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長春哪裡有修商務通的
禪宗與丹道
道家淵源遠古,窮源探本,上古時期,乏文獻可徵。原始道家、學者皆裁自東周時代與孔子並世而生之老 子為代表。道家者流,則高推聖跡,相傳發軔於黃帝,通常皆以黃老並稱。周代前,儒道本不分家,儒術亦屬道之一種學問,道即儒之全體。迨周秦間,儒道始分為二。歷漢至南北朝間,始成宗教之道教,與儒佛鼎足而三。三教思想學術,領導吾國文化二千餘年,人才輩出,派衍支流;道教文化,亦遍及東亞各地。其間各有短長優劣,立說圓通者固不少,而偏執己見、互爭上下者,由來亦久。稽其變遷,共分為三個時期,其思想學術,與佛法禪宗溝通處,頗值探討。
周秦時代之道家
春秋戰國時期,吾國社會政治,由上古至此起一大變動,諸侯征伐,人心動亂,百家異說爭鳴,各持所見,思有以措天下於治平,儒墨名法等外,老莊之說,亦為當時思想之一大主流。老子學說,主「清凈無為」為道之宗旨,以「無為而無不為」為道之用,以「虛心實腹」、「專氣致柔」為養生入道之方,以「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為治世之則。莊子思想學術,不若老子之嚴整,其逍遙博大,思入玄微,則與老氏之說,格調又多不同。其主「養生適性」、「忘我復外天地」,視人間世塵塵逐逐,一皆平等齊觀,歸於烏有!宗主於「歸真返璞」,處世如游戲,胸懷無物,遺世如脫。世奉二氏之說為道家宗主,舉與儒佛之說並驅天下,非無因也。老莊之說,在當時亦如諸家學術,代表某一種學問造詣與其治世主張,初非具有為百代宗師之意,後世奉為宗教之主者,乃學者欽仰其崇高而相與尊之耳。
世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道教之徒,據以自誇,或非其說為偽造,千秋疑案,考證無從。司馬遷著《史記》,亦述其事雲:
老子者,楚苦縣原鄉曲仁里人也。名耳,字聃,姓李氏。周守藏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告子者,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繒;至於龍,吾不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自孔子死後,百二十五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皇與周合而離,離五百年後而復合,合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史遷所述,迷離若此,抑其抱「整齊百家什語」態度,兼蓄並存,無與考證之事耶!然則,老子之東出函谷,西至流沙,不知所終者,又何說耶?此皆闕疑可耳。孔子之問禮於老子,事固足信,當時儒道之學,本不分家,老子既為周守藏史者,其學問淵博,識養皆深,亦無足異。以孔子學無常師,從而問禮,既不足增老氏之華,自亦非孔子之陋,學術探求,理應如是。而老氏告誡之語,與乎孔子贊嘆之詞,其人其行,均可想見其高遠。唯孔老之間,仁慈濟世目的雖同,所取途徑各異,此老氏終成為道家之宗主,孔子永為入世之聖人。若後世道儒兩家,執此互為毀贊者,固乖二氏之旨,信非二氏之徒矣!
莊周養生之說,與老子所言者,已漸差異,為後世道家,初啟其萌櫱矣。若莊子之依乎天理,固其自然,吐故納新,導引為壽。乃謂姑射仙人,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廣成子自雲:修身千二百歲,而形未嘗衰。華封人雲: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於帝鄉。如此之言,皆於清靜無為之道外,別具一種神秘色彩矣。然老莊之說,在當時之地位,僅亦為百家學術中之一流耳。
迨戰國末年,燕齊之間,忽有所謂方士者流(餌丹葯服食成仙之術士),稱為道家,宗奉老莊而別成為丹道一途者,頗為社會所信奉。且自齊人騶衍倡五行之說,為陰陽家之大者。其學術內容,漸漸與方士之流接撰,亦復浸濡及於儒家之言,啟後世以陰陽五行之說而言道術,並成為春秋圖讖之學,直至於今。則為道家廣匯眾流,臻於博大之始矣。
秦始皇統一天下,妄求萬世基業於不墜,希冀長生不死,信任方士,百計以求神仙丹葯於海外,終至身死沙丘而不悔。方土者流,聲名因得以大起,而於原始道家及老莊之道無與焉。蓋以心勞日絀於窮兵黷武,而欲希冀長生不死,其於清靜無為之道,豈非背道而馳!非始皇之誤於方士,實方士之故誤始皇耳!但在此時,印度之婆羅門教,已有至吾國傳教者。佛家史籍稱秦始皇時,有沙門至者,當非佛教之比丘,應為婆羅門教之沙門。「沙門」一名,在印度乃是出家人之統稱。若以此觀,秦時方士之術,與婆羅門瑜伽術等,似已早有溝通因緣。抑東亞諸神秘之術,大抵皆同出一源,亦未敢遽斷。
漢晉南北朝之道教
自秦始皇混一海內,劃分郡縣,自以功德邁於往古,乃思求長生不死之術,遣徐市(括地誌謂即徐福)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影響所及,丹道之聲勢漸普。漢興雖尊儒家為治世正道,然一種學術,既已深入民間,自有其深固地位,況人誰不欲長生。丹道之說,既可超脫現實世間,復得乘雲凌虛,而遨遊於八荒之表,於現實而外,另有一神秘莫測之境可以追求,乃人類思想心理所嚮往。劉漢斷秦而有天下,上至帝王,下及皂隸,此種傳說與觀念,更屬普及。迄漢文帝用黃老之學施於政治,使人民於厭戰之餘,得以休養生息,一時大收功效,道家之說,尤征績效。然文帝之尊奉黃老者,非方士之術,乃取法黃老之內主清靜無為,外除多欲之治道,非求神仙不死之方。漢武帝則求仙之心特切,《史記·封禪書》記其禮李少君,信祠灶穀道卻老方,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封禪以事鬼神,感黃帝鼎湖升天之事。又如《神仙傳》等書,載其禮欒大,築承露台,感西王母降神之事,異說神秘,迷離莫測,內宮巫蠱之禍,實自啟其端也。
後漢桓帝信道亦篤,沛人張道陵客蜀,學道於鵠鳴山中,造作道書,傳流各地,創「五斗米教」(從之學道者出米五斗)。其弟子中有鬼卒祭酒等名號,以符水咒術治病,百姓信尚至多。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張魯復行之,乃啟漢末黃巾張角等借術倡亂之漸。實則,黃巾張角之徒,所謂「太平道」者,第如清代之「太平天國」』借天主教而籠絡人心,與張道陵之五斗米道,並無直接關系。後世之混為一談者,誤矣(事見《三國志·張魯傳》、《後漢書》皇甫嵩、劉焉二傳)。張道陵之教,自張魯修其祖之術,稱天師君,其子盛移居江西龍虎山後,遂代襲其職。直至元順帝至元間,策封其後裔張宗演為「輔漢天師」,遂成後世所稱之張天師道,為歷代王朝及民間公私默認之道教領袖。其實此派道術,崇尚符籙(lu)術法,既不同於方士之服煉,更非原始道教及老莊道家之道。後之並入為道教,稱之謂「正一派」,乃時勢使然耳。三國時,異人輩起,如於吉、管輅、左慈等,或以卜筮占驗,或以方術炫奇,則又為道教之另一派系矣。若費長房,與佛教初期入吾國時,已早結有因緣,後著有佛經目錄之事,另有其人,異代而同名也。
晉時葛洪崛起,已漸開道教之通途。洪著之《抱朴子》中,已有匯集玄道、煉服、符籙、占驗等於一家之趣。後代學者考證,謂《列子》、《淮南子》等書,皆兩晉時人托古之作。審如是,此時之道家思想,啟後世繼往開來之作,皆肇於斯矣。梁代為道家卓犖代表者,則為陶弘景,世稱陶隱居,隱居以清才絕世,博學能文,懷王佐之才,隱山林之中,被尊為山中宰相,雖名尊位重,而終身以修道為務,誠為千古高人。平生著述甚富,然大半皆為道家立說,因其精於燒煉服食,故於醫學尤有特長,所著《肘後百一方》等,為醫學界所崇。 卜筮略要、七曜新舊術數等為占驗所宗,而以《登真要訣》、《真誥》二書為道家不易之旨。其博學多能,會通諸說,較之葛稚川(洪)言丹道學術者,尤多擴充矣。
齊梁間,王侯公卿,從先生受業者數百人,一皆拒絕。唯徐勉、江祜、丘遲、范雲、江淹、任芬、蕭子雲、沈約、謝瀹、謝覽、謝舉等,在世日,早申擁彗之禮。絕跡之後,提引不已。沈約嘗疾,遂有掛冠志。疾愈,復留連簪紱,先生封前書以激其志。約啟雲:上不許陳乞。先生嘆日:此公乃爾蹇薄。(《華陽陶隱居內傳》)
陶隱居畢生致力於道,而當時佛法在吾國,已有風雷日盛之勢,隱居博學窮究,已留心及此,且推佛法終
為究竟之意。窺其蹤跡,時之佛道二家,似已互排復互滲矣。隱居《答朝士訪仙佛兩法體相書》有雲:至哉嘉訊,豈蒙生所辯。雖然,試言之:若直推 竹柏之匹桐柳者,此本性有殊,非今日所論。若引庖刀湯稼從養溉之功者,此又止其所從,終無永固之期。但斯族復有數種,今且談其正體。凡質象所結,不過形神,形神合時,則是人是物,形神若離,則是靈是鬼,其非離非合,佛法所攝,亦離亦合,仙道所依。今問以何能而致此仙?是鑄煉之事,感受之理通也。當埏埴以為器之時,是土而異於土,雖燥未燒,遇濕猶壞,燒而未熟,不久尚毀,火力既足,表裡堅固,河山可盡,此形無滅。假令為仙者,以葯石煉其形,以精靈瑩其神,以和氣濯其質,以善德解其纏,眾法共通,無礙無滯,欲合則乘雲駕龍,欲離則屍解化質,不離不合,則或存或亡。於是 各隨所業,修道進學,漸階無窮,教功令滿,亦畢竟寂滅矣。(《藝文類聚》七十八)
由後漢至南北朝間,佛教東來,勢如風偃。其與儒家之間,摩擦尚少,而與道家之間,在南方者,尚驂靳相安,在北方者,則抵觸頗大。在此四百年間,吾國道教,已由原始道家老莊之學,漸收羅方士之燒煉養生、服食、醫葯、占驗、符籙等術,而形成一宗教,與佛教互爭短長矣。道教初起之時,如奉誦經典,建築寺觀,和各種禮拜儀式等,吾國原無創制,多皆仿模佛教而來。漸至內容如「無極」、「太極」之說,又與佛法「空」、「有」之義,互相滲通。既成宗教以後,彼此間應具宗教之仁慈寬容大度者,往往惑於主觀形式之見,致成水火。自東晉道士王浮,偽造《老子化胡經》以自托其高遠,至北魏太武帝時,權臣崔浩信寇謙之之輩,慫恿武帝滅僧排佛,至北周武帝,又有滅佛之事,此皆佛道互爭地位之慘史。
正如唐高祖時,傳奕請除佛法,蕭璃與其互爭於朝,雲「地獄正為此人設也」。但此所爭者,乃宗教之事,由於自我私心所驅使,與仙學之丹道無與焉。
唐宋元明清情形
自唐一天下,尊崇道教,不遜儒佛,三教並驅局面,於以大定。以老子同為李姓,基於宗族觀念,推尊為「太上玄元皇帝」。莊子封號「南華真人」。列子號「沖虛真人」(將《莊子》一書改為《南華真經》,《列子》一書改為《沖虛真經》)。兩京崇玄學,各置博士助教,又置學士一百員(事見《日唐書·禮儀志》)。唐室歷代帝王,求長生服丹葯者,屢見不鮮。羽客女冠,遍於州郡。武則天、楊貴妃、至真公主等,一代妃主,凡為女道士,可考者約四十餘人。詩人墨客,嘗見刺於辭句,如韓愈「雲窗霧閣事窈窕?」李義山之《聖女祠》詩:「絳節飄香動地來」等,皆其諷刺女道士之作;琳宮鶴觀之多,亦遍布寰宇,義山《題中條山道靜院》詩雲:「紫府丹成化鶴群,青鬆手植變龍文。壺中別有仙家日,嶺上猶多處士雲。獨坐遺芳成故事,褰帷舊貌似元君。自憐築室靈山下,徒望朝嵐與夕曛。」直至武宗,又成一度滅僧毀佛之事。佛道二教,至此時代,皆臻鼎盛時期,道教典籍,亦至繁賾。若僖宗時之道士杜光庭,著述尤多,如《道教靈驗記》、《神仙感遇傳》、《墉城集仙錄》、《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等,皆出諸其手。杜後入蜀,復為王建寵遇,歷官至諫議大夫、戶部侍郎,而杜復偽造佛經及道經多種,故後世之稱偽書之無據者,皆曰「杜撰」。
然在唐末,有直承原始道家,祖法老莊之神仙丹道一派,已隱然特立,與禪宗漸至合流。為其彰著之代表者,厥為呂岩真人號洞賓者。
迨乎宋代,徽宗篤重道教,崇奉道士林靈素,事以師禮。而尤以降鸞扶乩之術,昌盛一時,愚昧迷惑,招致父子北狩,身為臣虜,老死他邦,抑何可嘆!雖然,此非道教之過,其國破家亡之禍,亦不全系於信奉道教一事。徽宗雖未排佛,其崇信道教殊力,曾屢廢佛寺改為 道觀。時之禪師,以身殉道,或以道行感悟之者,頗不乏人,如:
處州法海立禪師,因徽宗革本寺作神霄宮,師升座告眾曰:「都緣未徹,所以說是說非,蓋為不真,便乃分彼分此。我身尚且不有,身外烏足道哉!
正眼觀來,一場笑具!今則聖君垂旨,更僧寺作神霄,佛頭添個冠兒,算來有何不可! 山僧今日不免橫擔拄杖,高掛缽囊,向無縫塔中安身立命,於無 根樹下弄月吟風。一任乘雲仙客,來此咒水書符,叩牙作法,他年成道,白日上升,堪報不報之恩,以助無為之化。只恐不是玉,是玉也大奇!雖然如是,且道山僧轉身一句作么生道?還委悉么?」擲下拂子,竟爾趨寂。郡守具奏,詔仍改寺額曰真身。
又汝州天寧明禪師,改德士(即道士)日,登座謝恩畢。乃曰:「木簡信手拈來,坐具乘時放下。雲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即斂目而逝。
道家學術,由秦漢方士類變為道教,至唐宋間,受禪宗影響,漸有擺脫支離駁雜之道教趨勢,直承原始道家及老莊之言,而產生金丹大道之說。其代表人物,當以唐之呂純陽,宋之張紫陽(伯端)、白紫清(玉蟾)等數人為最。此後,丹道學術,與道教原來面目,不無改頭換面之處。後之言道家者,皆以丹道為道教中心,亦如唐宋後之言佛教者,統以禪宗概觀佛法之全,實有異曲同工之妙。清人方維甸於其《校勘抱朴子內篇序》中有言雲:
余嘗謂漢之仙術,元與黃老分途。魏晉之世,玄言日盛,經術多歧,道家自詭於儒,神仙遂溷於道,然第假借其名,不變其實也。迨及宋元,乃錄參同爐火而言內丹,煉養陰陽,混合元氣。 斥服食胎息為小道,金石符咒為旁門,黃白元素為邪術,惟以性命交修為穀神不死羽化登真之訣。 其說旁涉禪宗,兼附易理,襲微重妙,且欲並儒釋而一之。自是漢晉相傳神仙之說,盡變無余,名買交溷矣。
唐宋間丹道學術,已由原始道家出入於儒佛禪宗之間,有直取禪理而言爐鼎丹葯之道者,如張紫陽、白紫清二人,尤為顯著。至宋室末造,北方崛起一邱長春(處機)真人,學問道德,冠邁群倫,乃奠定道教「龍門派」之基礎。邱長春原與馬丹陽、孫不二等七人,同學於重陽真人王嚞(註:哲的古體字)之門,其年事道力較幼,唯力學精勤,終成大器。金人慕其德行,屢聘不赴,而應元太祖之隆重禮聘,兵騎維護,間關至於雪山。應對之間,勸以戒殺,且談玄論道,至為平實,崇尚清虛之旨,一洗歷來方士習氣,丹道門庭,煥然一新。其於西行經歷,著有《西遊記》一書,以紀其實(非小說之《西遊記》也)。長春之學術務實,有會三教一元之趣,時之儒者,有曾接近其人,咸嘆為一代之聖,足見其感人之深。而此派又有稱之謂「全真教」者,蓋隱謂其有別於方士之道術,全三教之真也。金元好問《離峰子墓銘》雲:
全真道有取於老佛家之間,故其餓憔悴,痛自黔劓,若枯寂頭陀然。及其得也,樹林水鳥,竹木瓦石之所感觸,則能穎脫,縛律自解,心光曄然,普照六合,亦與頭陀得道者無異(《元遺山文集》)。又,元代元和子《長春觀碑記》雲:
全真之教,微妙玄通,廣大悉備,在人賢者識其大,不賢者識其小。大抵絕貪去欲,返璞還淳,屈己從人,懋功崇德,則為游藩之漸。若乃游心於澹,合氣於漠,不以是非好惡,內傷其生,可以探其堂奧矣。
宋元以後,所謂道家者,大抵皆舉南(張紫陽)北(邱長春)二派丹道之學。然丹道學術,與昔來道家或道教,迥然有別,學者不能不察。及乎明清二代,於南北二派以外,異宗突起,諸說紛紜,其中較著者,乃有西派東派之謂。或主單修性命以為宗,或主雙修陰陽以為旨,要皆祖崇呂純陽,合四派之流,統不外於呂祖之支分焉。清代學者頗多,而以乾嘉道學之著者劉悟元、朱雲陽二人為其翹楚。劉朱道學,皆出入於禪,尤以劉悟元之說理修煉,純主清靜,力排方士諸說,參合佛理要旨,於丹道法中,又別創一格。其人羽化以後,肉身尚留於甘肅成陵朝元觀。此外,成都雙流劉沅(止唐)為乾嘉時之大儒,講道學於西蜀,世稱為「劉門」,傳為親受老子口訣,邊居青城八年而道成。著作豐富,立論平允,於三教均多闡發。其授受方法之間,頗有藏密成分,抑其地居近於康藏,其學術思想,不無挹此注彼之處,此一系,相當於元之「全真教」、明之「理教」,亦為三教之變焉。
道家學術,在晉宋元三個時期,另有三家,均為諸家所重視,而不入派系之列者:即漢之魏伯陽,著有《參同契》,以陰陽五行爐火丹鼎之說而言道者。宋之陳摶,以易理無極太極之學,而言丹道,數傳至邵康節,發揮易數之學,至於鼎極,並漸變溷入儒家之理學。宋元之間張三豐,以燒煉丹法修氣調御為主者。此之三者,當以魏伯陽為丹道正統之宗祖,陳摶不失為道家之真,張三豐則為方士中之卓越仙才。
此外,明代萬曆時,有伍沖虛、柳華陽師弟,傳授性命雙修之學,獨成丹道之特別一派,世稱之謂「伍柳派」,其學術思想,浸淫於佛道之間,而皆錯解經義,附之異說。以修氣修脈,鍛煉精神為主。方法不外於服氣之域,理論則為佛道糟粕,於養生祛病,或稍有助,以之探求大道,殊有旁驅歧路之虞!但此之一派,盛行各地,以及於今,世之言丹道者,競以為歸。學術之惑亂人心者,實亦甚矣!
道教之經籍
古代儒道不分,南宋陸九淵(象山)、清初崔述,早曾有見及此。如戰國末年《呂氏春秋》、西漢初年《淮南子》、《韓詩外傳》、《春秋繁露》,他如《論語》、《禮記》,皆摻入道家議論。騶衍援《尚書》洪範九疇之篇,創五行學說,使吾國二千餘年學術思想,均未離於陰陽五行之藩籬。西漢末年所出《緯書》,啟兩漢乃至後代圖讖學說之門,陰陽術數之學,摻變於儒道中心思想者,其由來已久且固矣。宋明之間,道教經典,彷彿教藏經之例,亦匯編為《道藏》,經歷代增添,全藏共有五千四百八十五卷。其他丹經旁說,散佚流通者,亦復不少。《道藏》收集至廣且雜,舉凡儒家、陰陽家、兵家、醫家諸書,統為羅致。例如成都青羊宮兼收《諸葛武侯全集》而入《道藏》,學者有謂其「綜羅百代,極盡精微廣大」者,亦非過譽之言。
宋真宗時,張君房奉敕校正秘閣道書,撮其精要而成《雲笈七簽》(註:簽,簽的繁體字),為道教經籍叢編之宗典,道家之言,於以大備。其書以天寶君說洞真、靈寶君說洞元、神寶君說洞神,為上中下三乘。以太元太平太清三部為輔經,又以正一法文遍陳三乘別為一部。統稱三洞真文,總為七部,凡一百二十二卷。凡經教宗旨及仙真位籍之事,服食、煉氣、內丹、外丹、方葯、符圖、守庚申、屍解諸術,以及前人詩歌、文字、傳記之屬,涉及於仙道者,均悉編入(有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印本)。
《道藏》編輯,全彷彿經,有三洞十二類。洞真、洞兀、洞神,為三洞。以太元部輔於洞真,太平部輔於洞元,太清部輔於洞神,而統會於正一部,共為七部大綱,與《雲笈七簽》編匯相合。復以本文、神符、玉訣、靈圖、譜錄、戒律、威儀、方法、眾術、記傳、贊頌、表奏,為十二類子目。明正統中,宋披雪雕印《道藏》四百八十函,五千三百零五卷。萬曆三十五年,天師張國祥復編集《道經》,續加三十二函,百八十卷,粲然備陳,都成今藏。中所收羅,多有周秦諸子、晉唐佚書,於保存吾國文化,功實非細。天啟間,上元道人白雲霽(字明之,道號在虛子)作《道藏目錄詳注》四卷,考證頗具崖略,足資研究。通常流通,尚有《道藏輯要》二百冊,另有《道藏精華錄》一百種,皆鉤元提要之作。
道家學術,有特立獨行,擺脫道教方術范疇而直指丹法者,凡此著述,統名之曰「丹經」。自魏伯陽援《易》作《參同契》後,歷世之所言丹道者,皆祖述其旨。自宋張紫陽《悟真篇》以次,如《入葯鏡》、《翠虛篇》、《指玄集》、《性命圭旨》、《規中指南》、《中和集》等著作,皆為丹道正統之言。清人著作若朱雲陽之《參同契闡幽》、《悟真篇闡幽》,以禪理而溶入於丹道,別有會心,允為偉著。劉悟元著書十二種,清虛平實,力掃方士積習,儼然開佛知見。尤以其名著《修真辨難》一書,特論篤實,足為丹道式范。至若閔一得(小良)《古隱樓叢書》,則駁雜無歸,離道尚遠。清人黃元吉著有《樂育堂語錄》,乃儒化道家之正者,言多雋永。復外如伍柳著作《天仙正理》、《仙佛合宗》、《金仙證論》、《慧命經》等,則為丹道之歧,不能視為正途。依道家而言道家之正者,除上述諸書外,若呂祖之《百字銘》、曹文逸之《靈源大道歌》、孫不二之《女丹詩》等,已簡攝玄微,直指竅妙,丹道之旨盡在其中矣。依經而論,則太上十三經(《道德經》、《陰符經》、《清凈經》、《玉樞經》、《日用經》、《洞古經》、《五廚經》、《金谷經》、《循途經》、《護命經》、《大道經》、《定觀經》、《明鏡經》、《文終經》、《老子真傳》、《辨惑論》),已盡其大。若《黃庭內外景經》,當與《黃帝內經》(靈樞素問)參研,再參合於藏密之甚深內義根本頌,於養生服氣修氣修脈之術、中西醫學生理學等,必另有匯通與新知,貢獻於世界人類者,更為有功。至若陸潛虛之《方壺外史》、張三峰(三峰言陰陽雙修之術,另有其人,非張三豐也)《丹訣》等作,皆當別列一類,入於雙修之宗。上焉者,同於密宗無上瑜伽雙身修法之欲樂大定,而潛虛之術,或有過於此矣。其次,皆不外於《素女經》、《玉房秘訣》等房中術之流亞,邪見謬術,無足言者。唐代帝室宮廷,亂於此道,亦如元代內廷,亂於密宗之雙修,皆為佛道之大不幸者。
其他或托乩筆,或借偽名,或假古仙遺著,或演寓言隱秘;若創作,若注釋,玉石並陳,真偽莫辨,皆不足觀矣。此之一類。無以名之,姑稱之謂「道瘤部」。
要之,道家學術,再變而為道教,復演而成丹道,歷代羅致,駁雜已極。紀昀嘗論之雲:
後世神怪之跡,多附於道家,道家亦自矜其異,如《神仙傳》、《道教靈驗記》是也。要其本始,則主於清靜自持,而濟以堅忍之力,以柔制剛,以退為進,故申子韓子,流為刑名之學。而《陰符經》可通於兵。其後長生之說,與神仙家合一,而服餌導引入之。房中一家,近於神仙者,亦入之。鴻寶有書,燒煉入之。張魯立教,符籙入之。北魏寇謙之等,又以齋醮章咒入之。世所傳述,大抵多後附之文,非其本旨。彼教自不能別,今亦無事於區分。然觀其遺書,源流變遷之故,尚一一可稽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部道家類)
道教典籍,名辭閃爍,寓言法象,如陰陽、爐火、坎離、龍虎、男女、黃白之類,各師其說,定義不一。且文辭理則,大抵詭誕淺陋,以至學者茫無所歸,愈入愈迷。至若瓊寰玉宇,芝閣琳宮,縹緲清虛,讀之令人有翩翩霞舉之概!此為文辭之另一境界。
丹道之類別
道家學術,內容羅致極廣,舉凡天文、地理、陰陽、術數、醫葯、星相、符籙、技擊等學,皆其所尚;以之配合服氣、煉養、服餌、燒煉等而歸入於玄微。地理之有堪輿,術數之有卜筮,符籙之有驅遣,技擊之有劍術與外功(煉形氣合一為劍術之最高造詣,以煉氣煉筋骨為內外功之分途)。無論為學為術,要皆歸合於道,汪洋博大,確非淺見可窺。梁啟超論道家學術,曾分為四派:以丹鼎為一派,符籙為一派,卜筮占吉凶為占驗一派,以何晏、王弼、向秀、郭象等為道家玄學之正派。此猶以道家整體而為類別者也。符籙之學,在道家稱為正一派,皆歸入「南宮」一途。「南宮」者,謂其司天人禍福之際,非道之宗主也。
道家之言,修仙皆以丹法為主。金丹之事,又有內外之別。以守一、服氣、煉養,為內丹之學。以服餌、燒煉,為外丹之術。而內外丹皆有上中下三品之說,以別其成就之等差。復有天元、地元、人元之分,單修、雙修方法之不同,而要皆須具備法、財、侶、地為修道之基本條件。及其成就,復有神仙、天仙、地仙、人仙、鬼仙,種種差別。略舉如薛道光注《悟真篇》所雲(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薛注實乃翁葆光注之誤):
仙有數等,陰神至靈而無形者,鬼仙也。處世無疾而壽者,人仙也。飛空走霧,不餓不渴,寒暑不侵,遨遊海島,長生不死者,地仙也。形神俱妙,與道合真,步日月無影,入金石無礙,變化無窮,隱顯莫測,或老或少,至聖如神,鬼神莫能知,蓍龜莫能測者,天仙也。陰真君曰:若能絕嗜欲,修胎息,存神入定,脫殼投胎,托陰陽化生而不壞者,可為下品鬼仙也。若受三甲符籙、正一盟威、上清三洞妙法及劍術屍解之法而得道者,皆為「南宮」列仙。在諸洞府修真得道,乃中品仙也。若修金丹大葯成道,或脫殼或沖舉者,乃無上九極上品也。
若此之說,各宗其傳,大體無多出入。唯至朱雲陽注《悟真篇》,則述天仙之義,跡中為仙,事則入佛矣。如雲:
世人才說學仙二字,除卻黃白男女,便以吐納導引,搬精運氣者當之。至為淺陋可笑,不必言矣。又聞道家說有五等仙,天地神鬼,優劣判然。佛家說有十種仙,壽千萬歲,報盡還墮。學道之士,茫茫多歧,莫知適從。 豈知無上至真之道,只有天仙一路而已。此非五等仙中留形住世、十洲三島之仙,亦非十種仙中,不修正覺、報盡還墮之仙,乃無上仙也。此天非凡夫欲界、色界有漏之天,並非外道非想非非想定無色界,銷礙入空;與夫窮空不歸,八萬劫終,畢竟輪轉之天,乃第一義天也。
正統之天仙丹道,其學術思想,至此為極,一變再變,已純入於禪。至若旁門左道、邪僻之說,統皆不足觀矣。
丹道門庭,共衍為四派,有南北東西四者之分。南宗丹道,以東華帝君授丹法與鍾離權,權授呂洞賓,賓
授劉海蟾,蟾授張紫陽,遞傳至石杏林、薛道光、陳泥丸、白紫清、彭鶴林為南派?
⑵ 長春吉順街附近的金都養生足道誰了解
冰火,特價35 !騎士,特價25。平推,特價23.5-23.7/僅此一天!先到先得
⑶ 足道會所幹嘛的提供住宿嗎多少錢一般
足道會所是按摩的。會提供住宿的。一般按照服務的方式來結算錢。
作用:
促進循環:
血液在心臟和血管組成的血液循環系統流動,輸送營養,排出廢物。促進血液循環對機體的健康至關重要。健康人都有一雙腳,但您有沒有想過腳承受著多大的壓力? 每走一步,一個68千克重的人其足部將承受260千克的壓力。
平均每一天,您的雙足要承受260萬千克的壓力。這一數字大約相當於4 萬個人在你鞋上踩一下所產生的壓力。
腳在人體中距心臟最遠,如果腳部末梢循環產生障礙,很容易導致血液循環不暢,進而導致新陳代謝不暢、全身組織器官功能下降。進行足部按摩,可使足部的血液循環順暢,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加速機體新陳代謝、補充營養,使您的機體健康、正常地運轉。
調節神經:
神經系統是機體內起主導作用的調節機構,神經組織遍布人體各個部位,在控制和調節機體活動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神經組織重要而復雜的生理功能都是通過反射活動來完成的,完成這種活動的基礎就是神經元。
神經元通過反射活動,保證了機體內部的統一,使各器官的功能活動更好地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
足部分布著非常豐富的神經組織,通過有效刺激足底反射區,可使相應組織器官的功能得到調節,使正常的更強壯,不正常的得以改善和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