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艾灸常見的幾個部位是哪裡
艾灸常見的幾個部位如下:
1、身柱穴
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位於小腿內側,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後緣,三陰交是足三陰經(脾經、腎經、肝經)的交會穴,對肝、脾、腎三臟的疾病有防治作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艾灸穴點陣圖
② 七十歲的老人要灸什麼穴位
您好!
問題分析:艾灸是中國最古老的醫術之一,屬於醫外治物理療法。老年人常用艾灸穴位,不僅可以振奮人體陽氣,還能達到溫補的作用。
康復指導:一般建議老人常艾灸關元穴、氣海穴、命關穴、中脘穴四穴,這樣長期堅持對身體會有很大的幫助。
感謝您關注問病網,祝您健康!
③ 艾灸長生保健的穴位有哪些
保健灸的常用穴位介紹:
一、足三里
標準定位:在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緣1橫指處
功能主治:長灸足三里,可以健脾益胃,促進消化吸收,增強免疫能力,中老年人長灸足三里,還可以預防中風。
灸法:溫和灸,用艾條灸15-20分鍾。推薦用單孔灸盒試灸。足部穴位對稱,用2套單孔灸盒可以對雙側的足三里同時試灸,節省時間。
二、神闕
神闕穴位於肚臍正中處,神闕為任脈之要穴,具有溫陽益氣,補腎健脾之功。
灸法:可直接灸,也可隔物灸(隔姜、蒜、鹽等)每次10-15分鍾。灸器推薦 肚臍溫灸爐、單眼灸盒、隨身灸等。
三、關元
標準定位:在臍下3寸,腹中線上,仰卧取穴。 取穴時,可採用仰卧的姿勢,關元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從肚臍到恥骨上方畫一線,將此線五等分,從肚臍往下五分之三處,即是此穴。
主治中風脫症,腎虛氣喘,遺精,陽痿,疝氣,遺尿,淋濁,尿頻,尿閉,尿血,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帶下,崩漏,腹痛,泄瀉,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脫垂,神經衰弱,暈厥,休克等。
灸法:用單眼灸盒或者隨身灸,隔日一次,每次15-20分鍾
四、中脘
標準定位: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功能主治:胃痛,腹痛,腹脹,嘔逆,反胃,食不化;腸鳴,泄瀉,便秘,便血,脅下堅痛;喘息不止,失眠,臟躁,癲癇,屍厥。胃炎,胃潰瘍,胃擴張,子宮脫垂,蕁麻疹,食物中毒。
灸法:用單眼灸盒配合艾條或者用隨身灸配合艾柱,隔日一次,每次15-20分鍾
五、命門
標準定位;人體命門穴位於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即肚臍對應的腰後。
功能主治:虛損腰痛,脊強反折,遺尿,尿頻,泄瀉,遺精,白濁,陽痿,早泄,赤白帶下,胎屢墜,五勞七傷,頭暈耳鳴,癲癇,驚恐,手足逆冷。
灸法:用艾條或者艾條配合單眼多眼灸盒,隔日一次,每次15-20分鍾
六、湧泉
標準定位: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卧、蹺足的姿勢,湧泉穴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
主治疾病:神經衰弱、精力減退、倦怠感、婦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壓、暈眩、焦躁、糖尿病、過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礙、怕冷症、腎臟病等。穴道指壓法治療腦溢血後的復原、穴道按摩治療膀胱炎、指壓法治療白發等等。
七、大椎
標準定位:取定穴位時正坐低頭,該穴位於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若突起骨不太 大椎穴
明顯,讓患者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為第一胸椎,約與肩平齊。
功能主治:熱病,瘧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熱,項強,肩背痛,腰脊強,角弓反張,小兒驚風,癲狂癇證,五勞虛損,七傷乏力,中暑,霍亂,嘔吐,黃疸,風疹。
八、曲池
標準定位:取該穴道時患者應採用正坐,側腕的取穴姿勢,曲池穴位於肘部,尋找穴位時曲肘,橫紋盡處,即肱骨外上髁內緣凹陷處。
功能主治:曲池穴的主治症狀為:老人斑、皮膚粗糙、手肘疼痛、眼疾、牙疼;上肢癱、麻、痛;高血壓、貧血等。主治疾病:咽喉腫痛,牙痛,目赤痛,瘰癧,癮疹,熱病上肢不遂,手臂腫痛,腹痛吐瀉,高血壓,癲狂。
九、三陰交(女性婦科常用保健穴位)
三陰交穴,十總穴之一。所謂「婦科三陰交」,顧名思義此穴對於婦症甚有療效,舉凡經期不順,白帶,月經過多,過少,經前綜合症,更年期綜合症等,皆可治療,此穴是女性常用保健穴位之一。
標準定位: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
功能主治: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脹腸鳴,腹瀉,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閉經,子宮脫垂,難產,產後血暈,惡露不行,遺精,陽痿,陰莖中痛,水腫,小便不利,遺尿,膝腳痹痛,腳氣,失眠,濕疹,蕁麻疹,神經性皮炎,高血壓病等
④ 老人小腿腫了,艾灸哪些穴位
腳腫可選神閥下一穴。神閥下四橫指(即三寸)的關元穴。下一穴是關
元穴,將切好生薑一片,跟硬幣一樣厚,放上捏好的艾絨一壯,點燃,燒盡後再續,每次20
壯,睡前灸,連續5天,可幫助消腫。
具體操作如下:
1、先讓患者取仰卧或俯卧位,暴露腹部或背部皮膚,放鬆精神。
2、在灸前取新鮮姜切成厚度0.2~0.3cm(約5分硬幣之厚度)的片塊,再將薑片中央穿刺
數個小孔,以便於溫灸產生的熱量,徐徐透過針孔傳遞到患者的穴位。
3、醫生根據患者的症狀表現,相應配穴:命門、腰陽關、腎俞、肝前、脾俞、心俞、足
三里等穴位上放置艾炷。艾柱,放在薑片上燃點施灸。
4、若薑片烤乾皺縮,或感覺灼熱時更換薑片,務必使其溫熱透入肌膚,以局部皮膚潮紅
為度。操作頻率:每日1次,連續2月為1療程(艾灸5天,休息2天)。
老人出現腳腫絕不是什麼好現象,這時要積極查明真凶,對症治療。
1,老年人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掉一些不良嗜好,如吸煙、喝酒等,避免因心臟
病、腎病等疾病突發,而出現腳腫,
2,老年人要注意多休息,避免過於勞累,特別是避免長時間站立或坐著,
3,每晚可用溫水泡泡腳,要注意足部的清潔和保養,有條件的還可以做做足部按摩,促
進血液循環。在服用某些葯物時,要注意葯物的副作用,如果可以的話,可以選用替代性葯
物。特別提醒:一些老人腳腫經過注意後,是可以緩解的,但長時間不緩解,而且還出現了如
胸悶、氣短、眼瞼水腫等症狀表現,一定要多加小心,謹防是其他疾病。
⑤ 艾灸防病治病的穴位和灸法
艾灸 是古老的 中醫 治療方法 ,但是多數人可能不知道艾灸能幫助我們預防 疾病 的發生,其實在家只要經常艾灸這些 穴位 就可以達到防病和治病的目的了。以下是我推薦艾灸防病治病的穴位知識,歡迎閱讀!
艾灸防病治病的穴位
灸風門穴
風門穴屬足太陽膀胱經穴,為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交會穴,又稱熱府,是風邪出入之門戶。具有宜肺解表, 疏散風邪,調整氣機的功效。灸之能調整肺功能,增強肺通氣量。主治一切風證,防治 感冒 、 鼻炎 、 肺炎 、中風、面癱等。
灸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屬足太陰脾穴,為足三陰經之交會,具有 保健 和胃,調補肝腎,調理經血,主生殖的作用。。主治肝、脾、腎三臟的疾病。防治各種類型的 心臟病 、高 血壓 、 糖尿病 、精神 神經 病和 婦科 病等多種疾病。
灸關元穴
關元屬任脈經穴,為足三陰經與任脈之會,手太陽小腸的募穴。具有溫腎固精,益氣回陽,培元固本,理氣和血,通調沖任及強壯的作用,灸之能調整膀脫的張力,促進垂體 …性腺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防病強身保健。古人有“關元主諸虛百損”。對防治遺尿、遺精,習慣性 便秘 等有較好效果。為中老年人保健灸常用穴。
灸氣海穴
氣海穴屬任脈經穴,為保健要穴。具有培補元氣,益腎固精,調理沖任及強壯作用,灸之能調整胃腸及腎的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對 腹瀉 、遺尿、陽痿,滑精、 月經不調 、崩漏、中風、不孕有防治作用。古人有“氣海者,人元氣所生之地也”。
灸足三里
足三里是陽明胃經的合穴,為五俞穴之一, 為全身最重要的強壯穴。具有健脾胃,助運化,調氣血,扶正氣,壯元陽,祛風邪及強身壯體益壽的作用,俗話說。 “若要安 (足)三里不幹”,是古今最常用的保健穴。常用法採用艾條溫和灸或化膿灸。
灸大椎穴
大椎穴位於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有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有第1肋間後動、靜脈背側支及棘突間靜脈叢;布有第8頸神經後支。常用於各種 呼吸 系統疾病的防治。現代研究證實,灸大椎穴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改善肺功能,對血小板和白細胞有雙向調節作用。
灸湧泉穴
湧泉穴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常用於頭痛、失眠、腰痛、小兒驚風等症的防治,是老年保健要穴。常灸湧泉穴有養心安神、 補腎 壯陽 、益壽延年的作用。
灸風池穴
風池穴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附著部之間的凹陷中,深層為頭夾肌;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小神經之支。具有鬆弛肌肉,緩解肌肉僵緊的作用。對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目淚出,鼻淵,鼻出血,耳聾,氣閉,中風,口眼歪斜,瘧疾,熱病,感冒,癭氣等疾病的防治。
艾灸的方法
直接灸
是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若施灸時需將皮膚 燒傷 化膿,愈後留有瘢痕者,稱為瘢痕灸。若不使皮膚燒傷化膿,不留瘢痕者,稱為無瘢痕灸。
1.瘢痕灸。又名化膿灸:施灸時先將所灸腧穴部位,塗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後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於腧穴上,用火點燃艾炷施灸。每壯艾炷必須燃盡,除去灰燼後,方可繼續易住再灸,待規定壯數灸完為止。施灸時由於火燒灼皮膚,因此可產生劇痛,此時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圍輕輕拍打,藉以緩解疼痛。
2.無瘢痕灸。施灸時先在所灸腧穴部位塗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於粘附,然後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於腧穴上點燃施灸,當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感到微有灼痛時,即可易炷再灸。一般應灸至局部皮膚紅暈而不起泡為度。
間接灸
是 用葯 物將艾炷與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膚隔開,進行施灸的方法。如生薑間隔灸、隔鹽灸等。
1.隔姜灸。是用鮮姜切成直徑大約2-3厘米、厚約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將薑片置於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再將艾炷放在薑片上點燃施灸。當艾住燃盡,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規定的壯數,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
2.隔蒜灸。用鮮大蒜頭,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置於應灸俞腧或患處,然後將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規定的壯數。
3.隔鹽灸。用純凈的食鹽填敷於臍部,或於鹽上再置一薄薑片,上置大艾炷施灸。
4.隔附子餅灸。將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調和做成直徑約3厘米、厚約0.8厘米的附子餅,中間以針刺數孔,放在應灸腧穴或患處,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規定壯數為止。
艾條灸
是取純凈細軟的艾絨24克,平鋪在26厘米長、20厘米寬的細草紙上,將其捲成直徑約l.5厘米圓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緊,外裹以質地柔軟疏鬆而又堅韌的桑皮紙,用膠水或漿糊封口而成。施灸的方法分溫和灸和雀啄灸。
1.溫和灸。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准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2-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鍾,至皮膚紅暈為度。
2.雀啄灸: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動或作反復地施轉施灸。
溫 針灸
是針刺與艾灸結合應用的一種方法,適用於既需要留針而又適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時,將針刺入腧穴得氣後,並給予適當補瀉手法而留針,繼將純凈細軟的艾絨捏在針尾上,或用艾條一段長約2厘米左右,插在針柄上,點燃施灸。待艾絨或艾條燒完後,除去灰燼,取出針。
溫灸器灸
是用金屬特製的一種圓筒灸具,故又稱溫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內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時,將艾絨或加摻葯物,裝入溫灸器的小筒,點燃後,將溫灸器之蓋扣好,即可置於腧穴或應灸部位,進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膚紅潤為度。有調和氣血,溫中散寒的作用。
艾灸的 功效作用
溫經散寒
艾灸正是應用其溫熱刺激,起到溫經通痹的作用。通過熱灸對經絡穴位的溫熱性刺激,可以溫經散寒,加強機體氣血運行,達到臨床治療目的。所以灸法可用於血寒運行不暢,留滯凝澀引起的痹證、腹瀉等疾病,效果甚為顯著。
行氣通絡
經絡分布於人體各部,內聯臟腑,外布體表肌肉、骨骼等組織。正常的機體,氣血在經絡中周流不息,循序運行,如果由於風、寒、暑、濕、燥、火等外因的侵襲,人體或局部氣血凝滯,經絡受阻,即可出現腫脹疼痛等症狀和一系列功能障礙,此時,艾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平衡機能的作用,臨床上可用於瘡瘍癤腫、凍傷、癃閉、不孕症、扭挫傷等,尤以 外科 、傷科應用較多。
扶陽固脫
凡出現嘔吐、下利、手足厥冷,脈弱等陽氣虛脫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關元、神闕等穴,由於艾葉有純陽的性質,再加 上火 本屬陽,兩陽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陽固脫,回陽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臨床上常用於中風脫症、急性 腹痛 吐瀉、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升陽舉陷
艾灸不僅可以起到益氣溫陽,升陽舉陷,安胎固經等作用,對衛陽不固、腠理疏鬆者,亦有效果。使機體功能恢復正常。如 脫肛 、陰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會穴來提升陽氣,以“推而上之”,又如《類經圖翼》雲:“洞泄寒中脫肛者,灸水分百壯”。總之,這也是灸法的獨特作用之一。
拔毒泄熱
艾灸能以熱引熱,使熱外出。灸能散寒,又能 清熱 ,表明對機體原來的功能狀態起雙向調節作用。
防病保健
因為灸療可溫陽補虛,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氣常盛,而胃為水谷之海,榮衛之所出,五臟六腑,皆受其氣,胃氣常盛,則氣血充盈;命門為人體真火之所在,為人之根本;關元、氣海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氣盛,陽氣足,精血充,從而加強了身體抵抗力,病邪難犯,達到防病保健之功。
美容
艾灸是驅散疲勞,恢復元氣,補充體能,平衡陰陽的最有效的手段。
猜你感 興趣 :
1. 四大養生穴位艾灸順序
2. 艾灸十大養生穴詳細介紹
3. 艾灸哪個穴位可以補氣
4. 艾灸治療腸功能紊亂灸什麼穴位
5. 陽虛艾灸什麼穴位好
6. 艾灸熏穴位的的正確方法介紹