體),使身心融為一體,氣血流通,以達到強身保健的目的。
3、春夏秋冬養生法,講究飲食養生,季節養人。《黃帝內經》曰:“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
4、食療、食養法乃養生之本,《素問藏氣法篇》雲:“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之,以補精氣。”
如新世界養生館創辦以來,會員已累計有1000多人,既有追求養生與美容相結合的女士,也有追求健康的男士,目前年齡最小的會員只有2歲,最大的已有70多歲。如新世界養生館為了把健康送給千家萬戶,還經常到各社團、各單位長期免費舉辦養生講座,大力推廣養生學、普及養生學,努力提高人們的健康養生意識。
道家認為,人是秉天地之氣而生的,應「先除欲以養精、後禁食以存命」。在日常飲食中,須禁食魚羊葷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以素食為主,並盡量地少食穀物等糧食,以免使人的先天元氣變得混濁污穢。尤應多食水果,因為「日啖百果能成仙」。道教有「全真」和「正一」兩大教派,在飲食上全真道士食素,正一派在非齋日可飲酒茹葷。歷史上張天師世家還有「四不吃」的規矩,即不吃牛肉、狗肉、烏魚和鴻雁,蓋因牛辛勞、狗忠誠、烏魚孝、雁堅貞之故。道教是個重養生的宗教,對飲食養生非常重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既有宗教色彩又符合科學養生的飲食習慣。這些飲食習俗,無論是對於保護動物,還是對於人們的健康,都是大有裨益的。
道家在長期的生活修煉實踐中,逐漸認識到有些食物對人體有害,食入後會發生食物中毒影響健康。而且任何食物都有寒熱溫涼的屬性,個人體質及情況又有所不同,倘若攝取不正確造成過量和過味,都會擾亂體內的陰陽平衡。同時,不同食物之間還會發生相生相剋的作用,搭配好了,可以功效倍增;搭配錯了,則會降低食物營養的吸收,嚴重的還會引起中毒反應。飲食禁忌是保證食物或葯物得到正常發揮的重要條件,一直為歷代道教養生家所重視。結合長期實踐,有關內容大致介紹如下。
孫思邈認為,養性不但在言語上有禁忌,在飲食上也要有所節制。食物變質後,尤其是霉變的豆類、米類、花生、玉米等容易致癌,應忌食;忌食燒、烤、煎後焦煳的肉、魚、蛋等食物;不要食生菜、生米、小豆及陳臭的食物;不要飲不潔的酒;吃了熱食咸物後忌飲用冷酢漿水,易失聲;吃了熱食後,忌用冷水漱口,否則會使口中充滿臭氣;忌食生肉,生肉傷胃;吃熱食出汗後忌當風,易頭痛生病,使人目澀嗜睡。
❺ 年輕人養生之道小竅門100條
1.記住:睡覺是養生第一要素。睡覺的時間應該是晚21:00~早3:00。因為這個時間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長,即第2天沒精神。
2.一定要吃早飯。
3.正確的觀念遠比昂貴的葯物和危險的手術更能幫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確的觀念,你就會有正確的決定,你就會有正確的行為,你就可以預防許多疾病的發生。
4.多喝水,溫開水是最好的飲品。
5.人是一切生物中構造最完美的靈體,健康的身體是人生來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狀況的調節是靠人體本身所具有的調節修復系統來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輔助作用。
6.人的大部分生病現象是人體在調節、清理身體垃圾時所表現的現象,是人體自動調節平衡所表現出的狀態,所以應該把它們當成正常的生理現象,而不應該去把它當成病因來消滅。所以當人在生病的時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裡要安定,心定則氣順,氣順則血暢,氣順血暢則百病消。
7.人的健康離不開兩大要素:1)足夠的氣血;2)暢通的經絡(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足夠的氣血靠:足夠的食物+膽汁+必要時間內(晚天黑後~午夜1點40)優質的睡眠(這個時候大腦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經主導)+良好的生活習慣。
9.暢通的經絡需要:清凈心。一切七情六慾都會破壞清凈心,從而破壞經絡的正常運行。
10.維持健康的身體不僅需要「增收(增加氣血)」,也需要「節支(減少血氣的損耗)」。
11.過度地增加食物不僅不會增加血氣,而且會成為身體中的垃圾負擔,反過來還得靠消耗血氣來把他們清理掉。五臟六腑是一個血氣加工廠,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無限的,所以食物的數量必須得到控制。
12.適當運動可以幫助人的氣血運行,但同時也在消耗人的氣血。人體的微循環主要應該靠松靜來達到的,這也是健康必不可少的。
13.人體中的垃圾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血氣來清除它們,但人的血氣因為垃圾的增多和血脈的阻塞而減少,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這也正是人衰老的機理。所以,人要想健康不老,就要:1)減少體內的垃圾;2)增加血脈經絡的暢通;3)增加體內的氣血。
14.與其相信葯物,相信檢查的數據,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覺,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調節能力。但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開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這一切。
15.健康,從調節心性開始。為了你的健康,你學佛吧。學佛得到的快樂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16.對於一個有宿疾的人來說,只有氣血充足了(一是通過這里所介紹的補充氣血的方法,二是通過靜坐打通氣機),病情才會顯現出來。所以練功的人在功夫達到一定水平後都會出現一些「有病」的現象。這個時候要沉住氣,定下心來多做些靜功來增加自己的氣血,以盡快度過這個時期。
17.人違背了養生法則,雖不一定會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習慣,就會大大增加得病的機會。這就和交通規則一樣,你違背了交通規則,不一定會出事故,但其危險性是顯而易見的。
18.人為什麼必須保持一定的飢渴才是對養生有利呢?其實這就是「虛」的妙用。道家講,虛則靈。這和謙虛使人進步,自滿使人落後一樣,所以人必須經常保持「虛靈」的狀態,才能時時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19.人要想健康,就必須使體內有足夠的"氣"來"氣化"所進的食物.只有這樣,你的體內才不會積累垃圾,不會有多餘的食物來釋放游離的"虛火"損害你體內的臟器.這個"虛火"反過來會損耗你的"氣".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現代人生病,大多數是飲食不節的緣故。
20.搓搓耳朵,刺激耳朵的穴位,能讓腦袋更靈活。
21.俗語說「靈機一動,計上心來」。這個「機」字如果能真正領悟透了,那麼你的悟性就算是開了。老師教人,醫生治病,其實就是在點撥你的這個「機」,讓你「機」打開。這個「機」,有時也叫「關鍵」。當然,這個「機」起作用是有條件的,就和氫氣只有達到一定濃度,遇火才可以燃燒爆炸一樣。記住,別人的作用都是外因,你自己才是真正的內因。
22.其實,許多真正的發現和發明,所需要的不是所謂系統的書本知識;恰恰相反,一個沒有受過任何系統教育,但悟性極高的、具有開放思維的人,他往往真正悟到真相。
23.人生最忌是個亂字,心亂了,對外可以紊事,對內可以打擾血氣,使失正常。凡惱怒恐怖喜憂昏疑,都是亂,為多病短壽的根源,不但養病時不應亂,即平居時亦忌心亂。
24.多嗔傷肝,多淫傷腎,多食又傷脾胃。憂思傷脾,憤怒傷肝,勞慮傷神。
25.身病之起,無不由心虛弱,外邪乘入。而心虛氣弱,每由心魂惱亂,真體不充,發現種種不安。貪食貪勝貪得貪樂逸,皆足以致病。以貪之不得,於是乎嗔。貪嗔可使心盪氣促,膽驚肝旺,六脈震動,五臟沸騰,外邪同時乘入,此病之起因。
26.凡人慾求長壽,應先除病。欲求除病,當明用氣。欲明用氣,當先養性。養性之法,當先調心。
27.人受五行之氣而治生,故肉身以氣為主。氣虧則病,氣滯則病。欲治其病,先治其氣。
28.氣以行血,血以補氣,二而一也。凡人久視則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七情六慾之過則傷元氣、傷心腎。相火旺,真陽耗。
29.治五臟之病,莫先於補氣。腎猶亟焉。補氣在勿動心,心動則肝旺,各脈震驚,真水耗損。心為扇,主引風。風動則火旺,火旺則水干,水干則地損。
30. 心定神一,受治者信堅心專,兩心相合,可以統治百病,無不神效。
31.人病可分兩種:一是經絡基本暢通但氣不足。表現是經常這疼那疼,這是因為他氣不足以氣化食物,而產生了相火(也叫虛火),隨著經絡在體內亂穿,哪兒通走哪兒,遇到一個地方堵塞了,這個地方就疼了。這樣的人吃一點葯物就會立即見效。二是經絡不通,氣也就無處存身。表現在外表看不出有什麼毛病,但一旦發現就是大病,而且這種人經常是吃什麼葯都見效慢,或根本不起作用。
32.飯後不要馬上喝水。
33.一日三餐,細嚼慢咽。
34.每天晚上以熱水泡腳。
35.堅持鍛煉。
36.早睡早起。晚上10:30半之前盡量放下手機上床睡覺。
37.定期做身體檢查,不要忽視任何小毛病。
38.保持一個好的心態。
39.用醋洗頭,可所以頭發瀟灑順滑,簡單打理而且還有去頭皮屑的功效。一同洗頭時,還能夠在水中放少量鹽,也能夠避免掉發。
40.刷牙時在牙膏上加上一點小蘇達,刷三次後牙齒潔白如玉,牙銹天然脫落。
41.冬季是凍瘡的依法時節,蜜柚皮煮水可治凍瘡。用蜜柚皮煮水擦拭患處,天天洗1-2次,幾回即可收效。還有香蕉皮也能夠有用治凍傷,使用方法是用香蕉皮的內中悄悄磨擦凍傷處,直至發熱,幾回即可收效。除此之外,豬油蜂蜜膏液能醫治凍瘡。使用方法:取豬油20克,蜂蜜80克,放在一同調勻成膏,敷於患處每日3次,數日克康復。
42.俗話說:牙疼不是病,疼起來要人命。的確如此,這時你能夠用桃仁放在火上燒熱今後放在痛牙上咬,如此重復幾回就不會牙痛。
43.睡覺時口含桔皮一塊,含十五分鍾後吐出3-5次可徹底治癒打呼咬牙。不僅如此,橘皮水洗臉可起到潤膚的作用。用法是:用開水浸泡幾片橘皮,待溫度適宜後,用橘皮水洗臉,能潤膚。
44.橘子帶著「白絲」吃。許多人吃橘子時都會把橘子上的「白絲」剝掉。由於橘子皮里富含豐厚的黃酮類物質,對身體有很大的優點。
45.午、晚餐,吃夠30分鍾:用「短平快」形容現代人吃飯的節奏一點也不過分。但是,一再壓縮吃飯時間,也是在壓縮我們的壽命。專家建議,用15-20分鍾吃早餐,中、晚餐則用30分鍾左右,每口飯菜最好咀嚼25-50次。
46.每天做家務45分鍾:以走1000步消耗的熱量為基準,拖8分鍾地板或洗15分鍾盤子能達到同樣效果。而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每天的日常活動量應該不少於「6000步」。
47.手機響5秒再接:只要短短的5秒,就可以大大降低得腦癌的風險。手機在撥出號碼和剛接通時,信號傳輸系統還不穩定,電磁輻射的功率最大。因此,接聽電話最好等上5秒鍾,再將手機貼近耳邊,會減少很多輻射。
48.想發火忍耐10秒:高壓的生活,讓越來越多的人「無法控制自己」。面對壓力時,請在反應過激之前給自己10秒的緩沖,使自己慢慢冷靜下來。以生氣應對壓力的男性,精神疾病患病率會比不愛生氣的人高3倍。
49.綠茶可以預防肝癌。
50.胖大海泡茶不宜長期飲用。
51.感冒不宜喝苦丁茶。
52.膽固醇高者應少吃魷魚。
53.海蜇皮能夠緩解高血壓。
54.老人晨練宜先進食。
55.午睡有助於預防冠心病。
56.服葯不宜加糖。
57.員工不宜在辦公室吃午餐。
58.不宜用沸水煎葯。
59.清晨不宜開窗通風。
60.空腹不宜喝蜂蜜。
61.喝蜂蜜可以解酒。
62.起床後不宜立刻疊被子。
63.卧室窗戶留縫有助於睡眠。
64.正確刷牙比選擇牙膏重要。
65.刷牙宜用溫水。
66.常常梳頭有益於健康。
67.強忍淚水等於慢性自殺。
68.經常微笑有益於健康。
69.冬季養生應多食熱粥。
70.步行最有益於老年人健康。
71.刷牙出血是身體在報警。
72.更年期女性多吃豆腐可以強健骨骼。
73.當人們掌握了健康的方法之後,會真正享受到那種完全不用擔心疾病的自信,這種感覺真好,但願您也能和我們一樣擁有這份自信。
74.午睡時間不宜過長。
75. 名為五欲之最難破者,色次之,財又次之,食與睡更次之。名心不死,無以入道。
76.百病之始,起於風邪乘入。如體氣虛弱,營衛失調,或憂思驚恐,酒色勞力,真氣耗而外邪入矣。
77.治五臟之病,莫先於補氣。腎猶亟焉。補氣在勿動心,心動則肝旺,各脈震驚,真水耗損。 心為扇,主引風。風動則火旺,火旺則水干,水干則地損。
78.對於醫生而言,心定神一,受治者信堅心專,兩心相合,可以統治百病,無不神效。
79.跳舞可延緩衰老。
80.中庸,是養生的根本原則。人體中的氣血也是一對陰陽,血為陰為體,氣為陽為用。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氣不足,易得淤積之病,如腫瘤、血栓等;氣太過,易得腦出血之類的病。所以,只有氣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81.人只有悟到什麼是「自然」了,才算是得道了。知道自然,然後能順其自然,這個人就是神人。懂得陰陽了,懂得順其自然了,你就一定會成為良醫大德了。
82.什麼是自然,自然就是任何事物都有陰陽兩面,任何事物都要經過生、長、收、藏的過程。你順應這個過程,採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去調節病人的平衡,怎麼會治不好病呢。
83.干嚼食物能夠健腦。
84.我們看看這個世界上是不是這個道理。吃飯睡覺有幾個人能順其自然,有幾個人能遵守自然。你遵守不了,為什麼?因為它太簡單了,正因為太簡單了,所以你就不容易遵守。這就是辯證法。
85.女性多吃石榴有利於延緩衰老。
86.早餐一定要吃,並且盡量豐富。
87.什麼叫人得意忘形?他失去控制了,失去陰的制約了,所以其下場畢竟是……,同樣人也不能一味消沉下去,這就是失去陽對他的制約了。
88.如何具有大智慧,沒有博大的胸懷,哪來的大智慧。
89. 每天一兩麥片粥,預防糖尿病。
90.情志跟疾病的相關性是很密切的,有些疾病就是因情志而起,你用葯物治療,治來治去都不好,對於這類疾病,解鈴還需系鈴人。五志能夠致病,五志亦能解病。
91.養生有一條很重要,就是不能怕死。怕死者陽氣不足,陽氣不足,死神就會找到你。這就是道家所講的,修煉人要有英雄的氣質。仁、智、勇三者缺一不可。
92.西紅柿減少皮膚輻射損傷。
93.凝神定氣,物我兩忘。
94.剛出爐的麵包不宜馬上食用。
95.白天多喝水,晚上少喝水。
96.豆漿中打雞蛋做法不科學。
97.早上醒來,先喝一杯水,預防膽結石。
98.打包食物必須回鍋。
99.空腹時不要吃番茄,最好飯後吃。
100.每頓只吃八分飽。
(5)如何調心養生擴展閱讀
養生,動詞也,亦可為名詞。原指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養,即調養、保養、補養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保養,是指遵循生命法則,通過適度運動,加之外在護理等手段,讓身體機能及外在皮膚得以休養生息,恢復應有機能,這是養生的第一層面;
涵養,是指開闊視野、通達心胸、廣聞博見,通過對自身的道德和素質的修煉和提升,讓身心得到一種靜養與修為,從而達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養,是指通過適時適地適人,遵循天地四時之規律,調配合宜食療,以滋養調理周身,達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實質上,養生就是保養五臟,使生命得以綿長的意思。
養生學是一門涉及諸多學科的綜合科學,它包括中華中醫學、康復學、營養學、美學、心理學、國學、物理學、化學、藝術、烹飪、運動學、佛學、道學、儒學等等。
❻ 炎熱夏季如何養生 靜息調心溫水洗澡
現在我們正處於炎熱的夏季,在炎熱的盛夏,如果我們想要有健康的身體,那麼就一定要對養生保健的方法有所了解才行了哦,否則我們的身體就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了,那麼夏季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進行養生呢,一起看看吧。
靜息調心
根據中醫五行理論,夏天是養心的季節。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應「常如冰雪在心」,即「心靜自然涼」。聽慢音樂沖毀是一個調息的好方法。音樂中的音符也含有陰陽五行的元素,和節奏快的音樂能增強體內陽氣、助人興奮的效果相反,舒緩音樂可以幫助呼吸慢下來,讓心臟得到休息。通過這樣的方法來幫助我們靜心,是非常有效果的了,如果我們的心情比較躁動,那麼無疑是不利於身體健康的了。
溫水洗澡
每日溫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膚清潔涼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因此我們大家在夏季的時候洗澡就要選擇用溫水了,這對於身體健康來說是有好處的,因為溫水沖澡時的水壓及機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經系統興奮性降低,體表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改善肌膚和組織的營養,降低肌肉張力,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增強抵抗力。
忌夜卧貪涼
不可晚上睡覺整夜開空調冷氣,這種習慣易導致傷風、面癱、關節疼痛、腹痛腹瀉,對身體的損傷是嚴重的。對小攜山兒甚至不要在其睡著之後扇風取涼,否則,易於罹患手足抽搐、口噤不開、風痹等病症,人們往往不知其害,所謂愛之深,則害之甚。如果我們總是在夏季的時候貪涼,那麼無疑是不利於身體健康的,需要盡量避免這樣的情況出現才行了,否則睡覺的時候貪涼會讓我們的腰腹部受到比較大的傷害了。
上面介紹的這些就是夏季養生需要去辯判中注意的地方了,可以發現夏季的時候我們需要去注意的地方還是很不少的了,這些情況都是我們大家每個人都應該去小心的了,否則就會導致我們互相各種各樣的身體不適,影響身體健康。
❼ 調心去病的「五心養生法」
凡病皆由心生,病根為心,病果在身。心病則陽氣變虛,氣損則經脈有寒。虛寒就造成經脈不通,經脈不通則百病叢生。虛是陽氣不足,是自心慾望耗散過用,主要表現在六根的漏泄;寒,是外感寒邪,是自心邪念如貪嗔痴,聚結而招引外邪。病因種種,情慾、男女、飲食、起居、運氣、外邪等,皆從自心生出,從自心招引。然所得之果不論陰陽虛實,皆表現為陽氣不足,經脈虛塞,氣機不調之相。
事實上,陰陽虛實只是體內二氣的暫時狀態,不調之處陽氣能量自會調和,不通之結陽氣能量自欲疏通。只要順助陽氣,不妄加干涉或消耗,如此自然無礙。因此,高明的醫生使用各種方法收攝心神、打通經脈,都是為順助陽氣之勢,以助陽氣糾偏並治療疾病,但須改正習氣才是治病根,才是少生病乃至不生病的智慧。因此,治心為上法,治心才是治根本。
人自身本來就具備一切的修復能力,即免疫力自愈,所有外力外葯都只是輔助人身自有功能的運作發揮而已。只要人的心能夠專注,保持正念,當下覺察,心不那麼貪求,情緒不再自殘,行為回復自然,只要飲食清淡均衡,睡眠順從天時,處事自然流暢,身體正常使用,一切疾病都會自然自愈。
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不吃葯不治病,只是心態行為改正了他自己就好了;有的人又吃葯又修煉的,但是心態行為不改正,結果病沒有好問題反而更嚴重了。或察因此當你出現什麼症狀不要急躁地問怎麼辦,而是應該靜下來反省,問自己做錯了什麼導致身體如此了。找到自己的錯誤並改正,如此不需要葯物也能自愈,回復本來天真之心就是治萬病的仙丹。
切記,葯物和一切有為的術法都只是給身體提供有限的幫助,治病的是我們自己的身體,是體內的陽氣,更深層的是自心本性。如果心散亂耗散慣了,可以借用扶陽茶灸立體化扶陽方案治身的同時調心,從心反省懺悔,從心的根處發心改變,才能做到心到葯到,葯到病除。
《黃帝內經》裡面記載了大量關於養心、調心的論述。我把它們簡要歸納為五個「心」:第一,心態平和;第二,心情快樂;第三,心地善良;第四,心胸開闊;第五,心靈純凈。所謂下士養身,中士養氣,上士養心;養生之法,奧秘精微,究其根本,養心而已。在中醫看來,養心是養生的最高境界。下面我就簡單談談這個「五心養生法」。
1、心態平和:《黃帝內經》有:「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就是說,一個人只要心態清靜了,什麼樣的疾病、外邪都侵入不了我們的身體,這樣身體就健康了。所謂心平氣和,氣和血通,血枝御通筋柔,筋長一寸,壽增十年。
2、心情快樂:《黃帝內經》講:「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猛團岩。」是說聖人能夠將他的嗜好調試得當,世俗生活中沒有惱怒和憤恨的不良情緒。一切以恬愉、自得為要務,心情快樂,悠閑自足,這種心境,是更好的養生。
3、心地善良:《黃帝內經》里說要「德全不危」。「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德是生來的時候就存在的一種天然本性,這個德就是天真,就是善良。一個人只有保持這種善良的本性,助人為樂,善可生陽,才能健康快樂。
4、心胸開闊:《黃帝內經》提到:「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人要把眼光放寬,把心胸放大,要四通八達,不要計較於眼前利益,也不要局限於自我或家庭,要胸懷大志,胸懷天下。老子認為,「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當一個人像愛惜自己的身體一樣愛惜天下人,或者為了治理天下愛惜自己的身體時,你就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
5、心靈純凈:《黃帝內經》里說的「恬淡虛無,精神內守」,這是養生的最高標准,「恬淡」是說心態淡泊,少私寡慾,是收藏陽氣,減少慾望,不要肆意消耗身體的陽氣。而「虛無」則是更高一個層次,是生命修煉,回歸大道的狀態。心靈純凈,沒有雜質,清靜無染,這是古聖先賢、儒釋道文化共同追求的生命圓滿境界。
最後總結一下,一切葯物對治病來說都是治標,不是治本,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因為一切的病都是錯誤的因產生錯誤的果。錯誤的因不除,錯誤的果就不會絕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從心生,心凈則身凈。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讓心靜下來,這是自身的大葯元氣陽氣就會生起,修復系統自己就能修復自己的疾病。一切修身修心法門,只有兩字訣:曰放下、曰回頭。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只要一放下,一回頭,病者頓愈,迷者頓覺。
❽ 中國古人是怎樣調心修德養生的
古人認為「仁者壽」,而要達到「仁者」則必須調心修養道德。故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大學》曰:「欲修其身,先正其心。」心正方能除邪,而令視、聽、言、動不離正念,故大乘《起言論》曰:「苦心馳散,即當攝來往於正念。」
練功者的一思一念皆應合乎道德規范,不為金錢美色所動,不為物質外誘所惑。若有一絲邪念即當警覺,應有「獨處暗室而不欺心」的慎獨精神,如此方能時時激發良知,使自己處於心正身安、神清氣爽的境界。《維摩經凈影疏》曰:「調令離惡……故名調狀。」調心的作用就在於調伏妄念,正念存內,邪不可干。故欲修身,必先正心,心正方能身安,身安方能體健,體健方能延年益壽。
調心也必須首先修養道德,應不斷地掃除自己頭腦中的邪思雜念和各種貪欲,凈化自己的靈魂,做到「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分,乘德無私,參天地兮」。如此則調心功夫才能不斷練向深化,人品斯正,方能「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讓浩然正氣源源而來,功夫在正念的基礎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❾ 夏季養生應養心,這些妙招請收好
天氣越來越熱,雨水也有所增多。悶熱潮濕的環境讓很多人開始依賴冷飲、生冷食物、空調帶來的短暫清涼,但這纖悶些做法帶來的「一時爽」很容易會對身體 健康 產生負面影響。該如何 健康 度夏呢?夏季 養生 又有什麼講究?
夏季應「 心 」,所以養心是夏季 養生 的關鍵。此時是農作物茁壯生長的階段,也是人體陽氣旺盛的時期,人們容易出現疲乏、食慾差的症狀,所以此時需要注意調養。
中醫認為「 汗為心之液 」, 故有 「 汗血同源」之說。夏季由於天氣炎熱,人本身就很容易出汗,所以此時不宜通過其他方式來促排汗。
有的人利用蒸桑拿在短時間內提升體溫來促排汗,這些迫汗外出的方式耗氣傷津,是在損耗人體的正氣,讓暑濕之邪有可乘之機,所以在夏季不宜以這種方式促排汗。
適度運動可以順應陽氣升發,使之不受阻礙,助人體氣血通暢。但熱盛至極,氣溫過高時,如果進行劇烈運動導致出汗過多,反而會耗散陽氣,同時也會損耗陰氣。
夏季飲食宜清淡,少食肥膩之物。在炎炎夏季,可以選山葯、薏苡仁、紅豆等有潤燥除濕功效的食葯兩用之品煮粥,時常食之,可健脾益氣、利水消腫。
「冬吃蘿卜夏吃薑」
很多人都知道「冬吃蘿卜夏吃薑,不用先生開葯方」這句話。這里講的生薑是溫熱的食物,夏天吃生薑是因為夏天脾胃陽氣虛少,吃生薑可以溫脾胃。同時,生薑還具有發散的功效,可以發散體表過盛的陽氣。
一般夏季炎熱,過水面是不錯的飲食選擇。
中醫認為,「孤陽不長, 孤陰不生」,如一味追求寒涼必傷身體,或導致內寒。
很多地區在夏天都有喝涼茶的習俗,但人們喝涼茶可能存在一個誤區,就是認為涼茶要涼著喝。實際上涼著喝並不能達到涼茶所起的清熱功效,只有溫著喝效果才是最好的。涼茶以溫服為宜,這樣不僅可以減輕某些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應,還可以減輕對胃腸道的刺激。
夏枯草、桑葉搭配上菊花是不錯的涼茶配方。
夏桑菊,即夏枯草、桑葉、菊花。夏枯草,可以明目、祛肝火;桑葉可清肺潤燥;菊花有散風清熱、平肝明目的功效。
在這三味葯的基礎上,加入蓮子心 更可達到清心除煩的作用。
夏至 養生 10要點
1 清淡飲食,多吃蔬果雜糧
夏至時節氣候炎熱,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不可過食熱性食物,以免助熱;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損傷脾胃。
2 生活環境要清涼
很多年輕人喜歡穿牛仔服飾,夏季不適合穿這種衣物。衣服顏色盡量以淺色為主,衣服的布料盡量選用棉質及亞麻。居室宜清涼,早晚室內氣溫低,應將門窗打開,通風換氣。中午室外氣溫高於室內,宜將門窗緊閉,拉好窗簾。
3 忌夜食生冷
夏季夜短,生菜、瓜類等,本為夏季忌食之品。夜間亦要注意不要吃生冷、粘膩之物,否則可見腹脹、吐瀉交作等病症。
4 晚睡早起睡午覺
此時節,公眾起居調養應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而老弱者則應早睡早起。從這天開始,一定要睡午覺。夏至陰生,在中醫理論中,午覺是以陽養陰,子覺是以陰養陽。只要能合上眼睛一會兒,就能達到很好的養陰效果。
5 多喝水,防頭團慶痛頭暈
夏至時節氣溫高,人體內的水分大量流失,此時若不及時補充水分,就會使人體血容量減少,大腦會因此而供血不足,進而造成頭痛頭暈。
6 靜息調心
根據中醫五行理論,夏天是養心的季節,應「常如冰雪在心」,即「心靜自然涼」。聽慢音樂是一個調息的好方法,舒緩的音樂可以幫助呼吸慢下來,讓心臟得到休息。
7 溫水洗澡
溫水沖澡可使神經系統興奮性降低,體表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改善肌膚和組織的營養,降低肌肉張力,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增強抵抗力。
8 忌夜卧貪涼
不可晚上睡覺整夜開空調冷氣,這種習慣易導致傷風、面癱、關節疼痛、腹痛腹瀉,對身體的損傷是嚴重的。諺語有「避風如避箭,避色如避亂,加減逐時衣,少餐申後飯」的 養生 口訣,均可以理解塌豎握為夏季的 養生 要求。
9 適當鍛煉身體
鍛煉的時間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為涼爽的時候進行,場地可選擇在河湖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清新的地方,鍛煉的項目以散步、打太極拳、做廣播體操為好,劇烈的運動不宜做。
10 外出採取防曬措施
此時節,應避免在強烈的陽光下暴曬,外出時,應採取防曬措施,如打傘、戴遮陽帽、塗防曬霜等;隨身要備有人丹、藿香正氣水、十滴水、清涼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