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孫思邈的養生吃什麼

孫思邈的養生吃什麼

發布時間:2022-03-27 12:15:10

『壹』 孫思邈的養生之道是什麼

孫思邈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醫學家、養生家。由於養生得法,健康地生活了101歲,因此追求健康長壽的人對孫思邈的養生之道很有興趣,希望能從孫思邈的理論與實踐中汲取對自己的健康長壽有用的東西。孫思邈養生之道的理論與方法主要闡述在《備急千金要方(養性)》與《千金翼方(養性)》等文章中。本文嘗試從這兩篇文章中將孫思邈養生之道的理論與方法的內核挖掘出來,供當代對健康長壽有興趣的人參考。為了便於論述,我們將《備急千金要方(養性)》簡稱為《要方》,《千金翼方(養性)》簡稱為《翼方》。

孫思邈養生之道的理論與具體操作方法詳見於《要方》一文,而《翼方》是為補《要方》之不足而作。《要方》一文較全面地介紹了孫思邈養生之道的理論與方法,全文共分為八節:1.養性序第一;2.道林養性第二;3.居處法第三;4.按摩法第四;5.調氣法第五;6.服食法第六;7.黃帝雜忌第七;8.房中補益第八。通觀《要方》全文,最值得注意的是,孫思邈將自己的養生之道稱為養性而不稱為養生。由此可見,孫思邈認為,養生的核心是養性。《要方》的第一節「養性序第一」的所謂序第一就是說養生第一位的事情是養性,第二節「道林養性第二」則是介紹養性的方法。在將養性放在第一位的前題下,從第三節到第八節則介紹了居處法、按摩法、調氣法——等各種輔助的養生方法。將養性放在第一位,再配以運動身體,飲食起居,營養葯物等輔助的養生方法,就形成了孫思邈「養生之道」的完整系統。

《要方》的第一節「養性序第一」論述了什麼叫養性及養性的重要性。什麼叫養性孫思邈認為培養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質,跳出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觀,淡化對名利的追逐,做到「於名於利,若存若亡,於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使自己保持一種「寧靜祥和」的心境,這就是養性。關於養性的重要性,孫思邈認為能養性就能夠百病不生,健康長壽。孫思邈的原話是「性既自善,內外百病悉皆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孫思邈認為:「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就是說,不重視養性,只在服食葯物等各種養生方法上下功夫,絕達不到健康長壽的養生目的。

在第一節「養性序第一」中強調了養性的重要性後,第二節「道林養性」則是介紹養性的具體方法。第二節「道林養性」將作到十二少與除掉十二多作為養性的具體方法。「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即十二少。「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乏,多笑則臟傷,多愁則心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即十二多。十二多恰好是十二少的反面,作到了十二少,就等於除掉了十二多,反之除掉了十二多也就等於做到了十二少。孫思邈認為:十二少仍養性之都契也,做不到十二少(也就是除不掉十二多)則必然榮衛失度,血氣妄行,喪生之本也。

孫思邈認為要健康長壽就必須首先養性,養性就是調養自己的精神心性,使之常處於寧靜祥和的境界。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十二少與除掉十二多。但是人生的常態恰好是惡十二少,喜十二多。所以要做到十二少與除掉十二多是很難的事情,所以大多數人很難接受孫思邈的養生之道。但是,當一個人到了中年以後,身體的健康水平逐漸下降,同時也能逐漸體會到身體健康的保持,重於身外的名利與追逐,就能夠體會到孫思邈將養性放在第一位的養生之道的合理性,就有可能接受孫思邈的養生之道,並調養自己的心性,逐漸做到十二少與除去十二多。

孫思邈以嵇康與《黃帝內經》的養生理論作為自己養生之道的理論依據,他在《要方》中所闡述的養生之道就是對嵇康與《黃帝內經》養生理論的繼承和發展。《要方》從嵇康的養生理論與《黃帝內經》中各引用了一段話作為自己將養性作為養生的第一位任務的理論根據:第一段話是,嵇康曰:「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五者必存,雖心希難老,口誦至言,咀嚼英華,呼吸太陽,不能回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無於胸中,則信順日躋,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也。」第二段是,《黃帝內經》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嵇康強調養性的重要性,認為只要將心性修養到,去名利,除喜怒,去聲色,絕滋味,少思慮,則不求長壽,自然能長壽。如果不能做到這五點,則無論吃何種滋補品,練何種功夫都不可能健康長壽。《黃帝內經》也強調養性的重要性,認為只要能保持寧靜祥和的心境,將外馳的精神收回來內守自身,真氣就會暢通全身,身體就不會受到疾病的侵害。總之,兩段話的精神是,要想健康長壽,首先要養性,忽視養性,只重視葯物滋補、身體鍛煉等養生方法,不可能達到健康長壽的養生目的。為什麼養性(即修養自己的心性,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能獲得健康長壽的效果嵇康認為:「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國亂於下也」(嵇康《養生論》)。就是說人的精神制約著人的肉體,只要人的精神不躁於中(即只要精神保持祥和寧靜),人的肉體(形骸)就不會生病、死亡(喪於外)。

嵇康與孫思邈以養性為主的養生理論,是他們本人的經驗直覺,但是一千多年後的現代「身心醫學」卻以成果證明嵇康與孫思邈的經驗直覺是正確的。當代「身心醫學」的重要成果之一的「心理神經免疫學」證明,「祥和寧靜」的健康心理能夠提升免疫系統的免疫能力,從而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使身體保持健康,有力地支持了嵇康與孫思邈的養生首先要養性的養生理論。

孫思邈並不是單打一隻講養性,而是以養性為基礎,再配以其它養生方法來養生。《要方》第三至第八節就介紹了養性以外的輔助養生方法,這些方法是居處、按摩、調氣、服食、雜忌、房中六項。這六項養生方法,用今天的話來說:居處就是生活要有規律;按摩就是經常對四肢進行按摩;調氣就是進行呼吸吐納的修煉;服食就是注意適當的營養滋補及葯物治療;房中講性生活要有節制;雜忌講一些生活中的禁忌。可以這樣說,孫思邈的養生之道是一種有主有從的較全面的養生之道,完全做到的確很不容易。但是你如果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願意用孫思邈的養生之道來指導自己的養生實踐,你就首先要時常調養心性,使自己的心境常保持寧靜。然後再做到起居飲食有規律,適當的體育運動、適當的營養滋補及服用必要的葯物,這樣就可以達到健康長壽的養生目的了。

《翼方》是對《要方》的補充,強調養性的大要是: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論,六曰飲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葯,十曰禁忌。嗇神、愛氣指要節約神氣的消費,是調養精神的具體要求。養形、導引是進行適當的肢體運動和練氣的吐納。言論是慎語言。飲食是講注意適當的營養,但又不追求口腹之慾。房室是講性生活要節制。醫葯是講有病要服葯治療,也可以常服用一些保健葯品。禁忌講一切有害於身體健康的環境和事物都要避開。一般人都是追名逐利,追求口腹之慾的滿足,追求感觀的刺激,而孫思邈養生之道恰好相反,淡薄名利,不追求口腹之慾,更不尋求感觀的刺激,這些稱為反俗。孫思邈以燈用小炷這樣一句很形象的話來形容他的養生之道,所謂燈用小炷,是說一盞油燈用細的燈芯,燈油就可以燒很長時間,如果用粗的燈芯,燈油很快就會燒完。養生就像燈用小炷,做到十二少就是節約能量的消耗,就是燈用小炷,就能延長生命,得到健康長壽。《翼方》還討論了服餌(即服用保健葯物),食療等問題,但是這些內容並不是孫思邈養生之道的核心部分,我們就不作進一步的討論了。

孫思邈的養生之道,是中國傳統養生的重要代表。中國傳統養生與當今流行的養生(實即西方的養生)是兩種不同的養生之道。從能量的角度來看,西方的養生是以發泄能量為特徵的養生,這種養生強調「生命在於運動」,而運動的特點就是向外發泄自身的能量。中國的傳統養生是一種積蓄或收斂能量為特徵的養生,養神、調氣、導引、少語、少動等,強調的都是一個嗇字。嗇即節約能量的消耗,也就是孫思邈所講的燈用小炷。人是身心的統一體,從身與心兩個方面來看,西方的養生,強調的是身體的運動與身體的滋補。是一種以養身為特徵的養生,雖然名為養生,實為養身。而中國的傳統養生,強調心理精神的調理,也可以說,中國的傳統養生是一種養心之道。所以孫思邈將自己的養生稱為養性,當然中國的傳統養生並不是只講養心或養性,而是在強調養性或養心的同時也講養身(必要的肢體運動與身體的滋補)。但認為第一位是養心或養性,第二位才是養身。從表面上來看,西方的養生顯現出一種向外積極進取的特點,符合人們積極向上精神,所以很受現代人的青睞。而中國傳統養生則顯現出一種向內收斂的消極特點,不符合現代人向外積極進取的精神,所以不受現代人的青睞。的確,正在為自己的事業進行奮斗的人們,要有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很難接受以消極收斂為特點的中國傳統養生之道,我們也不向這部分人推薦中國的傳統養生之道,但是過了中年,已經從事業的競爭中逐漸退出來的人,就應該將關注外界的心神收回來,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就能發現中國傳統養生的確是一種能維護自己身心健康的科學的養生。孫思邈的養生之道就是中國傳統養生學的重要代表,值得關心養生問題的中老年朋友們研究、學習與實踐。

『貳』 孫思邈流傳下來了哪些養生方法

對於很少關注養生的人來說,可能不太認識孫思邈,其實孫思邈在我國已經被稱為葯王,並且是我國古代十大名醫之一。而且歷史上關於孫思邈的年齡有很多的說法,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確實活到了百歲。今日小編就來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孫思邈流傳下來的有哪些養生方法?

總結。

就我個人認為,孫思邈的養生學主要是從正常作息來調整人體各項機能為主,同時也用敲打或者是揉搓的方式來促進血液或者是經絡循環。當滿足這些條件時,人體自然可以達到一種通暢目的,從而大大提升壽命。

『叄』 孫思邈傳下來的養生十三法,你都知道哪些東西

引言:我們很多人都知道孫思邈他是古時候的醫生,他流傳下來養生十三法,所以你們都知道嗎?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也要多運動,這個時候眼睛要多眨一眨,我們知道眼睛運動可以改變視疲勞,所以這也是一種方法,也屬於是三法裡面的一法。我們也要經常將自己的腰擺一擺,膝蓋也要長扭一扭,因為做更多的運動可以幫助自己各個關節變得比較好,所以這樣的方法也是比較健康的。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將腳心經常按揉,因為腳心也有很多穴位,這個時候多按揉就可以促進一些穴位的流通,讓身體的血液充分流動,而且變得比較舒暢。也可以多按摩自己的腹部,經常鍛煉身體,晃晃頭洗臉,這些都是非常好的一種養生方式。

『肆』 「葯王」孫思邈活了100多歲,他有哪些養生的秘訣

葯王孫思邈的醫術高超,他活了100多歲。而他的養生秘訣也很簡單,那就是常揉腹,常擺腰,常扭膝,常搓腳,常提肛,常搖頭。

孫思邈在醫術方面有著很高的成就,而且他醫德高尚,醫術高超,孫思邈活了100多歲,這在那個平均壽命不是很高的古代來說,孫思邈屬於那種特別長壽的人了,孫思邈對於養生之道很有研究,並且就養生學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意見,比如說“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還有一些關於養生的按摩手法。


五,常提肛。


在吸氣的時候,肛門用力收緊,堅持一會兒,然後呼氣放鬆肛門,這種動作就是提肛,每天可以多做幾次,可以增強體質,對身體非常的有好處,據說乾隆就非常喜歡這種養生方法。

六,常搖頭。

站直雙手掐腰,閉上眼睛,低下頭,從右面開始慢慢的扭動,就這樣來回重復,這樣做的目的可以讓大腦更加靈活,同時也對預防頸椎疾病有著很好的效果。

『伍』 立春養生吃什麼 立春宜吃4種食物

推薦食用蜂蜜,蜂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氨基酸、酶類脂類等上百種營養物質,是很好的日常滋補食品,非常適合每日食用幫助滋補調理,可以起到益氣補血、滋養腸胃、改善心腦血管問題、增強人體抵抗力等一系列作用。

『陸』 孫思邈是如何養生長壽的呢

在中國歷史上的神醫貌似不少,有扁鵲、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不過放在五千年歷史來言,神醫其實還是太少。因為能配得上神醫稱號的,除醫術精湛,醫德無雙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長壽。(華佗是被曹操所殺,屬例外)

這一條就把許多有潛質的神醫,擋在門外了。孫思邈號稱葯王,主要事跡都出自《新唐書》、《舊唐書》等,至於具體活了多大?沒有定論,但公認的卻是一百歲以上。這在古代時期已經稱為奇跡了。


總的來說,這五難關,都是在講究一個“節制”,要求不可走極端。其實這便是養生長壽的關鍵吧,等於又繞回到咱的“中庸之道”上了。

天下事,即人事,養生長壽也是如此,其實從孫思邈談養生長壽來看,還是一個做人的問題。

『柒』 孫思邈的養生長壽方法哪幾種

根據孫思邈的《千金方》和《攝養枕中方》,從中總結出孫思邈養生長壽的13種方法,廣為流傳:

發常梳:將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熱,然後由前額開始掃上去,經後腦掃回頸部。早晚做10次。經常做這動,可以明目袪風、防止頭痛、耳鳴、白發和脫發。

目常運: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復3次。搓手36下,將發熱的掌心敷上眼部。強化眼睛,糾正用眼錯誤。

齒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齒互叩,無需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發出聲響。輕輕鬆鬆慢慢做36下。通上下顎經絡,幫助保持頭腦清醒,加強腸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

漱玉津:口微微合上,將舌頭伸出牙齒外,由上面開始,向左慢慢轉動;一共轉12圈,然後將口水吞下去。之後再由上面開始,反方向再做一下。口微微合下,這次舌頭不在牙齒外邊,而在口腔里,圍繞上下顎轉動。左轉12圈後吞口水,然後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時,盡量想像將口水帶到下丹田,可以強健腸胃,延年益壽。

耳常鼓:手掌掩雙耳,用力向內壓,然後放手,應該有卜一聲。重復做10次。雙掌掩耳,將耳朵反折,雙手食指頂住拇指,再用力彈向後腦風池穴十下,「卟卟」有聲。這動作每天臨睡前後做,可以增強記憶和聽覺。

面常洗:搓手36下,暖手後以後上下掃面。暖手後雙手同時向外圈。這動作經常做,可以令臉色紅潤有光澤,同時不會有皺紋。

頭常搖:雙手叉腰,閉目,垂下頭,緩緩向右扭動,直至恢復原位為一次,共做6次。反方面重復做6次。可令頭腦靈活,防止頸椎增生。

腰常擺:身體和雙手有韻律地擺動。當身體扭向左時,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命門」穴位。反方向重復。最少做50至100下。強化腸胃、固腎氣、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搓手36下,手暖後兩手交叉,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當自己的身體是一個時鍾。揉的范圍由小至大,做36下。可幫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脹。

攝穀道:吸氣時提肛,即將肛門的肌肉收緊。閉氣,維持數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後呼氣放鬆。無論何時都可以練習。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至30下。

膝常扭:雙腳並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向左右扭動,各做20下。強化膝頭關節,所謂「人老腿先老、腎虧膝先軟。延年益壽,由雙腳做起。

常散步:挺直胸膛,輕松地散步。最好心無雜念,盡情欣賞沿途景色。俗話說:「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散步是有益的運動。

腳常搓:右手擦左腳,左手擦右腳。由腳跟向上至腳趾,再向下擦回腳跟為一下。共做36下。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湧泉穴,共做100下。常做這動作,可以治失眠、降血壓、消除頭痛。

『捌』 葯王孫思邈推崇什麼養生辦法

‍‍

被世人尊稱為「葯王」的孫思邈相傳活到了100餘歲,他畢生致力於醫學,編撰兩部醫學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他的養生之道,相信會對您有所裨益,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總結了六個葯王所推崇的養生方法,大家一起來學習學習吧:

三、常揉腹。搓手36下,手暖後兩手疊放交叉,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做36下。可以幫助消化、吸收、消除腹脹。

四、常提肛。吸氣時,將肛門的肌肉收緊。閉氣,維持數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後呼氣放鬆。每天早晚各做20-30次。

五、常扭膝。雙腳並排,膝部緊貼在一起,身體微微下蹲,雙手按膝,向左右扭動,各做20下。可以強化膝關節。

六、常搓腳。右手擦左腳,左手擦右腳。由腳跟向上至腳趾,再向下擦回腳跟為一下,共做36下;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湧泉穴,共做100下。經常搓腳可以強化各器官的功能,有助於緩解失眠、降血壓、消除頭痛等。

這六招養生方法看似簡單,但大家要堅持貫徹才能有健康的效果,否則也是一口吃不成胖子的。相信大家努力堅持,一定會有良好的效果。

‍‍

『玖』 孫思邈說了幾個養生辦法是什麼啊

孫思邈養生13法
(1)發常梳

將手掌互相搓36下令掌心發熱,然後由前額開始掃上去,經後腦掃回頸部。早晚做10次。頭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

經常做這動作,可以明目祛風、防止頭痛、耳鳴、白發和脫發。

(2)耳常鼓

(a) 手掌掩雙耳,用力向內壓,然後放手,應該有卜一聲。重覆做10下。

(b) 雙掌掩耳,將耳朵反摺,雙手食指叩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彈後腦風池穴10下,卜撲有聲。

這動作每天臨睡前後做,可以增強記憶和聽覺。

(3)目常運

(a) 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覆3次。

(b) 搓手36下,將發熱的掌心敷上眼部。
這動作可以強化眼睛,糾正近視和遠視。

(4)面常洗

(a) 搓手36下,暖手後以後上下掃面。

(b) 暖手後雙手同時向外圈。

這動作經常做,可以令臉色紅潤有光澤,同時不會有皺紋。

(5)齒常叩

齒對齒輕叩,或牙齒空咬,可防止牙齦退化、牙周病等口腔問題。

此法還可促進臉頰肌肉活動,使臉頰豐潤,老來不致雙頰下垂。

(6)漱玉津(玉津即津液、口水)

(a) 口微微合上,將舌頭伸出牙齒外,由上面開始,向左慢慢轉動,一共轉12圈,然後將口水吞下去。之後再由上面開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b)
口微微合下,這次舌頭不在牙齒外邊,而在口腔裏,圍繞上下顎轉動。左轉12圈後吞口水,然後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時,盡量想像將口水帶到下丹田。

從現代科學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調和荷爾蒙分泌,因此經常做這動作,可以強健腸胃,延年益壽。

(7)頭常搖

雙手叉腰,閉目,垂下頭,緩緩向右扭動,直至恢復原位為一次,共做6次。反方面重覆。

這動作經常做可以令頭腦靈活,防止頸椎增生。不過,注意要慢慢做,否則會頭暈。

(8)攝穀道(即提肛)

吸氣時提肛,即將肛門的肌肉收緊。閉氣,維持數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後呼氣放鬆。

這動作無論何時都可以練習。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至30下。相傳這動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養生功法。

(9)腰常擺

身體和雙手有韻律地擺動。當身體扭向左時,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命門」穴位。反方向重覆。最少做50下,做夠100下更好。

這動作可以強化腸胃、固腎氣、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10)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後兩手交叉,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當自己的身體是一個時鍾。揉的范圍由小到大,做36下。

這動作可以幫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脹。

(11)膝常扭

雙腳並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向左右扭動,各做20下。

這動作可以強化膝頭關節,所謂「人老腿先老、腎虧膝先軟」。要延年益壽,要由雙腳做起。

(12)腳常搓

(a) 右手擦左腳,左手擦右腳。由腳跟向上至腳趾,再向下擦回腳跟為一下。共做36下。

(b) 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湧泉穴,共做100下。

常做這動作,可以治失眠、降血壓、消除頭痛。腳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區。經常搓腳可以強化各器官,對身體有益。

(13)常散步

挺直胸膛,輕松地散步。最好心無雜念,盡情欣賞沿途景色。

民間有個說法,「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雖然有點誇張,不過,散步確實是有益的運動。

『拾』 結合實際談談孫思邈飲食養生的內容,在目前有哪些意義

孫思邈是唐代著名高道、醫葯學家、養生家,對道教醫葯學、養生學等方面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至今在醫葯史上仍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孫思邈一生精研道教醫葯養生學,以享壽142歲的高齡為後人所景仰。他一生著述甚豐,主要著作有《攝生論》、《攝養枕中方》、《存神煉氣銘》、《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被後人尊稱為「葯王」。

孫思邈在長期醫學實踐中,總結出飲食的養生功效和作用,他認為飲食養生是人們養生修煉的重要組成部分。孫思邈在其著作中,引用醫學家扁鵲的話,論述了飲食養生的總原則:「安身之本,必資於食,救疾之道,惟在於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不明葯性者,不能以除病。故食能排邪而安臟腑,葯能恬神養性以資四氣……」他認為飲食和吃葯同樣重要,飲食是維系生命的前提條件,吃葯則能醫治身體之疾患。孫思邈認為日常飲食要講究方法,他說:「言語既慎,仍節飲食。是以善養性者,先飢而食,先渴而飲;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則難消也。常欲令如飽中飢,飢中飽耳。」善於養生的人,很注重飲食調節,飲食要有節制,要有規律,不能大喝大吃,或是飢餓不食,每天按時飲食,不能過飽或過飢,否則不利於健康。孫思邈認為「蓋飽則傷肺,飢則傷氣,咸則傷筋,酸則傷骨。故每學淡食,食當熟嚼,使米脂入腹,勿使酒脂入腸。」過飢過飽都是身體健康的大敵,他強調飲食要有禁忌、要有規律性。

閱讀全文

與孫思邈的養生吃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雲南農村赤腳醫生養老待遇 瀏覽:815
養老一金交五百國家補貼多少 瀏覽:907
事業單位體檢女生為什麼查附件 瀏覽:334
摩托車怎麼廷長壽命 瀏覽:691
中國現在長壽老人是多少歲 瀏覽:992
養老保險扣費怎麼辦理 瀏覽:527
老年大學招生廣告牌 瀏覽:142
荊州市養老金 瀏覽:329
如何描寫老年人聊天的神態 瀏覽:745
長壽早餐吃多少 瀏覽:810
孝敬父母的事作文200 瀏覽:599
中老年人跑車多少錢 瀏覽:860
老年人活動中心管理使用辦法 瀏覽:474
沈陽2017年退休金記算 瀏覽:651
什麼水果長壽不老 瀏覽:761
關於孝敬孝道感恩的段落 瀏覽:178
各各城市養老保險金 瀏覽:530
怎樣治療老年人痴呆 瀏覽:518
東莞哪個醫院能做體檢報告 瀏覽:580
供銷社下崗職工怎麼交養老金 瀏覽: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