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
一、 情緒穩定,積極向上
人的心理是通過各種活動形成和發展的,也通過日常活動表現出來。健康的心理表現為情緒穩定,積極向上,沒有不必要的緊張感,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
二、 心境輕松愉快
盡管人的心境難免有變化,但是,心理健康的人心境的基調是輕松愉快的。這種人會工作,會生活,並且從中得到樂趣。可以這樣說,人的心境就是一把生命之火,心境越好,生命之火燃燒得就越旺盛。反之則很危險。
三、 適應能力強
心理健康者能加強對自身和客觀環境的改造,能適應生存的需要。適應,是個體為滿足生存的需要而和周圍環境發生的調節作用。心理健康的人能夠保持自身和客觀環境保持和諧統一,對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能以良好的心態,面對現實,沉著冷靜,積極穩妥地加以處理。
四、 人際關系和諧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他的人際關系總的來說應該是和諧的。當他與別人相處時,總是採取信任、尊敬、贊賞和友善的態度,而不是猜疑、嫉妒、害怕和敵意。如果一個人的人際關系總是處於緊張或者冷淡狀態,那麼,他的心理健康可能就有問題了。
五、 安全感較強
心理健康者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而不是疑神疑鬼,過分敏感,稍有不順心的事就感到大禍臨頭。
六、 正確地評價自己
心理健康的人能夠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的優缺點,能意識到自己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能建設性地處理問題,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有正義感。
七、 行為表現與年齡、性別相稱
人的心理和行為因年齡的長幼和性別不同而相異,這才是健康的心理。否則就可能存在心理問題,甚至心理變態。
八、 積極參加勞動鍛煉
勞動可以使人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價值,使生活更有意義,並使自己感到幸福。
當然心理健康的標准不僅只有這8條,由於心理健康和不健康的界限有時並不明顯,因此,要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必須把各項標准綜合起來衡量。
『貳』 一些智慧樹,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題求解
其中正確的有:
自我效能感簡單地說就是信心。;
自我認同混亂的人往往難以建立穩固的親密關系。;
做時間管理時,重要卻不緊迫的事情應給予高度關注,它們往往與長期的戰略規劃有關。;
其中錯誤的有:
自我效能感強的人為實現目標,會投入全部的資源。;
做時間管理時,既不重要也不緊迫的任務要盡可能少;
『叄』 關於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不正確的表述是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肆』 心理不健康的標志或行為有哪些
除了健康的就是不健康的。
心理健康狀況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不像人的軀體健康與不健康有明顯的生理指標,比如脈搏、體溫等,而且要區別心理學是否健康也不那麼容易,也就是說心理健康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其相對的參照系是正常,即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以有無心理疾病為准確性的,心理健康與心理疾病是心理功能狀態這一序列的兩極。是一種相對關系,而不是一種非此即彼的關系。心理問題等級劃分從健康到心理疾病狀態一般可分為4個等級:健康狀態—不良狀態—心理障礙—心理疾病。
『伍』 心理養生的六大要素
心理養生將成為21世紀的健康主題。所謂心理養生,就是從精神上保持良好狀態,以保障機體功能的正常發揮,來達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壽的目的。
善良是心理養生的營養素
心存善良,就會以他人之樂為樂,樂於扶貧幫困,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會與人為善,樂於友好相處,心中就常有愉悅之感;心存善良,就會光明磊落,樂於對人敞開心扉,心中就常有輕松之感。總之,心存善良的人,會始終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經細胞的興奮度調至最佳狀態,從而提高了機體的抗病能力。所以,善良是心理養生不可缺少的高級營養素。
『陸』 心理健康領域的學習目標是什麼
人們對於健康的理解隨著社會的發展也在不斷的發展。最近,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有個定義:健康是一種身體的、心智的和社會道德的完全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心理健 ... 人們對於健康的理解隨著社會的發展也在不斷的發展。最近,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有個定義:健康是一種身體的、心智的和社會道德的完全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心理健康。WHO曾對心理健康作了一個定義: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基礎上,將個人的心境發展到最佳狀態。可見,心理健康不僅僅是沒有心理疾病,更是一種各方面都良好的狀態。那麽對於心理健康,又有一個什麽樣的標准呢?到目前為止,心理活動正常與否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判斷標准。國內外心理學家,從不同行為表現進行觀察,提出了不同的心理健康標准。 一、目前國際上通行的標准: 1、社會適應良好 2、性格健全 3、意志健全 4、行為協調 5、反應良好 6、心理年齡符合實際年齡 7、注意力集中 8、思維健全 9、情緒穩定協調 10、心理防衛功能良好 二、我國學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標准: 1、智力正常智力是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最最要的標志之一。 2、情緒健康。情緒穩定、心情愉快是情緒健康的重要標志。情緒健康另一個重要標志是情緒的變化應由適當的原因引起。 3、意志健全。 4、行為協調。心理健康的行為協調標准,是指心理與行為協調一致。表現在意識與行為一致,言行一致,即思想與行動是統一的、協調的。 5.人際關系適應。個人能正確對待與處理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人際關系適應,對人的心身健康適應起很大作用。人際關系協調,達到了心理適應,使人產生安全感,舒適感,滿意感,情緒安定,有益於心身健康。 6、行為反應適度。行為反應適度,指對剌激有相應的反應,不過敏,不遲鈍。 7、心理活動特點符合年齡標准。心理的年齡特徵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不同年齡的人,其心理活動特點與其年齡的心理特徵基本是相符合的,這是心理健康的表現。 8、「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基本相符。俗語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即是說,人要有正確的自我意識。所謂自我意識就是自己對自己的身心狀況的認席子識、控制、評價和自我培養、自我激勵、自我管理等。 三、兒童心理健康的標准 1999第四屆中日專家"21世紀兒童心理健康展望研討會"上,近百名中國專家和近40名日本專家雲集申城,展望了21世紀的兒童心理健康,就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及需要,提出了幾條心理健康的參考標准 1.經常保持愉快心情,有幸福感; 2.符合年齡特點的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 3.具有健全的人格,富有和諧的思想和習慣; 4.恰當的自我控制,行為符合常規和年齡; 5.能適應環境,熱愛生活,樂於學習和工作; 6.樂於交往,易相處,能得到社會的公認; 7.身體健康,智力正常; 8.能根據自身年齡特點,循序漸進。
『柒』 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什麼
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 培養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義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與心理健康相對應的是心理亞健康以及心理病態。心理健康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義,衡量標准也有所不同。
心理健康,是現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麼什麼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標準的,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標準的。不過人的心理健康標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標准具體與客觀。了解與掌握心理健康的定義對於增強與維護人們的健康有很大的意義。當人們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標准,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准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煉,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嚴重地偏離心理健康標准,就要及時地求醫,以便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且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主體能作出良好的適應,並且充分發揮其身心潛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培養身心健康社會公民為目的,通過運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園環境、功能環境的改善為主,人文環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師和學生兩個主體,提供科學、健康、專業的指導。「新健康教育」在學校建設了專門的健康指導室(心理咨詢室),配備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長期駐校,以開設心理課程和開展課外活動等方法引導學生的健康心理發展。同時,開設「親情聊天室」,為親情的連接打開通道,為學生們的健康成長鋪就一條暢途。
『捌』 心理健康對人生目標的實現的重要性有哪些
1、首先學生處於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階段,此時接受健康向上的心理方面的教育,對於個人成長是非常有益的。
2、此時學生心理處於成長和成型階段,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對於健康人格的形成,非常有必要,可以塑造其將來,不怕困難,積極樂觀,團結向上的優秀品質。
3、學生處於成長階段,個人心理尚不成熟,如果沒有良好的心理健康輔導,個人很容易受環境中不良因素的影響,從而給身心健康帶來不良因素,為將來一些不良心理埋下了禍根。
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說應該占學生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可以說是比語文數學還要重要,因為一個人的心理可以決定將來走的生活道路,將來能否成功,但語文數學考100分將來就能生活的好嗎?中國傳統教育弊端已經顯現,而且在逐步改進中。
『玖』 心理健康的標准包括哪些
到目前為止仍沒有一個全面而確定的心理健康定義,我國學者提出了一些心理健康的標准,包括如下內容:
1.智力正常:包括分布在智力正態分布曲線之內者以及能對日常生活做出正常反應的智力超常者。
2.情緒良好: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自信的心情,善於從生活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一旦有了負性情緒,能夠及時調整,具有情緒的穩定性。
3.人際和諧:樂於與人交往,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系,又有知己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觀評價他人,取人之所長補己之短,寬以待人,樂於助人等。
4.適應環境:包括積極的處事態度,與社會廣泛接觸,對社會現狀有較清晰的認識,具有順應社會改革變化的能力,用於改造現實環境,達到自我實現和社會奉獻的協調統一。
5.人格完整: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健全的人格。包括人格的各個要素不存在缺陷與偏差;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識,不產生自我統一性混亂;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有相對完整的心理特徵等。
心理健康與不健康之間並沒有絕對的界限,而且心理健康是一個動態、開放的過程,心理健康的人在一些特別惡劣的環境中也可能做出一些失常行為。
『拾』 什麼是心理平衡與心理養生
一、保持心理平衡
保持心理的適度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內容。心理平衡是人在受到外來刺激時所進行的與外來刺激相適應的反抗性心理調節,也是精神需要的補償。青少年正處於各方面成長發育的時期,保持心理平衡尤其顯得重要。
心理平衡的藝術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目標專一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人生目標,追求實現人生目標成了人生的動力。但目標的確定至關重要,目標選擇不當,會給人帶來無端的煩惱。如有的青少年希望將來能當明星演員,這種想法本身不錯,但主觀和客觀條件都不具備,卻硬要一味地追求下去,結果演員沒當成,自身的學習和工作也沒干好。因此,確定目標要把個人的知識、創造優勢和社會需要結合起來,這樣的目標才切實可行。
2.善於從遺憾中解脫
人生中難免會遇到與心願相違的令人遺憾的事,如丟失東西、錯怪朋友、措辭不當等。遺憾刺激大腦後,會出現心理不平衡。但人如果對遺憾耿耿於懷,心理長期失調,就會抑制人的情緒,不利於創造潛能的發揮。因此要善於從遺憾中解脫,使心理趨於平衡。解脫的辦法:①及時補救,如無意中傷害了同學,則要及時道歉,求得諒解;②對遺憾進行心理「消化」,將遺憾內化為某種理由,從中解脫。如此次考試成績不理想,通過冷靜分析,可歸結為基礎不牢或發揮不好等,下次考好。
3.生活上不盲目攀比
目前各家庭生活水平都有了普遍提高,但差別是客觀存在的。作為青少年,要根據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形成適當的期望值,生活上不能盲目攀比,減少不必要的煩惱。這方面要注意幾點:①既與闊氣相比,也與貧窮相比,這樣才能感到某種滿足,滿足就是一種平衡;②將這種不平衡感轉化為一種動力,通過正當途徑趕上去;③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對那些躺在父母身上「高消費」的現象視而不見,懂得只有自己通過正當勞動得來的享受才有意義,保持一種高層次的平衡心理。
4.待人寬容
人際交往中有一種相互示範效應,即每個人都在受他人言行影響的同時,也以自己的言行對別人產生著影響。有些人很善於與別人相處,有一種良好的心理氣氛,這有助於保持心理平衡。而有些人的人際關系緊張,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寬容不夠。寬容要求對別人以誠相待,把每個人都當做獨立人的主體,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別人如有冒犯之處,只要說清楚了,就不必放在心上,這樣既解了不必要的包袱,又能贏得別人的好感。當然,寬容不是萬能的,但在一般情況下,寬容有利於保持心理平衡。
二、心理養生5法
心理養生並非是隨心所欲,《四友齋叢說》記載了很多養生方法,其中心理養生5法是保持心理健康的良方。
1.不做過當事
大凡為人處世,宜於恰當適中,切莫做過當事。光明磊落,與人為善,樂於助人,便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自覺心安理得,心靜神寧,有益身心。反之,若做事失當,甚或胡作非為,終是理屈心虧,便覺心神不寧,焦慮不安,惶惶不可終日,必然損害身心。
2.不求事事稱意
「人生世間,自幼至壯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事常多」,因此不能苛求事事稱意。需求過高,難以達到,使人悲觀失望,甚或誘發疾病。因而要善於提出合理的需求,當某些需求不能滿足時,須自我開導,知足常樂,切勿自尋煩惱。其實有些不足還可以激勵人們奮發進取。
3.學會寬宏大量
寬宏大量是心理健康的表現。人的氣量與性格、學識有關,也可以通過學習、鍛煉使之改善。方法是「始忍於色,中忍於心,久則自熟,殊不與人較」,即先學表情上的忍讓與克制,然後做到心理上的寬容與諒解,時間一長,就會變得寬宏大量,遇事看得慣,想得通,放得下,不與人斤斤計較。這是一種寶貴的經驗,值得學習借鑒。
4.善處逆境
人生在世,或多或少總會遭受挫折、失敗與打擊,因而必須善處逆境,「簞食瓢飲而不改其樂」。可以通過舒散、疏泄、排解等方法,如向親友傾訴苦悶,或盡情欣賞音樂,以盡快擺脫不良心情,解除心理壓力,求得心理平衡。有志者能化悲痛為力量,發奮圖強,在更高水平上求得心理平衡。如周文王被囚而寫《易經》;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編寫《國語》;孫子慘遭臏刑,著有《兵法》;司馬遷辱受宮刑,撰寫《史記》。這些歷史人物的確善處逆境,從而達到心理上的「升華」。
5.恬淡寡慾
保持思想安閑清靜,愉快樂觀,知足而少慾望,是歷代公認的延年良方,故《素問》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粗茶淡飯飽即休,補破碎寒暖即休,三平二滿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這首詩教導人們做到志閑少欲,怡然自得,隨遇而安,以保持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